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国后农业生产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杭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1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国后农业生产概况
分类号: F327.55
页数: 8
页码: 59-6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前杭村建国后农业生产概况,包括农业产量、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肥料结构、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及水利工程等。
关键词: 前杭村 建国后 农业生产

内容

前杭村的农业生产随着耕作制度的改进,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以及新农药、新化肥、新农机的变革,促使生产不断发展,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一、农业产量:
  前杭村的粮食产量,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56年以前全村粮食总产量不足150000公斤,亩产不足200公斤,以单季稻为种植方式。种植的都是当地老品种,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广种薄收,虽在丰年,亦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2、从1956年开始,以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当年的粮食单产达到229.9公斤,到1963年,全村粮食总产252519公斤,单产348.1公斤,与56年相比分别增加37.4%和51.4%。
  3、1964年-1970年,推广矮秆良种,克服高秆品种抗逆性差,易倒伏,生育期长等缺点,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97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0740公斤,单产529公斤,分别比1963年增长50.8%和51.9%。
  4.1971年-1982年,推广普及杂交稻,到1982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占晚稻总面积的90%左右。这年的粮食产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641750公斤。单产868.5公斤,分别比70年增长70.4%和64.2%。
  自56年到82年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前杭村的粮食总产由不足150000公斤,增加到641750公斤。增幅达327.8%以上,单产由不足200公斤,增加到868.5公斤,增幅334.3%以上。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二、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以稻为主,麦次之,玉米、大豆、蕃薯、马铃薯等杂粮又次之。还有油菜、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药材、蔗糖等经济作物,蔬菜类、绿肥类。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常年都是保持在1200亩以上,(早晚稻各600亩)小麦的种植面积也不少。落实责任制前,每年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占种植面积的30-50%。后逐年减少,现已很少种植。作为用地养地的主要措施,绿肥的种植面积是很大的,每年都在400亩以上。另外,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蔬菜等都能保持稳定的种植数量。见下表:
  三、耕作制度
  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前杭村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三次“绿色革命”:
  1、1956--1963年,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增幅37.4%左右;年递增5.4%,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2、1964--1970年,推广矮秆良种,提高作物抗逆、抗倒能力,使粮食的单产和总产又上了一个台阶,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70年代初,本村农科队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水稻制种试验,从此揭开了推广普及杂交水稻的序幕。杂交水稻的推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后熟超前熟,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从此解决了温饱问题;是粮食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被称为第三次“绿色革命”。
  1987年粮食生产又一次实现了双杂化,则早晚稻都种植杂交稻,进一步完善了耕作制度。常见的搭配方式有:水稻:绿肥--常规早稻--杂交晚稻绿肥--常规早稻--粳或糯
  大小麦--常规早稻--杂交晚稻大小麦-常规早稻--粳或糯
  绿肥--早糯----晚糯大小麦-早糯----晚糯
  绿肥--早杂----晚杂大小麦-早杂----晚杂
  绿肥--早糯----晚杂绿肥--杂交中稻--萝卜
  旱地:小麦--套种早豆--玉米(或番薯)
  四、品种
  自古以来,种子以农民自选、自留、自用为主;相互串换,市场调剂余缺为辅;典型的小农种植方式,品种单一,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低产。50年代后,国家开始重视品种的更新,70年代后,县里建立了种子公司,同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切实地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和品种的优良化。品种基本上由种子公司供应。
  自50年代以来。先后被推广种植的品种有:
  1.早中稻:50年代有三百粒,大叶青,细叶青;60年代有珍珠矮,赣农3425、三九九、南京二号等;70年代有广选3号。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后,老品种随之被淘汰。
  2.早稻:双季连作稻,50年代以南特号当家;60年代有莲塘早,陆财号,江南1224、钱丰、矮脚南特号;70年代有广陆矮4号,先锋1号,珍圭51,矮珍,原丰早,二九青,桐矮28,矮南早等。其中广陆矮4号,抗病、抗倒、耐肥,高产。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中期为主要当家品种;86年之后,中熟“二九丰”成为当家品种;91年后由浙733当家,同时推广迟熟陆青早,泸红早、红梅早,292,中熟珍早,71早,浙辐802、浙辐7号、金70,8970,9013,早香17、黑糯、嘉兴2号,红突31,爱红26,湖湘糯等。94年又推出舟优903,双丰12,婺青2号、浙9248等。
  3.晚稻:50年代有猪毛簇、10509、晚籼9号;60年代有农垦58,新太湖青;70年代有京引15、晚粳东方红、农虎6号、嘉湖4号等;80年代有矮双2号(糯),双糯4号(糯),金湘晚粳,晚青红。
  4.杂交稻:早杂有威优35,汕优482,威优482,珍优482。晚杂有:汕优6号,汕优36辐、汕优63、汕优64、Ⅱ优64、协优64、Ⅱ优92、协优10号、汕优10号、b优63、汕优NR371、Ⅱ优36辐等。
  5.小麦:50年代有南大2419;60年代有介吉麦、吉利、矮洛阳、矮秆红等;70年代引进908,因为早熟、抗病、优质、高产,成为当家品种,至今无法取代,其它品种还有丽麦16,核农5号,352等。
  6.大麦:50年代有六棱大麦;60年代推广二棱大麦,品种有矮白洋,浙农12;70年代引进早熟3号、因抗倒、耐迟播、高产,成为当家品种;80年代后,大麦很少种植。
  7.玉米:清代始有种植,依种植地域不同,分山玉米、地玉米、田玉米三种。山玉米生长期长,秆高大,籽粒深满,品种有瞎眼;田玉米生长期短,耐迟栽,品种有小粒黄,地玉米生长期居二者之间,品种有大粒黄。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品种有浙单1号,旅曲、束顶、丹玉5号等;80年代中期推广东丹1号,80年代后期推广高赖氨酸玉米、丹玉13,苏玉1号,91年后推广紧凑型玉米,掖丹12。
  8.蕃薯:55年之前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55年推广胜利百号,80年代后推广徐薯18。因抗病,高产,淀粉含量高,成为当家品种。
  9.豆类:有早豆、田豆、马料豆之分。早豆品种有小粒豆,大粒豆、铁浆豆等。田豆与马料豆,为50年代主要秋作,随着双季稻的推广,面积逐年减少,现种植品种有兰溪大黄豆、百斤豆、樟籽乌、巨丰大豆、矮脚早等。蚕豆,俗称佛豆,品种有大粒、小粒之分。大粒供食用,小粒作绿肥。(70年曾作绿肥大面积推广种植,80年代后极少种植)。豌豆、俗称蚕豆,品种有白花,紫花之分;60年代种植较广,80年代后种植很少,一般供食用,也可作绿肥种植。豇豆、蔬菜类、供食用,一般为本地品种,产量低,不耐热。90年代推广的豇28,耐热、抗病,采摘期长,很快代替老品种,本地种随着老品种被掏汰。四季豆,蔬菜的一种,供食用。刀豆,蔬菜的一种,藤蔓很长,供食用。
  10、油菜:50年代有胜利油菜;60年代有东胜14号;70年代推广长秆油白菜。九二油菜,7055,480、3063等品种;80年代后以九二13系当家。
  11、紫云英,俗称花草,多作绿肥,也可作饲料,品种有满地红,平湖籽、大桥籽、浙紫5号、大叶籽。满地红开花早,鲜草产量低,只500公斤左右;大桥籽,浙紫5号开花迟,产量较高,可达4000--6000公斤;平湖籽、大叶籽,花期居满地红与大桥籽之间,产量2000公斤左右。60年代推广以磷增氮,鲜草产量成倍增加,现在紫云英的种植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
  五、肥料结构
  肥料包括两大类: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这是60年代之前,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有:(1)栏肥:多作基肥,也用作水稻面肥播麦盖籽,以防杂草为害。(2)焦泥灰:多用于种麦,种玉米,种菜和水稻育秧时盖籽。(3)塘泥:作基肥、麦子作腊肥使用,也可当作焦泥灰用之于水稻育秧、种菜、种玉米等。(4)人粪尿:一般作追肥使用。(5)绿肥:主要指紫云英,也包括田菁、绿萍、大麦、蚕豆、佛豆、压青、和青稻秆还田等,作基肥使用。农家肥料具有化肥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省本,高效,养地,不仅过去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将来仍然是农作物肥料的主要组成部份。
  2、化学肥料:种类繁多,有100多个品种,大约可分为钾素、磷素、氮素肥料及复合肥,微量元素肥,生长激素,腐植酸铵等大类,常见的有氯化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碳铵、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复合肥,石灰氮,磷酸二氢钾,锌肥,镁肥,硼肥,钼酸铵,硝酸铵等。
  进入70年代后,化肥用量急剧增加,所占的比重占肥料用量的70%以上。化肥的大量施用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引起土壤板结,作物生理性病害增多,作物缺素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化肥不与农家肥料混合施用,是很难使作物取得高产的。
  六、栽培技术
  1、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表现在四方面:
  (一)育秧方面:
  (1)改变冷水浸种不催芽的方法,用强氯精或石灰水进行浸种消毒,温水催芽播种。(2)改水秧田为半旱透气秧田。(3)改露天育秧为地膜覆盖育秧。(4)杂交水稻采用两段育秧方法。
  (二)插秧方面:
  (1)改变传统的大苗拔插为小苗带土移栽。(2)增加插秧密度,由传统的8×8、9×9到现在的6×6、7×7。(3)带药带肥移栽,在插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病虫害防治和施用起身肥,有利于秧苗成活早,返青快。
  (三)肥水管理方面:
  (1)改满水灌溉为浅水勤灌,增加田间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2)用肥方面,提倡施足基肥,看苗追肥,控氮,增磷、钾,因缺补缺。就是根据本地土壤普遍缺磷钾的事实不能偏施氮肥,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3)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后期倒伏。
  (四)推广除草剂:水稻在插秧后4天或第一次耘田后使用除草剂,保持田水2寸左右,5--7天,用后不耘田至收割,可有效地防止草害。
  2.大小麦:(1)改窄行点播为宽行条播,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做好开沟排水,做到雨天不积水。(3)施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降低节位分蘖、防止贪青倒伏。(4)采用稻板麦播种,播后喷上除草剂,可有效控制杂草为害。
  3.玉米、蕃薯:
  (1)实行双行密植套种其他作物。(如玉米地套种大豆)(2)高垄窄畦,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蕃薯产量。(3)改秋玉米为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可有效避开旱害,提高产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4.油菜:(1)选用良种,淘汰老品种。(2)喷硼,解决因土壤缺硼而产生的油菜花而不实,提高结荚率。(3)采用宽行密株种植,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4)做好开沟排水,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力。
  七、植物保护
  农作物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稻曲病。大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麦类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矮缩病;害虫有:螟虫、叶蝉、稻虱、稻象甲、卷叶螟、蚜虫、玉米螟、线虫等。
  在防治上采用预防为主,用药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是:(1)采用高产、抗病良种。(2)播种前进行种籽消毒。(3)做好肥水管理,防止用肥过度而产生的贪青倒伏,加重危害。(4)对症下药,迅速扑灭。
  常见的农药有:(1)杀虫剂:乐果、甲胺磷、敌敌畏、呋喃丹、杀虫双、杀虫单、稻虫净、1605、叶蝉散等。(2)杀菌剂:叶青双、稻瘟净、井冈霉素、新植霉素、强氯精、双环唑等。(3)激素类:多效唑、九二0。(4)除草剂:草克星、杀草丹、农得时、草甘磷、苄磺隆、盖草能、丁草胺等。
  八、生产关系
  建国后生产关系经历了几度变迁: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但仍然是个人所有制的私人经济;1955年组织初、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1958年9月底建立人民公社,进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由队里统一分配劳动所得;1981年起,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除了上交国家的征购任务外,农民拥有全权处理自己的劳动所得。
  九、农业机械及水利工程
  1.农业机械:据1993年统计,我村现有电力脱粒机150台、流动小水泵93台,总动力324.9千瓦;手扶拖拉机6台,64匹马力。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村里特规定(1)农忙期间停止一切用电,保证农业用电。(2)农忙期间拖拉机一律不得跑运输,全部下田作业。并对收费统一规定,实行柴油挂钩。现在全村几乎全部的面积都实行机耕和电力脱粒。牛力只是调剂机耕的不足,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2.水利工程:建国至今,我村的水利建设工程有以下几起:(1)1957年村对风水塘堤岸进行加高、加固,历时6月余,蓄水量增加到20000余方。(2)57至59年,历时三年围筑统塘水库,灌溉面积100余亩。(3)58年参与黄坑口水库建设,58-61年参与太平水库建设,60-65年参与太平水库渠道建设。(4)71年建成华坑水库。(5)72年土法上马,利用12台人力水车进行地形测量,村水渠开工,同年建成渠道。自太平水库渠道(大渠道)始,经坟山,到山大园止,全长约1500米,引太平水库之水,灌溉面积约300亩,后建成机埠实行机灌,装机为17千瓦。(6)91年建成前溪杨潭机埠(装机10千瓦)使太平水库的水能够灌到风水塘,至此,灌溉面积覆盖全村600余亩土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十、土壤
  1.水稻土的分布:水稻土由人为水耕熟化而成的一个土类。根据地下水影响的不同,又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分六个土属:(1)黄泥砂田,由黄泥土红泥土及粘土土属等自然土壤再积发育而来。分布在较为开阔的谷地及丘间地。(2)老黄金泥田,由黄金泥发育而成,分布于长岗地及宽垄。(3)红紫泥砂田,由红紫砂土发育而来,分布在宽垄及丘间开阔地。(4)洪积泥砂田,由河流洪积物发育而来,分布山口、谷口及沿溪两岸。(5)泥沙田,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分布沿溪两岸。(6)培泥砂田,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分布沿溪两岸。
  2.土壤养分: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前杭村土壤养分含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丘)旱地土壤肥力:前杭村山(丘)地的自然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547%,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6.1ppm,速效钾134ppm,为低氮、低磷中钾地区。按照全土层的厚度与土体中石砾含量的不同,山(旱)地土壤又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薄层砾质土,一类为厚层泥性土。
  (2)水田土壤的肥力状况:前杭村的水田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55%,全氮0.146%,全磷0.035%,速效磷5.8ppm,速效钾69ppm,属中氮缺磷钾类型,其中78.8%的水田速效磷低于10ppm,速效钾低于50ppm占50%以上,低于100ppm占80%以上。

知识出处

前杭村志

《前杭村志》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记述前杭村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分概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艺文、民俗以及前杭村各姓氏世系表七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前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