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事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芙蓉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272
颗粒名称: 记事编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03
页码: 7-109
摘要: 本编记述了永康市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大事记、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等。
关键词: 芙蓉村 记事 发展

内容

第一章 行政沿革
  明、清时期
  芙蓉村属迁善乡归仁里二十一都衣字庄和裳字庄。
  民国时期
  民国十八年(1929)芙蓉村属芙蓉乡第八、九保,保以芙蓉街路为界。
  建国后
  解放初属芳村区芙蓉乡第八村。
  1956年芙蓉村建芙蓉高级农业合作社,归芳村区芙蓉乡人民政府管辖。
  1956年芙蓉高级农业合作社改称芙蓉生产队,归芙蓉乡管辖。
  1958年10月常山县并入衢县,芙蓉生产队归属衢县红旗人民公社管辖。
  1959年4月 芙蓉生产队归属芳村人民公社芙蓉管理区管辖。
  1961年10月常山与衢县分离复县,芙蓉生产队改芙蓉大队,归属芙蓉乡人民公社管辖。
  1983年芙蓉大队改芙蓉村,划归芙蓉乡人民政府管辖。
  2003年建芙蓉水库,芙蓉村移迁到球川镇红旗岗,仍沿用原村名归属球川镇人民政府管辖。
  第二章 大事记
  宋代
  宋建隆二年辛酉年(961)王爱清由河南迁衢州常山章舍,为迁常王氏一始祖。
  王伟,字世英,登宋咸平二年己亥(999)孙暨榜进士,为章舍显宦之始。
  王言,字世则,登天福三年己未(1019)王整榜进士,官至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并载入志。
  王介,字中甫,登庆历六年丙戌(1046)贾黯榜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试直言极谏科,曾与苏轼、苏辙等15人同被录用,介公名列贤良第一。官至吏部尚书,延康殿大学士。元祐二年(1087)病故,享年73岁,墓葬芙蓉下庵。
  王悆公,字心如,登宋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煇榜进士,仕至直秘阁学士。
  王氵允之,王介长子,元丰五年壬戌(1082)登黄裳榜进士。编撰《九章勾股验测浑天书》,官至涣章阁学士。
  王汉之,王介三子,字彦昭,号朝宗、默齐,别号石湖居士。宋熙宁六年癸丑(1073)登余中榜进士甲科,官至礼、兵、工部侍郎等职。宣和年间,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后又赠尚书,封信安侯。绍兴二年(1132)11月卒,享年76年,葬抱石庵。
  王涣之,王介四子,字彦舟。登元丰二年(1079)己未时彦榜进士甲科。官至吏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宣和六年(1124)病故,享年65年,葬抱石庵。
  王沩之,字彦仁,王悆之子,登宋元丰五年(1082)壬戌黄裳榜进士,历任翰林司谏。
  王栎,汉之之子,又名巩,字包山宗。登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1118)王昂榜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赠大中大夫,父子同朝为官。
  王恒,宋咸淳五年己巳(1269)11月,丞相江万里与恒公游览山川,见芙蓉花盛开,指谓曰:“此处山水明丽,可以卜宅”。恒公遂而由章舍迁此,为芙蓉始迁祖,芙蓉因此而得名。生子二:纪、维,纪公系仁本堂祖,维公系崇本堂祖。
  明代
  芙蓉村属迁善乡归仁里二十一都裳字庄和衣字庄。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9月钦差督理抽分兼管河道工部主事马谏为“崇本堂”题匾额。民国十五年匾额重制。
  清代
  清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创建崇本堂义学,设立在王家祠堂内。
  宣统己酉年(1909)五月初一,大雷雨,回龙高桥崩,声闻数里。是日巳刻,忽然雾霾四塞,既而桥沦其东,期年全坏。待丁巳六年(1917)冬,回龙桥复告落成,包价银洋三千元,知事赵钲鋐、邑绅周岱宗、汪开丙等,效力募捐。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崇本堂义学改为私立崇本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
  王德晋,字新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文学士。民国戊辰年(1928)奉浙江省民政厅第一次县长考试录取甲等第一名,以县长任用分配到温州、永嘉等六县为督察新政实施专员,后任温岭、青田二县县长七年,然后又调任交通部邮储金汇业总局秘书长兼总务处处长,邮电司帮办,中国农民银行专员等职。1979年6月病逝于上海,葬上海公墓。
  王德钦,字文彬,号福基,大学学历,毕业于浙江省地方自治修学校(原在杭州市近江)。奉浙江省民政厅委署任开化(黄岩)、常山(白石)二县区长,兼区团长及常山县政府保甲督导员。曾任常山县国民兵团少校总务股长,简易师范总务主任,田赋管理处第一科科长等职。
  民国十八年(1929)
  属芙蓉乡第八、九保,保以芙蓉街路为界,解放初属芙蓉乡第八村。
  民国十九年(1930)是年冬,芙蓉水口宗境庵门前路旁古松枯死。
  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年春,水口亭旁大松树又死。
  民国二十三年(1934)
  春月,董日钟(即老李),受闽浙皖特委派遣到本县白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后转至芙蓉、前旺章舍坑及开化舜山等地。与原在芙蓉一带以行医为名与温典云(即老王)秘密组织贫农团,发展地下党员。
  九月,由粟裕、寻淮洲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闽北向浙西挺进,部队经过回龙桥时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战斗,并打退了敌人,17日时先遣部队经过芙蓉进入遂安(淳安)县境内。
  民国二十五年(1936)
  9月17日晚,董日钟(又名董炳松),率部队惩处了芙蓉村大土豪王长胖,将其浮财分给穷人。
  同年,王朝南任芙蓉乡伪乡长,地方流传一段民谣:“王朝南一张状,李文恺县长坐芙蓉,官司审不清,四面八方抽壮丁”。主要是说地方政府常遭地下党破坏。
  民国二十六年(1937)
  1月,县长李文恺亲率武装进驻芙蓉村“清剿”(当时驻扎在王长胖家),董、温坚持在坞口的棋盘山英勇抗击,游击队弹尽粮绝,董、温均负重伤相继被捕。
  同年,2月17日,温典云被敌人在芙蓉剖腹挖心,枭首示众三天,惨不忍睹,时年34岁。董日钟相继牺牲于常山城郊。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崇本小学改为芙蓉短期小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
  短期小学又改称常山县芙蓉乡代用中心学校。1942年7月,因“浙东事变”学校停办,1944年,学校奉命恢复,改称芙蓉中心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在村西建成“芙蓉亭”一座,砖木瓦结构,长8米、宽3米、高3米。在原乡政府北通往前旺村,建成“横板亭”一座,砖木瓦结构,长9米、宽3.5米、高4米,直到村庄迁移时保存完好。
  民国三十六年(1947)
  农历六月初七,连降大雨,发生山洪爆发,冲毁良田350亩,倒塌房屋数十间,冲垮堤坝500余米。7月,因山洪爆发将村口的木桥冲毁,接着重修建了一座为5孔29米的木桥。
  建国以后
  1949年5月5日芙蓉得到正式解放,并在本月底成立了农会。俞那你任农会主任。
  1950年5月,王仁河(又名顺和),生于1931年6月,1949年参军入伍,随第35师104团,在四川省江津县剿匪中英勇牺牲,为革命烈士。
  下半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芙蓉乡中心国民学校为芙蓉乡中心小学,校址设立在芙蓉村王家崇本堂祠堂内。第一任校长是詹如琪,学员40余名。
  10月,土改工作组进驻芙蓉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了一大批地主、恶霸及反革命分子。王朝南是常山县“土改”时第一个被枪决的恶霸地主。
  1951年元月,先后有王广诚、王隆德担任村农会主任,王金水任芙蓉村村长。
  4月,土改运动结束,11月底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
  1953年村成立了农村业余剧团,参加人员有20余人,团长由王隆德担任,王区生任导演。
  同年7月1日,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4年元月,我村开始成立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由徐明善担任,成员分别为王金水、吴雨祥、王水莲。
  1955年元月,村成立低级社,王金水担任芙蓉村低级社社长。
  1956年,芙蓉村由低级社转为高级社,社长是王金水。
  1957年,村在茶林桥头创办造纸厂,厂房面积600多平方米,生产土纸。
  1958年,高级社改为芙蓉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由王金水担任,其后分别由杨炳福、王朝章担任,直到1984年止,大队创办了畜牧养殖场。
  1965年7月,东源桥建成为1孔平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长21.7米,跨径20米,桥宽2.7米,高3.3米。结束了历代村民进出靠木板桥过河的历史。
  村建立副业队,主要经营茶叶、花木苗圃、水果、药材、蘑菇等。
  同年兴建东山底防洪堤坝,坝长1000米、高2.5米、宽2.8米。
  1966年8月,全国各地掀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运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我村相应成立了“红卫兵”及“文革领导小组”(红卫兵归“文革小组”领导),组长由王金水担任。
  村利用水力资源,购置了一台12千瓦的水轮泵用于发电,全村从此开始用上了电灯照明,告别了点煤油灯时代。
  1967年,村修防洪堤坝1500余米,开垦良田110余亩。
  同年,在庵坪建芙蓉小学,占地1000多平方米。
  1968年,村购置了1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主要用于解决下半年枯水期水源不足、水位偏低,从而不能正常发电供电的情况。
  1968年冬,创办了8间共计600多平方米的畜牧场,场房为土木结构。
  1969年,常山至芙蓉简易城乡公路建成,开始通货车。
  同年,芙蓉回龙桥一级电站建成。
  是年,在庵坪方位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塔基正方形,占地面积50平方米,塔正面用毛主席字体镌刻“红军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
  1969年年底,芙蓉初中开始动工兴建,校址在纪念塔底,砖、瓦、木结构平房二栋,老师宿舍一栋,教室一栋6间。学校初设1—2年级。至1991年教学楼改建成三层楼。1978年开始设立1—3年级。第一任校长由江根福担任,学校总占地面积7亩左右。
  1970年至1972年开垦虎形、墓旺、后地山坪、杨公庙后、纪念塔五处荒山,共开垦荒山100余亩,用作种植茶叶。
  1971年,村建氨水池6个,总存容量130立方米。
  秋季,在吉善屋后创办油茶加工厂,面积650平方米,为石木结构。
  1972年,村购置日产“K850型”手扶拖拉机两辆,主要用于农业耕作,兼搞运输(当时村成立了运输队)。
  1973年,芙蓉大队干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地奋战在农田改造第一线上。
  1976年1月8日,深受全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同志逝世,全村干部群众自发地佩戴黑纱、百花,表示沉痛的悼念。
  9月9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逝世。全村人民设灵堂、献花圈、佩带黑纱,白花,表示沉痛哀悼。在追悼会上有的热泪盈眶,有的失声痛哭。
  冬,申报接用国家电网,改善全村照明条件。
  1980年,芙蓉大队创办了茶叶加工厂,厂房为建筑面积达350余平方米的平房。
  1986年,王辉平被中共常山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4年,村修建了一条通村大道,实施了路面拓宽工程。
  同年10月,村成立老年协会,会长王广诚,副会长王金水,其他协会负责成员12人。
  1999年5月5日,芙蓉初中数十名初三学生乘一辆中巴车赴常山三中(芳村)参加体育加试,在常新线长厅岭路段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29名学生,1名教师不幸遇难。(其中芙蓉村学生5名,分别是徐碧霞、肖丽丽、王美丽、王欢燕、王苏亚)
  5月底,村支部书记王辉平在“5.5重特大交通事故”抢救中表现突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2001年,常山至芙蓉县乡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完工,全线通车。
  2002年4月18日,常山县民心工程—芙蓉水库建设动工,库内芙蓉、坞口、前旺三个村村民根据县移民迁置办统一安排,开始进行移民搬迁,于2004年5月底全部移迁完毕。我村总移迁户共402户,人口1350人。(当时移迁到红旗岗时,先住帐篷,再建房屋)。
  7月,县教育局成立了芙蓉小学搬迁领导小组,对学生教师分流做了具体部署。在校领导和教师的同心协力下400多名学生分流到红旗岗小学、芳村中心小学及本乡修书、金川、半源、对坞4所小学就读。芙蓉小学迁址修书小学,2006年下半年芙蓉、坞口、前旺的小学学生全部就读于球川小学。
  2003年5月,全国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疫。随即政府采取果断措施,防止疫情到处扩散传染,对外来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禁止入村,在村口设卡检查,并安排24小时轮流值班,芙蓉村及本县内无一例疑似病发生。
  2004年,芙蓉村其中有12户移迁到常山县新都办事处落户,11户移迁到芳村镇落户。
  2005年9月,村委办公楼动工兴建,次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共四层,占地面积为38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34余平方米,总投资达87万多元。
  12月,芙蓉村被评为“衢州市特色文化村”。
  同年底,球川中心小学教学楼竣工。
  2006年3月,村支书王辉平被衢州市委、市政府授于“衢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年上半年,村投资了43万余元浇筑了村民住宅区区间道路(红军路、英杰路、红旗路、红豆路)。
  10月,乡(镇)合并,原芙蓉乡管辖的其他村分别划到新桥、新昌、芳村三个乡(镇)管辖。
  同年,在宁波办厂的本村方小丽女士投资3万余元为家乡英杰路安装上路灯及广告牌灯。
  12月,村支书王辉平当选常山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7年完成村民住宅区区间绿化工程。
  2008年元月,我国南方大部分省、市、县地区遭遇百年未遇的冰冻雪灾。我县范围内也连降几天大雪和冻雨,造成全县交通中断,村山林中400余亩的毛竹、树木大量被压断。
  2009年2月,我村龙灯(板龙长104米,共76节)参加2009年县“金牛贺岁龙腾常山”元宵舞龙灯表演活动,荣获二等奖。
  4月,村两委组织成立《芙蓉村志》编纂委员会。
  5月,村民主任王金法、支委王建庆承包192亩土地作为种植山葛基地。
  9月,村两委会成立招商组,前往宁波考察招商,成功引进中性笔来料加工项目,现落户在村委大楼内
  10月,共有6户村民以专业户形式种植金针菇食用菌共12万袋。
  第三章 党派群团
  一、中国共产党
  1954年1月,芙蓉大队成立了党支部委员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由徐明善担任。支部书记负责主管村委会(大队)党政工作。
  二、芙蓉村党员名单
  三、芙蓉村民委员会
  村委会是村民自管、自治的地方基层组织,其直接主管一个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生产等工作。
  四、共青团组织
  早在50年代,芙蓉村就建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第一任团支部书记由王章知担任,村团支部主要是协助村党支部宣传贯彻上级党政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产等等。
  五、民兵组织
  解放初,芙蓉村就建立了民兵组织。当时的民兵都是由贫下中农出身的、思想好、品质好的优秀青年参加。民兵的主要任务是:担负本村治安、维护社会秩序、接受军训,随时做好预备役部队参战的准备。
  六、妇联组织
  1951年4月,本村成立了妇女联合会。其组织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村妇女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引导她们从事各个领域中的工作,倡导她们发挥半边天的作用。
  与此同时,督导育龄妇女自觉进行计划生育。
  七、村老年协会
  老年协会主要协助村两委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关公益事情,如村中卫生、劝解婆媳之间、邻里之间的争吵,引导老年人奋发向上,向村两委献计献策等。
  本村于1994年10月成立了老年协会,时任会长为王金水,现今会长为王广诚。共有协会成员12名。协会活动每月两次,每年召开6次学习大会。活动日里,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有的谈论老年人生活起居事宜;有的探讨老年人怎样生活才能延年益寿;有的看书、看报;有的下棋、健身;有的谈议国家大事等,总之,老年协会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多彩。
  第四章 农业
  (一)、生产关系变革
  建国前,本村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没有土地的贫雇农只有向地主、富农租田耕种或为地主打长工,受其剥削。
  芙蓉村1949年5月5日解放,于1950年10月开始土地改革,土改工作到1951年4月结束。土改过程分为培训骨干、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果实五个阶段。当时芙蓉村人均分地0.612亩,从此,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
  1952年3月,政府号召村民组织起来生产,成立了互助组。互助组主要是通过临时性或经常性的以工换工,自愿协作生产的形式,以克服劳动力、资金、自然灾害等困难。这对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53年下半年,政府又号召,在完善互助组的前提下进一步组织起来,于1955年成立了初级农业合作社。采取土地、耕牛、农具折股入社,统一经营,劳动力实行先评定底分(采取死分活记的方式)然后年终按劳按股的分配形式计酬。1954年春,政府又号召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的速度,但由于时机没成熟,发展过快,违背自愿互利的愿则及客观规律,再加上缺乏办社经验,故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开展整社。此时,有些思想不坚定的农民退了社,但同年10月在批判“坚决收缩”方针的同时又掀起了新一轮农业合作化高潮。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土地入社,耕牛、农具折价归集体,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常山县并入衢县,成立红旗人民公社芙蓉大队。人民公社按照“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要求,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方式,用强制手段把户养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并在短期内办起了公共食堂,不准农家自己起火。因吃饭不要钱,造成严重浪费,食堂不堪重负,到1959年上半年,食堂就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农业生产“大呼隆、瞎指挥”,工效低下,因此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的严重后果。除此之外,当时还盛行“浮夸风”,上报的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甚远。由于粮食奇缺,最终致使公共食堂难以维持,后来落到每人每天不到半斤粮的地步,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严重饥荒。1961年初,开展贯彻中央《六十条》精神,进行生产自救。1962年人民公社实行三级(即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队为基础,将土地、农具、耕牛固定到生产队,重划给社员自留地(不超过总面积的5%),允许社员经营家庭副业,开放农贸市场,从此,农业生产开始出现转机。1964年,农村开展“四清”(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运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把家庭副业看成是资本主义尾巴,进行大批判,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徘徊不前。
  1970年恢复由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75年又提出争取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强调“突出政治”忽视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受阻。1981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1983年9月,恢复乡、镇制,各村随即建立村委会。从此,农业生产走上了正常、稳健的发展轨道,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
  (二)、农作物
  芙蓉村村民历来都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建国初期人均土地为0.612亩,属山地多、水田较少的村庄。
  大部分水田每年只种一熟水稻。每亩单产仅300—400斤。其品种有“黄瓜早”、“大粒红”。这两个品种因生长周期短(属早熟品种),产量虽低,但可用于接荒,因而被村民广泛种植。水利条件好的水田则种产量略高的中晚稻,品种为“乌壳白”、“冬糯谷”等。根据灌溉条件及土壤肥力不同,有的水田可种两熟,甚至三熟不同作物。除种水稻外,有的田冬季还种大麦、小麦、大豆、油菜等。大麦的产量虽低,但端午节前可收割,不会耽误种早稻,又可用于接济荒口。旱地作物品种较多,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蕃薯及少量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芝麻、衢桔等,近年来,胡柚也有不少农户种植。常种的蔬菜有白菜、萝卜、芋头、冬瓜、南瓜、黄瓜、茄子、辣椒、葱、大蒜、芹菜、芥菜等等。
  水稻
  建国初期,水稻种植还是沿袭民国时期的耕作方法,最好的田一年种三熟,即早稻收割后种玉米或大豆,称二熟;二熟收获后再种大麦为三熟,第三熟收获后又种水稻,如此轮作。但一般的田只能种二熟。当时水稻的品种一般是黄瓜早、大粒红。其每亩单产为300—400市斤之间,另外还种乌壳白、迟红、冬糯等品种。这些品种产量略高,但生长周期较长,只能再种一熟大麦或小麦,不能种三熟。这些品种亩单产量约500市斤左右。1961年,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良新品种,水稻改种“莲塘早”、“陆财号”、“矮脚南”等品种,每亩单产提高到500—600市斤。1968年以后水稻开始由一熟改成两熟。1978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一熟亩产量可达1000多斤,其后两熟均改种杂交水稻,年均亩产量可达1500市斤以上。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使之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水稻栽培管理技术
  育秧 俗话说:“生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其意说明稻作收成的好坏与选种育秧的密切关系。选种的方法有片选、穗选两种。1953年起推广筛选。科技组大力推广播种前晒种,用药剂杀菌、催芽等方法。过去育秧都用水秧田。1955年开始改水秧田为半旱秧田,1998年后则全部改为更加省工省时,促高产的旱育秧技术。
  施肥 插秧后塞秧根(土话“塞禾毛”),是传统的施肥方法,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塞秧根用人猪粪肥拌草木灰,有的加进铡碎的鸡毛、猪毛、头发或饼肥,播秧后每丛塞一小块。60年代后,此法渐少直至绝迹。70年代后,改为蘸秧根,即将秧根须上蘸一些钙镁磷肥,此法曾盛行一时,至90年代初渐废。稻田多以红花草、蚕豆、铁豌豆苗作基肥。耕第二遍时撒石灰,促使基肥腐烂,中和酸性,并能除草、除虫。70年代起改用磷酸二氢钾、尿素作根外追肥,也有喷施增产灵、喷施宝等作叶面追肥的。
  灌水 历来采用满灌、串灌方法,部分田稻苗发僵时实行排水搁田。70年代推广“六字灌水法”:浅(浅水插秧)、露(耘头遍田排水露田)、搁(分叶盛期进行搁田)、烤(分叶末期进行烂泥田挖通四沟)、活(孕穗期灌跑马水)、养(田面湿润养田到开镰,晚稻不用)。这样,有利调节稻田水、气、肥、温关系。此法,村民心里有数,看天气预报行事。
  耘田 解放前,多数农户一季稻耘3遍,少数田耘2遍。进入80年代,少数耘3遍,多数耘2遍。90年代后,少数耘2遍,多数耘1遍,少部分1遍不耘。施用尿素等速效化肥,插秧后转青发叶快,很快郁闭,加上撒施除草剂,不耘田杂草也少。撒施除草剂,少耘田,对产量高低的影响尚无定论,但省工则显而易见。
  防治病虫害 推广双季稻后,水稻生长期延长,病虫增多。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矮缩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等;虫害有螟虫、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褐稻虱、黑尾叶蝉、蝗虫等,历年来均有程度不等的病虫危害。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防治病虫害:农技部门对虫情及时预报,一面实行防治病虫害示范;二有乡农技员负责技术指导;三有村农科员负责辅导;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供销社及时供应药械。防治病虫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取多种方法防治,这对保证粮食丰收起到很大作用。
  旱地农作物
  大、小麦 解放前,旱地冬季除部分种蚕豆,少量种豌豆外,大部分种大麦,空闲地少。春粮产量低,只占全年产量的10—20%,因而“三荒六竭”(农历三月春粮未上场,六月春粮吃尽,而新谷未收割)是常事,放高利贷者乘机谋取暴利。解放后,60—70年代,各生产队重视粮食生产,除旱地外在水田上种上稻板麦,大、小麦播种面积稍有扩大。80年代后,种大、小麦的渐少。进入90年代,种大、小麦罕见。
  大麦品种有二棱、三棱、六棱;小麦品种有白麦、铁钉头。建国后引入不少新品种:70年代引入的有大麦早熟3号,小麦“浙麦1号”、“万年2号”、“吉林麦”等。80年代引入“802”良种,成为当家品种。
  大、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赤霉病、条纹病虫、粘虫、蚜虫。7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夏季冷浸日晒,播种前用石灰水浸种除菌,基本上达到防治病害目的。粘虫是大、小麦主要害虫,农户及早用农药防治,效果很好。
  大豆 种植历史最久也最普遍。秋大豆多数种在旱地上,立夏前后播种,田塝、塘边全种上。品种多数是颗粒较大的黄豆,近年来,菜豆种植也较广泛。近年来,人们基本上改种以鲜食为主的菜豆,品种主要有“台湾75”、“春丰早”、“日本青”、“辽鲜1号”等等。
  马料豆 俗名撒豆。1973年广种双季稻前,撒播套种于稻田中,成为秋季田中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后因产量不稳不高,且水利条件改善,加上早稻密植难套种,种植面积渐少并消失。
  蚕豆 历来是越冬作物之一。旱地除种大、小麦外种蚕豆。蚕豆适应性广,不用施肥,病虫害较少,收成稳定。浸涨发芽去皮做汤,这是老年人夏天爱吃的菜,村民乐于种植。过去嵌种于稻茬中,刚结荚时翻耕入土当水稻基肥,少量成熟收获后当晚稻秧田。品种有大、小两种。
  豌豆 和蚕豆收种同时,多种在田塝、塘边、路旁、地头。多数鲜吃,少数成熟收获当来年种籽贮存。品种有黄色、青色两种,青色的是早熟品种。
  绿豆 豇豆 多数麦收前套种,少数麦收后种在旱地里。成熟期分批摘取,从前家家户户种一点,今亦如此。绿豆、豇豆易受伏旱、霉雨季节易霉荚,产量不稳,摘取花工多,农户历来种得不多。品种:绿豆有黄、绿两种;豇豆有红、黑两种。
  豆类的病虫害有霉素病、赤褐病、蚜虫、尺螟、豆荚螟、卷叶蛾,地老虎、青虫、潜叶蝇、田鼠等。
  蕃薯 村民种植历史最久,种植面也最广,成为夏秋季主要作物。鲜薯和晒干的薯丝,既可食用,又是养猪的精饲料。解放前,成为贫困户主粮,每年八月吃到次年四月。
  解放前,旱地扦插的红皮白心的“洋蕃薯”,红皮黄心的“土蕃薯”,产量都不高。1955年引进出粉率、晒丝率高,耐贮藏,适应性广,产量高的“胜利百号”。60年代起,“胜利百号”黑斑病逐年增多,但仍多年为当家品种。80年代引进“徐薯18号”良种,“胜利百号”逐渐淘汰。进入90年代,因主粮充足,养猪不多,大批务农劳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蕃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玉米 解放前几乎无人种植。至1958年,农业社为了提高复种指数,相当一部分不宜种双季稻的田皆种上玉米。随着水利工程配套日趋完善,水田秋作种玉米又减少。1985年引进成熟期短,适应性广,产量高的春玉米杂交种“丹玉”,在旱地里连片种植,产量比小麦翻两番。后因花工多,务农劳力少,不能及时播种而逐渐少种。如今种的一般是以鲜食为主,营养价值又高的甜玉米、糯玉米等。
  荞麦 粟谷 历来只有少量种植,通常是因旱不能播种马料豆,天雨后种点荞麦。粟谷(俗称小米),可用来酿制“新酒”。而现今人们所种的荞麦也大都用于酿“荞麦烧”白酒,自饮或作礼品赠人。
  油菜 村民有少量种植,因产量低,日常习惯吃猪油,油菜种植面积不多。解放后,人民政府一再提倡,品种也有改良,各生产队仍然种得不多。近年来,各农户普遍在自留地上种一点,榨菜油自食。
  芝麻 俗称“油麻”,历来嵌种于蕃薯地中间,种在零星小片地上,数量很少。农民种芝麻为春节切芝麻塘当茶点,有的为儿女办婚事用。村民把芝麻看作吉利作物(芝麻开花节节高),每逢喜事必用。品种,解放前以白芝麻为主,今以黑芝麻为主。黑芝麻耐旱、不易倒伏,产量较高,香味也浓。
  花生 历来种植不多,村民种一点,为春节当茶点,或向亲友送礼用。儿女婚嫁时多种一点,从未榨油。
  蔬菜
  因距集镇较远,村民所种蔬菜一般都以自食为主,少数农户将蔬菜送芳村集镇上销售。历年来,村民们种的蔬菜品种繁多。原有蔬菜品种9类30多种。春夏有水白菜、水萝卜、白辣椒、茄子、苦瓜、南瓜、冬瓜、丝瓜、黄瓜、苋菜、空心菜、莙荙、芋艿、豇豆等。秋冬有白菜(上海青、大包菜、甘蓝包、油冬白)、大芥菜、花叶芥、黄芽菜、葱、大蒜、芹菜、菠菜、萝卜、韭菜、红萝卜、竹笋、香椿、荠菜、马兰头、松树蕈、茅草蕈、花菜、胡萝卜等。80年代后的主栽品种有:一代杂交种城青2号大白菜、杭州早油冬、杭州长梗白菜、50天人参萝卜、火车头萝卜、京丰1号包心菜、黄苗包心菜、夏光甘蓝、蔡铺50天花菜、高殿80天花菜、160天花菜、早蕃茄、伏地尖辣椒、吉林辣椒、串地龙辣椒、圆荚矮四季豆、津研2号秋黄瓜、4号黄瓜和圆叶菠菜等。
  胡柚
  据传100多年前,青石镇澄潭村胡家首先栽培,形似柚子,故名胡柚。
  胡柚为柚类与其它柑桔经多代自然杂交而成的群体品种。
  胡柚汁多,酸甜适口,风味别具一格,可食率为68.6%,可溶性固形物11%,每百克含维生素C34.7—42.3毫克、维生素B10.056毫克、维生素B20.026毫克、胡萝卜素1.17—2.07毫克、磷、钾、铁、钙较丰富,具有适应性强、抗寒、耐贮藏、经济寿命长、丰产性能好等特点。
  柑桔
  本村柑桔栽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柑桔。其品种有:衢桔、福桔、椪柑等等。1964年后,引入温州蜜桔、瓯柑、早桔、本地早槾桔等。衢桔、广橙因大小年产量差异悬殊,故逐渐被椪柑和温州蜜桔所取代。
  (三)、家畜
  猪:村民有养猪传统,且历史悠久。俗话说“无豕(猪)不成家”,因此,可以说,从有人居住耕种的同时人们就开始养猪了。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以前,特别是建国前,由于没有化肥,猪粪尿一直是种植业中的当家肥。再加上猪吃百样草,饲料资源丰富(野菜、青草及蕃薯藤、胡萝卜以及各种菜叶等均可作为饲料或鲜吃或熟喂),因此,一直来,养猪是农户普遍重视的副业。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养一两头,甚至更多,饲养总量相当可观。因为这样一来可以“生产”廉价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二则又可以出售增加收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化学肥料的广泛使用,养猪副业逐渐衰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人们愈发讲究环境卫生,注重生活质量,人们嫌养猪对环境卫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养猪的农户日益在减少,特别是迁移新居后,几乎无人再养猪了。
  牛:村民养牛并不多,而养的基本上是大水牛,主要用来耕田犁地以提高耕作效率。建国初至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是生产队集体饲养,以后则是农户散养。
  水牛饲料丰富,以放养为主,农闲时放在路边、山丘及休耕田地上任其自行啃吃野草,农忙时喂以稻草、马料豆等。
  家禽
  家禽养殖在农村中较为普遍,本村村民也极为钟情。可以说,家庭养鸡、鸭、鹅等比养猪还普遍,村民或单纯养鸡、鸭、鹅等,或鸡、鸭同时混养(建国前及建国初,因人们普遍紧缺粮食,供养家禽的粮食有限,故家禽养殖量不大)。禽蛋既可以做菜或蒸或煮或煎炒均可,特别是荷包蛋还是招待贵客的传统上等美食,又可以出售卖钱补贴家用。人们逢年过节,都有宰杀家禽食用的传统。
  建国前及建国初,粮食紧张,人们养家禽数量不多,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们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家禽饲养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嫌养家禽有碍环境卫生,家禽饲养量又有所减少了。
  (三)、农业机械
  建国前,直至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业生产活动中除了人力基本上都是靠水牛或黄牛来耕作。耕田、犁地等都靠牛力,种植、收割都用人工,所用工具为铁制的犁、耙、耖、锄头、田耙、镰刀、打稻机(建国前还有用稻桶通过人力摔打来进行作物脱粒,十分费力)等。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少量使用拖拉机耕田犁地、脱粒机脱粒,机械化作业,非常省工省时,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1世纪初,一种轻便实用的汽油机(汽油和柴油按一定比例调合而成的混合油)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配上打稻机可以代替人力踩踏进行脱粒,配上抽水机可用于灌溉,配上喷雾机又可以进行喷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等等,而且安装、拆卸十分方便、快捷,因此深受人们欢迎。
  近年来,通过土地平整,农业生产中更有利于使用机械化作业。目前,一些规模种植大户已开始用上插秧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了,劳动效率比人力提高了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四)、化肥 农药
  以前,农业生产中施肥以牛栏肥、猪栏肥、人粪尿及其它一些农家肥为主,防治作物害虫则采用人工捕杀,或点灯诱杀,或用竹杆扎上塑料袋捕杀(捕杀稻虱)或直接用手工捕杀,如抓红桔虱(即红腊蚧)、菜叶虫等。
  建国后,化肥、农药逐渐得到使用。化肥方面,先是氨水、母油、石灰氮、硝酸氨等化肥的使用,后来,尿素、碳酸氢氨、过磷酸钙、氯化钾等化肥也开始应于农业生产。现如今,人们已广泛使用二元、三元等多元素复合肥以及一些专用复合肥;农药方面,先是六六粉、敌敌涕、杀虫脒、甲胺磷、敌百虫、敌敌畏、叶蝉散等等,后来农药品种越来越多,而人们用的最多则是一些如甲安磷、马拉硫磷(俗称马拉松),水胺硫磷、甲基一六0五、氧化乐果、敌敌畏、杀虫双等常规农药。
  由于甲胺磷、敌敌涕、杀虫脒等农药在使用中具有高毒、高残留且高致癌变而被政府农业部门明令禁止使用,自2003年7月份始,上述一些“三高”农药被全面禁用。如今人们用得都是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但确保作物食用安全,而且使用也安全,以前常出现农民在喷药过程中发生中毒的现象如今几乎没有了。
  第五章 林业
  本村多山少耕地,山地面积共有15200亩,均为有林地,分布在村前、村后,多数在干坑坞,属集体所有,但已大部分承包到户管理,村集体仅保留了一小部分。林木主要有杉、松、毛竹及其它一些杂木等。1954年村里进行植树造林,共种植杉树1200亩,约30万株。自山林承包到户后,承包户自主砍伐林木出售。毛竹则除了收获春、冬两季竹笋外,其余均成材后出售,其中一部分毛竹还用于造纸(造纸业因对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现已废)。
  村居大山深处,空气清新,环境污染少,部分山地开垦为茶园,所产茶叶质优味佳。80年代初期,全村共有茶园60余亩,年产茶叶2~3吨,售茶收入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近年来,茶园面积锐减,截止目前,全村仅剩19亩,年产茶叶只有半吨左右。
  山地承包到户后,由于是农户自主管理经营,因此乱伐滥伐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山地面积广,看护难度大,因此也时有盗伐现象发生。以前,村里每年要设护林员3至4名,如遇盗伐行为猖獗时,村两委会全体成员就加入护林员队伍,以加强护林力量。2002年迁村移民后,为方便管理,村里委托芙蓉水库管理局代为看护,每年村里要支付1.7万元的委托管理费。
  第六章 水利交通
  (一)、水利
  芙蓉村原址地处东源溪和西源溪的下游,地势落差较大,自古以来水利条件较优越,自流灌溉得天独厚。故一般无须兴建山塘水库之类的蓄水工程。
  60年代末,为了提高抗旱保丰收的能力,村里借助建设回龙桥一级水力发电站,筑坝蓄拦溪水之良机,于1968年在井堂门兴建了抽水机埠,安装了2台5.5千瓦的电力抽水机,并配套安装了涵管,更加方便田间灌溉。
  由于自流灌溉条件优越,所以一般无须什么提水机具,只须修建一些引水渠道即可(全村有大小水渠12条)。但在干旱年份还要使用木制水车来人工车水抗旱,以前为六人合踩的脚踏水车。如今则改为省工省力、方便快捷的喷灌了。迁入新区后,水利设施更加齐全,可确保农业生产正常用水。
  (二)、交通
  建国前,因村庄深居大山,溪壑纵横,山路崎岖难走,其中还不乏羊肠小道。溪壑上有桥樑架通,主要有原村口跨东源溪的茶岭桥(又名芙蓉口桥)及通往对坞方向的前山桥。就总体上讲,原村庄交通状况较差。村民日常行走只能凭双腿,运送货物也只能用肩挑背驮来完成,最多也只能用上独轮车、平板车等半机械工具。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道路交通建设。为改善山区交通条件,修通了自常山县城,经芳村镇、芙蓉乡,直达新桥乡(原称毛良坞乡)的县乡公路。1970年,村里购买了第一辆拖拉机,首次开始使用机械运输。改革开放后,又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掀起了新一轮的“修路热”。村里于1992年耗资5万元,修建了一条长1000米、宽4.5米的通村道路,与常新公路相连,并于1994年进行了路面水泥硬化。这进一步提升了交通运输能力,也催生了一批运输专业户。现全村拥有货运汽车11辆,主要从事毛竹及杉、松等木材运输。
  迁居新址后,交通条件更是今非昔比。村东南方向约1公里处是杭金衢高速公路球川出口,常山至球川一经同弓、龙绕等地,一经白石、钳口等地的两条县乡道(其中经白石方向的公路大部分借道于320国道线),又分别从村北与村东南通过,每天均有班车直达村庄,内外交通都十分便捷。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刺激了人们的购车欲望,现全村共有轿车20辆,客运车1辆,人们进出基本上以车代步了。
  第七章 工商业
  1.村属企业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因此生产积极性高涨,在大力发展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谋求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村办企业便应运而生了,村级经济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本村发展最旺时,共办有6个企业。
  本村在50年代末,根据当地盛产毛竹的优势办起了造纸厂,生产土报纸,厂址在原村茶林桥头,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后因土法造纸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于本世纪初被政府勒令停办。
  1968年冬,村里为发展家畜养殖业,创办了畜牧场,规模较大,共有8间总计600多平方米的场房(为土木结构),曾盛极一时。
  70年代,村又利用多山地的优势,大力发展油茶及茶叶种植业,因此,村又据此办起了油榨厂和茶叶加工场。油榨厂先是利用水碓,后改为柴油机作动力,除为本村榨油外,还对外开放;茶叶加工场则主要为本村加工茶叶,年加工茶叶多时达3吨。
  2.私营、个体企业
  建国初,直至改革开放前,村里没有私营、个体企业。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后,各地的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本村也有多人走上了办企业、谋发展的道路,像村民王子华、方小丽等敢闯敢拼,如今企业兴旺,实力雄厚,已成为本村创业致富的典型了。
  3.小商品店
  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的日用商品以代销的形式设店销售(即俗称的代销店)。一般每村一店,规定进货渠道,统一销售价格,商品种类不多,村民购买商品选择余地不多。改革开放后,进货渠道广开,进入市场自由竞争时代,自负盈亏,经营方式灵活,商品种类也丰富多彩起来。2002年移迁了新区后,更是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环境舒适,特别是一些联锁商店下乡进村,将超市开到了农家门口,村民购物可以随心所欲,非常方便。
  4.饮食店
  以前,村里仅在村口的县乡道旁设有饮食店,主要方便过往行客就餐,场地设施因陋就简,随便搭个篷或筑间小屋就成,有的还是露天的临时摊,卫生状况差。
  迁居新区后,村民办起了酒楼饭店,有雅座包间,环境考究,卫生整洁,良好的饮食环境及精湛的烹调厨艺既让外客称心满意,又吸引了村民来此招待亲朋好友,生意红红火火。
  5.菜市场
  80年代以前,蔬菜基本上都由村民自己种植,无需购买,所以村里也没有专门的菜市场,但有肉行、豆腐坊等。
  改革开放后,逐渐自发形成了菜市场,方便了村民买菜。迁居新区时,政府专门设置了农贸市场,批零兼售,吸引了大批四乡八邻的村民进场交易,品种繁多,丰富了村民的“菜篮子”。
  第八章 教育文化
  (一)、教育
  尊师重教是本村数百年来的一个良好传统,本村始居者王姓家族,自古以来就属于“书香门第”,文人名士辈出。建国后,村民更是视知识为生命,从幼儿教育开始,村民都不惜化巨资以培养子女成材,尊师重教氛围浓。文化积淀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05年12月本村光荣地被评为“衢州市特色文化村”。如今村里人才济济,其中有党政军工作者,也有留学海外的博士高材生,更有儒商风雅的创业姣姣者,举不胜举。现将本村历来有关教育状况疏理如下:
  1.私塾
  私塾,称书塾或称蒙馆,起源于明代的义学。蒙馆进行启蒙教育,塾师逐字逐句进行点读,只读不讲(俗称瞎子念卦书)。教材及学习年限不规定,主要学习普通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千家诗》、《四言杂字》等,初步能够识字断句,顺教珠算或心算方法,就算告一段落。
  私塾一般课堂设立在宗祠内,费用由宗族的祠户或每户私人集资置产,聘请庠生(秀才)饱学之士任塾师,以授民间子弟。富人家也有延师坐馆的家塾。学习用品、板凳课桌由宗族祠产添置或学生自备。
  明清两代私塾遍布全县各大村落。清末光绪年间兴办学堂,私塾被学堂所代替。
  清道光十五年(1835)始,本村王氏祠堂崇本堂里就设有义学(即私塾),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崇本堂义学改为私立崇本小学,俗称的私塾启蒙教育才宣告终结。据悉,当时入学人数多达80名,可谓规模不小。
  2.小学
  民国初期,设立崇本小学后,一直正常办学。至1938年,该小学改称芙蓉短期小学,学生人数开始增多,规模有所扩大。1940年,短期小学又改称常山县芙蓉乡代用中心学校。1942年7月,因“浙东事变”学校停办。1944年,学校奉命恢复,改称芙蓉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下半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改为芙蓉乡中心小学,当时有学员40余名,校址仍设在王家祠堂。1970年至1972年小学附设初中班以方便学生就近读书。1978年,民办公助建造了5个教室和1个办公室。1983年县教育局拨款新建了教学大楼,教学规模随之扩大,当时有学生120名,教师4名。
  2003年常山县民心工程——芙蓉水库破土动工,学校为配合做好移民拆迁工作,妥善将学生分流,安排到相应的学校就近读书,随家庭迁移红旗岗新区的学生都被安排到红旗岗小学就读。
  3.现代成人教育
  60年代为扫除成年文盲,开设了扫盲班。本村于1962年开办夜校,吸纳村民进校识字脱盲,夜校校长为时任“中心”校长的柯建峰兼任,学员多达100名。
  2000年以后,县人民政府推行“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些有志学技术、技能以提高自身务工水平的青壮年,纷纷欣然前往参加各种相关的免费技术培训班,如电脑操作、种养殖、缝纫、烹调以及家政服务等等技术培训。
  (二)、文化
  1.文工团
  建国后,为配合各个时期的宣传教育,村里曾成立过业余剧团,团长由王隆德当任,王区生当任导演,以婺剧演出为主。剧团不但在本村演出,还到邻近的乡村表演,演员表演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有时也有外地剧团进村演出,演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倾情表演,也每获好评。
  迁居新区后,村里成立了舞蹈队,既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又锻炼了身体。
  2.音像放映
  建国后,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以及了解时事,一方面每家每户都安装了有线广播,另一方面常派电影队进村放映电影。放映电影时,事先一般要告知村里,先由村民将放映工具挑运至村里,傍晚时分,放映人员一般都在露天空地上扯起一块银幕,开始放映后,观众或坐或站免费观看。每放映完一个拷贝,需停顿一会儿,待换上新的拷贝后再继续放映(俗称换片)。后来,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做喜事时,如寿庆、大厦落成等也会出资聘请电影队进村放电影助兴,此举曾盛极一时。每到放电影时,电影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时为配合政策宣传,在正式电影片放映前还要加映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宣传资料片,有时也放幻灯片。8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电视机逐渐走入平民百姓家,电影放映便风光不再了。先是有黑白电视机,大多为西湖牌的,屏幕大小有12寸、14寸、21寸等,后来又更新换代成彩电。如今全村95%以上的人家都已有了彩电,而且都一改以往用室外天线收看电视节目“雪花点”多,收看节目少的弊端,都用上了闭路有线电视。近年来,一种收视频道多、图像更清晰的数字电视也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3.图书室
  迁入新区后,村里开设了1个图书室,订有多种报刊、杂志,另有图书300多册,涉及种、养殖业及文艺作品等多达10余种书籍。图书室设有专人负责管理,以方便村民阅览。
  另外,为更加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还设有文体活动室、电脑室等,有各种乐器及音箱、功放等,以满足不同爱好者进行各种文娱活动。
  4.谚语歇后语歌谣
  第一节 谚语
  气象谚语
  春寒多雨水。
  春雾雨,夏雾晴,秋雾霜,冬雾雪。
  春东风,雨祖宗;夏东风,暖烘烘。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四月八晴,蓑衣不离人;四月八雨,蓑衣挂屋柱。
  入梅晴旱梅,出梅雨倒梅。
  五月西风大水浇,六月西风板壁翘。
  大旱不过七月半。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旱。
  东虹日头西虹雨。
  天亮红霞,等水烧茶;黄昏红霞,晒死蛤蟆。
  猫舔水晴,狗舔水雨。
  早雷不过中,午雷两头空。
  乌云遮日头,雨在半夜后。
  月亮生毛,大水淹桥。
  早西风,夜东风,日日好天公。
  活到八十八,未见收雾有雨发。
  三日雾蒙蒙,必定起狂风。
  早上乌洞洞,中午背晒痛。
  冬雪饭,春雪难。
  冬雪赛糖霜,春雪似砒霜。
  雨夹雪,落不歇;雪不烊,等雪娘。
  一日剥皮,三日划火。
  雪上加霜,晴起不长。
  先落雪,后打霜,一箩麦,两人扛。
  冬天响雷公,十个牛栏九个空。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晴过年。
  冬热作雪,春热作雹。
  燕高飞,晴天报;燕低飞,雨来到。
  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
  农事谚语
  吃了元宵酒,工夫不离手。稻倒蚀只角,麦倒一爿壳。
  秋分不出头,割掉去饲牛。烂冬油菜旱冬麦。
  年里雪花白三白,又有油菜又有麦。
  春肥满堆,积谷满仓。麦浇籽,好到死。
  头道(苎)麻见面(粉),二道麻见糠,三道麻见霜。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霜打油菜芽,到死不开花。
  草怕断根,稻怕枯心。春夏水满塘,秋冬谷满仓。
  孩子甘蔗荸荠,种田草子塘泥。
  若要番薯长得好,头遍铲得跌跌倒。
  豆叶撒把灰,豆荚一堆堆。
  正月栽松一片青,二月栽松半山青,三月栽松满山红。
  芙蓉花盛开,油茶籽大采。当阳油茶背阴杉。
  田荒苦一年,山荒穷一世。山矮一寸,河高一尺。
  千杉万棕,吃穿不空。千棕万桐,吃穿不穷。
  松树剔桠如粪浇,杉树剔桠似火烧。
  七月长果球,八月长茶油。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
  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牛有千斤力,不能一时逼。老牛难过冬,最怕西北风。
  鸡寒上树,鸭冷下水。小暑黄鳝抵人参。
  桃子树上熟,鲶鱼满身肉。
  生活谚语
  毛毛雨,湿衣裳;豆腐酒,败家当。
  平时省吃俭用,老来满面春风。
  血汗钱,万万年;赌博钱,一筒烟。
  各师(傅)有各法,各庙各菩萨。扫帚扫得好,还要畚斗接得巧。
  独生子女象朵花,多子多女多冤家。
  子孙满堂,不如半路夫妻。穷人想挖窖,越想越倒灶。
  一代大媳妇,三代大儿孙。一不赌力,二不赌食。
  一条毛毛虫,能把大树蛀个洞。力气是浮财,用掉会再来。
  五月六月站一站,寒冬腊月少餐饭。
  坐的老佛不知站的老佛苦。活络儿囡不吃死。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做贼不歇,总有一天出迹。
  猪帮猪、狗帮狗,扫帚帮畚斗。
  百样行当不如田,百样味道不如盐。
  鱼怕伤鳞,人怕伤神。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沤定的酱,生定的相。冷在风里,穷在债里。
  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一锄挖不成井,一口吃不下饼。
  柴要柴缚,草要草缚,毛竹要用蔑来缚。
  嘴快遭人怪。好时一条龙,坏时一条虫。
  歇后语
  赤膊鸡替鸭愁—好愁不愁千日砍柴一日烧—白辛苦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各不相干砻糠搓索—徒劳
  箍桶匠造屋—外行青石板上掼乌龟—硬碰硬
  站在高山看大水—袖手旁观刀切豆腐两面光—好好先生
  猪尿泡打人—气难受芥菜梗两家省—互不沾光
  狗肉不上秤—不识抬举菜篮提水—一场空
  炒炒也了,煨煨也了—无指望穿蓑衣救火—不得法
  和尚寺里借头梳—找错门三十夜看月光—空
  讨饭袋里抓米—没油水锥子扎不出血—皮厚
  老太婆搽粉—死要脸皮瞎子吃扁食—心里有数
  寡妇做人—难三花脸面孔—喜怒无常
  吃素面寻不着头—找由头老鼠饿死在米缸里—穷
  扁担无梢两头脱—落空
  锄头没砧柄上锯—凑便当落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
  蚊子叮牛角—不痛不痒
  泥鳅拉得黄鳝一样长—苛求
  去了油未得头发光—吃力不讨好
  良心移到背脊心—昧心
  老虎吃蝴蝶—不过瘾
  拣石头打天—无着落
  瓦背顶开门—六亲不认
  临死扳床梃—挣扎
  老酒坛里放鞭炮—无名堂
  麻布袋里装铁钉—里戳出
  托鬼医病—求错人
  麻子搽粉—遮丑
  大水过了十八丘—过时
  卖糖搭看戏—搭便
  黄牛当马骑—凑数
  大姑娘坐花轿—头一遭
  做梦戴凤冠—空想
  剃刀怕癞痢,癞痢怕剃刀—相互怕
  临老学阉猪—迟了
  箬岭上骂县官—出出气
  药葛渣抧粉—小气
  螺蛳壳里做道场—摆不开
  冷水浇鸭背—不起作用
  花狗看被单—凑热闹
  屁股生疮—坐不住
  看看明,摸摸平—不识字
  狗咬破衣裳—欺穷
  无米也做三个锞—蛮拼
  糠箩跳到米箩里—走好运
  三花脸做皇帝—长不了
  拾到桔壳当火吹—借题发挥
  跌进油缸不沾油—滑头
  棺材里伸手—死要
  新茅坑三日香—凑新鲜
  弄堂里背毛竹—不会拐弯
  烂泥井里好打桩—欺软
  灯草打鼓—不响
  挑雪填井—白费劲
  圆棍柴揩屁股—圆滑
  瞎子打老婆—乱来
  野猫借鸡—有借无还
  歌谣
  雇工歌
  雇主:太阳公公慢下山哎!雇个人工好不难。
  早上出工大天亮哎!吃起黄烟十八筒。
  一天要吃四五餐哎!猪肉荤菜白米饭。
  别人工鈿下半年哎!我付工钿现当现。
  雇工:太阳公公快下山哎!给人做工好不难。
  吃起三餐砻糙饭哎!咸菜豆腐配三餐。
  天早爬起做到晚哎!累得浑身骨头散。
  年关算盘噼啪响哎!算算工钿难抵帐。
  挑灰谣
  挑灰苦,挑灰苦,生活无路上辉埠。
  挑煤挑〓挑石灰,两个肩头全磨破。
  一日勿去挑煤灰,全家老少要挨饿。
  穷人三餐野菜糊,老板鱼肉当豆腐。
  穷人一衣百块补,东家绸缎当土布。
  三病四痛住庙里,穷人有苦无处诉。
  一根扁担五尺长,难挑穷人一世苦。
  采茶女
  正月里来是新年,姐妹上山种茶园,
  点种茶籽抓时机,耽误季节要赔钱。
  二月里来茶发芽,边施肥料边采茶,
  采得满篓“白毛尖”,做好先敬老东家。
  三月里来茶碧青,谷雨之前更抓紧。
  双手采茶快如飞,勤劳换来好收成。
  四月里来茶正旺,采茶莳田两头忙,
  忙着莳田茶要老,顾得采茶秧又长。
  五月里来茶树浓,茶树丛中生小虫。
  爷爷烧香求菩萨,爹煎土药喷茶丛。
  六月里来事蚕桑,采桑养蚕日夜忙,
  忙里抽闲上茶山,茶园垄里把草铲。
  七月里来秋风起,织布机上显手艺,
  绣花茶裙亲手做,围在身上笑咪咪。
  八月里来桂花香,姐妹双双摘桂忙,
  巧手做出桂花茶,茶香味好人人赞。
  九月里来是重阳,农忙过后人松爽,
  农家无钱买美酒,自做米酒自家尝。
  十月茶篓上阁楼,媒婆串门不停留,
  鸳鸯八字被拿走,羞在脸上喜心头。
  十一月里花轿来,吹吹打打新娘抬,
  姐姐出嫁离妹去,茶园从此笑声衰。
  十二月里临过年,东家又来收租钿,
  算盘一拨半年空,采茶姑娘泪涟涟。
  十条手巾
  一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公公为何因?
  敬重公公三分好,陪人陪客不求人。
  二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嬷嬷为何因?
  敬重嬷嬷三分好,抱儿抱孙不求人。
  三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大伯为何因?
  敬重大伯三分好,当家理事不求人。
  四条手巾拿手中,敬重伯母为何因?
  敬重伯母三分好,厨舍摆灶不求人。
  五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姑夫为何因?
  敬重姑夫三分好,收租买田不求人。
  六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姑娘为何因?
  敬重姑娘三分好,挑花绣朵不求人。
  七条手巾拿手中,敬重小叔为何因?
  敬重小叔三分好,挑水买物不求人。
  八条手巾拿手中,敬重长工为何因?
  敬重长工三分好,田头田尾不求人。
  九条手巾拿手中,敬重牧童为何因?
  敬重牧童三分好,烧火拔菜不求人。
  十条手巾拿手中,敬重丈夫为何因?
  敬重丈夫三分好,拳头巴掌少打人。
  歌唱工农红军
  灯盏红花山坞开,西源农民喜开怀,
  红军来到我家乡,吓坏恶霸和老财。
  映山红花满山坳,红军进山打土豪,
  发动穷人闹革命,财主心里别别跳。
  七月山楂红丁丁,红军带我闹翻身,
  地主恶霸吓破胆,穷苦人民真开心。
  新歌谣
  千支洞箫一个音,万竿翠竹一坡青,
  改革开放形势好,十亿人民一条心。
  不修渠道水不通,不下种子劳无功,
  不流汗水花不发,不搞“四化”岁岁穷。
  致富歌
  长远富,多栽树。
  近期富,种茶种桑种水果。
  当年富,鸡鸭鹅兔猴头菇。
  诗选
  贤良峰怀古
  詹兆衡
  城北一高峰,耸秀留芳躅。
  昔有贤良人,幽居卧空谷。
  公当有宋年,标格超凡俗。
  正直朱丝绳,文藻夺王目。
  名不让轼辙,品题冠群族。
  回溯未遇时,抱滕恒雌伏。
  诵诗与读书,相羊安茧足。
  一旦登制科,秀峰增荣煜。
  公不藉峰奇,峰若为公卜。
  隆名从此始,千古挂齿录。
  缅想旧风规,辗转思往復。
  哲人虽已往,遗迹犹堪最。
  有问王君者,徘徊此山麓。
  回龙峰
  王文龙
  耸高峰彰拂高松,
  气压千峰与万峰。
  髯叟丰仪凌晋代,
  龙鳞骨格傲秦封。
  腾云显爪斜飞跃,
  带雨过桥最豁胸。
  偏是晴空烟袅袅,
  天然秀出碧芙蓉。
  贤良峰拥秀
  裴瑞兴
  北高峰耸说贤良,
  春日花开岩壑香。
  中甫当年读书处,
  清风千古不能忘。
  八景诗
  狮象护印
  刘彭年
  狮象当原护正亲,
  而今镇守芙蓉峰。
  个中应有如来法,
  故尔相偕作景从。
  腾蛟存迹
  神物飞腾上磬霄,
  特留遗迹显僧桥。
  当年周处何须斩,
  法大功高自借飚。
  瀾水溶光
  波潆荡漾映文思,
  夜月漆漆更爱兹。
  胜似湧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可填词。
  东钟西鼓
  不事镕金造革工,
  天然音应徹溪中。
  东西两岸间观听,
  钟鼓分明映太空。
  东峰挺秀
  云山拥翠画屏开,
  次第青葱挺秀来。
  地脉蜿蜒灵气集,
  悬知人杰映三台。
  金龙怀珠
  脉发严陵远且长,
  迤逦委婉势飞扬。
  骊龙颔下珠如在,
  有宝应知地气强。
  迥龙高桥
  诚感苍旻物自移,
  鱷鱼曾徙避昌黎。
  高僧法大回龙后,
  父老咸欢扶杖藜。
  鲤鱼朝天
  不羡瀛洲有巨鳌,
  山形宛肖待云涛。
  试看一日桃花浪,
  跃过龙门万仞高。
  狮象护印
  汪楫
  九重天上锡龙章,何意山形拜国光;
  狮吼象鸣多拥护,鸾翔凤翥赞赓颺;
  野芳点点纡青紫,列岫年年拱璧璋;
  呵叱豈凭神佛力,两行鹄立壮飞扬。
  腾蛟存迹
  九五飞龙利在天,石头何幸结天缘;
  扬〓变化腾云雨,存迹高低湧水泉;
  危砾铄金三五里,狂瀾瀑布亿千年;
  迄今鸿印驚奇特,艳说巨灵遗事传。
  瀾水溶光
  混混长流浸夕阳,平沙十里映岚光;
  滩头碎石圆如斗,桥畔轻波曲可觞;
  百穀裙拖痕绉绿,一轮镜拭艳添粧;
  锦鳞何事频来往,闲坐钓矶纳晚凉。
  东钟西鼓
  暮鼓晨钟四座驚,东西莫辨是雷鸣;
  连番唤醒三千界,几度传来百八声;
  风暖山间徐解衲,月明林下静敲筝;
  呼童遥问参禅处,潭影涵虚浑太清。
  东峰挺秀
  芙蓉峰侧峙东峰,高插天云荡半胸;
  一色烟花何处胜,百年灵秀此山钟;
  穷岚倒挂松千尺,叠嶂新栽竹几重;
  采药不虚平昔原,刘阮应有旧仙踪。
  金龙怀珠
  隆冈起伏势奔腾,头角宛然突几层;
  破璧未凭绦雪点,饮河且许白云蒸;
  雾迷绿嶂疑在沼,光现苍峦拟照乘;
  指顾蜿蜒翘首处,钟灵毓秀喜频仍。
  迴龙高桥
  石梁横驾两山隈,孰是鳌头海上来;
  鱼跃江心欣鼓浪,龙归涧底怕闻雷;
  危矶俯瞰高千仞,巉径倦游曲几推;
  好是山灵多拥护,桥头点染白云开。
  鲤鱼朝天
  历年蠖屈在泥塗,且恨浑身骨格殊;
  烧尾屡闻雷雨过,扬鬐合问岁时无;
  龙门何处经神劈,螺髻无痕入画图;
  果否中藏书尺素,翘瞻天路费踟蹰。
  诗选
  送王中甫之任
  赵抃
  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
  生怀古人王中甫,拂袖步行何勇决。
  庐陵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
  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愿君勿作绕指柔,愿君勿作在鑛铁。
  甘雨幽遐冤草苏,清风宇宙贪泉竭。
  循良宁困圣明时,玉烛光华待调爕。
  輓王中甫之任
  苏轼
  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鲲。
  如君才业正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
  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
  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送王涣之彦舟
  米芾
  集英春殿鸣梢歇,神武天临光下澈。
  鸿胪初唱第一声,白面王郎年十八。
  神武乐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传道。
  衣锦东南第一州,棘壁湖山两清照。
  襄阳野老渔竿客,不爱纷华爱泉石。
  相逢不约约无逆,舆握古书同岸帻。
  淫朋嬖党初相慕,濯髮洒心求易虑。
  翩翩辽鹤云中侣,土苴尫鸱那一顾。
  迩来器业何深至,湛湛具区无底沚。
  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
  少有俳辞能骂鬼,老学鸱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径资,取舍殊塗莫回首。
  注:选自《芙蓉王氏宗谱》
  芙蓉章舍王氏
  芙蓉章舍王氏是常山进士大家族的典型代表。溯其源,乃是东晋宰相王导一脉的“江左王氏”。现将芙蓉章舍王氏家族脉络考究梳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王言守孝迁芙蓉
  北宋真宗咸平、景德年间,时任大理寺评事的王伟,身负皇命,出巡江南,探访民情民意。在常山巡视期间,王伟因过度辛苦劳累,不辛遭急病而死。他的五个儿子陆续赶至常山奔丧,处理后事。据族谱载,王伟诸子为了给担任高官的父亲择地安葬,在常山县城附近寻访风水宝地多日,后来终于访至常山城东芙蓉,见其山川秀丽,景色宜人,遂扶柩来葬。葬毕,其长子王言在墓旁建造了一个茅庐,为父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当地人对王言的孝德无不交口称赞。后来王言就在芙蓉章舍村安家落户,迄今已近千年历史了。王氏一族迁至常山,皆因王伟葬墓于此,故王氏后裔皆称王伟为章舍王氏始迁祖。
  王伟,字世英,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浙江建德,宋·咸平二年(999年)登孙暨榜进士,比我县第一位进士汪韶迟五年,可谓是历史上的早年进士之一。
  二、十位进士显盛名
  天禧三年(1019),王言荣登进士榜,仕至太常寺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子承父志,加官进爵,誉满芙蓉小山村。过了27年,至庆历六年(1046),王言的儿子王介了登上了进士榜,接着在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诏应科举贤良,入围的十五人中,王介拔得头筹(苏轼得第二名,苏辙得第三名),官至秘阁校理、延康殿大学士。喜讯传来,整个常山城为之轰动,全城父老乡亲都为有这么一位杰出人才而欢欣彭舞。从此,王介名声大震,成为王氏后裔和当地青年学子的楷模和典范。
  嘉祐四年(1059),王介的弟弟王悆也荣登进士榜。前后相隔13年,两兄弟相继登上进士榜,“兄弟皆进士”成为民间佳话,流芳百世,激励后人奋发学习求上进。
  最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从1073年起到1082年止,在这10年之内,王介的三个儿子(王沇之、王汉之、王涣之),王悆的儿子(王沩之)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地荣登进士榜。时至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王汉之的儿子王栎也登上了进士榜。当时人称“一门九进士”(包括始迁祖王伟进士在内)。这段时期也是芙蓉王氏最兴盛、最辉煌的时期,可谓是达到了最巅峰。王栎中进士时,王汉之还在任,父子同朝为官。王汉之任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王栎任大理寺评事,赠太中大夫。父子二人都是京城高官,地位之显贵,显而易见。芙蓉王氏中最后一位进士名叫王一非,是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邹应龙榜进士,原《常山县志》中有记载。
  宋畈彭川《王氏宗谱》记载,王栎的儿子叫王汝霖,字光国,登进士第,官至朝散大夫,任台州守;朱熹也曾提过王沔之在熙宁年间荣登进士榜;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载,王立的孙子王渊之字澄行,举进士仕宋,为学博,但皆未注明具体的时间,也未能找到相关的依据,实在令人遗憾。
  由此可见,芙蓉章舍村王氏“一门十进士”是有历史依据的。这十位进士,他们各自活跃在宋朝历史舞台上,殚精竭虑、尽心尽职地服务于宋朝皇室,从事着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功绩显著,影响深远。王介等人还有诗词、著作流传于世,王介、王汉之、王涣之,名入《宋史》,令人可敬可叹。解放初期,章舍村里“进士”牌坊林立,一座座庙堂建筑巍然壮丽。人们至今还怀念当年的“贤良峰”、“贤良溪”、“招贤渡”,其出典皆与王介举贤良方正有关。
  三、贤达名流交情广
  芙蓉章舍王氏一门,大多为人正直,性情豪爽,加之位居高官,与社会名流和贤达人士接触颇多,并有很深的交情往来。一些史料还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这里转录部分: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与王介私交甚密,曾巩也非常仰慕其祖父王伟的为人品行。专门题词大加赞赏:“司家国之纲纪,秉朝廷之法律。良民见而怀归,豪强闻而怵惕。”
  绍兴二年(1132)状元张九成为王言撰词:“清操天植,雅度性生,泽民格主,朝野蜚声。”
  北宋名臣,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写了一首《赵抃送王介之任诗》送给王介,诗曰:“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生怀故人王中甫,拂袖步行何勇决。庐陵先生强欲吟,冻笔如槌砚欲裂。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
  王介去世后,赵抃又为其大唱赞歌:“刚直性生,不倚声势。半山青苗,力陈其弊。愿主师心,为民命计。”半山青苗,指王安石变法,因王安石号半山,青苗指他实施的青苗法。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介的才学非常钦佩,当王介去世时,东坡作《同年王中甫挽词》悼之: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鹍。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出处升沉十年后,死生契阔几人存。他时京口寻遗迹,宿草犹应有泪痕。
  后来,苏东坡在京口遇到王介长子王氵允之,两人伤心而泣,又写下了《王中甫哀词(并叙)》:仁宗朝以制策登科者十五人,轼忝冒时,尚有富彦国、张安道、钱子飞、吴长文、夏公酉、陈令举、钱醇老、王中甫并轼与家弟辙,九人存焉。其后十有五年,哭中甫于密州,作诗吊之,则子飞、长文、令举殁矣。又八年,轼自黄州量移汝海,与中甫之子氵允之相遇于京口,相持而泣,则十五人者独三人存耳,盖安道及轼与家弟而已,呜呼悲夫。乃复次前韵,以遗沇之,时沇之亦以罪谪,家于钱塘云。生刍不独比前人,束藁端能废谢鲲。子达想无身后念,吾衰不复梦中论。已知毅豹为均死,未识荆凡定孰存。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苏辙在《苏辙集》对王悆如此评价:“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虽复膳羞之末,尽效才否之实。尔久试于外,而来居此,勉修厥职,毋忝朕命。”
  王汉之先后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工部担任要职,六部中占五部,并担任龙图阁直学士、延良殿学士,曾深得宋徽宗喜爱,显赫一时,交游甚广。衢州人刘正夫赞其曰:“黾勉密勿,朝夕论思,天颜有喜,公独先知。”
  王涣之为人忠厚,淡泊名利,与书法家米芾关系甚好。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送王涣之彦舟》等两首诗,洋洋洒洒六百余字,关系之密由此可见一斑。其中米芾的《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书法现为稀世珍宝。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王介和王悆的儿子赞誉有加:“沔之、沩之、熙宁、元丰间并掇巍科,功业隆盛,琼乎,莫与媲美。熹亦切景行之思焉。”爱才之情溢于言表。
  庆元五年(1199)状元曾从龙为王栎题词:“节钺方面使相重臣。作朝廷之保障,秉阃外之令钧。宰相回翔之乐,天子股肱之亲。”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了解到章舍王氏一脉事迹后,欣然为《王氏宗谱》写下了《题王氏像赞引》:“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像谱能并传者,必先人动业著于当时,盛德垂于后世,乃能传其像与谱尔。凡俗虽盛不久,未必非以无谱之故也。王氏谱像灿然可传,历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吉水文天祥拜撰”
  从以上各位大名人的赞词中可以看出,王氏历代进士在朝任职的人品、官品是很受人景仰的,代代相传,久而不衰。
  四、怀才不遇事艰难
  事实上,芙蓉王氏众多进士从仕任官以后,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即使王介摘取了贤良科第一名,连苏东坡也望尘莫及,可惜结局也并不见得好到哪里。当时,王介与王安石初为挚友,交往密切,后因不满新法,上疏谏神宗“师心勿师人”。帝以示安石,安石深忌之,罢其官,闲居判彭楼,后出知湖州。王安石、王介两人因政见不一,面和心不和,彼此曾多次写诗互相嘲讽。
  王介在官场上多次遭到贬黜,心灰意冷。晚年无心仕途,所嗜唯书,不治他事,在章舍家里闭门读书并著有《王中甫诗集》。他的长子王氵允之因牵涉到官场行贿受贿风波,被免职,只好回到钱塘(杭州)家里去,孤独生活而终身,父子一家团聚机会甚少。
  王汉之曾奉命出使辽国(契丹),回国后向皇上提了许多好建议,当时宋徽宗虽然非常高兴,但没有重用这么一位优秀的外交人才,只是派他去定州做知州,大材小用。后来官场宗派斗争,王汉之无所适从,依附于蔡京门下,却一直被后人诟病。王汉之于七十六岁时死于家,却难见众兄弟一面,其内心之凄凉、痛苦,无以言表。
  王涣之在官场上始终小心谨慎。他曾说:“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然而,在封建官场斗争中,他只能终日惶惶不安,只怕出问题,性命难保。所以说,他的官职并非当的那么轻松,后来也就因病早逝了。族谱载王涣之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实在令人惋惜。
  除了残酷的官场斗争之外,王氏家族的生活也不平顺,那时候宋军官兵与方腊的义军互相残杀,社会动荡不安,害得章舍人死的死,逃的逃,各奔活命。有的迁移他乡,有的匿藏深山,就这样,章舍村只落得个虚名存在。王汉之在《王氏宗谱原序》中写道:“宣和二年(1120)睦州清溪方腊乱,辛丑延至吾乡,惟章舍燔劫屠戮尤剧,累朝诰章、古今籍典及谱,尽灰烬矣。仅存家属移抱石而居。”“兄氵允之及沔之移城者,又遭屠城,家属匿山奔窜者无遗,类止存家人一二人而已。余以是年宋宣和六年(1124)冬乞骸骨归,一无可望,遂家于抱石庵下。”
  五、王氏后裔今何在
  据上源村《王氏宗谱》记载:当方腊起义,时局不安,天下大乱时,王汉之的直系元孙名叫王翰,从章舍迁至东案乡上源村安居,他生有三子,名叫王仲恭、王仲仁、王仲礼。进士王一非就是王仲礼的长子。这样,王翰就是上源村王氏的始迁祖。
  王汝霖的直系曾孙王起宗,也是从章舍村迁移至今宋畈乡彭川村安居的。他一到彭川(古时叫彭坞,或叫金足坞)就改名为宗海。所以说,王宗海是彭川王氏的始迁祖。上源王氏和彭川王氏都属于王汉之名下的直系后裔,与王汉之同辈的兄弟可能迁居到其他地方去。谱中只载王沇之家住钱塘。
  新桥乡岩背村《王氏宗谱》记载,王伟三子王立,生有二子:仲谌和仲诜。其中仲的儿子王渊之,从芙蓉章舍迁往东川傅岩居仁堂(今岩背村一带),是傅岩的始迁祖。后来其王氏族人又分迁于下村、井坑、虹桥等处。
  总的来讲,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宗谱》里都尊称王伟是常山县王氏的始迁祖,其来龙去脉一目了然。现在,上源村、彭川村和岩背村的王氏人口发展迅猛,估计有数千人之多。
  2007年5月,宋畈乡彭川村王氏新编纂了一册《王氏宗谱》。王氏后裔可谓是人才济济,其中,23人具有大中专及本科学历;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近20人在党政军部门任职或担任较高领导职务;10多人具有工程师、审计师、政工师、药剂师、技术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还有1位世界上首次全程漂过虎跳峡的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队长王岩,荣记“特等功”一次。
  上源村、岩背村等处的王氏目前还没有修谱,其优秀人才估计不会逊色多少。
  经历千年风霜,常山王氏后裔依然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一片新景象,实在是令人可喜可贺。
  本文摘自由常山县文广新局、常山县图书馆合编的《常山县历代进士资料汇编》一书,作者:王有军、徐德河,由王充提供资料。
  2010.4.10
  第九章 体育卫生
  (一)、体育
  1.群众体育
  游泳 由于本村地处芳村溪畔,兼以以前村民洗澡一般都在水塘或溪河里,所以村民大都学会了游泳。每到夏季,村民三五成群的自发地会到河水里洗澡游泳。有时还会进行潜水、仰泳、蛙泳等即兴比赛,甚是热闹。
  舞龙灯 每年正月里,村民都会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舞龙灯活动。舞龙灯有舞灯头(即龙头)、灯尾(即龙尾)之分,活动中所需开支也按一定比例由两者摊派。本村有滚龙灯和板龙灯两种,滚龙灯行动灵活方便,板龙灯较为壮观,各有特色。
  正月十一日为传统的起灯日。起灯后,一般在本村范围内游走,供村民尽情观赏。舞灯时,村民还会广邀亲朋好友进村观灯赏灯,宾主同乐。2008年,本村的滚龙灯还应邀参加县城闹元霄活动,以其制作精美、舞动灵巧而颇受好评。2009年,本村的板龙灯共有76节,长达104米,参加了县城“金牛贺岁龙腾常山”的元霄舞龙灯表演活动,因龙灯长、制作精美,舞姿活灵活现受到县城观灯者的高度好评,在此次活动中,本龙灯获得了二等奖的殊荣。
  武术 以前,村民有尚武的传统。拳师大多从新昌輶辂村聘请来,学得是“輶辂拳”(现该拳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长习该拳法,强身健体、防身功效明显。拳师进村后,一般由学武者轮流安排吃住,每堂有10来个学武者,散堂后,由村民自行习练强身。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健身活动方式的多样化等,目前这一习武传统渐渐没落了。
  2.儿童游戏
  抽陀螺 陀螺一般用硬木制成,下面有铁尖,玩时用鞭子抽打,使直立旋转。儿童常以相互碰撞后,看谁的陀螺旋转时间长为胜。抽打时人紧随陀螺跑动,尤其两陀螺相碰时,各自都要呐喊助威,活动场面紧张有趣,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活动,也是冬天一种很好的暖身运动。
  滚铁环 铁环大小不一,用一根上带回形铁扣的棒子附着在铁环上,向前启动后,人手持棒子紧随铁环滚动。为增加滚动难度,有时还故意选择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进行。也有大人一时兴起,参与此项游戏活动的。
  (二)、医疗卫生
  1.中医
  以前,村民生病一般都求治于郎中先生。郎中先生以自采的中草药为村民治疗一些农村常见的内外科疾病,如外伤、感冒、疖、痈、腹痛等,如“葱汤”,即带须葱根、紫苏梗、陈皮各适量水煎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起,每获奇效。
  建国初期,村民王振兴、王咸亨等人,利用本地山区多产中草药的优势,采集各种药材,或研末、或泡酒,或以鲜草水煎内服外洗等,为村民治疗扭伤、蛇伤、滞食、阴毒、痢疾、感冒发烧一类的疾病,常有良效颇获好评。
  本地药村主要有:滴水珠、七叶一枝花、金丝吊葫芦、天门冬、土里开花土里谢、何首乌、仙鹤草、八角盘、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等。
  如今,虽然西医大行其道,但村民仍有采中草药治病的习惯。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
  1965年创办村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另外,“赤脚医生”还配合上级医疗部门为群众打防疫针,进行各种疾病预防。1968年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方便群众看病。
  1972年,村里设立专门的计划生育管理组织,由村计生联系员专门负责管理全村的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
  2004年始,农民开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可享受大病医疗补助政策。起初从住院费用1001元以上部分起报,最高报销额度高为2万元。自2010年1月1日改为从301元以上部分开始起报,最高报销额度为8万元,在校学生为10万元。具体报销比例为301—5000元(含)部分,报销45%;5001—10000元(含)部分报销55%;10000元以上,报销65%,且在本县乡镇卫生院就诊所产生的门诊医疗费也能按15%报销,村民自2004年参保起到2008年,个人出资部分由村里全额支出,2008年以后,则改为每人每年出资20元,其余由村及各级财政资助补足(2010年的统筹标准为170元)。因此,这一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受农民欢迎。这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3.疾病防治与保健
  建国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疾病防治与保健根本无从谈起。一旦时疫流行,人们只能凭各自的“造化”(身体素质)来听天由命。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们的身体健康,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像水痘、麻症、流脑、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肝等常见或易流行的疾病从婴幼儿起就开始注射或口服疫苗进行预防。以前由村赤脚医生配合镇卫生院医师打防疫针,如今由村卫生室人员协助做好上述工作。
  自2006年始,凡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村民每2年可免费享受一次上门的全面身体检查服务,一旦发现疾病症兆可以及时就医治疗,不至延误治疗时机。
  至于育龄妇女,婚前可享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免费婚检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有缺陷或畸形婴儿的出生率。另外,对于已婚的育龄妇女每年还可享受两次免费的环孕检,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因此也可以被及时发现进行对症治疗。
  4.饮水卫生
  建国前,村民的日常饮用水以井水为主。本村山清水秀,泉眼四布,常年泉水叮咚。全村水井主要有上厅角井、三房弄井、邵家弄井及屋大门井4口井,水质清澈甘甜。曾有村民将泉水净化处理注册商标后作矿泉水销售。为了保证井水清洁卫生,村里每隔两到三年都要进行“洗井”,即先将井水抽干、淘尽井底淤积物,然后在井底、井壁上洒上熟石灰或漂白粉等进行消毒杀菌。
  2002年进入移民新区后,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用水更加方便,也少却了“洗井”的麻烦,且饮水卫生更有保障了。
  5.垃圾处理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天所产生的垃圾也日渐增多,而且大都数村道、屋弄都已进行了水泥硬化,路面自净能力差。因此,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有碍村容村貌。
  村民移迁新区后,环境卫生纳入城市化管理,统一设置垃圾箱,由保洁员专门负责清理,确保了村庄长久整洁,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第十章 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
  村庄建筑
  1.古建筑物 本村自王氏始祖王恒始迁,至今已历740年,历史悠久,古建筑较多,具体体现在民居及祠堂建筑上。
  本村原有明朝古民居数座,譬如王舍水木、王荣根及王东奎等人家的老屋即为明代建筑。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屋体较矮,立木柱,柱脚以四方形杂木作磉。据传屋矮能避风,杂木磉为防冻裂(因山区水湿重,冬天气温较低,如用石磉有受风化冻裂之虞)。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崇本堂,由明钦差督理抽分兼管河道工部主事马谏题写“崇本堂”匾额。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巧,后经多次重修,风貌犹存。该祠在移民前由一兰溪客商购买,并在诸葛八卦村里用原材料,以原建筑样式进行重建。而位于对坞的“仁本堂”,由于1967年下半年因烘茶籽不慎失火烧毁。
  清代古民居仅存四、五座,在移迁前,被东阳横店影视城购买,进行异地原样重建。
  2.民房建设 本村房屋大体沿东西向建筑分布,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房屋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上盖瓦片,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2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各家各户都建有楼房,最高的有3层。据统计,在移迁前,全村有305幢楼房,建筑总面积约2593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6平方米;迁入红旗岗移民新区后,共新建楼房402幢,按城镇规划建设,均为砖混结构的2至3层楼房,人均2.5间,计45平方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体现了现代新农村的风貌。
  3.公房建设 建国后,村里为增加集体收益,兴建了大量厂房用于办企业,公房建设从此拉开序幕。
  1957年,为创办造纸厂以生产土纸,在茶林桥头建造了6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为创办畜牧场,又于1968年冬建筑了8间共计600多方米的场房,为土木结构。1971年秋,为创办油茶加工厂,又兴建了650平方米石木结构的厂房。
  为改善村两委会办公条件,1992年兴建了一座占地面积1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2002年开始建设芙蓉水库,芙蓉村因此易地新建,并于2005年9月动工建筑新的村两委办公楼,共4层,占地面积为38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总投资达87万余元。
  安全管理
  一、社会治安综合组织
  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构建一个和谐芙蓉村,本村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二、社会治妾综合治理工作任务:
  1.层层签订社会治安责任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到实处。
  2.加强对村治保委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领导。
  3.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四防安全教育工作。
  4.组织村民搞好安全防范,建立、健全群众自防、自治队伍,及时有效地调解各类民间纠纷。
  5.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管理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
  6.开展对刑释人员和轻微违法人员的帮教、管理工作。
  7.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并监督实施。
  8.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社会治安情况和村民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和要求。
  芙蓉村村规民约
  为保障本村村民依法实行自治,促进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村村规民约:
  一、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的各项规定,爱国家、爱集体、勤劳致富、家庭和睦、里邻团结、文明处事、礼貌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争当文明村民。
  二、自觉履行义务,不加入各种非法组织、不参于封建迷信活动,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公益及社会福利事业建设。
  三、自觉执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依法登记,不得早婚、早育和超计划生育。
  四、村民应尽瞻养老人、抚养子女的义务,尊老爱幼,严禁遗弃、虐待老人和子女,对不尽义务的村两委会有权督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严禁擅自贮存、使用爆炸物品,不买卖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化学物品,一经发现积极配合司法部门予以查处。
  六、提高防火意识,避免火灾发生。因野外用火,不慎导致火灾发生,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对肇事者除按有关法律处理外,还承担扑救人的一切误工费用。
  七、严禁偷盗行为。凡偷盗各种树木、家禽、家畜及各种经济作物,除赔偿损失外,视被偷物价值高低分别处50—200元违约金,对未成年人违反的,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
  八、和睦相处,化解矛盾,不准打架斗殴,聚众闹事,家庭或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应主动接爱村综治工作站处理,调处不成移送上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处理,严禁当事人召集亲友或结伙继续扩大事态或闹事伤害他人,违者除赔尝损失费用外,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九、加强封山育林,严禁滥砍滥伐,违反者依照《森林法》处罚。
  十、严禁赌博。对聚众赌博经查实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十一、搞好门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实行三保,不得乱扔废弃物。违者初次进行教育,履教不改者,处50—200元违约金,保持村容整洁,为创建文明县城作贡献。
  十二、未成年人违反村规民约的,由其监护人负责并承担违约责任。
  十三、本村规民约若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芙蓉村民委员会
  第十一章 习俗
  第一节 生产习俗农作习俗
  敬牛开犁 春耕前半个月,富裕农民给耕牛喂食炖鸡,有的喂食猪油、马料豆等,谓之敬牛。穷苦农民一般无耕牛,牛是农家宝,1个牛工抵3个人工。开犁时,有按宗族中辈份最大者先耕的旧习。
  播谷种 谷种下田之日,早上吃豆芽,意指“谷种下田,有根有芽”。芳村一带山区早上吃大肠头。有的地方吃?锞和三个鸡蛋。谷种播下后,田头插桃、柳树枝,表示驱邪、好芽。
  开秧门 第一次拔秧前要摆“三牲”请菩萨,山区农民有请田公、田婆的,秧田旁边插3柱香,鸣放5个炮仗。开秧门之日忌吃粽子,须吃腌蛋。下田拔秧时,左脚先下田,右手拔把秧,和泥擦双手。插秧人不能空手去田头,定要挑担畚箕。插好一丘田,田中间须留一把秧,表示“有多余”。
  关秧门 插秧完工称“关秧门”,又称“洗脚肚”,要带几株秧苗回家,抛在屋背或粘在门墙上。“关秧门”那天要喝圆工酒,猜拳行令,越闹越发。
  开镰 开镰收割要吃开镰饭。谷仓上贴“五谷丰登”等红纸斗方。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后,旧习俗均废。营林习俗
  种树 栽棕榈树时根部埋片瓦,谓“不怕千刀万剐,屁股底下有片瓦”。栽枇杷树应由老年人动手,且须戴笠帽。种桔树和油茶树都很讲究时令、吉日。
  采伐 成片山林砍伐前,选一棵大树作“树神”祭祀。祭毕,砍第一斧的人不说话,向树神行跪叩礼,砍一斧后,将斧放在“树神”下立即回家休息,当日发给双酬,至砍伐结束再取回斧头。砍伐大樟树要经过村中有声望的长者应允,并要用“三牲”祭“树神”,还要等有人经过后才砍伐。1949年后,此俗渐废。
  采摘茶籽要头裹大手巾、脚缠绑腿,天不亮上山,挨行而采,不许乱摘,违犯习俗者,主人请圆工酒时不得入席。
  饲养习俗
  清朝至民国初期,农民不忍宰杀耕牛食用,俗称“不开五荤”。饲养牛、猪户,过年时要在牛栏、猪栏贴“六畜兴旺”红纸斗方。养蚕妇女,经期不事蚕桑。农村养猫户,有将猫仔绕八仙桌顺反各三圈,然后拜狗为保护者的旧习。猫不能宰杀烹吃,死后装入破蒲筲(篓)挂在树上,使老鼠与害兽无法吃它。解放后,饲养旧习俗渐废。
  匠作习俗
  工匠学艺 阉猪、打铁、篾工、木工、裁缝、理发、箍桶等百工,拜师学艺要行“祭祖师”仪式,同时要请拜师酒。三年学徒期满后要做3~4年伴作。满师时要请满师酒。
  烧窑规矩 本县烧石灰历史悠久。民国以前建灶时先搭一神龛,焚香礼拜当方土地神,然后破土动工建窑。叠灶工遇妻子分娩,七日内不进妻房。解放后此习废。
  行船习俗 船经岸边寺庙时,船工要躬身揖拜,用清水泼船头,祈求航行安全。船上用膳,忌将筷子搁在碗上,避讳船搁滩。过年要祭祀周王爷,正月初一早餐、中餐要吃素,晚餐方吃荤。
  水碓、油榨习俗 碓方每年清明要祭祀水神,以祈运转顺利。油榨作坊要祭祀赵公元帅,以求作坊兴旺发财。
  第二节 生活习俗
  饮食习俗
  主食 通常主食是米、麦粉、玉米、番薯等,两干一稀。有以米捞饭熬粥习惯,即将大米下锅煮八成熟后捞起饭坯,留下少量饭熬成粥,中午将饭坯蒸熟为饭。初夏麦出时,麦作主食,常见的有腌菜肉包烧饼、发糕、包子、馒头、手工面和破片锞等。秋后番薯成熟,辅以焖番薯、番薯粥。山区农民在玉米收获后,以苞粟饼、苞粟糊、苞粟饭为主食。农忙季节或雇工匠时,下午三时左右吃点心,以面条、粉干、烧饼等。
  本地人爱吃索面和粉干。索面又称贡面,用盐水调和拉制晾干而成,吃时调以辣油、香葱,有子鳖(氽鸡蛋)、火腿作浇头更佳。粉干俗称干粉,炒粉干、煮粉干可当饭也可当菜。过节时,民间普遍蒸制锞饣菩,亲友相互赠送。
  副食 有滑肉、金瓜酱、冻米糖、米粉糕。滑肉即纯瘦肉切片,两面敷以淀粉置砧板上轻敲成薄片,再氽入沸水捞起,配以笋片、黑木耳、辣椒烹调而成。金瓜酱即老南瓜切成薄片蒸熟,然后拌入糯米粉、豆瓣酱、红辣椒丝、桔皮丝,再蒸熟晒成半干,既可当菜又可零食。冻米糖是春节期间的普遍食品,此外,还有粟米糖、芝麻片、花生糖、苞粟糖、豆糖等,近年来,有的兴做年糕糖。米粉糕用四成糯米、六成粳米、炒熟磨粉,配以白糖、香料,蒸熟切片而成。正月里客人来时,常以香茗、冻米糖、米粉糕、瓜子、花生、糖果招待,称“麻糖茶”。
  还有立冬日吃鸡、鸭、猪肉的习俗。小孩吃白糖饼和桂花糖,民谣有“白糖饼,吃吃睡不醒”,意指小孩吃了清肺止咳易入眠。
  服饰习俗
  服式 民国期间,农村男子穿蓝色、白色粗布大襟短衫。农村女子穿青色士林布短衫,黑色宽口裤,女青年穿花衣。城镇学生多穿学生装,女学生穿背带式学生裙。解放后,50年代时农村中年男女衣着未大变,男青年大多兴军装式样和列宁装,女青年穿连衣裙、三角裙、女式列宁装等。1966年至70年代末,男女青年时兴草绿色军装,西装、裙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服式,女青年也很少有人着花布。80年代以来,提倡衣着多样,曾经出现西装热。接着男茄克衫、喇叭裤、牛仔裤、猎装、滑雪衫、航空衫等。女装式样更多,有各色旗袍、连衣裙、短裙、套裙、西装、牛仔衣裤、牛仔裙、健美裤等。少数女青年衣着以“袒、透、紧”为时髦。中老年服装仍是中山装、军便装、两用衫居多。童装则花样繁多、琳琅满目。农民惯用大手巾,长2米、宽0.5米,白色或蓝色均有,劳动时扎腰或擦汗,冬天作围巾或包头,现已很少有人使用。
  鞋帽 1949年以前,农村男女都穿布鞋,冬天穿布棉鞋,雨天男人穿牛皮钉靴或赤足。男人劳动时多赤足或穿草鞋。城镇居民中有穿皮鞋、雨胶鞋、力士鞋、布底鞋等。结婚时,新娘穿红色绣花鞋。解放后至60年代初,农村普遍穿解放鞋(胶鞋,晴雨两用)和雨胶鞋(元宝套鞋),仍有布鞋、草鞋。城镇中兴高帮皮鞋和风凉皮鞋。6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男女时兴穿塑料凉鞋、拖鞋。布鞋改为布面塑料底鞋。1981年以来,城乡多兴穿皮鞋、拖鞋、人造革鞋、解放鞋、布面鞋。式样有高跟、中跟、平跟、尖头、方头等。
  清时男人戴西瓜帽。民国时期兴戴礼帽。解放后,老年人仍戴布帽、猢狲帽,婴儿戴狮子头帽。城镇男人有干部帽、鸭舌帽、毛线帽。老年妇女有包头帽、荷叶帽。80年代以来,男女青年时兴毛皮大头帽、风雪帽、旅游帽、太阳帽、简爱帽。中老年男子仍戴干部帽、鸭舌帽、大头帽、毛线帽。
  发式 清代男人留发辫。民国16年(1927)以后,剪辫子留短发。农村多剃光头、剪平头,城镇公务员和士绅剪分头。青年妇女梳辫子,出嫁后梳发髻。解放后,农村青年开始剪西发。1963年起城镇妇女中有少数烫发,“文化大革命”期间视烫发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被禁。1980年起,男子发式以西发为主,仍有剪冲头、平头的,男青年中开始留长发、蓄胡须。妇女烫发者增多,少女兴披肩长发。青年妇女兴短发,有三刀式、游泳式,梳发髻、盘发等。近年来,青年的发式有男长妇短的趋向,一些男女染发、烫发十分个性化,男女难辨。
  首饰 解放前富人戴金戒子,耳环、银镯、玉镯、簪子,小孩戴天官锁、银项圈等。1950~1980年,不兴戴饰物。80年代起又兴戴金戒子,耳环、项链、胸花、胸针等饰物。
  第三节 礼仪习俗
  婚姻习俗
  婚礼 解放以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托媒人说合,女方生辰八字写成庚帖,交给男方“合八字”后,无相克之嫌则可定亲。男方送聘金、聘礼谓之“送定”。出嫁前母女相对啼哭,称“哭发”。婚前三天,男方给新娘送凤冠霞帔,称“上头担”。结婚之日,男方发花轿至女家门前,递交四长帖(花轿进门帖、利市帖、请宴帖、花轿出门帖)后让花轿进门。上轿前,新娘头蒙红巾,由利市公公“抱轿”(新娘上轿)。新娘坐轿内手拿罗盘(俗称风水八卦),挎子孙袋,轿内带火种,在鼓乐爆竹声中起轿,进男方家,停轿在笸箩上。然后,利市婆婆请新娘喝过糖茶,搀扶新娘出轿、踩着麻袋走,称“接代”。拜堂毕,新郎将新娘引进洞房,为新娘挑去红头巾,新郎新娘喝合卺酒,随后开筵,闹洞房。当晚洞房中红烛高照,不得闩房门。次晨拜社庙、灶君,向灶内添柴,向水缸内加水,然后“分大小”行礼,拜长辈、认亲戚。第三日“回门”,俗称“拜三朝”。新娘须当天返回夫家。婚仪至此结束。
  解放后,婚礼删繁就简,实行《婚姻法》后,自主婚姻或托人介绍婚姻者为多数,信“八字”者日少,迎新娘改坐轿为步行,乘手扶拖拉机、自行车或汽车。1963年以后,农村盛行“看男家”,介绍人商定时间邀请女方父母或主要亲戚去男家“相亲”,男方馈赠“红包”,女方如不同意,即拒收,若收即表示同意。随后开具礼单交给男方,择日由介绍人陪同去乡人民政府登记,今改为到县民政局登记,无需介绍人(媒人)陪同。男女当事人双双购办衣料用品。之后,男方备礼送往女方,分头宴请宾客,称“送定酒”。再商定办理迎亲婚礼。机关干部、教师、职工以“三八”、“五一”、国庆和元旦等节日结婚为多。近年来婚礼大操大办,出现轿车迎送、嫁妆成行、婚礼全程摄影、招摇摆阔之风。机关单位提倡办集体婚礼。
  童养媳与押子媳 贫苦之家,将未成年女儿从小给人家做儿媳,成人后成亲,俗称圆房或圆亲,婚礼简单。“押子媳”系领养别人之女作童媳以引子,待引出儿子长大后成婚。若男女年龄相差太大,或引不出儿子,乃将媳作女另行择婿出嫁。解放后,童养媳、押子媳均属非法婚姻。
  招夫养夫 丈夫长期有病,无力养家,主妇再招一夫,以维系家计。解放后属重婚。
  换亲 双方父母互将其女作对方儿媳;或一方有数女而无子,一方有数子而无女,经双方协商,以一女给对方做儿媳,换取对方一子入赘为婿。解放后属非法婚姻,但农村中此俗犹存。
  入赘 俗称“招亲”。男方贫困,经人撮合到女方成亲,礼仪从简。婚后所生子女一般从男姓,事先经协议也可从女姓。解放后,仍有自愿入赘的。
  改嫁 解放前寡妇改嫁时只能在深夜蹑足而行,至村外换鞋,男方备轿抬去。不拜堂,立时成亲。解放后改嫁属合法婚姻。80年代以来,老年男女丧偶再婚者日渐增多。
  转婚 订婚后未婚夫亡故,经人说合,转嫁其未婚兄弟。或婚后丈夫亡故,亡夫之弟无妻,由家长决定或双方愿意,结为夫妻,俗称“长衫改短衫”。解放后无此习俗。
  典妻 属临时性婚媾。出典者多为丈夫有疾,或因一时穷困潦倒,筹款救急。典方因妻不育,儿子夭折,妻老不孕或家贫无力娶妻,为子嗣计而典妻。典期多为一年,期满后仍属原夫。解放后无此习俗。
  生育 新婚妇怀孕后,其母即着手备置婴儿尿布、鞋、帽、项圈、天官锁等物件送往女婿家,称“催生”。孕妇不得赤脚走路,不能吃鸭肉,晚上不得出家门,不准上坟山,不准到秧田,不准爬树,不准跨牛索等。婴儿出生后,女婿即去岳母家报生,随带雨伞,生男将伞放堂桌上,生女则将伞放大门后。同时向亲友分送喜面。
  当女人婚后临产时,娘家首先要准备好婴儿穿的衣服等,在初一或十五前来给女儿“催生”。婴儿生下后,女婿要去丈母家“报生”,如生男孩,带公鸡去配带母鸡回,如生女娃,捉母鸡去配带公鸡回,即所谓老婆鸡老公鸡。此鸡不准杀。报生时还需带一壶红糖泡的酒。催生与报生只是第一胎这样做,第二胎之后,就不催生和报生了。
  三朝日,接生老娘要给婴儿用“端午艾”(一种草)泡水洗身,叫“洗三朝”,并要设酒宴款待前来贺生的亲友。岳母或小姨要来服侍产妇到满月。有的在满月时还要摆酒请客。
  婴儿过周岁时,亲友们在前来贺喜做“嫡幼”(周岁),并带上给小孩做的衣裤、鞋袜、帽、绒线、鸡蛋及面条等礼物。东家要摆酒席,设宴款待来客并收下礼物,回送鸡蛋面条等,叫“回篮”。
  生日寿庆 长子满10岁要请生日酒,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五十始做寿,60称大寿。子女、女婿及至亲呈献寿礼,堂上张灯结彩,悬挂寿联、寿幛、寿屏。拜寿时,寿公寿婆端坐中堂,儿媳成双上前跪拜,继由女儿、女婿、侄、孙等拜贺,然后摆宴席,举家欢庆。岳父、母寿庆,女婿送礼特厚,对联挂寿堂正中,宴席上坐首席。
  丧葬 旧时丧葬礼仪不一。幼年丧生,不立墓碑。青壮年死亡,灵柩不可停放厅堂。未满花甲而亡故,丧仪从简。年满花甲或高寿谢世,丧仪隆重。
  老人病危弥留之际,儿孙辈守于床前,称“送终”。死后,死者脸盖“遮面纸”,脚后点青油灯,设灵堂,请风水先生选定入殓、出殡时日及墓地等。亲友接噩耗,即置办香烛等前去吊丧。
  入棺前,亡者长子领全家及吊丧亲友到溪、井边,抛下钱币数枚,舀一些水回家,俗称“买水”。以此水在死者头、身、脚擦洗三次,称为“浴尸”。然后,穿寿衣、树魂幡,请和尚道士念经做功德。入殓时忌哭声,盖棺后方能嚎哭。殓毕,即将亡者卧床铺垫稻草、席子拿到村外路口焚化。丧葬仪式中,以出殡最隆重。出殡之日凌晨,灵柩移大门外,棺覆红布,灵柩前置猪头、全鱼、全鸡等三牲祭品。儿子披麻戴孝,脚穿草鞋。其他人戴白帽,从嫡系至旁系亲人,依长幼次序在灵柩前行祭奠礼,有的还配以鼓乐丝弦。男拜时吹锁呐,女拜时奏丝弦。凡长辈亲友奠拜,儿媳辈都要陪拜,称“排祭”。出殡时,孝子提香篮在前,一人持魂幡,一人撒纸钱“买路”。女婿背地契板紧跟灵柩,送丧队鱼贯而行。灵柩入墓穴前,送丧队伍绕坟地顺反各三匝,俗称“圆坟”。墓成,当晚宴请送丧人,并回赠每人白布,谓“谢孝”。
  解放后,城镇逐步以戴黑纱、白花代替披麻戴孝,用遗像代替神主牌位,送花圈、挽幛,殡葬前开追悼会以表哀思。设道场等迷信活动已基本革除,其仪式也大为简化。1987年起,机关、企事业单位推行火葬。近年来,农村也推行火葬,但请道设道场,为逝者超度亡灵又渐风行。
  第四节 岁时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择吉开门,放鞭炮、焚香迎春接福,大门贴“开门大吉”红纸,俗称“开大门”。早餐要吃“长寿面”、喝糖茶、吃年糕,寓意长命百岁、甜甜蜜蜜、一年高一年。中餐与晚餐要吃隔年饭,不得用菜汤拌饭吃。初二起,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女婿向岳父、母拜年为最重要。拜年要备礼品,俗称“草纸包”,有桂圆、荔枝、红枣、蓝花根等。近年来,又盛行酒、油、保健品等作拜年礼品。
  立春 是日,备新鲜黄芽菜一颗,以红纸条围一圈,另以五色纸装饰牛鞭,同置盆内,放在堂前桌上,桌沿及大门上贴“迎春接福”斗方。农历无立春节气之年,旧习有忌建新屋之说。
  元宵 俗称“灯节”。正月十一日起灯,是晚,每家焚香点烛,商店要请“开张酒”。先由县城东淤起灯,全县各地随即而起,以板龙灯为多。龙灯过处,每家均在门口设香案迎接,称“迎灯”。正月十五日,县城附近的龙灯要进城到关王庙朝拜。狮子灯、走马灯、踩高跷及各种花灯齐集,灯会进入高潮。正月二十日为满灯日,元宵灯会至此结束。民谚“吃了元宵酒,工夫不离手”,百业复工。1958年后灯会消失,1978年复兴。
  清明 是日,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上坟扫墓,吃清明粒和青蓬锞。小孩戴柳枝帽或项圈,俗称“认娘舅”。
  立夏 要吃马兰根煮的汤和茶叶蛋,称“吃了茶叶子(蛋),做事不怕死”。中餐吃肉炒粉干或夏粒(用米粉搓成丸,和菜煮成)。要吃鲜笋。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家家吃乌饭(取乌饭树叶汁浸糯米蒸熟)。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早餐以粽子、熟大蒜、鸡蛋为食,大门插菖蒲、艾叶,门前地上用石灰画弓箭,有的在中堂悬挂“钟馗图”。墙根屋角撒石灰,用柴刀铲石灰,边撒边念叨:“撒蛇撒蜈蚣,石灰腌你目,柴刀斩你头”。小孩颈挂香袋,腕缠五色线,称“百岁线”,前额以雄黄写“王”字。午餐吃雄黄酒、黄瓜、蛋黄、黄鳝和螺蛳。青少年结伴游玩,俗称“游端午”。解放后,吃粽子、熟大蒜、鸡蛋及薰蚊子、苍蝇仍相沿为习。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为“田公”、“田婆”做寿。农民备香、纸、锡箔、酒菜,麦饼到田塍交叉口祭祀。祈求“田公”、“田婆”看好田水保丰收。并给狗沐浴。天晴,各家都要曝晒书籍衣物,又称“曝书节”。解放后,仍有晒衣物书籍习惯,其他渐废。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日。在农村,妇女于傍晚设香案拜织女星,母亲扶子望天叩拜,称“拜干娘”,以求免灾祛邪。养牛户给耕牛换新牛索,给放牛娃改善伙食,求“牛郎保佑人畜兴旺。父母将孩子腕上五色线解下,系以肉骨抛向屋背,给牛郎织女搭鹊桥。
  七月半 俗称“鬼节”。祭拜堂上祖宗神位,富户请和尚或道士上门念经。晚上抛火球(大人)、举茄子灯(小孩),奠祭孤魂野鬼,称“祭夜客”。辉埠船运码头要设道场,祭河神及超度亡灵,连祭三天,称“盂兰盆会”。解放后已无此俗。
  中秋 以月饼馈赠亲友,向新婚的亲友送芋头芋子,祝福多子多奶。白石、钳口一带吃糯米团子,全家吃团圆饭。晚上以月饼、瓜果、酒、红鸡蛋拜月、赏月。是夜,选2名男童,打扮得惹人喜爱,跨坐大人肩上,到婚后未育的亲友家连声祝福“生贵子”,俗称“送子”。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请亲友尝新酒,举行登高活动。读书人,乡绅有重阳会组织,参加者每年轮流坐庄,俗称“值年”,值年人要请入会者聚餐,席间文人墨客吟诗联句助兴。1987年,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提倡敬老。
  冬至 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白天上坟添土,晚上祭祖,举行家宴,并在门前焚香点烛,祭奠孤魂野鬼。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冬至,称“娘家过个冬(读dan),婆家空一间(读gan)”。现仍有扫墓、举行家宴等习俗。
  过年 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餐后要送灶君上天廷。二十四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称“掸尘”。屋里屋外除尘扫垃圾,将炊具、衣、被、帐、门窗及桌椅板凳洗刷干净,清扫猪、牛栏与鸡舍等。门窗柱子等处贴春联与斗方,内容多为辞旧迎新、颂扬吉兆之类。若家有新丧,春联则有蓝、绿素纸张贴。
  除夕夜,上灯时要备“三牲”福礼祭祀天神,俗称“谢年”。然后接回灶君,祭祀祖先。放鞭炮,关紧大门,俗称“封年”。封年后,全家人不准出门,谢绝一切来客,欢聚一堂吃年饭。凡有要事而不能回家者,给留坐位,设杯斟酒置筷,以示团圆。是夜,灶内不断火。新安江移民要做“年汤”(米粉羹)。年夜饭之后要守岁,全家围坐堂前,叙旧话新庆丰年,直坐到子夜零时,甚至天明。近年来,农村又时兴子夜零时开早门大放烟花爆竹新过年法。
  解放后,过年习俗基本未变。50年代起,人民政府在过年时候要向当地驻军、烈军属、伤残军人、复退军人进行慰问,送慰问信、年画、年货、举办军民联欢晚会等拥军优属活动。乡、村各级组织还向五保户、孤寡老人赠送年货、新衣、鞋帽,表示尊敬和关怀。
  第五节 其他习俗
  尊师 尊师之风由来甚久。明清时代,儿童入学时必跪拜孔子像,并向先生行叩首礼。民国16年(1927)以后,推行国民文明学校,尊师之风仍盛,学生见老师时要行鞠躬礼,道“老师好”。学生家若有喜庆宴会,必请老师赴宴,尊为上宾。解放后,仍尊师重道。“文化大革命”中批孔、批师道尊严,尊师习俗被破坏。80年代重新倡导尊师。
  尊长 明清时期,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不准顶撞。入宴要尊长辈上坐。民国期间仍沿此俗。解放后尊长习俗渐差。除亲属、亲戚外不论年长与年幼,多以老张、老李、小王、小徐等相称或直呼其名,待人接物较为随便。
  称呼 夫妻间少有直呼名字的,同外人交谈时,称夫为“他爸”、称妻为“家里人”或“家里堂客”。解放后,称妻为家属的渐多。称曾祖父为太公、曾祖母为太。祖父为公、祖母为嬷。父为爸、母为妈(读mei)。伯父称大伯、伯母称伯伯娘,叔父称大大、叔母称婶,姑母丈夫称姑夫、姑母称姑娘。外祖父称外公、外祖母称外婆,舅父称舅舅、舅妻称舅姆,表兄弟、表姐妹与亲兄弟、亲姐妹同样称呼。岳父称丈人、岳母称丈母。陌生人相见,老年男子称“老伯伯”、“老人男”,中年男子称大哥,老年妇女称嬷或老大仔(读zai),不能称老大娘。年长者称中青年妇女为大姐、老娜妹,称中青年男子为老兄弟、老弟哥。近年来,陌生人相见,又有称“老板”、“师傅”的。
  分家 父母年迈或亡故后,兄弟分父母遗产,亦称分火。邀请舅父主持。家产按兄弟人数分成若干股(长子多分一些),养子只能享受半股,兄弟和证人(舅父、叔、伯)等在“分契”上签名盖章,各执一份为凭。此俗今犹存。
  挂对联 家有喜庆,亲朋有送对联庆贺之俗。不同的喜庆有不同的挂法,娶媳妇时娘舅对联挂中间,寿庆时女婿对联居中,上樑时朋友对联居中。
  冲喜 旧时迷信风俗,家中有人病重时,用办喜事(如娶亲)等举动来驱除邪祟,希望转危为安。建国后此俗渐废。
  庙会 解放前,县内规模较大的庙会有:农历二月初二何家娘娘庙会,四月初八城关周王庙会,七月廿五城关康王庙会,八月廿三关庄桥七老倌庙会,九月廿二球川昼公庙会,十月廿五城隍庙会。解放后,何家娘娘庙会与球川昼公庙会改为物资交流会,其他庙会消失。
  叫魂 属迷信习俗。旧时儿童受惊、受风寒而烦躁不安或嗜睡,认为是丢了魂,便请人于夜晚到村口或路旁、水边烧香纸,高声呼唤孩子名字。然后一人在前,边撒白米边呼唤××归来,一人在后答“归呗,归呗”。如此一路前呼后应来到孩子床前,燃草纸抡三圈,俗传可将孩子的魂叫回,保其平安无事。也有在天井里竖竹竿挂受惊孩子衣服叫魂的。
  祈雨 每逢旱灾,农民结队手持钢叉、三眼铳到县城白龙洞求雨。求雨队伍不戴笠帽,吹牛角号,途中若遇戴笠帽、草帽和撑伞者,即用钢叉挑去。到白龙洞后,焚香祈祷龙王降雨,舀一勺泉水、捉一泥鳅或小虾即原路返回。民国23年(1934)以前,农民求雨要请县官同往。此习俗解放后已废。
  第六节 习惯语
  弄堂鬼迷熟人 自己人戏弄自己人
  认个笨得个空 落得自在
  门背后等天光遥遥无期
  血拚出汗 拚命
  乌心烂腹(肚)肠 心术很坏
  磕头打拜揖 讨饶
  托鬼医病 求错人
  做巴戏 出洋相
  目睛浅 贪小便宜
  戏十七 戏弄人
  满面生毛 六亲不认
  五十工 短命
  徐徐风儿 微风
  功夫勿到家技术不过硬
  面皮三尺六 厚颜无耻
  之乎者也 乱说
  狗勿认骨 不知好歹、忘本
  半路接笋壳 讹传
  前路发财巴不得别人早离开掏茅坑脚揭短
  拆破片筋揭阴私花狗促(看)被单不知所以然
  栅栏门近视眼促(看)明摸摸平不识字
  魔术鬼乡巴佬港(讲)子曰交涉
  十七劲虚伪浮空仙办事不牢靠
  鬼勿撒尿偏僻老三本钱公家的
  塞鼻弄食物很少,不够吃烧路头违心送人情
  杀狗散坛散伙促(看)罗汉上天袖手旁观
  爬山头出难题两个肩头扛个猪头光棍负担轻
  尻簏狲藏柿东西留不住老海气量大,没数
  讲拉吹牛罗凹(乌鸦)尻簏寄信不牢靠,没希望
  画老虎记假账汪灵仙不懂,外行
  撩火棍搬弄是非
  仕宦录
  据《龙川王氏宗谱》
  宗无科甲,则氏不著。族乏显宦,则裔勿荣。故科甲显宦,为宗族名望之所系,为居址之所彰。予历举文章政绩,彪炳当时者一二表后,使视者知神君贤守,杏花偕桂蕊齐芳,令子文孙,芹藻兴菰荃并秀,会长龙门之价,将留鸾掖之诗,褒崇丹诰,锡自天恩,光宠皇章,荣膺人爵,如探囊而求之,可操卷而待也。
  乔公 吏部尚书
  涣 雒阳令
  石 朗中
  昱 太守
  祥 太保
  览 光禄大夫
  羲之 右将军
  凝之 内史
  徽之 黄门侍郎
  丰之 黄门侍郎
  献之 刺史
  志 丹阳县令
  珪 封永宁公
  睃 殿中侍御史
  思礼 节度使
  伟 评事
  言 进士
  仕至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
  扆 通判
  仲谌 益州佥判
  陆 承事
  介 进士举贤良方正历任秘
  阁校理延康殿学士
  愈上舍
  悆 进士直秘阁学士
  仲壬 奉议大夫
  仲立 大理寺评事
  沆之 上舍
  旻之 县尉
  沇之 进士任直讲学士
  汉之 进士累官侍郎进延康殿学士
  沔之 判官
  涣之 进士任宝文阁直学士
  沩之 进士历任翰林司谏
  寀 朝散大夫
  格 县令
  樗 节度使
  栎 大理寺评事
  棣 县令
  彦 淮西通判
  汝霖 朝散大夫主管台州
  錀 县令
  鎔 吉州仓监
  原望 县令
  一菱 太仆寺主簿
  资相中 顺大夫
  仁文 光禄大夫
  仁杰 御史
  恒公 寿官
  纪 山西主簿
  沛 乡饮宾
  显十六 扬州通判
  家正 金华教谕
  家函 岁贡教谕
  绍伟 义官
  绍伦 义官
  长行 乡饮宾
  德良 乡饮宾
  丰 吏部候选
  琉 义官
  淑 临海教谕
  大器 州判
  大魁 处州教谕
  鼎 省祭
  念旦 省祭
  盼 乡饮宾
  应炉 义官
  应纯 乡饮宾
  应善 乡饮宾
  应柯 省祭
  之浤 省祭
  之成 巡司
  之卿 义官
  之材 义官
  之相 知印授迪功郎
  之闵 乡饮义官
  之显 迪功郎
  之观 省祭
  之俊 迪功郎
  问瞻 训导
  问成 乡饮宾
  问卿 省祭
  允泰 义官
  士玾 乡饮宾
  士璘 农官
  臣煌 乡饮宾
  人科 钦授监运使知事
  人程 庠生钦授州同职衔
  人积 翰林院待诏
  景南 孝廉署理龙游县副府
  德晋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士曾
  任温岭青田二县县长七
  年交通部邮政储金汇业
  总局秘书长兼总务处长
  兼邮电司帮办兼中国农
  民银行专员
  德钦 浙江省地方自治专修学
  校毕业曾任中国国民党
  浙江省常山县党部执行
  委员开化县第三区区长
  兼区团长常山县第一区
  区长兼区团长常山县政
  府保甲督导员财政部浙
  江省常山县田赋管理处
  第一科科长常山县国民
  兵团总务股少校股长常
  山县立简易师范事务主
  任
  名成集
  据《龙川王氏宗谱》
  希顺 庠生
  宠恩 郡廩生
  仲淳 庠生
  炎 岁贡
  雯 岁贡
  万年 拔贡
  维宁 庠生
  俨思 庠生
  堪 庠生
  一麟 庠生
  宏臣 庠生
  —枚 庠生
  有龙 庠生
  襄 庠生
  大芬 庠生
  大治 庠生
  承恒 庠生
  大吉 庠生
  大利 庠生
  大仁 邑庠生
  大英 邑庠生
  大用 邑庠生
  应用 邑庠生
  应绍 登仕郎
  应科 登仕郎
  应恩 邑庠生
  之恒 庠生
  之迁 庠生
  之沾 登仕郎
  问仁 庠生
  问秦 庠生
  问泰 庠生
  问俊 庠生
  问聘 庠生
  问尚 庠生
  问恺 孝廉
  问斗 廩生
  问畴 庠生
  问嵩 庠生
  允望 庠生
  允爽 庠生
  允祉 庠生
  允葵 庠生
  允侃 庠生
  允袷 庠生
  允莲 庠生
  允藩 庠生
  士珅 庠生
  臣熠 庠生
  臣讲 太学生
  位鲲 国学生
  位善 国学生
  位鳇 钦授州判职衔
  位光 太学生
  位鲤 修职郎
  位鯋 太学生
  霖附 贡生
  豪邑 庠生
  位黉 太学生
  人聪 登仕郎
  人哲 附贡生
  人愉 国学生
  人甲 登仕郎
  人乙 登仕郎
  人憘 邑 庠生
  人穆 例贡生
  人甡 太学生
  人秩 例贡生
  景松 例贡生
  景柏 邑庠生
  景槐 邑庠生
  景融 邑增生
  景梅 附贡生
  景涟 邑庠生
  景海 太学生
  景员 附贡生
  言訚 登仕郎
  言信 附贡生
  言金 登仕郎
  言正 邑庠生
  言宝 邑庠生
  言飏 国学生
  言刚 国学生
  言喻 浙江省立第八高级中学毕业
  德炉 浙江省立金华中学高中部毕业现肄业中央陆军军医学校
  德秀 浙江省立衢州中学高中部毕业
  传记
  王介
  王介(1015—1087),字中甫,今芙蓉乡章舍人。学识渊博,善于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初以太学生任福昌主簿。宋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应试直言极谏科,与苏轼、苏辙等15人同被录取,王介名列贤良第一。历任秘书丞、静海知县、秘阁校理等职。曾与刘攽同为开封试官主判。
  王介初与王安石交往密切。熙宁二年(1069),安石被召授参知政事,上任前未向他告辞,介心中不悦,遂作“草庐三顾动幽蛰,蕙账一空生晓寒”之诗讽刺王安石。翌年,安石拜相,实行新法,深受神宗称赞,介却上疏谏君“愿陛下师心勿师人”。安石获悉后对他更加戒备。因此一度被罢官,闲居判鼓院,后出知湖州。上任时安石特地为他送行,并吟诗道:“东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马,白苹洲渚正沧波。”介当即和诗十首,盛气朗诵,其中一首是:“吴兴太守美如何,太守从来恶祝鮀。生若不为上柱国,死时犹合作阎罗。”安石听后笑道:“阎罗见缺,请速赴任。”
  王介晚年嗜书成癖,不问他事。著有《王中甫诗集》。元祐二年(1087)病故,享年73岁。墓葬芙蓉下庵。后人将其早年结庐读书之绣溪山,改名贤良峰。
  王涣之
  王涣之(1060—1124),字彦舟,王介四子。宋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甲科,补武胜军节度推官。不久,调杭州教授。后改知上颖县。元祐(1086—1094)中,为太学博士。绍圣(1094—1098)间,出任卫州通判,后召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
  徽宗即位,涣之受大臣们推荐,应召入朝议论国是。有“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异同,唯正是用”等语。被徽宗采纳,授予谏官御史。涣之坚决推辞说:“臣由大臣荐,不可居是官。”于是改任吏部员外郎。后历任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
  崇宁(1102—1106)初,升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因党争被解职,改知舒州。被蔡京列入“元祐党”籍。继而出守洪、滁、潭、杭、扬诸州。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任宰相时,涣之复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商英离职,涣之又出任地方官。重和元年(1118),改任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加宝文阁直学士。后因病调至安徽毫州,任明道宫提举。宣和六年(1124)病故,终年65年岁。
  涣之性淡泊,常言:“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王汉之
  王汉之(1057—1132),字彦昭,号朝宗,王介三子。宋熙宁间登进士甲科。初任秀州司户参军,后历任金华、渑池知县及鸿肪丞、知真州等职。当时朝廷下令“经画财用”。汉之建议“所在无都籍,是以不能周知而校其登耗以待用。愿令郡县先置籍,总之诸道,则天下如指诸掌矣。”被采纳。升任开封府推官。继而历任工、吏、礼三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后为蔡京门客。崇宁元年(1102),蔡京置讲议司,汉之被荐为参详官。升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历知瀛、苏、潭、洪等州。后召拜兵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奉命出使辽国,归后言“辽主不恤民政,酷吏荒淫,其亡可待。”徽宗欣喜,命其出知定州,后改知江宁。
  宣和三年(1121),方腊起义军攻入常山县境,一度占领章舍等地。同年冬,汉之从汴京归理家事。因“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卒,享年76岁。朝廷因其调张叔夜收降宋江有功,赠尚书,封信安侯。
  芙蓉村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名录
  (排名不分先后)
  方小丽 1982年1月生 大专
  姜龙 1983年1月生 大专
  邵国发 1963年10月生 大专
  邰伟贞 1990年10月生 大学
  蔡新春徐家骏之妻 1978年 月生 大专
  徐家骏 1977年11月生 大专
  陈新峰 1983年2月生 大专
  邰成烨 1991年2月生 大专
  张晓 1975年2月生 大学
  王君 张晓之妻 1983年8月生 大学
  曹秀萍 1990年11月22日4 大专
  石小华 1974年1月24日生 大学
  郑雨生 1945年8月9日生 大专
  魏俭 1987年4月生 大学
  魏时发 1975年10月13日生 大学
  冯乔旗 1964年5月生 大学
  童晓红 冯乔旗之妻 大学
  吴燕 1987年6月生 大学
  方小萍 1974年8月生 大专
  张晓惠 1987年5月生 大学
  张晓庆 1984年1月生 大专
  王锋 1976年1月23日生 大专
  高金凤 1978年6月18日生 博士
  王隆华 1933年11月18日 大学
  任慧芳 1935年1月22日生 大学
  英欣 1972年5月3日生 大专
  王谨 1969年8月16日生 大专
  王献忠 1970年9月2日生 大学
  王献标 1973年9月11日生 大学
  杨霞 1974年3月18日生 大学
  王婿 1986年3月27日生 大学
  王浙 1960年3月1日生 大学
  王以南 1990年9月20日生 大学
  董应红 1962年11月15日生 大学
  王冷 1957年10月1日生 大学
  王文汉 1964年7月12日生 大学
  王建英 1970年3月22日生 大专
  
  王俊1 984年10月30日生 大专
  王杰 1991年4月7日生 大学
  王雪平 1977年12月23日生 大学
  章俐俐 1978年生 大学
  王利建 1983年8月9日生 大学
  王平 1974年10月25日生 大学
  董红燕 1980年12月26日生 大专
  王兰平 1978年4月20日生 博士
  王蓓 1978年9月27日生 硕士
  吴淑贞 1979年 大学
  王新云 1966年11月10日生 大学
  马成峰(女) 1970年3月20日生 大学
  王剑 1971年9月3日生 研究生
  朱吾柚 1971年9月24日生 大学
  王雷 1983年10月19日生 大学
  王新峰 1982年8月8日生 大学
  王诗良 1964年2月7日生 大学
  樊春红 1965年3月7日生 大学
  王渭军 1988年11月14日生 大学
  王甜甜 1991年3月1日生 大学
  王生云 1970年8月2日生 博士
  包彩娣 1979年3月1日生 大学
  王千里 1975年9月17日生大学
  王振 1987年8月11日生 大学
  王小华 1976年3月13日生 大专
  王欣欣 1976年10月28日生 大学
  王小庆 1972年10月4日生 博士
  刘宁 1973年4月16日生 硕士
  王春平 1978年5月17日生 人专
  陈海令 1975年11月19日生 大专
  王利军 1984年3月2日生 大学
  王清 1973年10月12日生 硕士
  王剑红 1969年9月5日生 大专
  邱新庄 1965年7月9日生 大专
  王蕾 1975年4月19日生大专
  
  刘光美 1980年8月16日生 大专
  王惟开 1965年3月3日生 大专
  王伟 1970年9月28日生 研究生
  王敏敏 1971年3月28日生 大学
  王芝平 1972年2月19日生 大学
  李静王芝平之妻 1973年月25日生 大学
  王康群 1961年2月4日生 大学
  王建群 1973年1月20日生 大学
  王文怡 1973年5月11日生 大学
  王亚平 1963年5月3日生 大学
  徐晓婷 1965年生 大学
  王桂芳 1991年1月21日生 大学
  王燕军 1989年5月3日生 大学
  王晗 1989年11月5日生 大学
  王苏建 1979年9月12日生 研究生
  王春芳 1982年2月15日生 大专
  王振全 1954年4月18日生 大专
  俞利华 1954年12月15日生 大学
  王佳 1985年11月13日生 大学
  王子芳 1975年10月1日生 大学
  王丽霞 1985年10月19日生 大学
  王伍土 1963年3月28日生 大专
  王子良 1973年6月26日生 大专
  王蕾 1988年6月10日生 大学(在读)
  王宏 1965年7月3日生 大专
  王利成 1982年7月27日生 大学
  王丽丽 1982年7月27日生 大学
  王小剑 1983年4月24日生 大专
  王华平 1968年12月16日生 大专
  王华军 1977年2月 19日生 大专
  王印生 1931年8月1日生 大学
  张筱即 1941年生 大学
  王土良 1960年2月23日生 大专
  王充 1987年1月3日生,研究生
  当代人才
  张晓
  张耀旗之子,1975年2月16日生,大学文化,主管中药师,杭州拱墅区卫生局局管后备干部。1996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进浙江老年关怀医院至今。期间多次获得拱墅区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及院级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在2007年市卫生系统专业技能比武中获第二名,2009年拱墅区及杭州市中医中药知识技能大比武中分别获第一、第八名。
  王坦生1925年11月4日生,杭州师范学校毕业,中专学历。建国前先后就读于江山萃文中学(校址在江山市大陈村)、常山简易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学校,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浙江干部学校二部),历任吴兴县仁泽乡乡长、吴兴县政府财政科科员、湖州市政府财政科科员等职,1985年11月离职休养(享受科级待遇),现住湖州市吉山新村95幢304室。
  王广诚1926年10月24日生,高小文化。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入党,曾任芙蓉乡、金源乡乡长、辉埠区组织委员,在调县委组织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又先后任过宋畈乡管理区、钳口及新昌乡党委书记等职,1981年退休。
  王伍土王璋田五子,1963年3月28日生,大学学历(法律专业),中共党员。1983年6月参加工作,历任金源乡团委书记、公安员,二都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新昌乡党委书记,辉埠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01年至今任球川镇副镇长。曾当选共青团衢州市委委员、第一届衢州市政协委员、衢州市第二届党代表、共青团常山县委常委。工作期间,曾获县优秀党务工作者、省林业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亚平王双生之子,1963年5月3日生,浙江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专文化,主任科员。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7月入党,历任芙蓉乡副乡长、东案乡党委宣传委员,东鲁乡宣传委员、民政干部及五里乡、新昌乡、宋畈乡人武部部长、党委委员等职,曾获2006年度征兵工作先进个人、民兵基层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度军事训练先进个人、建设“平安常山”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优秀专武干部等荣誉称号,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还被衢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杨水锋又名杨那你,1944年6月13日生,1977年毕业于省委党校,中专学历,县国税局执业税务师。历任乡镇副书记、书记、区长等职,调税务部门工作后,又先后担任副指导员、指导员、所长、股长之职,多次被评为先进党员及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其中还获得省级计划生育先进个人称号。
  王伟王义生之子,1970年9月28日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总工程师,主任科员。1988年7月“常一中”毕业,同年9月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至200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技术侦察局第十工作处任副处长,2007年11月至今任职于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江东分局。曾立三等功一次,擅长计算机应用与研发。
  王宏 王璋田六子,1965年7月3日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4年10月参军,后在山东青岛潜艇学院训练团培训学习。1990年7月,在该学院电工专业毕业,后转志愿兵,任潜艇电工军士长,1996年12月提升为副连级军官,2000年1月调入某部队装备部任参谋,2002年12月提为正营级机关参谋,2005年10月转业,被安置在本县安全产生监督管理局工作。
  王子良 王松土长子,1973年6月26日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交通管理助理工程师。1992年考入浙江省第一人民警察学校,2000年任本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溪口中队中队长,后因在一次执行公务时出车祸受重伤,现在家休养。
  王子华 王新土之子,1974年2月11日生。1991年毕业于衢州师范学校,后又就读于国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研究生学历。2000年任湖南省长沙市“养天和”医药公司总经理。
  王土良 王广诚之子,1960年2月23日生,中共党员,二级警督,副主任科员。1995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大专学历。自1981年10月至今在常山县公安局工作,历任本县湖东派出所副政治指导员,白石派出所副所长及政治指导员,县看守所政治指导员及党支部书记,县拘留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局机关党总支委员等职,任期内个人曾两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所在单位还于2004年获由省公安厅授予“五年安全无事故治安拘留所”等荣誉称号。《浅谈贯彻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的自律和他律问题》一文录选由省公安厅、省警察学会监管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强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治安拘留所安康医院理论研讨文章选编》一书。
  王华平王舍祥之子,1969年2月2日生,大学文化,2003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法学专业(函授),高级会计师。1991年浙江会计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县财政地税局工作,历任县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心主任、县财税学会副秘书长等职。曾在《中国财经报》、《税务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篇,《浙江财税与会计》、《预算管理》等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6篇,现在县财经地税局工作。
  邵国顺邵雨根之子,1962年4月6日生,高中文化。1980年参加工作,自1997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常山县邮政局辉埠、芳村邮政分局局长,1999年入党,现在常山县邮政局速递公司工作。
  王建男1958年9月13日生,1988年金华职工中等卫校毕业,主治医师。1981年参加工作,1990年8月入党,历任招贤中心卫生院院长、书记、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县献血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曾在衢州医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酚妥拉明与卡托普利治疗肺心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浅谈滥用药物的原因及对策》等多篇论文被评为浙江输血通讯先进个人,衢州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还荣获浙江省红十字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称号。
  王东方王隆发之子,毛良坞村人,1975年10月26日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法律系,大学文化。1993年12月在南京军区漳州军分区服兵役,2005年12月转业,2006年至今在常山县环境保护局工作。在部队期间,曾于200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王时良 1964年2月7日生,大学学历,现任宁波镇洋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文汉 王道生之子,1964年7月12日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职称。1987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外语科(大专),1997年7月获本科学历。历任常三中、宋畈初中、狮子口初中教研组组长及芳村片(北片)英语教研组大组长,在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培训中,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
  王宝军 1971年10月17日生,中央电大毕业,大专学历,工程师。1992年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常山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历任公司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主任及常山建安总公司质量科科长、浙江宏图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副总经理,期间所承建的工程全部被评为优良工程。
  王婧 王冠成之女,1986年3月27日生,大学文化,擅长武术。2004年7月毕业于湖州市第一高级中学,2008年8月,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同年十月至今在湖州市少年宫任教官。
  王频 曾用名王平,王金生之子,生于1974年10月25日,大学学历。2009年毕业于上海电大,现在上海日邮物流公司工作,住浦东新区潼港八村10号301室。
  王充 曾用名王翀,王土良之子,1987年1月3日生,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在读研究生,中共党员,物流师。2005年9月由“衢二中”考入西南交通大学运输系,2007年5月在校入党,多次获校综合奖学金。曾在该校新生辩论赛中夺冠,并在心理知识大赛和首届交通运输科技知识大赛中分获三等奖和最佳风采奖,还获校优秀外部活动三等奖,2008年4月获该校“三星级志愿者”荣誉称号。2010年4月留学日本国立京都大学,攻读都市社会工学专业。
  王丽霞 王辉土之女,1985年10月19日生,大学学历。2004年考入广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言系,毕业后在深圳某外资企业工作。
  王子芳 王新土之女,1975年10月1日生,大学学历。1995年考入宁波大学电子计算机应用系,毕业后在宁波市工作至今。
  王蕾 王伍土之女,1988年6月10日生,大学学历。2003年9月入读常一中,2006年考入浙江大学理工学院(现仍在读)。
  历届村支书、主任(含大队长)名录
  王金水 1924年10月生,1949年下半年参加民兵,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1953年入党。历任任芙蓉村村长、低、高级社社长、芙蓉管理处大队长、芳村区砍伐队队长、村党支部书记兼芙蓉乡党委委员等职。自1991年任村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兼芙蓉乡“关协”委员。
  王辉平 王隆德长子,1955年10月10日生,初中,1976年3月应征入伍,1979年6月入党,1980年1月退伍,1981年当任村民兵连长,同年,当任村党支部委员,分管组织工作,1992年4月当任村支部书记至今。
  王金法 王隆析之子,1970年4月11日生,大专学历,毕业于常山电大。自2008年始任村党支部委员,2005年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2008年连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知识出处

芙蓉村志

《芙蓉村志》

本书对芙蓉村的行政沿革、党政群团、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村庄建筑与安全管理、风俗民情、人物、世系等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芙蓉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