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5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24.3
页数: 3
页码: 112-1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集市贸易的情况。集市,是城乡开展商品交换的场所,自古有之。唐先周围村庄稠密,人口众多,离城17.5公里,又是永康市北大门,与东阳市南边乡村较近,据此有利的地理环境,集市贸易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成为这一带乡民农贸产品、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其时,唐先市与县市、芝英市、古山市、象珠市成为永康县五大集市。
关键词: 唐先镇 集市贸易

内容

集市,是城乡开展商品交换的场所,自古有之。唐先周围村庄稠密,人口众多,离城17.5公里,又是永康市北大门,与东阳市南边乡村较近,据此有利的地理环境,集市贸易在清道光年间已形成,成为这一带乡民农贸产品、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其时,唐先市与县市、芝英市、古山市、象珠市成为永康县五大集市。
  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载,在唐先开市之前,全县14市,龙山街已经开市。相传宋朝时期龙山街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大村,有十里龙山街之说。从出土的古遗址看,此说不讹。但后因何故而村庄衰落,众说纷纭。
  清道光《永康县志》载,其时永康设有27个集市。除龙山市外,在唐先南面2.5公里处的平安桥设集市,唐先也开市。唐先逢农历二、七为集日,其他两个市的日期无载。以后,唐先村庄人口增多,成为市北大村,龙山、平安桥两个市慢慢为唐先市所替代,唐先集市日趋繁荣。每个市日商贾云集,从早晨七点开张至下午四点才散市。
  解放以前,唐先已设有6个专用市场:日用百货、山地货、饮食等同一市场,设在主市基,即今之菜市场;粮食市场设前厅基,即今之大会堂;生姜、红糖等土特产市场,设上山;禽畜类市场,设仲贞公祠前;耕牛市场,设前案山;柴炭市场设黄坭簟基。
  市场以粮食、生姜、耕牛的交易最为兴盛。
  其时,东阳是个缺粮大户,每个市日都有百余名东阳的米贩及农民到唐先籴粮。唐先附近的粮贩又从武义、县城贩进大米等粮食上市。每集日销售量均在200担左右。
  岩前、中山、石湖一带是永康生姜的主要产区,此带农民都把生姜运到唐先销售,外地商贩们都来此购买,转运到本市的各集市和金华、兰溪、武义,松阳等地去贩卖,甚至销往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旺季时日销生姜数百担。永康不是产牛区,却是江南最大的耕牛贸易地。
  唐先牛市与县城牛市差不多大。春秋两季的集日上市的耕牛总有百余头。永康的牛贩从温州、平阳、安徽、江西等产牛地把牛购进运到永康,经过饲养,又贩到苏州、无锡、杭嘉湖平原去。因此买卖耕牛的客户有本地的,也有各省市县的。各专业市场都设有牙郎10来人,为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过秤,收付款,从中收取小量手续费。解放以后,耕牛交易的牙郎还经政府有关部门登记发证。除代谈交易,且为税收部门收缴交易税。
  解放以前,除了专用市场外,在主市基周边的街面上和里街、下街开设着几十家商店,其中经营棉布的施茂兴、朱瑞兴、邱中雨,经营南北货的施同兴都是较有名气的店铺。
  解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原有市场不适应,有关部门曾把市场作过几度扩大调整。
  1958年及1966年,在左的路线影响下,政府试图改革集市贸易,下令全县统一逢一、六为集日,鉴于群众传统习惯以及不利于商品流通的原因,此项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各集市不久又恢复了原集日。
  198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搞活经济,集市贸易更加活跃繁荣,原有市场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镇政府协同工商部门,各村委会把市场设置重新进行了规划建设,使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调整后的市场为:
  竹木市场 设一村环镇北路
   家具、生姜市场 设一村环镇北路
  柴市场 设三村唐(先)、(象)珠公路口
  饮食市场 设二村三角地
  粮食市场 设二村上山
  禽畜市场 设三村后山头
  小百货市场 设四村环镇南路
  为了繁荣经济,唐先镇集还开拓了西街,并把环镇南路、环镇北路两侧,均辟为营业场所,使唐先集市比解放初扩大了10倍以上。
  为改善营业场所,1981年镇政府拨款,工商部门资助,先后把粮食市场、农副产品市场、蔬菜市场、禽畜市场、饮食市场分别浇了水泥地面。1995年,唐先二村投资,并把饮食市场和蔬菜市场支搭成钢架镀锌板顶棚9000余平方米的商场,内设130余个固定摊位。为了方便群众,开设了早、夜市。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