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桥下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180
颗粒名称: 第四编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127.55;G527.55
页数: 4
页码: 50-53
摘要: 本编分别龙川书院记、学校、桥下中心俱乐部、桥下剧团、几方面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桥下村文化教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 教育 桥下村

内容

第十三章 龙川书院记
  永康东六十里,有小崆峒,故宋状元文毅陈先生肄业之所。先生才气超迈,隆兴初上《中兴五论》,淳熙中诣阙上书,震动朝堂,当时权臣欲见焉,先生耻之,即渡江退居婺永康龙川之上,筑龙川书院于洞前。从游者云集,雄视今古,议论风生,诚一代之文人达士也。盖先生于东莱为内外兄弟,而紫阳则师友往还,紫阳亦历过其家。先生亲接二夫子绪纶,故其书得所依归,至久无弊。绍熙初以策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上卒。其书院鞠为丘墟,子孙杂为凡职者,迄今三百余年矣。里人朱希成,先生七世孙婿也,尝欲即故址兴畚筑,未果;其孙彦宗、彦霖昆季读书好礼,乃创书院三楹,翼左右两厢,门垣庖辐,几案文房之具咸集,又捐己膏田数亩余入院,择师儒,严训诲,合陈、朱二氏子弟,洎远方愿学者居焉。束修薪米,取给以备,其用心亦仁矣。间因训导欧阳汶谒庭请记,余惟永康古丽州域也。自宋以来,登科跻朊,照耀简册者,奎联璧贯,而啬于胜国。入皇明文教滋息,早科贡不匮,大抵工佣垄断,竞货利以相雄,俎豆弦歌,邈乎、非永康故习矣。朱氏子孙慕先生遗风,一旦振绝响于大雅,寥落之余,非其确于崇信,卓然有所见者,能俾齐民皆若焉。则世教以维,人心以淑,关睢麟趾,不伊洛,不洙泗,不假菁莪棫朴,以彰儒效于无穷哉!朱氏斯举,增先生之道于九鼎矣。余提学时,尝欲版先生《龙川文集》,抚兹书院,重新其德,已于情耶!故录其巅末,俾勒石用以为永康邦人劝。
  时成化七年辛卯者三月谷朝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浙江等处提刑按察司使
  安城刘焊撰
  第十四章 学校
  桥下乡初中
  1966年秋,在龙窟寺创办桥下农业初中,1968年移入桥下,并归桥下乡中心小学附设的初中班。1970年因小学分村开设,桥下初中单独开办。1976年5月,桥下初中迁长茅山背新校址。1980年9月,小学附设初中班,全部并归桥下初中。
  在1992年桥下初中有12班,学生有620名,教职员工43名。
  桥下乡中心小学
  桥下小学原名维新初等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首任校长朱国光。据旧谱记载:“新政颁行兴办学堂刻不容缓,各地以寺产办学者甚多,遂邀普明寺僧商议,以朱云溪公捐助普明寺之部份寺产:田68亩、地2亩、塘19亩、山77亩,拨为学校常年校产,租谷收益作为开支。”当时学生入学不交学费、书费。至“民国17年,砍伐龙窟校山、祠山、大坟、伏虎等山木料,由三宗常、维新常、新丁常、谱常拨款建造校舍”民国二十年新校舍(即报功祠)落成,当时校长为朱逢时。
  1939年开设高级班,名为永康县私立维新小学。后实行国民教育,改名为华益乡维新代用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为公办,以地名为校名称桥下小学。1953年桥下为龙山区委所在地,定为龙山区校,当时作为全区重点学校,肩负对全区小学辅导责任,在人事配备上比较充实,组织全区教师学习、集会、教学研究,举办各种活动、比赛,对全区教育起推动作用。
  1958年,区委移到西溪后,1959年改名为桥下乡中心小学,1968年教师回队任教,实行分村办学,1970年本校分为3个小学。虹明、桥一都分别建造校舍。桥下小学附设初中班单独开办,1979年3个小学又重新合并,由三个村集资2万元建造新教室9个,办公室1个。1980年桥下中心校初中班并入桥下初中。
  历任校长:解放前朱福汉、朱桂芳、朱加寿、朱贵禄等。解放后有:
  朱贵禄(1949—年)胡淑根(1950—1952年)胡林安(1952—1953年)
  程朱昌(1954—1955年)童德金(1955—1956年)胡福增(1957—年)
  胡淑柳(1958—年)楼昌珠(1958—1959年)郁吾传(1960—年)
  王香梭(1960—1962年)吕金朝(1963—1970年)朱显谟(1970—1971年)
  梅岩溪(1972—1979年)吕金仓(1979—1981年)
  胡章德、胡振东(1982—1989年)方永海、颜瑞东(1989—年)
  1992年全校有班级7个,学生278人,专任教师10人,早已实现普级小学义务教育。
  学校除坚持正常教学外,并注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辟第二课堂,重视各项活动,特别在培训小学生蓝球队方面,做出成绩。本校小学生的蓝球队在全区历年比赛中,名列前茅,从1986年起参加全县比赛,均荣获前三名,称精神文明球队,得到奖励。
  1983年至1984年本校连年被评为全县先进集体。
  桥下乡中心幼儿园
  本村幼儿班从1978年下半年开始创办,当时红星大队设1个班,桥一、虹明两个大队合开1个班。1985年下半年三个村幼儿班合并,称桥下乡中心幼儿园,开设三个班,并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地点设在原桥下小学校址(即报功祠)。1992年有5个班,240名幼儿入园,5个幼儿教师。
  第十五章 桥下中心俱乐部
  桥下村在1961至1965年间创办桥下乡中心俱乐部。地点设在胡公庙。俱乐部主任陈岩星,副主任朱岩福。日常具体工作由朱章茂负责。
  俱乐部活动内容:
  一、图书馆,馆内有藏书1000多册,常年向外出借。
  二、黑板报,刊出时事政策,农事报导,新闻报导等,由朱炳奎负责。
  三、农村文体活动管理,外来文娱团体,包括电影放映队、剧团等来本村演出,都要向俱乐部接洽联系,由俱乐部作出安排,经县委宣传部批准并收缴演出收入5%的管理费。
  四、组织歌咏队、篮球队,参加全区歌咏比赛和篮球比赛,并排练过现代剧小戏,参加会演。
  本俱乐部是当时全区重点,县里作样板培养,活动比较经常,发挥了农村文体活动的作用。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而解体。
  第十六章 桥下剧团
  1950年土改开始,村里和学校教师配合,成立“桥下文工团”,演出《三世仇》等配合土改。以后在宣传婚姻法、合作化运动都自编自导演出节目,推动中心工作。
  1961年,发动群众捐资办起戏剧服装,又请婺剧名伶胡岩林来团排练指导,上演过《四进士》、《碧桃花》、《十五贯》等20多串戏,这段时间剧团活动正常,演出面广,是桥下剧团鼎盛时期。
  1964年推广现代剧,在胡岩林指导下,排演革命斗争题材现代剧《三月三》、《彩虹》等。
  1965年,学堂后失火,全套戏剧行头焚毁,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剧团停止活动。
  1969年推行样板戏,本村抽调人员赴县培训,演出《红灯记》和《沙家浜》片段。1970年重排《三月三》、《彩虹》,参加全区会演,同时添置布景道具,绘制底幕,自编自导演出大型现代剧《红岭锋火》。
  1979年,再次发动筹集资金,购买古戏装、行头,全新演出古装戏。1981年后,因农村电视、电影兴起,农村文化生活活跃,青年人都找门路赚钱,剧团自行解体。
  历年来剧团经费开支,都集资解决,演员都是义务演出,不拿报酬。桥下剧团曾长期地、经常地开展活动,是农村一支文娱活动的骨干队伍。

知识出处

桥下村志

《桥下村志》

本书分为村域、经济、文化、社会、艺文、人物六篇二十一章,记载了桥下村的自然环境、行政建置、人口姓氏、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发展概况,反映了桥下村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桥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