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集体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54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集体建筑
分类号: TU208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东村志中集体建筑的情况,介绍了周氏宗祠,庙宇,亭榭和新旧教室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唐东村 集体建筑 建筑

内容

第一节 周氏宗祠
  (一)简况:
  周氏宗祠建造竣工于清乾隆乙卯(1795年)总面积约为558平方米,当时,经过六年准备,三年建筑,才完成这一巨大工程。
  (二)造形:
  宗祠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进两边厢,结构宽敞,风格古朴,与官宦之家内涵相配匹。原来正大门门口为“八”字形,正面左右两侧门形为卷形,整体结构为“王”字式。以前,戏台与中厅衔接,台分左、右、中三部分,平时中部卸去台板,当作走廊,直穿中厅,若演戏时装铺台板,构成一体。约在1937年时,正门作了改建,戏台也作了改装。
  各地宗祠众多,唯“王”字形结构即为寡见,谓称:“五门出入八字开,官爵大夫‘王’字式”。这是因为周氏先祖有在宋代朝庭官居“大理佐评”和状元及第,官任“大谏议”者,所以宗祠造形与众不同。按宋代官吏品位制度,见此祠式,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以示尊敬。
  中进是主要部分,四柱粗大,与大梁搭配相称,各柱梁,檐都雕镶有简朴的图案花纹,结构大方、雅致、适用。后进最后一排是摆放族人亡灵牌位的地方,另有东厢北端是“褒功堂”(助济堂),摆放建祠有功人员灵牌的地方。
  (三)匾额布置:
  后进中间有一副板联,云:“幽有神明有人序百世昭穆;敦五典庸五礼振万古纲常”。落款是芝英应志晖撰,乾隆乙卯年。对联是宗祠建成后开禄妻舅祝贺赠品,书写苍劲有力,是少见的墨宝。后进左边上方有两匾,一为“贡元”周兵,一为“年高德邵”周祥学,右中为“进士”周信仙。中进正中为“瞻依堂”,左为“大理佐评”周智祥,右为“大谏议”周师锐。智祥,师锐是本村人供奉参拜的祖先。
  (四)其它:
  宗祠距今虽已几百年,但从来鸟雀不巢,蛛网不留,洁净清雅。但四周墙壁采用“金火叠”,华而不实,至今已翻修了几次。
  祠内后进高于中厅二尺许,是因两班木匠配合不密之故,后进主墨师傅经验不足,被中进主墨师傅捉弄而成错误,导致所裁木料过短,待发觉后无法挽回,只能加高基地和柱底加垫,以此来弥补过失。附《宗祠记》
  盖闻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有祖。木之根深,其叶自茂,水之源远,其流自长,祖之德厚,子孙自昌。惟我周氏,徙居唐东,始祖华七十七公,迄今数世矣,尚未寝庙,况子孙繁多,族众。尝出孝思之念,故于乾隆甲辰春,设筵食,议定照丁平出,每四季各捐麦谷生放,以备建祠之费。十三世孙讳发月,深报祖德于丙午春,因生放不足,愿出已财,设食数筵,请众酌议,登名捐写,皆得乐助,或助祠基者有人,或助已财者有人,或任事者有人,于斯固美矣。痛平天限,其年登仙阙不获,亲其所成传男正禄,以代父之政,及至辛亥冬,纠众商议,不日即起,癸丑冬竖造,乙卯仲冬进主告庙,迭次其事,幸得其董事者,发韶、发德、开祚等同心并力,为之于前,舞之于后,克成先美,岂非祖宗之德厚,流光者哉,于是记乎。
  嘉庆三年岁在戊午冬谷旦
  十四世孙正禄谨识
  第二节 庙宇
  城中的庙为唐东村本保殿,叫胡三庙,自唐东北迁于此即建庙宇。清代同治癸酉(1873年)重建此庙,各房及村人喜助之石柱清晰在目。1950年、1968年曾两次遭毁,1992年修葺一新,并塑有十尊佛像,1996年4月破除迷信又一次推毁佛像,1999年秋又扩建前部,重塑佛像,演戏一台。
  另有龙凤桥头东边庙,佛像五尊,1950年毁佛像,1962年全部建筑拆毁一空。
  第三节 亭榭
  龟脚爪凉亭名“长乐亭”,建于1990年秋,是唐东村民和邻近各村村民喜助集资修建。亭的位置依山傍水,分上下两层,设计巧妙,一亭多用,这样的凉亭少见。
  桥头山通往桐坑口的路边,清代就建有凉亭,曰:义和亭,后改为万古亭。但年久失修,于1990年全部拆毁,其石柱移建长乐亭。
  第四节 新旧教室
  祠堂前一排平房,建于1965年,约180平方米,以前为学校教室,今为老年活动室、办公室。
  后泉北一排平房,建于1975年,约207平方米,以前为学校新教室,今出租农户。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