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90
颗粒名称: 栽培技术
分类号: F323.3
页数: 3
页码: 76-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民国时期至1996年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农业技术栽培技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栽培技术 农业经济 前陈村

内容

水稻
  育秧 早稻育秧:民国时期“麦头齐,谷落泥”,一般都是“清明料谷子”。“清明”过后3—4天播种,秧田水耕水作,水播水育大秧。解放后,提倡生石灰水浸种,温汤催芽。六十年代,推广半旱秧田,播种时间提前,有的年分提早到“惊蛰”后三、五天播种,烂秧严重。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推行尼龙薄膜覆盖保温。七十年代,根据多年经验确定春分边播种。八十年代开始,普遍推广地膜秧田。
  杂交水稻育秧:普遍采用两段育秧,先出播秧床,6月中旬左右,进行分株寄秧田,带蘖大秧移栽大田。近年来,许多农户感到二段育秧化工大麻烦,改二段育秧为一次稀播育秧,不寄植,也有的不搞水秧搞旱地育秧。
  插秧 传统为“立夏开秧门”,大株稀植,株行距一市尺见方,每丛10—15株。五十年代推广小株密植,行株距六七寸,每丛8—10株。1963年提倡5×5、6×6浓株密植,每丛8—10株。1967年起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每丛14—16株,插秧时,先把田水放干,插一丘灌水一丘,促使秧苗成活快,起发早。七十年代又改为混水栽插,行株距或5×3、或6×4,每丛7—8株。八十年代以来,行株距一般保持在6寸左右,每丛8—10株。
  施肥 传统插秧,要“种下脚半”,即将焦泥灰、鸡毛、石膏粉、人粪尿搅拌成团,塞入秧根部位。有的农家在第一次耘田时,还要进行第二次塞秧根。随着化肥广泛施用,塞秧根方法被淘汰。五六十年代,推广秧田施断奶肥,起苗前施起身肥,大田施足基肥,耘田时早施追肥,孕穗期施吊头肥等办法,促进稳产高产。七十年代,推广种子肥育,磷肥拌种,沾秧根,大田化肥深施,化肥氨水打田面,早稻肥料在插秧后20天内施用完毕,并重视有机肥的结合施用。八十年代后,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料减少,提倡青稻杆还田以保护土地肥力,改良土壤。1984年后,推广“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配方施肥技术,促进早稻高产。
  灌水 传统采用稻田满水漫灌,田间长期积水,直到成熟后期才排水拷田。六十年代,提倡勤灌、浅灌,适时搁田。七十年代,推广浅水插秧,耘过头遍露田,分蘖盛期搁田,分蘖后期拷田,孕穗期灌跑马水,收割前干干湿湿,四周开好避水沟,田中开好丰产沟的科学灌水方法,促使早稻活根到老,青杆黄熟。
  除草 传统方法是用“田耙”(一竿长竹,前扎一个铁圈)耘田。头一次耘横行,第二次耘直行,第三次称“涂田”,第四次叫“缴田上岸”。七十年代前后,曾推广下三府人用手摸田的方法,效果虽好,但劳力强度过大,未能大面积推广。七十年代后期起,逐渐用化学药剂代替人工除草。
  大小麦 传统播种期,小麦立冬前,大麦小雪后,播种形式多为点播,畦宽3~4尺,沟宽1.5尺,行距1尺,每亩插种量4~5市斤。六十年代起,品种更换,播种期推迟,一般为11月中下旬,播种形式改点播为横条播,1968年,推广大麦撒播,1973年推广江苏省唐桥经验,提倡宽畦条播,畦宽8尺,沟窄6寸,沟深破塥,畦面呈公路断面形,中高两边低,以防积水,每亩播种量20—25市斤,石灰水浸种,磷肥拌种,灰肥盖籽。八十年代中期,推广免耕稻板麦,栏肥薄土盖籽,然后喷施除草剂,省工、增产。
  在肥料施用上,五十年代前,习惯于“放清子”(不施肥),待麦苗破土浇麦枪肥,春节前后各施一次肥。六十年代,提倡基肥足,追肥速,腊肥重,春肥厚,穗肥巧的施肥原则。七十年代改为早施苗肥,重施腊肥,巧施穗肥,年内攻、年外补的施肥方法。八十年代,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提早施麦枪肥,促使低节位分蘖。
  在田间管理上,传统作法,第一次深锄,称“掏麦”,第二次浅铲,称“刨麦”。七十年代,推广江苏唐桥经验,普遍推广压麦技术,通常在麦苗三叶时进行,压后泼浇人肥,培土防冻。
  玉米 传统为点播,畦宽3~4尺,每行三垦,行距一尺,每垦放2粒种子。大暑至立秋前直播,中耕培土各一次。八十年代,曾采用营养钵育苗,人工授粉,隔行去雄及黑须期斩天花、重施长蒲肥等技术,促进高产。
  肥料
  农家肥料 民国时期至五十年代,农家肥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包括人粪尿、栏肥、焦泥灰、绿肥等。前陈猪多牛多,栏肥是当家农家肥。多用作基肥,也用于水稻面肥。其次是焦泥灰,俗叫“火半”。从割了的稻田中将“黄泥勃”搬出,叠成圆形,上面覆盖以稻草、棘刺、草泥、点火燃烧,经过一、二天泥块浇熟(焦黑),碾细即成灰黑色泥粉。前陈人对此道极富经验,一堆“火半”可以烧几十担甚至上百担。烧好碾细后在田头地角用稻草箍成灰铺存放备用。无论水稻、旱作,一熟作物必施二三次。夏天天气晴热是烧火半的大好时节,夏收前,大家冒着赤日,铲草泥、割棘刺,为烧灰准备足够的原料。秋季种菜,冬季种麦前,也都要专门烧制“簇菜拌”,盖麦垦的“火半”。
  绿肥 前陈人多地少,解放前不是很多。解放后大田实行轮作,每年要空出一部分冬闲田撒绿肥,为下年早稻增产准备充足的有机肥料。1963年推广以磷增氮,绿肥产量成幅增长,不仅肥田,还储藏一部分作喂猪的青饲料,一举两得。解放前,农民除绿肥外,还兴割青草嫩树叶,在耘田后铺进水田,腐烂后田水变得红黑,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
  解放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农家,也买桐籽、菜籽轧油后的油渣肥施用,俗称“桐箍”,“菜箍”。施用前,一般都要粉碎后灌水,待发酵腐烂后再施用。也有的农户,挖取粪缸的沉淀物和积垢,俗称“缸沙”、“缸片”作肥料,其肥效可与“桐箍”、“菜箍”媲美。
  化学肥料 解放前,基本上未使用。解放后,化学肥料施用量逐年上升。种类有氮素化肥(尿素、碳氨、氨水、石灰氮、硝酸铵、硫酸铵、氯化铵等)、磷素化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和钾素化肥(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以及复合化肥、微量元素肥料、长生刺激素、腐植酸氨等。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