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华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99
颗粒名称: 二、金华敲
分类号: G247
页数: 2
页码: 160-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镇村村民的金华敲自娱自乐活动传统的迎案形式有:打罗汉、十八蝴蝶、十八鲤鱼、十八狐狸、讨饭莲花、三十六行、台阁、高跷、九串珠、坐唱班等。
关键词: 高镇村 文体活动 群众文化

内容

解放前高镇便有村民自发组织“金华敲”自娱自乐活动。
  金华人称婺剧徽戏为“金华戏”,永康人称民间婺剧徽戏演唱班为“金华敲”。
  《永康县志》记: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三(胡则生日)和九月初九方岩胡公“罗汉节”,在此期间举办的各种民间文体活动,统称为“迎案”。传统的迎案形式有:打罗汉、十八蝴蝶、十八鲤鱼、十八狐狸、讨饭莲花、三十六行、台阁、高跷、九串珠、坐唱班等。
  早在抗战时期,方岩成了省政府所在地,岩下街异常繁华。当时“打罗汉”规模空前,据说农历八月十三那天,永康各地就有72个“胡公”上方岩。在迎案的队伍中,金华敲的热闹场面格外引人注目。艺人们打起了鼓板、吹起了锁呐、横凤(笛子),敲起了锣鼓钹“排八仙”、“闹台场”,并边走边奏边唱称之为“行路”。人们被这悠扬悦耳的演奏声所吸引。
  永康农民喜爱婺剧徽戏。从前,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夜幕降临时,有些戏曲迷们就在庭院、晒场围聚在一起,边奏边唱自娱自乐。由于农民们深爱婺剧徽戏以及因请胡公敬神,节日娱乐等需要,座唱班应运而生。坐唱班在农历八、九月“迎案”活动及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中最为活跃,平时在各种喜庆活动中亦大有用武之地。
  坐唱班多则十余人,少则六七人。有的还采用了老式的“工尺谱”。他们吹、打、弹、拉,乐器齐全;生、旦、净、末、丑,分工明确,能自奏自唱,多才多艺。他们演出随地为舞台,过场方便,为农民们喜闻乐见。
  高镇最早“金华敲”活动队伍有王汉林、王汝忠、王春山、王周火、王保恩、王其昌等。后于50年代成立业余婺剧团,农闲时自娱自乐。演出的节目有《龙虎斗》、《马超追曹》、《打丁州》、《九龙阁》等传统戏,白天干活,晚上排演,资金自筹,约半个月在本村姓周祠堂舞台向村民公演一次,演员皆为男性村民,演奏员为外村招聘。文革年代又组织业余宣传队,节目有《沙家滨》、《红灯记》、《杨立贝》、《智取威虎山》等戏,甚至一个生产队也演出一个节目。当今又由私人筹建高镇婺剧团,已在各地演出。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