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岘川周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岘川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69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岘川周氏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2
页码: 1-12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古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岘川村周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祖源 周氏 岘川村

内容

第一节 岘川周氏源流
  据《中国姓氏考略》记载,自有文字记载起即有周姓,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旧本《百家姓》,周姓排列第五位。1982年和199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周姓人数之众均排列全国第十位。周氏也是永康第十大姓,现有15000多人,游川、璋川、岘川是永康周氏聚居最集中之地。
  查《永康县志》和1948年修订的《周氏宗谱》,游、璋、岘三川之祖周时文(排行晋),字邦佐,系北宋哲学家、理学始祖周敦颐(住湖南)第八代孙、周景武三子,生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12月,原住金华泮塘。任两浙市舶提举司提举,在赴台、温分司督察盐政时,途经永康,酷爱永康山川风物之美,遂举家迁居永康升平乡草墅,至今有700多年了。时文公次子周榆,排行宏,仍居草墅。榆有子七女三,长子周圣,迁居游溪塘;三子周契,先芝英,后泽塘头,最后定居麻车店;五子周康创居岘川,康子光泽定居岘口。周康公排行俊,生于元代皇庆元年(1312),卒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根据生年和析居条件推测,周康创居岘川大约于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由此看来,岘川至今已有630年历史。
  此后,历经六代,至公元1500年前后,周元幼子周济从岘口迁居大塘(现属胡库镇),开创岘川系第一代移居周姓。随后不久,周梓长子周炌迁居皮店。从公元1550年起,至167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生产有限、外出经商等原因,多人从岘口迁往永康县城、方山口,以及缙云包坑、仰头、沙溪和仙居县等地。有的因仕途迁居山东、北京、山海关等(详见附表)
  近代因文化素质提高,战争因素影响和外出经商,岘川系周姓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都有人在,也有走出国门,全家定居美国的,且人才辈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岘川周氏的排行字目为:
  “(晋宏)俊仪、蒙震乾复、升谦豫泰、同益萃济、
  颐鼎观节、巽履丰雷、咸临孚泽、恒随大家、
  明师需井、坤兑渐贲、比中有壮、易道完美、
  典谟训诰、誓命贡赋、帝谛王往、书义精详。”
  岘川周氏,自蒙行开始至孚行,迄今已相传23代。
  岘川周氏外迁始祖
  第二节 祖祠
  岘川宗祠自蒙(39)廷华公因山川之秀卜居岘川,历世建有宗祠,祠宽五间,坐西朝东,三进建筑。祠堂庄严肃穆,立在山城之上,前边溪水潺潺流过,同宗睦族,每年春秋祭奠,以报宗功。迨经戊子(1648)兵燹之余,而榱桷垣墉,鞠为茂草。裔孙逢昌、立志、得慧等爰鸠族人众,于康熙丙寅年(1686年)蠲择谷旦,重构祠宇,鸟革翚飞,焕然由旧。
  复经雍正、乾隆、嘉庆,世远年湮,椽瓦不无倾颓,墙垣不无坍塌。孝孙济川首先倡议每丁捐资重造,当其钱未即交缴时,奈兴工。
  无资,济川遂将母膳田四百秧自立典契出当,借钱一百千文逐渐修整。自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伊始陆续兴工,延至次年癸巳六月将竣之际,猝被蛟水冲滩,几至前功尽弃,其钱悬诸簿本,本利未还(道光廿五年即公元1845年,以黄泥墈庵屋抵还)。幸而仗义者多,嗣下复欣欣然再议,或某常助造寝堂,某常助造中庭,或某常助造廊庑,由是集腋成裘,寝成孔安。
  1833年重造后,其间或修或葺,亦无常定。宣统间,族长归明等视椽瓦倾颓,墙垣坍塌,邀同父老计议重修,因常帑突乏,捐资坐椟助柱登记,议定每丁粗工供工各派五日,栋梁桁料尽出常山,遂于民国壬子(1912)鸠工伐木,派工召人全赖归明,垫款捐资皆依土好,记录即巽序任之。
  1948年至1987年四十年间,或白蚁啃啮蛀空,或狂风掠刮,或水患侵害,又几经修复,更换柱子,新添桁梁,第一进重新拆建,仍基本恢复原貌。
  祖祠第三进供奉木主,摆满历代先人灵位的木制灵牌,第二进与第三进两个小天井之间搭有戏台。祠堂专供祭祀、聚会、做戏。从1929年创办岘峰小学始,第二进成为读书场所,第一进与两旁廊庑,村民安放稻桶车铺。解放后,祠堂继续办村校,后改为高级社社址,木主陆续被烧毁。再后来办农机修配厂,接着办食堂,办茶叶场,也办过公社“五七”高中。从1987年开始至今,为芝英应广文租用,办“永康市海洋锚链厂”,归属市民政局和镇政府管理。
  皮店祠堂 皮店派本岘川始。祖俊8康公建有大宗,岁时燕飨,敦叙宗族,昭穆一堂,固于今无异也。其处在皮店者,系孟常一派,道光乙酉(1825)载,裔孙景法、景陈、景广、如喜等商造己祠,别为小宗以祀。升86公讳梓,字宗立,凡诸栗主得所式凭焉。是年冬十一月,寝庙已成,其堂门、神龛并廊庑中厅未完工。今年(1843)春派下嗣孙议捐蒇事,一时踊跃捐输,各出帑金,遂以落成,洵肯构肯堂之美意也。如是则先灵妥奕祀贤,礿祠蒸管,敦宗睦族,焕然一新。
  宗祠年代久远。三进建筑,中进尤为坚固,柱大梁粗,至今完好无损,雕龙画栋,宛若从前。前进、后进,祖辈几经修葺。解放后,1963年和1975年又作过两次修理。目前,后进作碾米机房,供全村碾米用,其余空着。前面一进破损较多,已有柱子倾斜,全赖另一根新添的长木柱支撑。
  方山口祠堂 方山口周姓始于岘川。同字行逢第公约于1640年析居方山口,距今已有357年。1941年间,虽然周氏只有七八户人家,二十来个男丁,经济十分困难,但为了纪念先祖功德,周桂员、周长江、周德友首先倡议,会同子孙协商,决定建造一座祠堂。地基以常产100把田与徐兴隆门前过溪田90把调换,资金以卖掉座落陈山头的158把水田解决,粗工每个男丁义务摊派。1941年冬动工兴建,历时两年建成。祠分上下两进,计14间,门面砖石结构,其余墙体以泥土夯筑。不幸的是,竣工不久,则因暴风雨袭击,全部后檐墙壁被冲倒,后不得不又筹措资金,概用砖石修建。
  1949年解放后至1958年公社化期间,凡有公房均纳入集体,为村委会执管,由生产队支配。祠堂供副业队作养猪场和抽粉干用。1960年七月廿二日晚,山洪暴发,水坑水库冲垮,洪水泛滥,祠堂因此被冲毁,变成溪滩。原祠基现在已建造民房。
  第三节 祖墓
  民国戊辰(1928)重修《周氏宗谱(卷之七上)》即《墓图》卷绘有“岘川大坟山墓图”,墓图说明文字照录于后:
  右墓坐落三十一都十保,正东至杜涓塘岩为界,南至破垅坟庵为界,西至黄光坑屋后(今名馒头突)为界,北至桐树岗(今名松树岗)田地为界。
  第三世俊八公 安人柏岩陈氏之墓
  第四世仪廿三公 安人后杜应氏之墓
  第五世蒙三十九公 安人五云徐氏之墓
  第六世震六十二公 安人花园徐氏之墓
  (注:今修《岘川志》,将排行“晋、宏”划为外纪,内纪从“俊”开始划为第一世;仪,第二世;蒙,第三世;震,第四世。)
  根据墓图说明文字,上三周游、璋、岘三派之岘派始祖俊八公及其子仪廿三公,与创建岘川之始祖蒙三十九公及其子震六十二公,共四代太公太婆均已合葬在一起,坐落之四至界位为整块大坟山之四至界位。
  世远年湮,势异时移,为使先人之德永远不朽,1995年5月,岘川及其派下皮店、大塘之后裔商议,筹资人民币近玖仟元将祖坟重新修缮一新。祖坟面积较大,周围苍松参天,丛荆栖缠。墓前建有“三级浪”,拜坛宽阔,利于子孙聚集,凭吊先祖。正可谓“祖安飞凤千载在,后继子孙万代兴。”
  四代太公太婆直传照录于后:
  俊八翁讳康,字允恭,宏二府君榆公五子,岘川分派之祖也,生元皇庆元年壬子六月二十二日亥时,卒洪武六年癸丑九月三十日申时。配柏岩陈氏,生延庆元年甲寅正月初一日子时,卒洪武八年乙卯二月廿三日辰时。合葬草墅。子一光泽,女一适石马卢伯常。
  仪廿三翁讳光泽,字元博,俊八府君康公之子,生至正己丑十一月十五日午时,卒洪武丙寅二月初五日辰时。配后杜应氏,生至正庚寅四月初六日亥时,卒永乐壬寅八月二十日。合葬黄园。子二:珍(蒙三十)、荣(蒙三十九),女一适安田马。
  蒙三十九,时呼三九翁,讳荣,字廷华,仪廿三府君光泽公幼子。肇基创业,食指繁而冠裳盛者,皆公德泽所致也。生洪武己未五月十七日,卒天顺己卯五月二十七日。配五云徐氏,生洪武丙寅八月二十八日,卒永乐甲辰九月二十八日。合葬门前大坟山。子一肇(震六十二),女一适芝英应仕斌。
  震六十二翁讳肇,字世珉,蒙三十九府君荣公之子,生永乐癸巳四月初九日申时,卒弘治己未六月廿八日亥时。配花园徐氏,生永乐庚寅七月六日申时,卒弘治丁巳十一月廿四日酉时。合葬桐树岗上大坟山。子三:辉(乾五十八)、元(乾八十三)、福(乾八十七);女三:长适上街应肇荣,次适古山孙统,幼适芝英应治九八公。继先志以拓宏规,立人纪而张模范,他如恤患难,急死丧,捐已输,公周贫起仆殆难枚举,迄今尚籍芳誉也,盛哉!
  部分先祖初葬地
  岘川的祖墓,大多在大坟山、泽塘头、茅草山等地。除此以外,各房头支派还有自己的专属墓地,形成一房子孙几代埋葬一起的房属墓群,安息坟山的先人不计其数。坟墓重重迭迭,埋了塌,塌了又埋,不少列祖的准确墓地已难寻觅,后人只能根据记忆认个方位而已。
  1958年,在移坟上山和几经造田、造地和建房中,搬迁了不少祖墓,今天这些墓群有的已不复存在,列祖列宗的肉身早已回归大自然。
  下面根据宗谱记载,将部分先祖的初葬地列表记录如下:

知识出处

岘川志

《岘川志》

本志分记事篇和人口篇两个部分。记事篇分章、节记叙,以章统节,人口篇分世系和户传两章编排。志首设大事记,志末设编后记。

阅读

相关地名

岘川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