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9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分类号: TU984.13
页数: 24
页码: 141-142
摘要: 本章记述了高镇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包括了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等。
关键词: 高镇村 城市规划 商业区

内容

第一节 教育事业
  一、早期高镇教育
  春晖堂 咸丰九年立,带有教育性质的王姓慈善机构。
  雨蕉书屋 咸丰年立,带有读书、教育性质的场所。
  三槐堂 民国22年重修,带有读书、教育性质的场所。
  尚志堂 光绪31年,带有弘扬家族儒学品格的纪念、教育场所。
  三槐堂铭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哀哉吾闻之申包管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路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挫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传郎晋国王公信名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益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巳而其子魏国文正公名旦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离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激敏公名素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人侍从将帅三十徐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钦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范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范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鼓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 魏公之业 与槐俱萌 封植之勤
  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 四方砒平 归视其家
  槐荫满庭 吾侪小人 朝不及夕 相时射利
  逞恤厥德 庶几侥幸 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
  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 晋公所庐 郁郁三槐 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宋元丰三年岁在庚申端月上院之吉
  友弟苏武拜撰
  高川王氏重修三槐堂记 今年春族中议修宗谱伯叙兄弟咸在章仪文彬作而言日古人有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今宗祠败坏剥蚀倾颓殆甚谱成后祭于何所神于何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请权二者而衡之缓急先后必有能辨之者章仪文彬年少不更事愿诸父老熟筹焉众日善哉言乎祠肇于乾隆重修于咸丰扩基地构前厅寇之乱巍然无恙虽曰神灵佑护未始非我子孙知所先后之报也今一甲周矣不急修之栋折榱崩惧将压焉众皆踊跃首肯于是各理事祠长等并盲其任招匠氏购材料涓吉兴工朽者易之缺者增之堕落者整齐之污黑者粉饰之经始于夏中告成于冬孟凡数月而堂皇厅事焕然一新赀用不足增主位以捐输襄焉所以纪功也虽不逮组宇琳宫光华炫目而不尚繁华但期坚固不事观瞻惟愿朴素三阳不背四牖通明聚集手民开局锓梓谱碟由是而落成焉是役也缘收族而敬宗即敬宗而尊祖一举而数善备焉登斯堂者莫不日美哉我荣五公在天之灵当必有顾而乐之者以光前烈以裕后人询美举也曷请诸能文章者志之章仪文彬乃面述于予予老矣又多病荒庄无获何足为文惟念其礼本于率祖事关于维世乃铨次以答之诸长老以为何如是记
  旹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岁次癸酉黄钟月 吉旦
  通家生止勤老人胡熙敬拜撰
  理帐 章仪 汝森
  会计 章法 镜土
  协理 文丞 延赓 炳银 文炉 得成 宗发
  祠长 新起 汉林 文彬 章耀 延玉 大庚 仕荣
  文杰 新有 仕梁 得水 汝森
  校正 文丞 汝生
  尚志堂节孝祠记
  昔孟子曰尚志日何谓尚志日仁义而巳矣是言士之志也兹颜节孝祠之堂日尚志盖言女之志也比而较之更有难于土之尚焉何则夫土之尚者不过日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而女之尚者不然稍有不义非节也少有不仁非孝也合仁与义而寓于节孝之中言行不苟始终无差乃得谓之尚也乃得谓妇道之无亏也如王母潘老孺人者尚仁在增生汝芝翁长女尚王店太学生谷贻公劝媳儒童尚达公德配本届三尚之中者也年二十而嫁二十二而寡夫妇恩情不过二周则能尚志守节记非难能而可贵者哉考其遗产无多在不尚节俭者只以供衣食而己而孺人则高尚其志隐有一大事怀于胸中居平牖户绸缨必戒奢而尚俭机抒整理必戒逸而尚劳时谨凛夫批巾衣尚缟衣日虔操夫井日食尚疏食晨昏尚黾勉勤纺织而事桑麻朝夕尚焦劳课女红而精锦制至于事寡姑尚孝处伯叔尚让居妯娌尚和待宾客尚礼遇劝捐求济则尚施与此犹其所尚之小者也尤有大卷卷不忘其所尚者志在于建造节孝祠一事光绪了西间家道稍积赢余继子太学生镜涵意欲为之建坊以请于母母谓涵日吾门三世五节并予而为六焉尚无特祠以表先灵尚志之苦节今均已蒙详报请旌恩准赐敕奉旨建坊人祠载访讵可建坊以自表于一巳乎不若建祠共表诸先妣苦节之为愈也爱是遂诹吉鸠工得建寝堂三间于家侧左有塘右有屋前临大路后居本族冬则奉主人祠是则先世之尚志守节者均藉其力叨其庇得安其位而妥其神矣乃颜其堂日尚志夫尚志云者岂独为潘孺人表乎为诸先她表也亦非为诸先妣表为天下后世励其风以勉其节也孺人之尚志如是是真不愧为三尚之女与媳与配也由是观之则似石之坚如水之洁较孟子曰所谓尚志不大有难于土之尚乎直与敬委之尚劳戒逸孟母之尚俭戒奢相仿佛也今当玉牒重修族议孺人之有功堪纪有德可称岂可听其湮没不彰哉爱请予为之作尚志堂记以表其有志竟成相与堂并传而不朽余忝葭末谊不容辞因不揣因陋遂涤笔以抒词拟柏舟而媲美且纪其祠而歌之曰
  庙貌巍峨兮尚志堂婆星长耀兮焕莹光
  六神是主兮贞且节四时致祭兮肃而庄
  先妣来歆兮降福泽孝孙有庆兮寝炽昌
  竹苞松茂兮藏贤德朝朝暮暮兮侍君王
  凤诰乌革星飞兮挂龙章旹
  龙飞光绪三十一年岁在旃蒙大荒落小阳上烷吉旦
  附贡生候选训导姻晚墨林氏姚树人薰沭顿首拜撰
  雨蕉书屋记
  屋以蕉名取绿意也古人间坐小窗虽一草一木莫不有乐意相关之趣况是屋也上建小楼数间清风明月朗彻襟怀桐城吴赞府赏契于此因题之曰忠恕楼从楼前窥有桃李芳园园之中又结小沼春夏之交鸢飞鱼跃察上察下之机于是乎在其后则有圃数亩间植珍果落花水面尽是文章自屋而北门阎高敞益春晖堂在焉春晖堂者王谷贻先生奉献母并建即以是养其兹亲者也堂开自东南转西行数十武直达县西通衢观所过名公巨卿冠盖相望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况后天下之广居者乎至若两水荣徊映带左右则北溪南溪因以为号焉溪之上茂林荫翳又有修竹丛篁睹始生之美盛学间自修之进益也夫学问之事会心原不在远彼苔痕谐绿草色帘青与芭蕉分绿掩映窗纱风雨之夕耳得之而成声日遇之而成色非即绿满窗前之意乎而吾与二三子者竟优游晨夕漠不关心毋乃非庭前之生意也乎咸丰甲寅岁太学生宜君主人以令弟士林土这从吾游二生禀训萱闱温柔敦厚有足契者前自道光庚戌以迄癸丑视三俞君主讲此地与程君成之镜清族兄共名斯屋适有薪夫应先生相与往来大书匾额颜曰雨蕉书屋感诸君寄托之高寓意之善窥愧蓬心未化无以副春风沂水之思也因浪费笔墨以为斯记
  旹
  春晖堂助田记
  立助契春晖堂缘大宗祠长公议将富十三公侧室章氏栗主升人节孝祠内因大常公帮微薄祭资缺需自愿将已置民田壹百秧土坐社坛大头井沿东至百秧田南至水圳西至百三十田北至玖十田为界其四至分明俱照旧管凭众立契出助与大常永为节孝饲遇节祭奠之资欲后有凭立此助契永远存照
  其亩米王兰享户起付民田壹亩五分一厘五毫
  其水注照旧后圳灌注
  咸丰九年九月 日立助 春晖堂母应氏
  男 士朝 士林
  祠长 茂聚 周监
  董事 茂维 周起
  亲笔 士林
   俱有押
  二、高镇小学
  高镇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村村民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重视学习文化,积极送子女接受文化教育。为方便本村子女读书,早在1935年时,就有了初等小学,当时称为“城东乡第一、二国民学校”,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只有几十个学生,也没有像样的校舍,最早放在村里的观音佛堂,一个教师兼任几门课,有点像私塾性质,已废除文言课本,开始推行国语注音教学,教学生国文课,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解放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村干部也把创办小学作为重要大事来抓。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正式创办了高镇小学,招收1—4年级学生,分为二个班,进行复式教育,由二个教师任教,高小5、6年级要到黄棠小学就读。当时小学地址也几经变更,原放在佛堂,后又搬到周姓大祠堂,再到王姓大祠堂,总之,哪里教学条件好一点就搬到那里上课。
  1968年下半年至1971年,随着文化大革命深入发展,批判解放以来的教育体制,要破旧立新,全国各地“工管队”和“贫管队”组建起来,陆续进驻各地中小学。全县农村原有的公办完小和村小也一律下放到生产大队办,并建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简称贫管会),由贫管会(贫管小组)对学校进行管理。直至1976年“贫管会”全部撤离学校后,“贫管会”才圆满完成了历史使命。
  这期间一个显著特色是各大队办学积极性空前高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支持办学。高镇大队在村小下放到大队办以后,在原有村小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办起完小,一直来在黄棠读高小的学生,终于能在自己村里上高小了。
  1970年时,大队党支部恢复成立不久,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下,积极筹建新校舍,在大队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和方式,积极筹集资金,争取上级支持一点,大队挤一点,出资近万元,并由各生产队提供劳动力,终于建起高镇小学,建有二排平房的教学用房,教室和办公室基本够用,使全大队入学儿童都能在本大队上学,极大地方便了本大队社员子女的教育。
  这一时期,学校在“贫管会”的领导和组织下,认真学习了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开展对“纯分数”的错误教育观点的批判,进一步强化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也有片面化的倾向,放松了对基础课的学习。学校非常重视对师生的劳动教育和劳动锻炼,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要就近参加生产队的捡麦(稻)穗,拔杂草和捉害虫等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还要参加生产队的抢收抢种劳动。但对教学工作有所忽视,当时,“贫管会”对学校安排的重点工作有三个:一是要求教师多多进行访贫问苦,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二是要求教师要重在实践,多多参加大队的社会活动和生产队的劳动;三是要求教师重视适龄儿童全部上学,加速实现普及五年制义务教育。但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有忽视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有“贫管会”在管理学校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面性,社会上大批特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大肆宣扬“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甚至反动论调有关。当时县教育局系统内县、社、校各学科教研网络尚未形成,教学和教研工作各自为政,分散进行,给教学和开展教研带来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状况直到粉碎四人帮,恢复全国高考制度以后得到了比较彻底的纠正。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入学儿童的不断增加,破旧低矮的平房教室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需要,1993年以王根红书记为首的村两委会干部对小学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决定改造教学楼,一次性共投资40多万元,兴建1520平方米校舍,建成12个教室,4个活动室,以及部分教师宿舍,造型美观的三层教学楼于1994年5月底交付使用。小学新校舍峻工投入使用时,举行了盛大的庆典仪式,市委市政府领导奚建华副书记,周启水常务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敏,副市长陈增加以及教育局长楼品芳、计委主任徐汝昌、广电局长陈兴远,古丽镇书记卢子跃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庆典大会,我村二委会成员、党员、村民组长及各条线负责人参加了大会。由于高镇村干部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以及小学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的硬、软件建设均已初具规模,在农村小学中已名列前茅,为城东的小学教育带了头,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2004年上半年,高镇小学有教师23人,职工3人,5个年级,12个班,在校学生数539人,现有每个教室均配有34吋彩电一台,视频展示台一个,建有多媒体教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学校购置了28台电脑,建有计算机房一个,同时还给每位教师配备电脑一台,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村两委会一直来非常重视小学教育,专门设有一名支委联系小学,及时解决小学提出的一些困难和难题,关心教师的教学和生活。自从1985年开始设立第一个教师节开始,每年的教师节,村两委会都要采用各种形式慰问教师,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送去全村村民的心意和各种慰问品、纪念品。鼓励学校和教师努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全村的这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各项活动、比赛中创造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快,村两委会对小学教育更加重视,现有的小学校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能解决村附近居民社区子女的就近入学问题。村两委积极寻求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解决小学迁址,建设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的小学。2003年元月,高镇小学迁址、选址工作已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同意。经过和五金城管委会、入城口道路建设指挥部、市重点办、黄棠村、田宅村协商,经过东城街道和市教育局的同意,基本解决了建设经费,以及确定新校舍的地址,位于高镇村溪心路旁,东邻九铃东路,南邻市第二水厂,西南濒临南溪。
  新的高镇小学校园占地17036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计划24个班级,1200左右学生的规模,建有: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师生餐厅、标准化操场、实验室、多媒体室、多功能语音室等等设施,是一个设计科学、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按省级示范性小学标准建造的现代化学校。
  2004年下半年,小学已全部搬迁到新校舍开学,现有22个班级,其中学前班4个。在校学生数906人,教师43人,职工15人。经市教育局批准,高镇小学已升格为市属小学,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跃上了一个新档次。
  几年来,高镇小学全体教职员工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抓手,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高镇小学以搬迁新校址为契机,全体教职员工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努力拼博,为实现“浙江省示范性学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