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诗文辑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82
颗粒名称: 第二十章 诗文辑存
分类号: I2
页数: 64
页码: 274-3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诗文辑存的情况。其中包括文献与专记、报刊文选、序文、记铭传、宗谱序跋存目、诗歌、联对、旧规、新约等。
关键词: 唐先镇 诗文 文学

内容

第一节 文献与专记
  永康县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唐先一村等14个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的批复
  唐先镇人民政府:
  根据你镇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七日的报告,对照省民政厅浙民函字(84)61号《关于划定革命老根据地问题的函复》精神,经研究,同意你镇唐先一村、唐先二村、唐先三村、唐先四村、云路、新村、岩洞口、上仁、石湖坑、岩前、新河、唐下舒、石湖口、石桥头村划为革命老根据地。
  望革命老区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永康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七月三日
  袭击保卫团
  民国24(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一纵余部14人,由政委刘达云(后叛变)、特派员张文碧率领在黄弄坑与浙西游击队会合。浙西游击队整编为浙西工农红军第一、第二大队。由陈龙虎任第一大队长,钱双全任第二大队长。
  民国25年(1936)7月9日,挺进师主力来黄弄坑,同挺进师一纵余部与浙西工农红军第二大队汇合。7月11日,挺进师北进,12日凌晨浙西工农红军二大队和挺进师100余人,包围了唐先镇公所和保卫团的驻地成兴常祠堂,被门卫(早上起来捉虾的)敌团兵施祖仁发现,施即向祠内高声大叫报警,祠内团兵闻声紧闭门户顽抗。因挺进师不知敌人内情,无法从正面攻入,一战士逾墙而进,不幸中弹阵亡,随带的枪枝及手榴弹被敌抢去,另一红军干部黄如山在战斗中受重伤,当大部队撤退时,黄如山来不及转移,被敌杀害于油麻山。
  敌团兵施章问,不在营房宿夜,听到枪声后,化装成樵夫,混出唐先,去象珠打电话向国民党县政府告急。下午二时许,数百名国民党部队援兵到达上街岭头,向唐先方向毫无目的地放枪。挺进师撤出唐先。此次战斗红军失利,牺牲2人,毙敌1人。
  是夜,挺进师与浙西工农红军二大队宿营于后渠坑,二大队18名干部战士被错害。直到1985年5月沉冤昭雪,被追认为烈士,其中有唐先的施绍来和施文月。
  日军侵略
  民国33年(1944)1月10日晨,侵占八字墙日军600余人,准备扰窜县城,11日清晨4时许,他们和侵占金华日军500人,计1100人,从八字墙出发,路经枫坑口、九里口窜犯象珠。另一路经溪边、清渭街抵山西、山西孔。山西孔驻军七十九师二三六团二营五连奋起抵抗后,撤到古山。
  14日晨,象珠、山西敌400余人,马80匹,经唐上、云路、太平、太平桥等村窜抵四路口抢掠。受到当地驻军侧击后,退回,窜向尾树岭脚、葛府、南马、中山后、溪后、岩前、上仁、回宿唐先一村隔龙一带。日军宿营唐先之后,邱忠雨、朱瑞兴等布店被抢,还专拣朱漆过的大橱、花床、桌子当柴烧,猪、鸡抢走杀了放在火里烤,只吃好的,其余即扔到粪缸里,把尿屎撒到米缸里、灶台上,到处撒上了尿屎。日军无恶而不作,次日才撤出。
  解放唐先
  1949年5月8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2军34师,解放永康城,国民党县政府县长王泰来率县政府官员逃奔到唐先,在朱瑞兴屋内办公。敌武装608团团长柳继元、浙东戡乱总队第三支队队长金正标、副队长朱长兴、卢振其等一帮顽敌500余众也逃到唐先,盘踞于唐先及周围村庄。顽固不化的残敌坚持与人民为敌,一时唐先成为国民党的第二县城,反动势力的堡垒。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惨遭兵祸之殃。
  农历四月廿日(5月17日)凌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八大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4师100团,派出主力千余人,于凌晨4点,分四路包围了唐先,顿时枪声大震,炮声隆隆。早晨大雾弥漫,敌人闻到激烈的枪炮声,犹如惊弓之鸟,吓得屎滚尿流,凭借大雾的掩护,怆惶向西山里、雄猫头坑西北方向的丛山峻岭逃窜。不到半小时,战斗结束。生俘国民党派驻永康县政府的军统特务陈旭明,解放军开进唐先,群众夹道欢迎,唐先遂此解放。
  解放军乘胜向金坑方向追击。王泰来、吕匡等逃到东阳林村,召集敌各中队长会议后,向峡源坑逃窜。翌日,王泰来潜回象珠,装扮成老百姓企图外逃,最狡猾的狐狸逃不出好猎手的眼睛,被八大队哨兵识破,终于生擒。敌人土崩瓦解。
  大桥水库纪实
  每当见到“哗哗”的水库清泉,顺着纵横交错的渠道,灌溉稻田,保障了唐先土地旱涝丰收,唐先被省称为水利化村,当年建造水库的悲壮场面,动人情景,便会油然而生。
  大桥水库,位于唐先镇岩前村上,华溪上游,原有石拱桥架其上,名大桥,水库遂以此命名。
  水库坝顶长146米,宽4米,并建有高1.2米,宽0.5米,浆砌块石水泥砂浆粉面防浪墙,集雨面积6.88平方公里,主流长4公里,总容量253.3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0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59.50米,发电装机100千瓦,养鱼面积286亩,受益唐先、中山两乡镇的0.7万亩土地。奋战一年造成一个小(二)型水库
  1957年春,永康县水电局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察库基,经多次测量设计,于1957年12月9日正式施工。
  建水库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土地移民政策处理问题。库内土地权属为中山乡的潘川、中山、桃源口等村,其中桃源口村36户人家必须搬迁。
  唐先镇政府领导通过多次与有关村庄协商后,落实好140亩被溢土地的调换和桃源口村124间房子的拆迁政策。
  工程第一步,先着手清基挖嵌沟。基础工程十分艰巨。昔时尚无现代化的机械工具,全凭人工用锄头挖土,用肩膀挑泥,用钢钎、铁锤取石。700多个民工,不畏严寒冰雪,奋战了58个日夜。其中有22天夜以继日挑灯奋战,才完成20余米深度的挖嵌沟任务,并且处理好岩面上的所有裂缝。然后选择优质黄金坭土填入沟内用石夯打结实。挖沟恰在冬寒和初春雨雪季节,为预防洪水冲击,确保挖沟复填工程安全,镇政府特组织了一支以乡村干部和党团员为骨干的40余人的抢险突击队。在洪水来临之际即奋力投入抗洪。为争取填沟工程在春汛之前完工,又动员群众小雪小雨不停工,天寒地冻不休息,连过春节也在工地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建造水库农民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唐先一、二、三、四、岩前、上仁、唐东7个村全面发动正半男女劳力天天奋战在工地,并且每日轮流上4——6头耕牛到大坝拉滚筒压土。不到一年,投入建设大桥水库的劳动力计6万多个劳动日,顺利地完成了设计计划。一个坝高12.7米,蓄水库容30万立方米,灌田3000多亩的小(二)型水库,在密浦山下,华溪上游建成,唐先7个村,数千名社员用汗水浇出了一朵水利鲜花。再战三年造成中型水库
  1958年,象珠区改名为东风人民公社,原唐先镇改名为管理区。公社提出把大桥水库扩建为能蓄水200万立方以上的中型水库,把大坝加高到25米。工程质量更高,劳动力的投放更多。唐先管理区继续全面发动民工投入的基础上,于1959年下半年冬,公社内开展大协作,、全社9个管理区,每个村,都抽调出劳动力上工地,上工地的民工日平均在三四千人,高峰期近6千人。唐先周围村庄几乎都住着做水库的民工。时逢三年的干旱,兼之党的政策失误,粮食产量减产,农民闹饥荒。各生产队还是尽可能节约出一些口粮,支援上工地的民工。为了提高工效,大搞技术革新,大搞车子化,(车是木轮手推车)土法上马,每日在工地上运土的车达400余辆。山上搭起运土的毛竹索道,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高音喇叭,歌声昂扬,山坡上用石灰写着诸如“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斩断潘石坑”、“奋战十个月,建好大水库”等豪言壮语的标语。山坡上,大坝上,挖土的、挑土的、推土的,打夯的人们人山人海。
  其时的劳动几乎都是义务工。一天劳动下来,得的是几根用来计算工分的竹筹码。建水库所需的物资除部份由公社购买,大部分还是从各管理区无偿调拨。干部工作也非常艰苦,他们既要负责民工的调度,又要不断地做好民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既要检查工程的质量,了解工程的进度,还要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他们同民工一样吃在工地,住在工地。
  经过一年左右的艰苦奋斗,大坝工程竣工。回顾这段艰难困苦的历程,记忆犹新。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颂的。进一步完善水库设施
  由于扩建时没有再挖嵌沟,施工质量差,坝体与山坡两头均有渗水。1963年冬在迎水坡坝脚重挖嵌沟加做斜墙,同时对溢洪道放水设备、渠道配套也按标准进行修建,到1965年春基本完成。
  1976年对水库进行防洪保坝工程的测量设计。1979年冬至1980年按设计标准完成大坝整修加固施工任务。大坝系多种土质心墙坝,坝顶长146米,宽4米,并建有高1.2米,宽0.5米浆砌块石水坭砂浆粉面防浪墙。
  溢洪道原建在右坝头。1959年因工程扩建改挖左坝头,1965年春完成。原右坝头回填,建成土坝。1979年至1980年按500年一遇洪水频率复核加固设计要求、整修了溢洪道,滚水堰,长45米,陡槽底宽7——6米,最大下泄流量195立方米/秒。
  1957年新建的内径40厘米的条石方涵,已于1979年封堵。1959年改建的右侧内径60厘米混凝土涵管也已不常用。1979年至1980年在左坝新建输水隧洞,内径60厘米,进口安装门径60厘米。并安装插板闸门和启闭机。
  灌溉渠道分10条干支渠,总长19.85公里。灌溉唐先镇、中山乡的28个行政村,7000多亩农田,其中自流灌溉面积5160亩。
  主体工程在兴建、整修、加固过程中,共搬动土方23.70万立方米,石方2.14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14万立方,混凝土400立方米,总投工30.66万工日,共投资人民币21.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3万元。库内淹没土地140亩,拆迁民房124间。
  1985年8月,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建库后溪滩改田400亩,耕地反比建库前增多。防洪、发电、养鱼,效益亦较显著。(施鹤云)
  招贤庵
  招贤庵,位于东阳招军岭之巅。招军岭,原名招贤岭。何谓招贤岭?一说地处古之东阳至天台通衢,常有贤人君子往返于其间,故名;一说宋宗宁公及第任唐安县尉,同右相马光祖上书弹劾贾似道,被贾太后削职退居于东阳、永康之间,后谢垒山知其学博贤能荐于朝,帝下诏吴宁征贤,此岭即以招贤岭名之。
  招贤岭,地势险要,历乃兵家必争要隘。宋元祐丁卯(《东阳市志》,写作宋元丰庚申)唐先施氏上祖构叔通公来任东阳县令,那时,招贤岭一带强人出没,危害百姓和过往商旅,骚扰社会安宁。施令为维系社会安宁,惩治歹徒,遂于岭巅建宇招募义勇,屯兵设卡,以靖一方,故招贤岭又名招军岭。
  迨后十四世孙沐,复修该屋。明万历壬寅唐先施氏裔孙再次大修并于祖莹之旁建庵一座,名招贤庵,供子孙清明扫墓之用。庵毁于同治壬戌兵祸。丁卯岁,由裔孙国圣、邺书、豹之、立生等族孙为首劝募于原址重建,宇成名不变。庵中常年住人管理,费用由施大宗负担。同治十二年,潘宅潘树棠先生作记,勒石为碑,记其事。
  龙山街与十八进士
  关於抄龙山街与龙山出十八进士的传说,在永康流传了几百年。实有其事否?十八进士叫什么名字,于今已鲜有人知。
  《黄岗胡氏宗谱》载:五代时,有胡彦濲者居北镇坊,濲生三子,曰承师、承旺、承佑。为避五代乱,於后晋元年(936),迁龙山柏樟。翌年承师迁库川(今胡库),承旺迁善仁里(今黄岗村),建积庆堂,承佑仍居柏樟。又据《钟川胡氏宗谱》和《苔川胡氏宗谱》载,宋有文质,官殿前兵司户赠朝议大夫,自台州迁龙山置田建宅,质为龙山始祖。但三谱均提到族祖胡则进士,黄岗谱说龙山进士邦直是承佑五世孙,苔川谱则说是文质公五世孙。世代相同而名有异,笔者以为“文质”与“承佑”或许是同一人。
  昔日永城建有龙山胡氏总祠,祀库川、黄冈、龙山三派之祖,据《黄岗胡氏宗谱》载:总祠有联曰:“家藏蠹简三千卷,身透龙门十八人。”对联描述了宋时龙山胡氏确实出过十八进士。
  在赵侯庙胡向阳家发现的《钟川胡氏宗谱》残本中有一段文字载:“自邦直公始登进士者十余,而乡贡者三十,钜官达人甲于永邑,奈宋季扰乱多张,疑忤毁尽,奔处碌碌,惟七世孙侲奔迷田野得锦云覆之祥,时称锦被丘是也。因之遂离祖居三里许依墓而家焉。”“胡侲,字信臣,仕平江学政,而归,因宋元逼,疑忤抄毁。生淳熙丙申年。”龙山街在南宋年间盛极一时,龙山胡氏为永邑之望族。忤旨被抄毁其村也实有其事。
  古之龙山街,即今之唐先镇龙山村一带,明朝,施姓迁入建村仍用旧名。
  相传宋季,龙山街村庄很大,有“上至石桥头,下连荷沅畈,二十里长街。东街上午市,西街下午市”之说,有跑马街、智广街、东花园、西花园、铁店山、缸窑山等地名。从今日龙山、上考畈、大祠堂、石桥头诸村改地造田、建宅和建设大后寺坑水库时发现的,有称为“跑马街”的地方,在地下挖出了石子路和印有“智广街”字样的青砖若干块,刻有“智广街”的路碑1座;称为东花园的地方,挖出了一个约3亩地广的青砖砌成的花坛。在上考畈西面的西花园于解放初还有一株古腊梅;称铁店山的地方挖掘出许多铁渣;称缸窑山的地方发现古龙窑和许多烧好的陶器及碎片;在称大后寺的山坡上发现了沿山坡建造的古寺墙基。此外还出土了几口古井及许多埋於地下的古文物。据说有几件文物是非常珍贵的,被发现者珍藏了。这些古遗址、古遗存,可以说明昔日龙山街繁华的景况。
  关於龙山十八进士,根据清道光《永康县志》及有关宗谱记载应是指龙山胡氏的宋代十八位进士。名单如下:
  胡则,宋端拱二年进士,兵部侍郎致仕,上柱国拜礼部尚书。
  胡赈(胡则弟),咸平三年进士,仕礼部侍郎。
  胡邦直,建炎二年进士,起为监司,累迁知封州。
  胡达可,邦直长子,乾道二年进士,仕御史、谏议大夫。
  胡咨,邦直子,淳熙元年进士,仕御史郎中。
  胡启,邦直子,乾道二年进士,仕户部。
  胡俨,邦直孙,庆元五年进士,仕金溪县宰。
  胡似,邦直孙,嘉定七年进士,仕兴隆军通判,国子监通典军务事,授文林郎。
  胡岩起,邦直孙,嘉定七年进士,仕福州闽县宰。
  胡鸣凤,邦直孙,嘉定十年进士,仕松江华亭知县,历江西参议。
  胡佡,邦直孙,仕监察御史。
  胡居仁,邦直曾孙,淳祐七年进士,召为太常博士,朝散大夫。
  胡云龙,邦直曾孙,宝祐七年进士,仕临安推官。
  胡与权,邦直玄孙,咸淳十年进士,仕国子监教谕,象州知府。
  胡之纯,邦直玄孙,咸淳十年进士,仕正奏。
  胡长孺,邦直玄孙,咸淳十年铨试第一,,仕迪功郎等。
  胡能,咸淳四年进士,朝议大夫。
  胡稷言,咸淳十年进士。
  石仓岩奇境
  距白莲塘、象牙里村的大白莲塘里许,有低山,形如粮仓,奇石如林,名曰石仓岩。山间石怪、洞奇、崖险、林茂、竹修。山泉叮咚,幽静恬神,身临其境,如入仙山福地,为永康风景点之一,是唐先镇旅游胜地。
  自山脚拾级而上,两石夹道,其新建登山亭,六翼起翘,琉璃碧瓦,玲珑剔透。沿游步道上登数百步至横栏处,突见前方尽是悬崖绝壁,有一高约40米、宽10几米的巨崖斜靠于绝壁上。那巨崖,若巨人头像,额下眉骨凸出,双目深邃,凝视前方,鼻梁高隆,半张巨口,神态严肃。于近看若青面獠牙把守天门的天将。于下山看,若慈祥老寿星,酷似人工雕就,村人称之“仙翁岩”。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最大头雕牛河女神高22.5米,乐山大佛的头像高20米”,而仙翁岩却超过它们2倍,可谓为大自然神功造就的华夏一绝。仙翁岩与绝壁相靠下面一条数米长孔道,入口处村人叫“天门口”,顺石级而下出天门口,昂首见一巨岩,状如大鹏欲腾,下有石洞广500余平方,高2米许,因位于仙翁岩之东,故称之为“仙人洞”。与仙人洞比邻石壁下又一石洞,宽20多米,纵深30多米,入口处必须低头而进,里面光线微弱,据说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有红军指战员,隐蔽洞内,故村人称之为“藏军洞”、“红军洞”。因洞冬暖夏凉,又叫它为“冷暖洞”。洞前修篁参天,岙下绿树遮日,其上,陡壁中间又有一窟,相传此窟为蝙蝠栖息洞府,故名为蝙蝠洞。洞宇轩敞,广约600平方,高2米许,登上数米高的云梯方到洞口,要进洞游,险象横生。1995年,长塘头村老人协会通过四方集资,架成一座五曲水泥扶梯,并凌空建一凉阁,游人可以登梯入洞。洞内石壁和左右侧有泥塑菩萨数十尊。红军洞之东壁下一石洞,洞前一方土坪,小池一口,前有紫竹葱翠,洞内塑有观音等佛像,依石璧建屋一间,支有炉灶,专供香客饮食。沿观音洞东行百步,石壁下又有石洞,长约30米,纵深10余米。雨天,山瀑从洞顶倒挂,宛若帘布空悬,名之为水帘洞。站在洞口朝东仰望,有石如鼓、如蛙。山巅两石并立,如公、如婆。下至山岙,平地亩广,为古澄真寺遗址。
  相传五代时,身居五指岩修行的洪雅禅师,旷游山水,涉足石仓岩,观苍山之秀奇,赞叹不已,决意于此择地建庙,为暮年入寂之所。至后周显德元年,禅师年高,攀登五指岩感到乏力,遂于二年(955),在石仓岩山谷平旷之地,伐木斩荆,建造三进两厢房壮观的“保安寺”(后改“澄真寺”)。洪雅和尚,文能吟诗作赋,治病救人,武可用手劈开石头。山上许多怪石是他练功时劈出来的。
  沿山而下,对面坑上,一石屹立,像亭亭美女。前有方池一口,水清可鉴,似美女对镜梳妆,名之“美女照镜”。过石弄堂下得半山,又有一巨岩,状若一把撑开的雨伞,人称“雨伞岩”。
  山中离奇古怪的石头,凭你丰富的联想,可以道出像这像那。石仓岩不仅是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从近两年,象牙里施某和长塘头俞某在那里发现的石斧看,她还是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注:1995年,象牙里村人,在石仓岩背发现了一把新石器时代人类用的石斧。1996年,长塘头村人,又在仙人洞前的泥石堆中发现一把有红色花岗岩圆柄有肩石斧。
  第二节 报刊文选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施萍亭
  敦煌莫高窟的存在,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世界上的人们因而知道有敦煌。
  1962年,《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轰动一时,国内不少读者不仅知道了敦煌,而且知道了有一支以“尚达”先生为代表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员工队伍。善良的读者为主人公尚达,一个在法国喝了十年洋墨水的画家,到莫高窟的第一顿饭,只能以柳枝代替筷子而赞叹,为尚达夫人不辞而别,尚达拖儿带女孤守敦煌而洒下同情之泪。……《祁连山下》发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就连我认识的人在内,见面总要问起“尚达”先生,总要问生活在敦煌苦不苦。
  是的,昔日的敦煌是苦的。
  即使日历翻到1962年,莫高窟还没有电。据老同志告诉我,他们曾想到用宕泉水搞水力发电,于是自已动手修渠打坝,用水的落差来带动水磨,开动电机。谁知,此事有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发电站”发出来的电像萤火虫一般,亮了一下就再也不发光了。人们为了自我安慰,说是“曾经给我们带来过一线光明。”
  莫高窟离城25公里。没有汽车,有一挂马车,因而堂堂研究所的职工中还有一名“马儿车夫斯基。”为数不多的职工子女,上学必须进城,星期六用马车接回来,晚上赶紧消灭衣服上虱子,星期天用马车摇着送回去。有一次,两个孩子没能坐马车回来,父母着急。那时候,李永宁同志是所长秘书,自告奋勇骑马进城把孩子找了回来。我们没有汽车坐,但却时不时得抬汽车:莫高窟前有一条河叫“宕泉河”(当地人叫大泉河,宕、大乃一音之转),夏天无水,冬天却满河床是冰。河上没桥,从莫高窟到河对岸,一到冬天,人、车皆履冰而过。当年,隔三差五有参观车,弄不好车掉进冰窟窿里,向我们求援,义不容辞——抬车。1965年,莫高窟迎来了第一辆轿车。为了记住昔日步行进城的小路,也为了纪念结束徒步的历史,常书鸿先生带领我们沿鸣沙山东麓的小路作最后一次走路进城,然后坐着新车回莫高窟。但是,冬天抬车却有增无减,因为还得抬自已的汽车。
  喝的是苦水。初来乍到者,往往肠鸣水泻。我到敦煌半年后肚子才正常。如有首长到敦煌来参观,得从敦煌城拉水。冬天,我们在宕泉河上凿冰冲冲,才喝上一阵子甜水,也很有点《诗.豳风.七月》的诗意。孩子们可不一样,他们在莫高窟土生土长,星期天从城上回来,进家先喝一肚子苦水,好喝。他们觉得咸水有味,而甜水则“淡兮兮的不爱喝”。
  研究所内。没有什么像样的桌椅板凳,一张庙里的“供桌”陪伴我们二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初,以我们家为例,家具只有条小板凳,还是公家发的,这是用莫高窟前死掉的一种叫“鬼拍掌”的树做的,特有意义。如今,它们又跟着我们来到兰州。书架是土的:用土坯做支架,几块小木板拼成隔板;沙发是土的,全用土坯砌成“沙发”的样子,再铺上旧棉絮;桌子是土的:土坯做腿,桌面则先在腿上搭几根木条,再在木条上砌土坯,然后墁光、刷上石灰;睡的是土炕。清一色的土制家具,倒有一条好处——无损坏之虞。只是那土炕,冬天得烧火,南方人睡不惯,长期不烧,土坯发潮炕就塌。
  人,就是怪,有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也有人生在苦中不知苦。后者往往有些“迂”。
  即使是60年代初期,多数洞窟窟前无栈道、走廊、梯蹬,用的是“蜈蚣梯”。洞窟多数无门,人在窟内工作,风吹日晒全凭天公安排。洞窟坐西朝东,上午窟内光线尚可,下午就不行了,又不能点灯(油烟会薰坏壁画),于是只能用镜子反光——向老天爷借光。洞窟要全面维修加固,工程开始前须对窟前遗址进行发掘,对崖面遗址——梁眼、椽眼等等进行实测、记录,考古组的人腰系绳索,打秋千似的悬空作业;第130窟大面积壁画加固,保护组的人就得抡大锤打钢钎。
  是的,敦煌的生活、工作是苦的。然而,敦煌人,除了因孩子上学不便而感到有点内疚而外,他们似乎不感到什么苦。人们常常能听到临摹工作者、保护工作者从窟内传出的川剧、秦腔、民歌、小调。他们面对佛、菩萨,有时竟那样忘情。资料室不但白天开门,晚上也开门,煤油灯擦得锃亮,看看心里也光明。被称为“活字典”的史苇湘先生每晚必到,以供同志们“备查”。著名的第465窟(俗称欢喜佛洞)孤伶伶坐落在石窟群的北端,离我们的住区——中寺、上寺很远,李其琼女士临摹该窟时,带上干粮,中午不回家,为的是节省时间,并争到光线充足的黄金时间。壁画内容复杂,而佛经又不能借回家查阅,只好出了洞窟又进资料室,带着壁画中的形象去找佛经。
  佛经浩如烟海,莫高窟的壁画内容,时至今日尚有不知确切名称者。第257窟的《须摩提女因缘》是连续14个画面的横幅式故事画,曾几次易名:最早,以阎儒先生的暂定名为准,叫它《菩萨赴会》;后来,史苇湘先生据《贤愚经》定为《富那奇缘品》,比“菩萨赴会”前进了一步;又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经翻到吴(三国)支谦的《须摩提女经》对比之后认为此画应改名为《须摩提女因缘》。现在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还专门把画面与经文对照了一遍,告诉我“连次序都准确无误。”像海底捞针般捞到一根针,我自已也感到高兴。然而,有人问我:“你们的工作与国计民生无关,有你们不多,没你的不少,真正是可有可无,哪来那么大的兴趣?”
  第285窟是莫高窟有绝对年代题记的最早的一窟,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1925年,美国的华尔纳第二次来敦煌,原打算将此窟壁画全部剥走(可见此窟价值之高),全赖敦煌乡民、绅士及地方官的防范,才幸免于劫。此窟北壁和东壁为莫高窟独一无二的南朝风格的壁画。其中有两个菩萨,眉宇疏朗,朱唇艳如新抹,体态飘逸,一派风流倜傥的名士风度。有一天,不知哪位同人发现两菩萨的嘴唇掉了。李承仙同志当时是党支部书记,还认真追查过,想弄清楚是谁碰掉了。这是桩至今末了的公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何苦?
  第194窟位于高处,雕塑家何鄂,临摹该窟天王像时,搬土提水一应自已动手。一般的天王像都是怒目圆睁的可怕形象,而194窟里却有一身笑天王。何鄂在临摹过程中,处处领略着唐代雕塑家的艺术造诣,感情亢奋,总想把自已的愉悦,与人分享。一天,我上洞子工作,路过194窟。我不是搞美术的,她不怕“对牛弹琴”,硬是给我讲了那尊天王的面部:分开来看,那一点都不美,小眼睛、小鼻子、小嘴,而且“五官集中”,但是整体看,他的眼睛、鼻子、嘴甚至眉毛、胡子都在笑,“五官集中”正是笑的结果。“笑都是咪着眼笑,你见过瞪大眼睛笑的?”——何鄂问我。还没有等我回答,她又接着说:妙就妙在恰到好处,通过面部表情刻划出了“会心的笑”。天王在笑,何鄂在笑,不是纵情的笑,而是温情脉脉的笑。何鄂的真情感染了我,眼前站的似乎不是天王与何鄂,幻化出的是一对情人,他们无限幸福。如果此时有人问何鄂:莫高窟苦不苦,她会把你当成疯子!
  194窟还有一身“任是无情也动情”的菩萨,也为莫高窟平添不少佳话。有一次,我接待一位革命老干部。他不是搞艺术的,看了这位菩萨,迟迟不走,真所谓“流连忘返”。他说:“不怕你笑话,要不是文物保护政策的束缚,我真想和她拉拉手,想和她谈谈心。你大概会觉得我是《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吧?”我深受感动,顿觉有幸守着她而满足,为自已是莫高窟人而自豪。
  敦煌的美术工作者、研究者们会“如数家珍”般告诉你哪位菩萨最美,哪个洞窟颜色最新,哪条题记在哪里,哪条边饰最华丽,哪个洞窟最大,哪个洞窟最小,衣冠服饰,器物供具,多少经变,多少故事……他们的脑子就是一本石窟内容总录。敦煌的保护工作者会告诉你多少洞窟有病虫害,哪个洞窟壁画剥落最厉害,哪个洞窟岩体有裂缝,哪尊塑像得修复……。他们吃人间烟火,又似乎不吃人间烟火,因为他们与莫高窟是那么不可分,而莫高窟则是“西方净土”!
  在那可咀咒的“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莫高窟也分成两派。有趣的是:两派都声称自已是革命造反派,而自诩造反派的标准之一,就是谁家都亮出“保护文物”的旗帜,谁家都在身体力行。在那场灾难中。“典型的四旧”莫高窟没有被“扫”掉,也可算是奇迹。我曾经不止一次给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过,希望有谁能写一下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的那种精神。更有奇者,北京大学来的红卫兵,到莫高窟一看,也给我们吩咐:你们一定要保护好莫高窟,这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分界线!我老在想:莫高窟艺术莫非是人们思想的净化剂?
  文革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莫高窟拂去了昔日“左”的尘埃,像净琉璃(佛教的七宝之一)那样光彩照人。不少记者来采访,有人想写“莫高窟精神”,有人要写“打不走的人”。当我听到“打不走的人”这一命题时,确实感慨系之。反右派,莫高窟不能例外:“摘帽子”也随着社会而来。那时候的“摘帽右派”史苇湘、孙儒僴、李其琼都是刚步入中年、精力旺盛的人,如果他们想离开敦煌,易如反掌。但是,他们谁也没有如此想。文化大革命,由于两派都要保护洞窟,洞窟是保下了,没遭人为的破坏,但其他方面仍然是步步“紧跟”而“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长、书记固然是“走资派”在劫难逃,而历次运动中受冲击者也未能幸免。研究所当时只有40多人,而被揪斗者竟达25人,台上站的“牛鬼蛇神”比台下“革命群众”还多。今天想来好笑,当年争来争去,研究所的好多人只是想当个“革命群众”而不可得。于是,段文杰先生当了社员;史苇湘先生做了“羊倌”;革命圣地延安地区生长、没在“国统区”生活过一天的贺世哲先生成了“反革命”,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送回老家;孙儒僴、李其琼被再一次“戴上帽子”遣送回四川老家。打倒“四人帮”以后,给他们落实政策,还是没有一个要求离开敦煌,都回到了莫高窟。千真万确是“打不走的人”;敦煌象一块磁铁,吸引着钢铁般的人们。
  生活在莫高窟又是幸福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除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总理等少数的几位以外,几乎都到过莫高窟,历任甘肃省委书记、省长,更是人人都到过莫高窟。首长们对莫高窟的艰苦给以同情和关怀,对坚持在此工作的人们表示赞扬。
  1983年,法国巴黎举办敦煌壁画展览,同时举行国际敦煌学术讨论会,敦煌研究院的人受到特别的礼遇:巴黎副市长接见我们并送了礼物;我们到巴黎国民图书馆参观,东方部主任给我们看了来自敦煌的最精彩的写本,并宴请我们;到吉美博物馆参观时,陈列部主任领我们看了库房中保存的来自敦煌的精品”他通过翻译告诉我们:请随便,你们就象回娘家一样不用客气。说完以后,又觉得“回娘家”一词显然不合适,手足无措很是尴尬,一时竟说不出话来。虽然,伯希和拿去的东西,罪不在他,但见了敦煌人,他仍有代人受过的表示。这一切,就因为我们来自敦煌,我们是敦煌人。
  1989年,我应邀参加日本龙谷大学创立350周年纪念会并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被邀请的原因很简单:其一,当时我正旅居日本;其二,最主要的,因我是敦煌人。其间,由龙谷大学安排,我参观了唐招提寺,并提出希望能看一看唐招提寺所藏敦煌写经。唐招提寺年过古稀的森本长老听说我们来自敦煌,不但亲自接待我们,还跪着(那是他对佛经的崇敬)为我们一件件展卷、收卷。
  1991年,日本朋友西村三郎为我联系参观三井文库所藏敦煌写本。三井文库珍藏的写本,已经五十多年没有让人看过。当我递上名片,对方一看来者是“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研究所所长”时,稍加考虑即欣然应允。接着,112件写本,件件让我随便看,并和我一起,重新编制了目录。
  旅日两年间,我到过东洋文库、国会图书馆、中央图书馆、京都博物馆、东京博物馆、书道博物馆、三井文库、静嘉堂文库、大东急纪念馆、御茶水图书馆、天理图书馆、宁乐美术馆、藤井有邻馆、东京大学东洋学研究所、大和文华馆、大孤美休馆等等,除书道博物馆外,所到之处,只要听说是“从敦煌来的”都能“有求必应”;在书店或图书馆,偶尔碰见台湾同胞,一听说来自敦煌,无不“哇!”一声如见天外来客,问这问那,处处流露出肃然起敬之情。作为敦煌人,我在日本的最深感受是:敦煌是一个值得为之献身的地方!
  敦煌人作为一个群体,国际国内知名,作为个体,却多半默默无闻。据说最近播出的百部影片中有《敦煌艺术》。此片从选材到脚本、解说词,到拍摄,敦煌人一直是参与者,但却未挂敦煌人的任何名字。舞剧《丝路花雨》名扬海内外,出了不少“著名专家”。现在舞台上经常出的唐代发式、唐代头饰、唐代服饰,不少来自《丝路花雨》。但,《丝路花雨》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敦煌人最清楚。可是,即使是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日益完善的今天,敦煌人也无怨无悔。他们多半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不善于名利场上的追逐,甚至对送上门来的记者,也不知利用机会……
  他们与敦煌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对敦煌如痴如醉,忠贞不二。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因为敦煌是一个值得为之献身的地方!
  (原载1994年2月甘肃省社科院《敦煌研究》)
  熊猫、兵马俑、中国人 施振强
  一则消息令人惊喜:某国际博览会上,各国竞相展出代表本国最高水准的现代技术设备,而中国却别出心裁,展出了新近出土的几尊兵马俑,竟使展览馆内外,车水马龙。自豪、荣耀,国内各报竞相报道,中国人着实是乐了一番。
  多少年来,法国向我们出口精密车床,美国向我们出口计算机,联邦德国向我们出口“奔驰”,日本向我们倾销“东芝”、“索尼”、“本田’。我们呢?我们向世界送去了熊猫,我们在欧洲展出了兵马俑,还有……天哪,不说这个还好,一看见有人在报上洋洋洒洒地说外国人如何喜欢我们的熊猫、兵马俑,我内心就会象打翻了五味瓶。
  能靠长埋于国土下的几尊文物去炫耀么?能靠生栖于国土上的几头珍贵动物去吹嘘么?可叹的是即使我们从往日的荣光中睁开惺忪睡眼发现自己不过是穷大哥的时候,那贫困中不失悠闲的东方绅士风度依然不减分毫。人家物质丰庶,可思想空虚,我们生活简朴,可精神充实;他们工作紧张,可竞争残酷;我们优哉游哉,可安逸从容;他们腰缠万贯,可整日提心吊胆;我们虽粗茶淡饭,却依然理直气壮。你想要证明自己爱国么?就这样说吧!在日本,儿童一进校就被告诫:我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而我们的儿童在学龄前就被告知: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姑且不论我们的人均资源到底占了多大优势,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世界上,一个民族应尽量少些陶醉。切莫以为只有濒临绝境的民族才应有危机感。
  有幸的是当今的中国,改革大潮正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剥离着我们身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当然,割除自身的疾痼是需要有勇气的,而且也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但是只有勇敢地跨越这一步,希望才会伴生。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古老世界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高歌:‘既然痛苦是希望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原载《金华日报》《八咏闻浪》栏)
  难忘的故乡行 施德福
  今年七月间,我有幸重返阔别三十年的故乡——永康县唐先镇虹霓塘村,看望了家人和乡亲父老。现在我虽已回到北京,但是故乡的深情,故乡的变化,仍久久地激荡着我的心。
  在我回乡期间,无论是在县城,在镇上,还是在老家,处处都受到县、镇领导和乡亲们的亲切热情的款待,处处都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乡情。我忘不了县委毛光烈副书记、宣传部严振南部长,专程到金华为我安排在家乡的参观、游览和讲学事宜;忘不了永康宾馆的胡经理,在我到达宾馆后特意领我到七层高处俯览县城新貌和在进餐时为我添的“家乡菜”;忘不了镇委金书记亲自陪我参观镇上办的企业和文化中心设施,并召开镇委座谈会向我介绍家乡改革的新成就;也忘不了同家乡亲人、青少年时期的“小侬伴”们相聚时的欢声笑语……
  故乡行,故乡情。故乡给予的深情是难以用语言来答谢的。我只想说:敬爱的乡亲们,我还会争取机会再回来的!
  在参观学习、走亲访友中,最使我感到振奋的,是家乡的可喜变化。
  老家唐先镇所属各村,地处山区和丘陵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加“左”的思想影响,在解放后的三十年中,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下。79年以来,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犹如阵阵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也给家乡带来勃勃生机。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焕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眼光由土地转向多种经营,镇办、村办和个体企业正在兴起,而且发展甚快。85年全镇工业产值已有800多万元,比84年增长80%以上。能工巧匠大献身手,千百年来沉睡中的“黄金泥”、岩石、河沙等也纷纷得到开发和利用。老家的所在村,也于去年办起半机械化的砖厂。农业生产结构上,也由单一抓粮食转向“五业”并举,呈现出一派粮食丰收、“五业”兴旺的喜人景象。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过去温饱无保障,化钱更困难。现在已是饮食开始讲营养,穿衣开始讲漂亮。在老家,过去鱼塘、瓜田、果树都得搭棚看守,现在很少见了。乡亲们说:过去一些偷东西的人,也是为生活所迫。现在大家生活都好了,谁还愿干那缺德的事?”事小见精神,说明家乡的社会风气也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当然,由于家乡经济发展起点较低,有的水平也不够高,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也是存在的。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美好的前程已经展现。我坚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和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的家乡一定会迅速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原载1986年8月22日《永康报》)
  第三节 序文
  施氏重修宗谱序
  尝谓家道之兴废,由乎子孙之贤否。贤则修德、义隆、孝敬、尊祖。考明谱牒,崇祭祀、别尊卑、睦宗族,故得修身齐家,垂芳万世而不泯,此家道之所由兴也。苟为不肖,则必反,是欲求其不废也,何可得乎!更有甚者,视宗族如仇敌,遇之若途人。偏执己见自以为是者有之;又或罔知祖宗成立之所,自以谱窃鬻于人取值以资己者亦有之。吁言及此,良可慨叹,但方命圯族,唐虞之世尚所不免,况今人乎!盖此天道彝伦,气数变迁乃使然耳。固非人之所能为也。
  余邑西桥施氏世家,始从汴梁,十一世祖讳垓,咸平壬寅徙居天台西桥。至十四世祖讳崇,除翰林院大学士兼工部尚书,迨十七世祖千八郡马,讳桂,字德香,因仕于宋宗室,以女妻之。其父英为太仆寺丞,父子皆显。二十世孙劄,授都使,讳文翔。其十八世孙兰,任常州府教授。长曰轩、次曰昂、幼曰轸,迁婺州东阳白塔。二十世孙讳文定,嘉熙己亥除授青州府乐安县典史。十八世孙纹筮,曾赘于婺之永康。其孙讳沐,任杭州府钱塘县尹。曾孙讳信,迁居永之唐先。枝流蕃衍盛而且昌。其谱牒散失数百余年,莫之能修。然则子孙之贤否,家道之兴废概可见矣。倘去此世远年深,湮没无传,将何以贻于后昆,而昭先世之盛烈哉!今施氏合族鸠工乃谒余曰:“敢请序可乎?”余曰:“大哉子之所图,此诚故家遗俗,孝子慈孙之急务也,抑有期焉。欲兴施氏者当思水木本源之义,讲明谱牒之实,上则不昧其祖泽,下则昭示其后人,庶后之览斯谱者,亦将歌功而颂德焉。”谨为序。
  时宝祐二年岁次甲寅二月朔旦
  大夫显文阁侍制致仕、渭南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谢清之拜撰
  施氏重修谱序
  余尝披阅往牒,得有宋中叶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二大家谱。徐玩之,见其昭穆肃如,颠末皦如,有伦有要,猗欤盛哉,即太史公论次世家弗可尚也。兹永邑唐先合族慨然,慕二氏家风,怀报本之思,命予首扬其休。余以姻戚之故,弗能终辞,遂有言曰:谱学之来,若知之乎?自虞别生分类,夏锡土姓,周设小史,以奠世系,其来尚矣。析姓既远,支流各异。阅施氏上世出自后稷,成王封伯禽于鲁,惠公后有名父尾者施城,裔孙孝叔始有姓矣。至春秋时,有名之常者,从游孔子之门,同祀圣宫以万世为土也,迄汉宣帝时有仇者,为石渠博士,著《五经发微》。顺帝时,有筵者,拜太尉。有章者,避难河南,迁霅州,号吴兴处士。大宋治平乙巳,兵部尚书玺公。宋景祐(疑为绍圣)甲戌进士绍圣乙亥翰林学士工部尚书崇公,乌伤、剡溪、天台、花墙皆其宗也。玄孙讳纹筮,字均宥,生二子:曰瑀、曰〓。瑀子沐,字宗宁,登宋端平乙未进士,初任洪州尉,转知钱塘县事。第三子信,行原三,始由吴宁招贤岭迁居永邑唐先。信次子泰,行成五;孙智四、智九、智十二、智十四者,子姓蕃衍,如瓜瓞之绵绵。有茂传者,家业富殷,名贯京籍,永乐改元,充任北京富户,胸襟洒落,才行卓然。有茂盛公者,言有文,行必果,家富厚积,贯朽粟陈,正统辛酉,黎民阻饥,公怀故土之思,输粟一千一百余石,赈济河南,沭承恩诏敕旌义门。时孟行兄弟群为人杰,乐善好施,建造桥梁、寺庙,于今为烈,大振家声。世叨恩宠,家诗书而户礼乐者,代不乏人。盖源远流长若斯盛也。吁,施氏出自河南者,可谓张大其族,光贲其休矣!迄今数百余载贵显富殷,后先竞耀,文章华国,天柱皇都则展箕裘于他日者讵可量哉!宗祠宏造,谱牒告成,伦要不失,庶几庐陵、眉山之遗焉?匪徒族姓之光,抑亦丝萝之庆也。欣缀一言于篇首以为之诵美云。
  时皇明万历戊午五月朔后
  赐进士第、大中丞、两京都御史转升两广总制 渊生许弘纲顿首拜撰
  唐先施氏重修宗谱序
  施氏之族姓,属县为最巨,甲于其乡。云布星罗,栉比基列,交轸结凑于东乡二十里之间。各安其所,而不失其居厚敦朴之意,栋宇相望,桑梓接连,乐俗安业,虽或以为风尚使然,然亦其先世之遗泽致之,故能使绵衍繁阜,千有余家而不变其所守。则信乎礼之所著人,本乎祖之不诬也。此于敬宗收族,其尊祖宜何如间。考古之以施为氏者,四望惟暨阳之东西,施著于越者为最,后有始基于卫者居,先为殷民七族之一,与陶相氏埒者是也。其间有出于齐者,《郑夹漈氏族考》,以施常齐人为施氏之本系,吾甚异之,何者卫之施氏殷遗族也?夹漈置不言惟鲁有施氏,则云,出于惠公,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遂以其字为氏。故鲁施氏见于《春秋内外传》者实粲以繁其见,于鲁成公时,有施孝叔,《杜征南注》谓之为惠公五世孙,有明徵。已而施常则家语,《史记》皆作施之常,字子恒,并不云齐人,以兹谱所载,《嘉泰汤宿州之序》云:自汴梁来,汴梁与鲁亦为邻壤,则出自惠公,其为鲁之苗裔乎。当其始,则从汴梁卜迁于台州西桥已在咸平之世。至于十四世崇公,仕宋光显,传至纹筮孙沐,洪州尉转升钱塘令,遂注籍于东阳。洪州之季子信,即由东阳改迁于吾县。一再传而有英、滢、铭、俭亦为四望。其俭一望则迁于顺天。而以三之望聚而为吾县之族,树基宏固,殖本充盛。有纳粟千石而告忠者;有庐墓六年而教孝者,有征辟不就以昭节者,有建寺成桥以重义者。式廓门户,能大显其宗绪,而子姓日以兹,丁中日以育,诗书之华,孝秀之选,皆将迪前,光沃而恢之,充而扩之,大小相维,亲疏相恤,绵绵延延,若纲在纲,有条不紊,而由此敬宗,由此收族,即亦由此以尊祖,咸在于兹,谢宣远不云乎!枝繁林弥茂,波广源愈浚,斯其得之兹日也。族长者:国敦、国圣、邺书、文思、选文以纂牒竣事,遣豹之、文一属为言,余以为前之弁之者,皆世之名公卿为之,曷尚乎蕞品,然既承所命,姑为清其族姓之源类聚之,茂涤笔缀之列,此为序。
  时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牡月
  酉拔贡、同治纪元特举孝廉方正、赐六品衔候选教谕眷晚生潘树棠顿首拜撰
  戊午续修宗谱序
  余行年六十有二,曾三见吾族之修谱矣。其在壬申时,则有若邺书、豹之、文一暨家伯选文等公。亦越乙未,老成代谢,而豹之、文一诸公犹有存者,族叔慎斋,族兄辅宜等禀承诸公之命而续修焉,阅今又二十余年矣。本春合族协议以辅宜、慎斋二君固老,于谱事者,一主修、一帮修,如轻车之就熟路,各房派校对一二人。若友汤、世桐,若绍诗、鼎铭,若毓敷、林夫、镐西等皆与之。并令余共参末议,和衷共济,诸事就绪告竣将有日矣。诸君猥嘱余言以弁诸首,呜呼!余何言哉?礼者准时势为转移者也。其在专制时代,总核名实,重重限制,故谱例应从而严非刻也,严乎其不得不严也。至易专制为共和,则阶级一空,各以自食其力为良民,无所谓贱役,但所称平等自由者,必以自由于法律为限,故谱例亦应从之而宽。非滥也宽乎!其不得不宽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儒者立言务会其通,岂必以拘泥旧例为能事哉!或者曰,昔则严之,今忽宽之,其如反唇相讥,何则应之?曰法律不溯,既往前为国法所拘束,故严之。今为国法所开放,故宽之。何讥为?然则,民国成立所有民法一一取法东邻,如养子缘组之法,私生子认知之法,将一一从之乎?曰,不然。我族相传六百年来世守宗风向无此项陋习,如继世一节亦无不昭穆相当,即立贤、立爱间或致生纠葛,亦必付之宗族会以评论之,以是告无罪于祖宗而已。以是告吾族子孙,各油然于人,本于祖之义而已。夫子孙之身即祖宗之身也。所谓血统相续者是也。吾族散处二十余村,袤延二十余里,丁口不下千亿,藉祖宗之功德,以成此繁庶也久矣。民国成立,凡军、警、法、学、政5界,皆有吾族人物。叨祖宗之灵爽得以培植而兴起也,亦大矣人。惟能敬宗乃能睦族,能睦族而后族之兴也勃焉。岂惟是明世系,叙昭穆,定名分,踵欧、苏二公之成法,家手一编以为焜耀乎哉!是役也,上应世界文明之趋势,下励后生睦族之盛,心于为国为民之中,仍恰守不愆不忘之意,一举而数善备焉。谱既成,遂书此言,以弁诸简端。
  时中华民国七年夏正、岁次戊午中秋后二日
  十八世孙则行谨撰
  赠钱塘县尹施公复任序
  圣朝六合一统,万方同仁,德化暨于海隅,文明被于天下。内而三公九卿论道经邦,外而藩臬司府承流宣化,师师济济无不得人。至若亲民之官,教养是任,尤重铨选,必择清廉勤谨之臣,经术恺悌之士,以为一邑司牧。所以崇治道,福民生,欲跻斯世于唐虞,比隆于三代也。吾邑钱塘大尹施公,讳沐,字宗宁,婺之永康人也。以簪缨之名家,承诗书之世泽,博学能文,早趋庠序。上春,官升胄监,业日益精,名日益著,当宁嘉其贤能,擢授是职。下车以来,以廉洁持其身,以敬慎事其上,以和易近其民。邑虽繁剧,而公处之裕如,恩威兼施,刚柔并用。未几,逋亡安集,奸弊寝息,兴利除害,四民乐业。其树德于兹邑者,正未易以一二言而尽也。去年秋期,当报政适,有赴京之行,士民之惜其去者奚啻赤子之恋父母也,卧辙板辕几不得行。佥曰:“安得我公复临兹土以抚循吾民乎?”当道闻而贤之,交章以闻,上允其奏,使之复莅是邑。今公之歌皇华而来也,深慰舆情,民谣士咏,欢声载道。吾侪忝在覆庇,安得不为之序且庆乎!尝闻昔日治政之赫濯者,皆曰卓、鲁、龚、黄,今考施公之所为,岂有异于若人哉!催科不迫,抚字心劳,谓之父母,信不诬也,且也。施公不惟善牧民,兼善造士,凡儒林之所擢秀者,壁水之所蜚英者,品题诱掖卒皆受民社之寄较之,恺悌作人,岂多逊耶?观其莅政未久而化速行,邑人称颂之声翕然无间,可谓不负圣朝之擢用矣。虽然宦久而怠,人之恒情,苟能慎终如始,益励其志,则昔之循吏不得专美于前矣,尚勉之哉!于是乎序。
  时嘉定十五年岁在壬午春二月既望
  楚府伴读致仕治生七十翁陈机拜书
  第四节 记铭传
  招军岭碑记
  永康之著姓,不一其族。而施氏之族最为繁衍,接界东阳,比阁联络,烟火相望,鸡犬相闻。丁粮以千亿计,代有文人善士,赈谷有敕,建桥有志,凡寺院道观名在四邻。当我朝成祖定鼎燕都,编迁富户隶籍京师。隆庆万历间,晋秩锦衣百户曰丕者好礼乐施,与缙绅交雅。噫,其盛矣哉,是岂无因而致者?夫源远流长,本厚末盛,积善余庆理之常也。不肖托谊馆甥,粤稽谱牒,宋元祐丁卯,上祖施构叔通公以贤良辟知东阳县事时,因巨寇肆掠,天为吾民安社稷,因遣公驻砦防守,招集义勇。昔黄巢兵起,修服于兹,知此地为兵机乘胜之区,据之果获取胜,四方赖以寇平,改招贤为招军。庆元间,创建广宇。十四世孙洪州尉知钱塘县讳沐,字宗宁,重新修拓。迨至讳信,字大言,号民鹤,行原三府君,始迁永邑,为塘(唐)先施氏始祖。岁远年湮,星移月换。至二十一世孙孟达公、孟正公,追维祖德复加敕焉。又于万历壬寅,系孙日公祥者又加修理,吁岁月易迈,风雨飘淋,今日之树立,焉知后日之如今乎?二十五世孙有讳建,字汝中,讳崇,字汝槐,暨讳元翰等参诸。原三族祖曰宗化者,询谋佥同发先人之所未发,遂寿石镌记,永久庶不磨灭。汝中等于不侫,同学有道谊之雅,敢忘固陋,为之叙其颠末以镌之石,而芜词亦托不朽而与斯堂并传也,岂不与天地同其悠久哉!以是为记为之。
  铭曰:人心维德,南山寿石,俨似凌鄄,镌嵌墨食,苔藓滋溉,穷碑屹立,后之视今,读者感激,顶天立地,于万斯弈。
  时 皇明万历辛卯仲冬吉旦
  乡进士文林郎知直隶保定府完县事 姻生楼文林顿首拜书
  唐先基图记
  基何图尔?以唐先故也。旧名塘西,而后人曷为曰唐先,以吾族施氏始基之也。然则施氏之基果何始乎?盖自宋绍兴间讳纹筮公以赘来永,其孙沐公历宦仍隶东阳,曾孙讳信公迁家永康,实为唐先肇迁之祖无疑也。一传成五公行,讳泰公大振厥基,再传智四行讳英公居唐先,孙文忠公又迁长川,智九行讳莹公居唐先之下宅,别号曰厅头,智十二行讳铭公居唐先之上宅别号曰上源,次子讳道椿公,又迁莲湖是为唐先之三支。后子姓益蕃,各有分迁,或附近村居,或巢远郡邑,指不胜数,率不越乎!唐先一脉云锦。按唐先地形出馒首山,迤延而下,到鲤鱼山,过峡突起小峦为金星,乃以定其南,向天马有斗牛之嵯峨,北背五指有桃岩之灿烂,东控长蛇有白象之耸峙,西制九龟有笔峰之兀立,汇山泉而萦带,挹池塘之纡回四望平原,堪称沃壤。其间唐先聚族而处者不过数里,而上达长川,下抵莲湖,支分派别,烟火相望,约可三十里许皆为唐先施氏之族,此其大略也。锦尝阅旧谱,独缺唐先基图,心每怏怏,今届重葺,有族叔南高染笔而图之。噫!此诚水源木本,俾后世子孙勿忘所自之意也。锦于是乎记。
  十九世孙锦百拜述
  大宗祠记
  尝思寝成,孔安殷武,追高宗之业路,寝孔硕宫美僖公之猷,皇皇烈祖,百世不迁,从来重矣。我家由东迁永,旧抅堂以奉祀事西大原故墟犹存也。明末辛卯寇毁乃改为而营建于唐先之东。由昔至今历有年。所屡经修葺,每为风雨所剥蚀。于乾隆三十有七年岁在壬辰之春,堂兄宠健大惧,栋折椽崩,无以展子孙尊祖敬宗之意,设席延众首倡重修之举。堂伯恩德、恩起、恩求,兄宠良、宠商、宠金,侄仁金、义彦、正助、孝镗等协力同心相与其图厥事。另有护理开列于后,且以庙貌狭隘,欲增式廓焉,于是备价广买四围基地,因堂之旧,扩而新之。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长,既周以回廊又大共后寝,越明年冬告成。然则,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继。窃思我祖沐公,官钱塘令,恺悌有声,原三公则幼子也,成五公则仲孙也。今为合族之始祖,擅文章华国之能,存淡泊宁静之志,不乐仕进,而精于地理,先时进士孔、徐二君,夙称莫逆,择吉于龙虎林中,曰:“欲富乎,欲贵乎”?对曰:“卿相非吾愿,子孙千亿足矣!”故二君皆合享于赵候庙,尤今以思不且见我祖之高风耶!今也螽斯振振,瓜瓞绵绵而礿祀,蒸尝将于是乎观德,登斯堂也奕奕者庙貌更新。既翚飞而鸟革,济济者人文丕焕,复鹊起而蝉联,道脉渊源流而不息,孙之绍祖宁非祖之贻孙者与?爰作歌曰:五峰如指秀且苍,一溪似带清复扬,我祖之德山高水长。
  护理:
  智九公下:济仁、君德、宠禄、宠贤、小圣、宠炉、宠隆、王海、仁冬、有义、仁昌、如富、仁助、仁开、义孝、义魁。
  智十二公下:仁功、仁枢、有然、丙开、绍袍。
  时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六月上浣之吉
  十三世孙宠其盥手敬书
  智九公祠堂记
  今夫家必立庙报宋功也。我祖成五公由东迁永,再传而分四派,其幼讳俭智十四公已早迁顺天矣。次于厅头为派祖,讳莹即智九公也。长智四公讳瑛、三智十二公讳铭,各立特祠庙食四祭。我祖智九公仁慈友爱,克绳祖武,则凡贻谟燕翼与二公大略相同,顾惟享祀于始祖之庙,而老成后生皆思为堂而奠之也久矣。乾隆二十有七年,岁在壬午冬,堂伯恩德、叔恩明、侄仁金、兆发等诣先君而议之。先君欣然曰:“公之手泽,赫不可忘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而孙之念祖,非祠则免以为报也。尔言及此,或者我祖之灵默启之耶。”乃相其阴阳,度其隰原,议买于波宕山之北,然犹谓劳于得人,斯可逸于奏效,特延堂兄宠良、宠健董其事焉。期年而庙成。
  越明年夏,予与堂侄仁考、周盛、仁珝肄业其中,而观夫五指、双溪平分左右,石牛、笔架辉映后先,此则智九公祠之大观也。因思夫曩者荒邱蔓草霜露之所,蒙翳牛羊之所践履,方是时,岂知有智九公祠耶?今也翚飞鸟革寝成孔安,使子孙得报宗功于斯堂者,伊谁之功与?咸曰:微众人之力不及此,众人不有归之董事,董事不自以为功,归之祖宗,祖宗冥冥,不可得而名,吾特以公名吾祠焉。
  护理:思侣、思鼎、恩发、宠元、宠舜、济臣、宠钦、宠禄、宠贤、宠先、宠隆、仁冬、仁求、仁典、仁昌、义美、义孝。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六月
  十二世孙宠英盥手敬书
  郡城施氏文士别墅碑记
  金华为郡,隋与唐宋曰婺州。其云金华者,或曰金星与婺女争华,或曰洞有金莲花浮出故以得名。晋《地理志》载属县九,今之属则八县,远近相悬不一,故试院前后多文士就试之居。余县于金华郡城相去百有二十里,以从轮计之。县之乡属相睽隔有至二三百里者。唐先施氏去郡亦与县差相等。然里居星繁,有籍居东阳者,有籍居不系于东阳,系于县与东阳接壤居者,抑又远焉矣。始时,亦有邸居在小井巷程公祠之右,居朴规小,匪以高旷。余于童试之年,谒先君子之故友博士施纯一、国诚先生而智之。其年丙戌,世兄声某同登于学版,因以时往来于其所,此古时之所,安今岂异于古所为耶然。……同治之岁次年癸亥正月……施氏于府院就试之日,阅其旧居惟蓬藿瓦砾存焉。于是乎散而寄居无以为族聚之谋,良可悼已,将欲仍故止而更作之。庀材鸠工遥遥实难,幸以三年甲子之岁,试院后傍左成屋一座,有堂、有庭、有基廓乎。其有容、文一、克家等与东阳族姓学陶及县族士国圣、国璋、邺书、文思、豹之、选文捐资措置,以为文士别墅,以视富邸之在小井巷者不亦熙熙乎其广矣哉。其居出而之左则有街,街之通宏上而达焉,即古之正学街也,下而游焉,亦即为古之丽泽街。故今义乌门以外亦称为丽泽云,然则兹巷池以杨柳七夫人名,何或为之说?曰七夫人者,依乎婺之宿而名焉。婺中有织女星亦曰天孙,东坡云:“天孙为织云锦裳,手挟云汉分天章,且织女以七夕渡河为巧节,故有黍娥之名,其七夫人之谓也,而冠之以杨柳者,独不闻唐李固之事乎?昔李固以芙蓉人镜得元柳神九烈君为之柳汁染衣以报之巷,以兹二者得名。”施氏之士其兆于斯乎!于是文一乃请为言,遂为连类言之,列为记,以著于碑。
  时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壮月
  辛酉拔贡、同治纪元特举孝廉方正、赐六品衔候选教谕
  眷弟潘树棠顿首拜撰
  重修仲贞公祠引记
  盖闻张横渠先生有云:“贤臣出国将昌,子孙贤族将大,此开国承家之不可无人。”正昌黎伯所谓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者也。
  我祖仲贞生下三子,长永龙、次永豹、幼永铭。永龙公即后宅祖也。永豹公无传。永铭公即宗财、宗能公二房祖也。今先伯祖永龙公与我祖已分祭矣。我祖清白传家,素无常帑,开创难,守成亦更不易。忆自寝庙初建规模未廓,乾隆壬午,嗣孙仁枢、丙申等为之捐资重建基地,因以恢宏越至于今,石泐金寒渐就衰损阖祠。房长设席商议,爰讬同志嗣孙正祠等复行捐修,兼以台门再造,视前当更改一观矣。但肯构肯堂列祖既从与享,而崇德报功承〓更在象贤,倘有为之前,莫为之后,不独有负诸先之意,抑且我祖在天之灵多贻憾矣。继自今诸房长果其有志,益常知守成之难于创业,转简贤者相辅理焉。将店赁主银面仝收记,毋使尔侵我蚀,出入用度不苟丝毫,自可积少成多,异日可久可大之规,实基于此,而春露秋霜之感,所由大展其孝思云。是为引。
  时道光八年岁次戊子仲冬之吉
  十二世孙正德盥手敬书
  仁政桥记
  赐进士第、中顺大夫、通政使司左通政使 吴宁许弘纲撰文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顺天府尹 邑人程正谊篆额
  赐进士第、吏部观政、 邑人王世德书丹
  余与丽邻邦,知其城隔溪流,东横复道,若偃虬螭,原名大华,而易为仁政者,至元间也。桥通瓯括,下达衢严,往来如簇,徒杠渐扩,上冒轩楹。洪武之末,屋毁而新,张侯聪也。景泰七年,梁颓屋倾而复建者邑人茂盛属儿孟达独力成之。垛凡三,东西相距若干寻,广若干尺,总若干楹,千金利涉,而主其事者刘侯珂也。茂盛君饶擅一方,积而能散。正统四年出粟一千三百石,奉旨输赈河南,特敕褒旌,赐之羊酒恤其家。后十年处寇骚掠,冢子孟高承敕劝谕,赈之伫粟三佰石。孟高之子仲华,又于成化元年诏遵助国授七品散官,均绳祖父猷为而载之信史足征焉者。他如创造净土、齐云、景山等刹,李溪、罗树、平安、普渡等桥,义举良多,此桥其一德耳。矧施门念念斯桥,而世葺之者。嘉靖癸亥良能与大学也,万历庚寅大起与子魁、伯台也,壬辰大庆与英珏也。曰禄祥、通祥、元恭者即今乙未重修。阴功厚累,视听昭然。邑父老顿兴河洛之思,惧泯建修之绩,上其事于司牧,戴侯而欲纪其创建世葺之劳,勒碑贞珉,俾传不朽,侯覆核之,属余言,余仲弟娶于施,而金吾、施丕又属居亭,为彰世德。
  万历三十年岁次壬辰仲夏吉旦
  知县 戴启凤
  县丞 吕懋徵
  主簿 戴世用
  儒学教谕 曹懋忠
  训导 周莲 俞察
  典史 王庆祖 施元恭 刊立石
  (注:1955年改建仁政桥,易名和平大桥。雅堂村施庭芳在拆桥时发现“万历乙未施孟达造”碑记一块,庭芳把原碑放回西端第一桥墩内。)
  清渭桥记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顺天府府尹、邑人程正谊撰文
  赐进士第、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邑人黄卷篆额
  赐进士第、吏部观政、邑人王世德书丹
  吾邑东桥附郭,从桥东北达于东阳,直通明越之武林。经由上洚桥去县二十余里,旬日修程,此其捷径而人便焉。戊戌,桥圯于水,往来病涉,商旅裴裹真似三洲水隔不能前,安得彩虹跨百尺哉?时值巡台李公欲从桥便,至其地居民以汇坏呈修,批发刘侯董建,侯方须复颛城,然尚未有淳安之注,遂同令长伍侯资俸率先而始终其事。刘侯才堪料理,选委义民施元恭、徐大禄及吕子源、马汝贤倡首捐助,仍佥附近居民董延富督催,均马劳焉。戊戌大祲,刘侯申请发棠赈至太平乡,元恭预己分之佇粟一百余石,大禄劝助周银二十余两,其为推食之举如是,而心存利济可知。以此重令宣谕各方统领桥务,呼鼍筱,鹊鞭石,行空侯,乃躬课章程,无分冻懊。勤有赍,惰有惩,首倡十金增培,乃巳人睹之,激切而义助云奔,徐中、吕铎等,其最厚焉者另列之碑,阴事竣刚逾岁矣。洛阳桥雄比虎城,势方蛇阵,地位殊而巩固一哉。自尔车旗剑佩,提挈负担,皆会于梁,观光禹穴,游适普陀,皆达于一梁。书传万里,檄奏三边,皆发于梁,良之用大,而侯之所以范,物兴仁功诚戴巨鳌矣。苏长公所谓君心如铁,民情如子,君以身先民,惟悦使谁云:造化功不果因人力耶!此桥原名上洚,侯言:“洚水之义非祥,而清惟渭也,李白宰虞城,谓其官井泉清而若与己志符,余亦贪泉可试渭水同流,则因清渭地名而以名吾桥也固宜。”今侯之淳安,戴侯莅政,思是旧令尹之绩,佥所不能忘者,仍命元恭续碣,襄阳为识其岁月云。
  万历三十年壬寅仲夏月吉旦
  知县 戴启凤
  县丞 吕懋徵
  主簿 戴世用
  儒学教谕 曹懋忠
  训导 俞察
  周莲
  典史 王庆祖
  大桥记(名岩前)
  尝谓:“水有本,其流混混;木有根,其叶蓁蓁。”人非有祖之德,何以昌炽其子孙?予于母氏之族,孟容公而知之矣。公慷慨其志,魁梧其貌,望隆八邑,富甲一乡,仗仁义,好施与,目击十八都岩前之西,东乌各邑通衢,因山溪水流,往来者艰于渡矣。即捐金数百,命工建造桥梁,名曰大桥,使民无病涉也。适魔神作祟,稼穑者艰于食矣。即出谷数百石,赈济荒歉,使民不阻饥也。婉辞以导崔符之党,公论以释邻里之争,鼓舞振作,盖生有益于当时,死有裨于后世也。厥后子孙云仍,俊英辈出,后世相继,奕叶垂光,孰非施仁积德之所致欤!予忝施门之甥,有善不敢不扬,姑举其概,以竢其后云。
  乡进士应希撰
  (注:此桥毁于1958年建造大桥水库之时。)
  重建文昌阁记
  文昌阁,旧在上原之西南,先诸君所建,以振起斯文者也。去家稍远,地颇孤寂,岁入风雨损坏,又为樵子牧竖所毁伤,粱桷赤白哆剥不治,庭木秃缺。乙丑春仲,董事者议更修之。相旧基狭隘,不足改为,乃徒营于里居上游西二十步,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为楼三层,凡栋楹板槛之腐,墨挠折者,盖瓦砖石之破缺者,悉易之。楼阁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故阁后,建乐善堂三楹,翼以夹室,堂中设龛,立创始尚义诸君子神位报功也。越二年阳月工告讫功,正和获与其事,乐观厥成焉,乃谂于众曰:“惟文昌之祀,自国都以及郡邑闾巷尚矣。顾文昌星也,梓童帝君神也。说者谓帝君实司文昌之柄,掌桂籍主禄,位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以天道福善祸淫之训,化导斯民,人之敬而祀之宜也。”方今圣天子特命直省郡县,举行祀典,凡山陬海筮之士,其敢不崇奉以邀神庥乎?易曰:“积善余庆。”书曰:“惠迪吉。”圣贤之言信而有征。吾愿士之志于科名者以经为弦佩,乐善不倦,而俟弗禄之,自至毋存侥幸,捷得之心则庶几乎?无负帝君之明训也夫。
  时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仲冬吉旦
  里人 施正和撰
  董事 施恩 施明德同记
  (注:文昌阁建于深远塘西,1951年土地改革分给无房农民所有,后拆建成民房,阁不复存。)
  被乱纪略
  粤逆之窜入金华也,城邑被陷者十居八九。而永邑,上通台处,下达衢严。尤为重要之区,故被祸为最惨自咸丰二上一年九月间,伪官第伍都察萧大富屯札永城,名曰安民,实则搜括民财,草菅人命而不巳。每家要门牌钱若干,每七日要油盐若干,每节要节礼若干,匪伙来往要人夫若干。择邑中之有势力者,充当军师旅帅,旅帅之下又有司马,有百长,如今之地保、差役者然。蚕食鲸吞,自上而下,下又每乡有贼首带领多人把卡招兵,派都承值,稍不遂意,则鞭挞随之。哀我人斯诚不知有生之乐。侧闻 今上御极台处肃清。日不聊生之民,皆思一击以纾其忿。于是峙乃糗粮,锻乃锋刃,一夫夜呼,应者四起。四月初十日,相遇于牛金岭上,渠魁授首,并残其大小头目二十余人。意谓灭此,而朝食也。不料贼恶未盈,我力已竭。过数日贼众云集,义勇星散,老弱则屠戮无存,强壮则掳掠殆尽。断头缺臂者,在坑满坑,在谷满谷。荼毒生灵,至斯而极。嗣伪官簧天义,来住永城。名为安抚,一切苛求悉如旧款。而民力殚矣。兼以大队之不时过往,而民之克保其生者,愈寡矣。幸而天心悔祸,贼恶贯盈,自金华至绍兴后先克复,全省亦因而肃清,遂使虎口残躯得以从容而耕种,诚死而复生,绝而复续之一大关也。然陇上收成莫必而家中之蓄积已空。每米一斤粜钱百余文,即大麦亦粜钱五六十文。贫者力能任重负贩为生,富者坐食山崩,始卖田园,继卖器皿,终卖妻子,而仍不免於饿死。其存者不过十之二三而已。我族丁口繁昌甲於一邑,其间男死义,女死节者,固不乏人。即蒙 祖宗之福庇,以生以养。得以长享隆平之福者,亦非他族所能及。兹当宗谱重修,族长老诚后嗣子孙安忘危,治忘乱,不知阖族之以生以养,得以长享隆平之福者,皆由於祖宗福庇也。於是乎记。
  时龙飞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壮月
  裔孙廪生纪椿谨记
  被乱纪实记
  忆自咸丰八年戊午三月二十七日,粤逆翼王石达开陷处州。四月十二日,拨贼目伪官显天燕陈享熊入永康至武义。理永康民事程,缴一邑有财者充当军师旅帅。六月间,官军从武义攻打窜回处州。程虽逆党,犹不大恶,退师之日不烧民房,不掳男妇。踞永康二月,城中稍损,乡间仍安。是年浙省改十月乡试,己未八月,以贼首洪秀全踞南京。江南士子授浙省乡试,逆贼混冒士子入城。十月武试外场日,贼从北关偷入,百姓奔逃。钱塘江过渡入水死者,不知几万人。贼踞省垣,四散掳掠攻打。辛酉四月十九日,金郡失守,伪侍王李世贤踞金华,八邑人民如游汤锅。九月初四日,贼兵从东邑下郡,上仁被烧屋五百余间,族祖国学生孝蓉骂贼被杀;唐先市基口烧屋二十余间,本族被杀掳者有百余人;堂叔甲辰恩科武解元步云与逆攻斗被杀。举孝廉方正潘树棠先生有诗纪云:“国士无双品,乡科第一人,精忠知击贼,能自致其身”(同治二年毛贼荡平,成为呈请详报,给云骑尉,世袭罔替,崇祀忠义祠)。十月,拨伪都察萧大富屯札永城,择有势力者充当军师旅帅。一军帅下五师帅,一师帅下五旅帅,旅帅下又有司马、百长。每户要门牌钱二千八百文。每七日一军帅名下要礼拜钱七百千,要米数百担,要绸缎、纸札、油盐、猪羊若干,人夫若干,杂项若干,稍或迟缓即鞭挞随之。又每乡设卡招兵,所掳壮丁额上刺“太平天国”四字。陈贼把卡唐先百龄公祠,又移札槐庭公祠,暴戾尤甚(毛逆号太平天国,自称天朝,贼首洪秀全号天王,天王之下有东、南、西、北、翼、燕、豫七王,七王之下有忠王、侍王三十余王,王之下有天将、天义、天安、天福、天燕、天侯、都察、参军、丞相各伪官)。以正月初十为元旦,予除夜有感赋诗云:“除夜全无爆竹声,隐几而卧问鸡鸣。元晨不敢焚香拜,默把丹心祝上青。”元旦有感赋诗云:“三统虽分天地人,为邦不及夏时真。今迟十日为元旦,难把盈虚验兔轮。”壬戌同治纪元,逆贼大肄其虐,或淫其妻而杀其夫,或戮其亲而戮其子。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民不堪命皆思奋勇。四月初旬,密约攻剿,刻期群集,直探虎口,歼厥渠魁(初十日萧贼授首,并斩贼目二十余名),大夺豺心,斩其丑类(十二月,义勇进围邑城,互相杀害)。方旗一鼓战胜,再战就擒,讵知纪律未谙(金华侍贼知萧逆被杀,大统贼兵蜂蛾到永接战)。群凶得志,遂令争先之士,殿后之民,裹尸空马革之悲,致命抱虫沙之恨(堂兄绍式率领本族义民进城打仗被杀,本族进城攻贼遇害百十余人。荡平后,成为呈旌,俱入义民祠。通邑进城攻打,被杀者数千人)。由是骨无可掩,任贼势之鸱张,魂复奚依,伤村居之荼毒,乘时纵恶,恣意害良,或击贼褫朱泚之心,或骂贼奋杲卿之舌,或甘就戮,为严将军之头,或因胁从,为稽侍御之血。至于妇人秉操,女子怀清,有坠楼而亡,有圈帛以死,有委身而蹈刃,有履洁以沉渊。房屋存者无二三,男女失者居八九,哀我人斯靡所定处,惟我族赖祖宗福庇,较他村被祸稍浅。然唐先亦烧房屋千有余间,莲湖亦烧房屋三百余间,阖族被掳者千有余人。
  予奉母挈家逃避雅会(下位),又转逃东邑山村。一昼夜迁徙数地,有感赋诗云:“干戈扰攘陷城池,累我家人几处移。村里无烟频馁腹,终宵不寐锁愁眉。孤舟借渡身难定,一夜寻山路更奇。不自后先逢世乱,天涯走尽正堪悲。”逃难时刚近端阳节,连日苦雨,男人肩挑重担,妇人有背负孩,腹怀胎,流连道路,以至转乎沟壑者。看此苦景,予反杜牧之清明诗云:“端阳时节雨纷纷,路上逃人欲断魂,借问容身何处稳,牧童遥指桃源村。”
  六月间贼睹永康财空人竭,无可掳掠,拨伪官黄天义来招安,仍肆苛虐。虽暂可归家,多不敢室处。拨龚贼设卡唐先,虐不可言。嗣梁姓来,把卡文昌阁,地方稍安。至冬间三月,魏贼把卡唐先,东邑郭贼把卡长川,又大队不时过往,掳掠子女几靡有孑遗。幸而癸亥正月,大兵克复,金郡肃清,虎口之民稍有生几。
  三四月间,米每斤百二十余文,肉每斤四百余文,盐酒皆每斤百余文,即大麦亦每斤六十余文。兼之时疫大作,残生之民脱于兵者仍死于疫,真生我如此,不如无生矣。从前永康文童应试者千三百余人,甲子冬与考者不到二百人。即此推之,惨何如也。
  兹际宗谱重修,以身历乱离之艰苦,鄙俚记之,以示后人,安不可忘危,治不可忘乱,云尔。
  时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桂月
  承百四十四裔孙优生焕成、文一谨志
  (注:以上两篇录自旧谱,不作观点渲染,仅作存史研究之用)
  圣旨
  皇帝敕曰:量材授职,礼部东宫考工之司。崇德报功书载哲王惇崇之典尔。工部尚书施崇,发身贤科,擢举缮部,矢公明廉慎之深心日省月试肩股肱心膂之重任,纲举目张,伟哉宏父子绩允矣。常任之功丕嘉乃德宝契,朕心今特加尔为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赐之。
  敕命:用答尔劳,呜呼,位当之武既克笃其忠员爵锡中台应勿忘夫裒宠益壮,嘉猷张我,休命钦哉!
  敕命
  宣和二十四年四月十五日下
  之宝
  翰林院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崇公墓志铭
  通议大夫、大理寺少卿、 山东东阿县徐弥远撰文
  通奉大夫、江西 左布政、新昌 吕景辉书丹
  赐进士出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缙云 叶伯高篆额
  盖士之能学问修身,以自得于天者固难;能学问修身,以自适于己者尤难。今有力学敦行之君子曰施公希大者,其庶几焉。且世之修天爵者或不得人爵于天。得人爵者或弃其天爵,于己旷观流俗,比比皆然。若公之天爵修,而人爵从者诚不数数见也。公讳崇,字希大者,其世系出自河南汴梁,始祖太傅平章,九世祖扬州郡牧。自唐至宋,圭组簪缨历历相继,代不乏贤。希大公大父,讳愔,字光誉,父讳辉,字政彩,皆有至德。公为儿时,聪敏绝群,母躬教以《孝经》、《论语》过目皆能成诵。稍长,便知力学,古文诸书无不通晓。从乡先生吕益昌、梁如诲习为文章,斐然可观。年方弱冠,采芹黉序,遂教授于里塾,启迪讲贯,极其精详。至于居丧读礼未尝见齿,终服而娶,年二十三益复笃志举业,朝夕咿唔未尝少怠。往从上虞冯节中讲授易经,节中奇其颖悟,悉以教之。既而语曰:“子归求之,有余师矣。”既归,力学数年,文章益进,遂举绍圣乙亥岁乡贡。人文超拔,朝宁欣慕,除授翰林学士,元符己卯,工部尚书,绍兴九年七月四日拜授玺敕,时年七十有二,绍兴甲戌二月八日又拜授御赞,时年八十有七。治平四年丁未九月十五,公生之日也。绍兴二十八年戊寅二月十四日,公卒之日也。初配曹参军长女,讳英,早卒。又配溪北林氏,绍兴丙辰惠沾覃恩,封为夫人。夫人生于熙宁四年丁亥四月二十七日,卒于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十二月初一日,合葬于石壁山下之原。生二子:曰仍、曰俊。女二,一适乡贡王均平,一适范文美。孙男四,曰椿、曰桐、曰梧、曰英。德厚流芳森森玉树,尚未艾也。
  今公之长子仍,将奉柩而纳诸圹,嘱余志之,于是乎铭。
  世祖成五公传
  成五公,讳泰者,宗宁公之孙也。宁公及第于宋嘉泰,任唐安,有德政,民皆乐从第。性刚而秉直,同右相马光祖劾似道之奸邪,贾太后不悦,以为阿附乡里,遂削职退居于吴宁、古丽间。后谢叠山知其学博而贤良,数荐于帝,下诏徵贤于吴宁,此招贤岭之所名也。公仍应命为钱塘尉,驻驿播迁。元伯颜之师迫,公不欲居危邦,托病致仕。归家居五年而后卒。自杨夫人居合婚之初,公与太史素善,以纹筮公赘居之由,来筮之于易,遇天地否卦,其辞曰:“否极泰生”,太史解曰:“公居永康而泰生安坦也。”则削简纪录。幼子信公有继述之志,不忘父命,遂以名诸子,故生长名康、次名泰、三名安、四名坦。岂知易辞独为成五公之兆兴乎?
  成五公之为人也,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质敏而性淡,学成而数奇,喜躬耕不慕荣宦,尤精于阴阳杂书,生于元世祖宝鼎之初年(1260)。胤光孔先生者,将军张世杰之极人也。世杰与元战,天亡华运,飓妖大作,仓军覆没。先生善风角而定舟于瓯严,故得独留。但为将军契友不屑仕,元三征七辟皆不就,托为堪舆往来于衢婺至永邑,以父方平与宁公同年来访故人之子孙。我公素任高士徐先生,以式谷公与二师同至奔驼之山,相其窀穸,二师名能有匿钱穿针之符,故未至十世而孙子已不亿矣。苟非盛德所致,何云礽若斯之隆也。余恐后世不察,以成五公不本于世德为破天突兴之流,特传其事,以贻示后昆,后昆之知者,以古人未必有其事,而我为之传也。可以古人之实有其事,而我始传之也,亦可讵谩然荒唐而无稽者乎。
  时康熙二十三年岁次甲子
  十二世孙恩占谨识
  崇祀忠义祠孟达公记略
  谨按,始迁云路祖,讳孟达者,乃我七世祖讳茂盛公之第五嗣也。少负奇姿,克绍父兄风烈,以明正统间出粟赈饥充饷于前,捐资博资施济众于后,蒙恩褒嘉,详载县志。今荷本朝旷典,於乾隆丁巳岁,特制义士公及公木主送入忠义祠,春秋享祀,猗欤休哉!
  琦自省归永,欣逢葺谱,窃阅义士公有传,而公独缺焉。用是征文、征献、旁采。所见异辞,所闻异辞,而略得公之遗行,则知建名桥者凡几,曰仁政,其最著也;创梵宇者凡几,曰齐云,其犹焕也。卜宅里于云路,大启尔宇也。相兆域于吴宁,垂裕后昆也。诸如孝亲敬长,睦族恤邻,仁义承先,诗书训后,种种芳徽,笔难殚述。琦生也晚,又四世迁省,安能尽悉先人之典型。惟仰溯当时,钟鸣鼎食而公弗为奇,驷马高车而公弗为美,独能慷慨乐善,轻财好施,历传数百年之久而跻公位于忠义祠,以妥、以佑,可谓荣甚。宣乎云路一村,家敦礼让,户尚诵弦,日新而月盛也。琦虽不文,爰敢叙次于左而复颂之曰:“公昔戾止云路乡,名埒荀陈播四方,善继善述果轩昂,旁敷恺泽比汪洋。九桥十寺利赖长,宜邀帝眷公跻堂,于餐荔丹升馨香,愿祝鸿休效赓颺。”
  时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葛月之吉
  裔孙琦勋百拜述。
  赐通奉大夫施奂斋公暨德配赠夫人节母杨太夫人合传
  昔孔门四科,德行居首,而言语、政事、文学次之。记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周大司徒以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甚矣,德之重也。士不砥德,其余盖无足观。以吾闻见所及,诚周于德者,其惟吾外祖孝堂公乎!公施姓,字美轮,号奂斋。远祖崇,登宋绍圣乙亥进士,世居天台。五世祖道通始迁永康之唐先,至公二十一世公祖太学生丙翌,考国厚皆隐于乡,人称为有德长者。公考得子甚迟,生公时喜曰:此子品格清奇,异日必亢吾宗。幼时教以四书,辄成诵弗忘,迨读诸经毕,不学帖。括家言勿求仕进,事父母以孝,闻终鲜兄弟,朝夕未尝远离。比长念父母春秋高,经理家事,以俭以勤。居里邻间,见长者恂恂如不能言。闻人有善,必津津乐道之,家仅中产无赢余资,邻里有急难及孤贫无告者,恒竭力相求恤,远近咸德之。而公不自知其为德也。娶杨氏,有淑德,其归公家也,井臼躬操之,浣濯身任之。上事舅姑,人无间言。公伉俪甚笃,门以内悉委之,无不纤悉具备。公尝语太夫人曰:“吾上世耕读传家,今与汝衣食粗足,愿积德为子孙计,不愿积财为子孙害也。且吾与汝皆过中年,儿辈渐已成立,但得百年偕老,以娱桑榆暮景足矣,其他奚慕为。”公年甫愈三十,遽遘时症以殁。太夫人痛失所天哀毁骨立,环顾膝下,泣谓诸孤曰:“汝父死,吾奚用生为然。吾随汝父以死,则汝兄弟三人,妹一人,将谁恃耶?吾愿茹苦以待汝等之成人,即汝父亦瞑目矣。”生子三,长友谅,处士;次友胜,庠名锦春,县学生封武略骑尉;三友时,援例授从九职,易名平。三女,一适先大夫雅堂公。孙九,绍冲,太学生;绍言,庠名膏,道光己亥武举人,金华协营千总;绍宇、绍岐均太学生。曾孙十有二。玄孙五。咸丰朝,公以孙膏贵,赠武略骑尉,夫人封太安人。同治十年十二月,以外孙胡凤丹官湖北补用道,请贝也赠通奉大夫,夫人赠太夫人。按公享年三十有六,太夫人寿八十有四。太夫人守节五十余年,嘉庆庚辰,永康县学教谕王,褒以“瑶池冰雪”匾额;道光己酉,浙江学政赵复旌表其门,曰“贞操冰清”。鸣呼!有夫人之节,而公型于之德益信是足传矣。今公族人续修家乘,绍宇中表函嘱为传以纪。凤丹不敢以不文辞,谨叙以梗概,以为公之后嗣法,且俟世之采风者择焉。
  论曰:晚近士大夫侈言德政。吾不知其果有实惠及民否也。古之隐君子乡先生,身虽不通显,而德积于己,行及于人,邻里乡党生则无弗式,而化殁则无弗慕,而思非其德之实然者为之耶。抑又闻之修德不求报而有德者,天必昌炽,其子孙符应卒不毫发,爽今如公者,殆其人欤,殆其人欤。
  时龙飞同治十二年夏月
  钦加盐运使衔、诰授通奉大夫、赏戴花翎湖北补用道、前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加三级 愚外甥胡凤丹月樵甫顿首拜撰。
  第五节 宗谱序跋存目
  唐先施氏,从宋绍兴甲戌年始纂谱牒,迄至民国,约已编修二十余次。历届宗谱,因年代久远,战事战乱,传世者已寥寥无几,今从现存谱牒中尚能找到如下序跋,特将其目录摘录于下以作后世稽考。
  绍兴甲戌年(1154)八月《施氏宗谱序》
  绍熙三年(1192)四月《施氏宗谱序》
  嘉泰壬戌年(1202)菊月《施氏宗谱序》
  嘉熙庚子(1240)三月《施氏重修宗谱序》
  宝祐二年(1254)二月《施氏重修宗谱序》
  成化甲午(1474)正月《施氏重修宗谱序》
  正德十年(1515)三月《重修宗谱序》
  万历戊午年(1618)五月《施氏重修宗谱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重修家谱序》
  康熙二十三年春月《施氏宗谱跋》
  康熙二十三年菊月《施氏重修宗谱序》
  康熙二十三年秋月《重修家谱序》
  康熙五十二年(1713)秋月《唐先施氏宗谱序》
  康熙五十二年秋月《重修宗谱序》
  乾隆四十五年(1780)阳春月《续修宗谱序》
  道光十二年(1832)仲冬月《序》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十一月《书家乘后》
  嘉庆十二年(1807)十一月《唐先施氏重修宗谱序》
  第六节 诗联
  送仲廉公之南安诗(九首)
  小雨生凉不动尘,一扈酒尽倍伤神。
  关山吐气迎新吏,燕柳悬阴送旧人。
  尽职好为贤令佐,奉公自得下民亲。
  几多丞尉登方岳,清白由来国所珍。
  (东阳 卢格)
  南雍育德羡青年,宝匣光芒早烛天。
  三捧除书辞帝阙,两经奏最纪〓铨。
  都门行李色初动,南邑苍生颈已延。
  移孝为忠儒者事,明扬不日与莺迁。
  (五云 虞瑶)
  新捧除书拜旧官,吟峨还去向松间。
  送行酒尽情无尽,相见时难别亦难。
  断狱好凭三尺法,保民须用一分宽。
  会看报政天颜喜,同列鸳班侍禁銮。
  (同邑 胡镇)
  金华宦迹上林彦,佐政花封不畏难。
  内植两艰淹梓里,外哦三邑向松间。
  芳声不让崔斯立,风度还追李义山。
  此去劳心勤抚字,奏功期擢簉鸳班。
  (同郡潘璋)
  闻说南雍有俊髦,除书三捧出螭坳。
  蓝田岂弟推韩愈,阙里明良见子羔。
  自考催科居政拙,谁云抚字不心劳。
  他时奏最膺高擢,拟赐宫花与锦袍。
  (双溪 戚昂)
  拜捧除书出凤城,便驰䌽鹢向南行。
  两堤烟柳吟边趣,千里云山客里程。
  好秉丹心酬主德,愿抒青眼爱民生。
  鸣琴三邑增声价,会看超迁沐宠荣。
  (括苍 薛黼)
  永康有佳士,素抱珪璋器。
  携经游泮宫,浙闱秋较艺。
  造物不我伴,霜蹄几颠踬,
  卒业赴桥门,劳心益淬砺。
  居忧归故乡。孝道堪范世。
  服阕赴天〓,复官行己志。
  送出都门外,把酒将别意。
  酒尽不可留,临风漫流泪。
  各在天一涯,音书互相寄。
  枳棘暂栖鸾,皂枥难淹骥。
  曾见嘉绩成,荣迁居要地。
  (兰溪黄荣禄)
  别我之官去,分携酒一杯。
  仁风陶庶类,膏雨起枯荄。
  俗厚留遗爱,民安见大才。
  会看三载后,奏政上蓬莱。
  (义乌王铉)
  佐理花封久著名,天书重捧出神京。
  官衔署旧休常叹,政事从新贵力行。
  刻木吏除无俗蠢,哦松诗就有余情。
  待看九载来书最,不次乔迁沐宠荣。
  (乐平徐伟仁)
  落花诗(四首)陈凤巢
  一
  新枝种自旧枝来,老干昂藏节不颓。
  分出鲜花何限好,经过春雨奈旋催。
  人间失色空留恋,天上多情故剪裁。
  召转蕊珠宫殿去,凡胎由此换仙胎。
  二
  身近仙容身便嘉,东君着意付精华。
  开时为閗无双艳,落去翻成第一花。
  只是红尘留未易,凭教青眼望空赊。
  幽兰气味今安在,想到同心日色斜。
  三
  寄语仙人早自防,重帘放下久留香。
  若凭雨迫兼风迫,便卸浓妆与淡妆。
  逐水君归沧海大,断金我苦岁时长。
  龙墀未到身先萎,枉用丹心倾太阳。
  四
  从花谢后想开时,再睹芳容未可期。
  色在邻家蜂去早, 飘从流水蝶来迟。
  蕉窗有梦空环绕,兰室无香永别离。
  佳种犹留红一品,他年付与子孙枝。
  (注:陈凤巢,为施章子之友,作于道光十八年重阳前两天。)
  祝寿诗
  这八首诗选自同治十二年施茂才妻七旬祝寿的贺诗。
  前四首为辛亥举人夏永成作;后四首为廪生维城作。
  归我施翁即食贫,不将家计累夫君。
  机声每与书声和,尝共辛勤到夜分。
  起听鸡声事舅姑,举家菽水足欢娱。
  怪他作妇多谿勃,徒为空虚一室无。
  万卷书曾手泽遗,青箱继业后人期。
  夜深不惜和丸助,且待天香聚砚池。
  一肴一核一杯盘,每到贫家事转难。
  剪发留宾陶母在,我曾过访幸分餐。
  常供菽水足欢娱,旦暮辛勤事舅姑。
  巾帼须眉同气慨,衣冠空戴亦渐无。
  不逐繁华不厌贫,维修筐筥肃明禋。
  一蔬一韭时羞荐,季女思齐诵采苹。
  阿母生平熟女工,机声午夜一灯红。
  相夫课子书香远,台阁从教姓字通。
  罗列诸孙膝绕麟,周余花甲十年春。
  瑶池果熟筹添屋,拜舞莱衣笑语频。
  施绍文诗抄选
  小 平 颂(七古)
  背负苍冥护彩云,垂天鹏翼色缤纷;
  兴国宏图展大业,扭转乾坤一巨人;
  世事万千规律在,顺木之天主义真;
  九十华诞不息肩,济世经纶更精神。
  喜闻朱副总理访吾家乡(七古)
  读报幸以得知朱(镕基)副总理偕同浙省领导李泽民、万
  学远等来家乡访贫解困,大喜、因赋。
  朱副总理访吾乡,生平闻见乃首趟;
  山里人家官嫌贫,人民公仆挨户访;
  改变面貌凭群力,责任落在父母官;
  抓住机遇任鸟飞,脱贫致富有良方;
  父老姐弟齐努力,在外游子不旁观;
  自强自主更自力,争取外援亦所当;
  春风吹拂莫等闲,契机宜自牢相掌;
  振兴良辰业来临,齐呼带领戮力上!
  豫园国际吟唱诗会感怀(七古)
  上海当代诗词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10月21日在闵
  行欧亚宾馆开幕。23日下午,假座豫园古戏台举行上海首
  次国际吟唱诗会。国内外著名诗词专家及爱好者多人参与
  盛会。我作为代表参加,因即兴感赋,并登诗台吟唱。
  古戏台前尽俊才,四海雅集第一回;
  吟长毕至管弦迎,满庭咏唱秋阳开;
  歌罢正气颂清廉,肤色迥异心不违;
  豪情激越干云霄,婉约声声款款来;
  动人心曲荡沪城,才惊四座笔生辉;
  高歌竞唱中华颂,金声玉韵盈诗台;
  绕梁三日萦余音,言志缘情有传媒;
  精英巨擘结鸥盟,群彦群力扬国粹;
  底事吟诵忘日暮,代有才人树丰碑。
   庆贺金温铁路武义段通车(七古)
  凿山穿洞无重数,架桥铺轨献爱心;
  一线钩连通全国,四方辐辏若比邻;
  穷乡经济迅飞跃,僻壤山居早脱贫;
  迎得东风荡古城,千轮滚滚达海滨;
  多谢民工齐奋力,通衢任我道遥行;
  山前油茶运四海,屋后矿机隆隆鸣;
  武阳往昔锁云雾,今露峥嵘景色新;
  汽笛长鸣震武川,迎来客众齐欢庆!
  游仙都感赋(七古)
  我少时曾就读丽水市处州中学,缙云仙都近在咫尺,心
  在必游,却因种种原因未能遂愿。1995年仲秋,承邀请遂得
  以游览了心仪久仰的仙都,心中视同乡祖,因感赋。
  小少即慕仙都游,时在处州志未酬;
  心香一瓣四十载,今朝遂愿正宜秋;
  溪水澄沏涤尘嚣,叶丹石青喜心头;
  自居沪上闹市地,只今清凉满眼收;
  更喜人富情义重,古风犹存谊长留;
  亲人馈我蔬瓜果,努力加餐挽莫走;
  剪灯夜烛话桑麻,置身仙境乐忘忧;
  乡因地灵人更杰, 仙都垂名因远久;
  科教兴农更兴国,当今仙人满田头!
  教师节后感赋(七古)
  物换星移四十年,讲台生涯志弥坚。
  遇险不惊缘底事?为有明灯党指前。
  种菊何惧病虫害,培兰不惜霜鬓添。
  振兴华夏千秋业,乐育英才不辞艰。
  春蚕已老丝不尽,蜡炬将残光更艳。
  酷暑严寒勤灌溉,绿野新树正参天。
  自古书生何所用,贵乎精神日后见。
  当信育人亦奉献,甘愿种德争学贤。
  浮冰自化随流水,添作雪浪赋新篇。
  甲戌国庆参观书画展感赋(七古)
  今年国庆佳节,春申、春江、华兴三诗画社在上海闸北公
  园举办庆祝国庆四十五周年书画展览,市委老书记胡立教、
  市文联主席夏征农等同志应邀亲临参观,开幕式后,由闸北
  区委姚明宝书记陪同至宋园茶艺馆观茶道表演,余亦叨光,
  感怀即席有赋。
  胡夏二公昔操劳,沪上发展曾肩挑。
  今朝国庆享茶道,谦称无功何逍遥。
  品茗赏画咏盛世,击节歌赞邓公高。
  放眼寰宇看风云,唯我中华景独好。
  他年若能喜期颐,匹夫有责犹报效。
  咏菊新篇
  宋诗人郑思肖有《画菊》诗,名噪一时。其诗曰:“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诗人坚贞品格与高洁志趣。然由于科学的发展,经过精心培育,菊花则已可四季常开不败矣!观赏中国武义温泉节时解放桥畔之菊花展,十色吐艳,亦菊之坚贞情性之又一呈现也!因感吟四句,是为新篇。
  花开愿并百花丛,万紫千红趣味穷;
  莫道黄花秋日瘦,四时绚丽笑东风。
  上海天园奇石馆牡丹花展感赋(七古)
  1995年新春佳节,上海天园奇石馆举办牡丹展盛会。由山东荷泽市牡丹花研究所,用催花科学技术,提供120个名种与特级牡丹700盆,与奇石相间,争相辉映,美艳无比,创牡丹花史上五月之花正月怒放之奇迹,因赋:
  富丽辉煌花中王,结伴奇石益相彰;
  凛冽严寒林空寂,唯我奇葩齐菲芳;
  当年武后曾下旨,东风劲吹怒不放;
  天园顷奏回天术,国色今朝飘天香。
  唐先十景诗 楼明统 施金湘
  在许多姓氏宗谱的《艺文》卷内,皆有“八景”、“十景”诗抄,《唐先施氏宗谱》因旧卷散失,故无此类诗文,实为憾事。为激发吾辈后人爱乡情怀,我等虽作诗乏才,乱以涂鸦,权充补阙。
  五指雄姿(七律)
  唐先北枕五指岩,高海拔712米,丹崖绝巘,五指岿然,南接括苍,西达金华,绵亘几百里,风光绮丽,乃金华市级风景旅游区,是唐先落龙之脉。
  尔道此山高不高,五指插天透青霄。
  巅岭腾浪三百里,涧瀑飞泻千余条。
  石磴盘曲登天路,危崖翠黛生瑶草。
  雄姿秀色迷人碎,天机妙语话稀嚣。
  双塔风光(七律)
  唐先村前,云路村后,有山若塔,故名塔山。与新建于戏台地变电所铁塔遥遥对峙,似左右堡垒护卫唐先南大门。登上塔山向南眺望,平川碧野尽收眼底。
  村前巍巍屹双塔,一铁一石影横斜。
  铁塔凌空架银线,石塔顶端环紫烟。
  东面高坪鸣汽笛,西边深河泊画船。
  攀峰怡神放眼望,金浪碧波拍天涯。
  玉带漂流(七律) 发源于指岭的石湖溪,泾流龙山、云路、新河、雅堂、上厅等村田野,直至清渭街与三渡溪汇合,注入苏溪。沿堤绿树碧野,景色迷人。
  玉带漂流石湖溪,源头出自指岭尖。
  翠掩长堤春色美,绿映平川秋景艳。
  锦鳞翩翩空游弋,鹅鸭舒舒浮栖眠。
  弦歌一路几十里,唱到清渭汇苏溪。
  赵侯庙钟声(七律)
  赵侯庙原为太平乡乡主庙,在石牛山、白象山、飞凤山山岙之中,青山拱卫,清静幽雅,人至其间,如临洞天福地。
  石牛毓秀象山明,麓下小河水流滢。
  飞凤谷中藏庙祝,唐先夜半闻钟声。
  九龟列队护梵宇,十蛇布阵卫门庭。
  幻境清幽仙居处,疑到章州梧鼎爨。
  西原美夏(七律)
  古福坛边有丘地曰西大原,原上果树成行,田里葡萄成串,池塘里莲荷翠绿。向南与狮山和伏虎山丘相接,夏日浓荫蔽日,鸟语花香。置身原中,暑气顿消,欣欣然,如痴如醉。
  古福坛旁西大原,浓荫蔽日芳草妍。
  园中葡萄珠联缀,池里芙蓉浮香鲜。
  醒狮山头松迭翠,伏虎阜端竹摇曳。
  消夏何须天目去?坐卧褥茵听鸣蝉。
  莲湖览古(七绝)
  莲湖邻白莲塘、象牙里、长塘头三村,在未有水库之前为永康第二口大塘,两边青山迭翠,湖北悬崖上傲立千年松,湖西村口闻名的九头古樟犹存。
  水天相接古莲湖,青山倒影景色姝;
  绝壁虬松齿千载,堤上香樟寿益殊。
  石龟饮水(七绝)
  上厅之东,雅堂之西,有石丘一座,形酷落水乌龟,头伸在石湖溪内饮水。传说饮水声娓娓动听。
  花厅堂下一巨龟,蹬足跃进石湖滨。
  张嘴咕咕吞江水,胜似管仲鼓琴声。
  高峡平湖(七绝)
  太平水库之上,桃源口村间,钟山、塔山峡谷,大跃进时期,广大农民垒坝斩断华溪流水,创造“高峡出平湖”奇迹。
  钟塔对峙锁华溪,桃花源口耸宏堤。
  高峡平湖阔七里,绿水扬波溉腴田。
  笔架忆昔
  唐先西面,笔架山耸峙,山后为三渡溪水库,旁有古道砂糖岭,此岭记下了当年挺进师北上抗日的历史,故而值得人们追忆。
  三峰如削笔架山。一片镜湖水蔚蓝。
  傍倚陡峭砂糖岭,红军北上腊征幡。
  石仓山揽胜(七绝)
  与老鸦叶石牛山相连的石仓山,为永康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山虽不高,且峰峦迭嶂,洞奇石怪,有人间仙境之誉。
  洞幽石幻石仓岩,鲲鹏收翅奇峰间。
  南朝澄真迹犹在,神州一绝仙翁颜。
  “十福”“十寿”图
  作者施俊定,唐先一村人。14岁父亡,15岁母嫁,少年失怙,小学三年失学,从师学做篾,刻苦好学,技艺日增,不久成为名匠,所制竹器堪称为上品,同行比赛数次夺魁,“农业学大寨”在家务农,在农科队搞接种试验,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责任田中搞科学种菜,被誉为“种菜状元”,其事迹载《永康日报》。俊定虽然读书不多,对于易经术数研究有一定造诣。
  对 联
  花园里花柳别具一格
  莲塘中莲屋自有清香
  ——永康地景联
  方岩灵岩五指岩名扬万里
  皇城长城古竹城业垂千秋
  ——永康地景联
  桑园下觅友知音一曲
  岩渡里访贤唐诗三百
  ——永康地景联
  云路秋深,白雁飞过张岭
  新河水浅,鲤鱼跃入清塘
  ——永康地景联
  龙山云映清溪畔
  长街市喧渭水边
  ——永康地景联
  父子弟兄,同堂四喜
  亲朋戚友,共祝三多
  ——唐先某户喜联
  大众饭菜味美价廉招来天外客
  厦畅宽裕清香凉情能纳地内仙
  ——唐先大厦饭店联
  巧夺天工,一朝雨露胸中吐
  机由人转,万里风云足下生
  ——唐先一村村民车桶联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唐先三村村民车桶联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游逍遥
  ——唐先三村村民车桶联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唐先四村村民车桶联
  人老心不老事事老实事事好
  才高德更高处处高尚处处香
  ——唐先三村老年协会门联
  家藏蠹简三千卷
  身透龙门十八人
  ——龙山胡氏总祠联
  华棣革一门维弟维兄自昔家声堆出寰
  膏腴增万顷是父是子予今庙貌焕乘离
  ——唐先一村昌常祠堂联
  一壮千禄了亘古人新潮赫赫示风想见历朝麟振
  四仁十六义惟公居长逞巍巍寝庙恍胙当日雁行
  ——唐先一村昌常祠堂联
  功德昭乾坤,总须管乐数声,同歌中华盛世
  师表光日月,还借笙歌一曲,共庆神州太平
  ——旧太平乡主殿赵侯庙开光戏台联
  时有清风明月满
  门开甘露宝珠圆
  ——唐先赵侯庙联
  五指峰前竖指拈花添一笑
  双溪水过临溪张盖渡群生
  ——唐先赵侯庙联
  太古遗风平情论事
  乡人素志主善为师
  ——太平乡主开光联
  莫把欺心对宗祖,
  须留好样与儿孙。
  ——孟达公祠对联
  把往事今朝重提起,
  破工夫明日早些来。
  ——孟进公祠对联
  新屋温馨福如东海晚霞美
  虹霓祥瑞寿比南山秋叶红
  ——上新屋虹霓塘村老协活动室对联施德福撰
  第七节 旧规新约
  旧家规
  本族子孙,钱粮国课大事,务要依期早完。况两税三限倒有明徵,或有拖欠,家长即当督催完纳。
  子孙须要入孝出悌。如忤逆父母殴骂尊长,许令家长送祠重责,游街示众,以听悔改。再犯送官设狱。此情必须父母亲告,乃坐以惊其余。
  子孙居父母之乃人子之重丧也。礼宜齐疏之服,食粥之食,寝苫枕块,以守终丧之制。如或忘丧作乐,释服从吉者作不孝论。
  子孙丧期,宜称人家之丧有无以为丧具之厚薄,无者实难强从其厚,有者不得爱惜财物薄其亲。
  婚娶遇吉凶,吉则从吉,未举哀姑从吉礼,既举哀毋得吹打乐器以伤天性。
  子孙如有不法为盗作窝,失主投鸣祠长,即许协同房长,地保挨户搜检,倘窝明盗确实,则家产充公,盗则送官惩治。
  子孙宜遵祖宗成法,务要士苦读,农勤耕,工商经纪生理不许妄作非为,生事启衅。如有不遵,议奖议罚。
  子孙娶妻,本为侍奉舅姑以继家嗣,笃孝敬,和妯娌,勤纺织,顺夫主务,乃分所当为。敢有离间骨肉,牝鸡晨鸣,犯七出之条者,初犯坐姑,居寡坐子,再犯亲坐,听夫出离。
  子孙族人虽众,同出一气,奴仆等踞见家长端坐不起,路途不让,甚至呼名触骂者,即时责遣,主家护庇者合众剖论。
  子孙不许开场聚赌,小则荒废农业,大则荡产破家,为害匪浅,如敢故违家规,送官警治。
  子孙不许宰杀耕牛,违者送公究治。
  子孙不许溺女,违者议责。
  子孙有等枭恶之徒,稍有口过,辄就造控无头妖言,讪谤是非,造谣煽惑,深为可恨。如有此等不肖,家长秉公论以理法,如不尊者,家长儆治。
  族内遇天色久睛,各宜谨慎火烛。倘或疏虞失火,即当叫闻,通族一齐尽心赴救,务在扑灭,不许乘机抢掳财物。违者指名送究。
  祖宗竖造房屋至艰,虽为安身之计,实为后代之谋。损坏当修理,污秽当扫除,以承先志。违者责罚。
  子孙凡大小事务,俱要禀闻,家长论以理之曲直。是者未必为真是,非者未必为真非,察其虚实,谕以正理。应家教严而人情服,懦夫立而顽夫廉。
  新公约
  十要
  一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
  二要遵纪守法,做个好公民。
  三要讲文明,懂礼貌,做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要勤劳俭朴,当思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既要爱惜私人之物,又要爱护公共财物。
  五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尽好赡养父母、公婆责任。
  六要教育子女修养道德,勤学知识,长大为国、为民效劳。
  七要为官廉正,关心人民疾苦,做人民的好公仆。
  八要为人诚实,买卖公平,拾金不昧。
  九要团结友爱,互助互让,见义勇为,乐善好施。
  十要热爱科学技术,为科技兴国作贡献。
  十戒
  一戒丧失民族气节,卖国求荣,害民谋利。
  二戒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三戒说话粗言秽语,勿为粗鲁莽撞。
  四戒偷盗、诈骗、抢劫、勒索的不法行为。
  五戒虐待父母,虐待公婆,虐待妇女、儿童。
  六戒赌博、吸毒、汹酒、嫖娼。
  七戒游手好闲,拉帮结伙,扰乱社会治安。
  八戒挑拨是非,闹不团结。
  九戒贪脏枉法,沾污自己的情操。
  十戒工作怕苦,学习畏难,不求上进,碌碌为人。
  (根据部分村的村民公约整理)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