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五金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五金手工业
分类号:
TS914
页数:
5
页码:
29-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五金手工业的情况。其中包括铸造业、打铁业、打铜业、打锡业、钉秤业、镶牙业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五金
手工业
内容
铸造业这是前山杨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是硬模烧铸,以铸造各种规格的铁锅、犁头、犁壁、耙齿、汤罐、秤铊、碾药船为主。永康人称铸造工场为锅炉。有本钱的自己开一条炉,请铸锅老师帮工经营,没本钱的只能替老板做老师(锅炉老师)做帮工(伙计)。一般固定一个场所,在一个地方经营几年或几十年,流动性不大。大多在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及浙江省各地城乡,特别是杭州以北的下三府(指现在杭嘉湖平原)。初时原料用旧锅铁,后发展到用机床加工后废弃的刨花铁、沫子铁和废钢铁、块铁(新生铁)。熔铁鼓风,旧时用大樟木制的一人拉大风箱,后发展改为两人合拉,再发展到用铁板土办法制作的鼓风机,由柴油机带动。现全部改用电动鼓风机。熔铁炉,初时用粘泥拌稻草筋并与砂混和舂匀叠砌打紧,外加铁皮箍制作而成,名叫“小土炉”;后发展成大油桶制砌的不倒翁炉,内衬涂耐火材料;现全部采用多风眼进风加热风装置的扳式三节炉、白煤炉。熔铁燃料,旧时用杂木烧的青柴炭,后改用焦炭、白煤(无烟煤)。产品,由初时烧铸各式铁锅、农具为主;70年代开始发展到同时生产供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粉碎水泥、煤块用的钢球、铁段及简单的翻砂铸件;80年代又新增翻砂衡器铸件、吊线锤、坩锅及工艺品铸铁件。铸锅工艺,旧时用粘泥拌草筋的土制模扑向浇铸,锅背面中心有一浇铸疤痕;现发展到用铸铁模,水泥模,采用空压机加压抑向浇铸,锅背面中心无浇铸疤痕。
80年代初,永康的铸造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铸锅,简单翻砂的基础上又发展成采用中频炉、工频炉、电弧炉熔铁,熔钢加配料进行精密浇铸,用于铁合金和高锰钢的铸造,为复杂的造型翻砂及球磨机配件提供了方便。前山杨村铸造工人闻风而动,投身于铸造业的改革,率先在江西、安徽及本地办起了锰钢厂、精密铸钢厂。
铸锅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当部分没技术特长的人员从事推销铁锅(俗称担锅)及上山烧木炭的工作。这些都是苦力、强力活。担锅者每天要肩挑上百斤铁锅走乡串村上门推销。卖锅又分现卖及赊销两种。一天要赶几十里路。新锅销出去,旧锅又回收;平时赊销出去,秋收后上门收帐,弄不好拿不到钞票又要挑粮食回来。烧木炭者比担锅者更苦更累,上山下山走的全是山路。挑的是重担,穿的是草鞋,住的是茅棚,坐的是木桩。在深山老林与鸟兽,猴蛇为邻。
打铁业 一般都在固定的一个地方开一张铁炉,为设炉所在地一带的村民加工或新打制农具、工具及生活用具。农具有锄头、铢锄、两角铢、开山锄、耙、铁耙、草刀、钩刀、大柴刀、镰刀、铁锹等;工具有锉刀、刮刀、铲刀、蔑刀、屠刀、锤、锯、斧、刨、裁缝剪、轧头、铁扁担,铁龙(锡匠和白铁匠用具)等;生活用具有菜刀、手剪、火锨、铁钳、劈柴斧、铁环、铁箍、铁钩、门环、铁锤、铁钉等。一般一个掌钳师傅,带一个伙计和一个徒弟操作。由于各地打制铁器式样有异,设炉开张后就尽量不转移。有些就在设炉所在地安家定居。
打铁是辛苦的,夏天受铁炉高温烘烤,汗流夹背;冬天又不能多穿衣服作业。胸前热,背后冷,几乎天天得洗澡。一般铁匠过了50岁就力不从心,得退出打铁行业。但老来还可上门铲菜刀、磨手剪,流动服务于千家万户,赚钱糊口。解放后,50年代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好大部分打铁人员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联社或者并入当地国有企业,成为锻造车间的锻工。
打铁燃料,初时用木炭浸泥浆水。煤炭工业的发展,打铁也有用烟煤拌水使用的。经鼓风机鼓风燃烧木炭或煤炭加温。鼓风初时用风箱,现在大部分改用小型单相电动鼓风机鼓风助燃,整爿锻造工场全是灰尘,伴随氧化铁碎屑到处飞溅,确实让人难受。旧时铁与铁的粘合用泥浆涂铁加温,称“煮火”。现在改用电焊焊接。旧时打铁是抡大锤,体力消耗大,现在大部分改用夹板鎯头、空气锤。旧时刀刃用铲刀铲加磨,用锉刀锉,现在基本上改用电动砂轮机操作。
打铜业、打锡业 此两种行业历史悠久。打铜业是永康小五金工业的技术基础。大部分从业者与补铜壶、补锅、补缸钉碗、修配锁匙,打白铁同时上门服务。一般铜匠、锡匠均会补铜壶、补锅、补缸钉碗、修配锁匙,打白铁等活。历史上这种行业除少数开店经营外,绝大部分上门流动经营,称“行担”。一副打铜担,一头是长方形风箱,上部两眼抽屉可安放小件工具,箱顶放小熔炉和锉刀架,箱旁插放铁钳、铁剪、炉铲等;另一头是一个有盖的箬笼(方言称水笼、蒲笼)。里面可放衣物、被褥、粮食、食具等物,下雨天不会淋湿。一副锡担,一头是长55公分、高30公分、宽30公分的坐箱,挑担时,坐箱上放锡版、车钻。工作时坐箱上面可作坐凳,半面箱板可以掀开作箱盖。箱内盛放工具。另一头与打铜担相同,也是有盖的箬笼。挑担流动每到一村一庄,把担放在来往行人较多处,或树荫下,或农舍旁,或街头巷尾。由徒弟(也称下手)走街串巷叫喊着承揽活计(俗称生意)。晚上很少投宿旅店,一般借住农家或走廊屋檐下,或凉亭、殿角。现在私营企业和家庭工业的发展给年轻人创造了办厂就业的机会。原来从事铜匠、锡匠的也大部分年过花甲,不再外出流动经营。
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杭州饭店设宴招待使用的铜暖锅,是在油川农机厂特别打制的。前山杨村的铜匠就参与了当时的打制工艺。在当时,是以一项政治任务形式来完成的。
铜制产品有几十种。主要有铜罐、铜汤罐、铜壶、铜火锅、铜火囱、铜脸盆、铜秤钮、铜饭铲、铜匙、帐勾、香炉、铜锁、八月迎案用檀香炉、铜大刀、铜响叉及70、80年代流行的铜汤肠(省柴灶上烧开水的专用水箱)。铜制产品又有紫铜、黄铜、白铜之分。一般紫铜可锻打,黄铜多铸造用。
锡制产品也有几十种。主要有蜡台、蜡挈(茶壶)、酒壶、茶叶瓶、饭盒等。锡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塔形等,有的在上面刻上花卉、姓名和制造年号,还有的刻上龙、凤,狮,鹤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闺女嫁妆制品,更是刻意打制,精美逼真。
钉秤业制造衡器,特别是木杆秤历史悠久。经营方式是在全国各地开店、流动。前山杨村流动秤担多时有20余副。他们大部分流动经营于省内各城乡及皖、赣、闽、鄂、湘、鲁、豫、云、贵、粤、桂和沪等省市城乡。因秤杆、铁钮、铜钮、秤钩、秤砣都是沉重物件,流动经营很不方便。为此,有的人因长时间在某一固定地域经营,形成了一定知名度,就选一县城或乡镇开一爿秤店。有的人则临时租房,或寄住锅炉。因为锅炉有秤铊铸造,更兼绝大部分是老乡,工余可拉家常、聊天,更重要的是能节约住宿费和柴火费。批量制作木杆秤,然后让徒弟挑往附近村镇销售,也有赶墟、摆市在集镇上销售的,也有部分人串村上门销售附带修理的。在未实行使用定量铊前,得分别在木杆、秤铊上做记号,挺麻烦的。推行使用定量铊后,木杆和秤铊就不要“对号入座”了。旧时,秤铊有用石头打制的,在石头中间凿一个小洞,装上铁钮鼻可系秤铊绳。有的用绳结网包住石头,网上系秤铊绳。7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定量铊木杆秤。秤钮旧时一般采用麻钮。50年代开始逐步改成铁钮或铜钮,不锈钢钮。秤星有用铝丝、铜丝、银丝钉制的。
旧时,木杆秤是廿两秤(即20两为1斤);解放后,改成16两秤(即16两为1市斤);60年代末改用10两秤(即10两为1市斤),80年代开始实行公斤秤(即500克为1市斤,1000克为1公斤)。
70年代开始,除木杆秤外,还发展了铝杆秤、盘秤、弹簧秤、案秤,更多的是各种规格的台秤和电子秤。
钉秤业的发展,修理磅秤,安装地磅行业也伴随兴起。从事此行业的从业人员是真正跑码头的人,他们北从中俄边境的漠河地区,南至广东樟木头、中越边境友谊关,中缅边境瑞丽地区;东从东海、黄海、渤海之滨,西至新疆伊宁、喀什地区,西藏日喀则、噶尔地区。大江南北,秦岭东西,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
解放后,从60年代开始,每年都要对从事衡器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衡器理论及钉秤技术的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合格证书,才允许从事衡器行业的经营活动。前山杨村从事钉秤的村民,比较遵纪守法,年轻一代均通过考核领证才从事衡器行业。只是近年来,其他五金产业的发展,案秤台秤电子秤的出现,年轻人陆续改行从工或经商,上年纪的又不便外出经营。故此,除少数人在上海郊区和本省富阳市新登从事钉秤业外,可以说钉秤行业已濒临绝迹。
镶牙业外出镶牙的历史也比较悠久,解放前就有在外开镶牙店的。60、70年代,人们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少数民族,镶牙是一种装饰,年轻姑娘、小伙子都流行在完好的牙齿上,在门牙部位镶套上一个或几个金闪闪的假金牙以示高贵、时髦。故此,少数民族地区镶牙生意特别兴隆,镶牙人都纷纷前往“淘金”。最近还有几位通过合法手续出国前往泰国曼谷从事镶牙的。前山杨村那时不到300户农户,外出镶牙者多时竟达五、六十人。但镶牙技术关系到被镶牙者的身体健康,属医学范围。60年代开始,政府卫生防疫部门对从事镶牙人员要进行考核,颁发个体行医许可证。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