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村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9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村民
分类号: D420
页数: 21
页码: 50-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村民的情况。其中包括唐先施氏源流、其他姓氏源流、计划生育等。
关键词: 唐先镇 村民

内容

入志各村户主,以施姓为主,此外尚有胡、吕、金、陈、赵、王、朱、李、周、董、夏、高、孔、童、应、成、徐、姚、潘、卢、孙、蒋、黄、吴、郜、詹、梅、池、程、沈、许、杨、方、薛、楼、陶、俞、张、阮、舒等40余姓。
  第一节 唐先施氏源流
  施氏之先,相传成王封伯禽于鲁,为鲁惠公。惠公八世孙孝叔因父尾封施城,遂以封地为姓。
  春秋战国时期有名之常者从游孔子圣门,列于七十二贤之内,封临濮侯。传至鎾。居河南汴梁。
  至汉代,鎾之子琼赠鲁国太师,琼之子仇为石渠博士,仇之子筵拜太尉,筵之子彯为吴兴太守,称文学宗师。
  隋唐时期,有施珏,官节度使,施金,拜兵部尚书,施全,谥忠正,施远,官监察御史,施旭,封中触侯,施洙,仕扬州郡牧。世瑛、育吾、士丐诸辈文通武达,亦皆彪炳史册。传至愔,号臣正,仕太常寺丞、检点。施臣正生元荣、元福、元初、元华、元德、元兴、元隆、元亨、元盛9子。元荣,为驸马,元初,拜五军都督,元德,为翰林学士,元兴,仕王府长史,元亨,授国子监祭酒,元盛,官礼部侍郎,称“九子六贵”。
  宋代传至施崇,绍兴六年择居天台桥岭花墙,旧传为栎柴施氏。施崇生仍、俊。俊生英,英生桂、摄,摄生纹筮。筮迁居东阳昭君岭,于宋绍兴壬申(1152)赘入永康唐先厉氏,为唐先施氏始祖。筮生瑀、〓。瑀生沐,沐生文、忠、信。文居东阳荐溪,忠居招贤岭,信居永康唐先。信生康、泰、安、坦。安居招贤岭。泰为成五公。
  元明时期,成五公施胜泰,生瑛、莹、铭、俭。瑛为智四公,莹为智九公,铭为智十二公,俭为智十四公。
  智四公施瑛之孙孟正赘居长川,及分迁岩前为一派;福十九文玄公迁居西珠为一派。
  智九公施莹长子施茂传居唐先厅头(即今唐先四村)及分迁上厅为一派;三子施茂源卜居东阳西源、麻田、林甘、上宅为一派;幼子施茂远居厅头、堂上(即今唐先三村)、梅树下(即今唐先三村),及迁居东阳上堂为一派。
  智十二公施铭长子施茂荣居唐先后宅(即今唐先三村)、上园(即今唐先一、二村),及分迁上仁、缙云皂坑为一派;智十二公施铭次子施茂盛赘居莲湖(白莲塘)为一派;智十二公施铭幼子施茂仁居唐先后陈(即今唐先三村)为一派。
  智十四公施俭之孙於永乐元年迁居北京顺天府。
  唐先施氏的排行字第为:
  庆裕宁原成, 智信福禄荣。
  盛崇文尚德,显达振高明。
  博济承基业,统绪肇昌隆。
  恭良淳恺悌,邻里乐熙雍。
  命名字第为:
  纹伯时光胜,志道闻仕永。
  宗存元守思,恩宠仁义正。
  孝友绍世祖,俊彦佐朝庭。
  理学慕贤圣,邦家齐治平。
  自纹行从东阳迁徙唐先,至庭行已相传30代。
  祖居地
  唐先 属唐先镇,现设唐一、唐二、唐三、唐四4个行政村。始祖纹筮于1152年由东阳招贤岭(现名上施村)赘入于此,至今已达845年。筮之第6世孙施道基(茂荣)居唐先一、二、三村,施道真(茂远)居唐先三村,施道胜(茂传)居唐先三、四村。
  析居地
  长川 属中山乡。始祖为智四公之孙、施道盛(茂和)之子施孟正,于明朝建文年间从唐先赘居于此。
  岩前 属唐先镇。始祖为智四公第五世孙施伯玺,于明朝成化年间从长川迁入。
  上仁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茂荣之孙施仕安,约于明朝宣德年间从唐先迁入。
  古竹城 属中山乡。始祖为智九公第十一世孙施宠嵩,约于乾隆年间从唐先堂上(今唐先三村)迁入。
  白莲塘 属唐先镇。始祖为智十二公仲子施道椿(茂盛),约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唐先赘居于此。
  上厅 属唐先镇。始祖为智九公之孙、施茂传之子施孟远,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唐先厅头迁入。
  虹霓塘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道椿仲子施孟进,于明朝永乐年间从白莲塘迁入。施孟进第十世孙仁杰,于乾隆年间迁居叶村。
  前村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孟进第四世孙施英知,约于明朝正德年间从虹霓塘迁入。
  上新屋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英知之孙施守榜,约于明末清初从前村迁入。
  象牙里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道椿第四子施孟通,于明朝正统年间从白莲塘迁入。
  云路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道椿第五子施孟达,于明朝永乐末年从白莲塘迁入。施龙慎,于康熙年间迁居缙云上东方。施孟达第十世孙迁居缙云东山。
  渔川 始祖为施道椿第六子施孟安,约于明朝宣德年间从白莲塘迁至后森村,其后裔转迁于渔川。
  龙山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道椿之孙,施孟高长子施仕金,约于明朝正统年间从白莲塘迁入。
  雅堂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孟通仲子施仕能,约于明朝景泰年间从象牙里迁入。
  新河 属唐先镇。始祖为施孟高之子施仕佩、施仕班,约于明朝天顺年间从白莲塘迁入。
  古塘里 属芝英镇。始祖为施道椿后裔施义兴,于清朝嘉庆年间从白莲塘迁入。
  第二节 其他姓氏源流
  胡姓
  唐先一村 胡七召,民国时期从桥下镇渔川村迁入。
  胡福林,于解放初年从中山乡中山村迁入。
  唐先二村 胡金章,民国12年(1936)从石湖坑迁入。
  胡祖熙,民国20年(1931)从烈桥乡潜村迁入。
  胡寿松,民国时期从今清溪镇山西村迁入。
  胡鸣,民国时期从石川迁入。
  唐先三村 胡六合、胡明火等2户,清朝末年胡库村迁入。
  胡文贵,清朝末年从象珠镇三渡溪村迁入。
  唐先四村 胡文昌,1902年从中山村迁入。
  胡如金,民国6年(1917)从清溪镇黄岗村迁入。
  胡龙法,1964年从中山乡中山村迁入。
  岩前 胡春宵,民国时期从中山乡中山村迁入。
  上厅 本邑胡库胡氏后裔胡孝,元代从义乌真武坑迁居云塘。1982年至1995年云塘胡氏又先后转迁上厅。
  上新屋 胡思通,清宣统年间从清溪镇官川村赘居于此。
  龙山 龙山胡氏胡保甲,清光绪三年(1877)从中山乡中山村赘居上考畈(属龙山行政村)。
  新河 胡景雪,1963年从石桥头迁入。
  雅堂 胡包阳,1952年从中山乡周坑村赘居于此。
  吕姓
  唐先一村 吕寿溪等11户,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唐先二村 吕林豹,民国19年(1930)从太平村迁入。
  唐先三村 吕敬弓、吕斯明、吕新印等3户,民国5年(1916)从西溪镇西山村迁入。
  吕岩溪等11户,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唐先四村 吕思恩,属仰平吕氏。民国34年(1945)从清溪镇派溪吕村迁入。
  吕贤生、吕岩龙、吕龙波,于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岩前 吕祯,元朝大德年间从象珠镇雅吕村迁入。
  吕育堂等户,属青山吕氏。清朝道光年间从四路镇岭脚村迁入。
  吕国华等户,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古竹城 吕章森,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上新屋 吕德富,属仰平吕氏。清宣统年间从清溪镇派溪吕村赘居于此。
  吕林植,于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龙山 吕岩有,属青山吕氏。民国34年(1945)从今西溪镇塘头村迁入。
  吕师禹等人,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古塘里 吕留隐,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移居于此。
  金姓
  唐先一村 金升斗等4户,1953年从清塘村迁此。
  唐先二村 金寿松,民国28年(1939)从唐先八保迁入。
  唐先三村 金樟木,1967年从前渡金村迁入。
  唐先四村 金宗绍,祖籍东阳白墙里。清乾隆七年(1743)从永康 十九都黄坑岭随母转嫁迁居唐先田沿。
  岩前 金绍洪,民国初年从中山乡金坑村迁入。
  金水森,元朝大德年间从义乌堂下杨迁入。
  上仁 金阿乃,清光绪年间从前渡金村迁入。
  云路 金振声,民国时期从中山乡金坑村迁入。
  雅堂 金征宅,光绪年间从中山乡金坑村赘居于此。
  古塘里 金新旺之先祖于乾隆年间迁入。
  陈姓
  唐先一村 陈云路,清道光年间从芝英镇前陈村迁入。
  唐先二村 陈邦高、陈邦完,清朝末年从象珠镇黄杜山村迁入。
  陈望远,光绪十二年(1886)从古山镇榔山殿村迁入。
  岩前 陈新法、陈朝丁、陈金海等人,1958年从中山乡桃源口村移居于此。
  陈岩基,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太平村迁入。
  陈岩云,1959年从石湖坑村迁入。
  上厅 陈阿春,系宋状元陈亮后裔。民国时期从象珠镇木渠村赘居于此。
  雅堂 陈金余,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从石湖坑村迁入。
  古塘里 陈寿根之先祖早年迁入。
  赵姓
  唐先二村 赵店寿,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从赵店桥迁入。
  岩 前赵世钦,1957年从中山乡外岭脚村迁入。
  龙山 赵店桥赵氏始祖后裔。
  古塘里 赵金山,1958年从古丽镇湖田沿村迁入。
  王姓
  唐先一村 王福喜,清咸丰年间从象珠镇象珠村迁入。
  唐先二村 王瑞兰,清光绪年间从兰溪迁入。
  王得兴,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从象珠镇象珠村迁入。
  王良海,光绪年间从东阳王坎头随母转嫁而迁入。
  上新屋王山水,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从象珠镇象珠村随母转嫁而迁入。
  王良经,清光绪年间从东阳王坎头随母始迁龙山,后转居大祠堂,再于民国时期从大祠堂迁入。
  龙山 王良货,清光绪年间从东阳王坎头随母转嫁而迁入。
  朱姓
  唐先二村 朱福钦,民国26年(1937)从张岭口村迁入。
  唐先四村 朱发丁,1955年从桥下镇下贵村迁入。
  象牙里 朱金印,民国29年(1940)从胡库镇后林村迁入。
  雅堂 朱岩海,民国34年(1945)从古山镇下朱村赘居于此。
  李姓
  唐先四村 李茂金,1980年从清溪镇雅庄村迁入。
  上新屋 李福畴,清光绪二十年(1894)从象珠镇峡源坑村随母迁入。
  雅堂 李水龙,民国25年(1936)从象珠镇峡源村迁入。
  周姓
  唐先一村 周保玉,民国时期从中山乡潘川村迁入。
  唐先二村 周汝芳,民国时期从唐东村迁入。
  唐先四村 周寿印、周兴钱等2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官英堂迁入。
  周成瑶,于1958年从中山乡潘川村迁入。
  古竹城村 周文龙,1963年从唐先一村迁入。
  岩前 周宗贤,1987年从中山乡中山村迁入。
  周振高,于1988年从中山乡潘川村迁入。
  周绍其,1990年从中山乡潘川村迁入。
  董姓
  唐先二村 董岩林,清光绪十四年(1888)从西溪镇寺口村迁入。
  古竹城村 董金条,民国5年(1916)年从中山乡安坑村迁入。
  上新屋 董建旺,清光绪三十年(1904)从武义迁入。
  夏姓
  唐先一村 夏国祓,清道光年间从古山镇世雅村迁入。
  唐先二村 夏季田,清道光年间从古山镇世雅村迁入。
  夏永源,民国30年(1941)从金畈村迁入。
  唐先三村 夏金地、夏金球,清朝中叶从芝英镇鲤鱼塘村迁入。
  夏作雨等2户,民国时期从古山镇世雅村迁入。
  高 姓
  唐先三村 高章松、高章银、高谦等3户,清朝末年从下高村(今废村,原在太平水库库址)迁入。
  唐先四村 高新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从下高村迁入。
  云路 高顺喜,民国时期从下高村迁入。
  龙山 高老龙、高岩祯,1958年因建造太平水库从下高村移迁于此。
  孔姓
  唐先二村 孔仙枝,清朝末年从清溪镇山西孔村迁入。
  唐先三村 孔松之,民国时期从清溪镇山西孔村迁入。
  童姓
  唐先二村 童永中,民国初年从唐上村迁入。
  上新屋 童开福,清光绪三十年(1904)从唐上村迁入。
  应姓
  唐先三村 应新喜,约于1970年从虹霓塘村迁入。
  上新屋 应开正,清光绪十年(1884)从官英堂村赘居于此。
  云路 应阿令,1937年从柏岩乡黄溪滩村迁入。
  古塘里 应纯新,1958年从芝英镇应南溪村迁入。
  成姓
  唐先一村 成金禄,1951年从象珠镇荷仙陇村(荷川)迁入。
  唐先二村 成金声,民国28年(1939)从石湖坑迁入。
  唐先四村 成老云,清光绪十一年(1885)从中山乡里岭脚村迁入。
  古竹城 成滨,南宋中叶从义乌干溪迁入。
  徐姓
  唐先三村 徐有富,民国时期从上考村迁入。
  云路 徐光银、徐兴旺,民国时期从上考村迁入。
  龙山 徐承英,1964年从江山赘入。
  姚姓
  唐先二村 姚汝华,民国初年从清溪镇郎下村迁入。
  唐先三村 姚新培等2户,清朝末年从永康城内迁入。
  潘姓
  唐先二村 潘岩顺,解放初年从溪后村迁入。
  雅堂 潘加林,清光绪年间从溪后村赘居于此。
  卢姓
  唐先一村 卢开发,属九支卢氏中的女支卢氏,系后周世宗柴荣后裔。民国时期从中山乡中山村迁入。
  唐先四村 卢焕然,1960年从中山乡中山村赘居于此。
  岩前 卢高升,1973年从中山乡中山村赘居于此。
  上新屋 卢东一,属九支卢氏中吏部尚书卢琰长子后裔。清光绪后期从今芝英镇石马西卢迁入。
  孙姓
  古竹城 孙承德,民国14年(1925)从中山乡长川村迁入。
  龙山 孙廷溪,1945年从象珠镇象珠村迁入。
  蒋姓
  唐先二村 蒋丙水,民国15年(1926)从东阳市王坎头村迁入。
  蒋章保,民国20年(1931)从东阳市王坎头村迁入。
  黄姓
  唐先二村 黄福玉,民国10年(1921)从清溪镇藻塘坑村迁入。
  黄兴日,民国20年(1931)从菖蒲塘村迁入。
  吴姓
  唐先一村 吴秋火,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从今古山镇后塘弄村迁入。
  上厅 吴岩禄,民国32年(1943)从古山镇后塘弄村迁入。
  郜姓
  龙山 郜汝松,民国7年(1918)从清溪镇朱明村赘居于此。
  詹姓
  龙山 詹氏始祖,明弘治年间从缙云县詹山脚村迁入。
  梅姓
  云 路梅季伦,宋景定年间从青田县兴期村迁居永康醮端头
  (即今云路村)。
  池姓
  古塘里池方顺,明朝成化年间从今胡库镇下溪池村迁入。
  程姓
  岩前 程圣丽,1981年从岩下街村迁入。
  沈姓
  古竹城 沈守华,清朝末年从义乌山头沈宅村迁入。
  许姓
  古竹城 许世禹,民国末年从东阳迁入。
  杨姓
  古竹城 杨德银,1964年从外杨村迁入。
  方姓
  唐先二村 方元俊,清嘉庆年间从兰溪迁入。
  薛姓
  唐先二村 薛锦康,民国26年(1937)从无锡李社村迁入。
  楼姓
  唐先二村 楼成康,民国15年(1926)从清溪镇荷沅村迁入。
  陶姓
  唐先二村 陶设溪,民国18年(1929)从缙云迁入。
  俞姓
  唐先二村 俞中禄,民国初年从天台迁入。
  张姓
  唐先二村 张登鳌,清光绪年间从兰溪迁入。
  阮姓
  唐先三村 阮金肖,清朝中叶从清溪镇苔川村迁入。
  舒姓
  唐先四村 舒银法,1950年从唐下舒村迁入。
  第三节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是全球的战略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作了许多政策规定。
  唐先提倡计划生育,从1965年四清工作队进村以后开始推行。当时只作计划生育好处的宣传,便有一批妇女自觉地做了计划生育的手术。
  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可以说是爆炸性的增长,从1949年的4亿5千万人,至1995年,增至10亿人以上,几乎翻了一番多。人口增长对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了系列问题,因此国家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每个公民应该遵守的职责。
  永康县人民政府为贯彻执行《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作了若干规定。
  提倡晚婚,推行晚育,严禁早婚早育。
  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上依法登记结婚的为晚婚;已婚夫妇达到晚婚年龄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为晚育。男女青年未到法定婚龄结婚的为早婚;未到法定婚龄怀孕而生育子女的为早育。
  凡18周岁至22周岁的女青年都要签订《晚婚合同》;已到法定婚龄的农村青年,经动员仍不同意晚婚的,允许登记结婚,但必须签订《晚育合同》,缴纳晚育保证金。
  干部、职工双方已达到法定婚龄,男方在28周岁以上或女方在25周岁以上;一方是盲、聋、哑、残人员者,可以照顾给予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必须签订晚育合同缴纳晚育保证金。
  条例还规定,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经批准,可以按计划再生育一个子女:
  (1)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2)已生育一个子女,经县病残儿童鉴定机构确诊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3)婚后五年不孕,经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县计划生育部门核实后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怀孕的;
  (4)一方为烈士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5)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过两个子女的;
  (6)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只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
  此外,夫妻均系农业户口的农民,符合下列任何一条者,经批准,也可按计划生育第二个子女:
  (1)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的;
  (2)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赡养女方父母的(只适用姐妹中1人)。
  条例还明确规定了符合规定条件允许生育的对象的批准权限与程序。
  第一胎生育,女方是县直属单位职工的,由夫妻双方申请,主管部门审核,报县计生委批准;其他的,由夫妻双方申请,所在单位证明,主管部门审核,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符合条件照顾生育第二胎的对象,须经本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报县计生委批准。经批准生育第二胎的间隔期,应满四周年以上。
  凡未到晚育年龄生育第一胎的对象,符合条件生育第二胎的,间隔期须从女方到达晚育年龄算起,即女方27周岁以上方能提出申请。为推行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政府对出生婴儿,定期体检,定期灭疫接种,以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目前,计划生育工作已深入人心,各村都取得显著成效。从解放以来龙山村人口的逐年增长情况中,可以看到入志各村的人口增长率也得到控制。
  第四节 村民生活
  旧社会,广大农民深受三大敌人压迫剥削,普遍过着衣不裹腹,食不饱肚的苦日子。解放后人民翻了身,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唯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五风”影响时期,粮食严重歉收,广大农民的生活过于困境。吃饭依靠“瓜菜代”,甚至吃糠、树皮,有些农民乃至逃荒去江西等地。1962年,共产党纠正了“五风”,人民生活逐日好转。但由于集体化的大生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速度缓慢。直到198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千家万户,人民生活又很快改善起来。
  衣 旧社会穿的是粗布衣,补钉加补钉,许多人无棉衣可以御寒。解放后50、60年代,虽然穿的不再是解放前的破烂,却花色单一,男的大多是工农兰布服装。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青年人穿草绿色军装,女的也少有花色布。冬天,大多数人穿的列宁装棉短大衣,或棉长大衣。至80年代中后期,不论男女四季衣着不同,花色品类繁多,尤其是青年妇女,更注意穿着和打扮。
  食 从前是食不饱肚,半年糠菜半年粮。如今是家家粮满仓,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精,早稻米嫌难吃,大家都要吃晚稻米;不仅吃得精,而且讲究吃的营养。
  住 从前是泥墙瓦屋,茅草屋,地面潮湿,许多户一家三代人挤在一间房,乃至有的户床、灶、猪栏同在一间屋,多数农户住房非常拥挤。现在是百分之八十农户都建过新屋。大多数是二层、三层红砖水泥结构,有的是四层、五层高楼,农村成了城市化。现在村庄几乎比老村庄扩大了一倍以上,形成了高楼在四方,老屋包中央的现象,许多房屋造得既豪华又气派。
  行 从前各村的村道都是泥巴路,或者石子路,现在是大街小巷,都是光洁的水泥路,并且每个村都有可通汽车的公路。现在有水泥路的村庄有唐先一至四村、岩前、白莲塘、新河村。从前以步行为主,至20世纪60年代只有少数人有自行车,而到80、90年代自行车家家户户有,而且几乎每户都有好几辆。90年代又兴摩托车,就白莲塘村为例,这个村已有摩托车65辆,占总户数的25%。汽车,轿车也进农家,每天从唐先至永城来往大小客车就有60多辆。过去到县城办事靠腿走路,现在是骑自行车怕吃力,不是骑摩托,就是坐汽车。交通四通八达,去永康市区、金华、东阳、义乌、杭州都有客车直达。
  用 从前,照明多以桐油、菜油、煤油、汽油作为点灯用料,用灯盏头、煤油灯、汽灯照明。碾米,多用谷砻、石磨、石臼。耕田,多用牛耕。烧饭,多用木柴、木炭作燃料。解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用具不断改进。解放初期,乡干部向农民宣传的“点灯不用油,耕田不用牛、踏水不要架在车架头”,“烧饭勿用柴,水放在锅灶头”,“吃的油,穿的绸,舂米不用石杵头,看戏坐在床横头”的理想生活如今成为现实。而今照明的是电灯,耕田用的是拖机机,车水用的是抽水机,舂米用的是碾米机,烧饭用的是电饭锅、煤球炉、煤气灶,已经有5个村安装了自来水,唐先四个村几乎家家开水井,自装自来水。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唐先、上新屋、云路还开通了有线电视。从前夏天人们纳凉使用的是麦杆扇,如今以电风扇,空调器代替。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