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其他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46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其他习俗
分类号: K892.29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其他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坐馆、土医、修纂宗谱等。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其他习俗

内容

第一节 坐馆
  过去,由独户或几户合办的教学处所称“私塾”,也称“书馆”,教师叫先生,应聘叫座馆。书馆里供奉孔子神像或神位,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儿童入学要先拜先师,后拜先生。拜先生时,由家长陪同,并向先生馈送鸡子茶,表示敬师。旧时女孩不能上“书馆”读书,说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豪门富家女孩要读书,也只能在闺房自学。
  民间对先生极为敬重,把先生奉为上宾,喜庆宴请时,尊为上座,每逢佳节,家长不忘对先生送节日食品。同时,每逢红白喜事、立契、写信、写对联,甚至画枕花、鞋头花等都要请先生代笔。“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当先生的多为穷书生,先生的生活待遇也甚菲薄。
  第二节 土医
  旧时,没有医院、诊所,农家延医看病,很不容易。许多无名肿毒,伤损病痛,常依赖土医、土方和土草药治疗。常见的有:
  鬼箭风。取一束筷子醮井水拍打患部至皮肤发红;或用针挑,在膝盖后侧下静脉处进针至出血,血呈紫黑色。后加服中草药,月余即愈。
  中暑:俗称“发痧”。可用中指和食指醮清水或口沫在病人的颈项上、胸背部的一定部位挟扭,皮肤扭成紫红发块,即好。或用钢针在患者头部、胸部肋骨之间一定穴位挑数针挤压出血可愈。
  伤风:取葱头一两,捣糊,敷于患者肚脐上,用布包好,次日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戳气:用大刀豆荚烧成灰烬和酒冲服。或用苍蝇老虎一、二只,纸包焙酥研粉和酒冲服。
  流鼻红:用扁柏叶一捻,汤煎服,效果显著。
  尿闭:(俗称热拧胀),用食盐涂于肚脐处,或用吊乌麦一两,洗净煎服。
  夜盲(鸡盲):用黑撒豆一碗和猪肝或鸡肝一个合煮,不可放盐,服后效果很好。
  牙痛(火痛):早晨空肚食生鸡蛋一个,连吃三天可愈。
  蜈蚣咬伤:捕活蜘蛛一只放于伤处,使之吸蜈蚣之毒,蜘蛛腹胀而死,伤愈。
  蜂叮:用花瓣(不拘花种)涂擦之,可止痛。
  溃烂:用田螺肉捣烂,贴溃烂处。
  无名肿毒:取鲜烟叶放手心上加口吐水(吐液),反复拍打至热而不碎为度,然后将烟草贴在肿毒上,连续数天可愈。
  第三节 修纂宗谱
  宗谱是记载宗族历史发展的谱籍。它是宗法制度下的产物,带有封建性质。古代宗法制度,以嫡长子为大宗,庶子为小宗,职位由嫡长子继承。在庶子本家,又以庶子的嫡子为大宗,庶子的庶子为小宗。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他们掌握本族的财产,负责本族的祭祀,管理本族的成员,同时代表贵族统治剥削人民。后来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以维护和巩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修纂宗谱,始自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等人。苏、欧鉴于本家支派繁衍,久后分居各地,有的长远疏隔,亲人不认,有的败坏门风,为非作歹。因而倡修本家宗谱,排世系,列行辈,分序列,明昭穆,立家规,定族约,共同遵守。后来各宗族纷纷仿效,修宗谱得以风行。我乡同宗族居住的各村,都建有宗祠,作为纪念祖宗的场所。同宗族的人,每隔二十年左右都要修谱一次,男丁都要上谱,女丁不上谱,上了谱才算族中人。宗族立有宗法,俗称“族规、家训”。违犯族规,严重的要给以“革谱”的惩罚,即不给上谱。被革谱者为小姓,社会地位低贱,处处受宗族歧视。
  至今各村尚存有宗谱的有:
  清渭街 《何氏宗谱》、《马氏宗谱》、《李氏宗谱》。
  官川 《胡氏宗谱》、(花厅藏本)。
  英村 《李氏宗谱》。
  派溪 《吕氏宗谱》(不全)、《俞氏宗谱》。
  山西 《胡氏宗谱》。
  苔川 《胡氏宗谱》。
  山井头 《俞氏宗谱》。
  方山脚 《单氏宗谱》(水碓头藏本)。
  黄岗 《胡氏宗谱》。
  柳墅 《王氏宗谱》、《方氏宗谱》。
  张坑 《张氏宗谱》(不全)。
  江头 《邵氏宗谱》、《孙氏宗谱》(古塘里藏本)。
  山西孔 《孔氏宗谱》(不全)。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