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岩前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唐先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46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岩前村
分类号: C912.82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唐先镇岩前村历史沿革的情况。
关键词: 唐先镇 村庄 岩前村

内容

岩前行政村,属唐先镇,距唐先村北2公里。东连太平水库,与唐东、清塘庄村相邻;南拱石牛山,跟唐先毗连;西枕熊猫之首,与大桥水库相连,北傍钟山,与桐溪村一溪之隔,鸡犬相闻。
  村以吕施两姓为主。建于宋末元初之际,迄今约有七百余年。先为太平村吕某财户的田庄屋,当时村中以吕姓为主,到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施伯玺从长川村析居岩前,始有施姓。因村地处五指岩前,遂以得名。
  村下,百亩唐东塔;村前,一片平原;村上,前山宛若畚箕,口朝出,古人云:“金银财宝畚进”;村后,东永第二省道有三桥并列于此,村容秀丽。
  全村456户,1411人,除吕施两姓外,尚有陈、金、赵、胡、卢、程、周7姓。
  明清时期,属太平乡十八都一图。民国初,属太平区十八都二图。民国二十三年(1934)推行保甲制,村属南前乡;民国二十八年(1939)5月后属唐先镇,称十二保;1949年后仍属唐先镇,称岩前村。1956年称解放高级生产合作社,仍属唐先镇。1958年称东风人民公社唐先管理区岩前生产队。1961年称唐先公社岩前生产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后,称唐先镇岩前村。
  村有耕地622亩,其中水田584亩,地38亩,人均耕地0.44亩。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1991年粮食亩产已达2168斤。水田主要分布于:门口头畈、洋甽头畈、倒底金壶、申中塘下、三眼塘下、洋塘下、官塘下、黄古塘背、黄古塘下、油草塘下、山头后畈、青杏下畈。旱地宜种生姜、水果。1988年以后,发展柑桔等水果250多亩。其中柑桔174亩,李65亩,还有梨、桃、葡萄、枇杷等水果(其中部分种植于水田)。旱地分布于:唐东塔、山头背、上羊山、四百山沿、掘宝地。
  山林1796亩,座落于:坡山、桐坑、项坑、中山尖、大坑、西坑、砲坑、四百山沿、大桥塔、黄砲坑、里岭山、金角椅、洪坑、峰洞岩、黄芋坑等地。
  村在华溪上游,华溪之水是这个村的水源之一。用水主要靠池塘灌溉。村域内有:里山塘、藕荷糖、里太平塘、外太平塘、半户塘、洋麦塘、横塘、山水塘、四眼塘、三连塘、枫树塘、长塘、油草塘、子金塘、上毛塘、上糖、麻车塘等63口池塘。1965年以后属大桥水库灌区,水利条件较好,旱涝保收。
  为便利放水,进行“渠道三面靠”改造。1991年由村里出资建成村前、王古塘背及和尚塘背910米水渠工程,1995年又完成了3200米通往各畈的小支渠,实现了条条水渠三面靠。
  交通便捷,古有永东古道,现有东阳至永康公路第二水泥通道穿村而过,南达永康,北通东阳,车辆如梭。1979年永康通往金坑的公路从村北经过。村道全长400米,宽2米,其中有100米水泥地面由台胞施世启赞助兴建。此外还兴建了通向田间的七条机耕路。全长4395米,实现了畈畈机耕化。
  1983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了工商业。村内现有气筒厂、宝剑厂、铸铁厂、冰模厂、衡器厂、海绵厂、火炮厂、火腿厂,还有一些人外出经商开店。
  由于生产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改善,1995年人均收入2424元。居住条件大有改观,近年来建房热达到高潮,村周围造起了不少红砖高楼,把原来的老房包围其中。1973年通电照明。
  解放前办有村小,1965年创办了完全小学。1993年投资27万元,建设占地5亩教学大楼。现有大学毕业生17人,中专生24人。
  生姜是岩前名闻遐迩的名优土特产,素有“五指岩前生姜是仙草”和“五指岩前生姜贵如金”的美誉。解放初年,村里有生姜阁10几座,每阁藏姜万余斤,足见其时的规模。
  红糖也是村中的一项重大经济收入。生姜、红糖种植多少关系到村民的生活。
  村域有三桥六亭。其中永济桥建于明代,是三孔石板拱桥,其余两座是公路桥。三桥一字排列甚为美观。村北的钟山形似倒扣巨钟,大钟旁有大桥水库,青山碧水可供游览。
  岩前村人民富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解放战争中作出贡献。1986年,岩前村被永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革命老根据地村。

知识出处

唐先志

《唐先志》

本书记述了唐先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唐先志》序、凡例、史事记略、记事编、人口编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唐先镇岩前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