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节令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0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节令习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6
页码: 49-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指岩前村的节令习俗情况。
关键词: 五指 岩前村 民情习俗 节令习俗

内容

过年
  农历十二月最末那天晚上称“除夕夜”。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或初五)称“春节”。这期间统称“过年”。过年是民间一年之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欢乐的传统节日。辞旧岁,迎新春,处处欢庆。
  1、除夕。除夕前,家家忙着过年。要净厨、掸尘、清理庭院、杀猪、宰羊、杀鸡、裹粽、起糕、烹调佳肴烧两年饭,煮三牲祭品,贴春联、谢年。除夕夜,全家坐着吃团圆饭叫“隔岁”。晚上灯火辉煌彻夜不灭叫“守岁”。俗称“坐雪夜”。大人们还要用红纸包好一些钱分赐给子女,俗称“压岁钱”。半夜子时一到,家家户户开门放炮。爆竹连天,叫“开门”。象征新年开始。
  2、春联。俗叫“过年对”。旧时用两块桃木,画上门神挂在门上以驱除魔鬼叫“桃符”。后来由画门神转为贴春联用“万年红”写。贴春联也有规矩,若逢年前春,要在交春前放鞭炮后张贴。现多在“谢年”前张贴。不谢年人家即在三十日贴。由家庭中最尊者贴第一张,然后其他人才好动手帮助。张贴也有顺序,先贴大门联、斗方,再贴槛联,然后是灶君、菜橱、栏头、行担、谷柜。丧家春联用素色纸写就,以示哀悼,待三年后再用红纸写联。
  3、谢年。先在堂前设方桌一张,上摆猪头鹅、糕、酒、饭、茶叶、索面及烛台香炉,全家穿新衣,女的不参加,小孩不准说话,由一家之主焚香,带领一家大小三叩首礼拜宣读:“伏维天地神灵,供奉三牲辞旧岁,弟子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诸事大吉,万事如意”。再三叩首。滴醴蘸曰:“一杯净酒落地,买田置地;二杯净酒落地,一年高一年,年年好买田;三杯净酒落地,保佑全家老少凑头清健”。现在不少人家不兴谢年,祝拜也不同了。
  4、春节。大年初一早餐,全家大小都吃鸡子索面。初一这一天,女人不折被,不上灶头(男人代劳)、不扫地、不拿针线剪刀,不做其它活,中餐食羹、粽、糕。意为“耕种犁头实。子嗣步步高中鳌头”。人们相遇,道喜祝贺,不讲不吉利的话,不得罪别人。年初一夜,早睡觉,不点灯,俗称“老鼠嫁囡”照顾一夜。
  5、瞻祖。旧时,年初一早餐后,家主要带全家大小到祖先宗祠堂前拜年,俗称“拜太公”。焚香礼拜后,由族长向男子孙分大馒头分麻酥,每人一双,有“绅衿”,“老人”之分”。“绅衿”是指有学历的人,清代时,秀才、廪生、贡士……按级加份,改元后,小学毕业可以分到双份,初中毕业可分到三份,高中毕业可分得四份,大学毕业可分得五份等。老人六十岁的可得双份,七十岁的可得三份,八十岁的可得四份,九十岁的可得五份等。现在此俗已废,改为各自上坟“瞻祖”。
  6、拜年。年初二开始,互相串门到亲戚家拜年。拜年先向亲戚家最长辈者拜起,一直拜到平辈为止。外甥到外公婆处拜年、外公要分赐红包给外甥们。到娘舅、娘姨、姑父母、表兄、表姐家拜年、父母表姐家拜年,一般都担麦饼肉搭果子包叫“双份”。担外公的礼物,除麦饼肉果子包以外,还加上“炒米翁”一凉笼。主家多用鸡子索面、粉干回礼表示“有吃有余”。每年正月二十前,路上拜年客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的人家门庭若市,送走一批,迎来一批,热闹非常。
  二 立春
  立春,习惯上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看作是一年中最大的日子,俗称“上春日”。因是一年中第一天,故称最大。这一天要过得平安顺利。农家就会有兴旺发达之兆。立春,在秦时就有记载《吕氏春秋》中有“先立春,盛德在木”之句,可知由来已久。
  寒尽春来,人人心底里埋藏无限美好的希望。希望平安吉庆,凑头康健。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发家致富、财丁两旺等等。都希望来日有个好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窗口都插上翠柏、竹枝、冬青等常绿枝叶,表示一年长青。为了消灾纳福。人们不干农事,不挑肥,不扫地,家长教育小孩子不骂人、不相争、不打架、不做坏事。如有意外事情发生,就示为不吉利。
  三 灯节
  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止称“元宵节”。俗称“灯节”。十三开始上灯,十七末灯。家家户户都挂上花灯或灯笼,每晚灯火辉煌。灯节期间,十三、十五、十七三日要到祖宗坟前上坟灯。许多村还兴龙灯、花灯。各村都有筹办迎灯事宜的组织叫“龙灯会”。春节一过,就开始筹备,逐步进行。
  “偷龙头竹”:龙头竹要“偷”。其偷法,先察看某根竹适用后,一帮人带着锣鼓去。把选中的毛竹,贴上红纸,竹根上放上红包,砍倒后鸣炮敲锣,抬竹而去,且一路上吹吹打打,被偷者检取红包,引为吉利,不管补偿如何,从不责怪。名“偷”实为“强买”。
  糊龙头,制花灯:由龙头会聘请民间艺人扎糊龙头,制作各式花灯,龙头糊就,进行龙身打甲,花灯糊就上画描花。把花灯扎成灯排挂龙头身上。然后用两方小红纸障住龙目,等待迎灯之日,举行“龙头出位”仪式。
  龙头出位:先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供奉五谷、茶点、糕果。由道士“请龙神”。也叫“赞龙”。启去龙目红纸。称龙头“开目”。随后村民点燃香烛朝拜。龙头出位时最为热闹。燃放的炮竹最为集中,炮烟迷漫,炮屑纷飞,声闻数里之外,看热闹的人也最为密集。
  “游龙”:傍晚,各户迎桥灯的先行火浴净身,然后掮起桥灯,放火炮出门,至灯坛依次和其它桥灯相接,最后接上龙尾巴。整道龙灯灯火连连(有长达上百桥有余)浩浩荡荡出发“朝殿”。意为会诸神。然后按规定路线游龙。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执香纸篮,俗称“领香烟”在龙头前引路,接着是龙珠、火炮担、锣鼓、双头锣后面才是龙头。龙灯巡游田野曰“踏青”“察麦”。由于人多路窄,有的麦田被践踏,无人责怪,谓龙灯踏过的麦会愈踏愈发。
  随着龙灯伴迎的有许多鱼、虾、蟹、蚌、蝴蝶等花灯,均是儿童所擎。他们无拘无束,东插西串,一会儿前,一会儿后,煞是高兴。
  龙灯游到“经堂基”“小店前”“祠堂门口”“大明堂”都要“团灯”。先是龙头在灯坛慢游,带动全部桥灯一圈圈一层层团紧。然后龙头抓住时机,突然转身,振振荡荡带动桥灯急急旋转,各层桥灯一来一往,穿梭奔跑,甚为壮观。此时,稍一不小心,中央段就有摔倒的可能。如此往返多次谓之“团灯”、“龙头翻身”。“跳灯”也叫“龙头跳灯”。龙头游至街路缓缓前进,游到简尺店前时放过火炮,突然间龙尾巴和桥灯将灯桥板高举头顶,尽速跑步返回,拖着龙头倒跑。一跑数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调过身来仍跟随龙头向前走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呀!”霎时间龙灯又倒跑起来,如此一进一拉,一往一返,反复多次。倒跑时,扛龙头的人,若失手落地,龙头被拖得狼狈不堪,扛龙头的人面子失尽,龙尾巴却兴高采烈,洋洋得意。观众即更雀跃欢呼,引为快事。“跳灯”时,桥灯常常遇到一松一紧,紧后又松,灯桥折叠成三角,俗称“开三角店”。
  迎灯毕,桥灯各换上蜡烛回家叫“归灯”。家家门口鸣炮迎接。今龙头迎回大礼堂曰:“归灯”。然后送“龙口珠”俗称“送灯”,被送之妇女,主人家包“红包”,待当年该妇女生下贵子,到明年元宵节迎龙灯要“行雪”。
  旧时,岩前定有迎灯日期。
  “元宵节”正月十三、十五、十七三日选择一日。
  四 清明节
  清明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相传已有二千多年,旧时清明节,家家户户备办祭礼,由长辈带领儿孙前往祖坟标清,先祭扫始祖,后祭扫族祖、房祖、再祭家祖叫“祭清”。
  在祭扫始祖、族祖、房祖时,要在墓前举行仪式。始祖墓於外县村的主祭者要坐轿到坟,宣读祭文,子孙焚香礼拜,然后标清(用白纸标在坟上),添土、烧纸钱、放火炮,祭毕按辈份分小麦饼、肉、馒头等叫“分清明胙”。经费由常产祭祀田收入开支,也有的席地野餐,叫“散清”。解放后,祭家祖的风俗仍存,此外,各机关、团体、学校人民群众还结队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致悼词,追念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来也有些村恢复祭族祖的仪式。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意即第一个“阳节”象征着阳气开始旺盛。“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人们不必担心再有寒潮来临。
  这一天,节日气氛甚浓。吃的不是粽子就是麦饼,佐菜较丰。家家户户门上插上菖蒲、艾叶以驱鬼、驱邪。还要进行大扫除,家院四周墙壁,里里外外,以及家具农具都要喷上雄黄酒,用以免除蝇、蚊、蜴、蛇、蜈蚣,谓驱五毒。全家人都吃大蒜,喝雄黄酒,据说:喝过雄黄酒不会发痱子,生疥疮。小孩胸前佩挂五色皂线制的香囊,俗称“香包”。也有的用樟脑丸为蕊,组成各种绣球,给小孩悬挂以隔秽气。
  现在旧俗尚存,只是挂“香包”的小孩已不多了。
  六 夏至节
  旧社会种田侬,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每年“夏至”俗称“结稻娘”节,农民上样些农家,办点肉、豆腐、青菜、酒、烤点小麦饼,女儿都要归娘家过夏至节,还要买香、纸、烛等迷信品,做一个“汪盲车”(用小麦杆折捆一尺左右长用红纸裹好,横向插在小竹杆尖制成)。然后,把三牲点心装在启笼里,带香纸担田头请田公田婆,烧上香纸等,宣读“上田千下田、下田千上田、千千我搭当当中央一丘田”。再把汪盲车插在田中央。“意”是想五谷神聚集这丘田里,获得五谷丰收,获得好收成。
  解放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传统的夏至节在五、六十年代有些淡薄。党引导开展多种经营、科学种田。七十年代有些恢复,特别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农村富民政策落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到八十年代以后,农民生活逐步提高。传统夏至搞得越来越热闹。
  夏至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购买食品,裹粽的竹箬、甜枣等作好准备。
  夏至那天早上,天还未亮,突然间小店前簟基已有经营食品生意者若干,兴起一个菜市场实是热闹。有活鸡、烤鸡、鸡脚爪、牛肉、羊肉、猪肉、香肠、鸡蛋、千张、豆腐、豆腐干、白笋、豆芽、鱼、小麦饼,各种蔬菜。购买者,象唐先菜市场那样,你来我往,实是拥挤,热闹非凡,所需的食品应有尽有,群众称为:岩前传统夏至节是会市。
  现代的夏至节,虽不请田公田婆,但田头仍得到丰收获好收成。家家户户女儿归娘家,所有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过丰盛生活。能人有用武之地,交流经验,畅谈改革开放,科技兴农,科技兴工,歌颂党的政策好,为了适应群众文艺生活需要,请来放映队,日、夜放电影。使节日更加热闹,胜过过年。
  七 七月半
  七月半,人们称它为“鬼节”。秋收后,也即给祖先过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摆筵供祀祖先来受餐,俗称“做羹饭”也有鉴于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无人祭祀,很多善良人家在祀祖后,用篮子盛着酒、肉、饭拎到村头,路口招魂野祭,俗称做“路头羹饭”。或叫“施孤魂”。此外还有小康之家,约集多人去寺庙“忏星”,以超度死囚,饿鬼,亡灵。
  现时,“七月半”仍存,只是做“羹饭”、“施孤魂”的少见了,代之以糯米粽,汤团、麦饼等食品,全家聚餐。
  八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夜,旧时我村民间都要“摆月”,吃“团圆饭”。一到晚上,月亮还未上山,就在庭院里或家门前摆好桌凳,上面摆着供月的果品,待月亮照明,就点香拜月,再把香插在香座上。供品花样很多,有各色月饼、大小油酥,各种糕点以及粽子、苹果、菱角、莲子、石榴、藕等。户户竞争,以摆供的花色繁多为荣。是以“拜月”又叫“摆月”。大户人家为了炫耀自己,摆月更是新鲜出奇,除花卉糕点果品外,还把传家古董珍宝也摆上。等到月上屋檐,时已入亥,各家就坐下吃供品,以示团圆。家中如有雇用工者,要请用佣人,长工、伙计、学徒同吃,边吃边谈生意经,借此定“留”,“退”。故佣人们中秋吃的是“眼泪酒”。相反,端午节月亮虽残缺,吃的却是“快活酒”。现时摆月的已是不多了。
  九冬 至
  冬至,也是鬼节。旧时,家家户户要做“羹饭”。在堂屋、明堂、路口、摆供桌,用酒肉饭和菜肴摆祭下世人,边祭边烧阴司票(冥币)和纸锭(白银),以超度转世再做人。摆祭的肴饭很讲究,烤豆腐要方而大,转世有大耳朵,长寿有福象;烧大蒜不敲碎,下世人转世会精打细算,成家立业。炒葱要整根,下世人转世会聪明能干,智勇双全。做冬至羹饭丰盛、讲究,俗称是“下世人过年”。
  十 新兴节日
  公历一月一日 儿童节 公历六月一日
  元旦
  称“小过年” 共产党生日
  妇女节公历三月八日 香港回归纪念日 公历七月一日
  植树节 公历三月十二日 国庆节 公历十月一日
  劳动节 公历五月一日 教师节 公历九月十日
  青年节 公历五月四日 重阳节、老人节 旧历九月九日

知识出处

五指岩前村志

《五指岩前村志》

本文记述了五指岩前村的历史发展情况,其中包含记事篇、人口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五指岩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