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66
颗粒名称: 村庄发展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4
页码: 30-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自建置至1986年村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村庄 民居 前陈村

内容

前陈村坐落在前陈地域的南部,呈长方形,南北向,北头略向西倾斜。东临球溪,西南与前俞、上徐店隔街相望。现村庄南北长约400m,东西宽约269m,占地面积约107600平方米。
  球溪坑山峙盛山之盛,水流大雪之源,山回水绕,龙蟠虎踞,灵气灼灼,风光娆娆,前陈始祖陈子贵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于南宋嘉定间(1208—1224)带几个兄弟,从东阳惠化里根溪(今磐安县安文镇根溪)迁来,起初建庐的具体地点无史料可稽,据前陈和邻村前辈流传,当初创建地点是在桥头坑口一块俗叫“蛤蟆头”的岗阜上(今上徐店书院自然村附近),取名叫桥头陈。“蛤蟆头”东靠芝英山,南近婺州义乌方岩进香大道,西临球溪,北接沃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桥头陈与北面的上胡,遥遥相对,构成了球溪坑最初的两个聚落。
  定居初期,桥头陈的人口和生产都得到较快的发展。据《陈氏宗谱》记载,陈姓男丁从迁来时的5口,到第二世发展到11口,第三世猛增到25口。从生产上看,短短几十年间,到陈子贵的三世孙陈旭,就“置田敷百顷(约数),大塘一半口”,成了一方首富。可是到第四世,男丁降到7口,第五世恢复到13口,第六世仍锐减为5口,仅剩陈子贵一支直系。阴阳先生说:“桥头陈所以人丁大降,是因为所处的‘蛤蟆头’被人割断‘蛤蟆颈’,破坏了风水所致。”据传,“蛤蟆头”的头原突出于球溪喝球溪之水,不知哪年有人把流经“蛤蟆头”前的球溪改直,凿断“蛤蟆颈”使球溪水从“蛤蟆颈”处流去,“蛤蟆头”死了,桥头陈自然也就灭了。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桥头陈人口几次大减确是事实,所以到第七世,剩下来的陈子贵的一支就从“桥下陈”搬迁到现今前陈这个地方。从嘉定年间迁自东阳根溪,到第七世离开桥头陈搬到前陈,陈姓人在桥头陈经历了6代,130余年。
  考证球川《陈氏宗谱》、《胡氏宗谱》、《俞氏宗谱》和《华溪截角徐氏宗谱》,陈子贵迁来球川,首先建庐在桥头,有几个史实可以佐证:
  第一,陈子贵迁来球川是1210年左右。那时偌大一个球溪坑,只在北部有一个叫上胡的胡姓聚落,他们是晋东阳太守胡凤的一支后裔。于五代年间(907—960)从永康县城丛桂坊迁来(自胡凤迄今约传46世)。球川俞姓从永康邑北横山前迁到球溪上游之石仓岩,大致与陈姓从东阳根溪迁到桥头陈处在同一年代。而他们从石仓岩转徙到西山南麓之后俞,已是第6世。约同于球川陈姓从桥头陈转迁到前陈的时间(自迁石仓岩迄今前俞约传29世)。球川徐姓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永康县城隅东迁居到上徐店的,迟陈子贵迁来球川140余年。下徐店出现得更晚,下徐店始祖徐荣创建新屋(即下徐店)是在明万历间(1560—1580),晚桥头陈350多年。就是说,那时球溪坑除了上胡只有桥头陈一个聚落,大塘下畈的上百亩良田,应是桥头陈人耕种的,同《陈氏宗谱》上陈旭置田百顷,占有大塘一半口的记载是相吻合的。第二,陈子贵及其以下六代人死后都安葬在大塘周围,没有一个是安葬在现前陈界域的。陈子贵葬在大塘西北角的东塘廓,子贵胞兄陈良葬在大塘表,子贵侄陈玉葬二十九都鲤鱼塘,陈玉之子陈旭葬在大塘北;陈子贵四世孙陈道葬在大塘边太婆墓平山穴,陈道之子陈端(俗叫大常太公)安葬在桥头陈附近(今书院东北角)等。只是到了第七世,始有讳陈银的太公安葬在前陈立大山(即大坟山)的记载。人民公社化时,前陈移了许多祖坟,在移季房大塘下大墓头(俗称荷花坟)墓群时,挖出多具石匣,据说都是桥头陈的。
  陈子贵七世孙从桥头陈迁到现今前陈这地方,是在元末明初,那时,前陈地方还是一个未曾开垦的大树蓬。前陈成为陈姓新的颇具规模的聚落,是在明永乐—成化年间,距初迁前陈约150余年。从元末明初到明朝中叶,经过15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姓的丁口翻了一番,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那时前陈的发族祖亨常太公陈杰(1492—1562)同季常太公陈瑛(1477—1556)两兄弟,面对人丁兴旺和生产发展的形势,毅然相约析产分家,自立门户,各创新业。分家后,陈瑛和陈杰同时规划,同时动工,按照同样的布局规模,一样的坐落朝向,起造上下两台门、两厅堂、两轩间、两堂屋以及左右厢房。上下两台门、两厅堂的中轴线都向着望山—经堂山的“飞凤冠”。两台门有高高的大门,大门两侧耸立着高大雄伟的石鼓。两厅堂、两轩间、两堂屋,一式的三进三间,显示了一个家族欣欣向荣的气势。此后,他们的子孙以两台门、两厅堂为中心,围绕台门、厅堂又陆续兴建了二、三排若干间厢房,构成了亨常、季常两房子孙居住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的建筑群落。现今,时间过去了400多年,两台门已颓斜,两厅堂在太平天国战乱中被焚为灰烬。虽然下厅堂在光绪年间得以重建,上厅堂却一直是堆废墟。作为发祥地,这两个建筑群至今仍是前陈的中心,特别是亨常厅堂(下厅堂,名星聚堂)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一直是人们的活动中心,热闹非常。
  清初,智房祖在下台门、下厅堂右二、三排厢房之南,水阁塘西北角,竖造了十八间头口字形建筑。乾隆间,勇房祖接着在十八间的西北角、下厅堂建筑群之后,竖造了廿间头,俗名新屋里。以后,地房祖在上台门、上厅堂左二、三排厢房之北,竖造了大九间凹字形建筑。清末该房子孙又在大九间之前竖造了新九间。民国初,陈集升三兄弟在小荷塘东侧竖造新九间。民国十八年,陈锵声在陈集升九间后又竖造了新七间。除此以外,一些村民围绕两建筑群,先后竖造了若干间一字形房子,或二间,或三间,或五间不等。
  解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面积迅速扩大,现今东面,村民住宅已建到球溪溪岸。南面,从新屋里廿间头,向南开拓130多米,新房已紧紧与前俞、上徐店相连。西面,新屋已越过大、小荷塘。西北部新居已延伸到后岭头。北面新房已与球溪六百湾一线持平。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全村居民住房约340间,解放后新建住房687间,计19236m2,村庄占地面积比解放时整整扩大了两倍。房子的规格和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前,多是两层楼,不少还是单层小屋,好的是木土结构,差的是黄泥墙,稻杆披。1986年以来,新居的层次,从两层到三层,从三层到四层,从四层到四层半,层次越来越高,建筑材料,从木土到砖混,从砖混到半框架、框架,越来越高级。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