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山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6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村庄
分类号: K928.5
页数: 6
页码: 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村庄的情况。其中包括自然环境、行政沿革、村庄建设等。
关键词: 芝英镇 前山杨村 村庄

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前山杨村,地处永康盆地东部偏南的边缘,在北纬290,东经1200相交处附近。村东南山高,一般在海拔180米~500米之间,为仙霞岭山脉之余脉。大部份为石头山。山麓、山腰多岩洞,主要有大荆坑岩洞、黑山岩岩洞、草丛山岩洞(桃树洞)和马舟坑岩洞等。大荆坑岩洞约洞长10米,洞深10米,洞高1.7米,离村东7里。黑山岩岩洞,约可容400余人,距村6里。草丛山岩洞和马舟坑岩洞离村均约2里。以上岩洞旧时曾作为逃避日军蹂躏和躲避抓壮丁的临时处所。现在马舟坑岩洞已被水库淹没。
  前山杨上下两村各有一口大塘,上村大塘谓之上大塘,下村大塘谓之下大塘。两口大塘除作养鱼、灌溉之外主要用于洗涤、防火。村庄风景优美、山水秀丽。每到春夏季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彩蝶飞舞,蜜蜂奔忙;土地肥沃,谷穗金黄。发源于前山杨上村帘水烂坑、平坑、和尚坑的前川,经长生桥,流向下大塘下;发源于黄坑的村北小溪,经七姑塘、毛塘秋、上弄面前,也流向下大塘下。两溪正好在下大塘下汇合。两溪汇合的下游,宛如一根细长的莲花柄;下大塘处于莲花柄的上方,恰似一朵美丽的莲花,镶嵌在前山杨下村的村口,把前山杨村装点得更加妩媚和娇艳。100多公尺长的下大塘岸,茂林翠竹。百年以上的樟树和枫树,昂首鹤立,倒影塘中。整条下大塘岸,好比碧绿的荷叶,衬托着下大塘这朵硕大的荷花。塘的正中,有一圆形的塘墩,象是莲花中的莲蓬。
  村北小溪在毛塘秋处,改道分流,一分为二,分为两条小溪。除原小溪继续存在外,新辟的小溪流经宅塘头、东塘,在太馀殿下,与下大塘下的前川汇合,流向小派溪、后杜、下畈,在车马何注入华溪,再流向永康江、婺江、钱塘江,汇入东海。
  前川从上大塘南侧的长生桥开始到太馀殿,有一里路、九座桥、十八弯、三个坝之说。一里路是:从长生桥到太馀殿有一里路。九座桥是:长生桥、罗端上桥、罗端下桥、百路绽桥、陈塘午桥、庙干坟桥、郭轮百秧桥、百廿五桥、太馀殿前桥。十八弯是:“一弯百卅田角、二弯罗端、三弯孔丘田边、四弯陈塘午角、五弯陈塘午下角、六弯四百田边、七弯庙干坟桥头、八弯庙干坟桥下方、九弯八十田里壁、十弯八十田角、十一弯八十田沿、十二弯四十里壁、十三弯四十外沿角、十四弯四十田外沿、十五弯另外八十田角、十六弯大牯牛横头、十七弯百廿五田头、十八弯太馀殿前桥下。三个坝是:长生桥上方为一坝,罗端上桥为二坝,太馀殿前桥上方为三坝。
  在前山杨地域内的塘滨、庙干坟、菜园里、庙坛、新屋(培塘东北角)、谢坑等地,历史上均有过村落。所以,塘滨有门口头塘,庙干坟有门前塘。据说,塘滨人相当富有,一万家产还算穷,叫“一万穷”。18个青年到大常祠堂看戏,穿了18件羊皮袍。据史料记载,庙坛这地方还是东晋时江南应氏鼻祖应思远的墓址,墓前有他的神道碑。
  前山杨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四季气候特点是:
  春季 回温早,升温快,以日晴夜雨为常。3月中旬终霜。由于西北强冷空气影响和西南暖湿气流活跃,导致湿润多雨,冷暖变化大,晴雨无常。晴时天暖,雨时天寒。有时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气象学上称“倒春寒”。多东北风,风向多变。一般惊蛰前后初雷。“倒春寒”年分平均气温低于12℃。
  夏季 5—6月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集中,且多大暴雨。出梅后进入盛夏,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多东南风,光照强,气温炎热,少雨。因降水不敷蒸发,是相对的干旱期。中间常有雷阵雨出现,雨量大。8—9月夏末秋初受强台风过境影响,会出现暴雨,降水量大,能缓解旱情。同时,还会出现大风暴或冰雹。
  秋季 以东北风为主,气温渐降,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经常出现旱秋,也有时会阴雨连绵,形成冷害。
  冬季 受北方西伯利亚极地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冷空气带来寒流,使气候变得寒冷、干燥。三分之一年份有大雪,但雪冻时日不长,降落地面不久即溶化。小雪几乎每年都有。烂冬年分暖,旱冬年分寒冷,烂冬旱冬年分各占30%左右。
  常年平均气温为17.5℃。常年最热月为7、8两月,最冷月为1月。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上、中旬,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旬。平均无霜期为240—260天。
  常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19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年太阳辐射总量100千卡左右/平方厘米。辐射量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12月。
  常年陆地蒸发量在750—700毫米之间,属半湿润地区,7—11月为干旱期。1967年,连旱150多天。
  第二节 行政沿革
  明、清两代,前山杨村属游仙乡(石门里)三十四都二图,又称外三十四都。
  民国初,改游仙乡为游仙区。改保甲制度后,郭段厉自然村并入前山杨村称第八保属四维乡。民国28年(1939)5月四维乡改为四石乡。前山杨属四石乡,民国35年(1946)10月,乡镇大调整,前山杨改属石鹤乡。仍辖郭段厉自然村,上弄自然村。
  1950年10月,前山杨属油川乡,称前山村。1953年郭段厉自然村从前山村分出,另建行政村。1956年前山村称前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9月属超美人民公社油川大队(后改为管理区),称前山生产队。
  1959年10月超美人民公社改称芝英人民公社。前山生产队属芝英人民公社油川管理区,同时,宅塘头自然村从岘口生产队划出,并入前山生产队。
  1961年油川管理区改称油川人民公社,前山生产队分为上前大队、下前大队。下前大队辖上弄、宅塘头自然村。
  1973年上前和下前两个大队又改称上前山大队和下前山大队。
  1982年1月1日改称油川人民公社前山杨上村大队,前山杨下村大队。
  1983年,政社分设后,改属油川乡,称前山杨上村、前山杨下村。
  1992年油川乡并入芝英镇,前山杨上村、前山杨下村随油川乡并入芝英镇,改属芝英镇芝英管理处。
  第三节 村庄建设
  民房清咸丰八年(1858)以前,村里除大小厅祠以外,民房多为泥墙,上下村各有数十幢。只是前山杨下村民房疏散开阔、平坦,占地面积大,前山杨上村民房紧密,占地面积小,靠山脚边沿建造。前山杨下村杨、吕两姓户数总和比前山杨上村多,论范围,要比上村大一些。到了清代咸丰八年(1858)农历四月初四日,一场兵祸,前山杨上村民房基本上被焚,前山杨下村也有部分民房被毁。
  此后村民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重建家园。新建的房舍大部分改用青砖。至解放时,全村共有民房267.5间,祠堂3幢,族厅3幢,加之杨姑娘殿、太馀殿,整个村容规模尚可。
  解放后,人民翻了身,经济收入迅速增长,50年代前山杨村就建了砖木结构楼房10余幢,是附近村落领先的建房样板,难怪当时许多姑娘都慕名愿找前山杨村的年青小伙子为对象。
  到70、80年代,村人还是积极在居住条件上狠下功夫,他们宁可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也要积极攒钱造屋。只是建房材料改土木结构为钢筋水泥结构。改革开放后,人们更是讲究居住条件,造房向高层发展,四层、五层楼房比比皆是,从村庄东南西北中拔地崛起。截至现在已拥有新老民房1025.5间。人均居住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同时,房屋外表装璜用上琉璃瓦,避雷塔,大理石贴面砖。地面铺上水磨石,花岗岩地板、木地板。有的用三夹板、五夹板、装饰板吊顶装璜。装上不锈钢护栏、拉门、卷门、防盗门。照明用上花色灯具、顶灯、壁灯,五花八门。有的还装上空调器,既豪华又大方。让人看起来有如城市的居室感,又具有山乡避暑别墅感。
  祠厅 太平军进军永康以前,前山杨上村已有三常祠堂(盛二公祠)、前仙间以及人常、兴常两厅;前山杨下村已有杨氏宗祠、四房祠堂、前仙间和姓吕田洋厅。这些建筑均为土木结构。经清咸丰八年兵乱,前山杨上村只余前仙间和三常祠堂,前山杨下村三重设计的四房祠堂中间一重也被焚毁。后重修如初。现在坐落下村的杨氏宗祠是七十年前在旧址上新建的。
  戏台 早年在杨氏宗祠、四房祠堂和盛二公祠都建有木结构戏台。约于50年代拆除。1968年,前山杨上村在门口田晒场东首新建戏台,办起露天剧场;继而于1977年建造了大会堂,堂内建了戏台。至1984年前山杨下村也选址于厅前晒场建起戏台,办起了露天剧场。
  井泉 在历史上,先辈村民开凿了5口水井。上村有上井,下村有下井,下村还有下大塘北井、下大塘南井。两村中间有校井(在小学校园内,上村人称下井,下村人称上井)。这些井在开凿时,都用较大的鹅卵石砌叠,井身都是圆柱形,上有石板打制的井圈或水泥井圈。数百年来,全村村民都依靠这几口井的井水作为饮用之水。改革开放以来,前山杨上村于1984年在后山半腰建成了自来水塔,日产自来水80吨,前山杨下村也于1985年在上弄山头建起自来水塔,日产自来水80吨。自此,村民家家户户均可用自来水。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用水量的增加,饮水质量要求的提高,不少用户除了应用自来水之外,在自家房舍里或者房舍附近还打起深水井来。据说这些井的井水要比自来水更好,用起来也便当。
  村道 随着村庄的扩大,村道多自发形成。原来多用鹅卵石铺砌,只能步行,不能当作车道。1988年,前山杨下村房前屋后大部分村道,约300米,已铺浇了水泥路面,可行驶手扶拖拉机和其他微型车辆。

知识出处

前山杨村志

《前山杨村志》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芝英镇前山杨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凡例、大事记、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芝英镇前山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