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献与专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献与专记
分类号: G256
页数: 11
页码: 274-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文献与专记的情况。其中包括永康县人民政府、袭击保卫团、日军侵略、解放唐先、大桥水库纪实、招贤庵、龙山街与十八进士、石仓岩奇境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文献 专记

内容

永康县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唐先一村等14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的批复
  唐先镇人民政府:
  根据你镇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的报告,对照省民政厅浙民函字(84)61号《关于划定革命老根据地问题的函复》精神,经研究,同意你镇唐先一村、唐先二村、唐先三村、唐先四村、云路、新村、岩洞口、上仁、石湖坑、岩前、新河、唐下舒、石湖口、石桥头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望革命老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永康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袭击保卫团
  民国24(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余部14人,由政委刘达云(后叛变)、特派员张文碧率领在黄弄坑与浙西游击队会合。浙西游击队整编为浙西工农红军第一、第二大队。由陈龙虎任第一大队长,钱双全任第二大队长。
  民国25年(1936)7月9日,挺进师主力来黄弄坑,同挺进师一纵余部与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汇合。7月11日,挺进师北进,12日凌晨浙西工农红军二大队和挺进师100余人,包围了唐先镇公所和保卫团的驻地成兴常祠堂,被门卫(早上起来捉虾的)敌团兵施祖仁发现,施即向祠内高声大叫报警,祠内团兵闻声紧闭门户顽抗。因挺进师不知敌人内情,无法从正面攻入,一战士逾墙而进,不幸中弹阵亡,随带的枪枝及手榴弹被敌抢去,另一红军干部黄如山在战斗中受重伤,当大部队撤退时,黄如山来不及转移,被敌杀害于油麻山。
  敌团兵施章问,不在营房宿夜,听到枪声后,化装成樵夫,混出唐先,去象珠打电话向国民党县政府告急。下午二时许,数百名国民党部队援兵到达上街岭头,向唐先方向毫无目的地放枪。挺进师撤出唐先。此次战斗红军失利,牺牲2人,毙敌1人。
  是夜,挺进师与浙西工农红军二大队宿营于后渠坑,二大队18名干部战士被错害。直到1985年5月沉冤昭雪,被追认为烈士,其中有唐先的施绍来和施文月。
  日军侵略
  民国33年(1944)1月10日晨,侵占八字墙日军600余人,准备扰窜县城,11日清晨4时许,他们和侵占金华日军500人,计1100人,从八字墙出发,路经枫坑口、九里口窜犯象珠。另一路经溪边、清渭街抵山西、山西孔。山西孔驻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二营五连奋起抵抗后,撤到古山。
  14日晨,象珠、山西敌400余人,马80匹,经唐上、云路、太平、太平桥等村窜抵四路口抢掠。受到当地驻军侧击后,退回,窜向尾树岭脚、葛府、南马、中山后、溪后、岩前、上仁、回宿唐先一村隔龙一带。日军宿营唐先之后,邱忠雨、朱瑞兴等布店被抢,还专拣朱漆过的大橱、花床、桌子当柴烧,猪、鸡抢走杀了放在火里烤,只吃好的,其余即扔到粪缸里,把尿屎撒到米缸里、灶台上,到处撒上了尿屎。日军无恶而不作,次日才撤出。
  解放唐先
  1949年5月8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2军34师,解放永康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王泰来率县政府官员逃奔到唐先,在朱瑞兴屋内办公。敌武装608团团长柳继元、浙东戡乱总队第三支队队长金正标、副队长朱长兴、卢振其等一帮顽敌500余众也逃到唐先,盘踞于唐先及周围村庄。顽固不化的残敌坚持与人民为敌,一时唐先成为国民党的第二县城,反动势力的堡垒。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惨遭兵祸之殃。
  农历四月廿日(5月17日)凌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八大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4师100团,派出主力千余人,于凌晨4点,分四路包围了唐先,顿时枪声大震,炮声隆隆。早晨大雾弥漫,敌人闻到激烈的枪炮声,犹如惊弓之鸟,吓得屎滚尿流,凭借大雾的掩护,怆惶向西山里、雄猫头坑西北方向的丛山峻岭逃窜。不到半小时,战斗结束。生俘国民党派驻永康县政府的军统特务陈旭明,解放军开进唐先,群众夹道欢迎,唐先遂此解放。
  解放军乘胜向金坑方向追击。王泰来、吕匡等逃到东阳林村,召集敌各中队长会议后,向峡源坑逃窜。翌日,王泰来潜回象珠,装扮成老百姓企图外逃,最狡猾的狐狸逃不出好猎手的眼睛,被八大队哨兵识破,终于生擒。敌人土崩瓦解。
  大桥水库纪实
  每当见到“哗哗”的水库清泉,顺着纵横交错的渠道,灌溉稻田,保障了唐先土地旱涝丰收,唐先被省称为水利化村,当年建造水库的悲壮场面,动人情景,便会油然而生。
  大桥水库,位于唐先镇岩前村上,华溪上游,原有石拱桥架其上,名大桥,水库遂以此命名。
  水库坝顶长146米,宽4米,并建有高1.2米,宽0.5米,浆砌块石水泥砂浆粉面防浪墙,集雨面积6.88平方公里,主流长4公里,总容量253.3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59.50米,发电装机100千瓦,养鱼面积286亩,受益唐先、中山两乡镇的0.7万亩土地。奋战一年造成一个小(二)型水库
  1957年春,永康县水电局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察库基,经多次测量设计,于1957年12月9日正式施工。
  建水库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土地移民政策处理问题。库内土地权属为中山乡的潘川、中山、桃源口等村,其中桃源口村36户人家必须搬迁。
  唐先镇政府领导通过多次与有关村庄协商后,落实好140亩被溢土地的调换和桃源口村124间房子的拆迁政策。
  工程第一步,先着手清基挖嵌沟。基础工程十分艰巨。昔时尚无现代化的机械工具,全凭人工用锄头挖土,用肩膀挑泥,用钢钎、铁锤取石。700多个民工,不畏严寒冰雪,奋战了58个日夜。其中有22天夜以继日挑灯奋战,才完成20余米深度的挖嵌沟任务,并且处理好岩面上的所有裂缝。然后选择优质黄金坭土填入沟内用石夯打结实。挖沟恰在冬寒和初春雨雪季节,为预防洪水冲击,确保挖沟复填工程安全,镇政府特组织了一支以乡村干部和党团员为骨干的40余人的抢险突击队。在洪水来临之际即奋力投入抗洪。为争取填沟工程在春汛之前完工,又动员群众小雪小雨不停工,天寒地冻不休息,连过春节也在工地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建造水库农民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唐先一、二、三、四、岩前、上仁、唐东7个村全面发动正半男女劳力天天奋战在工地,并且每日轮流上4——6头耕牛到大坝拉滚筒压土。不到一年,投入建设大桥水库的劳动力计6万多个劳动日,顺利地完成了设计计划。一个坝高12.7米,蓄水库容30万立方米,灌田3000多亩的小(二)型水库,在密浦山下,华溪上游建成,唐先7个村,数千名社员用汗水浇出了一朵水利鲜花。再战三年造成中型水库
  1958年,象珠区改名为东风人民公社,原唐先镇改名为管理区。公社提出把大桥水库扩建为能蓄水200万立方以上的中型水库,把大坝加高到25米。工程质量更高,劳动力的投放更多。唐先管理区继续全面发动民工投入的基础上,于1959年下半年冬,公社内开展大协作,、全社9个管理区,每个村,都抽调出劳动力上工地,上工地的民工日平均在三四千人,高峰期近6千人。唐先周围村庄几乎都住着做水库的民工。时逢三年的干旱,兼之党的政策失误,粮食产量减产,农民闹饥荒。各生产队还是尽可能节约出一些口粮,支援上工地的民工。为了提高工效,大搞技术革新,大搞车子化,(车是木轮手推车)土法上马,每日在工地上运土的车达400余辆。山上搭起运土的毛竹索道,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高音喇叭,歌声昂扬,山坡上用石灰写着诸如“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斩断潘石坑”、“奋战十个月,建好大水库”等豪言壮语的标语。山坡上,大坝上,挖土的、挑土的、推土的,打夯的人们人山人海。
  其时的劳动几乎都是义务工。一天劳动下来,得的是几根用来计算工分的竹筹码。建水库所需的物资除部份由公社购买,大部分还是从各管理区无偿调拨。干部工作也非常艰苦,他们既要负责民工的调度,又要不断地做好民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既要检查工程的质量,了解工程的进度,还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他们同民工一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经过一年左右的艰苦奋斗,大坝工程竣工。回顾这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记忆犹新。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颂的。进一步完善水库设施
  由于扩建时没有再挖嵌沟,施工质量差,坝体与山坡两头均有渗水。1963年冬在迎水坡坝脚重挖嵌沟加做斜墙,同时对溢洪道放水设备、渠道配套也按标准进行修建,到1965年春基本完成。
  1976年对水库进行防洪保坝工程的测量设计。1979年冬至1980年按设计标准完成大坝整修加固施工任务。大坝系多种土质心墙坝,坝顶长146米,宽4米,并建有高1.2米,宽0.5米浆砌块石水坭砂浆粉面防浪墙。
  溢洪道原建在右坝头。1959年因工程扩建改挖左坝头,1965年春完成。原右坝头回填,建成土坝。1979年至1980年按500年一遇洪水频率复核加固设计要求、整修了溢洪道,滚水堰,长45米,陡槽底宽7——6米,最大下泄流量195立方米/秒。
  1957年新建的内径40厘米的条石方涵,已于1979年封堵。1959年改建的右侧内径60厘米混凝土涵管也已不常用。1979年至1980年在左坝新建输水隧洞,内径60厘米,进口安装门径60厘米。并安装插板闸门和启闭机。
  灌溉渠道分10条干支渠,总长19.85公里。灌溉唐先镇、中山乡的28个行政村,7000多亩农田,其中自流灌溉面积5160亩。
  主体工程在兴建、整修、加固过程中,共搬动土方23.70万立方米,石方2.14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14万立方,混凝土400立方米,总投工30.66万工日,共投资人民币21.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3万元。库内淹没土地140亩,拆迁民房124间。
  1985年8月,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建库后溪滩改田400亩,耕地反比建库前增多。防洪、发电、养鱼,效益亦较显著。(施鹤云)
  招贤庵
  招贤庵,位于东阳招军岭之巅。招军岭,原名招贤岭。何谓招贤岭?一说地处古之东阳至天台通衢,常有贤人君子往返于其间,故名;一说宋宗宁公及第任唐安县尉,同右相马光祖上书弹劾贾似道,被贾太后削职退居于东阳、永康之间,后谢垒山知其学博贤能荐于朝,帝下诏吴宁征贤,此岭即以招贤岭名之。
  招贤岭,地势险要,历乃兵家必争要隘。宋元祐丁卯(《东阳市志》,写作宋元丰庚申)唐先施氏上祖构叔通公来任东阳县令,那时,招贤岭一带强人出没,危害百姓和过往商旅,骚扰社会安宁。施令为维系社会安宁,惩治歹徒,遂于岭巅建宇招募义勇,屯兵设卡,以靖一方,故招贤岭又名招军岭。
  迨后十四世孙沐,复修该屋。明万历壬寅唐先施氏裔孙再次大修并于祖莹之旁建庵一座,名招贤庵,供子孙清明扫墓之用。庵毁于同治壬戌兵祸。丁卯岁,由裔孙国圣、邺书、豹之、立生等族孙为首劝募于原址重建,宇成名不变。庵中常年住人管理,费用由施大宗负担。同治十二年,潘宅潘树棠先生作记,勒石为碑,记其事。
  龙山街与十八进士
  关於抄龙山街与龙山出十八进士的传说,在永康流传了几百年。实有其事否?十八进士叫什么名字,于今已鲜有人知。
  《黄岗胡氏宗谱》载:五代时,有胡彦濲者居北镇坊,濲生三子,曰承师、承旺、承佑。为避五代乱,於后晋元年(936),迁龙山柏樟。翌年承师迁库川(今胡库),承旺迁善仁里(今黄岗村),建积庆堂,承佑仍居柏樟。又据《钟川胡氏宗谱》和《苔川胡氏宗谱》载,宋有文质,官殿前兵司户赠朝议大夫,自台州迁龙山置田建宅,质为龙山始祖。但三谱均提到族祖胡则进士,黄岗谱说龙山进士邦直是承佑五世孙,苔川谱则说是文质公五世孙。世代相同而名有异,笔者以为“文质”与“承佑”或许是同一人。
  昔日永城建有龙山胡氏总祠,祀库川、黄冈、龙山三派之祖,据《黄岗胡氏宗谱》载:总祠有联曰:“家藏蠹简三千卷,身透龙门十八人。”对联描述了宋时龙山胡氏确实出过十八进士。
  在赵侯庙胡向阳家发现的《钟川胡氏宗谱》残本中有一段文字载:“自邦直公始登进士者十余,而乡贡者三十,钜官达人甲于永邑,奈宋季扰乱多张,疑忤毁尽,奔处碌碌,惟七世孙侲奔迷田野得锦云覆之祥,时称锦被丘是也。因之遂离祖居三里许依墓而家焉。”“胡侲,字信臣,仕平江学政,而归,因宋元逼,疑忤抄毁。生淳熙丙申年。”龙山街在南宋年间盛极一时,龙山胡氏为永邑之望族。忤旨被抄毁其村也实有其事。
  古之龙山街,即今之唐先镇龙山村一带,明朝,施姓迁入建村仍用旧名。
  相传宋季,龙山街村庄很大,有“上至石桥头,下连荷沅畈,二十里长街。东街上午市,西街下午市”之说,有跑马街、智广街、东花园、西花园、铁店山、缸窑山等地名。从今日龙山、上考畈、大祠堂、石桥头诸村改地造田、建宅和建设大后寺坑水库时发现的,有称为“跑马街”的地方,在地下挖出了石子路和印有“智广街”字样的青砖若干块,刻有“智广街”的路碑1座;称为东花园的地方,挖出了一个约3亩地广的青砖砌成的花坛。在上考畈西面的西花园于解放初还有一株古腊梅;称铁店山的地方挖掘出许多铁渣;称缸窑山的地方发现古龙窑和许多烧好的陶器及碎片;在称大后寺的山坡上发现了沿山坡建造的古寺墙基。此外还出土了几口古井及许多埋於地下的古文物。据说有几件文物是非常珍贵的,被发现者珍藏了。这些古遗址、古遗存,可以说明昔日龙山街繁华的景况。
  关於龙山十八进士,根据清道光《永康县志》及有关宗谱记载应是指龙山胡氏的宋代十八位进士。名单如下:
  胡则,宋端拱二年进士,兵部侍郎致仕,上柱国拜礼部尚书。
  胡赈(胡则弟),咸平三年进士,仕礼部侍郎。
  胡邦直,建炎二年进士,起为监司,累迁知封州。
  胡达可,邦直长子,乾道二年进士,仕御史、谏议大夫。
  胡咨,邦直子,淳熙元年进士,仕御史郎中。
  胡启,邦直子,乾道二年进士,仕户部。
  胡俨,邦直孙,庆元五年进士,仕金溪县宰。
  胡似,邦直孙,嘉定七年进士,仕兴隆军通判,国子监通典军务事,授文林郎。
  胡岩起,邦直孙,嘉定七年进士,仕福州闽县宰。
  胡鸣凤,邦直孙,嘉定十年进士,仕松江华亭知县,历江西参议。
  胡佡,邦直孙,仕监察御史。
  胡居仁,邦直曾孙,淳祐七年进士,召为太常博士,朝散大夫。
  胡云龙,邦直曾孙,宝祐七年进士,仕临安推官。
  胡与权,邦直玄孙,咸淳十年进士,仕国子监教谕,象州知府。
  胡之纯,邦直玄孙,咸淳十年进士,仕正奏。
  胡长孺,邦直玄孙,咸淳十年铨试第一,,仕迪功郎等。
  胡能,咸淳四年进士,朝议大夫。
  胡稷言,咸淳十年进士。
  石仓岩奇境
  距白莲塘、象牙里村的大白莲塘里许,有低山,形如粮仓,奇石如林,名曰石仓岩。山间石怪、洞奇、崖险、林茂、竹修。山泉叮咚,幽静恬神,身临其境,如入仙山福地,为永康风景点之一,是唐先镇旅游胜地。
  自山脚拾级而上,两石夹道,其新建登山亭,六翼起翘,琉璃碧瓦,玲珑剔透。沿游步道上登数百步至横栏处,突见前方尽是悬崖绝壁,有一高约40米、宽10几米的巨崖斜靠于绝壁上。那巨崖,若巨人头像,额下眉骨凸出,双目深邃,凝视前方,鼻梁高隆,半张巨口,神态严肃。于近看若青面獠牙把守天门的天将。于下山看,若慈祥老寿星,酷似人工雕就,村人称之“仙翁岩”。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最大头雕牛河女神高22.5米,乐山大佛的头像高20米”,而仙翁岩却超过它们2倍,可谓为大自然神功造就的华夏一绝。仙翁岩与绝壁相靠下面一条数米长孔道,入口处村人叫“天门口”,顺石级而下出天门口,昂首见一巨岩,状如大鹏欲腾,下有石洞广500余平方,高2米许,因位于仙翁岩之东,故称之为“仙人洞”。与仙人洞比邻石壁下又一石洞,宽20多米,纵深30多米,入口处必须低头而进,里面光线微弱,据说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有红军指战员,隐蔽洞内,故村人称之为“藏军洞”、“红军洞”。因洞冬暖夏凉,又叫它为“冷暖洞”。洞前修篁参天,岙下绿树遮日,其上,陡壁中间又有一窟,相传此窟为蝙蝠栖息洞府,故名为蝙蝠洞。洞宇轩敞,广约600平方,高2米许,登上数米高的云梯方到洞口,要进洞游,险象横生。1995年,长塘头村老人协会通过四方集资,架成一座五曲水泥扶梯,并凌空建一凉阁,游人可以登梯入洞。洞内石壁和左右侧有泥塑菩萨数十尊。红军洞之东壁下一石洞,洞前一方土坪,小池一口,前有紫竹葱翠,洞内塑有观音等佛像,依石璧建屋一间,支有炉灶,专供香客饮食。沿观音洞东行百步,石壁下又有石洞,长约30米,纵深10余米。雨天,山瀑从洞顶倒挂,宛若帘布空悬,名之为水帘洞。站在洞口朝东仰望,有石如鼓、如蛙。山巅两石并立,如公、如婆。下至山岙,平地亩广,为古澄真寺遗址。
  相传五代时,身居五指岩修行的洪雅禅师,旷游山水,涉足石仓岩,观苍山之秀奇,赞叹不已,决意于此择地建庙,为暮年入寂之所。至后周显德元年,禅师年高,攀登五指岩感到乏力,遂于二年(955),在石仓岩山谷平旷之地,伐木斩荆,建造三进两厢房壮观的“保安寺”(后改“澄真寺”)。洪雅和尚,文能吟诗作赋,治病救人,武可用手劈开石头。山上许多怪石是他练功时劈出来的。
  沿山而下,对面坑上,一石屹立,像亭亭美女。前有方池一口,水清可鉴,似美女对镜梳妆,名之“美女照镜”。过石弄堂下得半山,又有一巨岩,状若一把撑开的雨伞,人称“雨伞岩”。
  山中离奇古怪的石头,凭你丰富的联想,可以道出像这像那。石仓岩不仅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从近两年,象牙里施某和长塘头俞某在那里发现的石斧看,她还是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注:1995年,象牙里村人,在石仓岩背发现了一把新石器时代人类用的石斧。1996年,长塘头村人,又在仙人洞前的泥石堆中发现一把有红色花岗岩圆柄有肩石斧。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