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高镇主要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镇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9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高镇主要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19
页码: 9-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高镇村高镇的主要姓氏,包括了王姓渊源、周姓渊源、楼姓渊源等。
关键词: 高镇村 姓氏 世系

内容

第一节 王姓渊源
  中国王姓郡望有太原郡、北海郡、陈留郡、高平郡、京兆郡、河间郡、东海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营州郡、新丰郡、蓟州郡等十余处郡望。王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大姓,约占汉族总人数7.41%,人口近1亿。长江以北地区,王姓人口占北方汉族人口8.8%,为首姓,而长江以南地区,王姓人口占南方汉姓4.5%,为第四大姓。
  高镇王氏据《高川王氏宗谱》载,望出太原郡,在诸多王姓郡望中,太原郡是首望,是王氏主体部分。宗谱叙言说高镇王姓由义乌凤林迁金华,再迁永康高川。
  一、王姓早期历史
  现将太原王姓早期世系归纳如右:太子晋以前世系表
  二、太原王姓历史
  太原王氏支派众多,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之称,其中“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一大支派,而高川王氏亦为三槐支派。《高川王氏宗谱》“传纪”中有“王祐称之为高川王氏代表性始祖,现将王祐先人及事迹简述如下:
  褒公西入咸阳后,传四代而至公,有十子,第三子皦公为潞州刺吏。皦公八传而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子名彻,是后唐进士,官至右拾遗。彻公生子名祐。
  所谓王姓“三槐堂”之由来,据史书载,五代末年,大名莘县人王祐亲手在庭院中种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一定有当上三公的,这就是标志”。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王公之首,而且子孙繁衍,显赫光荣,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后世人便称这支王姓宗族为三槐堂王氏,为当今王氏中最大一支。
  三槐王氏是太原王氏的又一大支派。褒公西人咸阳后,传四代而至公,公有十子,第三子皦公为潞州刺史。皦公八传而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子名彻,是后唐进士,官至右拾遗。彻公生子名祜,是为三槐王氏的始祖。
  王祜,亦作王祐,字景叔,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祜公年少时潜心于诗词,风流侗傥,英俊潇洒。后晋天福年间,以诗书求见于桑维翰,桑备加赞赏,从此誉满京城。镇守邺城的主帅杜重威任用他为观察支使。到了后周,他又出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宋太祖即位后,先后升任为监察御史、集贤院修撰、户部员外郎。到宋太宗时,出任河中、开封知府,后因病请求告退,仍被任用为兵部侍郎。祜公生逢五代乱世,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三朝,都以文武忠孝而名重一时。当他宦居汴梁城东时,在仁和门外建造房子,曾亲手在庭院中栽种三棵槐树,声言子孙中必有为三公者,后来果然言中,也因此凡王祜后裔都称为“三槐王氏”。
  王祜生有三子,依次为懿、旦、旭。懿公,字文德,潜心向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旦公,字子明,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逝世。他少小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得父亲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太保太尉兼传中等。他辅佐真宗,竭尽忠诚才智,以礼待嫂,对弟友爱,合族男女老少,众望所归,“三槐王氏”从此才开始显赫起来。旭公,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公官居宰辅,为避嫌而不就任,后以判国子监出任颍州,有政绩。旦公卒后,他以兵部侍郎出任应天府知府。
  旦公生有三子,依次为雍、冲、素。雍,曾为宋转运按察使;冲,官赞善大夫。
  王素,字仲仪,生于未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逝世。因为父亲为宋贡献较大,王素最初被任命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应召试于学士院,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出任鄂州知州。宋仁宗念其贤敏而屡有升迁,历任无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不久又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后又出任成都、开封知府,因勤于政务,断案合乎人情,蜀地人称其为“王公异断”。治平初年,西夏进犯边疆,应召为端明殿学士。熙宁初年,以学士出任太原府,官至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他逝世后,朝廷为其加谥号为懿敏。素公秉承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具名望。
  素公生九子,名叫原、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文采风流,为世人景仰。素公与苏东坡交往很好,苏东坡曾为其作“三槐堂铭”,对王氏祖先的事迹叙述详细,极力泻染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阴满庭的盛况。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人才辈出,历世为官,子孙分居各地,足迹遍及浙东的宁、绍、温、台等地。三槐世表如下:
  三、王姓常用祠联
  王姓常见的祠联、楹联有:
  ☆三槐世泽,两晋家声。
  ☆家传乌巷,古继青箱。①
  ☆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功勋并半山。②
  ☆黄槐绿竹宜新植,紫燕红鹅说旧家。③
  ☆对联喜帖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
  ☆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风报群贤。④
  ☆碧沙笼护诗人草,金带围开宰相花。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
  ☆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多从游之。⑤
  ☆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一经传旧德,王宇耀英才。⑥
  ☆天书运召沧江客,兵气销为日月光。⑦
  ☆秋月春花,当前佳句;书法名画,宿世良朋。
  ☆语为吉祥滋厚福,心缘谨慎历亨衡。
  ☆淡如秋水问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愿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快读奇书。
  ☆大庭前刻王称人瑞,阶上看槐庆德长。
  ☆笃宗族以昭雍睦,训子弟勿作非为。⑧
  ☆阳明学术,逸少风流。
  ☆卧冰跃鲤,朝阈飞凫。⑨
  ☆明妃青冢,金母瑶池。⑩
  ☆辋川书画,沂国方严。?
  ☆槐里世瑞,珠树家珍。
  ☆暖舒柳岸,瑞溢槐堂。
  ☆世继青箱,家传乌巷。
  ☆珠树家珍,流传圣主贤臣之颂;槐堂世相,记载忠臣孝子之名。?
  四、关于王祜(祐)
  王彻之子王祐,或作王祜,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据赵孟所撰“王公纪略”记载:王祜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后周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历仕宋太祖、大宗两朝。宋太祖代周建来时,王祜任监察御史,乾德三年(965年)改知制法,乾德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后出知潞州、襄州、潭州,不久代替符彦卿镇守故乡大名府。此前,有传说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委派王祜专门查处此事,并许诺等事成回朝后升他做宰相。王格考察此人后回朝,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并向宋太祖进谏道:“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没想到一语直言,道中了皇帝心病,惹得宋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并从此见疏于太祖。宋太宗即位,改任王柏为河中府知府,后又调人朝,升任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不久改知开封府。王祜以公直被太祖疏远,没想到晚年境遇又有所改变,得到宋太宗的赏识,宋太宗曾称赞王祜,说他“文章清节兼著”,因于雍熙四年(985年)特拜他为兵部侍郎。可惜王祜未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
  当年王祜以才、德闻名,天下人都盼望他做宰相,但王祜竟不为个人前途而以百口担保符彦卿。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王祜虽官职下降,但名声更振。世人均交口称赞“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而王祜在以直道不容于世之时,也将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他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当年王祜种三槐于庭,用意正是希望子孙兴旺,出将人相,位登三公。后来,王祜的子孙果然显赫兴盛,而且其子王旦真的官至宰相,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王氏族人认为,其宗族的繁荣发达,都是拜受这位传奇祖先的恩赐所致,为了纪念王祜之功,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侗堂命名为“三槐堂”。
  三槐王氏原有三槐堂,在开封城东,著名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它写过一篇《三槐堂铭(并序)》。至今我们仍可从《东坡全集》中读到这一篇纪三槐王氏之盛的文章。苏武文中有“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之句,盛赞王桔等人的功德。可惜历经千年沧桑之后,如今这一著名殿堂早已荡然无存。但由它而来的各项仿建三槐堂,不仅历代都有,而且遍及大江南北,甚至超越国界,片于海外。此外,还有所谓王氏“槐阴堂”,实亦由“三槐堂”衍变而来。
  第二节 周姓渊源
  周姓为中华民族古姓之一,按目前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就南方而言,浙江周姓分布较为密集。
  一、周姓早期历史
  周先公世系如下:
  周朝自始祖弃至武王立国,历二十四世。周先公世系如下:
  周姓有21个郡望堂号:汝南郡、沛郡、陈宅郡、浔阳郡、临川郡、庐江郡、黍小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华阴郡、河东郡、清河郡、江凌郡、长安郡、河南郡、昭州、武功、笃祐、爱莲等。
  二、廉溪之裔
  据《高川周氏宗谱》说,“周氏本文武之遗,廉溪之裔”,那么,高川周姓当属周姓著名堂号“爱莲”,源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名作《爱莲说》,其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不朽格言,“品合爱莲”、“爱莲世泽”成为周姓典故。
  《爱莲说》清淡自然,美丽动人,长时期为选文家所看重,文章是这样写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篇短小精美的文章意思是说:这世上喜爱花草的人虽然很多,我却独独喜爱莲花出于淤泥而洁身自好,沐浴清水却不让人觉得妖艳,中间畅达,外形正直,香味传得越远越香,越清雅,亭亭玉立的莲花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走近去押戏赏玩。作者称赞莲花为“花之君子”,莲兰也从此被人们以此呼之,象征高雅清洁。
  这篇短文,语言简洁,议论切直,描写形神兼备,形象美好,富有象征意义。这里作者以莲花自喻,表现了一种鄙薄世俗,孤芳自赏的思想,但从哲学意义上讲,《爱莲说》还有很深的佛说因缘。可能人们没注意到,其实这篇文章中所深寓的含义与周敦颐的哲学思想是相关的。周敦颐爱莲是有原因的,莲花本性清净,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香远益清。这都和佛经阐述的佛性特征丝丝人扣,与人的本性相契合。莲花是清净的,香洁的、可爱的、不可污的,人性是至善的、清洁的、不可染的。莲花的在泥不染,触及净染问题,这是理学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从佛教来的。人性本自洁净,但会污染,虽会污染,却又不损害自性洁净。污染有两种,一为欲染,二为惑染,只有无欲治惑,才能现净理,才能呈露自性洁净。作为理学家的开山,周敦颐是最早主张无欲的。
  《爱莲说》与佛说的因缘,证明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是受到了佛教影响的。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他糅合了老子、庄子的学说,融汇了《易经》、《中庸》,而提出了“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在论述理气关系和心物关系上,有独到的创见。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本名叫敦实,后来为了避宋英宗的旧讳而改成了敦颐,又因他曾建濂溪书堂于庐山之上,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1017年。根据《周敦颐年谱》的记载,周敦颐的家世“族众而业儒”,他的父亲曾做过县令。父亲死后,与母亲从营道县来到了京师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
  周敦颐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十三、四岁时就已有了相当的学问功底,可以吟诗作文了。景祐三年(1036年),周敦颐由郑向“叙例应荫子,乃奏补先生,试将作监主簿”。1040年又调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当时分宁县有案件久久不能决断,周敦颐甫一到任,只经过一次审讯就辨明是非,果断结案,使分宁县百姓大为惊叹,交口称赞。周敦颐的断狱才能初次得以显露。
  在周敦颐二十八岁时,吏部使者认为周敦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推荐他做了南安军司理参军。周敦颐依法断狱,因而颇有名气。公元1046年,大理寺寺丞程珦与周敦颐相识,得知周敦颐为“知道者”,让其子程规程颐拜他为师,这二兄弟后来都成了理学大家。
  公元1050年,周敦颐调任郴州桂阳令。在郴州任上,有“治绩”,因此得到了诸大臣的推荐,于1054年改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由于周敦颐早已清名远播,所以南昌人听说他来任,纷纷奔走相告,庆贺他的到来。公元1056年,又迁为太子中合佥书,署合州判官事。
  在合州期间,士大夫听说周敦颐的学问,多来求见交流,都对他的学识非常钦佩,有人叹日:“世有斯人钦!”王安石与他有所交往。本来王安石“已号为通儒,茂叔遇之,与语连日夜,荆公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可见周敦颐得道之深,以至号为通儒的王安石退而精思他的话。
  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为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爱其山水之胜,便建嫌溪书堂于山麓,有退而山林,以传先王之道之志。到虔州后,遇到了虔州大守赵抃。先前赵抃为吏部使者时,听信谗言,对周临之甚威,而周敦颐处之超然。这次目睹了周敦颐的所作所为,“执其手曰:‘吾口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后来二人关系甚密。嘉伤八年四月,周敦颐又做了虞部员外郎,五月写了传世名篇《爱莲说》。
  公元1064年,由于意外变故,周敦颐又到了永州任通判。程思孟知洪州,以诗送行,有“洲头侯吏瞻旗脚,境上乡人待马蹄”之句。次年自虔赴永,赵抃则自成都寄诗,有“诗笔不闲真吏隐,讼庭无事洽民情”之句。照平元年(1068年),周敦颐在邵州兴建州学,教学授徒,后来又做过一些官职,于公元1072年,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第二年,赵抃听闻周敦颐在辞官,向朝廷建议继续让周敦颐做官,当朝报来到时,周敦颐已去世了。
  周敦颐一生为官廉名远扬,黄庭坚曾为文赞扬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风光雾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真正让后人推崇的是他于理学的启微发扬的创造。周敦颐著述有《太极图》、《易说》、《易通》等著作,阐明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构筑了自己的哲学逻辑结构。他所创造的是一个纳自然、社会、人生为统一体系的图式,把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及道德伦理准则、规范统统包含了进去,形式简明合理,内容言简意赅,回答了宇宙本原的问题。他开辟了把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道路,奠定了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后来程颐、朱熹的思想不过是其进一步的发展。周敦颐因此被尊为理学的开创者。
  周敦颐这位理学宗师,不仅开一代之思潮,而且开一代之学风。他上承汉唐以来的儒、释、道学,下启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贡献卓著的重要人物。
  三、周姓常用祠联
  周姓专用楹联有:
  △歧阳启姓(周姓);
  绛色分封(周勃)。
  △歧阳启姓(周姓);
  濂水分源(周敦颐)。
  △开门大吉(周姓俗称“门吉”周,此为析字联);
  对我生财。
  △宗传姬旦家声远(周公);
  学绍濂溪道脉长(周敦颐)。
  △军推细柳(周亚夫);
  品合爱莲(周敦颐)。
  △爱莲世泽(周敦颐);
  细柳家声(周亚夫)。
  △奋身除害(周处);
  决策破曹(周瑜)。
  △素贞节孝(周素贞);
  太妊恩齐(周文王)。
  △三军性祖安刘室(周勃);
  一炬东风逞将才(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周德清);
  桃花芳草玉春楼(周邦彦)。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周树人)。
  △雪里寒梅香不冷;
  春初早韭味常甘(周颖)。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酒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周瑜)。
  △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周亚夫、周访);
  族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周举、周昌)
  △沤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周恩来)。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周亚夫);
  风光雾月,爱莲池上名香(周敦颐)。
  △武赠王公裔固始分支淡水;
  功颂傅保终卓渊源移芦山(台北周氏大宗相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碧血洒中华,革命精神留世界;
  共产不避难,避难不共产,雄心振岳北,共产实现共他年(周树屏,湖南人,1925年组织,岳北农民协会,1926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8年牺牲)。
  四、永康周姓
  永康高川周氏“始祖福王府君由金郡泮塘避戌来永宅高川”,“始迁组、周启实”;高川周氏分福房、禄房、寿房、房、仁厚房、富四公派、富五公派、松房、天房、地房、人房、竹房、梅房诸支派,曾于“嘉靖乙酉始奠寝堂,规模甚广”,后于“道光27年再建”,又于“咸丰八年被发匪所缴其石柱”,再作修建,又据《永康志县》载,永康周婚来源之一为,“元延祐年间,金华泮塘同时久任两浙市舶提举,奉敕兼督台温分司盐政,秩满道经永康,受永康风物之美,迁居升平乡,后析居游溪塘、王上店、岘口、罗店、枫林、麻车店、璋川等地。”考其《永康高川周氏》所言,当为信史、待考者尚有“升平乡”是否元代所设。
  五、关于周凤岐
  高镇周氏名人首推明代周凤岐,高镇许多传说与他有关。周凤岐,字宇和,《明史》有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工部郎中。崇祯初为四川副使,改右参政,分守澧州。张献忠攻城,城破被执,死亡。
  第三节 楼姓渊源
  一、楼姓历史
  据《楼氏宗谱》记载,楼氏“原本姒姓出夏后禹之裔”。另说,源于姒姓之楼氏,其早期情况是,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姒姓,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为商所灭,其子仲和避祸于会稽。后夏帝少康有庶子封在东楼,号称东楼氏,后代始有楼氏。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禹之34世孙云衢封于杞国(今河南杞县),让他奉守夏后的宗祀。赐号东楼,其子安号西楼,西楼公之子题以祖号为氏。“后子孙繁衍,散居四方”,但在绍兴(会稽)一支应为著姓,其中汉代末年有楼重玉,曾官授三军府总督尉,死后葬于今义乌香山(乌伤)。其仲子楼良騧在香山建庐守莹遂,为婺州一代楼姓先祖。“唐太和时有讳永贞者官宣义郎游学至永康,爱山川明秀,遂卜居于此”,此为永康楼氏之始祖。
  巍科应诏,官运属。盛德贻燕故其族至今称良且代有伟人”。楼姓郡望为东阳郡(即今金华一带),现今楼姓人口占全国0.01,大都分布在杭州、宁波、金华、绍兴、丽水等地。
  二、楼炤
  楼炤(约1073~1145),字仲晖,南宋大臣。惊秋塘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累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等职。靖康间,金兵入侵,高宗在建康,炤以为当时“力未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高宗采纳楼炤的建议,移都临安。高宗移跸临安后,楼炤擢为右司郎中。绍兴二年(1132),召朱胜非为侍读,罢给事中胡安国,玿等言胜非不可用,安国不当罢,皆落职。六年(1136),炤复召为左司员外郎,寻迁殿中侍御史,复调起居郎。任内,楼炤向朝廷建议:“今暴师日久,财用匾乏,考唐故事,以宰相领盐铁转运使,或判户部,或兼度支。今宰相之事难行。若参仿唐制,令户部长贰,兼领诸路漕权,何不可之有?内则可以总大计之出人,外则可以知诸道之盈虚。”诏下三省,措置实行。九年(1139)进宫任侍读,升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任内,奉谕前往陕西传达朝廷对边郡关怀的意旨。招奏:“统制吴革死于范琼,知环州田敢成、中郎卢大受,死于刘豫,乞赐褒恤,以表忠义”。又奏“陕西诸路不从伪命之人,所籍田产,并勘验给还。”随又抵长安。时李世辅想自西夏归附朝廷,楼炤立即招他来京面圣。世辅率部众二千人归附。诏下赐名显忠,后终成为宋朝一代名将。十四年,楼炤以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诣阙入觐陛下时,复授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不久,被李文会等弹劾罢去。除知宜州,后徒广州。未赴任卒。年七十三,溢“襄靖”。《宋史》有传。
  第四节 其它姓氏渊源
  高镇村除王、周、楼三姓为主干姓氏外,尚有以下姓氏村民:
  吕姓,宋以前从河北迁永康,后分太平、青山、河东三宗,或由吕蒙正八世孙吕荣迁永康。100多年前,吕保铨、吕保祖兄弟从四路镇吕南宅迁入,吕章汉从城关河头迁入。
  蒋姓,源于姬姓,周公旦三子伯龄封于蒋国(今河南固始县蒋集),蒋伯子孙以国名为姓。蒋长溪从大花园坟安迁入。
  胡姓,永康大姓之一。迁永康有六支,其一是五代时晋东阳郡太守胡凤第十代孙胡彭事钱武肃王,授吴越令公,致仕后,其子廷评迁永康。其二为北宋胡凤第十二代孙胡远从浦江迁居永康龙山。其三为宋宣和三年衢州厦泰乡胡潭迁永康。其四为宋绍兴四年,胡穹任婺州通判兼劝农事,从山西平阳回迁永康。其五为宋元祐间,建宁崇安胡志宁仕永康,秩满留居永康县城。其六为宋元之后,胡德缓为抗元,由东阳前山村回迁永康隐居。1980年,胡姓属扬溪水库移民,从可投胡迁入。
  陈姓,永康大姓之一。迁永康有九支,其一为五代后唐时,陈袁的曾孙陈旺从武义卜居永康大陈。其二为唐武德三年进士、吏部尚书陈光忠由开封府迁永康尚书堂。其三为东阳陈铎宦游永康,后隐居永康。其四为唐代陈有允由临海田头迁永康县城西门。其五为宋绍兴年,奉议大夫陈龙由江西而宰婺州后卜居永康。其六为胡某始祖由南京西门外迁永康桥下朱。其七为五经博士陈弼宦游东浙,其子陈维从父由颖川而居永康。其八为陈宗元由括苍迁永康。其九为清代莆田陈昌生迁永康从事贸易。陈金宝、陈木兴从仙居迁入。
  徐姓,永康徐姓由来有四,其一为南北朝时徐进忠七世孙徐泽从婺城迁永康,后长子徐椿、次子徐松,三子徐柏三支衍生于永康18个乡镇。其二为元代至六年间,山东徐德廉任永康县尹,始居永康县城。其三为宋淳熙年,台州徐谏姓迁永康。其四为湖州太守徐昆来永康任职,始定居。60年前,徐贤山从下徐店迁入。徐福生、徐如星二户从花园迁入。
  应姓,应姓来永康约有四支,其一为东晋时汝南郡南顿人应詹,从元帝而南来,仕至镇南大将军,后留居永康。其二为唐太和间应傅岩之子从仙居夏阁回迁永康(应氏为应詹后裔)。其三为宋嘉泰年,应傅后裔由缙云回迁芝英。其四为南宋中叶应文臣偕兄应文循卜居永康。应七召户从方岩岩后村迁入,应君瑞一家从芝英迁入。
  杨姓,杨姓居永康有三支,其一为南宋时杨仲文、仲武兄弟由义乌赤岸分别析居永康县城西隅和杨公。其二为宋淳祐时,杨万明任永康知县,分别析居永康前山杨。其三是明代缙云杨其偕胞来游,遂卜居高下杨。100多年前,杨金培及其子杨荣生、杨国生一家从石柱镇下杨村入住高镇。另有杨化模一家从下杨迁入。
  杜姓,源于祁姓,周成王改封唐国人于今西安市东杜陵,人称杜伯,杜伯为杜姓始祖。杜富贵一家80年前随母从杜山头迁入高镇。
  沈姓,其一源于姬姓,沈为上古国名,是禹的封国之一,周初周成王把其叔封于沈国,后人以国为姓。另一支为楚平王时某人任沈县县尹(安徽临泉县),后人为沈姓。100年前,沈唐银从仙居迁入高镇。
  施姓,施姓为宋时成王公由东阳岭葛施迁居永康唐先,后析居各地。施世岳80年前从仙居迁入高镇。
  叶姓,春秋后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与吴军打仗时战死,楚昭王封其子沈诸梁在叶县(河南叶县),称为叶公,为叶氏祖先。70年前叶周成随母一家自江南街道栗园村迁入高镇,叶其珍从田畈中央迁入。
  林姓,源于姬姓,东周时,周平王有儿子名开,字林,子孙以祖父字为氏,称为林氏。林金湘、林振安兄弟从本乡黄城里村迁入,已有100年。林双全、林金成二户从黄城里迁入。
  傅姓,源于傅说。武丁时治国名臣。傅存琳一家在70年前从石柱镇姓付村招婿高镇。
  肖姓,源于春秋时安徽萧县,其祖为“大心”,人称肖叔,后人以此为姓。肖金?一家自仙居迁入。
  卢姓,汴人卢琰,仕后周,除桥兵变,义不臣宋,抱世宗幼子柴炯,流落永康四十五都灵山,并以女妻炯。炯即隐柴入卢,称五川卢氏,俗称“柴户氏”或“九支卢”。卢银完、卢占贤二家从山后卢迁入高镇。
  李姓,永康李姓祖籍为陇西,其源有三,一为宋淳熙年,李感由青田尘川迁居永康;二为宋末元初,吏部侍郎李景祥由括苍迁永康;三为清代康熙三十一年,福建李世培来永康经商,始卜居。李绿有从石柱镇厚仁村迁入,100年。
  朱姓,永康朱姓由来有二,其一为宋嘉祐年,八府君由义乌赤岸游学永康,卜居坑里。其二为宋景定元年,信州剌史,中顺大夫朱其携子朱鲁由东阳迁永康桥下。朱章火一家从前仓川塘元迁入已有80多年,朱章齐兄弟、朱世来从仙居迁入。
  程姓,永康程姓由来,为元末,程二由安徽槐塘迁永康,后析居各地。程火旺招婿从独松村迁入。
  凌姓,周朝时宫中专管收藏冰块之官员称“凌人”,卫康叔有庶出子孙在宫中任此职,后人称为凌氏。凌炳成一家随祖母从新楼乡凌宅村迁入,已有70多年。
  吴姓,宋嘉定十年,吴昭卿由仙居迁永康荆州厚吴,后析居。吴林星一家从缙云迁入,已有50多年。
  戚姓,春秋时卫武公有子叫公子惠孙,其后人封于戚邑(河南濮县),以邑命氏,称戚氏。1980年由可投胡移入。
  郑姓,南宋时,千十公始自台州迁居永康柘川(柘坑)。郑槐庆、郑槐荣自仙居迁入。
  张姓,相传少昊有子叫挥,是弓时发明人,被封为监管弓箭的官员,称“张正”,赐姓张,张的古文象一人持弓欲射。张姓是中国人口最多姓氏,占总人口10%。张堂木从仙居迁入。
  方姓,宋至道元年(995),方景珍自桐庐过永康长安乡,板里人翁氏以女妻之,遂卜居花街,后析居。方胜跃从永祥乡迁入。
  童姓,学正千三公始从兰溪迁永康。童德生一家从长恬乡小童村迁入。童章配一家从绍童村迁入。
  丁姓,源于姜氏,齐太公的儿子仍是周成王时重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后人以谥号为氏。丁章火户从仙居迁入。
  关姓,关姓源于夏代关龙逢,古代豢、吴同音通用,即“豢龙氏”后裔。又,老子西游为尹喜撰《道德经》,尹喜为函谷关关令,后人以宦名为氏。关庆尚从芝英岘口迁入。
  骆姓,源出于姜氏,齐太公姜尚有庶子叫骆,其后以骆为氏。骆和兴从芝英迁入。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村从唐朝年间开始在此择地蕃衍,以后各地不断有人携家带口迁入我村,逐渐使我村发展扩大,经过长期演变发展,使我村拥有了31个男性姓氏的和睦大家庭。

附注

①《宋书·王淮之传》:“家世相传,并诸江左旧事,缄之音箱,世人谓之青箱学。”旧因指世代相传的家学。“古继”,指晋代简文帝死后,“群臣疑惑”,当时在朝廷任廷尉的王彪之果断地说:“君崩,太子代位,大司马何容得异:”朝议乃定。旧时将王彪之视为维护世袭制、贯彻“青箱学”的典范。 ②王氏节义堂联。上联说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节操:下联说王氏家族人才辈出,不少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有斗岳般的功勋。 ③上联用王祜植槐、王献之爱竹的故事,下联用王谢抚燕、王羲之爱鹅的典故。 ④上联化用王勃《腾王阁序》中旬,下联用王士祯(渔洋山人)故事。 ⑤本联指清代刑部尚书、诗人王立项事。王士祯挖古文,工诗,其诗以神韵为宗,被奉为清初数十年诗坛正宗。其文多有可传,师从者众。 ⑥清代吏部员外郎、书法家王树撰书联欢。王树(1668~1743年),字若林,号虚舟,江苏金坛人。有《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 ⑦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王滋荣撰书联。王都荣(1845~1900年),字正儒,又字莲生或廉生,山东福山人,光绪进土,官至国子监祭酒,甲骨文最早发现即是他和刘鄂二人。著有《天壤阁杂记》。 ⑧王茂名人王贞常撰书座右铭(见《王氏族谱》)。 ⑨上联用王祥卧冰求鱼事,下联用王乔飞凫事。王乔,汉代河东郡人,汉明帝时任叶县令,传说每月初一、十五自县诣朝,不乘车骑,太史何其临至,则有双克从东南飞来,举罗张之,乃王乔飞履,时人称为“仙吏”。 ⑩上联用昭君出塞事,下联金母即西王母。 ?上联用王维事,王维曾建别墅于蓝田辋川,世人亦称辋川先生。下联用 王曾事,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宋代清州益都人,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立朝方严,朝廷倚以为重。 ?上联珠树家珍,指王勃事;圣主贤臣,用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篇名。王褒,西汉蜀资中人,官谏大夫,善诗赋。下联槐堂世相,指王旦事;忠臣孝子,用汉王尊事。王尊,字子赣,汉代高阳人,官益州刺史。先是王阳来就任,行至九折坡,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乘此险!”遂返车。王尊至此,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吒其驭日:“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知识出处

高镇村志

《高镇村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高镇村社会面貌和风俗文人,反映了高镇村逐渐向城市化演进的过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高镇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