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6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业生产
分类号:
F304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高镇村农业生产,包括了生产关系及土地制度、以及i粮油生产等。
关键词:
高镇村
农业生产
产品生产
内容
第一节 生产关系及土地制度
高镇在解放前,土地均为私人所有,大多数农民无地少地,靠租田为生,地租分为定租、分租、钱租三种。定租以业主确定租额,佃户按固定租额向业主交纳,与永康其他村镇类似,一般租额为正产物65%。分租指佃户认为受灾歉收,无法照租额依纳,要求业主落田对分,其租额为三七、四六,对半或倒四六不等。钱租为佃户向业主承种之前付租金,每亩旧币4元、6元或7元。不论年景丰歉,租金不变,收钱租之田多为公田、学田、祀田,租期定为一年。1927年实行二五减租,高镇亦部分实行,由于业主多有撤田、变卖,实际打了折扣。1929年佃户仍照原租额缴纳。
1950年5月,高镇在永康全县贯彻中央政务院发表的《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指示》中开展土地、人口、租佃、阶级关系调查。次年初,全面开展土地改革,执行“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征收土地、房产,分配果实,总结布置生产。1949年9月,邑东乡人民政府成立后,高镇王留根、楼云昌、郑槐庆、王汝和等为本村领导人,参与农民协会筹备和成立,在农会领导下,1951年2月,高镇村开始土改,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涌现了“调工”、“变工”等多种形式的互助组。1952年春,高镇农会贯彻“耐心说服、典型示范、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三大原则,发展、推广互助组,郑槐庆等人领导村民防洪护岸,森林保护等农业工作。
1953年,高镇在永康县委领导下,开始试办农业初级合作社,郑槐庆、周星岩、楼龙起、楼茂松等人组织村民进行土地、耕畜、大农具折价入社,按土地、劳力进行分配。到1954年初,农业社有了很大发展。由于缺乏办社经验,管理混乱,1955年5月贯彻省委“全力巩固、坚决收缩”方针和自愿互利的政策,解散部分农业社,到冬季,又批判“坚决收缩”方针,掀起办社新高潮。
1956年,高镇成立高级合作社华丰、华兴两社,郑槐庆、周文圭分别任社长,后于1958年合并为一个高级合作社,郑槐庆任社长。在高级社中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推行劳动定额,按件计酬措施。
1958年开始试办人民公社,按照“一大二公”的要求,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高镇属红旗(环城)人民公社,参与大办钢铁、公共食堂等事。当时,公社对生产资料搞无偿调用,在组织上按军事化要求,以营、连、排、班编制,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生活上推行伙食供给制,使农副业受到破坏。1959年3月,高镇也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1960年11月,开始纠正“平调风”、“共产风”错误。1961年,恢复区级党委和政府,4月,实行生产队自主权,定额包工、评工记分,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1963年“四清”,定队为基础三级核算按中央六十条执行。
1980年,高镇开始实行联产承包制第一步改革。农业上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头落实责任田,凡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上交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剩下为承包者所有。承包农田可以自种,也允许转让他人耕种。林业实行小权、林权、承包权的“三定”。社队企业由一人或几人承包经营。
第二节 粮油生产
高镇以水稻、小麦为主,辅以大麦、蚕豆、番薯、玉米、马料豆、大豆、棉花、糖蔗、花生、芝麻、藕、甘蔗、荸荠等。现将1971年、1978年粮油生产基本情况反映如下:
(按1971年、1978年永康县农业统计报表)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