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教育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9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教育文化
分类号:
G527.55;G127.55
页数:
22
页码:
49-7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教育、文化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私塾、小学、成人教育、文工团、音像放映、图书室、谚语、歇后语、歌谣等。
关键词:
芙蓉村
教育
文化
内容
(一)、教育
尊师重教是本村数百年来的一个良好传统,本村始居者王姓家族,自古以来就属于“书香门第”,文人名士辈出。建国后,村民更是视知识为生命,从幼儿教育开始,村民都不惜化巨资以培养子女成材,尊师重教氛围浓。文化积淀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12月本村光荣地被评为“衢州市特色文化村”。如今村里人才济济,其中有党政军工作者,也有留学海外的博士高材生,更有儒商风雅的创业姣姣者,举不胜举。现将本村历来有关教育状况疏理如下:
1.私塾
私塾,称书塾或称蒙馆,起源于明代的义学。蒙馆进行启蒙教育,塾师逐字逐句进行点读,只读不讲(俗称瞎子念卦书)。教材及学习年限不规定,主要学习普通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千家诗》、《四言杂字》等,初步能够识字断句,顺教珠算或心算方法,就算告一段落。
私塾一般课堂设立在宗祠内,费用由宗族的祠户或每户私人集资置产,聘请庠生(秀才)饱学之士任塾师,以授民间子弟。富人家也有延师坐馆的家塾。学习用品、板凳课桌由宗族祠产添置或学生自备。
明清两代私塾遍布全县各大村落。清末光绪年间兴办学堂,私塾被学堂所代替。
清道光十五年(1835)始,本村王氏祠堂崇本堂里就设有义学(即私塾),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崇本堂义学改为私立崇本小学,俗称的私塾启蒙教育才宣告终结。据悉,当时入学人数多达80名,可谓规模不小。
2.小学
民国初期,设立崇本小学后,一直正常办学。至1938年,该小学改称芙蓉短期小学,学生人数开始增多,规模有所扩大。1940年,短期小学又改称常山县芙蓉乡代用中心学校。1942年7月,因“浙东事变”学校停办。1944年,学校奉命恢复,改称芙蓉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为芙蓉乡中心小学,当时有学员40余名,校址仍设在王家祠堂。1970年至1972年小学附设初中班以方便学生就近读书。1978年,民办公助建造了5个教室和1个办公室。1983年县教育局拨款新建了教学大楼,教学规模随之扩大,当时有学生120名,教师4名。
2003年常山县民心工程——芙蓉水库破土动工,学校为配合做好移民拆迁工作,妥善将学生分流,安排到相应的学校就近读书,随家庭迁移红旗岗新区的学生都被安排到红旗岗小学就读。
3.现代成人教育
60年代为扫除成年文盲,开设了扫盲班。本村于1962年开办夜校,吸纳村民进校识字脱盲,夜校校长为时任“中心”校长的柯建峰兼任,学员多达100名。
2000年以后,县人民政府推行“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些有志学技术、技能以提高自身务工水平的青壮年,纷纷欣然前往参加各种相关的免费技术培训班,如电脑操作、种养殖、缝纫、烹调以及家政服务等等技术培训。
(二)、文化
1.文工团
建国后,为配合各个时期的宣传教育,村里曾成立过业余剧团,团长由王隆德当任,王区生当任导演,以婺剧演出为主。剧团不但在本村演出,还到邻近的乡村表演,演员表演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有时也有外地剧团进村演出,演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倾情表演,也每获好评。
迁居新区后,村里成立了舞蹈队,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
2.音像放映
建国后,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以及了解时事,一方面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有线广播,另一方面常派电影队进村放映电影。放映电影时,事先一般要告知村里,先由村民将放映工具挑运至村里,傍晚时分,放映人员一般都在露天空地上扯起一块银幕,开始放映后,观众或坐或站免费观看。每放映完一个拷贝,需停顿一会儿,待换上新的拷贝后再继续放映(俗称换片)。后来,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做喜事时,如寿庆、大厦落成等也会出资聘请电影队进村放电影助兴,此举曾盛极一时。每到放电影时,电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时为配合政策宣传,在正式电影片放映前还要加映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宣传资料片,有时也放幻灯片。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电视机逐渐走入平民百姓家,电影放映便风光不再了。先是有黑白电视机,大多为西湖牌的,屏幕大小有12寸、14寸、21寸等,后来又更新换代成彩电。如今全村95%以上的人家都已有了彩电,而且都一改以往用室外天线收看电视节目“雪花点”多,收看节目少的弊端,都用上了闭路有线电视。近年来,一种收视频道多、图像更清晰的数字电视也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3.图书室
迁入新区后,村里开设了1个图书室,订有多种报刊、杂志,另有图书300多册,涉及种、养殖业及文艺作品等多达10余种书籍。图书室设有专人负责管理,以方便村民阅览。
另外,为更加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还设有文体活动室、电脑室等,有各种乐器及音箱、功放等,以满足不同爱好者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4.谚语歇后语歌谣
第一节 谚语
气象谚语
春寒多雨水。
春雾雨,夏雾晴,秋雾霜,冬雾雪。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暖烘烘。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四月八晴,蓑衣不离人;四月八雨,蓑衣挂屋柱。
入梅晴旱梅,出梅雨倒梅。
五月西风大水浇,六月西风板壁翘。
大旱不过七月半。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旱。
东虹日头西虹雨。
天亮红霞,等水烧茶;黄昏红霞,晒死蛤蟆。
猫舔水晴,狗舔水雨。
早雷不过中,午雷两头空。
乌云遮日头,雨在半夜后。
月亮生毛,大水淹桥。
早西风,夜东风,日日好天公。
活到八十八,未见收雾有雨发。
三日雾蒙蒙,必定起狂风。
早上乌洞洞,中午背晒痛。
冬雪饭,春雪难。
冬雪赛糖霜,春雪似砒霜。
雨夹雪,落不歇;雪不烊,等雪娘。
一日剥皮,三日划火。
雪上加霜,晴起不长。
先落雪,后打霜,一箩麦,两人扛。
冬天响雷公,十个牛栏九个空。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晴过年。
冬热作雪,春热作雹。
燕高飞,晴天报;燕低飞,雨来到。
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
农事谚语
吃了元宵酒,工夫不离手。稻倒蚀只角,麦倒一爿壳。
秋分不出头,割掉去饲牛。烂冬油菜旱冬麦。
年里雪花白三白,又有油菜又有麦。
春肥满堆,积谷满仓。麦浇籽,好到死。
头道(苎)麻见面(粉),二道麻见糠,三道麻见霜。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霜打油菜芽,到死不开花。
草怕断根,稻怕枯心。春夏水满塘,秋冬谷满仓。
孩子甘蔗荸荠,种田草子塘泥。
若要番薯长得好,头遍铲得跌跌倒。
豆叶撒把灰,豆荚一堆堆。
正月栽松一片青,二月栽松半山青,三月栽松满山红。
芙蓉花盛开,油茶籽大采。当阳油茶背阴杉。
田荒苦一年,山荒穷一世。山矮一寸,河高一尺。
千杉万棕,吃穿不空。千棕万桐,吃穿不穷。
松树剔桠如粪浇,杉树剔桠似火烧。
七月长果球,八月长茶油。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牛有千斤力,不能一时逼。老牛难过冬,最怕西北风。
鸡寒上树,鸭冷下水。小暑黄鳝抵人参。
桃子树上熟,鲶鱼满身肉。
生活谚语
毛毛雨,湿衣裳;豆腐酒,败家当。
平时省吃俭用,老来满面春风。
血汗钱,万万年;赌博钱,一筒烟。
各师(傅)有各法,各庙各菩萨。扫帚扫得好,还要畚斗接得巧。
独生子女象朵花,多子多女多冤家。
子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穷人想挖窖,越想越倒灶。
一代大媳妇,三代大儿孙。一不赌力,二不赌食。
一条毛毛虫,能把大树蛀个洞。力气是浮财,用掉会再来。
五月六月站一站,寒冬腊月少餐饭。
坐的老佛不知站的老佛苦。活络儿囡不吃死。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做贼不歇,总有一天出迹。
猪帮猪、狗帮狗,扫帚帮畚斗。
百样行当不如田,百样味道不如盐。
鱼怕伤鳞,人怕伤神。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沤定的酱,生定的相。冷在风里,穷在债里。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一锄挖不成井,一口吃不下饼。
柴要柴缚,草要草缚,毛竹要用蔑来缚。
嘴快遭人怪。好时一条龙,坏时一条虫。
歇后语
赤膊鸡替鸭愁—好愁不愁千日砍柴一日烧—白辛苦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各不相干砻糠搓索—徒劳
箍桶匠造屋—外行青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
站在高山看大水—袖手旁观刀切豆腐两面光—好好先生
猪尿泡打人—气难受芥菜梗两家省—互不沾光
狗肉不上秤—不识抬举菜篮提水—一场空
炒炒也了,煨煨也了—无指望穿蓑衣救火—不得法
和尚寺里借头梳—找错门三十夜看月光—空
讨饭袋里抓米—没油水锥子扎不出血—皮厚
老太婆搽粉—死要脸皮瞎子吃扁食—心里有数
寡妇做人—难三花脸面孔—喜怒无常
吃素面寻不着头—找由头老鼠饿死在米缸里—穷
扁担无梢两头脱—落空
锄头没砧柄上锯—凑便当落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
蚊子叮牛角—不痛不痒
泥鳅拉得黄鳝一样长—苛求
去了油未得头发光—吃力不讨好
良心移到背脊心—昧心
老虎吃蝴蝶—不过瘾
拣石头打天—无着落
瓦背顶开门—六亲不认
临死扳床梃—挣扎
老酒坛里放鞭炮—无名堂
麻布袋里装铁钉—里戳出
托鬼医病—求错人
麻子搽粉—遮丑
大水过了十八丘—过时
卖糖搭看戏—搭便
黄牛当马骑—凑数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
做梦戴凤冠—空想
剃刀怕癞痢,癞痢怕剃刀—相互怕
临老学阉猪—迟了
箬岭上骂县官—出出气
药葛渣抧粉—小气
螺蛳壳里做道场—摆不开
冷水浇鸭背—不起作用
花狗看被单—凑热闹
屁股生疮—坐不住
看看明,摸摸平—不识字
狗咬破衣裳—欺穷
无米也做三个锞—蛮拼
糠箩跳到米箩里—走好运
三花脸做皇帝—长不了
拾到桔壳当火吹—借题发挥
跌进油缸不沾油—滑头
棺材里伸手—死要
新茅坑三日香—凑新鲜
弄堂里背毛竹—不会拐弯
烂泥井里好打桩—欺软
灯草打鼓—不响
挑雪填井—白费劲
圆棍柴揩屁股—圆滑
瞎子打老婆—乱来
野猫借鸡—有借无还
歌谣
雇工歌
雇主:太阳公公慢下山哎!雇个人工好不难。
早上出工大天亮哎!吃起黄烟十八筒。
一天要吃四五餐哎!猪肉荤菜白米饭。
别人工鈿下半年哎!我付工钿现当现。
雇工:太阳公公快下山哎!给人做工好不难。
吃起三餐砻糙饭哎!咸菜豆腐配三餐。
天早爬起做到晚哎!累得浑身骨头散。
年关算盘噼啪响哎!算算工钿难抵帐。
挑灰谣
挑灰苦,挑灰苦,生活无路上辉埠。
挑煤挑〓挑石灰,两个肩头全磨破。
一日勿去挑煤灰,全家老少要挨饿。
穷人三餐野菜糊,老板鱼肉当豆腐。
穷人一衣百块补,东家绸缎当土布。
三病四痛住庙里,穷人有苦无处诉。
一根扁担五尺长,难挑穷人一世苦。
采茶女
正月里来是新年,姐妹上山种茶园,
点种茶籽抓时机,耽误季节要赔钱。
二月里来茶发芽,边施肥料边采茶,
采得满篓“白毛尖”,做好先敬老东家。
三月里来茶碧青,谷雨之前更抓紧。
双手采茶快如飞,勤劳换来好收成。
四月里来茶正旺,采茶莳田两头忙,
忙着莳田茶要老,顾得采茶秧又长。
五月里来茶树浓,茶树丛中生小虫。
爷爷烧香求菩萨,爹煎土药喷茶丛。
六月里来事蚕桑,采桑养蚕日夜忙,
忙里抽闲上茶山,茶园垄里把草铲。
七月里来秋风起,织布机上显手艺,
绣花茶裙亲手做,围在身上笑咪咪。
八月里来桂花香,姐妹双双摘桂忙,
巧手做出桂花茶,茶香味好人人赞。
九月里来是重阳,农忙过后人松爽,
农家无钱买美酒,自做米酒自家尝。
十月茶篓上阁楼,媒婆串门不停留,
鸳鸯八字被拿走,羞在脸上喜心头。
十一月里花轿来,吹吹打打新娘抬,
姐姐出嫁离妹去,茶园从此笑声衰。
十二月里临过年,东家又来收租钿,
算盘一拨半年空,采茶姑娘泪涟涟。
十条手巾
一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公公为何因?
敬重公公三分好,陪人陪客不求人。
二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嬷嬷为何因?
敬重嬷嬷三分好,抱儿抱孙不求人。
三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大伯为何因?
敬重大伯三分好,当家理事不求人。
四条手巾拿手中,敬重伯母为何因?
敬重伯母三分好,厨舍摆灶不求人。
五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姑夫为何因?
敬重姑夫三分好,收租买田不求人。
六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姑娘为何因?
敬重姑娘三分好,挑花绣朵不求人。
七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小叔为何因?
敬重小叔三分好,挑水买物不求人。
八条手巾拿手中,敬重长工为何因?
敬重长工三分好,田头田尾不求人。
九条手巾拿手中,敬重牧童为何因?
敬重牧童三分好,烧火拔菜不求人。
十条手巾拿手中,敬重丈夫为何因?
敬重丈夫三分好,拳头巴掌少打人。
歌唱工农红军
灯盏红花山坞开,西源农民喜开怀,
红军来到我家乡,吓坏恶霸和老财。
映山红花满山坳,红军进山打土豪,
发动穷人闹革命,财主心里别别跳。
七月山楂红丁丁,红军带我闹翻身,
地主恶霸吓破胆,穷苦人民真开心。
新歌谣
千支洞箫一个音,万竿翠竹一坡青,
改革开放形势好,十亿人民一条心。
不修渠道水不通,不下种子劳无功,
不流汗水花不发,不搞“四化”岁岁穷。
致富歌
长远富,多栽树。
近期富,种茶种桑种水果。
当年富,鸡鸭鹅兔猴头菇。
诗选
贤良峰怀古
詹兆衡
城北一高峰,耸秀留芳躅。
昔有贤良人,幽居卧空谷。
公当有宋年,标格超凡俗。
正直朱丝绳,文藻夺王目。
名不让轼辙,品题冠群族。
回溯未遇时,抱滕恒雌伏。
诵诗与读书,相羊安茧足。
一旦登制科,秀峰增荣煜。
公不藉峰奇,峰若为公卜。
隆名从此始,千古挂齿录。
缅想旧风规,辗转思往復。
哲人虽已往,遗迹犹堪最。
有问王君者,徘徊此山麓。
回龙峰
王文龙
耸高峰彰拂高松,
气压千峰与万峰。
髯叟丰仪凌晋代,
龙鳞骨格傲秦封。
腾云显爪斜飞跃,
带雨过桥最豁胸。
偏是晴空烟袅袅,
天然秀出碧芙蓉。
贤良峰拥秀
裴瑞兴
北高峰耸说贤良,
春日花开岩壑香。
中甫当年读书处,
清风千古不能忘。
八景诗
狮象护印
刘彭年
狮象当原护正亲,
而今镇守芙蓉峰。
个中应有如来法,
故尔相偕作景从。
腾蛟存迹
神物飞腾上磬霄,
特留遗迹显僧桥。
当年周处何须斩,
法大功高自借飚。
瀾水溶光
波潆荡漾映文思,
夜月漆漆更爱兹。
胜似湧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可填词。
东钟西鼓
不事镕金造革工,
天然音应徹溪中。
东西两岸间观听,
钟鼓分明映太空。
东峰挺秀
云山拥翠画屏开,
次第青葱挺秀来。
地脉蜿蜒灵气集,
悬知人杰映三台。
金龙怀珠
脉发严陵远且长,
迤逦委婉势飞扬。
骊龙颔下珠如在,
有宝应知地气强。
迥龙高桥
诚感苍旻物自移,
鱷鱼曾徙避昌黎。
高僧法大回龙后,
父老咸欢扶杖藜。
鲤鱼朝天
不羡瀛洲有巨鳌,
山形宛肖待云涛。
试看一日桃花浪,
跃过龙门万仞高。
狮象护印
汪楫
九重天上锡龙章,何意山形拜国光;
狮吼象鸣多拥护,鸾翔凤翥赞赓颺;
野芳点点纡青紫,列岫年年拱璧璋;
呵叱豈凭神佛力,两行鹄立壮飞扬。
腾蛟存迹
九五飞龙利在天,石头何幸结天缘;
扬〓变化腾云雨,存迹高低湧水泉;
危砾铄金三五里,狂瀾瀑布亿千年;
迄今鸿印驚奇特,艳说巨灵遗事传。
瀾水溶光
混混长流浸夕阳,平沙十里映岚光;
滩头碎石圆如斗,桥畔轻波曲可觞;
百穀裙拖痕绉绿,一轮镜拭艳添粧;
锦鳞何事频来往,闲坐钓矶纳晚凉。
东钟西鼓
暮鼓晨钟四座驚,东西莫辨是雷鸣;
连番唤醒三千界,几度传来百八声;
风暖山间徐解衲,月明林下静敲筝;
呼童遥问参禅处,潭影涵虚浑太清。
东峰挺秀
芙蓉峰侧峙东峰,高插天云荡半胸;
一色烟花何处胜,百年灵秀此山钟;
穷岚倒挂松千尺,叠嶂新栽竹几重;
采药不虚平昔原,刘阮应有旧仙踪。
金龙怀珠
隆冈起伏势奔腾,头角宛然突几层;
破璧未凭绦雪点,饮河且许白云蒸;
雾迷绿嶂疑在沼,光现苍峦拟照乘;
指顾蜿蜒翘首处,钟灵毓秀喜频仍。
迴龙高桥
石梁横驾两山隈,孰是鳌头海上来;
鱼跃江心欣鼓浪,龙归涧底怕闻雷;
危矶俯瞰高千仞,巉径倦游曲几推;
好是山灵多拥护,桥头点染白云开。
鲤鱼朝天
历年蠖屈在泥塗,且恨浑身骨格殊;
烧尾屡闻雷雨过,扬鬐合问岁时无;
龙门何处经神劈,螺髻无痕入画图;
果否中藏书尺素,翘瞻天路费踟蹰。
诗选
送王中甫之任
赵抃
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
生怀古人王中甫,拂袖步行何勇决。
庐陵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
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愿君勿作绕指柔,愿君勿作在鑛铁。
甘雨幽遐冤草苏,清风宇宙贪泉竭。
循良宁困圣明时,玉烛光华待调爕。
輓王中甫之任
苏轼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鲲。
如君才业正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送王涣之彦舟
米芾
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棘壁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塗莫回首。
注:选自《芙蓉王氏宗谱》
芙蓉章舍王氏
芙蓉章舍王氏是常山进士大家族的典型代表。溯其源,乃是东晋宰相王导一脉的“江左王氏”。现将芙蓉章舍王氏家族脉络考究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王言守孝迁芙蓉
北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时任大理寺评事的王伟,身负皇命,出巡江南,探访民情民意。在常山巡视期间,王伟因过度辛苦劳累,不辛遭急病而死。他的五个儿子陆续赶至常山奔丧,处理后事。据族谱载,王伟诸子为了给担任高官的父亲择地安葬,在常山县城附近寻访风水宝地多日,后来终于访至常山城东芙蓉,见其山川秀丽,景色宜人,遂扶柩来葬。葬毕,其长子王言在墓旁建造了一个茅庐,为父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当地人对王言的孝德无不交口称赞。后来王言就在芙蓉章舍村安家落户,迄今已近千年历史了。王氏一族迁至常山,皆因王伟葬墓于此,故王氏后裔皆称王伟为章舍王氏始迁祖。
王伟,字世英,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浙江建德,宋·咸平二年(999年)登孙暨榜进士,比我县第一位进士汪韶迟五年,可谓是历史上的早年进士之一。
二、十位进士显盛名
天禧三年(1019),王言荣登进士榜,仕至太常寺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子承父志,加官进爵,誉满芙蓉小山村。过了27年,至庆历六年(1046),王言的儿子王介了登上了进士榜,接着在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诏应科举贤良,入围的十五人中,王介拔得头筹(苏轼得第二名,苏辙得第三名),官至秘阁校理、延康殿大学士。喜讯传来,整个常山城为之轰动,全城父老乡亲都为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而欢欣彭舞。从此,王介名声大震,成为王氏后裔和当地青年学子的楷模和典范。
嘉祐四年(1059),王介的弟弟王悆也荣登进士榜。前后相隔13年,两兄弟相继登上进士榜,“兄弟皆进士”成为民间佳话,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奋发学习求上进。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从1073年起到1082年止,在这10年之内,王介的三个儿子(王沇之、王汉之、王涣之),王悆的儿子(王沩之)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地荣登进士榜。时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王汉之的儿子王栎也登上了进士榜。当时人称“一门九进士”(包括始迁祖王伟进士在内)。这段时期也是芙蓉王氏最兴盛、最辉煌的时期,可谓是达到了最巅峰。王栎中进士时,王汉之还在任,父子同朝为官。王汉之任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王栎任大理寺评事,赠太中大夫。父子二人都是京城高官,地位之显贵,显而易见。芙蓉王氏中最后一位进士名叫王一非,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邹应龙榜进士,原《常山县志》中有记载。
宋畈彭川《王氏宗谱》记载,王栎的儿子叫王汝霖,字光国,登进士第,官至朝散大夫,任台州守;朱熹也曾提过王沔之在熙宁年间荣登进士榜;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载,王立的孙子王渊之字澄行,举进士仕宋,为学博,但皆未注明具体的时间,也未能找到相关的依据,实在令人遗憾。
由此可见,芙蓉章舍村王氏“一门十进士”是有历史依据的。这十位进士,他们各自活跃在宋朝历史舞台上,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地服务于宋朝皇室,从事着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功绩显著,影响深远。王介等人还有诗词、著作流传于世,王介、王汉之、王涣之,名入《宋史》,令人可敬可叹。解放初期,章舍村里“进士”牌坊林立,一座座庙堂建筑巍然壮丽。人们至今还怀念当年的“贤良峰”、“贤良溪”、“招贤渡”,其出典皆与王介举贤良方正有关。
三、贤达名流交情广
芙蓉章舍王氏一门,大多为人正直,性情豪爽,加之位居高官,与社会名流和贤达人士接触颇多,并有很深的交情往来。一些史料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里转录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与王介私交甚密,曾巩也非常仰慕其祖父王伟的为人品行。专门题词大加赞赏:“司家国之纲纪,秉朝廷之法律。良民见而怀归,豪强闻而怵惕。”
绍兴二年(1132)状元张九成为王言撰词:“清操天植,雅度性生,泽民格主,朝野蜚声。”
北宋名臣,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写了一首《赵抃送王介之任诗》送给王介,诗曰:“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生怀故人王中甫,拂袖步行何勇决。庐陵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王介去世后,赵抃又为其大唱赞歌:“刚直性生,不倚声势。半山青苗,力陈其弊。愿主师心,为民命计。”半山青苗,指王安石变法,因王安石号半山,青苗指他实施的青苗法。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介的才学非常钦佩,当王介去世时,东坡作《同年王中甫挽词》悼之: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后来,苏东坡在京口遇到王介长子王氵允之,两人伤心而泣,又写下了《王中甫哀词(并叙)》: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甫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甫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甫之子氵允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子达想无身后念,吾衰不复梦中论。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苏辙在《苏辙集》对王悆如此评价:“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虽复膳羞之末,尽效才否之实。尔久试于外,而来居此,勉修厥职,毋忝朕命。”
王汉之先后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担任要职,六部中占五部,并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延良殿学士,曾深得宋徽宗喜爱,显赫一时,交游甚广。衢州人刘正夫赞其曰:“黾勉密勿,朝夕论思,天颜有喜,公独先知。”
王涣之为人忠厚,淡泊名利,与书法家米芾关系甚好。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送王涣之彦舟》等两首诗,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关系之密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书法现为稀世珍宝。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王介和王悆的儿子赞誉有加:“沔之、沩之、熙宁、元丰间并掇巍科,功业隆盛,琼乎,莫与媲美。熹亦切景行之思焉。”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为王栎题词:“节钺方面使相重臣。作朝廷之保障,秉阃外之令钧。宰相回翔之乐,天子股肱之亲。”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了解到章舍王氏一脉事迹后,欣然为《王氏宗谱》写下了《题王氏像赞引》:“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像谱能并传者,必先人动业著于当时,盛德垂于后世,乃能传其像与谱尔。凡俗虽盛不久,未必非以无谱之故也。王氏谱像灿然可传,历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吉水文天祥拜撰”
从以上各位大名人的赞词中可以看出,王氏历代进士在朝任职的人品、官品是很受人景仰的,代代相传,久而不衰。
四、怀才不遇事艰难
事实上,芙蓉王氏众多进士从仕任官以后,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即使王介摘取了贤良科第一名,连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惜结局也并不见得好到哪里。当时,王介与王安石初为挚友,交往密切,后因不满新法,上疏谏神宗“师心勿师人”。帝以示安石,安石深忌之,罢其官,闲居判彭楼,后出知湖州。王安石、王介两人因政见不一,面和心不和,彼此曾多次写诗互相嘲讽。
王介在官场上多次遭到贬黜,心灰意冷。晚年无心仕途,所嗜唯书,不治他事,在章舍家里闭门读书并著有《王中甫诗集》。他的长子王氵允之因牵涉到官场行贿受贿风波,被免职,只好回到钱塘(杭州)家里去,孤独生活而终身,父子一家团聚机会甚少。
王汉之曾奉命出使辽国(契丹),回国后向皇上提了许多好建议,当时宋徽宗虽然非常高兴,但没有重用这么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只是派他去定州做知州,大材小用。后来官场宗派斗争,王汉之无所适从,依附于蔡京门下,却一直被后人诟病。王汉之于七十六岁时死于家,却难见众兄弟一面,其内心之凄凉、痛苦,无以言表。
王涣之在官场上始终小心谨慎。他曾说:“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然而,在封建官场斗争中,他只能终日惶惶不安,只怕出问题,性命难保。所以说,他的官职并非当的那么轻松,后来也就因病早逝了。族谱载王涣之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实在令人惋惜。
除了残酷的官场斗争之外,王氏家族的生活也不平顺,那时候宋军官兵与方腊的义军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害得章舍人死的死,逃的逃,各奔活命。有的迁移他乡,有的匿藏深山,就这样,章舍村只落得个虚名存在。王汉之在《王氏宗谱原序》中写道:“宣和二年(1120)睦州清溪方腊乱,辛丑延至吾乡,惟章舍燔劫屠戮尤剧,累朝诰章、古今籍典及谱,尽灰烬矣。仅存家属移抱石而居。”“兄氵允之及沔之移城者,又遭屠城,家属匿山奔窜者无遗,类止存家人一二人而已。余以是年宋宣和六年(1124)冬乞骸骨归,一无可望,遂家于抱石庵下。”
五、王氏后裔今何在
据上源村《王氏宗谱》记载:当方腊起义,时局不安,天下大乱时,王汉之的直系元孙名叫王翰,从章舍迁至东案乡上源村安居,他生有三子,名叫王仲恭、王仲仁、王仲礼。进士王一非就是王仲礼的长子。这样,王翰就是上源村王氏的始迁祖。
王汝霖的直系曾孙王起宗,也是从章舍村迁移至今宋畈乡彭川村安居的。他一到彭川(古时叫彭坞,或叫金足坞)就改名为宗海。所以说,王宗海是彭川王氏的始迁祖。上源王氏和彭川王氏都属于王汉之名下的直系后裔,与王汉之同辈的兄弟可能迁居到其他地方去。谱中只载王沇之家住钱塘。
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记载,王伟三子王立,生有二子:仲谌和仲诜。其中仲的儿子王渊之,从芙蓉章舍迁往东川傅岩居仁堂(今岩背村一带),是傅岩的始迁祖。后来其王氏族人又分迁于下村、井坑、虹桥等处。
总的来讲,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宗谱》里都尊称王伟是常山县王氏的始迁祖,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现在,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人口发展迅猛,估计有数千人之多。
2007年5月,宋畈乡彭川村王氏新编纂了一册《王氏宗谱》。王氏后裔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23人具有大中专及本科学历;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近20人在党政军部门任职或担任较高领导职务;10多人具有工程师、审计师、政工师、药剂师、技术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还有1位世界上首次全程漂过虎跳峡的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岩,荣记“特等功”一次。
上源村、岩背村等处的王氏目前还没有修谱,其优秀人才估计不会逊色多少。
经历千年风霜,常山王氏后裔依然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片新景象,实在是令人可喜可贺。
本文摘自由常山县文广新局、常山县图书馆合编的《常山县历代进士资料汇编》一书,作者:王有军、徐德河,由王充提供资料。
2010.4.10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