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81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变革
分类号: K295.5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东村的历史变革,包括辖区变更、村名“唐东”的由来、姓氏源流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唐东村 历史变革

内容

(1)辖区变更
  宋至清全县分十个乡,下设都图,唐东属太平乡十八都图一。民国初年全县改为十二个区,区下为乡,本村列入清渭区唐先乡。民国二十三年(1938年)成立南前乡,乡址设在岩前,乡下为保,保下为甲,唐东与岩前下半处为一保,唐东分为二个甲。1941年成立唐先乡,撒消南前乡,唐东与岩前合为一保,1945年唐先改为镇。1959年改为象珠公社唐先大队,唐东为清、唐、畈连。1961年改为唐先镇唐东大队。1962年改为唐先公社唐东大队。1984年改为唐先镇唐东村。2001年改为象珠镇唐先管理处,唐东属该处的一个自然村。
  (2)村名“唐东”的由来
  唐东始祖守润公,从东阳蟠松分岭下,再从岭下赘永康迁唐东。初建村于金殿山南端,因地址在塘(唐东塘)的东面,即名塘东,包括后来曾有分居山垄的在内。
  唐东的“唐”字,理应写成“塘”。从金殿山北迁至此,地理环境改变了,村西不再有塘,“塘”与“唐”又是同音,对“塘”的概念随着日推月移,而逐渐淡薄,出于简便,“塘东”也就演变为“唐东”,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农具家什上写“塘东”的居多。
  今唐东的地址,据传说是黄家(村名),村东的坟山,在《周氏宗谱》上记载为黄家山。黄家村泯灭之后,唐东才从金殿山北迁于此建村。北迁先祖为宗祯公,时间约明宣德辛亥年(1431年),在金殿山居住六十余年之久。
  金殿山建村的遗址,南端坡地上,瓦砾、陶瓷、器皿等等碎片抛弃满地。1977年毁林种桔后,遗址一毁皆尽,并有一部分已划分为唐先一村所有。
  (3)姓氏源流
  唐东村以周姓为主,另有施、蒋、卢等数姓。
  施姓于清道光丙午(1826年)从唐先迁至唐东,始祖施孝彩,至今已繁衍七代,现居唐东有八户二十四人(不包括迁居外地者)。同本村周姓联姻很多。
  蒋姓,蒋小六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从桐坑口迁入唐东定居,建有房屋一所,原址在村中心。该屋1949年后逐渐败毁。小六有子林章、炳水、章宝。炳水、章宝于1930年后先后迁居唐先,唯林章留居唐东,无子,有两女,长女香琴先嫁张岭口,后嫁桥下;次女香云,先嫁下徐店,后嫁殿后。林章一家因后继无人,即此告终,古迹尚有夏农家叫林章山一块。
  卢姓,显敖,弟显归,1913年随母(显达妻)从丁坑迁来唐东。显敖娶金畈夏宝宵为妻。子一:高良。女三:美英;美菊;美叶。该户1947年迁居诸暨市视北乡包村。
  1958年建造太平红旗水库,吕世松、吕师浪、吕文伟、吕金言、保和、秀娥六户24人,迁移唐东居住,太平建立新村后迁回。
  唐东自建村以来,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历经四个朝代,相传24世。村民耒历以淳朴勤劳著称,与邻近各村团结友爱,与异姓村民情同手足,同心同德,共建本村,风俗习惯也与邻近各村相同或相似。
  全村在1949年以前有62户,178人,1949年以后至今,有106户,311人,其中男157人,女154人,60岁以上的人有63人。(不包括外迁人口)

知识出处

唐东村志

《唐东村志》

本志上限时间尽可能追溯到可查年代,下限至2003年8月止,分为记事篇和人口篇,主要记叙唐东周姓为主,结合施姓。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与历史变革、各个时期党政群组织机构及人员、产业变革与发展、农田水利、山林、工矿商业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唐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