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编 总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溪乡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35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总述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1
页码:
1-41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康市象珠镇清溪乡的地理概述,各行政村概况及乡建制沿革等具体内容。
关键词:
象珠镇
清溪乡
总述
内容
第一章 清溪乡概况
一、概述
清溪乡地处永康盘地中部偏北,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清渭街村,距县城十公里。设有集市,象珠区机关设此。清溪乡是象珠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地理位置,东与溪岸乡相邻,南至雅湖乡,西连长田乡,北接雅吕、珠山、大后乡。总面积为21.05平方公里,全乡31个自然村,划分为22个行政村,5283户,20018人。居民以汉族为主,有苗、侗、畲族各1人,是一个人多地少地区。有永唐公路、八雅公路、永冈公路、清世公路通过。清渭街是象珠区交通枢纽,有班车始发直达金华。
二、自然条件
本乡属低丘平原,东北部略高,西南部较低平。由五指岩、龙山两山脉延伸入境,主峰分别是高隐山、方山。苏溪(河)贯穿中部,总面积31582亩。可耕地14602亩,(其中水田10998亩,山地3604亩)占总面积46%,山林面积10453.5亩,占总面积34%,水域面积6527亩,占总面积20%。较大水库派溪吕两利水库,蓄水36万立方,小型塘库11处,蓄水29万立方。黄坟、三渡溪、太平三水库灌溉本乡大部分农田,引灌方便水源比较充足为发展农业提供有利条件。
三、经济状况
本乡经济状况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工副业为辅助。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麦,玉米为大宗。1987年平均亩产799公斤,居全县前列,经济作物有红糖、蚕茧、柑桔、茶叶等,红糖、蚕茧均居全县首位。畜牧业以养猪为主,近年来灰鹅发展较快。乡镇工业有纺织机械、服装机绣、衡器、家用电器、电器元件、教学仪器、家具沙发、胶木塑料、日用化工、食品加工、五金建材、水泥预制场等。乡办企业15家,村办企业16个,户办企业百余家。1987年农业总产值1286.4万元,人均收入610元。名特产有官川双仁京枣,清渭米仁。多种经营传统副业有苔川的索粉干,官川蓑衣、荷沅灰鹅,下山麦杆扇,杏里郎下糖梗,清渭荷沅黄瓜,萝卜、派溪吕建筑,山西孔秤纽、沙发,山西制铝。上柏石机绣、黄冈、南湖、白麻塘柑桔等。
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
初等教育基本普及,有完全小学6所,初小8所,在校学生216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20所,入托幼儿953人,入托率80%。中等教育有完全中学一所,在校学生990人,初级中学一所,小学戴帽初中一所,在校初中生973人,初中普及率80%。科技有区乡农技站,区乡畜牧兽医联站,柑桔协会,粮食协会、蔬菜协会等。文化方面有文化站、电影队、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站、书美协会、老年协会、钓鱼协会等。医疗卫生方面有区卫生院一家,中药店8家,村医疗站11家,饮用自来水的已有8个行政村。
五、名胜古迹及革命纪念地
方山是本乡有待开发的旅游胜地,山中自然景观颇富。寺后山下有明进士第二吏部尚书程文德墓。
本乡是革命根据地乡,纪念地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巡视员到派溪吕小学召开党的会议,成立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派溪吕村是1928年浙南工农红军司令部司令吕思堂家乡,大塘下村是1931年8月中共永康工委成立地方,南湖是浙西工农红军二大队大队长陈龙虎家乡,清渭应树生药店是1930年至解放前夕永康党组织及红军组织联络站,杏里村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联络站,郎川村是1948年5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成立地方。方山是1948年5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八大队大队长李文华负伤地,山西村是李文华同志牺牲地。
第二章 清溪乡地理概述
清溪位于东经120°04′40″,北纬28°59′00″,海拨113米。土地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折合31582亩。有行政村22个,总人口19362人(据1985年统计数字),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920人,除城关镇外,居本县第二位。
地势 东北部略高,西南部较低平,属低丘冈地。粮(油)、茶、果、杂
种植区。
主要河道 苏溪自北而南,贯穿中部。苏溪上游源头三条:河溪(石湖溪中一段)自北从大后乡入境;源出后渠、峡源、横坑合成三渡溪自北南流从珠山乡入境,河溪、三渡溪两支流在寺后山脚汇合,渚成龙山潭,继续南流称苏溪;塘里坑溪自西北从雅吕乡入境,经柳墅而下,在汇杨附近汇入苏溪,流经下山出境。无水力发电资源。
境内山脉 分二支:一支属龙山(海拨346.9米)系的落脉,延伸在乡东部,山西的石柜山,方山脚的方山,黄冈的黄洋山,驮山,清渭的寺后山(海拨210米)均属此系,主峰方山海拨263米。一支属五指岩山系(主峰海拨712米)余脉,绵连于乡西部,柳墅的岩夫坑、高隐山(310米),派溪的冲山(184米)均属此系。植树以松为主。
地质 地球地质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地质年代,约45亿年。在侏罗纪(中生代侏罗纪,约13700万年前)免期,地壳活动剧烈,火山喷出的大量酸性岩浆覆盖本县,五指岩现仍留有火山通道。永康地境发生北线与南线的两线华夏断裂,两断裂间发生整个板块陷落,形成一地堑式的内陷古湖泊,构成永康盘地雏型,清溪地域适处于北线中南地带。在白垩纪(中生代,约6700万年前),地壳大变动,出现新华夏控制的断陷盆地和洼地,成为陆相沉积岩。至新生代第三纪,由于新构造作用,地体不断抬升,基岩外露,古红土与紫红砂石交错相间,雅湖陈路堂、象珠尖山等地分布着第三纪嵊县组地层的玄武岩。第四纪经受最后一次冰川作用和湿热的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红土砾石层。近万年间,由于苏溪河流改道、扫荡,冲刷地层,冲积物洪积物重新沉积,形成第四纪冲积层,构成苏溪河谷平原。
地貌 东部属低丘,可发展药材、松、竹、油、茶;中南部属平原,可发展粮、桑、菜;西部属岗地低冈,可发展粮、果、鱼、杂、黄花菜;北部属平畈,可发展粮、杂。
土壤 东部多红紫砂田,东北部多黄泥土,中南部多泥沙田,北部多泥沙田,西北部多红积泥沙田、泥沙老黄筋泥田,西南部多黄泥沙田。
地下水资源 东西部属红层孔隙裂隙水,中部南北属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气候条件 年平均气温17.5℃。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1℃;七月最热,平均气温29.5℃;极端最低最高气候为零下8℃和41.7℃。年平均降雨量在1400—1450mm之间,干旱多发生于七月至次年二月,以伏旱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9小时,盛夏日照最强,七月份最多,属低丘平原夏冬缺水区,降雨量偏少。河流年迳流深700mm,水面蒸发量在950—1000mm等值线间,蒸发量较大地区之一,干旱指数为0.7,属半湿润地区。
第三章 各行政村概况
1清渭街行政村
清渭街村441户1666人,村委会驻地清渭街,辖清渭,寺后山两个自然村。清渭自然村,象珠区公所,清溪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永康中部偏北,距县城10公里,清《光绪永康县志)记载:“酥溪源出峡源坑,历象珠,至清渭合何溪,迳故净明寺前,水出两山间,汇为龙山潭。”村居两溪汇合处,溪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便名清渭。后村落延伸成长街,又兴集市,所以称清渭街。农历二·七集日,贸易颇盛,明朝时永康设十二市,清渭街即其中一市。清渭街是较古老村庄之一,据清渭《何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朝纲子时和公复由朱明迁居清渭,至今约870余年,可见800年前清渭已经建村。
全村耕地849亩,东西寺后山作屏,西与派溪吕衔接,南跟汇阳相连,北与杏里,荷园交界。公路,南通城关,东北通唐先、中山,北通珠山、金华,东通世雅、方岩、交通方便,设有车站,村内设象珠区委区公所及区级部门企事业等有供销社、卫生院、中小学、永康第三纺织机械厂、衡器厂等,清渭街是象珠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寺后山自然村,17人。原是明礼部尚书程文德坟庵。据独松《程氏宗谱》记载:“程文德葬清渭街龙山”寺后山原名龙山,近有龙山潭,宋于山麓间建有净明寺,故又叫寺后山,清世公路从山下通过,清溪初中设此。
2派溪吕行政村
派溪吕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南面约一公里,离城九公里。是我县早期革命武装浙南红军司令部司令吕思堂,军事委员会主席吕兴渭的家乡,1932年中共永康中心县委成立的纪念地,是我县革命老村之一。
全村708户,2776人。耕地1611亩,山1500亩。
村民以吕姓居多,次为姓俞,自俞氏祖祯公南宋开禧年间从金华浦口择居于此,已约780年历史。明洪武年间雅吕吕仁招赘于永宗家起,派溪吕姓也有619年历史了。
村庄住宅建于塘里坑溪,清渭溪合流苏溪西面,冲山东麓谷地上,双溪合流处,村庄即以溪得名。宋清渭进士何子举写的清渭八景诗中有《派溪钓隐》一首,诗中有句:“派溪有水碧无暇,结屋临溪钓隐家。……”证实派溪吕宋代即取名为派溪了。1981年,永康县地名办公室为改同名村名,遂把方岩派溪沿用旧名,本乡派溪吕姓居多即叫派溪吕。
地理位置:东与汇阳村相接,临于双港溪口,南与寺口村为临,西跟长田乡溪边村毗连,北和清渭、柳墅接壤。村呈丁字形。永唐公路从村边通过。村民从事农耕,部分人兼营建筑业、饲养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3寺口吕行政村概况
寺口吕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南部平原上。距乡政府约2公里。村西有黄坟水库渠水流过,永唐公路从村西通过。210户,840人。辖梧桐山、寺口吕两个自然村,村委会设寺口吕。
梧桐山自然村自乾河公约在明正统间从派溪吕迁此建村已480年左右,现30户,148人,相传山多梧桐树,故名梧桐山。
寺口吕自然村自希游公约在明嘉靖间从派溪迁此建村已有430年左右的历史。现有180户692人。村西有丘山叫宁谷寺山,山中两晋南北朝时建有佛寺名宁谷寺,村离寺不远,故村取名寺口。一九八一年县地名普查时,因同名多而改名为寺口吕。
全村耕地面积603亩,东与英村溪田接壤,南跟童端为界,西与朱明相连,北至派溪吕村。村民以农耕为主。平畈水稻土,宜种植大小麦,双季稻,山粘性黄土,副业生产蚕桑为主。副业生产以蚕茧为大宗,此外还有制砖瓦业。
4英村行政村
英村,131户,454人。村委会驻地英村,位于乡政府驻地清渭街南面约2.5公里,耕地324亩。种植稻、麦为主。东至苏溪,南至兰街、小童村、西至童端、寺口吕,北临苏溪,通拖拉机路,村民以农为主。村民李姓居多,次有胡姓,英村原名应村,据传胡、李姓居民迁入之前有应姓居民,村以姓得名,从《李氏宗谱》考据,英村有600年左右历史,把应村改名英村,约于民国中期改名,解放之后一直应用现名。村民以农耕为主,农闲许多人从事钓黄鳝,捉乌龟鳖等副业。乡工程队预制场设此。
5下山行政村
下山村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约2.5公里,200户,612人,有耕地368亩。东与雅湖乡莲塘村接壤,南与雅庄村水渠为界,西跟英村毗邻;北跟郎川连接。有苏溪从村西流入长田乡,村东通永冈公路。
村民黄姓居多,次则姓胡。相传黄姓从尚书堂迁居于此,迄今历十一代,约260多年。村南有山名下马山,又因黄姓之居多以山为名。如舟山、祥山、遂名下山。
村西有桥,叫普济桥,横跨苏溪,建于1929年,1983年加宽加固,长65米,宽2米。
土地处于平原,宜种稻麦。村民世代农耕为业,曾有制麦杆扇传统副业,扇销县内各地,随着电风扇兴起,此项副业已不存在。
6郎川村行政村
郎川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2公里,苏溪河畔,1948年5月下旬,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在此成立的地方,是永康革命纪念地之一。
全村96户,427人,282亩耕地,村民以姓姚为主,次即姓吕。据传姚氏始祖于明成化年间从兰街放鸭至此见此处好水好木,鸭生双蛋,即于此定居,因地势低下遂取名郎下。距今已有21世代,约500年左右历史。
1981年县地名办公室改同名为郎川。其地理位置:东与南湖官川接壤,南跟下山村相连,西以苏溪与派溪吕村为界,北跟官川紧连,土地沙壤土,宜种稻麦红糖,是我县产糖区之一。
7南湖行政村
南湖村是我乡革命老村之一,是我县早期共产党员应荷女胡阿娥母女两的家乡,是革命先烈,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大队长陈龙虎的第二故乡。(陈龙虎系榔山人招赘于南湖应荷女家为婿)
南湖村位于清溪乡南部,永冈公路之侧,距清溪乡政府约2.5公里处。东与溪岸乡的下时村交界,南与雅湖乡的莲塘村相接,西跟郎川毗连,北靠官川,全村83户,316人,有水田222亩,地10亩,山15亩,村民务农为主,少数人搞手工业。农作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糖。近年来集体发展柑桔20多亩,户植桔四五十株。
南湖村民姓胡、始祖福十七公从官川迁此距今约420余年历史。居民以农耕为主。
8官川行政村
官川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南1.5公里处,寺后山南麓,东与三井头村接壤,西跟汇杨村相接,南至南湖村,北联清渭街,自然风光优美;有寺山送青,官塘漾碧,池头歇马,湖兆来云,牛陇垂香,龙潭驻景,南湖泛月,西宅吟春,长堤积翠,古井留青十景,交通便利,清世公路,永冈公路,在村口交叉,北可直达金华、唐先,南抵永康,苏溪、雅湖、东到方岩,世雅。
有耕地1457亩,田畴平旷肥沃。经过1975—1977年三个冬春的土地平整,移去沙丘,改成园田化。机耕路四通八达。水利灌溉方便,苏溪从北往南贯穿西畈,溪水常年不涸。太平水库水引往南湖畈,明塘弄畈,干山畈。此外还有毛狸洞水库,弄塘水库,大小山塘十余口,引水渠纵横交错,旱涝保收。
全村541户,2253人,村民姓胡居多,此外还有黄、王、应、吕、俞、程等姓。官川原名官塘下,因村庄建于官塘之下而得名,简称为官川。
该村自元建村至今历经四朝约六百多年历史。村民以农耕为主,种植稻麦,兼种甘蔗,桑叶。串蓑衣是官川人的传统副业,牛背陇京枣(双仁)是官川的独有特产。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发展,村民中亦工亦农,亦农亦商的人日益增多,取代了串蓑衣传统副业。粮食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生活日益富裕。
9汇杨行政村
汇杨村;64户,243人,距乡所在地清渭街南面1公里。耕地148亩,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汇杨村居民多姓胡,580年前从官川迁出,原名叫西宅,清潘西庐先生题《官川八景诗·西宅吟春》云:“一条斜界一溪晴,踏向沙头响亦清,行到西家缘宅畔,绿杨深处有春莺。”后改名下杨。1983年因同名由县地名办公室改名为汇杨。其土地东与官川连接,南跟郎川交界。西面苏溪为界,北跟清渭街相接,有拖拉机道从派溪进村。位于溪畔,地势平坦,有三星桥建于民国初年。
10三井头行政村
三井头行政村,66户,264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村东南1.5公里,东面与上柏石土地接壤,南面跟官川土地连接,西面与官川土地毗连,北面紧靠苔川村。清世公路从村前经过。全村有耕地116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因村中三口井,故名三井头。村民除从事农耕,也搞抽索粉干副业。近年兴办了采石业。
11苔川行政村
苔川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以东四华里处。座落于枇杷山谷地里,四面环山,风光奇丽。昔象山王同曾有句云:方山一麓,四面环矗,雾气沉浮,烟霞继续,残岑崎岖,石径盘曲,松阴苍苍,禽音喔喔,有薪可樵,有水可灌,有园可蔬,有田可谷,王以优美秀〓的词句描绘了苔川山水的秀丽。
苔川村原名胡苔坑,外地人俗称布袋坑,村民胡姓为主,据《苔川胡氏宗谱》载胡氏祖礼公于元朝至正间避兵乱从龙山北幛迁此招赘于黄家,历时约640余载。
村以门前山为屏,枇杷山作障,出两头塘与山西孔村相连,越南端跟三井头衔接。全村124户,435人,有田221亩,地36亩,山314亩,村民以农为主,兼搞传统抽索粉干的家庭副业。苔川的索粉干远近享有名气。有拖拉机道从三井头进村。
12方山脚行政村
方山脚自然村,41户,168人,位于清溪乡驻地清渭街东面2.5公里,东与白麻塘土地相连,南跟上柏石接壤,西至七星庙,北面方山为障。耕地109亩;以种植稻麦为主。有拖拉机道从清世公路进村。
方山多自然景观,是可以开发的旅游区,居民单姓居多,次为朱姓,宋单星公从永城丛桂坊卜迁于方山之阳建村迄今约600余年历史。村民从事农业,近年兴办了采石业。
13上柏石行政村概况
上柏石行政村,141户,699人。村名以姓陈为主。全村有耕地413亩,位于清溪乡驻地清渭街村东面2.5公里,金华通方岩古道旁,今之清世公路边,有永城—黄冈班车停靠。东与张坑村接壤,南跟溪岸乡下柏石为邻,西与苔川、三井头村交界,北与方山脚村毗连。东北面紧接白麻塘。其地形四面群山环抱。四季常绿,景色秀丽。地势北高南低,坡地多沙土,畈田为水稻土,宜种双季稻和其他农作物,人均耕地五分左右,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庄。村民世代从事农耕,兼搞手工业,解放前以编织草鞋著称。82年以后全村90%青年妇女投入缝纫机绣业。
上柏石村相传为元顺帝年间宋陈亮公十一代孙克志由大雪源迁此定居,建宇于凤娘山山脊,迄今约650余年历史。据传该山岩上有参天古柏数株,先祖即以柏石命名。为与下处(下柏石)有辩,就在柏石前加一“上”家,故叫上柏石。
14张坑行政村
张坑行政村,48户,220人,住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3.5公里处,在山岙之中,东面顺山后沈为邻,东南面与后沈、下柏石接壤,西北与上柏石、白麻塘毗连,北跟黄岗村连接,耕地11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村庄建石山谷中,村民姓张故叫张坑。有拖拉机道从清世公路进村。
张坑原址在山西孔大山脚,因明时避祸迁至张氏庄园即今张坑村,建村约350年历史。
村民以农耕为主,兼搞抽索面以及从事多种手工业。
15白麻塘行政村
白麻塘行政村,95户,371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约3公里,辖白麻塘,胡村两个自然村。白麻塘自然村338人,胡村33人。全村耕地201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山地多桑叶、柑桔。
白麻塘居民李姓为主,明英宗年间由雅庄迁居于此,至今约有500年历史。因塘岸多白茅就以塘为名叫白茅塘,后易名为白麻塘。《永康地名志》考不当。胡村村民姓胡故以姓得名。有永冈公路进村。
村民以农耕为主。部分户搞抽索面副业。近年来,从事经商的人较多。.
16黄岗行政村
黄岗行政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面,方山之东北麓,距乡政府七华里,辖黄岗,大塘下两个自然村。是我乡革命老村之一。
黄岗自然村345户,1320人,居民以胡姓居多大塘下村六户,27人,居民姓朱为主。
一九八六年建有永康—黄冈公路,班车直达。
黄岗行政村东连上胡村,南与张坑村相接,西至方山脚北与前渡金村比连,有良田639亩,旱地69亩,山1495亩,群山环抱,风光秀美,气候温和。
黄岗胡姓自承旺卜居以来约1050多年历史,是我乡有居可考为较古老的村庄之一。黄岗原名鹿岗,俗名黄墙路也要叫黄祥路。大塘下村,原名沱塘下,早年居民姓黄。
村民以务农为主,水田宜种双季稻,旱地宜种植小麦。是我县新桔区,近年来创办了家用电器,水嘴等联户办工厂十几家,是我乡工业比较发达的村庄之一。
17山西行政村
山西行政村位于清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北约2公里,方山之北麓。427户,1670人,居民以胡姓为主,辖山西、山坦两个自然村。东西两条拖拉机道从永唐公路进村。村前溪水长流,村后青松翠绿,田畴肥沃而平坦,东面石柜山与黄冈村作为分水岭,南与山西孔村火烟相连,西面隔溪与荷园村田地相连接,北与下杜曹,前渡金阡陌交通。
解放初期属山西乡,乡政府设此。一九五六年撤山西乡隶属清溪乡,有耕地1150亩,有三渡溪水库东渠和石湖溪可供灌溉。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蚕茧、红糖。近年山地上植桔120余亩7000多株。村民以农耕为主,农闲时部份男劳动力外搞手工业。经济收入以农业为大宗,其它收入为辅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已有少数人办了家庭工厂,开设商店,炼铝灰业正在村中兴起。
山西乃我乡较古老的村庄之一,自宋胡穹公从山西平阳县定居此地,历经数朝约850年之村史;先人为不忘祖地遂取村名为山西。此系山西《胡氏宗谱》记载。
18山西孔行政村
山西孔行政村,103户408人。位于乡政府驻地清渭街东北约2公里,方山北麓。山西孔原名孔宅,与山西村近邻又在山之西因姓孔故名山西孔。山西孔村自益元公宋建炎间避兵偕四男护从高宗南渡,寓衢而分居永康榉溪,鲁之次子孔能举择居于方山之麓迄今约有750年之历史。清时迁入施姓,现有,孔施,楼应,张周姓氏,东临方山,南与苔川田畈相连,西寺后山为界,北与山西村鸡犬相闻。耕地24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秤钮加工业。
该村产水蜜桃,金针颇有名气,现都已废。有拖拉机道从山西进村。
19荷园行政村
荷园行政村332户,1235人。主要姓氏楼姓,次有陈、何、叶、成、章、卢等,辖荷园、茂西、河头庵三个自然村。位于三渡溪、石湖溪下游平原,距乡政府所在地清渭街北面0.5公里处。以村委会驻地得名。荷园自然村1064人位于三渡、石湖双溪之间,左有荷花池,双流桃花夹岸,风景优美,故村民谓之荷园。右有永东官道穿村而过,今有永康至中山公路从村西北经过。荷园中学设此。楼姓始祖自清渭定居于此约有六百年之历史,据传楼姓之前已有村庄,而先前的姓氏已不存在了。
茂西自然村108人,地处丘陵边缘,系尖山落脉,据清渭《何氏宗谱》记载,古称墓西,相传据歌谣“尖山落脉墓西阳”句取”墓西”为名,后演作茂西。河头庵自然村,原是河头人的坟庵故名河头庵。
荷园行政村东至石湖溪,东北跟山坦、山西为界,南连清渭街、西临三渡溪,西北面跟下位村毗邻,北至西塘畈。全村有水田750多亩,旱地90多亩,共耕地848亩,山200亩,其中茶叶山50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糖蔗、黄瓜、副业以蚕茧,茶叶饲养灰鹅为大宗。其中蚕茧年产量200多担,是1984年全县产茧最多的四个村之一。
20杏里行政村杏里村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北0.5公里处的平原上,东与清渭街、荷园村相连,南与清渭街村毗邻,西到大龙山田塘水库,北与江头,柳墅村接壤,村庄东临八雅公路,西濒塘里坑溪.,有长生桥通往柳墅。
218户,897人,村民姓陈,据《永康地名志》载,村名的由来是:“民间歌谣,一枝杏花红十里,状元回家马如飞。”而取杏里。此说有待考证。据《下柏石陈氏宗谱》载800年前陈氏三兄弟陈布、陈希、陈肇分别从石牛卜迁于蕉坑、杏里、柏石定居,而陈亮中状元尚要后200多年,所以此传说尚待考查。
杏里是我乡革命根据地之一杏里村有耕地588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种蔬菜、红糖,三中全会后村中集资与个体先后办起了火腿厂、玻璃纤维厂、沙发厂、软垫家俱厂、火炮厂、索粉干厂等。
21江头行政村
江头行政村,102户,401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西北1.5公里,耕地267亩,以种植稻麦为主,兼种红糖,东与荷园三渡溪隔界,南跟杏里近邻,西面临溪,北与泉头相连,村处溪沿,故名江头,据《邵氏宗谱》载邵祥公元至元年间居双圹,后改名冈川,永康话冈同江同音,冈川后易名为江头,江头村建制距今约700年历史。村民以农耕为主,三中全会后企事业也有发展。
村中居民邵孙两姓,互有联姻,团结互助。
22柳墅行政村
柳墅行政村,辖柳墅、窝罗两个自然村,全村320户1180人。位于清溪乡政府驻地清渭街北两公里处,东与江头、珠山衔接,南跟杏里派溪相连,西与长恬乡毗邻,北跟珠山雅吕交界。地处丘陵边缘,状若一头昂首啸鸣的骆驼。地势平坦,有拖拉机道由村南穿大陇山背汇合于永唐公路,东北面有塘里坑溪自溪田而下过江头、杏里至汇阳入苏溪,北有普济桥沟通珠山、雅吕,东面有仁安桥通江头、荷园,沿溪二三里夹岸松槐茂盛,四时风光秀丽,有耕地830亩,宜种植稻麦、红糖,山地多茶叶,松杉。
柳墅村约于唐宋时即已建制,据传先前曾有柳家,李宅,童庄三宅,村以柳家别墅为名,有南宋陈亮《永康地景赋》“柳墅风和,梅墩日暖,宜其春也。”句为证。直至明中叶方王姓迁入,柳童李三姓绝迹,而村名仍沿用原名。
窝罗村,距柳墅一华里,地形似荷叶,故写作荷罗、也作河罗、阿罗。
第四章 乡建制沿革
宋前无考。宋,县分都、里。清溪属十三、十四、十六都及三十半都。都下设里。
元,改里为图。属十三都二图,十四都一、二图,十六都三图,三十半都
一、二图。
明、清,全县划分为十乡,辖四十七都。分别属于升平乡、太平乡。即升平乡的三十都二图、十四都二图、十六都二图、太平乡的三十半都二图。
民国初,撤乡设区,分属升平区和太平区之一部。
民国二十四年,全县调整为六十八个乡七个镇,则分属于苏叭乡、山祥乡之一部。
民国二十八年,全县再次并为四十个乡镇,分别属于达川、德溪、九畴三个乡。同年十月,又缩并为三十四个乡镇,则分别属于达川、德溪、太西三个乡。
民国三十五年,进行乡镇大调整,全县划为二十七个乡镇,则又分属于达川乡、太平乡两个乡。
一九四九年,属于清渭区之达德乡和太西乡。
一九五0年,全县划为八个区八十九个乡镇,属于象珠区之官川乡、清溪乡、山西乡。
一九五六年,全县划分为八区三十八个乡镇,撤去原官川乡、清溪乡、山西乡,改设清溪乡。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全县分设六个公社,原象珠区改称东方红人民公社。属东方红人民公社。设官川、山西、清溪三管理区。
一九五九年,东方红人民公社更名为象珠人民公社,属象珠人民公社官川、山西、清溪三管理区。
一九六一年,设区分社。象珠人民公社改称象珠区,撤去官川、山西、清溪三管理区称清溪人民公社。
一九八三年,政社分设。“以社建乡,以大队建村”,称清溪乡。辖清渭街、荷沅、杏里、江头、柳墅、派溪吕、汇阳、官川、南湖、郎下、英村、寺口、山西、山西孔、黄冈、白麻塘、张坑、上柏石、方山脚、苔川、三井头等二十二个行政村。
第五章 清溪镇建设规划
1基本概况
清溪是象珠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历史上就是一个物资交易的集散地。以中共(78)1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为依据。努力贯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基本方针,在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前提下,以交通和劳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带动家庭工业和集市贸易,促进清溪工商业、科技文化、建设通讯等各方面的发展,开创清溪镇建设的新局面。
明确建设性质,把握发展方向,注意节约用地,环境保护,统筹解决各行业在发展中的矛盾,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使整个清溪镇的建设达到技术先进、布局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
规划以清渭街为中心,南至派溪吕、西至杏里,北至荷园,集四行政村为清溪镇。
全镇人口二万零十八人,总面积四十一·十二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现有居住人口九千四百八十一人,到二零一十年将达到一千九百三十一人。现状用地为一十二·二三公顷,到二零一十年规划用地将达到八十四·七九公顷。
2总体布局
清溪镇总体规划根据确立的性质和规模,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到规划期末,努力把清溪建设成一个生产繁荣、生活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工贸型集镇。
目前工业区在大陇山背一段,以后亦作发展的重点。大陇山背发展的面积广,地理位置好,但困难是解决工业用水难度大,所以只能安排用水量较少的工厂,拟再在寺后山靠溪沿的东侧发展第二片工业区。
清渭街开辟一条宽十四米,长六百四十米新街(东街),两旁先后建议建成商业房;以永唐公路通过镇区的两旁安排建设西市街;原树市场,改为小百货市场,建设固定摊位三至六百个;固定和发展现有派溪吕菜市场的基础上,在清渭街新开辟一块菜市场。
生活居住方面,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居住建设,生活区以东街两侧补缺延伸为主,并结合旧建筑巷道,整治改造。做到居住用地的“面”与公共生活的“线”相结合,为居民提供安宁的生活环境。
3路网交通
清溪交通四通八达,车辆来往如梭,但主道公路过于狭窄,须加改造。
(1)从派溪吕起到清渭街粮库边的桥头止,这段旧公路开辟为商业大街(定名为:廿市街),长一千五百米,宽二十米。
(2)迁移穿境公路,永唐公路以派溪吕入境一直到荷园村,河头庵山塔公路上止,把穿境公路向东侧迁移,派溪吕到清渭街一段为近期急需规划,清渭街到山塔头一段列为远期规划。
(3)从乡政府北面晒场到永济桥开辟一条长三百米,宽十二米横街。
(4)从宅口圹沿到云山方向规划同样长三百米,宽十米的横街。
(5)镇区到工业区开辟一条宽为六·五米的公路。
(6)清渭老街加以利用。
(7)派溪吕菜市场以东北的长圹边,东、西开辟一条长五百米,宽十米横街,其他巷道顺理整治,使人民生活方便。
(8)荷园村、杏里村按原有街道顺理
4市场规划
本镇原以二、七为市日。每逢集市,赶市人流高峰期有一·五万人次,一般有0·九万人次,每市成交额平均约二百八十万元。集贸中竹木、柴炭、农具、小百货等场地最为拥挤困难,因此除保留原有的禽畜、粮食市场外,新开辟小百货市场二千五百平方米,竹木农家具市场四千平方米。东西两市街两旁均为商店商场所在,从土地上考虑,要求均在三层以上的建筑。
5生活居住
(1)住宅建设原则:按整体规划分商业场所,生活区。近期以新建为主,首先照顾原镇内居民建房要求,也不回避外来客商建厂、建商店要求,但均统一按规定报批。
(2)住宅朝向。从本镇的地理和实际情况出发,新区建宅间距一:一,旧房改建原则不动。在规划中应拆除房屋,按旧区改建办法执行。
(3)住宅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城镇的景观要求,力求平面布置及空间组合的丰富多彩。
6公共建设
学校教育以荷园中学、清溪初中为教育中心,把旧学舍改造升高,校办工厂与教育场所应分开,保持教学环境宁静。派溪初中、中心小学,清渭小学均于适当留有发展余地。荷园、杏里两小学暂保原状。在清渭菜市场西面规划区建座完整幼儿园。
卫生院原址不动,给予适当扩展用地,在医院南面留给一块发展用地,办好住院部,增添床位,完善医疗设备,提高医术水平。
为使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在精神思想,心身健康方面有益地成长,规划在农家具市场的北侧建立青少年之家、图书馆、游艺场、体育场等活动场所。
利用云山这块小山地建一个公园,使人们在工余节日时间有个开怀舒情场地,龙山潭发展成游泳池。
机关单位近期内保持原位,镇政府在经济条件许可下搬迁到象珠医院南面。供销社在永唐、永雅公路的分岔西规划建成一幢贸易大楼。
建房时着手绿化工作,街道两旁普遍绿化,以面为主,点线穿插,以小为主,中小结合,建立遍、点、线、面结合的绿化系统,使集镇具有丰貌秀色。
7供水、排水规划
供水规划为生活用水量取每日每人九十斤,清渭街等各村管网都是采用树枝状布置,到后期发展为混合状式布置,居住区在供水干管上,每隔二百米装上浓心栓一只。
现有排水工程十分落后,全镇至今无排污系统,拟新建街道的下水道,旧街旧巷逐步完善,做到沟沟相通,道道相连,排水系统也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
8电力规划
变压所有职工九人,进线三十五千伏,输出为十千伏,全乡总用电一百六十七万八千九百五十八度,镇内工业用电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二十度,农用五万0二百三十二度,照明四万七千四百度,人均用电为六十点五度。镇内有变压器二十KVA五台,三十KVA五台,五十KVA二台,七十五KVA一台,一百KVA二台。
新街形成后需要一次整理,在贯彻“节约用电”的原则下,保证用户的用电量。工业区和专用大户设专线,高压电网架设变压器定位,注意满足防火要求,对那些易燃堆物、油库等心火距不应少于三十米。路线尽量选取短捷、转角少、角度小,为了确保架空电网路线顺利远行,必须照用电规范执行。
9电讯规划
农话交换台,在一九九五年前先用三百门交话机,一九九五年后逐步采用自动交换机,农话线属于弱电路线,周围环境较易对其造成影响,若与高压线平衡时隔距应尽可能大于二十米。农话线与长途电话线平行时,隔距要大于八米,交叉时农话线应在下方通过,交叉角要大于三十度。
农话线应尽量不与有线广播平行或靠近,若交叉时应尽量做到十字交越,受条件限制时交叉角不应小于四十五度,两线垂直距不应小于零点六米。
10附清溪乡现状图:
第六章计划生育
组织机构
清溪乡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建立于一九七九年,配计划生育干部五人,助理员一人,各行政村建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配计划生育服务员。一九八三年县建立计划生育委员会,乡根据计划生育委员会指示,乡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由主管领导和宣传、文化、卫生、妇联、共青团、民兵、计划生育等各方面负责人员组成。配计划生育管理员一人,助理员一人,继续负责这方面工作。村建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现行生育政策
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总要求是:大力提倡和鼓励晚婚、晚育,严禁未到法定婚龄者结婚。大力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有计划、有控制地安排生育二胎,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
〔一〕、符合下例条件之一的农民(户粮关系均在农村),本人要求生育的,可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
(1)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
(2)第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劳动力的:
(3)婚后五年不孕,收养一个孩子后怀孕的:
(4)夫妻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
(5)夫妻一方为初婚或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的。
(6)夫妻一方为初婚或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生育过两个子女已丧偶的:
(7)夫妻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满五年以上,只生育一个女孩,并连续从事井下作业的;
(8)夫妻一方为少数民族的;
(9)夫妻一方均为独生子女的;
(10)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并赡养女方老人的;
(11)兄弟二人以上,其中只有一个有生育能力的;
(12)夫妻一方为非遗传残病,丧失劳动能力的;
(13)在多胎和计划外二胎得到有效控制,为突破人口计划指标的行政村,夫妻双方户粮关系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农民,本人有生育要求,经村委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县计划生育备案,允许间隔四至六年生育第二个孩子。试行这一政策的乡(镇)、村,如出现多胎和计划外二胎回升,影响人口计划完成的,必须暂停执行这一政策,待多胎和计划外两胎得到有效控制后再予恢复。
〔二〕、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凡符合上述〔1〕~〔8〕条规定,本人有生育要求,经单位和户口管理单位审查,县计生委批准,也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
〔三〕、夫妻一方是国家干部,职工或城镇居民,一方是农民,孩子属农业户口,又符合上述第(1)~(12)条规定的,本人有生育要求,经乡、镇人民政府和职工所在单位审查,报县计生委批准,可以照顾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
符合二胎生育条件的,除上述第(2)~(3)条规定之外,生育间隔期均应满四周岁以上。
〔四〕、只有一个女孩的下例对象(除以上有明确规定者例外),不准生育第二胎:
(1)、夫妇一方是国家干部(包括招聘干部)、职工(包括乡、镇各员)、居民、民办教师;
(2)、夫妇一方户粮在农村的全民单位或县属集体单位的正式职工,长期合同工、土地征用工和国营农、林、牧、渔、茶场、水库的职工;
(3)、夫妇双方进城经商办企业,已落实城镇自理口粮常住户口的;
(4)、夫妇双方均在城镇企业工作的。
〔五〕、属下列特殊情况,经本人审请,乡、镇和所在单位审查,县计生委批准,可以安排生育。
(1)、绝育手术后,因子女全部夭亡,可予以免费施行吻合手术,车旅费均可报销。
(2)、绝育手术后,因有一个孩子夭亡,符合本规定第“一”条“〔一〕”项等(1)~(12)目之规定,本人要求再生育的,可予以免费施行吻合手术,但车旅费自负。
(3)绝育手术后,因有一个孩子夭亡,符合“只有一个女孩的农民”的条件,本人有要求,经批准生育者,其施行吻合手术费可报销一半,车旅费自
负。
〔六〕、严格审批手续。对符合条件照顾生育第二胎的对象,必须经过本人审请,群众评论,村委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县计生委备案并领取二胎生育证等程序,然后张榜公布,发动群众,互相监督。不得乱开口子和任意放宽政策。对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开歪口子的,必须严肃处理。
〔七〕、完善生育政策,必须坚持“堵大口、开小口、综合治理”的原则。要坚决实行一胎放环、二胎结扎、计划外怀孕作人流、引产的综合性节育措施。对夫妻双方确有禁忌症或妇女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上的,可采取其它可靠的避孕方法,但须签订节育合同,交纳押金。
计划生育现状
一九八八年全乡育龄夫妇4806对,其中绝育2202人,放环1090人,其
他形式避孕的351人,占计划生育79%。一九八八年出生婴儿20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六·七。
计划生育谚语楹联
▲生育有计划利国又利家
▲提倡晚婚破旧俗 计划生育立新风
▲晚婚春常在 节育福无穷
▲立新风计划生育 破旧俗提倡晚婚
▲新春佳节爱侣重圆应考虑人口普查已超十亿吉日良宵亲人叙旧莫忘记计划生育只生一胎
▲男女合栽连理树同心同德也同志夫妻共育一枝花利国利利又利家
第七章 各行政村主要姓氏考略
各姓氏渊源,我们仅从少得可怜的几本残存谱籍中,结合民间传说,作了考证,然后作出整理的。由于资料不足,自然详简不一,在同姓各村中,对其远祖的记载,不尽相同,姑存其异,对一些明显的错误记载,则尽力给予纠正。
清渭姓氏
马氏
按马氏源出于赵。春秋晚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奢官赵之田部吏,适秦兵伐韩,韩求救于赵,赵起用赵奢为将,领兵救韩,大破秦军,赵奢因功封为马服君。自此,赵奢子孙遂以马为姓。马氏初居扶风郡茂陵县成欢里(今陕西凤翔境)故马氏有“派起扶风,世号茂陵”之说。
至唐懿宗年间(860年至874年),会稽刺史马诩之子马大同,官任东阳郡守,始定居于东阳松山马府。历至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至1924年),十八世孙马阴公(良三五)与其堂兄弟马思善公(良十三),先后徙居永康清渭,为永康清渭马氏始祖,至今历二十三代,约七百十余年历史。
马氏世辈字母为:
贤—德—圣—进—开—良—逊—忠—镇—禄—怡—恺—悌—惟—淳—性—忯—慎—恒—愉—慷—恢—采—忻—情—宗—怀—悦—恽—惺—恂—悃—恤—怙—恃—欢—快。
何氏
何氏衍出于韩。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诸侯,胙土定氏。周文王之弟受封于韩(今山西河津东北)。韩、何古属同音、遂谐为何氏。其后三十四世孙何实居山西晋城县高平村,列为何氏始祖。迄唐会昌年间(841至846年),何云龙公,时官迁防御使,为避唐刘祯之变,偕同其弟何淳自山西泽州晋城南迁,何云龙隐居于括苍(今丽水),何淳则迁居于婺州(今金华)上河负郭。宋徽宗大观年间(1102——1110年),左丞何朝纲公又由括苍迁丽州(今永康)朱明,为丽州何氏始祖,北宋末年,朝纲子时和公复由朱明迁居清渭,即清渭何氏之祖。至今传有三十余代,约870余年。
何氏世辈字母为:
(1)—(2)—(3)—(4)—叔—百—千—万—庆—义—成—齐—鲁—道—德—福—禄—震—泽—贻—疏—丽—茂—芳—子—玉—琼—瑛—琏—玑—相—章—烈—祖—恩—溥—永—世—光—荣—圭—珙—琳—琅—熙—皋—嘉—祥—隆—泰—藩—昌。
吕氏
吕氏何时迁居清渭,无详确资料可供查考。兹据民国二十年修《太平吕氏宗乘》卷四十八之《清渭易换市基存粮记》中,略有数语涉及。现摘如下:“……族卜居清渭,至国朝(康熙)凡四代”及“当康熙之四十年,原契一纸存本族宗祠”由此推断吕氏迁居清渭约在明神宗年间(1573—1620年)至今约有380余年。
吕氏世辈字母为:
咸—恒—义—泰—瑞—鼎—节—涉—观—必—陵—思—丰—代—友……。
李氏
李氏始祖,原居白塘洋尾。其后李富出赘福建莆田熬峰,遂在熬峰定居。至六世分为七派:仕焕公派、兰田公派、前亭派、知县公派、后门派、下沟头派、睦甫派。清渭李氏属后门派下七世孙,行启。
清康熙壬申年,李富公之十三世孙李朝盛公,生子李世培经营商业,往来各地。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福建入浙江,经金华前来永康贸易。见清渭山清水秀,地广人稠,确是好地方,决定在清溪开设店铺,择其中杠桥头,建屋开张,经营杂货,定居于清渭,为清渭李氏之祖。至今历十二世,约295年。
李氏世辈字母为:
隆—盛—恒—丰—贵—显—钦—崇—忠—孝—礼—义—启—荣—浙—东—安—埠—康—泰—华—萃—和—同。
(1369年),永宋公应“金龙绕柱”梦兆,即以长女招赘雅吕村吕仁公为婿,拨之以小屋一所并基园,让其立业定居于派溪,是为派溪吕氏始祖。至今约有六
百十九年。
据考,吕氏始于古时吕国,又称有吕。原是姜姓,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四岳之后,初居于湖南南阳郡西(开封)。其后,自吕尚公四传到吕蒙正公之子吕德简公,出任于台州因卜居于仙居白塔。再传于十一世孙吕荣公,又由仙居白塔徙迁于永康仰平(今雅吕),继续六传,至禧七公吕仁始居于派溪。吕仁公系“禧”字辈,排行第七,故又称禧七公,生于元至元(1340年)十一月初一日,卒于明洪武庚午(1390年)三月二十八日戍时。公生三子名慈、寅、诚。按字辈排行,依次称之为“继一公、继二公、继三公”继一公之曾孙乾河公分居于梧桐山,继一公之六世孙希游公则又分迁于寺口。
俞、吕氏各有其世辈字母。
俞氏世辈字母为:
益—兆—百—千—泰—福—禄—寿—安—宁—正—德—春—文—华—富—茂—盛—元—洪—希—奇—俊—杰—才—恭—敬—谦—慈—让—贤—良—道—义—嘉—保—全—位—进—达—久—远—广—延—增。
吕氏世系字母为:
富—贵—禄—千—新—享—禧—继—瞬—仁—乾—泰—齐—萃—会—同—雍—让—诚—恭—纯—良—筒—慎—端—厚—兴—隆—诗—书—礼—乐—孝—节—联—忠—茂—林—修—竹—赓—发—蔚—风。
寺口、梧桐山吕氏
寺口、梧桐山吕氏与派溪吕氏同祖。源出河南开封府,自吕相公四传至吕蒙正公之子吕德简公,官任台州,随后卜居于仙居白塔。再七传至十一世孙吕荣公,始由仙居白塔迁居于永康仰平(今雅吕)。至十七世孙禧七公吕仁招赘于俞氏,于明洪武己酉(1369年),定居于派溪。禧七公之五世孙乾河公自派溪分迁于梧桐山,是为梧桐山始祖,至今约有四百八十年,
禧七公之另一七世孙五常下希游公,则自派溪分迁于寺口是为寺口始祖。至今历传十六世,约有四百三十年历史。
希游公生于正德六年辛未三月初七日亥时,卒于万历丁亥十月初二日巳时。
其世辈字母同于溪吕氏。
英村李氏
古时,皋陶官任虞舜之大理(古狱官),遂以官命名其族为理氏。理、李两字古通,因衍理氏为李氏。李氏初居河南,唐禧宗时,进士李宗国公,官居殿前防御史,住洛阳,后又继事昭宗十七年。唐没梁兴,公挂冠退隐,渡江南迁五云周门(今缙云)。得山水之胜而钟其灵秀。生齿日繁。迩后一再分迁。宋绍熙甲寅(1194年)以后。李信(仪一公)始由青田尘川徙居于永康馆头(今前仓乡),祥兴己卯(1279年),十二世孙进士李景祥公,官冬卿(主管天文历法),偕子继宗始再卜迁至雅庄之阳。自此,永康李氏析为两派。至十七世孙李永安公,复自雅庄迁至长田,是为长田之祖。至二十二世孙李庭园公,因田园之便,地利之宜,见“山明水秀,克绍先人之统绪,南陈北阿,足为后嗣之其昌,”遂由长田析居于应村(现改为英村)。至今历传十八世代,约五百年。
庭园公生于天顺己卯(1459年)三十二日亥时,卒于嘉靖癸卯(1543年),享年八十五岁,与妻周氏合葬于小塘凹。
李氏世辈字母为:
百—千—万—胜—回—永—文—崇—元—亨—贞—仁—义—礼—智—信—慈—孝—友—恭—肃—哲—谋—圣—修—齐—治—平—匡—积—务—运—钱—塘—福—禄—腾—龙—跃—虎。
此外,据传胡氏曾先于李氏居于此地,未详,待考。
下山黄氏
黄氏源始于伯益公,赢姓,陆终氏。因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黄邑,其地在古光州定城西(今河南黄川县西)。后为楚所灭,子孙散之四方,以黄为姓。
至汉,尚书黄香居江夏郡(今湖北武昌)。三国时,四十三世孙黄初公,任宛城太守。隋开皇年间(581至600年)有黄宓公自江夏徙居于婺之金华。历十九世传至黄萦公,生黄洪、黄浩。黄洪生黄瑕、黄秘;黄浩生黄琛、黄玘,黄璞,黄氏至此分为五大族,分居五地。
黄瑕迁丰城,黄秘迁剡,黄琛迁监利、黄璞迁弋阳,黄玘则迁于分宁(今江西修水县)。
黄玘生黄瞻,以策于南唐为著作郎(编篡国史之官),知洪州分宁县。黄香的另一后嗣,黄瞻公之宗兄黄峭公,官兵部尚书,三妻二十一子,公与三太婆(峭公之妾)均有示儿诗,广泛流传于黄氏各系后裔之中,引为美谈。
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至1016年)黄瞻公四世孙黄淳、黄湜兄弟,复回居金华。黄湜公生五子,次子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宋诗人,同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江西诗派首创者。三子黄方,居浦江。四子、五子失传。长子黄庆公生黄漠,起为永康县令。黄漠生黄庸,官工部侍郎,退职隐居后,卜居于永康由义坊。
黄庸生黄清,黄清生黄胜(字智信,开一公),仕江西安抚参议,黄胜公生黄永、黄政、黄瑞、分为天地人三房。天派居尚书堂,地派居陬山(今舟山),人派居着塘坑(今藻塘坑)。
黄永生黄福,黄福生四子,第三子黄讨生黄昔、黄昌、黄毕。黄昔的九世孙黄承信生五子黄祖星、黄祖文、黄祖武、黄祖科、黄祖明。
清雍正年间,黄祖文公始由尚书堂迁居于下山,是为下山黄氏祖。至今历传十一世。约二百六十年。
黄氏名行字母为:
宗—永—祖—学—懋—忠—孝—奕—光—传—洵—名—端—士—习—性—善—养—心—田—谦—和—昭—祥—瑞—仁—让—庆—安—全。
郎川姚氏
无考,相传郎川姚氏远祖原居仙居白沙,其后,徙迁永康兰街之双垄头。若干代后,双垄头孙以养鸭为业,放鸭至郎下洼地,水草、鱼虾、小动物特多。食物丰富,鸭群产蛋也多且有双黄,认为是吉祥之地,遂决定迁居于此。
据老辈人回忆,至今历传二十一代,约五百三十余年。
姚氏世辈字母,自“智”起为:
智—信—蕃—昌—荣—显—厚……
南湖胡氏
属官川胡氏世系。官川始祖隆四公(崇礼)之八世孙荣行寿生四子名浩、汨、溢、河。胡溢即福七十六公,由官川分居南湖,是为南湖始祖。至今约历四百四十余年。
官川胡氏
据考,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更商后,阏父的儿子满做了西周陶正(官名),受封于陈地(今河南淮宁县境)。满死后谥胡,称胡公满,他的子孙就以“胡”作为姓氏,这就是胡氏由来。随着胡氏的绵延递嬗和社会的变乱兴衰胡氏就逐渐散居各地。
官川胡氏,为宋千八公德缓的后裔。其祖先原居永康库川,后迁居东阳梅岘再迁至前山。胡德缓公系东阳前山人,宋咸淳进士,官居饶州刺史。在任期间,正当宋元交替之际,为抗拒元兵,保持气节,俨然挂冠,易姓埋名,隐居永康杜庆山(今黄杜山),时在公元一千二百七十五年。
氏族世代,通常用文字排行,俗称论辈排行。论辈以别尊卑,排行以名昭穆。胡德缓公的子孙称他为“千八公”,意即“千”字辈,排行第八。他是官川胡氏第一世祖,却尚未定居官川,待传至“隆”字辈,由隆四公迁居于官塘下。是为官川建村之始。隆四公,名崇礼,为官川始祖。至今约六百八十年。
胡氏传至现在己历二十九世。其排行字母为:
千—万—康—隆—秀—进—周—益—贻—先—荣—福—禄—延—宁—冈—陵—山—阜—日—月—升—恒—竹—苞—松—茂—。
新字行为:
允—恭—克—让—喜—起—明—良—敦—叙—励—翼—成—治—赞—襄。
汇阳胡氏
属官川胡氏世系。官川隆四公(崇礼)之三世孙宁(进四公)生四子名均成、均美、均实、均某。均美公(周十八)始由官川迁居汇杨,是为汇杨始祖。至今已历五百八十余年。
苔川胡氏
胡氏之先,出自少典氏。至穷蝉有虞氏之后有阏父。西周时。以周武王元女姬配其子满,封满于陈(今河南开封市东)并赐弓矢,姓妫。满死谥曰胡公,子孙因以胡为姓。
战国之初,胡氏子避宁迁陈,居于河东(今山西太原)。六世祖胡建为渭城令,娶公主汉昭帝之妹为妻,后为上官氏所陷,妻子散居山辅,北徙安定郡,家临潼县安都乡捭祚里。值中原板荡之时,随官南迁。其时有胡综(字伟则)随母到江东,后事孙权,拜为偏将军。综之次子冲,天纪中任中书令,后又仕晋为尚书郎。冲之次子凤,官拜东晋太傅车骑将军,东阳太守。永康胡氏皆承胡凤公之后。
唐时,天下贤士大夫隐遁,避五代之乱,还居于吴山谷间之难英村,故精识者不见于世。至宋,始祖文质公(字元素)自台州分居龙山,为龙山胡氏之祖。其五世孙胡邦直,登建炎二年进士。元至正年间,邦直六世孙胡礼(字均义)从龙山北障避兵于胡苔坑(苔川),当时有黄公招礼为赘婿,遂定居于苔川,是为苔川胡氏始祖。
胡礼公属“成”字辈,排行第一,又称成一公。其五世孙胡兴又分居于石塔头。又其十二世孙胡斗公始分居于世雅华溪东之王家。自“成”字辈至现在之“献”字辈已历二十三世,约六百余年。
其世辈排行字母为:
成—振—演—谦—祯—祥—元—亨—恭—和—乾—让—永—昌—茂—盛—历—庆—安—康—云—龙—献—瑞—世—德—方—长—宣—纶—作—镇—炳—蔚—延—良。
方山脚单、朱氏
单氏
据考,单氏始于周初,周武王死,成王拥立,封其少子于单邑(今山东单县),称单邑侯,遂以“单”为姓。
至唐,有工部尚书单琰,发族于云南。五传至宗化公,登宋崇宁癸未(1103年)进士,授金华县令。宗化公任满之后,来游丽州(永康),见永城山明水秀,风俗茂美,士民恬熙,遂卜迁永城之丛桂坊,是为永康单氏祖。
公生子颖宾,官至礼部尚书。传至十七世孙辅靖公。任建康学禄,转签判官。辅靖公生三子:单昴、单昂、单星、单昴公由明经中授宁安通判,居城东河川,为河川派祖;昂公授婺州(金华)医官);星公,字懋辉,因乐山水之秀,迁于城东方山之阳,是为方山派祖。昴公之十世孙正花公,字时育,又以河川水患之故,转迁之城南之长水,是为长水派祖。单氏“源发南安”故属南安郡。
星公生于宋祥兴戊寅(1278年)七月十八日亥时,卒于元至正癸己(1353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时。方山单氏传至今已历二十五传,约六百余年。单氏世辈字母为:
秦—震—巽—恺—辅—佑—国—丰—裕—淳—洪—泰—显—载—泽—恭—元—宗—伯—仲—荣—华—富—贵—英—雄—谦—让—福—禄—贞—祥—积—厚—兴—旺—锡—源—森—垲—钦—准—标—炳—坊—盛—平—方—山—长—水—谊—联—咸—欣。
朱氏
古时,颛顼初国于高阳,称高阳氏,至周,封高阳氏后裔于邾(今湖北黄岗县),其子孙将“朱”去其邑为“朱”,即以“朱”为氏。
汉,有槐里令朱去。至明嘉靖年间(1522至1566年),朱云公之后裔徙迁于永康后宅,是为后宅之祖及至清道光年间(1821至1850年),二十一世孙后泽上宅莪信宇房下(松)之良韬,良祖两公,始由后泽迁居于方山脚。至今已历九传,约一百七十余年。
朱氏世辈字母,自贤起为:
贤—良—远—继—宗—文—昌—富—贵—显。
上柏石陈氏
陈氏之姓,肇自黄帝轩辕氏次子昌意(高阳氏)之后,舜之裔。舜本姓姚,殷汤之前未曾有陈氏。至周武王,封舜之后裔妫满于陈州,称之为陈胡公,以奉舜祀,子孙遂以国(封域)为姓,是为有陈之始。后陈为楚惠王所灭,其子孙迫迁于颖川(今河南淮阳),发族于太邱。
汉恒帝时,陈实官河南太邱长。唐后,后裔奉翊郎陈金师,由东阳根溪迁居永康后陵(今后林,胡库附近)。是为永康有陈氏之始。三世孙陈通(丰一公)居前黄;六世孙陈贺,官通政,任冯州州判。贺之五世孙陈亮公,登宋绍熙四年进士第一,官建康军节度使判官。亮之九世孙陈大猷(显二公)宋进士,吏部侍郎,刚明有守,耿介无私。宋绍定三年(1230年),理宗皇帝勒令吏部侍郎陈大猷兼两淮都转运使副使。乞归省亲时并赠有御诗一首,(御诗见《上柏石村志》)。大猷公之三世孙陈克志(宗三公),于元顺帝年间(1333至1341年)始由本邑大雪源流下迁于太平乡上柏石,是为上柏石陈氏始祖。至今历二十四世,约六百余年。
克志公生七子:海一、海二、海三、海四、海五、海六、海七。海一公居大门里至八代而止;海二公居汪村下园,四代后迁居东阳株家龙;海三公三世孙迁金华陈坞;海四公伯祥居南园,后居外新屋、下园;海五公居走马楼转居大门里后田畈;海六公居鹿坑,遗四房;海七公出继楼氏。
陈氏世辈字行为:
丰—福—臻—寿—永—英—俊—蕃—兴—成—百—千—万—崇—隆—显—华—宗—海—泳—暹—进—威—礼—敬—福—禄—延—寿—元—享—茂—盛—广—平—泰—恩—华—兆—久—长—志—修—继—昌—远—景—明—柏—荣—森—睿—智—英—贤—发—康—乐—业—庶—承。
张坑张氏
据张坑民间传说,张坑张氏系明张贵维之后裔。贵维原在明朝廷供职,因“抱皇上殿”有功,钦赐侍女十八人,退居永康苔川附近的二头塘地方。后因妄杀侍女一人,案发抄家,避于五华里外的张氏庄园(即今张坑村)定居。贵维三世孙张廷芳,即今张坑张氏之祖。张廷芳字尔联,殁于崇祯癸未(1643年)七月二十四日。
考查明史,三案之一的“移宫案”所载,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死,嘉宗当立。抚养嘉宗的李选待与她的心腹宦官魏进忠(后改名为魏忠贤),想利用嘉宗年幼(十六岁)的机会,把持朝政,窃据乾清宫。朝臣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不让她与嘉宗同居一宫,迫使李选待移迁岁鸾宫。由司礼监,东宫伴读王安,阁臣刘一景,英国公张维贤掖嘉宗上至光华殿,择日登基。后来客魏专权,王安、杨涟、左光斗相继被害。张贵维被抄家,,并非与此没有牵连。因此所传张维贤疑属同一人,则张坑张氏自张维贤之后传至于今,约有三百五十年历史。
张氏世辈字母不全,自二十五世起为:
友—淳—渊—任—惠—礼—乐—射—御—书—数。
“数”字后二世无字。
白麻塘李氏
白麻塘李氏与英村李氏,同属雅庄祖李景祥公之后代。李景祥,宋时官居冬卿(主管天文历法),明英宗年间,其七世孙始由雅庄迁居于白麻塘,至今约有五百余年历史。
其世辈字母之一段有:
淑—哲—睦—圣—修—齐—治—平……。
黄岗胡氏考
胡氏出自轩辕高阳氏。至穷蝉五世生舜,舜后裔阏父做周陶正之官,其子满娶周武王长女大姬为妻室,受封于陈,拜为陈国公。满死谥胡,此后子孙逐以胡为姓。胡姓之来自此始。
战国时,满的三世孙胡行智,为避秦乱,居于河东以安其家,因名其地为安定,实为后来安定郡之所从来。汉时,满的五世孙胡建出任渭城令。因被上官氏陷害,北徙临潼县安都乡俾祚里。东晋时满的二十五世孙胡凤官拜太傅车骑将军。由汝南(今河南东)转领东阳郡太守,政绩卓著,民德其惠,逐被挽留居于兰溪。婺州八邑之胡氏皆凤公之后。胡凤公的二世孙胡麒迁居永康,为永康胡氏始祖,胡氏故有“郡分安定,派出汝南”之说。
胡麒的四世孙胡玖(唐进士),居永邑西门外(迎恩门外)北镇坊。胡玖之子胡证,登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任岭南节度使,拜兵部侍郎,赠左仆射。
胡证四世孙胡彭,以荫补仕观察使。彭生五子,长子彦〓,〓生三子名承师、承右、承旺,同居北镇坊已历五世。因逢五代(907至960年)之乱,于石晋天福元年(936年),承师分迁胡库,承右、承师分迁龙山柏樟。一年之后,承旺认为龙山土轻非久居之地,于天福三年(938年)春,卜居于善人里(黄岗),建积庆堂为传世之基。承旺子胡赋又因世乱回居北镇坊。传至十世孙顺二公胡润(字滋仲),乡荐赠朝议大夫,因乱不仕,方兴继业之思,复创传家之计。宋咸淳改元一年(1265年)偕弟胡溢、胡从兄胡湖又从北镇坊返居黄岗旧址。胡溢,胡湖无后,故胡润公乃为黄岗中兴鼻祖,至今历有二十五世,计七百二十三年。
其世辈排行字母为:
顺—礼—智—富—福—禄—昌—怡—蒙—慷—恺—晋—祯—祥—谦—让—肃—雍—敦—厚—道—安—洪—蕃—衍—俊—豪—扬。
山西胡氏
据《山西胡氏宗谱》记载,胡氏原溯轩辕高阳氏。历穷蝉至舜后裔阏父官周陶正。阏父子名满,娶妻于周武王元女,受封于陈(河南东及安徽一部分),拜为国公,满死谥胡,胡姓自此始。
春秋时,陈为楚所逼,胡氏遂分居河东郡,延及两汉、三国未曾乏人。历经数千年,胡氏星散异处,世次渺茫,已无可考。
至唐,进士胡证公,由兵部侍郎迁河南节度使,赠兵部尚书、左仆射。证之后裔(居山西平阳)名廉,官河南开封府道员。生子七,名条、窀、突、宏、登、窿、穹。女四,名窈、窕、冬、洼。穹年最小,建炎二年(1128年)。胡穹承父荫授官承直郎,签制得两浙分府。时胡穹正当英年(二十八岁),整装来浙就任。后实授婺州通判兼劝农事。未几,因公去东阳,路过永康县治东二十五里之太平乡宗仁里,见山水幽隐,风景秀丽,下马憩息。乡曲之相同,地形之相仿,颇有家乡风致,殊多感慨。
绍兴甲寅年(1134年),胡穹激流勇退,挂冠解职归田,聚族居于宗仁里。为不忘故土,遂名其居地为山西。是为山西胡氏始祖,至今约八百五十余年。
按“金华考寓记”所载,清咸丰辛亥年(1851年),为方便本村生童赴郡应试,特于金华购置考寓,咸丰末年(1859年)考寓修葺之后,朱漆一新,为避山西省名,额题“山栖考寓”,故山西也称作山栖。
山西的世辈排行字母为:
肇—造—万—贵—善—宏—子—丑—寅—震—孚—豫—升—谦—贤—良—存—德—泽—浚—贻—谋—本—始—隆—世—业—云—仍—润—绍—统—继—平—阳—重—祥—裕—后—俊。
山西孔孔氏
山西孔孔氏以字为氏,子姓。传说殷契之母吞鹈鸟卵而生契,舜赐其姓为子氏。至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邱)其弟微子衍继为国君,五传至弗父何,让位于其弟厉公,遂世为宋卿。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嘉”是名,“孔父”是字。以字为姓,孔氏此始。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军队最高统帅)太宰华督见嘉妻貌美谋夺之。纪元前七一0年,华督煽动兵变杀国君子与夷(宋殇公)与孔父嘉,华督得嘉妻。嘉子金父避难于鲁,金父生〓夷,夷生防叔(一说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良纥。纥为鲁国大夫。纥生九女无子,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纥再娶颜氏征在(亦称颜征)共求子于尼丘之山。周灵王二十一年,生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三岁纥死,由母颜氏抚养成人。丘曾作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寇,晚年授徒讲学,是儒教的创始人。至宋建炎间,高宗南渡,孔子之四十七世孙孔若钧(官兵部侍郎)偕子端躬、端问、端友、端燥护从高宗南渡而寓于衢州,后迁永康榉溪(今磐安县榉溪)钧为永康一世祖。孔子之五十三世孙能举,旷游山水,见方山钟灵毓秀,即于山之阴建舍而居。能举生于贞佑衩,丙子(1217年),据此,推山西孔孔氏约为750——770年之历史。
孔氏从(金代)五十一世开始,凡仲尼之后裔,每代都编一个固定字表示辈份,编到一百零五代,现已传至八十代。其世辈字行后段如下:
元之浣思克 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
昭宽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佑文炫景瑞 永锡世绪昌
荷沅楼氏
荷沅,现有楼、陈、何、李、成、章、芦、诸姓居住,以楼氏为主。境内尚有何家、童家、石家、杨家等地名,留有住宅痕迹,甚有可能先于楼氏居此地的是何、童、石、杨等氏。
关于楼氏,据民国丙辰年(1916年)重修《永康楼氏宗谱》卷廿九、民国乙酉年(1945年)重修《永康楼氏宗谱》卷之五等残本所载,可从唐永贞公说起。
约于唐玄宗年间(712至755年),永贞公从武川(疑为武邑)迁居丽州(今永康)惊秋塘(花川乡),为永康楼氏始祖,为别于外纪,因称惊秋楼氏。十六传至裔孙子慎、子监两公。老二子监迁居柳墅。老大子慎生五子名康、琰、钺、瑀、璧。琰之子名寅,迁居清渭。寅之曾孙名楼泽,登正统乙丑(1445年)进士,于清渭楼氏宗祠前建有进士坊。楼璃(即安六公)赘居清渭,生五子名可继、福生、允生、宗盛、益生。楼可继迁居泽塘,楼允生居清渭中街,楼宗盛(即宁二十公)由清渭迁居荷沅,楼益迁居清渭上街。
宗盛公迁居荷沅,约在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年),为荷沅楼氏始祖,属惊秋派下。故又称惊秋荷沅。宗盛公系惊秋派下第十九世裔孙,至今传二十三世约六百余年。
楼氏世辈字行为:
亨—安—宁—廉—宏—暹—晟—仁—德—英—俊—颐—蒙—鼎—济—咸—萃—贲—同—临—观—履—家—需—壮—兹—茂—发—维—昌。
杏里陈氏
陈氏始祖,居于杏里年深代远。原《杏里陈氏宗谱》散失殆尽,其确切时间无从查考。
据民国丙寅年(1926年)重修《永康陈氏宗谱》卷之十单册残本所载,有“百行九十九燔公,由东阳路西始迁于清渭杏里,刘宋元宝公之十七世孙”句。陈元宝系陈武帝(霸先)之从侄,陈后主(叔宝)之长兄,南朝末隋初时人(约当公元580至600年)。据此下推十七世,则燔公应属于公元一千一百多年后之北宋末或南宋初时人,则杏里应有八百年左右历史。
又据杏里老人流传,其始祖与樵坑、柏石始祖同为昆仲。樵坑属老大,杏里属老二,柏石属老三。查阅下柏石所藏民国辛酉年(1921年)重修《永康柏石陈氏宗谱》所载世系表中,列有三村始祖,即陈布(厚一公)樵坑祖,陈希(厚二公)杏里祖,陈肇(厚三公)柏石祖,与所传相符,均系陈承公之子。
按陈肇公生于宋隆兴元年(1163年),卒于宋宝庆乙酉年(1225年)。则陈肇公于公元1225年前已迁居柏石无疑,有近八百年历史。陈希公之迁居杏里,时间当属相近,亦应有八百年左右历史。比之燔公迁居杏里年代约略相符,燔公是否即《柏石陈氏宗谱》所载之陈希公,待考。
另据民国丁酉年(1945年)重修,山西陈中秋家所藏《杏里陈氏宗谱》单行简本所载:“孝圣公由严州居杏里之祖”。孝圣公“生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卒于康熙己酉(1669年)。又据同治甲戍年(1874年)重修《严陵陈氏宗谱》卷之一残本载:“庆六公任睦州(今淳安县),严陵(今建德)富春坊之始祖也。十一世孙孝圣公迁永康白窖”则白窖祖与杏里祖混为一谈,殊属可疑,亦非杏里老人所传,应予排除此说。
杏里始祖似宜以《柏石陈氏宗谱》为准,其余录及存疑容后续考。
其世辈名行字母为:
贺—后—昌—政—毓—星—兆—明—继—元—清—州—驰—忠—信—香—照—时—锦—润—华—恒—乾—坤—竟。
江头邵、孙氏
据光绪已卯年(一八七九年)重修《邵氏宗谱》卷之三、《下邵溪东邵氏宗谱》卷之一等残存谱牒记载,江头邵氏为唐刺史邵仁祥后裔。
邵仁祥,唐高宗年间时人。其二十世孙邵雍、邵豫、邵亢三兄弟于宋嘉佑年间(1056至1063年)迁居于河南卫辉府共城县。邵雍复转迁于洛阳城南。邵亢由河南共城县迁居于婺郡(金华)。豫子邵赐十八岁先为宋神宗附马,后受诰命偕公主来永康王城梓柏(今黄城里)筑城而居。赐生子五名宏仁、宏、义;宏礼、宏智、宏信。老二宏义由梓柏迁居于双塘(今江头里塘、外塘)宏义生二子别为双塘派。老五宏信由梓柏迁居于冈川(今塘里坑溪江头境内段之溪旁)、生九子别为九都派。九都派的老九邵贤生邵忱,登宋嘉熙戊戍(1238年)进士,贤之二代孙邵祥(字凤歧)正逢宋元交替,为保持风节遂放弃科第,专嗜游山玩水。元至元年间(1264至1284年)又还居于双塘,并改双塘为冈川,是为九都冈川派始祖。永康话冈、江音同,冈川后易名为江头。
邵氏自宏义、宏信居江头至今约八百五十年历史,自邵祥至今则约有七百年历史。
江头邵氏世辈字母为:
乐—道—安—和—善—积—森—百—增—千—万—庆—兴—盈—开—宗—明—义—福—昌—济—乾—泰—坤—宁—仁—寿—纯—富—荣—华—隆—盛—丰—世—德—茂。
又据民国辛已(1941年)重修《孙氏宗谱》记载。江头孙氏系富春吴氏主孙仲谋(孙权)后裔。
宋开宝年间(968至975年),孙氏自孙绅由严衢富春郡迁于永康城西三里许之凤凰潭前孙里,是为永康孙氏始祖。宋嘉定年间(1208至1224年)绅之九世孙孙楷,偕其父由前孙里迁居于苦竹青。楷生子四,名孙雅、孙模、孙正、孙修。宋绍定年间(1228至1234年),孙雅、孙正、孙修三兄弟一起迁居于冈川(今江头),依次别为天、地、人三房,是为江头孙氏三房始祖,永康孙氏之十世孙。历二十五世约七百五十余年历史。
江头孙氏世辈排行字母为:
顺—泰—康—宁—孟—仲—季—俊—杰—文—行—忠—信—庆—尚—礼—仪—英—庸—奇—迪—和—谦—贤—逊—道—义—兴—荣—奎—宏—进—禄—积—德—呈—祥—繁—发—多—寿—康。
柳墅王、方氏
柳墅村现有王、方、胡、张、童、程、孙、许、李、项、马诸姓,以王、方两姓居多。
按王氏世系出自山西太原。至宋,有王翰居苏州,翰系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试博士宏词入翰林院,官国子监司业。王翰子王道系宋端平(1234至1236年)苏州府贡士,官任丽水县丞,王道之子王福,出生于苏州阊门王义坊。宋衰元兴之际,王福随父离丽水弃官而归,路过永康时,王福即入赘永康黄园。元至元年间(1264至1294年)又徙居于永康西街。王福(范二公)为永康王氏之始祖。生于宋景定癸亥年(1263年)卒于延右乙未年(1319年)。
王福五传至王智,智生四子名王融、王昶、王聪、王明。王聪、王明由西街徙居于大坑,王明旋又徙居于大盖塘。王聪生三子名王赵、王钱、王信。排行依次是惟一、惟二、惟三。惟一王赵徙居象珠,为象珠王氏之祖。明正统五年(1441年),惟二公王钱由大坑徙居于柳墅,为柳墅王氏之祖,至今历二十世,五百四十六年历史。
王钱生于明洪武丁丑年(1397年),卒于明正统丁卯年(1447年)葬于大坑。
永康方氏第一世祖方景珍,由严州鸬鹚源迁来,传十二世至方评,由永康古花街徙居牌楼下。方评生六子名方沂、方垠、方辰、方衰、方茂德、方茂勋。幼子茂勋由牌楼下赘居柳墅。为柳墅方氏之始祖。历传二十二世约六百多年历史。
王氏世辈排行字母为:
惟—安—洪—熙—奇—俊—杰—应—呜—时—禄—位—从—善—积—名—寿—惠—迪—贻。
方氏世辈字母为:
昂—谦—让—春—纪—訚—庆—泽—百—銮—泮—杞—勋—圭—洪—洋—杏—炳—培—录—淮—森—燧—境—钟—济—梓—然—奎—镇—治—材—烈—圣—钱—满—谷。
知识出处
《清溪乡志》
本文记述了清溪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前言、凡例、题词、图片、清溪乡行政区划图、大事记、清溪兵事、总述、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象珠镇清溪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