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200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7
页码: 178-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镇村文物古迹,包括了上下禁门、广慈寺、楼店古井、拦水坝等。
关键词: 高镇村 文物 文物古迹

内容

第一节 上下禁门
  高镇村是个多水的村庄,北有华溪,南有南溪,还有一水圳贯穿全村东西,该水圳与华溪、南溪形成一个“川”字形态势,使整个村庄几乎处于水的包围之中。每当汛期来临,全村就像两块大木排似的浮于水中。洪灾水灾时时袭来,经常危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保护村庄不被洪水淹没,相传元末明初,朝廷下旨在村东和村西造上、下禁门。规定:凡路过上、下禁门者,无论何人,不管官职大小,文官均应下轿,武官必须下马。每人要到后沙栋挑三担泥沙到河边修筑防洪堤坎。自此,上、下禁门的禁令便流传施行,代代相传,有力地保护了高镇村民免受洪水侵袭。
  到了明末清初,有一拐脚县令来到上禁门,按惯例也要下轿挑泥。该县令腿脚不便,叫他人代劳,又不准,这位县令很是气恼,他回去后给朝廷奏了一本,诬蔑高镇村民要造反。昏庸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就下诏拆毁上禁门,并取消“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挑沙的规定。从此以后,上禁门被拆,文武官挑沙习俗被取消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下禁门。
  第二节 广慈寺
  相传,自有高镇村以来,就有了一座观音殿,内有佛像数尊,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和八月初三、初六、初九全村及附近村庄村民均要来此烧香拜佛,热闹非凡,从未停止。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内佛像被毁,房子分给生产队使用。近年来,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在征得上级有关部门的同意后,由村民们集资筹款,该殿得以重建于今老年活动中心东面位置,命名“广慈寺”。并在该寺的南侧由村委组织出资修造戏台——古今乐苑。
  广慈寺建筑面积为143平方米,古今乐苑建筑面积为240平方米,两项共投资47万元。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生日),附近村民均来烧香拜佛,求签问卜,有演出、迎龙灯传统。
  六年一次的八月初三起,高镇及邻村六保文艺队伍前来广慈寺举行敬胡公活动。初六,高镇村文艺队伍回游六案,初九,到另外一个保举办该项活动,称“过保”。其他年份,其他地方祭祀胡公,高镇也参与,并派文艺队伍参加演出,出钱出力,村民参与热情很高。
  第三节 楼店古井
  楼店水井建于宋,楼氏运属公定居高镇后建造。井身成圆柱形,上小下大,用青石砌成,井口用青石板压盖,并用外六角形内圆石圈作井口栏,井深10余米,井口直径为60厘米,井水清澈,常年不断,冬暖夏凉,附近村民作饮用水。2003年下半年井傍开始挖基造高楼,2004年上半年已干枯,现列为永康市重点文物。
  第四节 拦水坝
  拦水坝位于高镇村附近沙田,又称沙田坝,或布袋坝。为保证全村农田灌溉,明末周凤歧而建。该坝所建之河称为“跑马河”。相传是把一石灰袋绑于马尾,按马所跑路线所挖之堰。故又称“布袋坝”。拦水坝引上游杨溪之水于跑马河,供全村农田灌溉。1988年,村两委决定对该坝进行了维修,投资15万元,用水泥、石子砌成。水量充足时,该坝形成一个宽阔的瀑布,甚为壮观。
  第五节 古道
  民国年间,永康把乡道修建成通往邻县的大路,其中,城关经高镇、河南、祖坑、峰岭至上殿口,经上下丁、方丘、百叠岭入缙云。高镇为去缙云之要冲,为汽车、人力车必经之路,后又在高镇、楼店设汽车站,为永康较早设有汽车站之村。
  第六节 祠堂
  1、周姓大祠堂:建于明嘉靖乙酉年,道光27年捐款重修,道光29年又捐款修大门。坐西朝东,前后有三个大厅,南北各有厢房10间。前厅农户居住,后厅原来分给生产队使用。后因年久失修,现已倒塌。
  2、周姓小祠堂:建于清时,坐北朝南,内设三个大厅,东西厢房各有10间。现有6户农户居住着。
   3、观音佛堂: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东西各有厢房4间。周王楼卢姚五姓共有。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香火热闹。
  4、周姓四房祠堂:建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约有60余年历史。坐北朝南,内设2厅,东西厢房各有5间。后分给生产队使用。
  部分房子失修,倒塌。
  5、王姓祠堂:坐西朝东,内设3厅,南北各有厢房5间。后改为学校,现出租办厂。
  6、节孝祠:建于1878年,坐北朝南,共三间大房。以表彰忠孝之人。后由生产队使用。
  7、楼姓祠堂:原有面积700多平方米,2000年被拆。有中厅、门厅三进,廊房18间。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