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陈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264
颗粒名称: 村庄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2
页码: 29-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东汉至1996年浙江省永康市前陈村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理 位置 前陈村

内容

建置沿革
  宋初承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神宗熙宁四年(1071)改乡里为都保制。十家为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前陈属球川里球川都保。
  元承宋制,另以五十家为社。前陈隶属未变。
  明代,乡承宋制,都保改称都,各都计户编图。永康全县设十乡、四十七都、一百一十八图。前陈属游仙乡石门里三十半都一图。
  清代,永康全县乡、都数未变动,唯一百一十八图调整为一百十二图,前陈仍属三十半都一图。
  民国初,推行自治制,永康全县改10乡为12区,前陈属游仙区三十半都一图。
  民国十七年(1928),施行街村制,十八年(1929)改为村里制。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为联合村,百户以上市镇为一里,全县分365个村里,前陈属游仙区前陈村里。
  民国二十年(1931),全县365个村里划为152个乡镇,二十一年(1932)村里改为乡镇公所,乡镇下设“闾邻”编制,五户为邻,五邻为闾,全县分2303个闾、11557个邻,前陈属球溪乡。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推行保甲法,乡镇以下为保甲,10户为甲,设甲长。10甲为一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督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前陈属球溪乡第四保。
  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全县152个乡调整为68个乡、7个镇,撤销球溪乡,设仙源乡,前陈属仙源乡。
  民国二十八年(1939)2月,翠峰、盘峰、五美三个乡划归大盘山区(绥靖区),全县为72个乡镇、604个保,前陈仍属仙源乡。同年5月,72个乡镇又并为40个乡镇,撤销仙源乡,设立仙义乡,前陈属仙义乡第四保。
  民国三十年(1941)2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民国三十六年
  (1947)1月,永康乡镇又经三次局部调整,前陈属仙义乡第四保不变。
  1949年5月8日,永康解放,撤保建村,乡以上设6个区,全县分4镇、23个乡,前陈和前俞编为一个行政村,属仙义乡第二村。
  1950年10月,为土地改革做准备,仙义乡分析为厚塘、世雅、前俞、溪岸四个小乡,前陈属前俞乡第二村。
  1953年,实行农业互助合作化起,前陈与前俞分开,各自建立行政村。
  1956年9月19日,全县并乡,撤销前俞乡,并入溪岸乡,前陈属芝英区溪岸乡。
  1958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区、乡镇改为政社合一的6个人民公社。区设社,乡设生产大队,村设生产队。前陈属超美人民公社溪岸生产大队,下设7个生产小队。
  1959年3月,溪岸生产大队划出一部成立前俞生产大队,前陈隶属前俞生产大队。不久,生产大队改为管理区,生产队改为生产大队,前俞大队并入溪岸管理区,前陈为超美公社溪岸管理区前陈生产大队,下设7生产队。
  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调整公社规模,以乡建社,前陈属芝英区溪岸人民公社,下设14个生产队。
  1983年,政社分设,仍行乡村制,以社建乡,以大队建村,以生产队建村民小组,区划不变,前陈属溪岸乡。
  1992年4月,永康撤区扩镇并乡,溪岸乡并入芝英镇,前陈划归芝英镇直接管辖,是年8月18日,永康撤县设市,前陈隶属永康市芝英镇。
  1994年,芝英镇政府设立溪岸管理处,前陈隶属于溪岸管理处。
  村庄发展
  前陈村坐落在前陈地域的南部,呈长方形,南北向,北头略向西倾斜。东临球溪,西南与前俞、上徐店隔街相望。现村庄南北长约400m,东西宽约269m,占地面积约107600平方米。
  球溪坑山峙盛山之盛,水流大雪之源,山回水绕,龙蟠虎踞,灵气灼灼,风光娆娆,前陈始祖陈子贵看中这块风水宝地,于南宋嘉定间(1208—1224)带几个兄弟,从东阳惠化里根溪(今磐安县安文镇根溪)迁来,起初建庐的具体地点无史料可稽,据前陈和邻村前辈流传,当初创建地点是在桥头坑口一块俗叫“蛤蟆
  头”的岗阜上(今上徐店书院自然村附近),取名叫桥头陈。“蛤蟆头”东靠芝英山,南近婺州义乌方岩进香大道,西临球溪,北接沃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桥头陈与北面的上胡,遥遥相对,构成了球溪坑最初的两个聚落。
  定居初期,桥头陈的人口和生产都得到较快的发展。据《陈氏宗谱》记载,陈姓男丁从迁来时的5口,到第二世发展到11口,第三世猛增到25口。从生产上看,短短几十年间,到陈子贵的三世孙陈旭,就“置田敷百顷(约数),大塘一半口”,成了一方首富。可是到第四世,男丁降到7口,第五世恢复到13口,第六世仍锐减为5口,仅剩陈子贵一支直系。阴阳先生说:“桥头陈所以人丁大降,是因为所处的‘蛤蟆头’被人割断‘蛤蟆颈’,破坏了风水所致。”据传,“蛤蟆头”的头原突出于球溪喝球溪之水,不知哪年有人把流经“蛤蟆头”前的球溪改直,凿断“蛤蟆颈”使球溪水从“蛤蟆颈”处流去,“蛤蟆头”死了,桥头陈自然也就灭了。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桥头陈人口几次大减确是事实,所以到第七世,剩下来的陈子贵的一支就从“桥下陈”搬迁到现今前陈这个地方。从嘉定年间迁自东阳根溪,到第七世离开桥头陈搬到前陈,陈姓人在桥头陈经历了6代,130余年。
  考证球川《陈氏宗谱》、《胡氏宗谱》、《俞氏宗谱》和《华溪截角徐氏宗谱》,陈子贵迁来球川,首先建庐在桥头,有几个史实可以佐证:
  第一,陈子贵迁来球川是1210年左右。那时偌大一个球溪坑,只在北部有一个叫上胡的胡姓聚落,他们是晋东阳太守胡凤的一支后裔。于五代年间(907—960)从永康县城丛桂坊迁来(自胡凤迄今约传46世)。球川俞姓从永康邑北横山前迁到球溪上游之石仓岩,大致与陈姓从东阳根溪迁到桥头陈处在同一年代。而他们从石仓岩转徙到西山南麓之后俞,已是第6世。约同于球川陈姓从桥头陈转迁到前陈的时间(自迁石仓岩迄今前俞约传29世)。球川徐姓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从永康县城隅东迁居到上徐店的,迟陈子贵迁来球川140余年。下徐店出现得更晚,下徐店始祖徐荣创建新屋(即下徐店)是在明万历间(1560—1580),晚桥头陈350多年。就是说,那时球溪坑除了上胡只有桥头陈一个聚落,大塘下畈的上百亩良田,应是桥头陈人耕种的,同《陈氏宗谱》上陈旭置田百顷,占有大塘一半口的记载是相吻合的。第二,陈子贵及其以下六代人死后都安葬在大塘周围,没有一个是安葬在现前陈界域的。陈子贵葬在大塘西北角的东塘廓,子贵胞兄陈良葬在大塘表,子贵侄陈玉葬二十九都鲤鱼塘,陈玉之子陈旭葬在大塘北;陈子贵四世孙陈道葬在大塘边太婆墓平山穴,陈道之子陈端(俗叫大常太公)安葬在桥头陈附近(今书院东北角)等。只是到了第七世,始有讳陈银的太公
  安葬在前陈立大山(即大坟山)的记载。人民公社化时,前陈移了许多祖坟,在移季房大塘下大墓头(俗称荷花坟)墓群时,挖出多具石匣,据说都是桥头陈的。
  陈子贵七世孙从桥头陈迁到现今前陈这地方,是在元末明初,那时,前陈地方还是一个未曾开垦的大树蓬。前陈成为陈姓新的颇具规模的聚落,是在明永乐—成化年间,距初迁前陈约150余年。从元末明初到明朝中叶,经过15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姓的丁口翻了一番,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那时前陈的发族祖亨常太公陈杰(1492—1562)同季常太公陈瑛(1477—1556)两兄弟,面对人丁兴旺和生产发展的形势,毅然相约析产分家,自立门户,各创新业。分家后,陈瑛和陈杰同时规划,同时动工,按照同样的布局规模,一样的坐落朝向,起造上下两台门、两厅堂、两轩间、两堂屋以及左右厢房。上下两台门、两厅堂的中轴线都向着望山—经堂山的“飞凤冠”。两台门有高高的大门,大门两侧耸立着高大雄伟的石鼓。两厅堂、两轩间、两堂屋,一式的三进三间,显示了一个家族欣欣向荣的气势。此后,他们的子孙以两台门、两厅堂为中心,围绕台门、厅堂又陆续兴建了二、三排若干间厢房,构成了亨常、季常两房子孙居住的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的建筑群落。现今,时间过去了400多年,两台门已颓斜,两厅堂在太平天国战乱中被焚为灰烬。虽然下厅堂在光绪年间得以重建,上厅堂却一直是堆废墟。作为发祥地,这两个建筑群至今仍是前陈的中心,特别是亨常厅堂(下厅堂,名星聚堂)每逢春节、元宵等节日,一直是人们的活动中心,热闹非常。
  清初,智房祖在下台门、下厅堂右二、三排厢房之南,水阁塘西北角,竖造了十八间头口字形建筑。乾隆间,勇房祖接着在十八间的西北角、下厅堂建筑群之后,竖造了廿间头,俗名新屋里。以后,地房祖在上台门、上厅堂左二、三排厢房之北,竖造了大九间凹字形建筑。清末该房子孙又在大九间之前竖造了新九间。民国初,陈集升三兄弟在小荷塘东侧竖造新九间。民国十八年,陈锵声在陈集升九间后又竖造了新七间。除此以外,一些村民围绕两建筑群,先后竖造了若干间一字形房子,或二间,或三间,或五间不等。
  解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面积迅速扩大,现今东面,村民住宅已建到球溪溪岸。南面,从新屋里廿间头,向南开拓130多米,新房已紧紧与前俞、上徐店相连。西面,新屋已越过大、小荷塘。西北部新居已延伸到后岭头。北面新房已与球溪六百湾一线持平。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全村居民住房约340间,解放后新建住房687间,计19236m2,村庄占地面积比解放时整整扩大了两倍。房子的规格和层次也有了显著提高。解放前,多是两层楼,不少还是单
  层小屋,好的是木土结构,差的是黄泥墙,稻杆披。1986年以来,新居的层次,从两层到三层,从三层到四层,从四层到四层半,层次越来越高,建筑材料,从木土到砖混,从砖混到半框架、框架,越来越高级。
  公共建筑
  前陈大会堂 也叫前陈文化中心,位于村中部,1992年拆除陈氏宗祠就地建造。整幢建筑呈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36.84m,南北宽21.84m,占地面积800m2,总建筑面积2000m2。整座建筑分门厅、观众厅和舞台三个部分。
  门厅即文化中心 为一进五间一梯四层建筑,高15.6m。底为娱乐厅、小卖部。二层为放映室、图书阅览室。三层为棋类室、球类室、会议室。四层为中型会议室,现兼作村办公用房。门厅正面贴白色墙砖。
  观众厅 全吊顶,顶高11.2m,宽敞明亮,可容纳750人。
  舞台 面积12×7.2m,两边设侧台,侧台分二层,设木梯上下,可摆设一般道具、布景等。
  大会堂从1992年农历八月二十日上午八时举行奠基式,1993年农历五月初六上午八时上梁,至1994年农历正月初十竣工举行落成庆典,前后共化16个月,耗资40万元。前陈文化中心,六个金光闪闪大字,系陈振广题写。
  前陈小学新教学楼 坐落在村庄西北部后岭头山岗。1985年8月动工兴建,1986年8月落成,学生搬进新教室上课,前后共化一年时间。整幢教学楼长42m,宽8m,顶高8.9m,为两层砖混结构建筑,建筑面积734m2,包括操场、厨房、厕所,总占地面积约1140m2,。教学楼设上下两层,八个教室,六间教师宿舍,两间办公室,总耗资7.2万元。
  古建筑
  陈氏宗祠 坐落村庄南部(现村庄中部),坐西朝东,创建于清乾隆初年(1740年间),同治元年(1862)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被太平天国部队烧毁,同治八年(1869)由陈姓各房头派钱派工重建,同治十三年(1874)完工。宗祠为三进两天井,清式建筑,每进三开间,左右是厢房,青砖白瓦,简朴大方。第一进为台门,大门上方刻有“陈氏宗祠”石额,两厢山墙为三花式。第二进为中厅(主厅),明间
  三架梁抬梁式,次间边缝穿斗式,方形石柱,硬木大梁,梁架部件无雕饰。大厅中央悬挂“敦伦堂”匾额,两旁和四周,挂有“进士”、“贡元”等匾额三十多块。第三进是寝堂,即栗主奉安之处,楹柱龛屏,雕龙刻凤,供奉前陈始祖陈子贵以降各列祖列宗牌位。
  宗祠是陈氏宗亲春秋祭祀的地方。清光绪间,中厅设私塾以课蒙童。民国十六年,辟为前陈文化学校。1942年起,整座祠堂成了仙义乡(代用)第一中心学校校舍。解放后先后为前俞乡小学、前陈小学校舍,直至1986年前陈小学搬入后岭头新校址。1992年村两委拆除宗祠,在原地兴建前陈大会堂,也称前陈文化中心。
  褒功祠 坐落陈氏宗祠旁边,坐西朝东。同治年间开始筹措资金,光绪十六年(1890)动工兴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告竣。整幢建筑为二进三开间,中为川堂,左右厢房,方形石柱,硬木大梁,梁间无雕饰,头进为前厅,明间三架梁抬梁式,次间边缝穿斗式,两进为寝厅,供奉部分祖先牌位。头厅前面有一狭长天井,台门和东西厢山墙为三花式。民国二十一年(1932)曾辟为球溪乡乡址。以后让几户无住房的村民暂时栖身。1969年村里在这里设“耕读小学”教室,现部分为村民住所,后寝厅辟为厂房出租私人办厂。
  陈集升己祠 亦称农会祠堂。坐落在村西部。民国十五年(1926)让房陈集升独资修建,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结构。前进为门厅,后进为主厅兼寝堂,左右是廊房,中央天井。民国十六年(1927)前陈农会成立大会就在这里召开。解放后,该祠在反霸斗争中作为胜利果实分给几户村民。公社化后收回村有,作为村开会的工作场所,1963年起,大队在此办孵坊。1986—1990年出卖给两户村民。嗣后,两户村民相继拆除老祠,在原址竖造新屋。
  本保殿 坐落在褒功祠南头,坐南朝北,为一进三开间建筑。前面为一狭长天井,筑有围墙。是“锣星”边原本保殿被洪水冲毁后,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810—1840)修建的。明间为三架梁抬梁式,次间为边缝穿斗式,硬木曲梁,方形八角石柱,曲梁上爪柱四周有蝴蝶木,曲梁下有雀替,檩条有雕刻装饰,檩和前檐柱马腿部件上均雕刻花卉鸟兽,技艺精湛,油漆明丽,为现今前陈尚存的几幢清代建筑中工艺较精美,保存较完好的一幢建筑。1951年土改后,塑像被推倒,一段时间曾作为小学教室,1966年起辟为村碾米厂。
  1994年一批善男信女发起捐助,在老本保殿之东,球溪西岸新创一进三间砖木结构建筑的新本保殿。新殿建成后。一时香火又起。1996年春,由政府下文
  关闭。
  老太公殿 坐落在上台门右侧,鱼花塘南岸,为一小间低矮小屋,未塑神像,1962年被拆除,辟为生产队尿池,以后原址批给村民造房屋。
  门口圆头 是一个人工堆成的东西向长方形的大丘阜,坐落村南水阁塘与陈氏宗祠之间,长约25m,宽约10m,高约2m。丘阜西北部长有3株大樟树,树干4人合抱,3樟树冠相连,枝繁叶茂,树荫覆盖大半个丘阜和水塘。村民爱称为“前陈3朵球花”。丘阜堆成和樟树栽种年代无考。以树径推测,树龄与前陈村龄差不多一样老。它是前陈聚落形成后,村民堆成的风水线,几百年来一直受到村民的保护。1969年大队发动村民在此挖了多个防空洞。随着3株老樟被砍,丘阜被平毁,辟为一娱乐场地,在西头竖起了戏台。
  锣星 也是一个人工堆成的砂土丘,处在陈氏宗祠正前方与球溪桥中间,呈圆尖锥形,面积比“门口圆头”小。祠、丘、桥成一线三点,是继“门口圆头”以后,于清初形成的另一条风水线,上面栽有风水林木。“锣星”旁边还建有本保殿,以后被洪水冲毁,殿址成了小田基。老辈讲,“锣星”是一面“金锣”,挂在宗祠前,为陈姓有功名的子孙荣归祠堂而鸣,含有与宗祠呼应的意思。长期以来禁止在此取土。1958年公社化移坟上山时,“锣星”被平,辟为农田。八十年代以后,又与周围农田一起被划为宅基地,批给陈若汤户建房。据说在平毁时,从丘下挖出多根木头。
  桥梁
  球川桥 俗称高桥。位于村东南角,陈氏宗祠前方。约建于清初,与修建陈氏宗祠同一时间。系单孔石拱桥,长6m,宽2.5m,桥拱为纵连包镶式,拱跨5m,高3.5m,内分五组,每组用五块弓形条石砌成,组间均以段石嵌缝。桥面平铺石板,两边设有护栏,两端各设七步踏跺,拱正中石额刻有“球川桥”三字。1994年村民陈汝郎、陈星洪、陈庭芳等发起捐资,重修桥面,重建条石护栏。
  三星桥 俗叫平桥。位于村正东,系二墩平面石板桥。桥墩用条石错缝叠砌,逆水方呈三角形,墩间铺三块长3.5m,宽厚均为0.33m的长条石,全桥长10.5m,宽1m,高2.3m。桥正中和东跨桥面石各刻有“三星桥”和“陈懋升”字样,为嘉庆道光间勇常孙陈懋升建造。
  罗星桥 又叫罗星平桥。坐落在球川桥北侧,系一孔石拱平桥。桥面平铺三
  块长条石,两端各用三块1.7m长的条石斜拱,全桥长7m,宽1.1m,高3m。1948年由村民陈章楼独资兴建,众感其志,纷纷协助以成。该桥建成后,村民挑重担过溪,再不用化大力气攀登高桥,大大方便行人。
  中心桥 坐落罗星桥北侧,村大会堂大门对面,为一墩两跨钢筋混凝土平桥。长10m,宽4.5m,高3.2m。其东半桥(一跨)4m伸向田块,为洪涝时泄洪而设计。桥面可通汽车。1996年春由村委会拨款修建,6月竣工,共耗资2万。该桥建成后,汽车拖拉机可以畅通无阻跨球溪,大大便于东部田片的开发。
  东山桥坐落在村东北角,长12m,宽1m,高约1.5m,是村通往东山的通道。此处原只设踏步,没有桥梁。一遇洪水期,道路即被封闭,村民往来极不方便。1990年由村民陈祖富等人发起捐资建造。
  白乌赖桥 坐落白乌赖山脚,为水泥多孔板砌平桥。1989年由村民陈祖富等发起集资修建。此处原无桥,村民遇河,要踏蹬步,每遇洪水,水急蹬滑,不时发生挑担农夫和过溪牧童跌滑落水事件。此桥建成后,村民上白乌赖劳作,再不用担心落水之虞。
  惠济桥 俗叫桥头坑桥。位于村东南0.6公里处,地处桥头坑口婺州义乌方岩进香大道,系一墩两孔石拱桥。长约9m,宽2.m,高3.6m,桥拱为纵连式,拱跨4m,内分五组,每组用十块弓形条石砌成,桥面横铺石板,设有护栏(早圮),桥墩一侧石额刻有桥名,清乾隆年间,由前陈勇常太公陈文倬首倡建造。
  凉亭
  桥头亭 坐落村东南0.6公里的球溪东岸,地处桥头坑口,惠济桥边,傍古时婺州方岩进香大道。为一进三小间砖木开口亭。明清两代,方岩香火鼎盛,婺州义乌香客你来我往都要在此休息。桥头亭一带一度热闹非常。今桥头亭临清溪—世雅公路,仍不失为一行客憩息之地。现存的亭子,清初由季常陈惟江首创建造。
  飞云潘谷亭 坐落村西南,跨前俞0.5公里处,扼古时婺州至方岩进香大道,是座砖木结构的清式骑路亭。清同治间,由让房陈荣龙鸠工独创,额曰“飞云潘谷”。1985年修通的清溪至世雅公路,从亭南100m处通过,原通过该亭的进香大道冷落,但该亭作为前陈、前俞村民去西部田块劳作途中,仍不失为一憩息之所。
  山后坑亭 坐落在村西北0.6公里西山与林勤山接壤的山峡里,扼前陈去黄冈、山西、象珠大路。凉亭为四方形土木建筑。清同治间由季房陈荣袍兴建。1956年凉亭前的上新塘拓为水库,凉亭在水淹线以下,由村主持将该亭拆除,另在上新塘水库岸北首,新建一进三小间开口亭,仍称山后坑凉亭。
  林勤山亭 坐落在村北0.5公里林勤山脚,傍芝英通往唐先大路,为正方形土木结构。
  新屋亭 又叫下石塔凉亭。坐落在村东0.5公里新屋山脚,下新塘西首,扼潘坑口,为一小间正方形土木结构建筑。
  潘坑亭 坐落在潘坑中部,木杓山沿,傍球溪坑至古山乡道,为一小间正方形土木结构建筑,是前陈村民在潘坑田片劳作时的休息避雨之地。
  白乌赖亭 坐落在村东北0.5公里白乌赖桥西首,为土木结构的一间开口亭。1986年由村民陈祖富等人发起捐资兴建。
  村道乡道
  村道,主要有村东大道、村西大道和环村南北通道。
  村东(村前)大道 古时为石板路。解放后逐步拓宽,今可以通小型车辆。
  村西(村后)大道 古时为狭窄泥路。1985年开辟为机耕道,与当年修成的清溪世雅公路相接。从上徐店直通到上胡村,可以通行载重汽车,是当今主要通道。
  环村南北通道 在明清时期,南边一条在寿常子孙聚居的千门头,北边一条在季常与地房子孙聚居的两排厢房中间。今陈祖芬、陈发才、陈其祥老屋俗叫长阶沿,那时凡有红白喜事,却从这两条通道出入。民国以后,在这两条通道的南北出现了新的居民区,原通道处在村中,又窄又狭,已不再适宜通行,渐渐地在现大会堂北侧和村北上、下塘岸一线,形成了上中两条横向的环村通道,小型车辆可以经此环村通行。
  县乡道,主要道路和路线有7条。
  至永康市区 旧时有大路和小路两条。大路经上徐店、下徐店、溪岸,大致沿今东永公路经过的村落进入县城;小路从村后经前俞、鲤鱼塘、下应、八口塘、雅庄、黄塘下、邵宅、曹园、夏溪、苏溪,从东库进县城,小路比大路短2.5公里。
  至芝英 旧时从村南经上徐店、下徐店、柿后村南,跨华溪,沿柿后溪滩羊
  肠小道,从后城凉亭入芝英。1955年永康至芝英公路修通后,村民大多取公路去芝英,走小路的只是一些不会骑自行车的老年人。
  至古山 旧时主要从村前过三星桥或球川桥,沿潘坑山谷,翻崖固岭,经林坑陈、大园东、时阳,从西头进入古山。住下半处的,从村南沿球溪东岸,经书院、桥头坑、官山沿、世雅,从南面进入古山。1964年太平水库西渠修通后,都是经世雅沿公路去古山,通过崖固岭的小路基本无人再涉。
  至方岩 旧时和现今大致走的同一条路。跨球溪,出桥头坑。经世雅、青后叶、前金、金江龙、橙麓、岩下街、岩上街,蹬百步峻上岩顶。也有走寿山坑,攀十八曲上岩顶的。
  至唐先 从村北,经大塘夏、后力坑,翻过后力坑岭,沿白莲塘村口,跨北溪,到横路,进入唐先。1994年世雅—林坑陈—长塘头简易公路修通,村民一般经上胡,从此条公路,翻长塘头山背,再沿白莲塘去唐先大路去唐先。
  至象珠 旧时分两条。上半处的村民从村北,翻山后坑,经黄岗、马苦团、山西、茂西、上位至象珠;下半处的村民即出前俞,沿古时婺州方岩进香大道,经后沈、张坑、上柏石、三井头、清渭街、泉头、长村,入象珠。1958年永康象珠公路修通后,村民一般都走公路。
  至金华 古时一般走金华大路。即从村西,经前俞,沿婺州方岩进香大道,从清渭街、象珠、九里口、横渡,翻白窖岭,出卅里坑到董村,然后沿金武永公路经上下茭道、石塘、岭下珠去金华。如今大家都坐客车。但尚有少数出门手工业者,往往还是留恋旧路,仍不辞辛苦翻越白窖岭,去品偿“白窖如天,上落半年”的滋味。
  前陈四周有几条岭,坡陡路窄,村民上地劳作,出村赶集,十分不便,挑担和推车者尤视为畏途。1964年修建太平西渠,破了崖固岭后,村民陈有山出资出力拓平下石塔陡坡和油麻坑岭头弯道。1986年村民陈承芳首创集资改造山后坑岭头陡坡,可通手扶拖拉机。1990年退休工人陈阿楼出资800元,雇了民工破了大坟山岭和钓鱼台岗头陡坡。1992年村民陈金炉出资、陈祖富等承头又破了小坟山沿“踏道头”陡坡,使这几处原来难走的小道可以通行手推车。
  村塘 井泉 自来水
  村塘 村北有:上塘、下塘。村东有:泉塘、鱼花塘。村中有:水阁塘。村西有:小荷塘、大荷塘、菜园塘、官塘、双门池。
  井泉 上台门井,在泉塘边,水质好,是上半个村子的主要饮用水井。下台门井,在水阁塘北首,水质不好,今已废弃。后井,在十八间头前,水质不很好,主要用于洗涤。前俞井,在菜园塘里壁,水质清沏,水脉悠长,冬暖夏凉,是一口优质饮用水井。古砖井,1982年住在下厅堂后的村民陈健光,在新买的一间老屋挖土做地时发现一口房里井,井深4.5m,直径80cm,从井墙到井底,用砖砌成,一圈12块,砖有叉口,颜色有青有红。该地域处在前陈村庄中心,是陈子贵子孙迁移前陈时早期居住地点,此井很可能是那时挖掘的。此外,1991年陈承芳、陈承钱等人在褒功祠后新开一口井,给村南新居民区村民取水提供方便。
  自来水 旧时前陈村民生活饮水主要靠几口井。一遇旱年,村民饮水就发生困难。1983年,村里拨出经费,在全乡第一个建成了自来水,实现全村用水自流化。自来水井在村北头球溪左岸、东山桥头。自来水塔建在东山与大坟山交界的岭头。水源比较充沛,水质也比较好,建成十几年来,给水正常。
  古村落
  桥头陈 在村东南0.6公里处,上徐店自然村书院东边岗头,是陈子贵迁来球川时的最初居住地。“桥头陈”故址早已改田,属上徐店地域。人们从遗址不时挖出断砖碎瓦。村旁安葬大常太公陈端,早年此墓尚在。每逢清明,大常子孙仍结队前去祭扫。
  山后坑口 位于原山后坑凉亭边山峡中。相传为前陈昆房子孙原来的居住地。考《陈氏宗谱》前陈昆常是最早出现的一支系,房祖是陈子贵五世孙陈行,即大常太公陈端的幼弟。陈行的四世孙陈奉是昆常的建立者,他死后葬在麻车山,麻车山近山后坑口,可以推想,那时昆常一支已居住在山后坑口。或者昆常这一支是直接从桥头陈迁到山后坑口的。总之,昆常子孙居住山后坑口很早,也十分多年,民国初,不少人还称他们是“山后坑口人”,早年在山后坑口遗址,不时有瓦片出土。
  新屋 坐落小坟山南坡新屋山脚。明中叶尚有聚落存在。相传陈姓亨常太婆就是新屋人。考宗谱,“娶本里吴氏”,以此推断,新屋村应为吴姓。明末清初聚落渐灭,康熙后期起,该遗址成了前陈人葬坟的地方。
  菜园里 位于大坟山脚,相传菜园里村民,就是前陈陈姓宗亲,清初迁入前陈,道光间该地亦被辟为农田。
  蒋塘坞岗 坐落村东北1公里与林坑陈地域交界的山岗上,以山岗名为聚落名。这个小村只有几户人家,一直存在到清末。据说,前陈陈德官的祖父陈连土,就是“长毛”(太平天国战乱)时逃在蒋塘坞岗,生在长桃滑岗的。陈岩根讲到,他祖父辈在潘坑田间干活时,还去蒋塘坞岗农家借火点烟。现在尚有门槛石,石臼留在小塘边,一口水井遗迹尚存。蒋塘坞岗,是一条长长的岩坦岗,小村坐落在山岗边的一个山谷里,前陈至今流传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年蒋塘坞岗一农家提亲,谎称蒋塘坞是大村庄,有长长的街道,生活富裕等等。迎娶时,特意拣点灯戌时进门。那天天下着大雪,轿夫穿钉靴抬轿。快近岗时,天已大黑,坐在轿里的新娘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轿夫脚下发出“咯、咯……”的声音,心里还真以为是走在长长的石板大路上,乐滋滋的。归门后又三日不出门,等过了三天,新娘出门一瞧,始见蒋塘坞是处深山冷坞的小农家,顿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说:“还讲一处大农家,原来是块大岩坦”。

知识出处

前陈村志

《前陈村志》

本志采用条目式分类编排。除序、大事记、小溪田简介、跋外,设地理、村庄、村民、组织、农业、林果业、索面、工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民俗、人物、俗文学和丛录16个类目,类目下设若干细目。志末设村民世系和直传。

阅读

相关地名

前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