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324
颗粒名称: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107-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境内礼仪习俗情况。
关键词: 礼仪习俗 风俗 前陈村

内容

嫁娶
  封建时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时辰八字,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双方互不相识,开放一点的,仅相视一面而已,也有彼此暗中相爱,或生米煮成熟饭,父母被迫同意的。但是往往被视为“家丑”,道德上受到谴责。娶妻叫“接新妇”。男子入赘女家,叫“进舍”。迫于生活困难,也有父母把儿女婚事作金钱买卖的,此时相生相克时辰八字也顾不得了。还有“领小媳妇”(童养媳)的,作“毛头花姐”(等郎媳)的。财主农家、有功名有文化的,正妻外还娶“侧室”(小老婆)。老婆不育无嗣,可以“典妻”生子,期满解除。
  传统婚礼烦琐铺张。议婚、定婚到嫁娶都有许多礼节和禁忌。先由男方托媒。探得女方生辰八字,男方算命卜吉,如无“冲克”,媒妁乃携男方生辰八字(用红纸书写)及礼品去女方“换日子”。双方认为匹配,则由媒约把礼品、聘金、衣料、首饰、庚贴送往女家,叫做“担聘”。女方收下庚贴、礼品、聘金,回送庚贴、鞋帽,正式宣告结成姻亲。男方再择定迎娶日子,书于红纸,托媒人送到女方,让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在迎娶前一、二天(也有与迎娶同一天进行的),男方送馒头猪肉、糕、酒到女方家,运回嫁妆,俗叫“发箱”。嫁妆依女家经济条件,有丰盛和简朴两类。旧时兴“拨奁田”。子贵第八世孙陈虎,一女出嫁上胡,拨给奁田十亩和房屋数间。迎娶之日,男方备花轿往女家迎接,女方设宴款待。时辰一到,新妇凤冠霞披,全副盛装,由大哥抱上轿起程。花轿起程,母亲要站在门前“哭嫁”。
  新妇归门有定时。归门时,男家大放鞭炮,吹弹奏乐,欢乐气氛达到高潮。花轿停在厅堂,新妇由领袖姑娘两人从轿中搀扶,走上铺着布袋的地面,随着媳妇跨步前进,媳妇脚后的布袋,一只一只往前接,寓意“传种接代”。新妇进门后,首先进厅堂行拜天地、拜祖宗、拜公婆大礼。礼毕,由领袖姑娘引进新房,坐在花床的上横头,开始分果子,闹新房,大宴宾客。
  闹新房,又叫“炒新妇”,在洞房花烛夜进行。“炒”就是“发”,寓越炒越发之意。这时,由擅长果子义(谜)者为首,一批青年做拉拉队,唱“望恭喜”,团“义”(谜语),讨果子。闹新房的人,你一句我一句,此起彼伏,连连“发难”,常常逼得新妇、新郎穷于对应,憨态毕现,引得满堂大笑,皆大快乐。现时,“闹新房”的行为更为粗犷,有躲在桌子底下偷新妇、领袖姑娘的鞋、手巾之类的,有强抢新妇果子袋的,有待新郎新娘安息后,事先串通亲属、堂官、厨师,撬门入户“强抢”凤冠霞披、新婚棉被、礼服的。一经“偷出”,即放爆竹把大家惊醒,相约再进新房,令大舅拿钱、拿物取赎。在“讨价还价”中,欢乐喜闹的气氛又一次达到高潮,直至酒足囊饱,尽兴而归。
  寿诞
  生育 婴儿出生,女婿即要去岳父家“报生”。岳父母即把早已准备好的黄酒、鸡蛋、红糖及婴孩穿的肚兜、肚褡之类物品送往男家。亲朋好友、隔壁邻舍都要担“鸡子篮”(一般32只鸡蛋,两块布料)。
  婴儿出生第三天,要洗三日浴“贺三朝”。古时要备牲品敬天地,告祖宗,现时,主要是备酒食,小宴亲属好友。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要“贺本月”。父母要给婴孩沐浴、理发,系“手绳”,给担过“鸡子篮”的亲朋好友,分送“本月果”。现时,多以馒头、包子代替。
  婴儿周岁,要“贺对周”,男方要设盛筵大宴宾客。外公外婆即担来一箩筐一箩筐的“对周粽”,分送给担过“鸡子篮”的众亲邻。每只“鸡子篮”一般回32只或34、36只粽子,取偶数,以兆“福寿双全”。
  寿庆 村民生日,都要吃鸡子索面,称“生日面”。逢十,称“大十”,要大贺。十岁诞辰,外公外婆要担长漫衣、鞋帽之类,舅舅送大公鸡。二十岁、三十岁皆设宴大庆。四十忌庆,所谓“贺卅不贺四,贺四要淘气”。现时,此禁忌已破,许多人家四十照样庆贺。五十岁起称大寿,年岁愈高,寿庆愈隆重。主人杀猪宰羊,张灯结彩;大办酒席。子女、亲戚、本家、朋友、邻舍皆送生日贺礼。除钞票、布料外,都要送一副中堂,或松鹤寿星图和贺联,有文化的老先生,还特意送来贺诗。筵席上都要有一道“生日饭”和“长寿面”。生日饭以赤豆拌大米烧煮,色红味香。参加宴贺的宾客,不管吃得多饱,此两种食品,每人必吃,以祝主人健康长寿。撤席前,每人一份杨梅糕果,让宾客带回家与亲人共尝。
  营造
  竖屋千年期,是一生的大事。动土开基、上梁,要择黄道吉日,尤其是上梁,必依阴阳先生拣定的时辰进行。时辰一到,泥水、木匠一个一头,提梁上栋,急切安装。众宾客即大放鞭炮,以示庆贺。安梁毕,要抛“响子”(木质小八角锤,漆以红色,叫“那木珠”)和长粽(现时,以糖果、馒头代替)。泥木匠在梁上往下抛,宾客小孩成群在下面接抢,场面越大,预示农家越兴旺。
  上梁后,要在梁上张贴大红横披,上书“紫微拱照”、“三星高照”等大字,各根新柱、贴满大红长联,各桁樍楸上也挂满亲朋赠送的中堂、镜框等。
  梁上还要安两株连根鲜翠的全枝毛竹,俗称“长生竹”,毛竹上部各挂一只大红灯笼,寓“万古长青”、“明明亮亮”之意。梁两头还各挂一对“响子”,又挂关着白毛活公鸡一只,还挂米筛(象征千里眼),米筛中间缚以镜(意为照妖镜)、剪刀和尺子(轩辕黄帝所传之宝),以招吉驱邪,使新居安如磐石。
  新房上梁之日,要大宴宾客。上酒席时,要推石匠、泥匠、木匠等老师依次入席,亲朋好友按辈分入座。美味佳肴,至为丰盛。麻糍是肯定要吃的。上灯三天后收灯时,照例还要设“收灯宴”。
  旧俗,动工开基,尤其是上梁之日,必要请“鲁班先师”。备一副猪头鹅、一灶头腐、一坛酒,并准备红包利市。席上安放鲁班发明的墨斗、角尺、斧头,焚香放炮敬酒。仪式结束后,豆腐、酒、红包利市等由各工匠收去“吉利”。
  治丧
  丧葬礼仪一般分送终、报丧、吊丧、入殓、出殡和做七等。
  送终 病人进入弥留,一家人由儿子为首侍在床前,作临终送别。临终时子女在场,谓死者有福。虽有子女,未能亲侍送终,谓之没福气,子女视为终生憾事。人一咽气,即要净身,穿寿衣,装饰停当后,将尸体放于灵床上移置常住轩间停放。然后,死者一家人在亲朋邻居帮助下秉烛点灯,焚香烧纸,把死者被褥、草席加两双草鞋送到村口焚毁,谓之送“活无常”。
  报丧 设置灵堂后,死者子女即分赴各亲友家飞报死讯。报死之人至亲友家,必先将雨伞倒置在门口。亲友见状,则知报丧,飨以鸡蛋,以驱灾晦。报丧过程中,亲友女主人要哭泣,以表悲痛吊唁之意。然后,男主人即持奠仪前去吊丧。
  吊丧 吊丧仪式,古时较烦琐。死者亲属要戴白衣白帽行跪拜礼,女主人要在灵旁举哀哭告。仪式结束后,要给吊丧者吃茶叶鸡子,以免灾晦。所送奠仪,亲戚多为一灶豆腐、一床彩被,邻居一般是一副香纸。
  入殓 俗叫“落棺”。要择定时辰,死者子女需穿孝衣。先做羹饭,礼毕,由长子捧头,次子扛脚,其他人抬腰,将死者放进棺材。亲人围拢,作最后告别,接着安盖亲朋送的“彩被”。盖“彩被”要从下身到上身,旁边帮忙的妇女要不断的叫“提升、提升”。盖完彩被,即盖棺封死,也有留一线,待起灵时订死的。盖棺时,家属又一次嚎啕大哭,以示永诀。
  出殡 先做材头羹饭,时辰一到,即起灵。由死者子女两人,提香碗走在最前面。走一段路后,向前跪候灵柩。接着是迎火把的,敲锣的、迎旗幡的、行香引路(分路纸钱)的,接着是灵柩,女婿披麻戴孝一路居中扶材,送殡的亲戚朋友尾随其后。女亲眷一路嚎哭不止。遇过桥,过田缺,都要烧香纸,放鞭炮,谓“买路引渡”。长子要先于送殡行列,跑在灵柩经过的路旁,向死者行跪叩礼。灵柩过后,由其他亲友代为扶起,然后又跑向前方另一程路,仍依旧跪叩直到墓地。灵柩入穴,送殡的人依次往棺材背上撒一把土,以表“入土为安”。接着卸下孝衣,钭披红绳,手提灯笼,依次回程。丧家置饭招待,意为“谢客”,并回赠客人刀头肉、斋饭、利市豆等。让客人吃了饭,就手执灯笼抢先回家,谓之“领灯抢红”。
  葬后头三天傍晚,都要送稻秆火把,谓之“送火种”,让死者作起火之用。头晚送到墓地,次晚送中途,第三天傍晚送村口。古时,从出殡至“三七”,每天傍晚死去家属都要去灵堂“烧夜纸”,嘱咐死者“望白路走”等等。“烧夜纸”时,要哭几声,以示悼念。
  做七 从死之日算起,每过七天,都要举行祭奠,谓之“做七”。“一七”“二七”上坟祭奠,羹饭简便。“三七”最郑重其事。“三七”那天众亲朋好友都要早早赶来,帮助张罗。傍晚一到即成群结队,拈香提灯笼,敲锣打鼓,上坟头迎灵回家供奉。供桌上摆满猪头鹅,各种供品、茶点,让死者享用。中间死者子女不断上香、敬酒,伏维尚飨。直到夜深,才敲锣打鼓,送灵回山。到坟场后,送灵的人即吹灭灯火,黑灯瞎火择异路回家。“四七”仍比较简单。“五七”招魂。“六七”为出嫁女儿祭期,专门让女儿祭奠。“七七”叫“满七”,要做满筵羹饭,宴请祖宗四代,以拜托诸先祖携带死者安息于地下。古时,除“做七”,到“百日”、“周年”、“三周年”,也有行祭奠的,今此礼已废,但做忌日羹饭的风俗,仍相沿至今。
  今时,丧礼仪式大体依旧。奠仪等随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七十年代以来,流行送花圈、挽轴。出殡时以花圈、挽轴多少衡量死者的荣耀程度。亲朋吊唁,改戴白帽为佩黑纱,做羹饭改为开追悼会等。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