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民间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016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民间习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8
页码: 187-1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高镇村民间习俗,包括了过年、谢年、春节、元宵节等。
关键词: 高镇村 民间习俗 习俗

内容

一、过年(卅夜,现称除夕)
  腊月廿五日一直到年三十日这几天,家家户户忙着掸尘、洗刷厨柜、打扫庭院卫生,杀猪、羊、鸡、鹅。挂红灯笼,贴春联,到处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三十夜晚餐,全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吃团圆饭。晚上,红灯高挂,灯火辉煌,彻夜不灭,叫“守岁”,也称三十夜坐长夜。长辈要准备好红包,分赐给小辈,称“压岁钱”。这些年,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后辈给年老的父辈、祖父辈包红包,送“压岁钱”也成为时尚。全家人一起围坐在火炉边谈天说地,讲述轶闻趣事,或讲故事,或猜谜语,其乐无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每年除夕夜播放春节联欢晚会节目,随着电视机普及千家万户,看电视节目守岁已成习惯。当时钟指向零点时分,家家户户开门放大火炮、烟火,顿时整个村庄上空七彩缤纷,绚丽的礼花在腾飞。这叫“开门”,象征新年开始大吉大利,好运永伴。
  二、谢年
  谢年的时间一般在年二十五开始到三十日,一般要避开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时间。先把八仙桌放置在自家门前或明堂里,然后摆上猪头,嘴上夹住尾巴,表示整个猪,整鸡、整鹅、果品、酒饭、烛台。全家穿上新衣,小孩不准说话,家长沐浴更衣,手捧三柱香,带领一家大小们三叩首,礼毕。随后祈祷:“伏唯天地神灵,供奉三牲辞旧岁,弟子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诸事大吉,万事如意,全家吉祥”。再行三叩拜,献酒祝歌:“一杯净酒落地,买田置地;二杯净酒落地,一年高一年,年年好买田;三杯净酒落地,保佑全家身体安康。”现在祝拜已不同,都按各自意愿祈祷。
  三、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定为农历正月初一。大年初一早晨一起床,小辈要向长辈拜年,祝长辈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小辈媳妇早起,要做早餐,一般都是烧面条,加上鸡蛋,称“长寿面”,送给公公、婆婆及长辈吃,孝敬老人。近年来这一规矩已有变样,一般是中间一辈的主妇早起,烧“长寿面”给公婆及未分家的年轻儿子媳妇吃。这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表现为舐犊之情。大年初一这一天,不扫地,不做生活。吃过早饭要到大祠堂去祭祖。现在时兴上坟扫墓,给先逝的祖辈坟头压上一张红纸,点上红烛,烧香,放上祭品,放鞭炮,以示不忘先辈。
  从年初二开始拜年,互相窜门走亲戚,一般都是小辈向长辈拜年,一直拜到平辈为止,也有长辈、平辈之间回拜年。现时拜年已不是传统上的拜年,而是走亲戚,会会朋友,交流各种信息,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友谊。孝敬长辈是拜年的重要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拜年,互相取经,还可以确定一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争取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发展和进步。
  四、元宵节
  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现在少数民族地方也把元宵节作为自己的节日。是日通霄张灯之夜,故称之为“灯节”。元宵节定于农历正月十五日。
  迎龙灯是庆元宵的传统活动。我村也经常组织迎龙灯,有的年份以村组织,有的以老年协会组织,早年还有以几个生产队组织,在文革时期,破四旧,认可没有龙,而以鱼头、鱼尾来代替龙头、龙尾。
  龙灯有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短根据参与人数而定,长短都在龙身。龙头、龙尾要请熟练艺人制作,用竹蔑、铁丝、彩纸扎、编、糊而成,各个部位都要有可插蜡烛的地方,外形酷似壮严威武的长龙,龙身由参与活动的人家制作,俗称龙灯板,两头是连接龙灯板的圆孔和插销,靠内一点两边是各种形状的花灯,各家各户的龙灯板连结好以后,就成为一条长龙。每灯板由一名壮汉举迎,全部点上灯,晚间非常好看,特别是在操场上操练,气势非常壮观。龙灯在行进过程中,不断改变运动式样,犹如巨龙戏水,蛟龙入海,令人陶醉。龙灯出迎时,虎头牌灯和锣鼓开道,伴以器乐,热闹非凡。在阵阵爆竹声中,或是游街挨户“送彩”,或是“跳灯”,“拉灯”、“盘灯”,精彩异常,令男女老少赞叹不已。
  五、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农村里在这一天要包粽子,吃粽子。有湖河水域的地方,还要组织赛龙舟,传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胸怀爱国救民的宏伟理想,多次提出救国救民的正确主张。但昏庸的国君不但不听他的谏言,反而听信那帮奸臣,把屈原罢官逐出京城。屈原怀才不遇,又目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危在旦夕,既愤恨,又悲伤,前后写了许多悲壮的不朽诗篇。最后竟在5月5日这一天,投入湖南省的汩罗江自杀身亡。当地人民听说他投江,就划着船去抢救,成为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因没有救起屈原,当地人民为防止江里的鱼把屈原作食物,就往江里投放食品、物品,驱逐水中动物干扰屈原,就形成包粽子、吃粽子、插菖蒲、洒雄黄酒的传统了。
  六、清明节
  是农历24个节气中的一个。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不仅是春游的大好时光。同时也是“扫墓”的日子。这一天农村千家万户都是提上酒菜饭上祖坟进行祭祈,有的人家还要做上清明牛、羊等各式各样的牲畜动物糕点,以祷先辈安息平安。现在清明节各级党政机关、团体、学校要组织大家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先辈遗志,誓将革命和建设进行到底。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一天晚上,许多人家都要把小方桌放在明堂中央或空旷地带,桌子上摆满各式月饼、糕点、水果等等,焚香拜月,求告玉帝,保佑家人,健康长寿,吉祥如意。如遇有月食时,俗称“天狗食月”。村民们纷纷放火炮,意在尽快赶跑天狗,重见月亮之意。现在科学发达,这种旧俗做法,自然就消失了。现在中秋节寓意为团圆节,借中秋之夜,边吃月饼,边赏月,既有实物的圆,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团圆。
  八、冬至
  冬至是祭祈先逝的祖辈的日子。通过祭祀,怀念先辈,寄托后辈的哀思、思念之情。冬至祭祖一般都在家中进行。在堂屋正中摆上八仙桌,放上酒肉饭菜、酒杯、筷子,点亮灯笼,烧起香,由家长出大门召唤已逝先辈称呼名字,迎接入祭,边祭边酌酒,酒过三巡后,烧冥币和锡锭,以示这些金钱银两是给下世人使用或在超度转世做人。后送出大门口,往墓地方向送别,插香熄灯。冬至的祭祈的祭品很讲究。烤豆腐要方要大,祈祷下世人转世方面大耳,长寿福相;大蒜不敲碎,下世人转世会精打细算,成家立业;炒葱要整根,下世人转世会聪明能干,智能双全。冬至的祭饭要做到丰盛讲究,因为冬至是下世人过年,所以冬至也称“下世节”,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传说。
  九、开秧门
  插秧,俗称种田,旧称插秧头一天,种田师傅要先吃一双鸡蛋,然后大家一起吃粽子,吃金团,吃糕点。意味着“粒粒种,年年高,快长快大”,谓之“开秧门”。
  十、关秧门
  一季的稻田全部种完,即插秧结束了,把有余的秧个,一部分插在田角,以备用于补缺垦,还要带几个秧个回家,抛到自家屋瓦背顶,称之“关秧门”。
  十一、牛耕钿(耕田钱)
  旧时田地翻耕都是用牛力进行,请有牛人家耕水田、旱地,以银元、铜板或粮食实物付酬。耕玉米田,以所耕田所产的玉米秆作工钿;耕糖梗田,以所耕田所产的糖梗头尖作工钿。耕田户可以用玉米秆和糖梗头尖作为耕牛越冬饲料。公社化后,以记工分为酬,改革开放以后,以田亩为单位,现金计酬。现在拖拉机耕田基本普及,牛耕田这种现象基本消失。
  十二、旧式婚礼
  旧时婚龄很小,有十三娘,十四爹之说,有很多陈规陋习。也有表姐妹结为夫妻的,谓之“表姐妹为婚,没食也甘心”,有“只有男大十,不可女大一”、“有钱托(娶)得老婆大”之说,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旧制,只要父母答应,就是女儿不同意也得出嫁。但男女婚嫁,乃人生之大事,乡民娶亲也有一定的传统礼节。
  ◆相亲
  俗称望亲,旧时也有借男望亲。相貌丑陋的男人,借与自己年龄相仿,容貌俊秀的亲戚或朋友,代为相亲,蒙骗女方。旧时制度,女孩5~6岁就要裹脚,脚越小越短越好,所谓“三寸金莲”。男方去相亲时,借砸土烟灰之机,低头看脚,脚大就不要。另一方式是先由男方托媒人去说亲,女方同意后,再带男方到女方,女方父母如果满意,则叫女儿泡茶,或上点心,然后是吃鸡子索面,鸡子是烤的,勿用整个。意思是“圆的会滚,婚事会随之滚去”。定婚前男女双方都要算过命,合八字是否有冲破相克等。男女年龄相差三、六、九年,视为不吉之年,如遇之有采取相避之意。门第也要挑个所谓“门当户对”者。
  ◆定亲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后,即行定婚礼。由男方选择夫妻双全,子孙满堂所谓“八字好”的传言人两个,谓之“宾人”也称“媒人”,手撰鸯笼篮,篮里装着聘金、衣料、首饰、果子、花生(今人还增加喜糖)、男女庚贴,放上翠柏万年青,以示万年长青之寓意,送到女方,称为“行聘”。女方收下庚贴,其他礼品收对半,寓意为二家有。同时女方要回礼,礼物有女方庚贴以及男方帽子一顶,鞋、袜各一双。行礼后,即成为未婚夫妻之关系。
  ◆撰日子
  定亲后,再定迎娶佳期,由男方请先生写好龙凤庚贴,择定迎娶吉日良辰。托利市侬将龙凤庚贴和红花生、翠柏、万年青及其他礼物送往女方,谓之“撰日子”。婚期一定局,女方就开始做上贺鞋、绣鸳鸯枕、百花被,有的如果时间近迫,还得连夜赶做,谓之“赶上轿”。还要用生白布裁制新娘穿的衬衣衬裤,衬裤档不合缝,以示洁白无污。
  ◆发箱
  旧时娶亲仪式隆重,礼节十分繁琐讲究。在迎亲前一、二天,男方给女方担送大小馒头若干,猪肉一爿,猪头加尾一副,鹅一只,酒一坛,糕一格为礼,并附有厨、灶、撙、吹、唱、盘、梳、妆、送、迎十大红包,有的在第二天随轿下盒一起带往女方。红包的归属:厨、灶、撙、盘归于灶;梳妆红包归扮上轿者;吹唱归乐队或小唱者,迎、送归属轿夫。发箱即发嫁妆,一般都是当男方的馒头肉等礼物送来时,嫁妆则随之带回。古时传统的嫁妆一般是箱一双,内装四季衣裳,桶有子孙桶(马桶)、浴涌、饭桶、凹斗,橱有书橱、衣橱,凳有方凳、四尺凳、椅,竹器有红色大小鸯笼篮、考络、尖孔篮、小花篮(是精工竹匠制作而成,属精细工艺产品)、火笼等。有的还有被拍结一个,锡制蜡烛台一对、锡壶、锡制茶叶罐、铜火囱、铜鞋拨、剪刀小铁锤等。此外还有白地青花的土布被二条、枕二副,内装五谷,以寓五谷丰登之意。还有布帐一床,门帘、桶帘各一条,还有梳妆台、镜箱、首饰台、首饰盒、灯具等(送礼者一般以被面、日常用品为主),每件嫁妆内均放有多种瓜子、红桔和染成红色的生花生(又称落地生),寓意为子上加子落地生。后人在嫁妆内又加上爆玉米花,寓意多子;今人不用发丁而加纸包糖,称谓“喜糖”。被、帐、马桶内各放有红包,等把嫁妆发往夫家后,被、帐内红包由铺床挂帐者取之;马桶内红包则由第一个揭盖便溺的小孩取之。等男方发箱人吃好午饭,妇方将嫁妆送出百步外,男方发箱人须给女方送嫁妆人分发利市,如花生等物可替代,后来有发香烟、喜糖作利市的。嫁妆送出后,男方将全部嫁妆收拾停当,随后就可鸣炮起行。起行时,女方要派一亲人送担(要挑一付担,轻重不论)直到男方家,男方对送担人殷勤招待,并送一个大红包。
  ◆迎娶 上轿
  发箱后第二天,男方由媒人陪同新郎倌,一早则抬着花轿,带着乐队、伴郎(1-2人),男方领袖姑娘(1-2人),出门时鸣炮奏乐,一路吹吹打打直到女方家。到达女方家后,由媒人捧着轿下盒(竹制品,后有用俗称小团恋的),内放各种果子,褪毛大公鸡一只(留尾巴毛),双刀猪肉一方,上放翠柏、万年青,有的将大红包此时直接送到厨房,并好言嘱托厨房,给予迎娶方多多关照。据说娶亲那天以厨倌为首的厨房权力最大,几时动身要由他。如迎娶方稍不慎,厨房不端出上轿饭,你就不能动身,等问题解决后才给你端出上轿饭,随后迎娶方才可动身,此时,厨房开始给迎亲方上茶、烧点心。收下礼盒后,就男女双方所拟定的迎娶方案,进行复核,如有出入,此时解决。随后收下礼盒中的双刀肉一刀,大公鸡半只及归属厨房和女方之礼物,整理好回敬之物给新娘带回男方作回礼。一切就署,盛宴开筵。宴席上,新娘给长辈、亲朋好友逐个敬酒,等宴席一散,马上进行梳妆,准备上轿。
  新娘上轿前,由利市人(挑选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声誉较好者)扮上轿,此时桌上点燃大红花烛,新娘在沐浴更衣后,服从利市人装扮:系好果子袋(俗称肚兜袋),内装鸡蛋、花生、桔子、白果、瓜子、红枣、桂圆、荔技等七子,再多几样也称“七子”。梳好上轿头穿上红棉袄。戴凤冠、披霞帔、盖上红头巾,妆成后,端上上轿饭,这碗饭盛得特别满,上放鸡蛋一双,再放上大块肉或鸡腿,新娘只吃一点点鸡蛋意思意思。吉时到,新娘脚不着地,踏在地毯上准备起身上轿。上轿前先跪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再拜谢长辈亲友。礼毕点上满堂彩灯,鸣炮奏乐,由大哥抱上轿,二哥开轿门(掀轿帘,兄弟多者,还有三哥送三里,四哥送到门,还有小弟来讨信之说,如无兄弟者则由堂兄弟担当此任),然后起轿。此时,开始打新郎拳,人们纷纷将拳头往新郎身上招呼,如新郎有武术可以自已招架,但不可伤人,一般由伴郎招架(有趁此时雇人以报冤的,但少见)。同时母亲则在楼梯上哭上轿,有越哭越发之意,其哭若唱:“娜啊娜,花轿点灯二头红,外甥生来望外公啊娜。”送上轿的亲朋好友手擎红烛,满脸嬉笑送新娘上轿,母亲在后假哭引动真哭:“娜啊娜,脚踏楼梯头,外甥生来做公侯啊娜”;“娜啊娜,脚踏楼梯中,外甥生来做富翁啊娜”;“娜啊娜,脚踏楼梯脚,外甥生来做阁老啊娜”;“娜啊娜,脚踏房门口,外甥生来望娘舅啊娜”;“娜啊娜,脚踏门槛旁,夫妻恩爱万年长啊娜”;“娜啊娜,脚踏客厅堂,外甥个个状元郎啊娜”……等种种吉祥语汇。
  ◆讨彩红
  喜歌手为本地民歌手,有的专唱喜歌,有的还会唱多种歌谣,被喜庆人家请去咏唱讨个吉利。新娘上花轿起程后,喜歌手唱“讨彩红”。
  ◆落轿
  花轿到门,男方亲朋好友都要去迎接新娘归门,归门要准时辰,时辰未到,新娘不出轿,时辰一到,鸣炮奏乐,新娘由利市人搀扶,新娘脚踏米筛下轿。一路踏着三只麻袋辗转归房,脚不沾土触地,麻袋由轿门前辗转垫到新房,谓之“传代”。新娘落轿,先吃鸡子(仅吃一点点鸡子白)象征结子。
  ◆拜堂入洞房
  厅堂正中挂一幅“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的红字画轴,摆设香案,地上铺红毯。新郎新娘在伴郎与领袖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九叩之礼;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继拜公婆长辈,再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由喜歌手唱入洞房喜歌。新娘入洞房,坐在花床上,新郎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红巾(古时小秤一般都是市秤,十六两为一斤,秤杆上的秤是一星为两,合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福禄寿三星计为十六星,俗称秤杆挑盖头红巾是与“吉星高照,大吉大利,夫妻恩爱,子孙满堂”十六个字相映衬)。接着,喜歌手向床帐四周,边撒水果边唱撒帐歌。
  ◆婚宴
  男方宴客一般都在晚上。酒筵开宴后,忙碌的是厨房,正是桌上杯碰响,厨下铲勺忙。此时不光是忙着烧炒蒸煮,还要忙於计算新娘呢!有的凉菜底下放入活泥鳅,活青蛙,或将响铃(菜名)用线穿成一串等花招。凡是经过这样特殊处理过的菜肴,都是新娘桌的专用品,只要有人一动筷,奇景即现:成串的响铃有几双筷子将其扛在空中,还有“泥鳅蹦满桌,青蛙跳带尿”的景观,逗得满堂捧腹笑。此时请来望恭喜的高手则开始唱敬酒歌,大家同时向新娘敬酒,唱敬酒歌。酒宴过半后,新郎新娘捧着糖果糕点红包入厨房谢厨倌,掌勺厨师则用锅墨往脸上一抹,将木杓头上一盖,一伸舌头,扮个鬼脸,搏个哈哈大笑,算是给新郎新娘回礼。随后新郎新娘去筵前给宾客们敬酒,顺序为先长后次。此时宴席进人高潮,凡有稀罕菜肴,此时出现桌上,宾客们猜拳行令,交杯换盏,开怀畅饮,好不热闹,有着不醉不休之场面。
  ◆闹洞房
  闹洞房,是娶亲依家最为热闹的一个片断。婚宴后,宾客们都来闹洞房,还有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挤满新房,水泄不通。闹洞房:又称“望恭喜”,俗称“吵媳妇”,有越吵越兴旺之说;娶亲依家闹而不厌,有的竟闹到半夜三更或凌晨直至天亮。闹洞房分文闹、武闹二种:文闹较为文雅,有“望恭喜”、“团果子谜”、“迎灯”、“拍七”等活动。
  十三、生子习俗
  花草树木以开花结子繁衍后代;而人类则以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在古时,受封建制度的影响,人们有着男尊女卑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认为无子传宗接代就是对父母上辈的大不孝。娶得媳妇生个儿子,满堂欢乐,对待生母如上宾;如生的是女儿,则是全家苦闷。生了子女,女婿要拿些礼品到岳母家报生,谓之“报生无空手”,岳父母要送娘家酒,红糖、鸡蛋、肚秋、毛衫让女婿带回。
  ◆贺三朝
  当新生儿出生第三天,要备牲礼祭祖宗,敬天地,大宴宾客。宾客们则各送鸡子篮,礼品一般是鸡蛋、布料、衣裤不等,繁简不一。贺客登门,先向主家道喜祝贺,并送上贺礼,主家则献上香茶、糕点,随后宴请宾客。贺三朝一般不回礼,有的用些果子糕点等细少食品作回篮。
  ◆贺满月
  儿子生下满一个月,要做“满月馃”其形状如壮藕,大红色,糯米作料、蒸熟,用白糖芝麻粉精制而成。香甜可口,美观漂亮,凡送礼者,皆回送20至30只不等,条件好的主家还要摆宴,收“满月锞”者一般至少用一双以上鸡蛋回篮。后来“满月馃”由“馒头”所代替,谓之“满月馒头”。近年来又有人为了方便,用“面包”替代馒头的新花样。
  ◆贺对周
  新生儿满周岁,要贺“对周”宴请宾客;贺对周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次大庆贺,不仅酒席丰富,还要裹对周粽,对周粽一般由新生儿外婆家操办,对周粽很大,一斤糯米只有四、五个,分送给送过鸡子篮的亲朋好友,二、三十个不等;收受者要回送鸡蛋一至多双;做娘舅的还要送鹅一只,所谓:“舅欠外甥三只鹅;对周十岁讨老婆”。在外甥10岁和娶亲都要送上鹅一只,这旧习惯一直传至今。
  现代提倡男女平等,改变旧观念,所以,不管生男育女,在贺生日过程中,都同样隆重操办。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