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村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村民生活
分类号: C923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村民生活的情况。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用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村民 生活

内容

旧社会,广大农民深受三大敌人压迫剥削,普遍过着衣不裹腹,食不饱肚的苦日子。解放后人民翻了身,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唯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五风”影响时期,粮食严重歉收,广大农民的生活过于困境。吃饭依靠“瓜菜代”,甚至吃糠、树皮,有些农民乃至逃荒去江西等地。1962年,共产党纠正了“五风”,人民生活逐日好转。但由于集体化的大生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缓慢。直到198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千家万户,人民生活又很快改善起来。
  衣 旧社会穿的是粗布衣,补钉加补钉,许多人无棉衣可以御寒。解放后50、60年代,虽然穿的不再是解放前的破烂,却花色单一,男的大多是工农兰布服装。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青年人穿草绿色军装,女的也少有花色布。冬天,大多数人穿的列宁装棉短大衣,或棉长大衣。至80年代中后期,不论男女四季衣着不同,花色品类繁多,尤其是青年妇女,更注意穿着和打扮。
  食 从前是食不饱肚,半年糠菜半年粮。如今是家家粮满仓,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精,早稻米嫌难吃,大家都要吃晚稻米;不仅吃得精,而且讲究吃的营养。
  住 从前是泥墙瓦屋,茅草屋,地面潮湿,许多户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房,乃至有的户床、灶、猪栏同在一间屋,多数农户住房非常拥挤。现在是百分之八十农户都建过新屋。大多数是二层、三层红砖水泥结构,有的是四层、五层高楼,农村成了城市化。现在村庄几乎比老村庄扩大了一倍以上,形成了高楼在四方,老屋包中央的现象,许多房屋造得既豪华又气派。
  行 从前各村的村道都是泥巴路,或者石子路,现在是大街小巷,都是光洁的水泥路,并且每个村都有可通汽车的公路。现在有水泥路的村庄有唐先一至四村、岩前、白莲塘、新河村。从前以步行为主,至20世纪60年代只有少数人有自行车,而到80、90年代自行车家家户户有,而且几乎每户都有好几辆。90年代又兴摩托车,就白莲塘村为例,这个村已有摩托车65辆,占总户数的25%。汽车,轿车也进农家,每天从唐先至永城来往大小客车就有60多辆。过去到县城办事靠腿走路,现在是骑自行车怕吃力,不是骑摩托,就是坐汽车。交通四通八达,去永康市区、金华、东阳、义乌、杭州都有客车直达。
  用 从前,照明多以桐油、菜油、煤油、汽油作为点灯用料,用灯盏头、煤油灯、汽灯照明。碾米,多用谷砻、石磨、石臼。耕田,多用牛耕。烧饭,多用木柴、木炭作燃料。解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用具不断改进。解放初期,乡干部向农民宣传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踏水不要架在车架头”,“烧饭勿用柴,水放在锅灶头”,“吃的油,穿的绸,舂米不用石杵头,看戏坐在床横头”的理想生活如今成为现实。而今照明的是电灯,耕田用的是拖机机,车水用的是抽水机,舂米用的是碾米机,烧饭用的是电饭锅、煤球炉、煤气灶,已经有5个村安装了自来水,唐先四个村几乎家家开水井,自装自来水。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唐先、上新屋、云路还开通了有线电视。从前夏天人们纳凉使用的是麦杆扇,如今以电风扇,空调器代替。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