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岘口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7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岘口小学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5
页码: 51-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49~1968年浙江省永康市岘川境内岘口小学发展情况。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教育事业 岘川村

内容

校名沿革 岘口小学创办于1929年,初名岘峰初小,1941年改为保校,1949年后曾相继改为岘口初小、岘口大队五·七学校,至1980年改名为岘口小学。
  校舍搬迁 解放后,学生逐年增多,校舍几经搬迁。1969年春,原校址新祠堂拆建,全校师生因陋就简,借用吕宅“教梅祠”和村民“轩间”上课。经过半年,新校舍建成,有四幢平房,八个教室,一个办公室,六个教师房间,成为当时县里农村校舍较好的学校之一。美中不足的是从1969年至1989年,长达二十年时间没有操场,只得利用胡公殿前的晒
  场上体育课,跑步就得到从芝英至岘口的公路上进行。1988年,该校舍拍卖,将所得资金和村里投资,共计人民币23万元,在下山城建成一幢三层楼教学大楼,拥有教室10个,教师房间10间,有厨房,有公共厕所。校园占地3640平方米,其中操场约占2200平方米。
  学校规模 岘口村从1929年2月开始有初级小学。办学由周绍舟发起,村里34位热心人协商筹资创办,周大宗负责常年教育经费,当时人民生活贫困,读不起书,能上学的没有几个人,开设一个班,进行四复式教学,一直沿续到解放后1953年夏。从1952年秋开始转为公办。其间,1962年秋至1968年冬又曾改为民办。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数不断增加,从1953年秋转为三复式、二复式,到1961年秋办了两个班,改1—3年级复式,2—4年级复式。1962年秋开始办到三个班,到1968年冬发展到五个班,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只有一个班复式,成为了完全小学。1969年春,在小学招收了初中生,成为戴帽初中,到1980年4月,初中班并入芝英中学。由于学校教育教学较好,且有一定规模,从1994年秋开始,上亳塘、桐岭头、黄泥坳三个村学生均并入岘口小学。
  学校人事 解放前,岘口初级小学的人事由“校董”(数人组成)负责。1929年至1942年,周章虎任校长;1942年至解放,由周章合任校长。校长具体负责学校管理,并向“校董”汇报情况。“校董”属兼职,不脱产,临时聚会商量,解决校长个人不能担当的问题。
  解放前,人数少,只请一位老师教学。先后担任教学的老师有:应瑞堂、应业湘、应金林、夏田山、范春法、马岩昌、应长周、应清泉、应应业子、应春涛、应观印、吕岩严、包聿江、胡振槐、胡盛唐、徐洪毅等。
  解放初期民办,1962年至1968年民办,教师由村组织聘请。其他时间公办,教师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委派。解放初至1961年7月都只有一位老师。1961年秋天后,根据学生数和班级,陆续增加教师。开办戴帽初中后,教师增至10人。1980年,初中虽然并入芝英,但小学仍有相当规模,教师增至11人。从1983年秋开始至今,稳定在9人。
  解放后近50年间,先后担任教师或负责人的有这么几批:胡兴斌;周国仕;朱昌璧;陈芳谱;徐子明、应福林2人;周鹏程、应康山、吕爱娟3人(周养书先后代过课);周鹏程、吕爱娟等5人;施荣禄等10人;应焕星、周鹏程、周浩平、应业祥等10人;应业祖等11人;应业祖、关国华等9人。

知识出处

岘川志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