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335
颗粒名称: 故事 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6
页码: 175-180
摘要: 本文收录流传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故事、传说七篇,包括兄弟相让、麻酥太婆、五把肉刀、香客闹桥头亭、龙山招魂坟等。
关键词: 故事 传说 前陈村

内容

兄弟相让
  前陈亨常太公陈杰(1492—1562)同季常太公陈瑛(1477—1557)是族兄弟。瑛居长,杰居幼,轮到他们当家时,家族人口已相当庞大,居室空间日显狭窄,两人就商量分了家。当时族产中有两口水塘,村北一口叫泉塘,村南一口叫水阁塘。泉塘紧靠球溪,一天大水一天鱼,弟弟陈杰喜欢吃腥,做哥的陈瑛就把泉塘让给弟弟。有两块坟地,一块在小坟山沿,一块在大塘下畈(俗叫荷花坟)。按勘舆者说法,田垅的龙脉比山地长,荷花坟是田垅,弟弟陈杰就把这块坟地让给哥哥陈瑛。分家后,兄弟两人又商商量量,一起规划,一起施工,建造了同一朝向,紧紧相连的两个建筑群。他们不忘兄弟情谊,让哥居上,弟居下。两个台门就称上台门、下台门。两幢厅堂,也叫上厅堂和下厅堂。他们辟了两个晒场,也不忘取名上簟基、下簟基。还有上铁店、下铁店等等,无不体现兄弟同胞之意。他们在分家中表现的这一精诚协商,互谅互让的美德,四百多年来被传为美谈,成了前陈村民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至今尚为村民所津津乐道。
  麻酥太婆
  旧社会,男尊女卑,女口不上谱,常会分分子,没有女的份。但是前陈亨常却不一样。从明朝到清朝,从古代到民国,春节分麻酥,清明分分子,实行男女平等,大家一样分,男女皆大欢喜。这个传统是怎样来的呢?原来,是亨常太婆立的规矩。亨常太婆姓吴,是新屋来的童养媳。亨常太公与亨常太婆年龄悬殊很大,男的娶妻晚,女的年岁小。亨常太公的母亲视这个小媳妇为亲生女儿,事事照顾优待,平时把好的东西让给小媳妇吃,逢年过节也必先为小媳妇准备衣饰,就连小媳妇拾麦穗积攒的铜钱,都让小媳妇自己收藏。久而久之,在家庭内部就形成了一种男女平等,民主办事的气氛,婆媳关系十分亲密。亨常太婆成婚主事后,事事以婆婆为榜样,特别重视提携女辈,从她掌事的第一年开始,就与亨常太公共同立下一个规矩,大年初一,亨常分麻酥,男女一样分。从自己做起,一代一代传下去,相沿不变。后来,亨常后代的孙儿孙媳,感激亨常太婆的恩德,所以尊称她为“麻酥太婆”。
  大房半夜谢年的由来
  每逢大年除夕,前陈人都要大摆香案举行谢年仪式。有的是上午,有的是下午,唯独大房的子孙一定要等到除夕夜,先吃年夜饭,然后等过了戌时再行谢年。大房立这个传统有个缘故,原来大房太公陈思聃(1701—1779)是做茶叶生意的。一年到头,肩挑手提赶古山、去唐先、上芝英集市叫卖。有一年除夕,陈思聃提茶叶到古山去卖,生意很好,等做完生意,回到家天已大黑了。家里人早已准备好猪头鹅香案,等待他回来主持谢年。他一见这个场面就说,先“更世”(吃年夜饭)再谢年吧!家里人只得按他的意见办,等吃了年夜饭已过戌时,再安排由思聘主持谢年。这样做,翌年生意更好,一家人以为是天地保佑,谢年选准了时辰。从那时起,先更世后谢年就成了大房一条不变的规矩,直至今日为大房子子孙孙相沿承袭。
  五把肉刀
  前陈勇常太公陈文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无论在创业发家、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等各方面都表现十分出色,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陈文倬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40—1816),那时,方岩香火已鼎盛多年,前陈南临婺州方岩进香大道,每年八九月间,大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金华、义乌出来的香客一般在九里口宿一夜,第二天走到后沈岭头停下来吃中饭憩息。后沈山背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单单卖肉摊就有好几家,称为“卖肉山背”。陈文倬看中这一段发财之地,带领五个儿子在后沈山背至桥头坑亭这段路上设了五处肉摊。父子们起早摸黑,买卖公平,服务周到,几年下来,就积攒了一大笔金钱。这时,他家的人口已发展到几十口,陈文倬遂决定在村后造一幢廿间头。他专门去金坑判了一块山的树,同时,自己起窑烧砖烧瓦,父子一心,不几年崭新的廿间头落成了,成了全村最新最大的房子。在分配新房时,陈文倬又别出心裁,不是简单的按辈分分房,而是按在生产和建房中出力多寡贡献大小分配房子,全家人心服口服。
  香客闹桥头亭
  古时,从象珠到方岩的大路,来往的多数是金华、义乌的香客。金华的香客从八字墙进,义乌的香客从枫坑岭出,一般都在九里口宿一宵,第二天从九里口出发,到后沈这里恰是中午吃饭憩息的时候,后沈山背和桥头坑亭就成了两处香客憩息的地方,一时热闹非常。“香客闹桥头亭”成了远近称道的一件盛事。桥头亭这地方,原来只是憩息之地,后沈山背热闹后,一些卖牛肉的人把买来的菜牛牵到桥头亭附近的三眼洞去屠杀。你来我往,桥头亭也就热闹起来了,也出现了很多副食摊位。一到香期,汇集桥头亭的大人小孩,越来越多。金华香客酒饱饭足,优悠之余,就在桥头坑惠济桥上向球溪水中抛铜板,引得站在亭桥四周的小孩下水去抢,你抢我夺,引起哄堂大笑,这个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末民初。
  凤仙姑娘
  讲到球溪坑,讲到西山,人们就会提起“凤仙姑娘”(也有的叫作“盛山姑娘”)。大旱时年,向凤仙姑娘求雨,十分灵验。凤仙姑娘接到那里雨就落到那里,神乎其神。据传凤仙姑娘名叫夏凤仙,是鲤鱼塘夏国礼的女儿,从小给一户农家做童养媳。说是婆母待她不好,不知哪年哪月,凤仙不堪虐待,就逃到西山,一去不归。娘家派人寻找,找的人在山脚呼,她在山顶应;找的人爬到山顶,不见人,又在山顶叫,只听她又在山脚答。如此几次,总是只听其声,不见其影。时间一长家里人也就失望了。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有一天有人忽然看见西山半山腰晾出了女人的衣服,贪心的人就思忖着去收。凤仙姑娘知道后就在山里说,除非戴铁帽的人收得去她的衣服。不几天,果然有一个头顶铁锅的脚色去把衣服拿了下来。过一段,凤仙姑娘又晾出了衣服,还传话说,除非背脊出牙齿的人能收他的衣服。不几天,一个背着铁耙的人又去把衣服收了来。凤仙姑娘着实生气,此后,就再不见有衣服晾出。这样又不知过了多少日子,有人传说凤仙姑娘住在仙岩屋(西山南面中部两块大石头)纺胡棉(纱),人们只要把棉花和工钱放在洞边,过几天去取,就能拿到已纺好的棉纱,所以凤仙姑娘又称作“胡棉姑娘”。凤仙姑娘就这样隐山得道成仙了。此后,人们见凤仙姑娘能为村民做好事,在大旱时年,就相约上山向凤仙姑娘求雨。不料一接就落,十分显灵,这样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从球溪坑一直传到上半县。有一年,永康东北角的西山、石江老远的前来求雨,他们把凤仙姑娘请到村,果然下了大雨。雨落通后,西山、石江十几班罗汉送凤仙姑娘回山。从清代到民国,每逢大旱之年,总有一些人前来求雨。直到现在,一些善男信女,还是相信“灵验”,把这种活动相沿下去。
  在西山凤仙姑娘“隐居”的山洞附近,有几个异形巨石,人们取名为“仰天灯盏”、“仰天麦磨”和“仰天饭甑”。据说,早时“仰天灯盏”每天出一盏灯油,“仰天麦磨”每天出一灶面粉,“仰天饭甑”每日出一升米,是凤仙姑娘布施给穷人的。不知什么时候,贪心的人拿来锤凿,把“仰天灯盏”、“仰天麦磨”、“仰天饭甑”凿大凿深,想多得一些油、面、米,如此一来,违了凤仙姑娘的意愿,从此以后,“仰天灯盏”、“仰天麦磨”、“仰天饭甑”就再不见出油、出面、出米了。
  大坑一缸金 小坑一缸银
  在前陈与林坑陈交界的大坑、小坑两块山上,各有一块大岩石,上刻有一些文字。因为当时刻的就不很精工,加上年代久远、风吹雨淋,岁月剥蚀,字迹更加模糊。大坑那块巨石上刻的依稀是“天地不知胡作×,大雨林林打石×,三×元年三月廿二日……”。小坑那块巨石上刻的字比大坑那块多,有正写刻体,也有反写刻体,反写的有几行依稀为“千年山万古岩,风雨顺太平安…”,正写的有几行依稀是“高山平地藏黄金,只是凡人不××……”。这两处石刻,不知刻于何年何月,出于何方人氏之手,一代传一代,都讲是一卷“天书”,讲的是“大坑藏有一缸金,小坑藏有一缸银”的故事。还讲,“天书”很难读,谁读得懂,就可以得金银等等。自古历代,不知牵动了多少梦想得金银发大财的人儿。据传,有一年一个卖京货的人经过那里,在一块地方大解,便后随手拔几根草揩屁股,不料一拔,发现了一缸白洋,这个人高兴的大声叫喊:“我得到一缸银了,我得到一缸银了!”这一叫,一半“天书”不见了。只剩了另一半,至今仍然无人解得出。所以“大坑一缸金”尚在那地下,等待人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去探索、发掘。
  西山大坪的传说
  西山半腰有一片开宽平敞的山谷,俗称大坪。据传,很早以前,方岩原是要建造在这里的。当时有一仙人传下话,一个是西山,一个是现方岩那边,两个地方,谁敲得响就把方岩设谁那里。西山这边的人比较朴实,只拿破团匾来敲,敲的“嘣嘣嘣”,发不出响的声音。方岩那边的人比较机灵,他们拿锣敲,敲得很响,响声传得很远,结果仙人听到方岩那边敲得响,就驾着“金铁耙”过方岩去了,以后就在那里建造了方岩这一胜地。仙人“金铁耙”所经之处,石头上都留下一道道“铁耙印”。西山下半部耙垅岗就是这样起名的。至今西山的石头都是铁褐色的,有一条条铁耙印。据说,仙人驾“金铁耙”经过西山对面东山的时候,掉下一个“铁耙齿”和一块“铁耙粪”,变成两块巨石,一块就是后来所叫的“乌纱帽”,一块就是“木鱼”,至今这两块巨石还在那里。
  还有的传说,仙人原来要在西山建方岩,亲自担了两块巨石,不料铁扁担断了,一块巨石掉西山,另一块巨石掉上胡殿前,掉西山的那块就是现在的仙岩屋,掉上胡殿前的那块至今尚在。
  皇帝出不出了
  球溪坑向称“风水宝地”。相传古时有一个风水先生,专寻风水宝地,山龙地脉。一天他来到了球溪坑,一进球溪坑口,但见,狮(山)象(山)把门,地势俨然,再走到球溪坑谷地中央,东(山)西(山)两山相峙,气象万千。他环顾四周,见整个谷地,山回水绕,龙蹯虎踞,灵气灼灼,风光娆娆,不禁出口赞道“此坑好风水,好地穴,定是他日出皇帝的好地方”。顿时更添了劲头,带了跟随的一班人,沿上胡峡口而上,循球溪逆水溯源,一口气走到球溪的发源地——石牛山大雪潭。站在潭边,居高临下,近观远眺,但见潭水滟滟,深不可测,树木森森,惊不可待,心中为之一沉,不觉顿足叹曰:“龙潭高踞,群山俯首,奇特的好风水竟遭异应,可惜呵,可惜。”象泄了气的皮球,当即嘱咐随人:“不要追了,皇帝出不出了。”不知是否应了此风水先生的断言,确实,自古至今球溪这块风水宝地,可就是没有出过皇帝。
  龙山招魂坟
  前陈龙山龙山坑有一座招魂葬的坟墓。这座坟现尚在。据说墓主人是前陈季常的一个先人,此人原来在朝当官,后来不满上司种种刁难和欺压百姓,就弃官去做和尚,在天台山得道,成了天台寺的主持。圆寂后,他的同宗后人,特在龙山坑为他修建了这座招魂葬的墓穴。坟墓很宽大,用多块巨大条石,呈倒凹字形砌筑,形状奇特,为别处所少见。更使人不解的是墓门长条石板竟然没刻一个字。下方有二块巨石,一块四四方方,一边高一边低,一块中间有一条缝沟。据传这就是墓主人当年做官时戴的“乌纱帽”,以及后来做和尚时诵经敲的“木鱼”。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兄弟相让
相关专题
麻酥太婆
相关专题
五把肉刀
相关专题
香客闹桥头亭
相关专题
凤仙姑娘
相关专题
西山大坪的传说
相关专题
皇帝出不出了
相关专题
龙山招魂坟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