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7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工商业
分类号:
F129.755
页数:
11
页码:
29-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工商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五金手工业、五尺工匠、新兴个私企业、经商做生意等。
关键词:
前山杨村
工商业
内容
第一节 五金手工业
铸造业这是前山杨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是硬模烧铸,以铸造各种规格的铁锅、犁头、犁壁、耙齿、汤罐、秤铊、碾药船为主。永康人称铸造工场为锅炉。有本钱的自己开一条炉,请铸锅老师帮工经营,没本钱的只能替老板做老师(锅炉老师)做帮工(伙计)。一般固定一个场所,在一个地方经营几年或几十年,流动性不大。大多在江西、福建、安徽、广东、广西及浙江省各地城乡,特别是杭州以北的下三府(指现在杭嘉湖平原)。初时原料用旧锅铁,后发展到用机床加工后废弃的刨花铁、沫子铁和废钢铁、块铁(新生铁)。熔铁鼓风,旧时用大樟木制的一人拉大风箱,后发展改为两人合拉,再发展到用铁板土办法制作的鼓风机,由柴油机带动。现全部改用电动鼓风机。熔铁炉,初时用粘泥拌稻草筋并与砂混和舂匀叠砌打紧,外加铁皮箍制作而成,名叫“小土炉”;后发展成大油桶制砌的不倒翁炉,内衬涂耐火材料;现全部采用多风眼进风加热风装置的扳式三节炉、白煤炉。熔铁燃料,旧时用杂木烧的青柴炭,后改用焦炭、白煤(无烟煤)。产品,由初时烧铸各式铁锅、农具为主;70年代开始发展到同时生产供水泥厂、火力发电厂粉碎水泥、煤块用的钢球、铁段及简单的翻砂铸件;80年代又新增翻砂衡器铸件、吊线锤、坩锅及工艺品铸铁件。铸锅工艺,旧时用粘泥拌草筋的土制模扑向浇铸,锅背面中心有一浇铸疤痕;现发展到用铸铁模,水泥模,采用空压机加压抑向浇铸,锅背面中心无浇铸疤痕。
80年代初,永康的铸造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铸锅,简单翻砂的基础上又发展成采用中频炉、工频炉、电弧炉熔铁,熔钢加配料进行精密浇铸,用于铁合金和高锰钢的铸造,为复杂的造型翻砂及球磨机配件提供了方便。前山杨村铸造工人闻风而动,投身于铸造业的改革,率先在江西、安徽及本地办起了锰钢厂、精密铸钢厂。
铸锅业的兴起,带动了相当部分没技术特长的人员从事推销铁锅(俗称担锅)及上山烧木炭的工作。这些都是苦力、强力活。担锅者每天要肩挑上百斤铁锅走乡串村上门推销。卖锅又分现卖及赊销两种。一天要赶几十里路。新锅销出去,旧锅又回收;平时赊销出去,秋收后上门收帐,弄不好拿不到钞票又要挑粮食回来。烧木炭者比担锅者更苦更累,上山下山走的全是山路。挑的是重担,穿的是草鞋,住的是茅棚,坐的是木桩。在深山老林与鸟兽,猴蛇为邻。
打铁业 一般都在固定的一个地方开一张铁炉,为设炉所在地一带的村民加工或新打制农具、工具及生活用具。农具有锄头、铢锄、两角铢、开山锄、耙、铁耙、草刀、钩刀、大柴刀、镰刀、铁锹等;工具有锉刀、刮刀、铲刀、蔑刀、屠刀、锤、锯、斧、刨、裁缝剪、轧头、铁扁担,铁龙(锡匠和白铁匠用具)等;生活用具有菜刀、手剪、火锨、铁钳、劈柴斧、铁环、铁箍、铁钩、门环、铁锤、铁钉等。一般一个掌钳师傅,带一个伙计和一个徒弟操作。由于各地打制铁器式样有异,设炉开张后就尽量不转移。有些就在设炉所在地安家定居。
打铁是辛苦的,夏天受铁炉高温烘烤,汗流夹背;冬天又不能多穿衣服作业。胸前热,背后冷,几乎天天得洗澡。一般铁匠过了50岁就力不从心,得退出打铁行业。但老来还可上门铲菜刀、磨手剪,流动服务于千家万户,赚钱糊口。解放后,50年代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好大部分打铁人员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联社或者并入当地国有企业,成为锻造车间的锻工。
打铁燃料,初时用木炭浸泥浆水。煤炭工业的发展,打铁也有用烟煤拌水使用的。经鼓风机鼓风燃烧木炭或煤炭加温。鼓风初时用风箱,现在大部分改用小型单相电动鼓风机鼓风助燃,整爿锻造工场全是灰尘,伴随氧化铁碎屑到处飞溅,确实让人难受。旧时铁与铁的粘合用泥浆涂铁加温,称“煮火”。现在改用电焊焊接。旧时打铁是抡大锤,体力消耗大,现在大部分改用夹板鎯头、空气锤。旧时刀刃用铲刀铲加磨,用锉刀锉,现在基本上改用电动砂轮机操作。
打铜业、打锡业 此两种行业历史悠久。打铜业是永康小五金工业的技术基础。大部分从业者与补铜壶、补锅、补缸钉碗、修配锁匙,打白铁同时上门服务。一般铜匠、锡匠均会补铜壶、补锅、补缸钉碗、修配锁匙,打白铁等活。历史上这种行业除少数开店经营外,绝大部分上门流动经营,称“行担”。一副打铜担,一头是长方形风箱,上部两眼抽屉可安放小件工具,箱顶放小熔炉和锉刀架,箱旁插放铁钳、铁剪、炉铲等;另一头是一个有盖的箬笼(方言称水笼、蒲笼)。里面可放衣物、被褥、粮食、食具等物,下雨天不会淋湿。一副锡担,一头是长55公分、高30公分、宽30公分的坐箱,挑担时,坐箱上放锡版、车钻。工作时坐箱上面可作坐凳,半面箱板可以掀开作箱盖。箱内盛放工具。另一头与打铜担相同,也是有盖的箬笼。挑担流动每到一村一庄,把担放在来往行人较多处,或树荫下,或农舍旁,或街头巷尾。由徒弟(也称下手)走街串巷叫喊着承揽活计(俗称生意)。晚上很少投宿旅店,一般借住农家或走廊屋檐下,或凉亭、殿角。现在私营企业和家庭工业的发展给年轻人创造了办厂就业的机会。原来从事铜匠、锡匠的也大部分年过花甲,不再外出流动经营。
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我国,杭州饭店设宴招待使用的铜暖锅,是在油川农机厂特别打制的。前山杨村的铜匠就参与了当时的打制工艺。在当时,是以一项政治任务形式来完成的。
铜制产品有几十种。主要有铜罐、铜汤罐、铜壶、铜火锅、铜火囱、铜脸盆、铜秤钮、铜饭铲、铜匙、帐勾、香炉、铜锁、八月迎案用檀香炉、铜大刀、铜响叉及70、80年代流行的铜汤肠(省柴灶上烧开水的专用水箱)。铜制产品又有紫铜、黄铜、白铜之分。一般紫铜可锻打,黄铜多铸造用。
锡制产品也有几十种。主要有蜡台、蜡挈(茶壶)、酒壶、茶叶瓶、饭盒等。锡具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和塔形等,有的在上面刻上花卉、姓名和制造年号,还有的刻上龙、凤,狮,鹤等禽兽图案,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特别是闺女嫁妆制品,更是刻意打制,精美逼真。
钉秤业制造衡器,特别是木杆秤历史悠久。经营方式是在全国各地开店、流动。前山杨村流动秤担多时有20余副。他们大部分流动经营于省内各城乡及皖、赣、闽、鄂、湘、鲁、豫、云、贵、粤、桂和沪等省市城乡。因秤杆、铁钮、铜钮、秤钩、秤砣都是沉重物件,流动经营很不方便。为此,有的人因长时间在某一固定地域经营,形成了一定知名度,就选一县城或乡镇开一爿秤店。有的人则临时租房,或寄住锅炉。因为锅炉有秤铊铸造,更兼绝大部分是老乡,工余可拉家常、聊天,更重要的是能节约住宿费和柴火费。批量制作木杆秤,然后让徒弟挑往附近村镇销售,也有赶墟、摆市在集镇上销售的,也有部分人串村上门销售附带修理的。在未实行使用定量铊前,得分别在木杆、秤铊上做记号,挺麻烦的。推行使用定量铊后,木杆和秤铊就不要“对号入座”了。旧时,秤铊有用石头打制的,在石头中间凿一个小洞,装上铁钮鼻可系秤铊绳。有的用绳结网包住石头,网上系秤铊绳。70年代开始逐步推行定量铊木杆秤。秤钮旧时一般采用麻钮。50年代开始逐步改成铁钮或铜钮,不锈钢钮。秤星有用铝丝、铜丝、银丝钉制的。
旧时,木杆秤是廿两秤(即20两为1斤);解放后,改成16两秤(即16两为1市斤);60年代末改用10两秤(即10两为1市斤),80年代开始实行公斤秤(即500克为1市斤,1000克为1公斤)。
70年代开始,除木杆秤外,还发展了铝杆秤、盘秤、弹簧秤、案秤,更多的是各种规格的台秤和电子秤。
钉秤业的发展,修理磅秤,安装地磅行业也伴随兴起。从事此行业的从业人员是真正跑码头的人,他们北从中俄边境的漠河地区,南至广东樟木头、中越边境友谊关,中缅边境瑞丽地区;东从东海、黄海、渤海之滨,西至新疆伊宁、喀什地区,西藏日喀则、噶尔地区。大江南北,秦岭东西,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
解放后,从60年代开始,每年都要对从事衡器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衡器理论及钉秤技术的考核。经考核合格颁发合格证书,才允许从事衡器行业的经营活动。前山杨村从事钉秤的村民,比较遵纪守法,年轻一代均通过考核领证才从事衡器行业。只是近年来,其他五金产业的发展,案秤台秤电子秤的出现,年轻人陆续改行从工或经商,上年纪的又不便外出经营。故此,除少数人在上海郊区和本省富阳市新登从事钉秤业外,可以说钉秤行业已濒临绝迹。
镶牙业外出镶牙的历史也比较悠久,解放前就有在外开镶牙店的。60、70年代,人们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少数民族,镶牙是一种装饰,年轻姑娘、小伙子都流行在完好的牙齿上,在门牙部位镶套上一个或几个金闪闪的假金牙以示高贵、时髦。故此,少数民族地区镶牙生意特别兴隆,镶牙人都纷纷前往“淘金”。最近还有几位通过合法手续出国前往泰国曼谷从事镶牙的。前山杨村那时不到300户农户,外出镶牙者多时竟达五、六十人。但镶牙技术关系到被镶牙者的身体健康,属医学范围。60年代开始,政府卫生防疫部门对从事镶牙人员要进行考核,颁发个体行医许可证。
第二节 五尺工匠
五尺工匠,指裁缝、木匠、蔑匠、箍桶匠、泥水匠等。大多在本村及临近村庄服务。一般三餐由用户(主人)家招待,内有酒、肉,比用户平时生活要稍丰盛。70年代开始,每人每天还享受到一包香烟。
裁缝 主要是上门加工。用户自己买布料,请裁缝加工比送裁缝店单套缝制合算。故村民们一般都是把全家人需做的衣服集中起来一年供裁缝老师一二次。每次1—2天或更长一些,视加工衣料多少而定。旧时,由于村民生活贫困,上门制新衣很少。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多子女户,往往一件衣服老大穿了传老二,老二穿了传老三。大部分人是衣不裹体。衣裤补钉加补钉。冬天一条单裤御寒。稍为好点的衣服留待走亲访友时穿用。裁缝上门也大都是手工操作。50年代开始使用缝纫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发展,时装不断改变。好多衣服还是去集市服装摊点或者到时装店挑选购买合算,所以上门加工成衣生意日渐清淡。年轻人也有去芝英、去城里、去北京开裁缝店的。尽管裁缝业生意萧条,但人口密集、时装不断翻新,只要能赶上时装潮流,能在精细上下功夫,生意还是可以的。老年人服装如大襟衣裳、带腰便裤等市场上几乎没有销售,年轻裁缝又没经验制作,个别老一辈裁缝师傅就占了古老的便宜。
木匠 有大木、小木之分。主要是上门加工,修造农具、工具,打制家具,建房造屋,制作棺材等活。旧时,木匠活较多。土木结构的房屋,从柱、桁、樍、椽、楼板、房面、门全由木匠制作。一间楼房的建成,约需投入木工四、五十工。截锯木材、木板全靠手工劳动,劳动强度挺大,且费工时。60年代芝英安装了锯板机,这样就节约了许多工时,减轻了劳动强度。80年代木工上门有带刨板机的,这样刨板、钻洞、凿榫头就更加省力了。但用户要另外加付使用刨板机的费用和提供或安装单相电插座。
随着历史的发展,建房材料用上钢筋水泥,门窗用上了钢窗,铝合金窗,玻璃钢门,铁拉门,卷帘门,防盗门,农具用上水泵、打稻机、脱粒机、拖拉机,家具用上组合柜,房屋装璜时就设计进去了。木板改用三夹板,五夹板、宝丽板。眠床不再是四只大木脚的“老床坤”,亦不是雕花全床门、半床门加床后雕花牌坊的木制花床,而是改用棕棚床、席梦丝床。殡葬改革后,棺材改用骨灰盒,这样木工活就相对冷落了。
箍桶匠 广义讲也是木匠,只是因为他们制作的都是圆木类匠作,主要制作尿桶、粪瓢、水桶、吊桶(凹兜)、饭桶、榨桶(做豆腐用)、蒸桶(饭〓)、大小脚桶(浴盆、脚盆)、马桶等,因之称圆木匠,俗称箍桶老师。如今塑料工业的发展,好多木桶被塑料制品代替,生意日渐减少。旧时洗脸用的木制洗脸盆也被搪瓷脸盆,不锈钢脸盆代替,现已绝迹。但串村修理桶担还是不能少的。前山杨村的桶匠农闲时也常挑着工具串村上门,承揽生意。
泥水匠 主要是上门为农户建房建灶和修理栏舍等。旧时,建房大部分是泥巴墙,用墙桶一堵一堵夯实。但必须筑直才不致翻倒。据有经验的泥水工匠传说,泥墙筑到一定高度,人站在上面会左右轻微摆动是正直的泥墙,否则就是歪墙。一部分青砖墙的楼房是用青砖砌叠的,下部几批用条砖(厚度较厚,等于两块开砖的厚度总和),上用开砖砌叠。砖墙中间部分用砖碎块瓦砾碎块加泥浆水灌肚。现在改成红砖砌墙,有扁叠空心叠两种方法。加上安放水泥板,有的还用水泥铺浇屋顶。大部分屋面、墙壁都要砂灰粉操装饰涂趟,加之房内装修,铺地面,泥水工的投入比旧时的房屋多。70年代,流行用条石代替砖块砌墙,二层三层甚至更高(不过前山杨村建房用条石一般都是楼下一层,楼上就改用砖块砌叠的)。泥水工投入的劳动强度就远比砖砌大了。
烧制砖瓦业 俗称瓦灶。在前山杨村发起比较早。制砖、瓦师傅大部分聘的是缙云壶镇人。联系好一个办瓦灶地点后,选一片田块或旱地,清除表面污土。取泥拌水用牛一圈圈踩踏黄泥至熟透(相当于用碓舂,称踏泥),如烙饼的面粉团。用肩一块一块背回工棚,几乎所有瓦灶都是用稻草庇搭盖的茅棚为工棚。冬暖夏凉。住人、烧饭、做菜均在一处。然后在工棚里面用砖模制砖,瓦模制瓦(小块瓦片、一圆形瓦圈制成后分掰四片)称砖坯、瓦坯,全部用手工操作。边制作边送至茅棚外面露天晒场让太阳晒干。遇上下雨天用稻草编成的草庇遮盖。在工棚附近用石头或木桩、泥土、生砖坯(特制窑砖,比普遍砌墙砖大)筑成圆形窑。窑顶大部分拱砌,中间留2米左右直径的圆口称窑顶口。在窑前壁开一个烧火口,底部用铁炉栅隔着,栅下可取烧尽的木炭和柴灰,另外烧时可起吸风助燃作用。烧制砖瓦时,把晒干的生砖坯、生瓦坯装入窑里,留出火道,窑顶口用泥沙封顶,这项工作称装窑。装窑完毕后开始烧窑(一般是用松枝桠、松树干段等柴薪材在砖瓦烧火口烧火,让火从火道入口灌进,烟从火道上部出口排出)。一般不停地加柴燃烧3—5天,待到一定火候,此项工作由烧窑师傅掌握,烧制出来的砖瓦质量、颜色就在掌握火候这一关。停止烧火后,用泥土封闭烧火口,在泥沙封顶处铺上稻草、闷在那里,窑顶铺稻草上面不时泼水,称“泼窑水”。让砖瓦逐渐降温,经3—5天开窑取砖瓦(称出窑)。好的砖瓦都是青白色的,轻轻敲击响。一般是砖瓦混合烧制。销售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批发,以千砖万瓦为计价单位,或者全窑包销,或2人平分;或3人,4人分买;一种是零售。批发对象是新建房屋者,另售对象是零星修墙补漏者。
烧制砖瓦为建房人、为国家做出了奉献,为群众的修理房舍带来了方便,为自己挣到了钱财。前山杨村有10多人先后在村里或在邻近的芝英、岘口、毛塘秋、亳塘、儒家、游溪塘、世雅、下里溪等地,在本省临安昌化、于潜等地,在江西省德兴、婺源、乐平、弋阳一带,开办瓦灶。
随着制砖工艺的更新,手工制砖改用机械化制砖,用煤电代替柴火作燃料烧砖,用平瓦代替小瓦(土瓦)。现在使用的是红砖、平瓦,产量高,质量好,制造成本比土法制造大大降低。至70年代土法烧制砖瓦逐渐淘汰,现在已基本绝迹。
第三节 新兴个私企业
70年代后期,当时的上前、下前大队分别创办了农机厂(属集体经济性质),部分有技术特长的村民被吸收在农机厂就业。开始按出勤记工分,以后逐步过渡到承包经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个私企业应运而生。至80年代末,在外以手工业为生的村民也随着潮流在村里创办个私企业。他们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在家乡办企业,工余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能吃上热腾腾的可口饭菜,能睡上热烘烘、暖融融的被窝,更重要的还是各项优惠的政策吸引着他们。为此,有一技之长的村民都奋发创业,积极投身于个私企业的发展。
目前,整个前山杨村先后有44位村民在前山杨下村工业区及租用两村的集体房屋、祠堂办起了一个个私营企业及家庭工厂,从事铸造业、压铸业、冲压业、机床加工业、模具制造业、静电喷塑业、五金制品业等行业,招收了大批从江西、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河南前来打工的青年男女。
第四节 经商做生意
挑担帮
解放前,劳动就业门路狭窄,农闲时没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只有凭力气赶市贩粜籴,赚地区差价及运费的辛苦钱。
赶集贩运结伴同行。少则3—5人,多则10—20人,专门从事赶集挑担。他们在苦难的经营中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无形中结成了如其他地区“马帮”形式的“挑担帮”。
前山杨村人长途挑担换肩方法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牵牛拄”“墩坤拄”换肩。而是用“天平拄”方式换肩。即是把担拄拄在扁担中间,平衡两头,挑担人手扶担拄、扁担,身体转1800角换肩。旁观者为其担惊受怕(怕翻担),其实熟练者使起来却是挺方便挺自如的。
旧历逢四、九赶壶镇集市。前山杨至壶镇40余华里,去时如有粮食挑去壶镇粜,得在头一天下午动身,到离村30华里的洋溪岭背过夜。如空手去的,一般在当天的凌晨一时左右动身,到洋溪岭背天亮,赶到壶镇集市旺市以前。挑去粜的一般是糯米、籴的一般是小麦。秋后也有籴花草籽,蚕、碗豆籽的。壶镇集市上用的是“四勾秤”。每百斤折合廿两老秤是110斤(折合市斤是157斤多一些)。每人籴货挑担都在“四勾”秤100斤以上。中饭自己家里用饭箩盛着带在路上吃,有时路上买些番薯、豆腐干之类便宜小食品充饥。因路远担重,家里均有副劳力在下午三时左右结伴去“接壶镇”。一般接出离家10里以外的牛屙岭、后山头等地。去接的人根据本人劳力分挑20—30斤。回到家里一般都在黄昏时分。
挑担帮的经营活动规律一般是:
农历逢一、六日去永康集市籴米,籴麦担回家。
农历逢二、七日担去方岩派溪集市粜米、粜豆籽。
农历逢三、八日赶芝英集市粜米、粜麦、粜花草子和豆籽。
农历逢四、九日去壶镇集市籴米、籴麦、籴花草子、豆籽和购土豆、番薯等。
农历逢五、十日去古山集市粜米、粜豆籽。
五天一循环,几乎天天出门挑担,重担压肩。贩粜籴这活儿赚的是辛苦钱。运气好些时也能赚到一、二、三块白洋。或赚下三、五十斤粮食,以此生计养家糊口。但也有风险。去时走夜路、起早摸黑,有时会遇上打劫。故而大多结伙同行以防不测。另外,若遇到价格涨落亦很难赚钱。特别将近解放时,钞票急剧贬值,芝英卖掉一担小麦立即赶返壶镇还买不回原来数量的小麦,不仅是赔上时间,力气,还得赔上本钱,亏了本。
挑担贩粜籴一直持续到50年代,在全民大跃进运动中自然消失。
农村商店
前山杨村,离芝英集镇近,日常生活用品全上芝英选购。解放前,村内没有任何商店,只有1—2副流动经货担。
1949年下半年成立前山杨村农会后,由农会出面筹办村级小店。小店设在前山杨下村杨大盈老屋。1950年下半年搬迁到前山杨上村人常厅继续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由芝英南百文商店接管经营,成为该店的前山分店。主要经营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南什货、小百货。大跃进时期,前山生产队在上村“十三间里”办公共食堂,小店迁移到食堂隔壁小屋。食堂解散后迁到上前山村杨金贤家,改为代销店。以后再搬回人常厅。1978年转为私人经销至现在。60年代,前山杨下村也在三角明堂大队集体房屋办起了南杂货、小百货代销店。刚开始时,经营人员报酬用工分,以后逐步改为承包经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在全村有副食品,小百货,干鲜蔬菜、饮食等商店10间,理发店1间。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及早点,饮食,蔬菜都不要出村购买,生活尚算方便。
铁皮摊
8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深入开展时期,历史展示了新的一页。为进一步搞活市场流通领域,开拓市场经济,芝英镇由三村牵头开辟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又称钢铁市场),招商设摊经营铁皮边料、条料、角料等还值得利用的铁皮边角料,为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家庭工厂提供生产、加工五金产品零部件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用料企业的热烈欢迎。整个市场迅猛发展,不得不几次扩建摊位。前山杨村的市场经济弄潮儿,以其活络的经济头脑,纷纷弃工弃农从商。1987年,钢铁市场开张,就有5人加盟。后经1990年,1992年钢铁市场两次扩建摊位,前山杨村人先后占了摊位22个,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在大园东钢铁市场占摊2个,近年又在应南溪钢铁市场占摊3个,共计占摊27个,从业人员51人。他(她)们在经商活动中奉公守法,态度和蔼,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深受客户的欢迎,生意火红。大把大把的利润现钞装进腰包,生活不断改善。普遍装有电话,移动电话。大部分人置有摩托车,还有6人置了微型工具车当作座车使用,又可装载少量货物,相当爽气,十分潇洒。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