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芙蓉章舍王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301
颗粒名称:
芙蓉章舍王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65-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芙蓉章舍王氏是常山进士大家族的典型代表。溯其源,乃是东晋宰相王导一脉的“江左王氏”。现将芙蓉章舍王氏家族脉络考究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芙蓉章舍
王氏
芙蓉村
内容
芙蓉章舍王氏是常山进士大家族的典型代表。溯其源,乃是东晋宰相王导一脉的“江左王氏”。现将芙蓉章舍王氏家族脉络考究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王言守孝迁芙蓉
北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时任大理寺评事的王伟,身负皇命,出巡江南,探访民情民意。在常山巡视期间,王伟因过度辛苦劳累,不辛遭急病而死。他的五个儿子陆续赶至常山奔丧,处理后事。据族谱载,王伟诸子为了给担任高官的父亲择地安葬,在常山县城附近寻访风水宝地多日,后来终于访至常山城东芙蓉,见其山川秀丽,景色宜人,遂扶柩来葬。葬毕,其长子王言在墓旁建造了一个茅庐,为父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当地人对王言的孝德无不交口称赞。后来王言就在芙蓉章舍村安家落户,迄今已近千年历史了。王氏一族迁至常山,皆因王伟葬墓于此,故王氏后裔皆称王伟为章舍王氏始迁祖。
王伟,字世英,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浙江建德,宋·咸平二年(999年)登孙暨榜进士,比我县第一位进士汪韶迟五年,可谓是历史上的早年进士之一。
二、十位进士显盛名
天禧三年(1019),王言荣登进士榜,仕至太常寺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子承父志,加官进爵,誉满芙蓉小山村。过了27年,至庆历六年(1046),王言的儿子王介了登上了进士榜,接着在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诏应科举贤良,入围的十五人中,王介拔得头筹(苏轼得第二名,苏辙得第三名),官至秘阁校理、延康殿大学士。喜讯传来,整个常山城为之轰动,全城父老乡亲都为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而欢欣彭舞。从此,王介名声大震,成为王氏后裔和当地青年学子的楷模和典范。
嘉祐四年(1059),王介的弟弟王悆也荣登进士榜。前后相隔13年,两兄弟相继登上进士榜,“兄弟皆进士”成为民间佳话,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奋发学习求上进。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从1073年起到1082年止,在这10年之内,王介的三个儿子(王沇之、王汉之、王涣之),王悆的儿子(王沩之)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地荣登进士榜。时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王汉之的儿子王栎也登上了进士榜。当时人称“一门九进士”(包括始迁祖王伟进士在内)。这段时期也是芙蓉王氏最兴盛、最辉煌的时期,可谓是达到了最巅峰。王栎中进士时,王汉之还在任,父子同朝为官。王汉之任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王栎任大理寺评事,赠太中大夫。父子二人都是京城高官,地位之显贵,显而易见。芙蓉王氏中最后一位进士名叫王一非,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邹应龙榜进士,原《常山县志》中有记载。
宋畈彭川《王氏宗谱》记载,王栎的儿子叫王汝霖,字光国,登进士第,官至朝散大夫,任台州守;朱熹也曾提过王沔之在熙宁年间荣登进士榜;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载,王立的孙子王渊之字澄行,举进士仕宋,为学博,但皆未注明具体的时间,也未能找到相关的依据,实在令人遗憾。
由此可见,芙蓉章舍村王氏“一门十进士”是有历史依据的。这十位进士,他们各自活跃在宋朝历史舞台上,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地服务于宋朝皇室,从事着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功绩显著,影响深远。王介等人还有诗词、著作流传于世,王介、王汉之、王涣之,名入《宋史》,令人可敬可叹。解放初期,章舍村里“进士”牌坊林立,一座座庙堂建筑巍然壮丽。人们至今还怀念当年的“贤良峰”、“贤良溪”、“招贤渡”,其出典皆与王介举贤良方正有关。
三、贤达名流交情广
芙蓉章舍王氏一门,大多为人正直,性情豪爽,加之位居高官,与社会名流和贤达人士接触颇多,并有很深的交情往来。一些史料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里转录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与王介私交甚密,曾巩也非常仰慕其祖父王伟的为人品行。专门题词大加赞赏:“司家国之纲纪,秉朝廷之法律。良民见而怀归,豪强闻而怵惕。”
绍兴二年(1132)状元张九成为王言撰词:“清操天植,雅度性生,泽民格主,朝野蜚声。”
北宋名臣,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写了一首《赵抃送王介之任诗》送给王介,诗曰:“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生怀故人王中甫,拂袖步行何勇决。庐陵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王介去世后,赵抃又为其大唱赞歌:“刚直性生,不倚声势。半山青苗,力陈其弊。愿主师心,为民命计。”半山青苗,指王安石变法,因王安石号半山,青苗指他实施的青苗法。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介的才学非常钦佩,当王介去世时,东坡作《同年王中甫挽词》悼之: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后来,苏东坡在京口遇到王介长子王氵允之,两人伤心而泣,又写下了《王中甫哀词(并叙)》: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甫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甫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甫之子氵允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子达想无身后念,吾衰不复梦中论。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苏辙在《苏辙集》对王悆如此评价:“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虽复膳羞之末,尽效才否之实。尔久试于外,而来居此,勉修厥职,毋忝朕命。”
王汉之先后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担任要职,六部中占五部,并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延良殿学士,曾深得宋徽宗喜爱,显赫一时,交游甚广。衢州人刘正夫赞其曰:“黾勉密勿,朝夕论思,天颜有喜,公独先知。”
王涣之为人忠厚,淡泊名利,与书法家米芾关系甚好。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送王涣之彦舟》等两首诗,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关系之密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书法现为稀世珍宝。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王介和王悆的儿子赞誉有加:“沔之、沩之、熙宁、元丰间并掇巍科,功业隆盛,琼乎,莫与媲美。熹亦切景行之思焉。”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为王栎题词:“节钺方面使相重臣。作朝廷之保障,秉阃外之令钧。宰相回翔之乐,天子股肱之亲。”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了解到章舍王氏一脉事迹后,欣然为《王氏宗谱》写下了《题王氏像赞引》:“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像谱能并传者,必先人动业著于当时,盛德垂于后世,乃能传其像与谱尔。凡俗虽盛不久,未必非以无谱之故也。王氏谱像灿然可传,历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吉水文天祥拜撰”
从以上各位大名人的赞词中可以看出,王氏历代进士在朝任职的人品、官品是很受人景仰的,代代相传,久而不衰。
四、怀才不遇事艰难
事实上,芙蓉王氏众多进士从仕任官以后,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即使王介摘取了贤良科第一名,连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惜结局也并不见得好到哪里。当时,王介与王安石初为挚友,交往密切,后因不满新法,上疏谏神宗“师心勿师人”。帝以示安石,安石深忌之,罢其官,闲居判彭楼,后出知湖州。王安石、王介两人因政见不一,面和心不和,彼此曾多次写诗互相嘲讽。
王介在官场上多次遭到贬黜,心灰意冷。晚年无心仕途,所嗜唯书,不治他事,在章舍家里闭门读书并著有《王中甫诗集》。他的长子王氵允之因牵涉到官场行贿受贿风波,被免职,只好回到钱塘(杭州)家里去,孤独生活而终身,父子一家团聚机会甚少。
王汉之曾奉命出使辽国(契丹),回国后向皇上提了许多好建议,当时宋徽宗虽然非常高兴,但没有重用这么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只是派他去定州做知州,大材小用。后来官场宗派斗争,王汉之无所适从,依附于蔡京门下,却一直被后人诟病。王汉之于七十六岁时死于家,却难见众兄弟一面,其内心之凄凉、痛苦,无以言表。
王涣之在官场上始终小心谨慎。他曾说:“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然而,在封建官场斗争中,他只能终日惶惶不安,只怕出问题,性命难保。所以说,他的官职并非当的那么轻松,后来也就因病早逝了。族谱载王涣之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实在令人惋惜。
除了残酷的官场斗争之外,王氏家族的生活也不平顺,那时候宋军官兵与方腊的义军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害得章舍人死的死,逃的逃,各奔活命。有的迁移他乡,有的匿藏深山,就这样,章舍村只落得个虚名存在。王汉之在《王氏宗谱原序》中写道:“宣和二年(1120)睦州清溪方腊乱,辛丑延至吾乡,惟章舍燔劫屠戮尤剧,累朝诰章、古今籍典及谱,尽灰烬矣。仅存家属移抱石而居。”“兄氵允之及沔之移城者,又遭屠城,家属匿山奔窜者无遗,类止存家人一二人而已。余以是年宋宣和六年(1124)冬乞骸骨归,一无可望,遂家于抱石庵下。”
五、王氏后裔今何在
据上源村《王氏宗谱》记载:当方腊起义,时局不安,天下大乱时,王汉之的直系元孙名叫王翰,从章舍迁至东案乡上源村安居,他生有三子,名叫王仲恭、王仲仁、王仲礼。进士王一非就是王仲礼的长子。这样,王翰就是上源村王氏的始迁祖。
王汝霖的直系曾孙王起宗,也是从章舍村迁移至今宋畈乡彭川村安居的。他一到彭川(古时叫彭坞,或叫金足坞)就改名为宗海。所以说,王宗海是彭川王氏的始迁祖。上源王氏和彭川王氏都属于王汉之名下的直系后裔,与王汉之同辈的兄弟可能迁居到其他地方去。谱中只载王沇之家住钱塘。
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记载,王伟三子王立,生有二子:仲谌和仲诜。其中仲的儿子王渊之,从芙蓉章舍迁往东川傅岩居仁堂(今岩背村一带),是傅岩的始迁祖。后来其王氏族人又分迁于下村、井坑、虹桥等处。
总的来讲,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宗谱》里都尊称王伟是常山县王氏的始迁祖,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现在,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人口发展迅猛,估计有数千人之多。
2007年5月,宋畈乡彭川村王氏新编纂了一册《王氏宗谱》。王氏后裔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23人具有大中专及本科学历;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近20人在党政军部门任职或担任较高领导职务;10多人具有工程师、审计师、政工师、药剂师、技术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还有1位世界上首次全程漂过虎跳峡的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岩,荣记“特等功”一次。
上源村、岩背村等处的王氏目前还没有修谱,其优秀人才估计不会逊色多少。
经历千年风霜,常山王氏后裔依然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片新景象,实在是令人可喜可贺。
本文摘自由常山县文广新局、常山县图书馆合编的《常山县历代进士资料汇编》一书,作者:王有军、徐德河,由王充提供资料。
2010.4.10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