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10
颗粒名称: 祖祠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11-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桥头周村的几个祠堂和厅房,包括周氏宗祠、竹常祠堂、仁曦公祠、江常祠堂、卢智一公祠、人常厅、清常厅和后薛店厅。这些建筑都是村里不同姓氏或支系的子孙为祭祀先人而建造的,有些还有历史名人的楹联或匾额。解放后,有些被改为其他用途,有些被拆除或残破,只有仁曦公祠和清常厅基本保存完整。
关键词: 桥头周村 村庄 祖祠

内容

桥头周村原有周氏宗祠、竹常祠堂、仁曦公祠、江常祠堂、卢智一公祠、人常厅、清常厅、后薛店厅等。
  周氏宗祠 为村里周姓人祖祠,在祠前原有空地一块,门前整齐排列一米见方石旗杆墩四座。祠堂分三进,前一进中间为通道,两旁为耳房,分别作厨房,办事房之用;中进为大厅,是祭祖时子孙站立叩拜之场地;后进地基较前面高出三、四尺,靠后墙建有神橱,橱中除供奉着祖先的神牌(木主)外,后代子孙死亡安葬后,也奉神牌存放在神橱中,享受祭祀,名曰“归主”。在后进和中厅的横梁上悬挂着许多先辈们立有功名的如《贡元》及《节孝》之类匾额。还有一块牌匾上书《理学名宗》是为颂扬周姓始祖周敦颐立的。解放后,周氏宗祠被改为养猪场和豆腐坊,后又拆去改建为碾米厂。1983年,周氏宗祠除留碾米厂房舍外,当时村两委会将其余部分以每间3000元左右的价格,拍卖给村民。
  竹常祠堂 大约在清代中期为周姓竹常下子孙所建。房屋结构和周氏宗祠基本相同,面积比周氏宗祠要大。其特色是在前一进与中厅的天井里,建有戏台一座,整个戏台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十分气派,连戏台天花板的彩色图画也十分精致,戏台前沿石柱上,镌刻有后塘弄秀才吴祖乾所撰并书的楹联:“华水游鱼出听;竹山鸣凤来仪。”过去只要有戏班子来演出,不论天晴下雨,村民们都可以坐在中厅和边厢的楼上看戏,是个地地道道桥头周村戏院,也是村民文化活动场所。1956年,竹常祠堂曾改为小学校舍。小学搬出后,分别为商店、理发店、锯板厂等。年久失修,现已十分残破。
  仁曦公祠 清代后期,为周姓谨常下子孙所建,房屋结构也和周氏宗祠相同,只略显高大,门前建有四座石旗杆墩。祠内中厅石柱上镌刻着太平村举人吕师传所撰并书的楹联:“莲沼溯清芬渊源有本;花墙沿古迹堂构维新。”仁曦公祠,土改时作为政府粮仓之用,1987年,经龙山粮管所拍卖,为私人所有。仁曦公祠,现在是桥头周最完整的古祠。
  江常祠堂 民国时期,周姓江常下子孙所建,规模不大,民居式样。公社化时,村里的大食堂曾办这里。80年代初期,为村两委会拍卖给村民,经拆建,已不复存在。
  卢智一公祠 即后薛店祠堂。清代后期为卢姓子孙建造。祠堂里挂有“联登皇路”的匾额。记述着作为柴荣后裔,皇子皇孙的荣耀。解放后,一度为生产队用房。80年代初期,村两委会拍卖私人拆建,现已不复存在。
  人常厅 民国时期为周姓人常子孙所建。解放后一度改为碾房,后经村两委会拍卖,为私人拆建。已不复存在。
  清常厅 民国时期为周姓清常子孙所建。土改时,亦被政府作粮仓之用。1987年经龙山粮管所拍卖私人所有,现基本保存完整。
  后薛店厅 清代时为卢姓子孙所建。解放前后都为村里民众的娱乐场所。后为生产队使用,现已拍卖给村民作住房。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