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村庄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橋頭周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50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村庄篇
分类号:
K295.5
页数:
8
页码:
7-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桥头周村是永康市桥下镇的一个村庄,有四、五百年历史,以周姓和卢姓为主。村民以种田务农为主业,也发展了家庭工业和焦碳市场。村里有多处祖祠和祖墓,风景秀丽,有乌岩、安坑、狮子岩等名胜。村民生活富裕,文化活动丰富。
关键词:
桥头周村
村庄
内容
概况
周姓桥头周,卢姓后薛店,合而为桥头周村。
桥头周村地处永康市东北隅,属桥下镇辖区,北接马山头、桥下;东接溪边颜、下井头、莲塘下、大江畈;南连前黄;西交寮基;北面是山峰,山后为太平水库。
桥头周距永康城里23公里,距东阳市区30公里,村东有一条华溪,省道永东公路在村前通过,公路和华溪之间是村里的工业区,和永康市最大的焦碳专业市场。
桥头周村大约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周姓始祖,为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自临安(即杭州)迁居永康皂曙(永康长城乡大坟山附近),后又迁居太平花墙,再迁黄店(桥下附近)然后迁到桥头周定居,始祖是迁入永康后的第十二世员三公。卢姓始祖是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忠臣卢琰的后裔。在永康石马西卢分支而来,在村里聚居处称“后薛店”。清代时,桥头周属义和乡二十六都二图;民国后,属义和区,划并为乡镇,乡以下推行“闾邻”,桥头周村属义和乡。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推行“保甲”制,桥头周村属华麓乡。解放后,曾建桥头乡,乡政府设村中。后小乡并大乡,村即属桥下乡。1958年,撤乡建人民公社,村属先锋(后改龙山)人民公社,(后一度改名桥下管理区)。1961年,建区公所,村属龙山区桥下人民公社,为桥头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村属桥下乡,名桥头村;撤区建镇后,村属桥下镇,仍称桥头周村。
全村现有人口1561人,其中男765人,女796人。均为汉族,以周姓为最多占72.9%,卢、吕姓次之。吕姓系1958年建造太平水库时,由太平移居于此。其余应、徐、陈、包、胡、贾等姓氏,大部份都因和周卢两姓有婚姻关系而迁入繁衍。
村民生活
桥头周村民,基本上都以种田务农为主业。
解放前,村里只有两户地主,大部份村民耕种的都是租种的土地,或者租种常产(祖宗留下宗族所有的田地)。因此,地少人多,就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一般农忙时在家耕种收割;农闲时,便外出从事打铁,打铜修锁、补铜壶、打或肩挑货郎担卖方岩货,也有外出“卖补药”和做“假和尚”化缘的。所以有谚语云:“种田不做客,手头要逼迫,做客不种田,无米好过年。”村民也一向以会做手艺为荣,民谚曰:“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
桥头周的妇女,一向以勤劳,不怕艰苦称著于乡里,多数人都以节俭持家为荣。当时,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有囡莫嫁桥头周,两把菜刀斩菜头,两令地簟压肩头……”在旧社会农业生产落后,耕种土地又少,大部份村民都只能过着糠菜半年粮,饥寒交迫度时光的日子。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食堂,破坏了生产力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60年期间,村里饿死了不少人,有许多人为了活命只好往江西、福建逃荒。
1978年,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对农业实行联产承包后,村民生活才“芝麻开花节节高”。加之家庭工业的兴起,由一家一户烊铝灰,发展为一片工业区,由零星贩运焦炭到建成了全市最大焦炭专业市场,桥头周村民一下子活跃起来,一幢幢高楼平地耸起。住房条件改善之后,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有300多辆,电话有200多部,已有小轿车10多辆。
如今桥头周村民,已没人再担忧吃不饱穿不暖了。吃好、穿好、住好、玩好,一幅新的生活图画,已灿然展现在村民面前。
村容、村貌
桥头周村,风光秀美,是一个山好、水好的好地方。山林、田野、溪流、池塘,竹篱屋舍,都独具特色,是一幅很美的图画!
村后起伏的群山,像一面屏风,隐约可见,林木森森,烟霞飘渺,气象万千!狮子岩维妙维肖,雄视古今;安坑、大坟山,郁郁葱葱,青山叠翠;从荷岭坑一道山泉潺潺而下,汇成一条小溪,流进村子后,弯弯曲曲绕着村庄形成了百秧潭、丈百潭、水碓潭……流水淙淙,瀑布轰鸣,河水清澈见底,妇女的捣衣声,儿童的戏耍声,成了一道道风景线,成了一章章动听的乐曲……
村中的房屋,大都为土木砖瓦结构的四合院,中间有明堂,前面有前轩间,后面有后轩间,现存的谨常屋里、江常屋里、清常屋里等等四合院,大都是这个样子。一座座四合院之间,间距相宜,安排得体,大有君子之风,一些屋宇之旁,还分布了一口口池塘,有里塘、门前塘、唸湖塘。塘水清清,绿波荡漾。池塘的埠头上,有姑娘在洗衣,有妇女在洗菜。走进村庄,便让人感到一片祥和安宁景象。
村东面,有一条通往永康江的华溪。溪水终年滔滔,奔腾向前,过去溪上架的是一条木桥,洪水来时,木桥常被冲垮。溪畔的溪滩上,是一片茂密的松林,一棵棵松树,高大挺拔,直冲云宵,十分壮观。其实这是一片防护林,村里上代祖宗为阻止洪水的入侵而植种的,起码已有上百年历史。村子后面是高山,前面是树林,桥头周整个村庄,便掩映在绿树之中。
永东公路(永康至东阳)进入村口,是村子的门户,在公路的洋桥头,有两棵需几人合抱的大枨树,耸天而立,浓荫遮天,那两棵树互为倚角,颇像两位守门的大将军。这两棵树,也是一道风景,给人一种历史感,尤其在盛夏炎炎之时,它的树荫却给人一片清凉,让行人流连忘返,加之在洋桥头,还建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胡公殿,吊角挑檐,登楼远望,令人心旷神怡!
过去,村中还有古樟、古松、古枫等许多古树名木。那时,许多过路的客人常赞叹,桥头周真是好地方,只有进入桥头周,才能看见桥头周。
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溪滩上的苍松,村里的古树名木,全部被毁,于是,山好、水好、树木好的桥头周竟像一位被人剥去衣衫的女人,裸露在天底下,失去了往日的光采!
改革开放后,桥头周人富了起来,在公路边建起了一幢一幢高大的楼房,在村中修起了水泥路,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着大步前进!
但是,如何让村容村貌更美一些,和自然更和谐一些,这无疑是向桥头周人提出的一道新的考题。
祖祠
桥头周村原有周氏宗祠、竹常祠堂、仁曦公祠、江常祠堂、卢智一公祠、人常厅、清常厅、后薛店厅等。
周氏宗祠 为村里周姓人祖祠,在祠前原有空地一块,门前整齐排列一米见方石旗杆墩四座。祠堂分三进,前一进中间为通道,两旁为耳房,分别作厨房,办事房之用;中进为大厅,是祭祖时子孙站立叩拜之场地;后进地基较前面高出三、四尺,靠后墙建有神橱,橱中除供奉着祖先的神牌(木主)外,后代子孙死亡安葬后,也奉神牌存放在神橱中,享受祭祀,名曰“归主”。在后进和中厅的横梁上悬挂着许多先辈们立有功名的如《贡元》及《节孝》之类匾额。还有一块牌匾上书《理学名宗》是为颂扬周姓始祖周敦颐立的。解放后,周氏宗祠被改为养猪场和豆腐坊,后又拆去改建为碾米厂。1983年,周氏宗祠除留碾米厂房舍外,当时村两委会将其余部分以每间3000元左右的价格,拍卖给村民。
竹常祠堂 大约在清代中期为周姓竹常下子孙所建。房屋结构和周氏宗祠基本相同,面积比周氏宗祠要大。其特色是在前一进与中厅的天井里,建有戏台一座,整个戏台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十分气派,连戏台天花板的彩色图画也十分精致,戏台前沿石柱上,镌刻有后塘弄秀才吴祖乾所撰并书的楹联:“华水游鱼出听;竹山鸣凤来仪。”过去只要有戏班子来演出,不论天晴下雨,村民们都可以坐在中厅和边厢的楼上看戏,是个地地道道桥头周村戏院,也是村民文化活动场所。1956年,竹常祠堂曾改为小学校舍。小学搬出后,分别为商店、理发店、锯板厂等。年久失修,现已十分残破。
仁曦公祠 清代后期,为周姓谨常下子孙所建,房屋结构也和周氏宗祠相同,只略显高大,门前建有四座石旗杆墩。祠内中厅石柱上镌刻着太平村举人吕师传所撰并书的楹联:“莲沼溯清芬渊源有本;花墙沿古迹堂构维新。”仁曦公祠,土改时作为政府粮仓之用,1987年,经龙山粮管所拍卖,为私人所有。仁曦公祠,现在是桥头周最完整的古祠。
江常祠堂 民国时期,周姓江常下子孙所建,规模不大,民居式样。公社化时,村里的大食堂曾办这里。80年代初期,为村两委会拍卖给村民,经拆建,已不复存在。
卢智一公祠 即后薛店祠堂。清代后期为卢姓子孙建造。祠堂里挂有“联登皇路”的匾额。记述着作为柴荣后裔,皇子皇孙的荣耀。解放后,一度为生产队用房。80年代初期,村两委会拍卖私人拆建,现已不复存在。
人常厅 民国时期为周姓人常子孙所建。解放后一度改为碾房,后经村两委会拍卖,为私人拆建。已不复存在。
清常厅 民国时期为周姓清常子孙所建。土改时,亦被政府作粮仓之用。1987年经龙山粮管所拍卖私人所有,现基本保存完整。
后薛店厅 清代时为卢姓子孙所建。解放前后都为村里民众的娱乐场所。后为生产队使用,现已拍卖给村民作住房。
祖墓
本村祖墓,主要集中于大坟山。
周姓迁至桥头周的始祖员三公之墓,在大坟山铜锣架。
周姓熙廿五太婆卢氏墓,在大坟山渠道边的骑龙斩官。
亨常太公墓地在前黄林塘山。
恒六公墓地在隔溪〓山头。
竹常太公、火常太公、土常太公墓地在下汤。
谨常太公墓地在毛龙塘,太婆墓地在后坟山。
江常太公、海常太公、勤常太公太婆墓地在安坑。
卢姓祖墓集中在后薛店坟山。
原杂在田野中的下汤、芝英坟、屋基田、苦竹山、狗尾巴、太慰山头、三百塘角、百五十蓬等地祖墓,在迁坟上山运动中,都移至大坟山,原来基地都已改为农田。
风景名胜
乌岩“五姓太子庙”。距村庄二里许,从村后沿石板路,经小坟、龙背,越渠道,过黄毛伞,进安坑渡溪涧,拾级而上,可达乌岩。“五姓太子庙”就建在乌岩的石洞里。此石洞二丈许,宽数丈,地面平整,高敞轩昂,风雨不侵,洞前原有一股瀑布从天而降,现在瀑布顶上建龙头一个,那瀑布便从龙咀中喷吐而出。泉水清清,注入浅池中,清凉可口。“五姓太子”为朱、姚、杨、叶、钱,过去是木雕小像,现为泥塑大像。过去每逢干旱时节,村民就到“五姓太子庙”求雨,据说颇灵验。乌岩石洞掩映在绿树丛中,洞前桃花红、李花白,还有满山红杜鹃,景色十分美丽。登上乌岩石洞,松涛阵阵,鸣在耳际,远望华溪似一条飘带,岩下的村庄、田野、公路、山道,尽收眼底,无限山光水色令游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安坑“包公祠”。从村后经龙背进入安坑,在一片果园包围中建有一座“包公祠”。大殿由一列三开间组成,殿前正门两侧,筑有一道不高围墙。中间有一个小天井。大殿中间供奉着包公和夫人的木雕像。左殿塑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七侠五义群像。右殿是包公嫂夫人及侍女之像。“包公祠”建于1993年,在目前腐败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包公清官精神深得人心。顶礼膜拜者甚众,包公祠香烟袅袅,游客络绎不绝,祠中钟鼓之声,悠扬远播。
狮子岩。在桥头周村后的群山中,有一座山形状奇特,维妙维肖,像一只蹲伏的雄狮,叫做“狮子岩”。那山峰由北向东从高而低绵延数里长,活似雄狮身子,山峰北端,一块巨岩耸天而立,活像狮子头,那巨岩上洞穴起伏,有狮眼,有狮鼻,有狮咀,天工造化,十分奇特。狮眼的石洞可排坐十数人。关于这狮子岩有许多神话传说,更为奇巧者,在狮子岩下的农田里,有块巨石天然生成,人们指这块巨石为狮子球,因此,有诗曰:“天生石狮垂千秋,何年何月噙着球?眼观周卢李胡处(周围村庄的姓氏),耳听溪边马山头(村庄名)。”。
桥头周的后山,还有许多风景点,有耸天而立,高达百丈的石笋;有如珠濂的瀑布,有千奇百怪的巨岩,有碧波汤漾的荷岭坑水库……
知识出处
《橋頭周村志》
本志记述时限,上不划一,下迄2000年5月31日为止,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包括村庄篇、村级组织篇、农业篇、山林水利篇、工商业篇、教育卫生篇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桥头周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