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20
颗粒名称: 耕作制度变革
分类号: S344.9
页数: 1
页码: 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桥头周村从旧社会到现在中国水田和旱地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它展示了农民如何通过采用多季节种植,从单季水稻转向双季水稻,使用小麦,玉米和水稻杂交品种等高产品种以及间作不同作物来提高产量。文中还提到了不同季节和地区种植的一些主要作物。
关键词: 桥头周村 农业 耕作制度

内容

旧社会水田,均种单季水稻,亩产不过200公斤左右。后熟以种植玉米为主。也有种豆类、乔麦、萝卜以充作口粮或作副食。冬则撒紫云英(花草)作明年水稻基肥及种植大、小麦、油菜等,以作明年春粮和副食佐料。此外,种植两熟制作物如糖梗、芋艿等。
  解放后,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
  1950~1955年,推行三熟制:麦——稻——玉米。
  1956~1963年,进行双季稻改制:老三熟,即春粮(麦、绿肥)——早中稻——玉米;新三熟,即春粮(麦、绿肥)——早稻——晚稻。
  1964~1970年,推行新三熟制,减少春粮,扩大绿肥,推广早稻矮秆良种,增加双季晚稻面积。
  1971~1979年,推广小麦矮秆良种,迟熟早稻良种和玉米杂交优良品种。
  1980~1987年,推广普及杂交晚稻。春粮和秋玉米减少。早稻以中熟品种当家。
  1988~1990年,前熟也推广杂交稻。
  旱地作物种植小麦——套种早豆——玉米(或套种蕃薯)。也有种植棉花、蔬菜等。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