第八章 卫生与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89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卫生与生育
分类号: R1;C923
页数: 3
页码: 47-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卫生与生育的情况。其中包括防病治病、生育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卫生 生育

内容

第一节 防病治病
  解放前,村里卫生条件极差。住房狭小,灶头与猪栏共处一室,尿桶粪桶放在床边,村旁就是无遮无盖的粪缸。一到夏秋季节,不仅臭气难闻,而且苍蝇、蚊子到处飞舞,吮吸叮咬人畜,传播各种疾病。村民绝大多数不懂卫生防疫知识,更不懂得如何防病治病。有的人生了小病请村里的土医师看,一般效果还可以。但生了大病,土医师没有办法。有的人就请所谓的“过路太医”看,请过路的取牙虫妇女取牙虫。结果大上其当。这些人都是江湖骗子,钱一到手,人就远走高飞,再不见面,根本治不好任何疾病,也从来没有被治好过。还有的人因为家里穷,无钱到大医院去治疗,只好听天由命。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村里经常搞爱国卫生运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民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和给儿童打预防针。为了方便村民防病治病,及时解决医疗卫生难题,村里相继选配了卫生员、赤脚医生,建立了医疗站、卫生室。
  1965年至1968年,生产大队配有卫生员。卫生员备有一只卫生箱,里面有红汞、碘酒、胶布、十滴水、虎牌仁丹等创伤药品和避暑药品。这些药品都是从公社领来的。生产劳动时,卫生员每天背药箱送药到田头,生产大队给卫生员记工分。考虑到送医送药不便,所以后来建立了医疗站。
  从1969年开始,村里办起合作医疗站。从医人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经过一些培训后,即从事医务工作。他们都统称“赤脚医生”。
  他们以中草药为主,为村民治病。经常上山采集药材,足迹远及永康、缙云、东阳、仙居等地。生产队为他们记工分。治疗伤风、咳嗽、发痧、牙痛等常见病,多发病,效果较好。甚至还治好吐血、妇女热淋尿血等病症。
  他们不仅为本村村民看病,还经常背着药箱到马舟坑水库工地为民工看病。其中不少是继绪塘、郭段的村民。
  1993年,前山杨下村建立了卫生室。医生,方岩镇人。他与村里签订合同。村里将“姓吕”厅的部分房间给他作卫生室使用,每年交一定费用给村里。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给村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村医疗站和卫生室的建立,给村人保健、治病提供了不少方便。当然,大一点的毛病,仍然要到芝英卫生院,永康、金华医院,甚至杭州、上海的医院去治。但它能起初级卫生保健的作用是无疑的。
  第二节 生育
  解放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也没有任何避孕措施。妇女怀孕,出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也非常之大。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进行“老法接生”(也叫“土法接生”)所致,就是出生后缺乏婴儿保健知识引起。老法接生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对生育繁衍功不可没。但也有其缺点。接生员都是村里一些老年妇女,不识字,没文化,接生只凭老经验。接生用的剪刀不消毒,甚至用生锈的剪刀剪脐带。因此婴儿往往患“七日风”(破伤风)而夭折。
  解放后,实行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村民生活及卫生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50年代和60年代初,生儿育女的人多了,小孩都养得白白胖胖。全国各地也都如此。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整个社会将不堪重负。
  为此,党和人民政府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和专门机构,狠抓这项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过去,对计划生育工作抓得不是很严。从1982年开始规定“一胎放环,两胎结扎,三胎处罚。”
  1989年又进一步规定“一胎放环,两胎重罚”。但对山区农民,夫妇均系农业户口,只生育一个女孩对今后生活确有实际困难的,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但要间隔5年以上。
  实行计划生育后,前山杨上下两村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出生率大为降低,学龄儿童大为减少。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