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60
颗粒名称: 第三编 经济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51
页码: 62-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农、林、水利、副业、手工业、乡村企业、商业、金融、保险、交通、邮电等。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农、林、水利
  土地是农业经济的基础。旧社会实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包括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只有很少量土地或无土地的农民,只得租耕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高额地租、地租占去了收获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我乡农民每租种一亩土地,得向地主交纳十八秤至二十秤的湿谷地租(旧时每秤二十斤每斤二十两),折合燥谷约三百八十斤至四百二十斤左右。封建地租不仅吞去农民的剩余劳动,往往还侵占一部必要劳动,这是农民生活贫困和农业生产停滞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于一九四九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科学种田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农业经济在社会主义大道上阔步前进。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变更
  一、土地改革
  一九五零年六月,中央人民政府发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早在五月,我乡己开始对土地、人口、租佃和阶级关系进行系列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改革运动。运动中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路线。培训土改骨干,划分阶级成份,组织阶级队伍,建立村政权。通过没收和征收土地、房产、农具,烧毁旧土地契约,对农民进行土地、房屋和农具的分配。经过复查落实,最后发给农民土地房屋所有证。在土地改革中,对地主同样分给一份土地,促使他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土地改革运动,使我乡农民个个得到耕种的土地,彻底消灭了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提高了农民的觉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确定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并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合作化
  土地改革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耕种土地,并取得了土地所有权。但单家独产的小农经济,仍然摆脱不了劳动力、耕畜和农具不足的困难。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通过农业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经济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只有把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避免“三月桃花一时红,风吹雨打一场空”的困境。土地改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引导农民组织了互助组。我乡杏里村共产党员陈时昌首先组织了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劳动互组,接着,在全乡各村广泛发展,参加互助组的人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互助组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两种,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进行变工,换工互助。组员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及收获的产品属于私有。有的互助组还实行农业和副业的互相结合,具有一定程度的生产计划性和技术的分工,并积累有少量的公有财产。互助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培养了农民集体劳动的习惯。
  到了一九五三年,在劳动互助组的基础上,为共同发展农业生产,我乡农民开始自愿联合组成了具有半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以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取得土地报酬。耕畜、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入社统一使用,由社付给适当报酬,或按自愿互利采取作价入社,由社分期付给价款的办法,逐步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由于缺乏经验,生产管理和分配制度不够完善,出现了部分农民闹退社,后来形成退社风。一九五五年五月省委下达了“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解散了一些管理较差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五年七月,毛泽东在省委市委书记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判了右倾思想,提出了“积级领导,全面规划”的方针,从而大大推动了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一九五五年冬。省委书记林乎加同志来到我乡指导工作,纠正了省委的错误方针,积级引导,我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了高潮。
  一九五六年,全乡农民组织了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员的土地无代价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不计算土地报酬。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折价入社,由社分期付给价款的办法逐步转为集体所有。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杏里村建立起我乡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掀起我乡农业生产合作化高潮的到来,起了推动作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到此,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五七年春,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在全乡开展整顿高级生产合作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处理好各项政策,提高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度,推行劳动定额,按件计酬,经营管理制度渐趋完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农业生产互助组》
  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按自愿互利原则组成的劳动互助组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己有各种形式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出现,有“劳动互助社”、“劳动互助合作社”等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过土地改革,曾普遍建立。它是个体农户为迅速发展生产,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劳动力,耕畜和农具等不足的困难而组织起来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一般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产品仍属私有。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前者是简单的劳动互助形式,组员之间以相互变工(换工)方式为主进行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合作活动;后者是较高程度的劳动互助形式,组员固定,进行常年的互助合作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生产计划性,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如劳动工分、评工记帐等),并由单位的变工发展到更广泛的农副业生产效率,增加生产,培养农民集体劳动的习惯,为过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准备组织和思想条件。
  《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为共同发展生产自愿联合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土地改革后,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以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按照集体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以私有的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入社统一使用,取得适当报酬,或作价归社,由社分期偿还价款;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并按劳动和入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社员的零星树木、小农具等仍归私有;合作社按每户社员人口多少分给少量自留地,长期归社员个人和家庭使用;社员可经营家禽,家畜饲养和其他家庭副业,其产品和收入归个人和家庭所有。根据生产和家庭经营管理需要,合作社可设立生产队或生产组作为劳动组织的基本单位。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选举管理委员会和合作社主任。一九五六年,农村普遍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即“农村人民公社”。我国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它是一九五八年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现阶段人民公社一般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制度,通称“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各级组织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相互间经济往来遵守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收益分配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对社员实行按劳分配。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少量自留地(自留畜)和家庭副业。人民公社的基本任务是: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社员物质文化生活,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人民公社各级管理机构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管理委员会,由公社各级组织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
  一九五八年实行政社合一。象珠区成立了东方红公社。清溪乡当时改称为清溪管理区,负责管理清渭、派溪、寺口、官川、山西、黄岗、上柏石、荷沅、杏里、柳墅等十个生产大队。公社对生产资料搞无偿调用,组织上实行营、连、排、班编制;生活上推行伙食供给制,办大食堂,集体用膳;生产上实行劳动力统一调配;分配上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由于“共产风”“平调风”的滋长,严重的锉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九六零年十一月,纠正了“共产风”“平调风”的错误倾向,经济上实行算帐退赔,撤去东方红人民公社,清溪管理区改称为清溪公社。一九六二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后,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确定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通常称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定额包工,社员劳动评工记分。各级组织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相互间的经济往来,遵循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收益分配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民公社的各级管理机构是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管理委员会,由各级组织按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人民公社的基本任务是: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不断反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社员物质文化生活;向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人民公社是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一九六六年以后,又出现了过渡到以大队为核算单位的左的倾向,取消了自留地,以政治评分代替按劳计酬,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害。但这种生产关系仍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四、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推行农业体制改革,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口把土地承包到户经营,家家落实责任田,联产承包,生产投资由户自行负责,只承包上交任务,超产归已,通称大包干。责任田可以自己种,也可以转让他人种,但任务不变。一九八一年冬,全乡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多数为五年,后又有改为十五年的。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劳动者明确各自的生产岗位和职责,把劳动成果同自己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它是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关健性措施。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粮食亩产由七百余斤迅速跃到一千余斤。一九八三年扩大了承包范围,茶叶、蚕桑、柑桔、池塘养殖等方面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乡村企业,也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按包干上交,超利分成或按毛利分成的原则投标承包。
  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切合现阶段生产实际的制度。深得人心。
  第二节 粮食生产
  一、粮食生产
  民国时期,水田种植,多为“秋作——单季早中稻——秋杂粮”。冬作以绿肥为主,次为大小麦;秋杂粮以玉米、秋大豆为最多,辅之荞麦、萝卜和蔬菜、旱地即以麦、番薯、甘蔗、棉花、粟、芝麻、花生为多。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五年,全面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晚稻、迟熟中稻为早中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下熟依次种植玉米及麦。形成“麦——稻——玉米”的三熟制。
  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进行试种双季稻,形成两种耕作制度,一为“老三熟”,即“春粮(或绿肥、油菜)——早中稻——秋玉米”;二为“新三熟”,即“春粮(或绿肥、油菜)——早稻——晚稻”。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零年,推广新三熟制,减少春粮面积,扩大绿肥种植。推广以磷增氮的绿肥种植先进经验,绿肥产量比前增加了五倍。推广早稻短杆良种,增加双季晚稻面积,粮食产量有了新的跃进。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九年,推行小麦矮杆良种,迟熟早稻粮种和玉米杂交品种,扩种春粮,调整双季晚稻种植面积。
  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七年,普遍种植杂交晚稻,并在后熟推广青稻秆还田,春粮和秋玉米种植减少,早稻以中熟品种当家。粮食亩产由一千零五十斤跃进到一千六百斤。
  旱地耕作自六零年代开始,发展“小麦——套种早豆——玉米或番薯”的三熟制。
  附:粮食生产小段年表
  第二节 粮食生产二、良种推广
  民国时期,种子以农民自选、自留、自用为主,相互串换及市场余缺调剂为辅。建国后,农作物良种不断更新。一九五二年提倡穗选早中稻种子,一九五三年建立种子田。人民公社化后,公社建立农科站,生产大队建立农科队,县、社、队组成三级良种繁育体系。七零年代中期,全面推广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亲本种子,亲本种子由县统一供应。一九八三年起,杂交稻制种,开始建立制种田。
  早中稻,五十年代传统种植的三百粒、黄杆胡大叶青、金华早等。金华早为早熟品种,产量较低,三百粒杆长穗大易倒伏。六十年代种有珍珠矮。赣农三四二五,三九九、南京二号。七十年代种有广选三号。在杂交水稻出现后,老品种逐渐淘汰。
  一九五六年推广双季连作稻,早稻以南特号为当家品种。六零年代由莲塘早、陆财号、江南一二二四、钱丰、矮脚南特号先后取代。七零年代普及矮杆品种;广陆矮四号、先锋一号、珍圭五十一、矮珍、原丰早、二九青、桐矮二十八、矮南早一号、二九南二号、长紫红、朝阳一号等,其中广陆矮四号具有迟熟,抗病、耐肥、高产的优点,成为我乡早稻当家的品种。八十年代中期,自杂交稻普及后,中熟二九丰成为早稻当家品种。
  晚稻,五十年代有猪毛簇,晚仙九号等。六十年代引进农垦五十八、沂大湖青等,七十年代引进中糯京引十五、晚粳东方红,农虎六号、嘉湖四号等。八十年代开始,推广杂交稻,晚稻种植面积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小麦,五十年代有南大二四一九。六十年代有介吉麦、吉利、矮洛阳、矮秆红、桑帕。七十年代引进九零八,以早熟、高产、抗病。适于新三熟种植的优点,一九七四年大力推广,成为小麦当家品种。
  大麦,五十年代有六棱,六十年代推广矮白洋,浙农江二棱。七十年代引进早熟三号,以抗倒伏、耐迟裁、高产的优点,成为大麦当家品种。
  玉米,民国时期,清溪地区普遍种植田玉米。田玉米生长期短,耐迟栽,品种有小粒黄;七十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浙单一号,旅曲、丹玉五号等。八十年代开始后熟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田玉米种植减少。
  番薯,民国时期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等品种。一九五五年推广胜利百号,产品高、合水份低、耐贮藏、普及全乡。
  豆类;有早豆、田豆、马料豆之分。大豆又称六月豆,适于旱地种植。土种有小粒豆、大粒豆、铁浆豆等。一九八二年引进矮脚早早豆,产量较土豆高,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田豆与马料豆,在解放初期为主要秋作。随着双季稻推广,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田豆曾推广兰溪大白豆、百斤豆。马料豆以传统品种樟树乌为主。田岸旁普种青丝大豆和花大豆。
  蚕豆,俗称佛豆,品种有大粒与小粒之分。大粒供食用,小粒作水田绿肥。碗豆,俗称蚕豆,品种有白花与紫花之分,耐瘠耐旱,宜于新垦荒地种植,也有用作水田绿肥。六零年代种植较广,八十年代大大减少,仅作蔬菜应市。
  油菜,五十年代有胜利油菜,六十年代有东胜十四号,七十年代推广长秆油白菜、九二、七零五五、四八零、三零六三等。八十年代以九二一三系当家,油菜种植面积不多。
  紫云英,俗称花草,为水稻田的主要绿肥,也作猪饲料之用。品种以平湖籽、大桥籽为主。一九八二年引进浙籽五号品种,迟熟,产量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三、栽培技术
  1水稻
  秧苗培育:民国时期“清明浸谷子,立夏开秧门”,冷水浸种,谷雨露珠即出田。建国后,用百分之一生石灰水浸种,先后采用温汤催芽、大堆催芽、土坑催芽、“五四零六”催芽。改水秧田为通气秧田,辅以塑料膜覆盖防寒。播种时间,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大都偏早,缺秧严重。七十年代中期,确定春分边播种。杂交水稻育秧,采用两段育秧法,先出播秧床,待长成三片叶后,移株寄秧,然后用带蘖大秧移栽大田。
  密植程度:传统播秧为大苗插栽,株行距1.2尺见方,每丛十至十二本。解放后,推广小株密植,行距7×8寸,每丛六至八本。一九五八年,盲目推行2×2、3×3密植,造成严重减产。一九六三年提倡5×5、6×6密植,增产效果显著。一九六七年早中稻推广小苗带土移栽,匀株密植,将平整大田水澄清放干后,用划行器划格,秧苗插交叉处,种一丘灌水一丘,秧苗成活快,发棵早。七十年代开始,又改为混水栽插,推广行距五至六寸,株距三至四寸,每丛七至八本。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的株行距均比早稻为宽。
  肥水管理:水稻历来实行满水漫灌,田间长期积水。进入成熟后期才排水干田。施肥方面,传统采用鸡毛、头发、石膏粉、人粪尿拌草木灰分塞到每丛稻根处,俗称“种下脚”。第一次涂田,施生石灰、草木灰或炉灰,上水后种第二次下脚。秧苗常灌水防寒。移栽后灌三日满秧水,涂田时排水烤田。六零年代初,提倡对秧苗施用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并要求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看苗施用吊头肥等。在用水管理上采用深水护苗,浅水发棵,烤田挖沟,寸水保胎等。七十年代前后,推广化肥深施,重视有机肥料的结合施用,早稻肥料在移栽后二十天内施用完毕。七十年代中后期,灰肥施用大为减少。水田管理,前期薄水为主,中期烤田以人踩田中不陷脚有细裂为准。要求四周开好避水沟,田中开好丰产沟。后期干干湿湿,活根到老,青杆黄熟。八零年代后,化肥施用增加,有机肥料减少。提倡青稻杆还田,以保护地力。一九八四年推广“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的配方施肥新技术。
  除草技术:一般耘田二次,涂田二次,先耘横行,后耘直行。建国前,栽后一个月,开始第一次耘田。推广双季稻后,第一次耘田提前到栽后五至七天进行。二天内耘涂结束。七十年代前后,曾提倡用手摸田,代替用耙耘田,效果虽好但劳动强度过大,无法推广。水稻管理上岸后,通常要除田边杂草。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推广使用除草剂除草。
  2大、小麦
  传统播种都用点播,畦宽三至四尺,行距一尺,每亩插种量2.5至5公斤,播种时间为十一月中下旬。六十年代改点播为条播,一九六八年,推广大麦撒播。一九七三年推广江苏唐桥春粮高产栽培新技术,畦宽八尺,沟窄六寸沟深破塥,畦面公路形,以防积水,每亩播种量10至12.5斤.用石灰水浸种,磷肥拌种,灰肥盖种。八十年代初,麦种播种减少到小麦4至5公斤,大麦6至7.5公斤。也有种稻板麦的,即晚稻收割后稻板上施上肥料,播下麦子,盖上栏肥,然后开深沟覆土。
  肥料施用:五十年代前,麦子播种,习惯于“放清子”(不施肥),麦苗出土施麦枪肥。春节前后各施一二次肥,结果出现后期贪青,病重害严重。六十年代提倡基肥足,追肥速,腊肥重,春肥厚,穗肥巧的施肥原则。七十年代改为早施苗肥,重施腊肥,巧施穗肥。采取年内攻、年外补的施肥方法。也常出现年内或早春拔节,遭冻害而倒伏。八十年代,采取前促,中挖,后补的原则,提倡早施麦枪肥,促使低节位分蘖。
  开沟排水:农民历来重视开沟排水。七十年代提倡隔水沟与主沟破塥。每隔两畦一深沟,要求三沟配套,防积水,冬旱主意浇水护苗。雨季作好清沟排水。
  中耕压麦:传统习惯,大小麦中耕除草二次。第一次深锄,称“掏麦”。第二次浅锄,称“刨麦”。民间有一农谚,说“麦是麦亲家,越踏越生桠”。但农民很少把压麦当作管理中的一环。七十年代,推广唐桥经验后,压麦技术在全乡普遍应用,通常在麦苗为三叶时进行。睛天,土燥,苗大、要重压。雨天,有露水时不压。苗小、土湿时轻压。压后泼浇人肥、氨水或泥浆,并培土防冻害。
  3玉米、番薯
  玉米:传统都采用点播,畦宽三至四尺,行距一尺。六月下旬播种,七月初间苗定株、中耕培土各一次;施肥重前期,结果杆高蒲小产量低。解放后,推行合理密植,育苗移栽,适施苗肥,重施蒲肥,推广人工辅助授粉,隔行去雄及黑须期斩天花等技术。七十年代,为提高复种指数,推行双行密植。清渭、荷沅等村在双行密植两边套种萝卜菜,,取得良好效果。
  番薯育苗:番薯多采用塑料薄膜温床催芽,然后移种苗地。育好长藤,剪藤扦插。也有用“以苗分苗”,利用扦插苗藤逐次剪苗的方法。扦插成活后,习惯施用焦泥灰,作垄,藤长数尺即开始翻藤。一九七零年以来,改为苗期施氮肥,翻藤改为提藤,不再作垄。
  四、肥料
  1农家肥料
  民国时期至五十年代,农家肥料是农作物主要肥料。它包括人类尿、猪栏肥、牛栏肥、焦泥灰、塘泥、绿肥、地脚泥、垃圾等。
  栏肥:栏肥多作基肥,也用作水稻面肥,冬作物腊肥,稻板麦盖子,以防杂草。
  焦泥灰:多用于种麦、种玉米、种菜、扦番薯和水稻育秧。农民有烧制焦灰泥经验,常用草泥、稻根、垃圾、稻杆、杂柴等作灰料,晒燥后烧制。
  塘泥:在冬季趁车水捕鱼时挖掘,分放麦行间冻酥,作腊肥,或晒燥碾细作水稻育秧。
  绿肥:除紫云英外,还有大麦、蚕豆、豌豆,“压青”,割嫩树叶。青草头“摁田”。一九六一年推行紫云英增施磷肥,每亩产量从五百公斤提高到二千五百公斤,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经验。一九六二年开始稻田养萍,以萍肥田。近年来普遍采用早稻“青稻草还田”作基肥。
  2化学肥料
  民国时期,有少数农户购用外国产的肥田粉(硫酸铵),解放后化学肥料施用量逐年上升。种类有氮素化肥、磷素化肥、钾素化肥、复合化肥、徽量元素化肥、生长刺激素,腐植酸铵等八大类,一百多个品种。
  五、植保
  一九五零年在县治虫指挥部领导下,号召干部群众下田采摘螟卵、点灯诱蛾,防治螟虫。一九五三年冬季干部群众全面开展挖稻根、玉米根、铲田岸草。六十年代转入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一九五九年在县病虫观测站指挥下,适时防治病虫。一九七一年公社配备植保员,及时指导病虫防治。八十年代,由乡农技站专人负责病虫观察,及时指导农民适时防治病虫害。普遍使用化学药剂。
  六、农业机具
  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农副业产品加工,提水灌溉,一般都使用铁、木、竹、石制作的简易传统农机具,依靠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进行作业,劳动
  强度大,效率低。
  解放后,手臼、麦磨、水碓等逐步成为历史陈迹。至一九八八年底,全乡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3938.7千瓦。
  1、耕作农机具
  传统农机具有犁、耖、耙、开山翻土,平整土地,中耕除草。田间管理的传统农具有开山锄。两齿锄、四齿锄、锄头、泥锹、田耙等至今仍使用。
  一九五四年推广双轮双铧犁,因太笨重,需两头牛合拉,使用不便,效果不佳而停止。一九五八年开展深耕改土运动,推广绳索牵引机,因农民不爱使用而废止。直到一九六八年永康拖拉机厂试制成功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机型小,轻巧灵活,性能稳定,操作方便,适应本地区特点,成为本乡农村使用的主要型号。
  一九八八年底,全乡有手扶拖拉机一百二十六台,中型拖拉机一台。
  2、排灌农机具
  传统排灌农机具有木制水车,它由车架、车桶、龙骨组成,以脚踏力头上水,有二人三人踏的,以车桶长短分为八尺车、一丈车、丈二车、丈四车、丈六车等。另有手摇水车,一人手摇提水。
  随着排灌机械的发展,水车使用逐步减少。从一九五八年引进水泵一台,其功效比人力水车高三倍,深受农民欢迎。于一九八八年底,全乡有水泵八十三台,农田水利基本上实现机械化。
  3、植保农机具
  旧时治虫,用竹简,一头包细布,内装雷公藤粉,敲打竹简将粉末撤于作物茎叶上。
  一九五七年开始使用手摇喷雾器。后来因使用不便,而由背负式所取代。后又推广扁方形的工农十六型背负式手摇喷雾器,这种喷雾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修理等特点,很受用户欢迎。至一九八八年底,全乡有手摇喷雾器四百九十六架。
  4、收获农机具
  收割稻、麦等农作物的传统农具是镰刀,形如眉月,细齿锋利,使用轻巧方便。一九五八年推广山东大镰刀和快速收割器,均未受群众采用。
  稻、麦脱粒的传统农具主要有稻桶,配有稻梯、稻桶簟用手工甩稻脱粒。用于玉米脱粒的有玉米钻。
  一九五七年开始使用脚踏打稻机,工效比稻桶打稻机提高三至四倍。一九六四年推广电动打稻机,工效又比脚踏打稻机提高一倍,适用于集体作业,操作省力,脱粒干净。此外,还有用三匹马力柴油机带动打稻机,这种打稻机适用于无电的田块作业,均受群众欢迎。至一九八八年底,全乡用脚踏打稻机一千七百七十七台,机动打稻机一百六十一台。
  5、加工农机具
  加工粮食历来靠手臼、踏碓、碾槽、麦磨、砻磨、水碓磨等,其动力分别依靠人力、水力、和牛力。
  油料加工传统工具称油车。解放前派溪吕村、山西村设有油车。油车由车筒、拗架、油楔子、油槌等组成,配有石碾。地灶和炒锅。油车为整段大樟木或黄檀木制成,中间有槽,手工榨油劳动强度高,出油率低。
  解放后,除碾米机械加工外,磨粉、饲料粉碎、淀粉和油料、棉花、茶叶、榨糖等各类加工机械相继发展。到一九八八年底,拥有粮食加工碾米机二十五台,磨粉机三十二台,棉花加工机三台,榨油机四台,茶叶揉捻机二台,饲料粉碎机十五台,淀粉机十三台,榨糖机十四台。
  6、运输农机具
  农业运输长期靠肩挑,以扁担、搭柱、绳索和箩筐为工具。民国时期始用手车,五十年代胶轮手推车较有发展。七十年代,手推车大量用于农田作业的短途运输。拖拉机发展后,配有拖斗,农业运输日益改善。八十年代,除胶轮手推车和拖拉机运输外,还有汽车,全乡基本实现农村运输机械化。
  7、农机管理
  一九七一年建立拖拉机站,一九七五年,建立乡农机管理站,设农机专管员二人,负责本乡农机管理,油料分配。在一九八零年夏,企事业结合,成立农机服务站,负责机械维修,小事故处理,新式农机具推广以及为农户进行代耕、代运等工作。并对机耕、油料、安全分别进行管理和监理。
  (1)机耕管理:一九八二年开始,在农忙期间,禁止拖拉机上公路进行营业性运输,由农机监理站负责监督检查。一九八三年实行农耕管理“六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订立机耕合同,统一调配,统一安排,统一收费,统一供应油料。全乡六十四台拖拉机全部投入农田作业,春耕、夏耕机耕面积分别占全乡水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和百分之三十。一九八七年全乡拥有九十六台拖拉机投入农田作业,春耕。夏耕分别占农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和百分之五十。一九八九年共有一百二十四台拖拉机投入农田作业,春耕、夏耕分别完成水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和百分之七十五。
  (2)油料管理:一九七五年前,农用柴油分配,统一由清溪供销社供应。一九七五年一律由公社农机管理站统一分配,由清溪供销社供应。一九八三年农用柴油由乡农机管理站实行统配定量,包干使用。一九八四年实行农用柴油分配的监督检查以纠正分配和供应上的不合理。一九八七年,分配农用柴油五万三千公斤,救灾、补助。议价柴油一千公斤。
  (3)安全监理:一九六八年开始实行安全监理。拖拉机手经考核合格后,发给驾驶证,方可上公路行驶。一九七二年全部调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由县交通监理部门核发。一九七五年由县农机部门发给《农业机械农田驾驶证》,由交通部门发给《机动车驾驶证》,一九八二年,由农机部门核发《浙江省小型拖拉机行驶证及驾驶证》,一九八四年改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拖拉机行驶证及驾驶证》,确保安全。
  一九八四年以前,拖拉机检、审、验由农机监理站单独负责。
  一九八四年开始,手扶拖拉机年度检、审、验、由县农机监理站单独负责。通过检、审、验要求达到机件良好,装置设备齐全,技术性能良好,车容整洁,安全可靠。农机监理站人员平时上公路检查,对违章者给以教育,罚款的处理。
  第三节 林业
  林木历来受法律保护,民间普遍制订有乡规民约,保护山林俗称“禁山约”。禁山公约有效地保护了风景林,常护林和私有林。
  本乡有山林十一万零四百五十三·五亩,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烧炭炼铁,全乡山林受毁严重。一九六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开始重视加强绿化造林,嗣后每年都有绿化运动,森林覆盖面积超过了一九五八年前。种植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柳墅等村还发展了杉木林。一九八一年,林业实行“三定”(即定山权、林权和责任承包权),一九八二年,落实定权发证,一九八三年在山权、林权的基础上,落实责任制。多数行政村分了自留山。近年来松毛虫危害严重,林业部门用药喷治和飞机喷治,保护了森林。除发展松杉用材林外,近年来山地还发展了柑桔,茶叶等经济林二千余亩。重视造林成果的保护,发动村民拟订护林公约,严禁滥伐偷盗和放火烧山。对间伐林木,严格了审批手续,有效地保护林木的发展。
  第四节 水利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解放前,本乡水利条件差,水田用水大都靠田畈塘、山塘、水泉,用龙骨水车、人力脚踏,车水灌田;临溪畈田的用水,惯于在溪流上游修筑堤坝(最大的要算官川的龙山潭坝),引水灌田、抗旱能力弱,许多村庄的土地只要晴上十几天,溪塘就干燥,易受旱灾。
  解放后,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解放初期,就注重兴建山塘水库多处,至今全乡先后建成塘库共十一处,总容水量29.142万方,其中两利水库坝高6.5米,坝长181米,坝底宽20米,库容量27.6万方,集雨面积2.8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九十五亩,可灌溉农田八百亩,一九五六年九月开工,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建成。太平、黄坟、三渡溪三个县级大中型水库的干支渠道经过我乡,沿渠建成六处电灌站,它与过境的石湖溪、三渡溪、塘里坑溪、酥溪等河流组成了全乡水利灌溉网络。太平水库西渠可灌溉张坑、黄冈、白麻塘、上柏石、方山脚、山井头、官川、南湖、汇阳、郎下、下山等地区,三渡溪水库东渠可灌溉山西、山西孔、苔川、荷园地区。西渠可灌溉江头、杏里、清渭街等地区,黄坟水库可灌溉柳墅、派溪、寺口、英村等地区。此外,本乡地势较低,地下泉水较丰富,共有泉塘五十二口,其中荷园村十八口,泉塘面积六亩;清渭街村十六口,泉塘面积二亩;杏里村十八口,泉塘面积二亩。一九五二年由安塘。中央泉。外安泉合并修建成的安泉,(位于荷沅村的茂西自然村)面积约三亩,可灌溉农田一百多亩。水利建设对于发展本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全乡抗旱能力由解放初的二十天,提高到一百天,现在除及少数山沿田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田都能达到旱涝保收。
  第二章 副业
  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于一九八三年打破了以粮食单打一的农村经济生产局面后,蚕桑养殖、水果、粮食制品等副业生产蓬勃发展。一九八七年全乡有桑园面积一千零六十五亩,养蚕一千六百十一张,居全县首位;红糖面积九百四十六亩,产糖三千三百六十六担,也居全县首位;柑桔一千六百五十六亩,其他水果一百六十四亩,水果总产量达四千七百五十四担;茶叶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养殖业方面,山塘水库普遍养鱼,年产鱼约四百多担;猪、长毛兔、鸡、鹅、密蜂等都有较大发展。有历史传统的苔川粉干业,重新兴起。柳墅村还发展了蘑菇栽培业。
  第一节 果树
  乡境内的低山、丘陵、平原、谷地、河滩、房前屋后历来有种植各种果树的习惯。果树的品种有桃、杏、李、枇杷、梨、枣、桔。葡萄等,解放后,果树栽培发展快,以桃、柑桔为多,枣和梨近年来逐渐减少,八十年代柑桔发展较快,我乡黄岗,上柏石、白麻塘、方山脚、苔川、山西孔、山西等地发展成鹿球坑柑桔基地村。鹿球坑柑桔基地,是我县二大柑桔基地之一。其他各村种植柑桔的农户,也不在少数。全乡桔园面积一千六百五十六亩,分布于各个行政村,其中黄岗行致村柑桔生产为全乡之首。
  黄岗柑桔
  于一九七六年,在乡党委组织发动,清溪供销社无息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展柑桔。首批在驮丑奶荒山上种植一千多株温洲密桔和少量椪柑。初时,群众还存怀疑观望态度,栽后三年,收得桔三千五百斤,群众才大开眼界了。
  一九七九年冬,县委书记曹心功亲临黄岗,再次鼓励村民把黄岗变为桔岗。在这一年又栽了一万五千株。由于当时大锅饭和技术上原因,产量排徊不前,一九八二年,贯彻中共三中全会精神后。把集体的七千株柑桔承包到户,当年就收桔一百五十担,一九八三年县科委来象珠区组织柑桔协会。并派科技干部下乡上技术课,这年产量就跃增到五百担,以后产量逐年上升,县委批准在黄岗建立永康第二桔区“鹿球坑柑桔基地”。外乡、区、县前来参观,取经的人很多,一九八七年全村产柑枯三千四百担,产值超过粮食总收入。
  目前黄岗己发展到六万株柑桔,居象珠区首位。
  官川京枣
  本乡官川村是县内大枣的主要产地,据记载,东汉时,官川己在牛背陇栽培大枣,这种大枣果大色白、皮薄、肉厚、汁少、质松脆、味鲜甜,核中有双个枣仁,是一种高级滋补品,明朝曾作为一种贡品向皇帝进贡,故又名京枣。一九五六年,尚存丰产枣树一万多株。此后,由于“以粮为纲”,大枣生产受到挫折。现在牛背陇枣树剩下不多了。
  桃
  桃是我乡除柑桔外,种植较多的水果。七十年代初,仅山西孔太公山就有桃园二十多亩,山西孔水密桃驰名全乡,该桃果儿大,一只桃子重五·六两,汁儿甜,味如蜂蜜。七零年代后期,桃园改种黄花菜。现在桃园以荷园村和山西孔居多,其他各村也有少量种植。当前桃的品种以一点红和黄桃居多。黄桃果皮、果肉呈黄色,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不仅能生吃,而且还可以制成黄桃罐头外销。
  附;清溪乡农副产品发展情况表、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表、农副产品销售价格表、工业品销售价格表。
  第二节 蔬菜
  本乡常见的蔬菜有萝卜、九头芥、三月青、四月白、长梗白菜、苋菜、花菜、苦荬、胡萝卜、地瓜、芋艿、生姜、马铃薯、蕃茄、茄子、辣椒、甜椒、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葫芦蒲、豇豆、四季豆、毛豆、蚕豆、碗豆、刀豆、大蒜、葱、洋葱、韭菜、荸荠、藕、茭白、竹笋、食用菌、黄花菜等。其中萝卜、黄瓜、九头芥种植历史悠久,清渭萝卜,清渭、荷园的黄瓜较为有名、近年来茭白、食用菌的发展幅度也较快,食用菌以柳墅种植较多,黄花菜一度以山西孔种植较多,但近年多改种其他作物和果树。
  黄瓜
  黄瓜是本乡闻名全省各县市的土特产、黄瓜的营养丰富,黄瓜的水份虽大,但它所含有的细纤维素,对促进肠道中腐败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胆固酵,有一定作用。鲜黄瓜中含的丙酵二酸,可以抑制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多吃它可减胖。
  黄瓜还含有丰富的钾盐(每一百克含一百四十一毫克)和维生素,糖类及钙、磷、铁等矿物质,这些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黄瓜还有药用价值,它的叶、藤、根、果实都可入药,叶及藤具有清热、利水、除温、滑肠、镇痛等功效。
  近年来,人们又发现,黄瓜藤具有扩张血管、减慢心率、降低胆固醇及降压作用。从黄瓜根提炼出一种物质,是治癌的特效药。黄瓜在本乡又以清渭街,荷园种植尤多。早先与河头并列,建国以来,在种植的数量,质量上都超过河头,后糖弄,杨坑等地。“小满”季节是本乡盛产黄瓜期,所产黄瓜除销售本县城镇外,还运往邻县、杭洲、温洲、宁波等地,深受顾客喜爱。
  近年来,栽培技术有所革新,过去,黄瓜在清明前种植,夏季就衰亡,若要延续生长期,必须提早育苗,可是常受严重霜害,很难育成。现在采用塑料薄膜育苗,并在移栽后,遇有霜害,夜晚就采用塑料薄膜棚架覆盖。此法育苗可靠,移栽既早又稳,产量增高,提早上市,大受顾客欢迎,种者收入也大为增多,故排家挨户都有种植,是本乡发展副产品的好门路。
  清渭萝卜菜
  萝卜菜的种植也是本乡闻名的土特产,种植面积广,质量好,可做鲜美蔬菜,历来有加工成什景菜、萝卜鲎、萝卜丝、萝卜干、萝卜钱等干制品。以供常年食用。萝卜菜还是养猪的主要青饲料。
  清渭村从祖先开始就在玉米田里套种萝卜菜,此方法至今仍然采用,这是一条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粮面积,多产粮食的好门路。省、地、县农业部门都曾发表过评论文章,在群众中享有较大的信誉。清渭村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清渭大萝卜,玉米田里宿,亩产达万斤,又甜又嫩梢梨肉”。兼之党领导重视科学种菜,老品种逐年淘汰,推广优良品种,现都种上“浙大萝卜”亩产从五千斤提高到八千至一万斤。清渭村每年约种一百五十亩,产值二万二千五百元。萝卜含有丰富的营养,它所含的维生素C,比梨、橘子、苹果、桃等水果高八倍多。此外,萝卜中还有氢化粘液素,组织氢基酸,葫芦巴碱、失水戊糖、莱菔脑、淀粉酶、氧化酶、芥子油、胆碱、腺素、苷酶等特殊成份。
  我国古代医书记载“萝卜有消食、顺气、化痰、治喘、解毒、利尿、补虚等功效。适用于胸腹满胀、消化不良,咳嗽气喘伤风感冒等症。
  萝卜有值得重视的防癌作用,它所含的维生素C是保持细胞间基质结构完整的必需物质,可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粗纤维刺激胃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及时排出。另外,一些食物和药品中都含有胺,人体消化后常与亚硝酸盐结合,形成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亚消酸胺。如果人们常吃萝卜,就可以从萝卜中获得一种酶,分解了体内的亚硝酸胺。萝卜中含有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以吞食癌细胞。
  故人们把清渭萝卜誉为“赛人参”。
  九头芥
  在田里地角、自留地普遍种值九头芥是乡内传统。九头芥是腌制腌菜(俗称菜生),加工干菜(俗称菜干)的专用菜。
  九头芥菜生、色黄、松脆爽口,鲜而不腻、凡豆芽、豆腐、芋艿、竹笋、毛豆乃至鱼、肉等家常菜,佐入菜生均益增味道;做馅用以烤肉麦饼香、味均佳,为本地著名乡菜。九头芥菜生经慢火焖熟后晒成菜干,色乌黑,入口酥糯,香气浓郁,或加鲜肉炒,或作酥饼馅,向来被在外永康人视为“家乡味”。
  九头芥菜生,菜干味道独特,加工方便,耐贮藏,可充蔬菜淡季的不足,乡内人人喜食,户户常备。种植九头芥以荷园、清渭、杏里三个村居多,每年都有大量九头芥上市。
  第三节 茶、桑、糖、粉干
  茶叶
  茶叶是本乡的另一项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柳墅、杏里、荷园三个村的黄土丘陵上。一九五八年产茶三担,一九八零年为产茶高峰年,年产量达一百八十九担。一九八三年后茶园承包到户,因为茶叶的价格不稳定,一度时期茶叶产量减少,直到一九八七年茶叶市场看好,价格上浮,茶叶年产量回升,这一年全乡产茶一百六十八担,略低于一九八零年的水平。
  蚕桑
  蚕桑生产是本乡的主要副业,一九八七年,全乡有桑园一千零六十五亩,养蚕一千六百十一张,产茧九百九十七担居全县首位,其中又以清渭、荷园村更为突出,地区闻名。
  清渭村于一九五七冬,开始在各坟山什地种上高杆稀桑二万株,一九五九年开始养蚕。从此,每年继续开发桑园,种上无杆密植桑,达到队队种桑养蚕。一九六八年首创永康县产茧百担大队,后连续五年产茧超百担。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一年产茧双百担。全村年均蚕茧产值达二万五千八百元,每年获得化肥二百多担,达到“以桑促粮,粮桑双丰收”。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多毁桑改种。一九八七年价格政策稳定以后,毁桑改种有所制止,产茧仍不如前。
  附:1988年清溪乡蚕桑生产统表
  1988年清溪乡蚕桑生产统计表
  红糖
  红糖是本乡传统副业,也是本县糖蔗主要产地。生产队,个人在重视种好粮食前提下,普遍种值糖蔗。一九六八年淘汰老品种,改种“印度三一零”、“华南”、赣糖一号”、“川蔗十号”,等高产糖蔗良种,同时采用机械榨糖,改进制糖方法,产量逐年提高。乡里于一九七八年曾办了札糖厂,红糖的种值以郎川最为有名。一九八七年全乡种糖九百四十六亩,产糖三千三百六十六担,红糖总产居全县首位。
  粉干业
  抽粉干为本乡苔川村主要传统家庭副业,至今己有百多年历史。百分之七十的户抽粉干,抽制量较大的有四十四户,有木制旧粉干架二十八部,新型粉干机二十台。全年抽制量达一千五百余堂,约抽制粉干二十二万五千余斤。长年抽制,平均日产四堂。每年的旧历十一月是抽粉干的高峰期。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粉干的消费量逐年剧增,使粉干业带来新的繁荣景象,粉干业正在欣欣向荣。估计每堂粉干可净收稻谷百余斤,全村每年净收稻谷约达十五万斤,是一条重要的致富门路。
  苔川粉干,丝条纤细,质地白润,下锅不烂,上口透香,颇受消费者欢迎,不仅名闻全县,还远销上海、天津、甚负盛名。由于粉干业的兴旺,猪饲料不用愁,还带来生猪饲料的逢勃发展,全村向国家投售肉猪年投售量达三百余头,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节 饲养业
  猪
  农村有“三年不养猪,田头薄厘稀”谚语。全乡农户都有养猪的习惯,饲养以东阳引进的“两头乌”为主,其次有本地乌猪与“两头乌”杂交育成的“永康大花猪”。“两头乌”具有皮薄、肉嫩、味鲜优点,宜于腌制“金华火腿”。此外,还有从缙云引进的筱溪乌猪。从五十年代开始,先后引进约克、苏白、长白等猪种,具有架子大,生长快,耐粗料,抗病力强,宜养大猪等优点,基本上各村养户都有饲养。
  过去,以私养为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三级办场,队队办场”全乡二十二个生产大队都办了猪场,一九七二年实现“一亩一猪”。一九七八年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农户多养猪,到一九八零年,全乡养猪多达一万五千零八十二头。近年来由于农民致富门路增多,养猪经济效益较低,生猪饲养量有所下降。
  灰鹅
  灰鹅,雅名舒雁。羽毛银灰洁亮,肉质鲜嫩,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灰鹅采食力强,抗病易养,生长周期短,故有“六十日鹅好上盘”之说。一年四季均可饲养,人称“四季鹅”。我乡各村均有饲养灰鹅的传统。经肥育的过年鹅,每只重十几斤,饲养的灰鹅,除食用外,多用于年节,清明祭祀、方岩拜胡公和红白喜事酬宾。鹅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荷园灰鹅,颇负盛名,全村饲养量达二千五百余只。柳墅村也不少,其中最多一户养有灰鹅达百余只。供应市场、永康灰鹅加工厂的需要,增加经济收入。
  兔
  民国时期,有少数户养兔,仅供观赏。一九五八年,我乡养兔发展到一百五十九只。由于兔毛收入较好,发展快,一九六二年引进力克斯新兔种,饲养量发展到九百四十三只。七十年代,先后引进各地的优种长毛兔,若干生产队建立养兔场。一九八零年形成长毛兔生产运动季,养兔量剧增到二千二百九十二只。往后,由于兔毛滞销,价格下跌,养兔生产急剧下降。一九八四年订了兔毛产销合同,饲养量有所回升,一九八七年又下降到六百九十八只。
  养蜂
  民国时期本乡各地已有少数户开始养蜂,但多为“中国土蜂”,只是一种附带性的副业,没有专业饲养户,经济效益不高。一九五三年,县良种场职工从兰溪引进意大利蜂,接着城关西津村柯德杨、桥下朱世东等相继引进意大利蜂多箱,逐年繁殖扩展,后引入我乡派溪吕汝法户,从此养蜂逐渐发展。一九五八年私有蜂折价入社,养蜂人员定额计酬,养蜂积极性受挫。一九六零年遭受蜂蟒虫危害,养蜂量锐减,一九六二年仅存二十三箱。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制外出放蜂,至一九七六年仅有二百十箱,八0年增至三百四十八箱,产蜂蜜三千六百斤。贯彻联产承包制任制后,发展到一千零四十八箱,产蜜一千一百七十一担。到一九八七年发展到一千一百零一箱,产蜜一千七百三十八担。我乡专业养蜂户以派溪吕村为最多。
  第五节 花卉栽培
  花是美好的,它可以美化环境和陶治人的情操,有益身心健康。栽花种草,八十年代逐渐兴盛。六十年代,“香花”却曾一度被当作“毒草”加以批判铲除,花卉名种受到了严重的洗劫。今天,栽花种草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业余爰好,农家的天井,阳台摆有花木盆景几乎到处可见。本乡还出现了花卉专业户,荷园的茶花销售到本省各地,有的出省。常见的花卉栽培有:梅花、菊花、吊兰、兰花、万年青、月月红、玫瑰、海棠、君子兰、文竹、南天竹、松柏、龙柏、扁柏、宝石花、雪松、仙人掌、仙人球、牵牛花、棕榈、含笑、水仙花、桂花、荷花、牡丹、芍药、蔷薇花、杜鹃花、石榴花、茉莉花、含羞草、茶花、黄杨木、木芙蓉、子苏、麦冬、车前草、金钱草、金丝吊鳖、金桔等。
  第三章 手工业
  第一节 手艺工匠
  手工业是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它最初与农业密切相联系,属于农民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以泥、石、铁、竹、木或农副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某些劳动工具和日用器皿。其产品除满足自己的需要外,多余的予以出卖。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脱离农业,形成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其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用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一般不雇用工人,只雇用做辅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学徙,而以本人的手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后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作坊,和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经过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产业革命,手工业才发展成为近代的机器大工业。
  在农村,仍或多或少保留着手工业生产。“家有千秧八百,不如薄艺盘身”各村在外做手工业的很多,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全乡金。银。铜、铁、锡、竹、木、泥、石、裁缝各式工匠都有。各村又有他的主要传统手工业。在山西孔流传着“农家穷来真真穷,三十六根篾铁筒”说明了篾业是该村的传统手工业,上白石村以习打铁编织的居多,其他为官川的串蓑衣。苔川的制粉干,下山的编麦杆扇,几乎遍及每户人家。在国家放宽经济政策,发展经济生产的情况下,手工匠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门道。有衡器、打白铁、提炼铝灰、缝纫、机锈、理发、镶牙、沙发、油漆等。若干手工艺匠己发展成为轻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创造社会的历史文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节 金属匠作
  打铁:起于何时,难于稽考。县内出土文物中考证,汉代己有铁刀,晋代己有铁剑。据传唐代方岩己经有人拈募铁匠打制菜刀,剪刀和锄头,设铺出售,顾客竟相购买。元代,永康铁锁曾作贡品。明末,郑成功军中有永康铁匠王某为之打制刀、斧、剑、锤等兵器。清代以来,永康铁器己能打制无缝枪管,用于大铳。民国时期,铁匠以打制农具,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品为主。农业用具有:锄头、铢锄、两角铢、开山锄、耙、草耙,铁打耙,草刀,钩刀、镰刀.、绞刀、铁锹。手工业用具有:锉刀、刮刀、篾刀、砖刀、屠刀、锤、锯、斧头、裁缝剪等,生活用具有菜刀、手剪、火锨、铁钳、劈柴斧、铁环、铁钩、门环、桶箍等。解放后,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机械五金工厂的骨干。铁匠中还有专用白铁皮焊制铁皮箱、洒水壶、煤油灯、火笼钵等制品。
  打铜:主要产有铜罐、铜壶、铜暖罐、铜火锅、铜茶垫、烟铜头、帐钩等、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出现,铜制日用品渐趋减少。为铝罐代替了铜罐,铝壶代替了铜壶,玻璃镜淘汰了铜镜,纸烟淘汰了烟铜头。
  打锡。发展于五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主要产品有腊台、腊挈(锡壶),壶瓶(酒壶)、茶叶瓶、粉子盒、五字等。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腊台、五字等迷信用具被淘汰。腊挈、壶瓶等群众需要用具,也由于成本高逐渐被热水瓶、瓷壶,塑料壶所代替。目前在乡内经营打锡工匠己不多,多数在福建、宁波一带打制成品出售。
  打银:发展于清朝世祖年间,主要产品有银戒指、银手镯、银脚镯、银索、银钻、银耳挖、银宝环、银耳环等。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银产品销售量逐益减少,打银匠陆续转业改行。
  第三节 五尺工匠
  木作:有大木、小木、箍桶、车园木、雕花之别。凡以木料制作房屋、檩架、棺材为主。兼作农具和粗糙家具等木作的称大木。大木匠作,长于斧劈。凡以精制床、桌、柜、箱、椅、凳、茶几等家具木作的称小木。小木匠作,以细刨、准榫为特长。凡以制作水桶、吊桶、锅盖、饭桶、豆腐桶、洗脸桶、尿桶、马桶、浴桶、脚桶等木作的称箍桶。箍桶匠作,以锯刨弧形板和打箍为特长。用木制土车床,加工木栏杆、刀柄、木珠等园木装饰物木作的称园木匠作。
  民国时期,木匠大都三五人为伍,或以师带徒,上门服务。在交通方便的集镇设有木器,寿器店。前店后场,自产自销。一九五四年建立木业、桶业社(组)生产农具家具。一九五六年,普遍建立木业生产合作社。到七十年代后期,锯材加工业迅速发展。八十年代,家具制造业兴起。
  篾匠:民国时期、穷人无田少地,由于生活所迫,穷苦人家子弟长到十二、三岁就要叫他学作篾谋生。本乡从事该业者各村都有,尤以山西孔村为最多。由于本乡毛竹短缺,他们一般外出武义、金华、兰溪一带上门加工,生活穷困。
  一九五四年以来各地成立了篾业生产合作社,部份机械代替了手工,许多篾工成为篾业社工人,八十年代以来青少年从事该业者逐渐减少。己学出师的青年也有不少改行。
  泥水业:解放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仅派溪吕村就有近百人,旧时泥水匠除打墙建筑,砌砖建灶外,不少祠堂、庙字,庭院的壁画,图案多出泥水匠之手。至今从事壁画、图案的极少,但对建筑的造型设计比过去更为讲究。
  裁缝:几乎村村都有,民国时期都以手工制作,上门加工为主,多用自织土布、唐先花布做旧式衣裤。解放后,缝纫业从手工转到用缝纫机,从事该业的大大增加,多以青年妇女为最。近年来,开店来料加工,制作成衣销售的方兴未艾,而且出现了不少加工外销成衣的厂家。
  第四节 编织工匠
  纺纱:据康熙《永康县志》记截。“农用之外……,清渭种花织布,其女红之利,凡四亩租一”,民国时期,农民几乎户户种棉,不少农民都有绞车,手工去籽,备有纺车,手工自纺成纱,自织土布。
  织布:旧时不少农户,用腰机手工织土布、纱粗、布厚、耐穿、花色有元色白布、大青布、“方格”、缕条、“虎皮”。
  织带工:旧时妇女,特别是青年姑娘几乎人人都会织带。一块织带板(或四尺凳)一个简易的带机,一把特做的带刀,则是机带的工具。织成的带有阔有狭、阔带织有图案或祝福语。图案多属龙、凤、蝶、梅花、万年青、八结等、祝福语句多织“王、田、五、正”。无花纹的叫盲眼带。民间的线带是新娘结婚时必备的嫁妆之一。现时己很少见。
  草编工:我乡农村妇女历来有用麦杆编纂麦杆扇,用稻草编织草鞋的习惯。上柏石村,百分之八十的妇女身坐草鞋机,在家编织草鞋。从十几岁的小姑娘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婆都会编织。这种草鞋本钱轻,价格便宜质地柔软穿上它走路拉车上山爬岭轻便自如,出汗时脚不腻,路泥拧,不滑脚,走久也不会出血泡。到七十年代穿草鞋的人逐渐减少,现在几乎绝迹。
  绣花工:旧时多为家庭妇女针绣,几乎人人都会。刺绣品有枕头花、钱包花、鞋花、肚兜花、帽花等。近几年来发展为机绣,制作工艺精湛,在布料选择、拼色、裁剪图案设计,彩线选配,操作技术等工序严格把关,既继承刺绣传统,又融入现代风味,富地方特色,图案大多以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星晨山水,人像,各种字体文字为内容,画面结构合理,布局富艺术性。绣品多为枕头、手巾、帐栏、被套等。我乡除办有机绣厂外,各村青年妇女从事机绣者方兴未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串棕业:官川村家家户户串棕衣(蓑衣),百分之八十农户自产自销,百分之十农户代人加工。一家老少都派用场,满七岁小孩打棕线,妇女穿面子,年纪大的做领口,腰口,正劳力迭片。高峰年间,产棕衣三万多件,远销杭、嘉、湖一带,每年四月间,往杭、嘉、湖销售棕衣的就有一百多人。现在由于塑料雨衣风行。蓑衣业渐趋衰徽。多余劳力转向其他副业。
  第五节 工艺匠作
  油漆:解放前人数不多,以上门加工为主三。主要是用土漆,油漆家具或殿宇。随着经济发展,本乡从事油漆匠作的人大大增加。不仅在县内服务,还外出江西、云南、江苏、福建等地油漆。主要油漆建筑物和家具、办工用具。
  印染:由于农家都用土布,旧时印染业相当发达。清渭街印染坊,衣料大都染青色,被面、蚊帐、围裙大都印花,印染的染料采用靛青(植物),印料,用石灰和豆腐捣成糊,印版纸刻上“麒麟贵子”“连年有余”,“福禄寿喜”,鸳鸯戏水“,”牡丹参凤”,“刘海钓蟾”,“和合双仙”,及各种花卉禽鸟等图案,用漏印法,在布上印上石灰豆腐糊后浸入染缸,捞出晒干后去石灰,经清水洗涤则成。这就是珍贵的白花土布。民间有句俗语:“食嘛食腿裤,穿嘛穿土布”,为殷实农家的美誊。近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穿着讲究,印染渐趋绝迹。
  榨油:农家多食自产食油,户户种油菜籽,旧时各地都用手工榨油,设“麻车”,农户拿油菜籽上“麻车”加工,拿回菜油自食,油渣制成菜箍(即菜饼)做肥料。“麻车”按其加工数量收取工资。
  “腌火腿”:永康是金华火腿主要产地之一,在我乡民间素有养猪腌腿的传统。制腿时期多于冬季及初春行之。冬季腌制称“冬腿”,质佳,可久藏。初春腌制称“春腿”质差易坏。解放后农户仍有腌制火腿的习惯,有些户还开办火腿厂。一九八五年永康清溪火腿厂荣获省优产品称号。
  制糖:我乡是全县驰名的产糖区,在清光绪年间农户就有种糖粳的习惯。每年十一月上旬,将成熟糖粳去其根叶,经榨取糖水,蒸煮成糖。成糖好的为金黄色、浅黄色、味鲜美,行销缙云、武义、东阳等地。
  手艺工匠门类很多,除上述制作产品的工匠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修补工匠,他们有的修补铜器、白铁器,修补销匙,有的从事补鞋修胎,有的修理钟表。还有的从事镶牙,工匠行迹遍及各省市。
  各村的主要工艺匠作
  山西孔 篾匠、铁匠、石匠、沙发业、打秤钮。
  山西 铁匠、裁缝、泥水、制铝、机绣、烧窑、沙发业。
  官川 串蓑衣、敲糖、白铁匠、凿花、弹棉絮、化装品。
  下山 编扇工艺、打铁、照相。
  上白石 铁匠、石匠、裁缝、箍桶、机绣、木匠、草鞋业。
  黄岗 打铁小五金、机械、白铁匠。
  方山脚 打铁、石匠。
  白麻塘 篾匠、打铁。
  清渭街 园艺业、机绣、衡器、家用电器、裁缝等。
  寺口 沙发业、烧窑、理发工具业。
  派溪 泥水匠、门窗多孔板预制业、建筑材料。
  下杨 泥水、翻沙。
  苔川 粉干业。
  荷园 花艺、打铁。
  附:行业字话
  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匠和从事小商品交易的商畈,在长期的行会内部交易中,从本行业的交际需要出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字语。
  (1)行业称呼
  打铁——加硬 镶牙——藏牙 打铜——加啃
  钉秤——起衡 打银——加白 做漆——小糊涂、油光
  木工——横木 砖瓦匠——老半
  打金——加黄 打锡——加末
  做篾——丘地栗 泥水——大糊涂
  (2)数字字语
  1—由 5—大 9—弯 万——曼
  2—排 6—雍 10—各(gao)
  3—羊 7—勾 百—寸
  4—口 8—眉 千—片
  在具体讲话时,在字语后加“字头”两字。如说“一”就说成“由字头”、说“五”就说“大字头”等。
  第四章 乡村企业
  清溪是百工之乡,从事手工业的人较多。为了解决手工业的出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一九七一年乡办了农机五金厂。一九七六年组织工程队,赴湖北宜昌承包建筑工程。宜昌承包工程回来后办了应村水泥预制场。一九七七年创办公社糖酒厂。一九七九年办公社衡器厂、机绣厂,解决了部份剩余劳力出路,为社队增添了财富。一九七九年清溪公社社队企业总产值已达六十五万元,占全县社办企业第七位。
  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一九七八年成立清溪公社社队企业办公室(即乡工业公室,对企业加强领导。一九八三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乡乡办、村办、联办、个体企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个好的势头。至一九八八年底,乡办企业有永康第三纺机厂(前身农机五金厂)、清溪建材厂(前身糖酒厂)、清溪衡器厂、清溪无线电元件厂、清溪沙发厂、清溪机绣厂、增美日用化工厂、清溪预制场等八家乡办企业;有派溪砖瓦厂、派溪水泥预制场、官川木器厂、山西预制场等五家村办企业。联办和个体企业二十九家,家庭小工厂上百家。一九八七年全乡工业总产值七百零二万元。为国家创税利三十五万元,一九八八年工业总产值递增到一千零四百八十五万元(不包括家庭小工厂)。
  此外,在乡所在地清渭大陇山背还有县属国营企业永康酒厂清溪车间,大集体企业永康县制冷机厂,永康县电厂清溪变电所。在杏里村有区属企业象珠火腿厂,该厂产品评为省优产品。
  永康第三纺织机械厂
  永康第三纺织机械厂创建于一九八四年,现有厂区占地面积三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五百五十平方米,职工九十五人,固定资产三十五万元,主要设备有铣床四台、镗床一台、台钻十二台,共有机器六十余台。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
  该厂主要生产ZK192型卧式卷纬机、GD001络丝机成形箱及毛巾起毛装置,132PD、132MD槽筒式络纱机等。
  该厂年产值一百多万元,产品销往北京、山东、广东、天津等地。槽筒车是浙江省首创产品,为浙江省填补空白,曾荣获金华市“金龙”奖。厂长:马德
  清溪建材厂
  清溪建材厂创建于一九八八年五月,原清溪糖酒厂与寺口玻纤厂合并而成,主要生产琉璃型轻质瓦,玻璃钢瓦及凌镁天花板、地砖内墙装饰品等。产品销往杭州、丽水、东阳、缙云、义乌等地,深受用户青睐。该厂建材系列产品为我省补填了空白。是我乡的重点骨干企业,曾被县工商局命名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曾通过县乡镇企业局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县工商联成员单位。厂长:吕德之。
  清溪衡器厂
  清溪衡器厂属乡办企业,创办于一九七八年。厂址清渭街。职工四十五人,固定资产三万元,年产值五十万元,主要产品杆秤、盘秤等衡器,产品销售西北七省、东北三省及湖南等省。厂长:胡周干。
  清溪电器元件厂
  清溪电器元件厂属乡办企业,创办于一九八五年,厂址清溪官川,职工三十二人,固定资产三万元,年产值三十万元,主要产品电线、电热线等,产品销售浙江、江西等省市。厂长:胡志厅。
  清溪机绣厂
  清溪机绣厂属乡办企业,创办于一九七九年,厂址原设清渭街改迁英村,职工三十人,固定资产二万元,年产值二十五万元,主要产品枕套、床罩、帐帘等,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厂长:李春月。
  增美日化厂
  增美日化厂,属乡办企业,创办于一九八六年,厂址清溪官川。职工十八人,固定资产五万元,年产值四十万元。主要产品消痒露脚气水。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厂长:吕星灵。
  清溪工程队
  清溪工程队属乡办企业,厂址英村溪滩。创办于一九七八年。职工三十二人,固定资产十五万元,年产值三十万元。主要产品建筑多孔板予制。产品销售全县各地。队长:陈新丁。
  派溪吕砖瓦厂
  派溪吕砖瓦厂属村办集体企业。厂址设派溪大陇山,创办于一九八七年十月,占地面积五十亩,轮窑二十门,制砖机一台,固定资产七十五万元,职工一百八十人,年产红砖一千三百万元。厂长:吕宝有。
  黄冈电热电器厂
  黄冈电热电器厂,属合资企业,创办于一九八五年,厂址黄冈村,创始人胡启章,职工四十人,固定资产四十万元,年产值一百五十万元,主要产品,电热器元件,产品销往上海等地。厂长:胡启章。
  黄冈五金衡器配件厂
  黄冈五金衡器配件厂,属合资企业,创办于一九八零年,职工三十二人,固定资产十五万元,年产值一百七十万元,主要产品电热板配件。厂长:胡福进。
  黄冈水咀厂
  黄冈水咀厂,属合资企业,厂长胡维虎,厂址设清溪黄冈,工人二十五人,年产值30万元。主要产品水咀配件,产品销往省内外。厂长:胡维虎。
  派溪吕新湖砖瓦厂
  派溪吕新湖砖瓦厂,厂址设清溪派溪吕大陇山,创办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创办人吕新湖。占地面积二十七亩,职工一百零六人,有二台立窑十门,年产红砖四百五十万块。厂长:吕新湖。
  清溪服装领带厂
  清溪服装领带厂,厂址设清渭街。创办于一九八四年十月,原是合资企业,一九八五年九月转为乡办企业。固定资产七万元。职工三十人,主要产品男女衬衫、风衣、加克衫。销往北京、武汉、长沙等大城市。年产值三十万,创税利三万。厂长:李红双。
  第五章 商业
  第一节 集市
  清溪集市
  清渭街集市贸易是我县较古老的集市之一,据清《永康县志》载,明朝时永康有十二集市,清渭街就是其中一个,市街长达里许。
  抗日战争时期专用市场设在今电影院空地上。
  清渭集市现有专用场地六千一百三十五平方米,租用场地五十平方米,摊位五百个。逢农历二、七市日,上市人数一万二千,上市金额三百八十万元,成交金额二百十万元,上市商品二百六十种,设有粮食、柴炭、农副产品、小猪、禽蛋、日用小百货、棉布、竹木等几个市场。街道两旁店铺有中药店、裁缝、理发、副食品、小百货、小五金、建材、照相馆等,一百余家商店。每逢市日街道上行人挤挤,摊位林立,买卖繁盛。清渭市日活跃了清溪、雅湖、长田、大后等几个乡人民群众的农副产品、土特产集散和商品交流,繁荣经济。
  派溪蔬菜早市
  派溪蔬菜早市创办于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村中投资一万余元,在市场上搭起钢架玻璃钢瓦商棚。早市每天早上六点开始,邻近村庄的菜农都来赶集,清溪、长恬、珠山等乡各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食堂人员都来此买菜。随着蔬菜早市的兴起,饮食业也逐渐有所发展。早市一直到十点左右才散。
  第二节 清溪供销社
  清溪供销社前身是派溪合作社。一九五0年一月,由派溪吕章文发起,村民集资兴办。同年十一月,扩大集资范围,派溪合作社改称为清溪合作社。社址由派溪移至清渭街“楼义昌”旧店址营业。
  一九五一年春,清溪合作社在雅湖、长田两乡设立分销处。一九五三年秋,珠山合作社并入,原珠山合作社改称为分社。一九五九年一月,清溪合作社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同年九月唐先合作社并入,清溪合作社改称象珠区供销部。一九六一年,供销社恢复集体所有制。同年九月,唐先分社、珠山分社析出。另建唐先供销社和珠山供俏社。
  清溪供销社三十多年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化肥三万五千四百三十六吨,农药二万一千八百八十四百斤。自一九七一年以后,对农业生产开展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技术上由供销社聘请各项专业生产技术员2~5人,上门传授商品生产经营知识;资金上对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队和农民,提供无息扶持资金。使清溪乡地区发展成为本县初具规模的红糖、蚕茧、免毛、茶叶、柑桔、黄花菜等十几个品种的商品生产基地。发展柑桔二百二十一亩,黄花菜一百九十四亩,长毛免一千零五十只,茶叶四百亩,桑园一千三百十六亩。一九七三年,红糖收购达五千四百六十百斤,居全县之首位。一九八0年蚕茧产量达一千七百九十三百斤,一九七八年以来二次获金华地区供销社“蚕茧收购”先进单位。
  一九七一年,清溪供销社土法上马,创办“五四0六”菌种厂,并于一九七三年八月,试行“竹匾发酵”工艺,获得成功,在全县同行中引起极大反响,十多个省市纷纷前来采访取经。一九七四年春,“五四0六”菌种试用于谷子催芽,又获成功,并在全县推广。一九七八年金华地区金华农资工司业务科长何剑平代表清溪供销社,在全国微生物会议和“五四0六”经验交流会上,先后二次作了典型介绍。
  建社初期,仅有资金四百元,职工五名,营业场所六十平方米,一九八七年已发展成具有资金七十三万元,职工七十一名,营业场地、仓库五千六百六十三平方米,三个分社,十五个基本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组织。购销经营总额累计四千六百零九万元,实现年利润逾十万元。
  第三节 清溪合作商店
  清溪合作商店属集体所有制性质。于一九五七年由清渭街王培昌、施金云、应岩松、应德贤四个店主合资创办,地点设清渭街。时有固定资产八百元,自有流动资金五百元,年营业额约一千五百元,纯利百余元。该店主营南杂货。一九五八年吸收部分小商贩合营,固定资产超过千元,自有流动资金二千余元,年创利三百多元,营业场所十处,职工由原来四人增加到十余人。商店作房租用有关村的祠、庙、西间,营业员文明经商,送货到田头,收购到家门口,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商品交换,受到群众的好评。合作商店的业务由清溪供销社指导,组成该社的农村经营网络。
  一九八0年在清渭街建店屋六间,开设饮食、百货、副食三个门市部。一九八三年增设黄冈分店,一九八四年在派溪吕建营业楼三间。八五年在清渭街 增设棉布、百货、五金门市部和综合批发部。现有固定资产六万余元,自有流动资金六万二千元,年营业额四十万元,创利五千余元。
  该店目前有职工十八人,(其中团员八人,党员二人)离退休人员十人, 负责人王岳明,会计胡洪刚,出纳施彩金。
  附表:各村合作商店、各村分销店
  第四节 个体商店
  解放前乡境内商店不到二十家,主要开设在清渭街,其中较有名的有大兴店,经营酒肉及南货,应树德堂、应树生堂中药店和一家棉布店。
  解放之后在一九五五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转为公私合营,后演变为合作商店。
  一九八三年党的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指导下,个体商店逢勃发展,到一九八九年十月底全乡有副食、五金、百货等商店八十五家,此外还有理发、缝纫、车辆修理、钟表修理、家电修理、水箱、小五金修理、油漆、照相、打铁、家俱、制革、打字、饮食、镶牙等服务行业的商店六十家,这些商店绝大部份在清渭街。乡境内村村有商店,既繁荣商品经济又方便了群众的生活。
  第五节 公司
  清溪乡所在地清渭街村自一九八三年起先后设有县属单位。永康食品公司象珠分公司、粮油公司,以及永康县物资公司象珠供应站,象珠种子公司。
  第六节 象珠区工商行政管理所
  象珠区工商所的前身是象珠市管会,于一九六三年三月成立,一九六五年五月清溪、唐先、珠山三个集镇合并成立象珠工商所,有三个职工。现在有职工十人,其中男八名,女二名,所长是施世醒,付所长胡明轩,指导员王林森。主要管理全区的工商业行政工作。
  
  第六章 金融保险
  第一节 象珠营业所
  中国人民银行象珠营业所是我乡也是我区的金融中心。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中国人民银行永康县支行在象珠建立营业所,一九六四年改营业所为办事处,一九七一年三月,县人民银行与财税局合并,设象珠服务所。
  中国农民银行永康县支行一九五六年一月四日成立,一九五七年五月并入人民银行。一九六四年一月设象珠营业所。十二月农行再次并入人行,撤象珠营业所。一九八零年农业银行再度分设,象珠营业所重行营业。
  第二节 清溪信用社
  清溪信用社创办于一九五四年,己有三十四年历史,三十四年来对于发展清溪地区的农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出了贡献,信用社的信用基金不断增多,金融业务逐年扩大,八七年底有股金十五万七千元,积累资金十五万二千元,固定资产三万七千元,存款六千零三十五万无,信用站资金三百七十万元。信贷方面:乡镇工业一百四十一万六千元,农贷七十九万六千元,个体工业三十四万五千元,商业十四万三千元,贫困贷款十四万元。随着信用金融的发展,便利群众的储蓄和信贷,自一九七八年起在全乡各村设信用站,现有信用站三十个,其中派溪吕、官川村设有三个站,山西、黄岗、柳墅设有二个站,其中存款二十万元站有七个,十万元站十六个。
  信用社设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员代表选举产生,理事会设主任、付主任各一人,理事若干人,3监事会设主任、付主任各一人,监事若干人。理事会和监事会三年选举一次。理事会的职能是执行社员代表会的决议,行使社员代表大会闭幕后的权力,开展金融业务具体工作。监事会的职能是监督社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情况,对理事会违犯社员大会以及信用社章程的情况有权予以干预。
  历届理事主任:
  胡振雄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
  王文斌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二年)
  胡天福 (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二年)
  胡天水 (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七年)
  胡炳长 (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八年)
  第七届理事会成员
  主任:胡炳长
  副主任:胡俊
  理事:张小东 应建新 胡振雄 吕万元 吕长丁 吕茂时
  王苏娇 王有平 胡茂良 胡长子 楼寿楼
  第七届监事会成员
  主任:应岩金
  副主任:吕章文
  监事:应茂兴 黄章起 马振东 胡周儿 胡佩水
  第三节 清溪乡资金调剂协会
  清溪乡资金调剂协会成立于一九八九年九月。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倡导下,由本乡群众集股筹资办成。该协会行政上服从乡政府领导,遵守国家金融法规。服务对象是本协会成员。凡参加协会者,可向协会调剂暂时短缺资金,用于本人急需。所投股金每年可领到股息和浮动补贴。办事处设乡政府工业办公室,工作人员三人,马振东、何岩生、吕美子,由马振东负责,至一九九0年一月解体。
  第四节 人民保险代理处
  保险是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对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给已补偿,或对个人因死亡或丧失工作能力,给予物质保证。
  通常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财产保险是以物质财产为保险标的保险,如火灾保险、运输保险等。人身保险是以人身为保险标的保险,如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参与保险的,一方为保险人,另一方为投保人(一般即指被保险人,在人寿保险中有时是指被保险人的关系人)。双方订立保险契约。投保人按契约规定对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费一般按年支付,也有一次支付或分季、分月支付的,其数额根据保险金额、保险费率等计算决定。保险人按契约规定的责任范围,对投保人或受益人负损失补偿或物质保证的责任。在资本主义国家,保险事业由资本家经营,以营利为手段。在社会主义国家,保险事业由国家办理,除负责补偿损失外,还配合有关部门对各种灾害和意外事故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我国举办的保险有:火灾保险、物资运输保险、企业和机关的财产强制保险、团体或个人的人身保险、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等。
  一九八一年,县人民保险公司在派溪吕、山西两村试办农村保险业务。一九八二年,清溪乡信用社建立保险代理处。一九八五年,正式建立清溪乡人民保险代理处,受理全乡保险业务,一九八四年,参加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共2052户,占42%;一九八五年,参加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共3593户,占74%。保险金额1066万元,保险费11618元,赔款总额15852.68元,一九八六年参加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共3478户,占70.9%,保险金额996.4万,保险费16296.85元,总保险费为33777.66元,总赔款51832.40元,一九八七年,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共3367户,占70%,保险金额1078万元,保险费17317.50元,总保险费为39795.54元,总赔款15503元,一九八八年,参加家庭财产保险共2693户,占54%,保险金额965万元,保险费19090.76元,总保险金额为2121万元,总保险费为57188.35元,总赔款17584.06元。
  第七章 交通 邮电
  第一节 交通
  一、古县道
  清溪是象珠区交通枢纽,交通方便。清代民国时期筑有县城至清渭街古县道20华里,路心砌石板。民国二十七年增建清渭街至象珠人力车道3.5公里。
  二、公路交通
  一九五八年十月县道东库至长川公路建成,清溪段约7公路,路基宽约4.5至7.5米。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先后建成县道双桥——舟山线。其中一九六一年建成珠山——清溪段,长3公里,路基宽4.5米。一九八五年建成清溪——世雅段,长8公里,路基宽4.5—13.2米。
  一九八六年上柏石至黄岗公路建成。属四级公路长1.5公里。
  一九八六年夏溪至官川公路建成,属四级公路,其中雅庄至官川段长2.5公路,路基宽7.5米。
  东库——长川公路沿线村庄有:寺口、派溪吕、清渭街、荷园,汽车直达。
  双桥——舟山公路清溪段沿线村庄有:清渭街、官川、上柏石、白麻圹、黄岗,汽车直接通村。
  夏溪——官川公路清溪段沿线村庄有:下山、南湖、官川,郎川汽车可直达。
  英村、汇阳、方山脚、张坑、苔川、山西、山西孔、江头、柳墅、都有拖拉机道通乡,一九八八年底,村村可以通拖拉机和汽车。
  三:车站、停靠站清渭街设有车站一个,此外建有山西三八亭停靠站,官川三叉路口停靠站、上柏石新凉亭停靠站和黄冈停靠站共四处。
  四:班车
  清溪直达县城,黄岗直达县城,清溪直达金华,清溪直达杭州。
  五:监理
  清渭街设有交通监理所,管理机动车辆往来和维护交通安全事宜。
  六:公路维修
  清溪设有道班一个,负责对东库——长川,清溪——世雅,上柏石——黄岗,夏溪——官川的公路维修工作。
  七:客货、运输、机耕、车辆
  全乡有手扶拖拉机一百二十六台,中型拖拉机一台,八三年开始才有汽车。现有集体汽车六辆,个体汽车十二辆,三轮机动车二十辆。
  第二节 邮电
  民国时期清渭街设有邮政支局,民国二十七年,永康电讯所在清渭街设有清太线(清渭—太平)。
  
  一九五五年设立清溪邮电支局,开办电话、电报、邮件、邮汇业务。
  第三节 电力
  1966年柳墅村首先通电,1967年清渭、派溪、杏里、先后通电,此后各行政村陆续装上电灯,到一九八九年底地处边僻的大圹下自然村最后通电,至此全乡实现电器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农业、生活用电量日益增加,一九八一年县供电局在大陇山建变电所一座,所内有职工九人,进线35千伏,输出10千伏,总用电1678958度。乡内工业用电436520度,农用50232度,照明47400度,人均用电66.5度。全乡有变压器45台,共1835KVA。镇内20KVA五台,30KVA五台,50KVA二台,75KVA一台,100KVA二台。
  为了加强用电管理,乡设电管员二人。村设管电小组,并制订一套完整的用电制度。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