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前杭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171
颗粒名称: 第三编 经济
分类号: F269.275.5
页数: 27
页码: 58-84
摘要: 本编记述了前杭村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地方经济概况。
关键词: 前杭村 地方经济 产业经济

内容

第一章 农业
  第一节 旧社会农业概况
  1.自然概况:前杭村地处平川,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谷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水利条件优越,橙溪绕经村前,库水流经村后,风水塘储水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种植和灌溉,保证农作物旱涝保丰收。 2.土地所有制:旧社会前杭村田地主要集中在各房大小常主及富户手里,地主很少。拥有较多田地的常主有义常、和睦常、昭常、信常及孝常等。大部分农户都租种常产,交纳租谷,供常主开支,而一般佃户只能勉强度日。解放后,遵照毛主席指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常主等田地分给农民所有,每人平均分得近一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3.耕作制度:旧社会前杭村水田,农民均种植单季早中稻,品种有三百粒、花谷、大叶青、细叶青、子孙谷及瘦田糯等。除三百粒产量较高外,其余均为低产品种,平均亩产不过400斤左右。后熟以种植玉米为主,品种有小粒黄、瞎眼等品种;其他也种植豆类、荞麦、萝卜等,以充作口粮或供副食。冬作即撒播紫云英作明年水稻基肥,及种植大、小麦和油菜等,以充作明年春粮和副食佐料。
  4.耕作技术:清明节后,农家以木犁翻耕绿肥田。在清明节浸谷籽,然后撒播谷种、培育水秧;到立夏节才开秧门,以一尺见方稀植插秧,并进行种下脚(即用肥塞秧根)。活苗后,进行两次耘田除草,然后施农家肥进行两次涂田,才算上岸。夏至后稻田灌满水直至成熟。旧社会水稻不用治虫,发现稻虱时(俗称稻桶瘟),才用桐油浮水面杀虫。收割稻谷季节,一般在立秋以后,有“秋前五日呒谷割,秋后五日割不及”的农谚。
  割下稻谷后,当即翻耕种玉米,作为主要秋粮。其次是种豆,有按稻茬敲种田豆,如撒播马料豆,一般在该田稻谷收割前15天撒播。一些干旱田地,等到白露节种上荞麦以充口粮;到秋分节气才开始种萝卜菜,到年底收拔,以供佐食度冬春。
  冬作物除种植大小麦外,也撒播花草。种麦即以狭畦,点播稀植为主,种植时间有“大麦尽冬(指冬至)前,小麦尽年前”的说法。经过多次锄铲,施肥,有“清明断铲,谷雨断浇”的经验。锄铲即有年前掏麦,年后刨麦的说法,即惊蛰后只能浅铲,防止伤根。
  5.生产工具:农家主要生产工具是锄头,钯栏,翻耕田地,用牛拉木犁。车水即用脚踏或手摇的龙骨水车,困难户也有采用戽水灌田。收割稻谷时,用镰刀割稻,用方形或圆形稻桶打稻。晒谷时,即用团扁扬谷。麦收时,农家采用麦架在磨石上打麦。粮食加工方面,舂米采用手臼、踏碓、碾车进行粮食加工,更用石磨进行磨粉;前杭村还利用橙溪水力资源,在溪旁建造水碓,舂米、磨粉等均十分方便。
  6.肥料施用:旧社会,农家多用土肥种植。完全肥料有栏肥、塘泥、花草、饼肥等。氮肥以人粪尿为主,磷肥为鸡鸭、羊粪等。钾肥为草木灰,焦泥灰等。在不同情况下,为取得肥效也施用一些间接肥料,如煤灰、石膏、绿矾等。7.治虫方面:旧社会前熟基本上不用治虫,在稻谷成熟期发现稻虱危害时,即用桐油浮水面杀虫。蔬菜害虫即用雷公藤粉敷用,以达到杀虫效果。另外就是捕杀灭之。
  以上为旧社会农业概况的略述。以下为建国后农、林、牧、副方面的内容,作分节记述。
  第二节 建国后农业生产概况
  前杭村的农业生产随着耕作制度的改进,新技术的应用,新品种的推广,以及新农药、新化肥、新农机的变革,促使生产不断发展,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一、农业产量:
  前杭村的粮食产量,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56年以前全村粮食总产量不足150000公斤,亩产不足200公斤,以单季稻为种植方式。种植的都是当地老品种,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广种薄收,虽在丰年,亦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2、从1956年开始,以单季稻改种双季稻,当年的粮食单产达到229.9公斤,到1963年,全村粮食总产252519公斤,单产348.1公斤,与56年相比分别增加37.4%和51.4%。
  3、1964年-1970年,推广矮秆良种,克服高秆品种抗逆性差,易倒伏,生育期长等缺点,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1970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80740公斤,单产529公斤,分别比1963年增长50.8%和51.9%。
  4.1971年-1982年,推广普及杂交稻,到1982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占晚稻总面积的90%左右。这年的粮食产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641750公斤。单产868.5公斤,分别比70年增长70.4%和64.2%。
  自56年到82年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里,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前杭村的粮食总产由不足150000公斤,增加到641750公斤。增幅达327.8%以上,单产由不足200公斤,增加到868.5公斤,增幅334.3%以上。不但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
  二、种植结构:
  种植面积以稻为主,麦次之,玉米、大豆、蕃薯、马铃薯等杂粮又次之。还有油菜、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药材、蔗糖等经济作物,蔬菜类、绿肥类。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常年都是保持在1200亩以上,(早晚稻各600亩)小麦的种植面积也不少。落实责任制前,每年面积都在200亩以上,占种植面积的30-50%。后逐年减少,现已很少种植。作为用地养地的主要措施,绿肥的种植面积是很大的,每年都在400亩以上。另外,玉米、番薯、马铃薯、大豆、蔬菜等都能保持稳定的种植数量。见下表:
  三、耕作制度
  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前杭村的耕作制度经历了三次“绿色革命”:
  1、1956--1963年,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增幅37.4%左右;年递增5.4%,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2、1964--1970年,推广矮秆良种,提高作物抗逆、抗倒能力,使粮食的单产和总产又上了一个台阶,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70年代初,本村农科队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水稻制种试验,从此揭开了推广普及杂交水稻的序幕。杂交水稻的推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后熟超前熟,粮食产量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从此解决了温饱问题;是粮食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此被称为第三次“绿色革命”。
  1987年粮食生产又一次实现了双杂化,则早晚稻都种植杂交稻,进一步完善了耕作制度。常见的搭配方式有:水稻:绿肥--常规早稻--杂交晚稻绿肥--常规早稻--粳或糯
  大小麦--常规早稻--杂交晚稻大小麦-常规早稻--粳或糯
  绿肥--早糯----晚糯大小麦-早糯----晚糯
  绿肥--早杂----晚杂大小麦-早杂----晚杂
  绿肥--早糯----晚杂绿肥--杂交中稻--萝卜
  旱地:小麦--套种早豆--玉米(或番薯)
  四、品种
  自古以来,种子以农民自选、自留、自用为主;相互串换,市场调剂余缺为辅;典型的小农种植方式,品种单一,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低产。50年代后,国家开始重视品种的更新,70年代后,县里建立了种子公司,同时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切实地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和品种的优良化。品种基本上由种子公司供应。
  自50年代以来。先后被推广种植的品种有:
  1.早中稻:50年代有三百粒,大叶青,细叶青;60年代有珍珠矮,赣农3425、三九九、南京二号等;70年代有广选3号。在杂交水稻出现之后,老品种随之被淘汰。
  2.早稻:双季连作稻,50年代以南特号当家;60年代有莲塘早,陆财号,江南1224、钱丰、矮脚南特号;70年代有广陆矮4号,先锋1号,珍圭51,矮珍,原丰早,二九青,桐矮28,矮南早等。其中广陆矮4号,抗病、抗倒、耐肥,高产。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中期为主要当家品种;86年之后,中熟“二九丰”成为当家品种;91年后由浙733当家,同时推广迟熟陆青早,泸红早、红梅早,292,中熟珍早,71早,浙辐802、浙辐7号、金70,8970,9013,早香17、黑糯、嘉兴2号,红突31,爱红26,湖湘糯等。94年又推出舟优903,双丰12,婺青2号、浙9248等。
  3.晚稻:50年代有猪毛簇、10509、晚籼9号;60年代有农垦58,新太湖青;70年代有京引15、晚粳东方红、农虎6号、嘉湖4号等;80年代有矮双2号(糯),双糯4号(糯),金湘晚粳,晚青红。
  4.杂交稻:早杂有威优35,汕优482,威优482,珍优482。晚杂有:汕优6号,汕优36辐、汕优63、汕优64、Ⅱ优64、协优64、Ⅱ优92、协优10号、汕优10号、b优63、汕优NR371、Ⅱ优36辐等。
  5.小麦:50年代有南大2419;60年代有介吉麦、吉利、矮洛阳、矮秆红等;70年代引进908,因为早熟、抗病、优质、高产,成为当家品种,至今无法取代,其它品种还有丽麦16,核农5号,352等。
  6.大麦:50年代有六棱大麦;60年代推广二棱大麦,品种有矮白洋,浙农12;70年代引进早熟3号、因抗倒、耐迟播、高产,成为当家品种;80年代后,大麦很少种植。
  7.玉米:清代始有种植,依种植地域不同,分山玉米、地玉米、田玉米三种。山玉米生长期长,秆高大,籽粒深满,品种有瞎眼;田玉米生长期短,耐迟栽,品种有小粒黄,地玉米生长期居二者之间,品种有大粒黄。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品种有浙单1号,旅曲、束顶、丹玉5号等;80年代中期推广东丹1号,80年代后期推广高赖氨酸玉米、丹玉13,苏玉1号,91年后推广紧凑型玉米,掖丹12。
  8.蕃薯:55年之前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55年推广胜利百号,80年代后推广徐薯18。因抗病,高产,淀粉含量高,成为当家品种。
  9.豆类:有早豆、田豆、马料豆之分。早豆品种有小粒豆,大粒豆、铁浆豆等。田豆与马料豆,为50年代主要秋作,随着双季稻的推广,面积逐年减少,现种植品种有兰溪大黄豆、百斤豆、樟籽乌、巨丰大豆、矮脚早等。蚕豆,俗称佛豆,品种有大粒、小粒之分。大粒供食用,小粒作绿肥。(70年曾作绿肥大面积推广种植,80年代后极少种植)。豌豆、俗称蚕豆,品种有白花,紫花之分;60年代种植较广,80年代后种植很少,一般供食用,也可作绿肥种植。豇豆、蔬菜类、供食用,一般为本地品种,产量低,不耐热。90年代推广的豇28,耐热、抗病,采摘期长,很快代替老品种,本地种随着老品种被掏汰。四季豆,蔬菜的一种,供食用。刀豆,蔬菜的一种,藤蔓很长,供食用。
  10、油菜:50年代有胜利油菜;60年代有东胜14号;70年代推广长秆油白菜。九二油菜,7055,480、3063等品种;80年代后以九二13系当家。
  11、紫云英,俗称花草,多作绿肥,也可作饲料,品种有满地红,平湖籽、大桥籽、浙紫5号、大叶籽。满地红开花早,鲜草产量低,只500公斤左右;大桥籽,浙紫5号开花迟,产量较高,可达4000--6000公斤;平湖籽、大叶籽,花期居满地红与大桥籽之间,产量2000公斤左右。60年代推广以磷增氮,鲜草产量成倍增加,现在紫云英的种植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90%以上。
  五、肥料结构
  肥料包括两大类: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这是60年代之前,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有:(1)栏肥:多作基肥,也用作水稻面肥播麦盖籽,以防杂草为害。(2)焦泥灰:多用于种麦,种玉米,种菜和水稻育秧时盖籽。(3)塘泥:作基肥、麦子作腊肥使用,也可当作焦泥灰用之于水稻育秧、种菜、种玉米等。(4)人粪尿:一般作追肥使用。(5)绿肥:主要指紫云英,也包括田菁、绿萍、大麦、蚕豆、佛豆、压青、和青稻秆还田等,作基肥使用。农家肥料具有化肥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省本,高效,养地,不仅过去是农作物的主要肥料,将来仍然是农作物肥料的主要组成部份。
  2、化学肥料:种类繁多,有100多个品种,大约可分为钾素、磷素、氮素肥料及复合肥,微量元素肥,生长激素,腐植酸铵等大类,常见的有氯化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碳铵、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复合肥,石灰氮,磷酸二氢钾,锌肥,镁肥,硼肥,钼酸铵,硝酸铵等。
  进入70年代后,化肥用量急剧增加,所占的比重占肥料用量的70%以上。化肥的大量施用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引起土壤板结,作物生理性病害增多,作物缺素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化肥不与农家肥料混合施用,是很难使作物取得高产的。
  六、栽培技术
  1、水稻:栽培技术的变化表现在四方面:
  (一)育秧方面:
  (1)改变冷水浸种不催芽的方法,用强氯精或石灰水进行浸种消毒,温水催芽播种。(2)改水秧田为半旱透气秧田。(3)改露天育秧为地膜覆盖育秧。(4)杂交水稻采用两段育秧方法。
  (二)插秧方面:
  (1)改变传统的大苗拔插为小苗带土移栽。(2)增加插秧密度,由传统的8×8、9×9到现在的6×6、7×7。(3)带药带肥移栽,在插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病虫害防治和施用起身肥,有利于秧苗成活早,返青快。
  (三)肥水管理方面:
  (1)改满水灌溉为浅水勤灌,增加田间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2)用肥方面,提倡施足基肥,看苗追肥,控氮,增磷、钾,因缺补缺。就是根据本地土壤普遍缺磷钾的事实不能偏施氮肥,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
  (3)及时烤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后期倒伏。
  (四)推广除草剂:水稻在插秧后4天或第一次耘田后使用除草剂,保持田水2寸左右,5--7天,用后不耘田至收割,可有效地防止草害。
  2.大小麦:(1)改窄行点播为宽行条播,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2)做好开沟排水,做到雨天不积水。(3)施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原则,降低节位分蘖、防止贪青倒伏。(4)采用稻板麦播种,播后喷上除草剂,可有效控制杂草为害。
  3.玉米、蕃薯:
  (1)实行双行密植套种其他作物。(如玉米地套种大豆)(2)高垄窄畦,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蕃薯产量。(3)改秋玉米为春玉米、夏玉米种植,可有效避开旱害,提高产量,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4.油菜:(1)选用良种,淘汰老品种。(2)喷硼,解决因土壤缺硼而产生的油菜花而不实,提高结荚率。(3)采用宽行密株种植,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4)做好开沟排水,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力。
  七、植物保护
  农作物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稻曲病。大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麦类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油菜菌核病,水稻矮缩病;害虫有:螟虫、叶蝉、稻虱、稻象甲、卷叶螟、蚜虫、玉米螟、线虫等。
  在防治上采用预防为主,用药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方法是:(1)采用高产、抗病良种。(2)播种前进行种籽消毒。(3)做好肥水管理,防止用肥过度而产生的贪青倒伏,加重危害。(4)对症下药,迅速扑灭。
  常见的农药有:(1)杀虫剂:乐果、甲胺磷、敌敌畏、呋喃丹、杀虫双、杀虫单、稻虫净、1605、叶蝉散等。(2)杀菌剂:叶青双、稻瘟净、井冈霉素、新植霉素、强氯精、双环唑等。(3)激素类:多效唑、九二0。(4)除草剂:草克星、杀草丹、农得时、草甘磷、苄磺隆、盖草能、丁草胺等。
  八、生产关系
  建国后生产关系经历了几度变迁:1951年进行土地改革,但仍然是个人所有制的私人经济;1955年组织初、高级农业合作社,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计酬,多劳多得;1958年9月底建立人民公社,进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由队里统一分配劳动所得;1981年起,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自主权,除了上交国家的征购任务外,农民拥有全权处理自己的劳动所得。
  九、农业机械及水利工程
  1.农业机械:据1993年统计,我村现有电力脱粒机150台、流动小水泵93台,总动力324.9千瓦;手扶拖拉机6台,64匹马力。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村里特规定(1)农忙期间停止一切用电,保证农业用电。(2)农忙期间拖拉机一律不得跑运输,全部下田作业。并对收费统一规定,实行柴油挂钩。现在全村几乎全部的面积都实行机耕和电力脱粒。牛力只是调剂机耕的不足,初步实现了机械化。
  2.水利工程:建国至今,我村的水利建设工程有以下几起:(1)1957年村对风水塘堤岸进行加高、加固,历时6月余,蓄水量增加到20000余方。(2)57至59年,历时三年围筑统塘水库,灌溉面积100余亩。(3)58年参与黄坑口水库建设,58-61年参与太平水库建设,60-65年参与太平水库渠道建设。(4)71年建成华坑水库。(5)72年土法上马,利用12台人力水车进行地形测量,村水渠开工,同年建成渠道。自太平水库渠道(大渠道)始,经坟山,到山大园止,全长约1500米,引太平水库之水,灌溉面积约300亩,后建成机埠实行机灌,装机为17千瓦。(6)91年建成前溪杨潭机埠(装机10千瓦)使太平水库的水能够灌到风水塘,至此,灌溉面积覆盖全村600余亩土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
  十、土壤
  1.水稻土的分布:水稻土由人为水耕熟化而成的一个土类。根据地下水影响的不同,又可分为潴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分六个土属:(1)黄泥砂田,由黄泥土红泥土及粘土土属等自然土壤再积发育而来。分布在较为开阔的谷地及丘间地。(2)老黄金泥田,由黄金泥发育而成,分布于长岗地及宽垄。(3)红紫泥砂田,由红紫砂土发育而来,分布在宽垄及丘间开阔地。(4)洪积泥砂田,由河流洪积物发育而来,分布山口、谷口及沿溪两岸。(5)泥沙田,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分布沿溪两岸。(6)培泥砂田,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分布沿溪两岸。
  2.土壤养分: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前杭村土壤养分含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山(丘)旱地土壤肥力:前杭村山(丘)地的自然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547%,全氮含量0.074%,速效磷6.1ppm,速效钾134ppm,为低氮、低磷中钾地区。按照全土层的厚度与土体中石砾含量的不同,山(旱)地土壤又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薄层砾质土,一类为厚层泥性土。
  (2)水田土壤的肥力状况:前杭村的水田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55%,全氮0.146%,全磷0.035%,速效磷5.8ppm,速效钾69ppm,属中氮缺磷钾类型,其中78.8%的水田速效磷低于10ppm,速效钾低于50ppm占50%以上,低于100ppm占80%以上。
  第三节 林业
  一、基本概况
  我村现有山林面积838亩,分布于上里叶,方岩、定塘,林坑、柘岭脚、戈阳、华坑、坟山等地方,全部是1960年以后培育起来的中幼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约600亩,杉木约200亩、毛竹约10亩,经济林和各种杂木约20余亩,树种单一,树龄结构也不合理。其中林坑、定塘、柘岭脚是自留山;戈阳、华坑、坟山为集体山。村里设山林主任、负责对全部山林的管理。主管部门是市林业局,由林业部门负责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森林资源
  1.前杭村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是:树种单一,以马尾松占绝对优势,杉木次之,阔叶林很少。龄组结构不合理。经大办钢铁与食堂化之后,高龄树已是寥若晨星。现在有的林木都是此后培育起来的大多为未成材的中幼林。用材林所占比重极大,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待用林所占比例很少。
  常见的乔木有马尾松、杉木、木荷、黄檀、香樟、苦槠、麻栎、青冈栎、锥栗、石栎、枫香、冬青、重阳木、柳树、枇杷、柏树、女贞、槐树、榔树等;经济林有桑、茶、毛竹、柑桔、桃、李、杏、柿、梨、杨梅、棕榈、油桐、油茶等;四旁绿化的树种有水杉、柳杉、胖杉、雪松、苦楝、泡桐、法国梧桐、意大利杨、中国梧桐、广玉兰、罗汉松、喜树、香椿树、大叶黄杨、小叶黄扬,含笑、广东青皮竹、水竹、山茶、茶梅、茶花、白兰花、花桃等。尚存的高龄树仅有20余株。其中绝大部分为樟树,松树只有几株,这是大办钢铁幸存下来的,尤以祠堂前古樟最为出名,是前杭村历史悠久的象征。
  三、植树造林
  建国以来,我村的植树造林运动主要有以下几次:
  1.自1958年大办钢铁以来,原有的森林资源损失殆尽,我村800余亩山林几乎都成为光秃秃的荒山。为了恢复森林资源,1960年,我村全民动员,大搞植树运动,使全村所有的荒山重新披上绿装,种植的树种主要是马尾松。以后,又有4次种植马尾松的运动,至1993年止,全村森林覆盖率已基本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第一批种植的马尾松已经成材。
  2.建立杉木基地。1972年~1993年,先后5次种植杉木,并在戈阳建立杉木基地。现在全村大约200亩杉木已经成林。
  3.发展毛竹生产1966~1972年,先后有4次在大山、林坑、华坑等地种植毛竹,现存林坑华坑10余亩面积,其它地方没有成活。
  4.发展果树。1966年,在大山、香火寮共种各种梨树150余亩,至1980年止,梨的收入是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5.种植板栗:66年在大山种植板栗50亩。
  6.在70年代,多次掀起全民植树运动,动员村民在村边、地角、沿溪两岸、塘库周围渠边都植上树。树种有泡桐,苦楝、柳树、喜树等。另外,还发展油桐5亩左右,油茶3亩左右。
  总计:从1960年到1993年30多年内,掀起大的植树运动5次,先后20余次发展用材林740亩左右,经济林等100亩左右。现在的森林都是1960年以后培育起来的。
  第四节 养殖业
  一、畜禽的养殖情况
  1.猪:猪种演变:原以饲养乌猪为主。乌猪具有耐粗料,抗病强,繁殖率高等优点,但生长缓慢,体形小,后引进东阳两头乌,并与乌猪杂交,产生“永康大花猪”。1955年后,引进中型“约克夏”;61年后引进“盘克夏”;62年引进“长白猪”,后又引进“苏白”、“大约克”等一代杂交猪,因架子大,生长快,耐粗料,宜养大猪,为农户所接受。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户都养这种猪。
  饲养量:70年代,大队各生产队都建有养猪场,加上农户饲养的数量,养猪业达到兴旺时期。实行大田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养猪自然消失,由各农户饲养,户均养猪稳定在1.5头左右。
  出售的方式也逐步由出售毛猪变为出售猪肉。
  2.牛:牛的饲养量总的来说,是逐年下降。5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刚分到土地的农民,牛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加之政府的鼓励,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很高。合作化时期,耕牛折价入社,饲养量保持稳定。生产队时期(70年代),耕牛的饲养量每个生产队都有3--4头;进入80年代,由于手扶拖拉机的增多,耕牛急剧减少,到了90年代,全村只剩1头耕牛。
  3.鸡、鹅、鸭、兔、蚕:同养猪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养鸡的习惯,多时,户平均养鸡10只左右。近年来疫病频繁,农户对养鸡失去兴趣,饲养量急剧减少,往往一个大院看不到一只鸡。品种主要是当地土鸡,也有一定数量的蛋鸡(罗斯)和肉鸡(红育、星波罗、新浦东等品种)。
  鹅与鸭的饲养量不多。品种主要是永康灰鹅,本地鸭和北京鸭。
  兔的饲养量更少。70年代,前杭小学及少数农户曾经养过长毛兔,饲养量达数百只。
  同兔一样,蚕的饲养量不大,也仅仅是前杭小学及少数农户饲养过。现已无人饲养。
  4.蜜蜂:蜜蜂是我村养殖的一大产业,每年的放养量都在400箱以上,蜂蜜产量约两万公斤,产值约十二万元左右。品种由原来的放养土蜂,发展到放养意大利蜂,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放养技术上,也有突破性的进展,由一箱一蝗,发展到一箱多蝗,强盛了群体,使产量成倍增加。
  5.羊:羊的饲养量一般的年份20-50头,少的年份不到10头,没有正式的养羊户,大多买进半成羊,饲养几个月,春节杀掉。饲养的都是山羊。
  二、水产:我村有塘库二十余口,水面四十余亩,野生的鱼类比较丰富,有鲫、鲶、鲤鱼、乌鳢、鳝、泥鳅、麦穗鱼、溪斑鱼、甲鱼等;水生饲料植物有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草(革命草)、细绿萍等;饲养的鱼类有青鱼、草鱼、鳊鱼、鳙鱼、鲢鱼、白鲫、罗非鱼、团头鲂、胡子鲶、杂交鲤鱼等。
  由于近年农药使用增多,野生鱼类急剧减少,有几种已经比较少见,如甲鱼、鲶鱼、乌鳢等。放养的都是引进的鱼种,产值可达数万元,村及生产队里每年可收承包款3000元左右。
  第五节 经济作物及其它
  一、瓜果类
  1.柑桔:柑桔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主要水果,面积最大,产量也最多,共有115亩。大部分已经结果,(90亩),绝大部分为温州蜜柑,一部分为奉柑,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91年大冻,柑桔生产遭受很大损失。92年柑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减产90%以上,经过三年精心培育还未恢复到原有水平。
  2.梨:梨曾经是我村的拳头产品,质好、个大、味佳,远近闻名。产品远销到各省市。我村的梨有一样好处,就是正午摘梨吃,吃了不会泻肚,因此,尤受顾客的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品种有苹果梨、青皮梨、黄蜜、菊水梨等。70年代种植有150余亩,高产年产量达15万公斤,年收益12000元。后由于管理不善,施肥管理少,产量逐年下降,最后凋零衰败。1980年以后,在原有梨园上办起砖瓦厂,梨在本村已几乎绝迹。
  3.桃:桃也曾经是我村的主要果树,最多时种植有数十亩,现在只剩3亩左右,品种有端午桃、白花桃、盘桃、一点红、毛桃、黄桃、白凤等,由于产量有限,内销或自吃为主。
  4.柿、李、柚、葡萄、枇杷:这些果树或零星种植、或庭院种植,面积不大,自产自销。柿、李、柚,枇杷都是本地品种,李有红皮黄心,青皮红心二种。葡萄的品种有本地种、巨峰、红富士、先锋等。
  5.西瓜、香瓜、梨瓜:每年都有少量种植,多数农户自产自食,个别种植户拿来出售。西瓜的品种有浙蜜一号、新澄一号、新红宝、蜜宝。
  二、蔬菜
  蔬菜作为解决菜篮子的大问题,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全村常年种植在50亩以上。常见的蔬菜有萝卜、九头芥、三月青、四月白、高脚白、油冬菜、乌菜、菠菜、芹菜、苋菜、花菜、包心菜、大白菜、黄花菜、黄芽菜、莴苣、地瓜、黄芋、毛芋、生姜、荸荠、番茄、茄子、辣椒、甜椒、黄豆、豇豆、南瓜、冬瓜、丝瓜、韭菜、四季豆、蚕豆、豌豆、刀豆、大蒜、葱、洋葱、茭白、竹笋等。其中萝卜、九头芥、黄花菜尤为出名。
  三、制品饮食类
  具有地方特色的制品饮食在我村应有尽有,品类齐全。常见的有肉麦饼、桶饼、酥饼、馄饨、肉包子、小笼包子、豆浆、豆腐花、豆腐、千张、单麦饼(又称小麦饼)、麦坦锅、粽子、糖洋、豆腐罩、豆腐皮、糖麦饼、糯米饼、玉米饼、汤圆、豆腐圆、白糖(麦芽糖)、炒糖玉米、糯米糖、炒米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色、香、味俱佳,外地来的顾客往往留连忘返,还想再来品尝。
  四、其它经济作物
  棉花:生产队时,队队有种植,农户自留地种棉的也不在少数。分田到户后,种植很少。
  糖蔗:生产队时,种植面积较大,榨糖用。是村民食用糖的基本来源。现偶有种植,面积不大,主要供小孩食用或拿到市场上去卖。
  药材:个别农户偶有种植,主要是元胡,其它药材很少见。
  桑:曾有5亩左右面积,随养蚕结束,桑树亦挖掉种粮。
  油桐:80年以前,柘岭脚种有5亩左右,后砍掉。
  油茶:柘岭脚有3亩左右,因久不采摘管理,已衰败。
  板栗:66年在大山种有50亩,91年砍掉。
  附录 一、
  附录---灾异性天气记录
  1953年:夏、42天未下雨。
  1957年:7月1日至26日未下雨.
  1960年:7月12日,方岩、胡库,寮前等地遭台风、冰雹袭击,农作物损失较重。
  1961年:2月15日降雪32.8mm,16日降雪53.7mm,积雪深52cm。5月19至20日连日暴雨,6月11日降雨量108mm,6至8月,80天未下雨,10月3日遭台风暴雨袭击。
  1962年:11月开始,连旱148天,溪水断流,塘库干涸。
  1963年:9月25日至10月31日,干旱37天。
  1964年:6月26日至7月28日,夏旱33天。
  8月21日至10月10日,秋旱51天,11月1日至10月31日,冬旱61天。
  1965年:8月23日至10月28日,秋旱67天。
  1967年:7月8日至10月31日,干旱116天。
  1968年:7月21日至9月31日,夏旱55天。9月16日至11月31日,秋旱46天。
  1969年:7月12日至8月23日,夏旱43天。9月29日至11月13日秋旱46天。
  1972年:2月6日,降雪24.7mm,2月7日又降雪19.4mm,积雪深达30cm。
  1977年:1至2月,4次大雪,积雪深13cm,连续低温严寒,60%桔树冻死,大量毛竹压断。7月3日至26日,夏旱23天,10月7日至12月20日干旱75天。
  1978年:7月18日至12月29日,夏、秋、冬连旱164天。
  1979年:5月15日至6月18日,夏旱35天,9月9日至10月31日,秋旱53天。
  1987年:3月25日,大雪、冰冻、积雪3厘米,山区达10-15厘米。25-26日,气温下降到-1.1℃~-1.3℃,随后又连降大雨。
  附录 二、
  前杭村历年粮食产量
  1956年以前,总产少于150000公斤,亩产少于200公斤。
  第二章 工业
  第一节 从手工业到作坊
  自元至正年间,先祖胡德生公在本村定点建村以来,历代村民中都出了不少“能工巧匠”,诸如石匠、木匠、篾匠、铁匠、铜匠、锡匠和泥水匠等手工业工人,既为本村村民服务,也到外村外县去流动作业,借以谋生。
  到明朝中后期,我村更发展有油车、牛磨、踏碓、水碓等为农产品加工作坊。本村昭常太公后代就有这样一首童谣传唱:“前有厅来后有堂,后面还有养马房;屋里井,屋里塘,又有油车踏碓建两廊。”
  在清末的1899年,本村还开设起铜铺来,请了福建省连江县东岱村吴春苟,及长乐县陈悌悌等制造萝卜刨师傅,做出的产品名扬省内外;远销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及本省各县市,成为本县特产品。“永巷”萝卜刨誉满杭州、金华、义乌、诸暨、萧山等县市。到1949年以后,吴、陈的子孙继承祖传技艺,开成了四家铜店,生意十分兴隆。
  第二节 从手工业作坊到合作化雏形工厂
  解放初期,四家铜店生产的萝卜刨赫赫驰名。其余的五式工匠在本县及省内外从事手工业服务者,收入并不丰厚。到1956年社会主义合作化手工业改造中,四家萝卜刨店都加入方岩五金生产合作社(即今方岩刀具厂的前身)。从此手工业在本村失去了重要地位。
  1969年,本村创办了第一间工厂,即“前杭磨具厂”,请来了江苏黄娜师傅来指导生产。该厂成为当时胡库公社的第一个大队级农村工厂,在全县也算是名列前茅的。到1970年,产值就超过了10万元。上交国家税利就有2万余元。本村干部群众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信心百倍地要办好是项企业。
  到1975年,前杭五金磨具厂生产的产品有钨钢测头滚珠,油石,木杆秤,黑白铁,秤钮,秤钩等十种以上。产值达40余万元,创税利8万余元。全厂共有干部职工30余人,供销员4人。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东北三省,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市,产值税利连年翻番,出现了好势头,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工厂。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前杭大地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指引下,在本村五金磨具厂的带动下,具有商品经济头脑的前杭村民纷纷外出跑供销,搞业务,为推动我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在当时,人人都想成为万元户,在群众中形成一句口头禅:“若要富,办厂经商跑业务”。
  业务员既为五金磨具厂推销产品,省内外厂家如有生产的特异产品也带回来,让职工们琢磨研究,去粗存精,使产品质量年年提高,数量也年年增多。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全村用电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原来的30千瓦的变压器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即改装上50千瓦的变压器。到1989年又由50千瓦增加到80千瓦;到1993年更增加到160千瓦;到1994年包括砖瓦厂在内,全村共有的变压器更高达240千瓦。
  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象强劲的春风吹醒了有几百年村史的前杭村民。办厂能人纷纷办厂,家庭工业遍地开花,产品五光十色。截至1993年,据初步统计,全村有131户办起了家庭工厂,从业工人有600人左右。全村工业总产值已达1933万余元。“拳头产品”有1000型台秤、500型台秤、100型台秤、50型台秤、10型案秤、5型案秤,木杆秤;更有伞帽,砂轮片,五金工具,包装箱以及衡器配件,增铊,标尺,游砣等等产品。
  第四节 前杭各主要厂家的概况
  (1)前杭砖瓦厂创办于1980年12月,当时厂名为“胡库砖瓦厂”,法人代表胡跃庭。81年灰部窑投产上马,产品不多,经济效益不理想。在82年再建立窑,做到85年,成绩还是平平。在85年,再投资几十万元建起了十六门轮窑,一直做到1993年。该厂原是乡村合办企业。在深化改革中,乡政府、乡工办和村两委反复协商决定:从1994年元月一日起归回前杭村所有。94年元月,由村再次投资三万余元进行改造,以招标形式由梅陇村民胡岩生、胡龙德二人合伙中标,每年向村上交17万元左右承包款。年产红砖600万块,年产值达到140万余元。现有固定资产50万元,成为本村村办支柱工厂。
  (2)前杭计量配件厂创办于1987年5月,法人代表胡子亮。生产台称,计量杠杆,年产大小杠杆15万余支,年产值120余万元,是我永康市最早获有制造计量杠杆许可证的厂家之一。现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因受工厂场地限制,现已投资100余万元到胡库工业区建造新厂房,打算95年搬迁到新厂房生产。同弟胡子宁合资创建《康福特实业公司》,生产汽车单向器。
  (3)前杭精细化工厂创办于90年,法人代表胡子宁。生产洗洁精,91年改办“永康市工艺帽伞厂”(属残联企业),生产工艺帽伞、太阳伞、扇帽等产品,年产值130万余元。现有固定资产50余万元。因受工厂场地限制,已投资100余万元到胡库工业区新建厂房,预计在95年搬迁到新厂房,同兄胡子亮合办《康福特实业公司》,生产汽车电磁开关,工艺帽伞等产品。
  (4)前杭衡器厂创办于92年,法人代表胡汉雄。该厂生产1000型、500型、100型、50型台秤,年产大小台秤7000余台,大小磅秤配件若干件,年产值200余万元。固定资产80万余元。
  (5)前杭衡器配件厂创办于1986年,法人代表胡淑钱。生产计量杠杆,台秤等产品,年产计量杠杆五万余支,台秤3000台。两项共计产值85万余元,固定资产10万余元。
  (6)前杭计量器具厂创办于1988年,法人代表胡安康。生产计量杠杆,年产杠杆5万余支。年产值40万元,固定资产8万余元。
  (7)前杭五金衡器铸造厂创办于1982年,办厂能人胡明雄,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始时从事生产增铊,以后产品项目逐年增多,生产不断发展。到92年,能生产案秤“五大件”,年产五大件40万余套,年产值达360万余元,固定资产40余万元。
  (8)前杭轻钢龙骨厂创办于1982年,先与人合资办在胡库,90年该厂从胡库搬迁回前杭,法人代表胡关良。生产建筑五金装璜材料,产品产值连年增多。截至1993年止,产值达50余万元。固定资产40余万元,是我们前杭办厂佼佼者之一。
  (9)前杭衡器制配厂,创办于1986年,法人代表胡洪吉。由父胡绍传大力协助生产衡器增铊,翻砂件等产品。截至93年,年产值30万余元,现投资10万元建造新厂房,固定资产20万余元,预计该厂产值将年年增多。
  (10)前杭度量衡器厂创办于89年,法人代表胡余日。生产台称、案秤、大小乔刀、中心刀等刀件,年产值20余万元,固定资产6万元。
  (11)前杭五金衡器铸造厂,创办于八十年代初期,法人代表吕关尚。生产增铊,台秤等产品,年产值30万余元,现有固定资产5万余元。
  (12)前杭机电附件厂,创办于1986年,法人代表胡岩东,生产砂轮片为主,年产砂轮片20余万片,年产值30万余元,固定资产7万余元。
  (13)永康市华钧衡器厂,创办于1994年,法人代表吕世和,生产500型、100型台秤,年产台秤3000余台,年产值约60万元,固定资产10万余元。
  (14)前杭飞跃衡器厂,创办于1993年,生产台秤500型、100型和10型、5型案秤,年产大小台案秤3000余台。年产值60万元。固定资产4万余元。
  (15)前杭一飞铸造厂,生产增铊、机械铸件等产品。产值达20万余元,固定资产约20万元。
  (16)建光衡器厂生产100型、50型、10型、5型案秤,年产值25万余元。
  (17)前杭衡器机械厂,创办于1992年,法人代表胡国华。生产计量杠杆。
  (18)前杭胡金达衡器配件厂,生产衡器冲压件等产品,年产值10余万元。
  (19)前杭胡中挺不锈钢日用品厂,生产不锈钢日用品,年产值20余万元。
  (20)前杭胡余抗、胡景吹合办衡器加工厂,加工台框,长短乔等,产值10余万元。
  (21)前杭胡新荣电动工具配件厂,生产电动工具配件,年产值10余万元。
  (22)前杭胡明达生产游铊厂家,专业生产大小游铊。
  (23)胡淑维平衡铊厂,专业生产大小平衡砣。
  (24)胡明星平衡铊厂,专业生产大小平衡砣。
  (25)胡启昌衡器木杆秤厂,专业生产大小木杆秤。
  (26)吕岩双木杆秤厂,专业生产大小木杆秤。
  (27)胡韬卷闸门厂,专业生产各种卷闸门。
  (28)胡淑庭增砣厂,专业生产各种大小增砣。
  (29)胡文衡五金厂,生产小五金。
  (30)吕江帆锯条厂,专业生产各种锯条。
  (31)胡玉郎冲压件厂,专业生产各种刀圈。
  (32)胡章然冲压件厂,专业生产各种刀圈。
  (33)胡常武冲压件厂,专业生产各种刀圈。
  (34)胡久新车床厂,专业生产各种大小砝码,与子宁合办汽车电磁开关。
  (35)胡东风冲压件厂,专业生产各种刀圈。
  (36)吕金起粉沫冶金厂,专业生产各粉沫治金件。
  (37)胡其蔚铸造厂,专业生产各种增砣。
  (38)胡业成铸造厂,专业生产各种台秤开关、花兰、轮子。
  (39)胡永丁圆木厂,专业生产各种大小刀柄。
  (40)胡淑剑锯板厂,专业生产各种木杆秤杆及锯板加工。
  (41)胡祖朝锯板厂,锯板加工及包装箱制造,现改办“马力渡”厂。
  (42)前杭砂轮厂,创办于1992年,三人合资;94年12月后由胡启志经营,法人代表胡启志。年产各种规格砂轮片8万余片,年产值10万余元,现有固定资产5万余元。
  (43)胡龙圭阀门厂,专业生产水龙头,年产水龙头5万以上。
  (44)胡一奔标准封皮盖厂,专业生产标准封皮盖。
  (45)胡德印、胡德华热处理厂。
  (46)包装箱作坊有:祖建、红英、胡选、玉泉,高台、金祝、建录、宝邦、岩长、小翔等。(详见《前杭村兴办包装箱加工业》一文)。
  (47)吕汉民计量杠杆厂,生产1000型,500型、100型计量杠杆,年产杠杆5万余支,年产值20余万元,固定资产5万余元。
  (48)胡革衡器铸件厂,专业进行衡器配件加工。
  第五节 前杭村机器设备
  第六节 前杭村供销员名单
  姓名 供销何种产品 销往何省市
  胡天法 衡器配件、砂轮片 江苏省各市县、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永杰 衡器配件、砂轮片 广东、广西、东北各市县
  胡立新 衡器配件、机械 东北各省市县
  吕子文 衡器配件、台秤 山西、陕西省各市县
  吕志坚 衡器配件、台秤、砂轮片四川省各市县
  胡明云 衡器配件 湖北省、东北三省各市县
  吕世和 衡器配件、台秤 四川省各市县
  胡建中 砂轮片等 上海市、江苏省各市县
  胡跃东 衡器配件 东北、各省市县
  胡淑胜 衡器配件、砂轮片 江苏省、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洪吉 衡器配件 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正纯 衡器配件 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永东 衡器配件 山东省各市县
  胡子贤 衡器配件 山东省、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建衡 衡器配件 河南省、湖北省各市县
  胡安康 衡器配件 福建省、东北三省各市县
  吕金起 衡器秤杆 东北三省
  胡支左衡器配件、台秤 山东烟台等市县
  胡旭新 衡器配件 湖南省、东北各省市县
  胡旭明 衡器配件 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一越 放材料 四川省
  胡小平 衡器配件、电动工具 北京市
  胡安乐 衡器配件 蒙古、河北、吉林、黑龙江
  胡振江 衡器配件 湖南、广西各市县
  胡振跃 冰模 福建、山东各市县
  胡明东 五金产品 杭州市
  胡久新 衡器配件、砂轮片 湖南、湖北各市县
  胡余粮 衡器配件 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绍杭 衡器配件 四川、陕西各市县
  吕江勇 衡器配件 河南
  胡岩初 放材料 东北三省各市县
  吕德昌 衡器配件、砂轮片 江西省、湖南省
  胡林峰 汽车配件、砂轮片 福建、广东各市县
  胡余日 衡器配件 广东、东北各市县
  胡余威 衡器配件、砂轮片 广东、福建、东北各市县
  胡文其 衡器配件 山东、河北各市县
  胡淑强 衡器配件 东北三省各市县
  胡一伟 衡器配件 山西、河北各市县
  朱志亮 衡器配件 山西、河北各市县
  胡旭升 衡器配件 河北各市县
  胡广望 砂轮片 本省宁波、嘉兴、福建省、广东省
  胡子波 五金衡器 本省各市县
  胡汉光 衡器配件 四川各市县
  胡子宁 衡器配件、帽伞 广东、广西、四川、北京各省市县
  胡仲华 衡器配件 四川
  胡官良 建筑五金 杭州
  胡余抗 衡器配件 昆明、各省市
  胡怀玉 衡器配件、砂轮片 湖南各县市、昆明
  胡向阳 五金 本省宁波、绍兴
  [附]:人靠衣装马靠鞍配
  前杭村兴办包装箱加工业
  随着乡镇企业对包装材料的迫切需求,包装箱加工业在胡库乡前杭村应运而生。目前,已形成年产木质包装箱约十万只的生产能力。
  前杭村周围近几年来发展了以衡器、五金配件为主的大批乡村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些企业十分需要与他们的产品相配套的包装箱。该村胡祖朝、胡选、吕小翔等几名木匠,瞅准这一信息,买来了小松木,率先钉起了包装箱。他们早起晚歇,辛勤劳作,但所产包装箱仍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钉包装箱技术简单,投资省,见效快,其他村民纷纷仿效,使该村从事加工包装箱的户从1981年开始时的三四户发展到40多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3%左右。
  包装箱加工业的兴起,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估计全村一年可增收益14万元,每户收入二千元至五千元不等。现在,几乎每个加工户都与附近工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许多工厂前来定货,有的还先付款。一些木材贩运户也到村里兜售松木,常常在家门口就可买到所需的原料。
  (本文曾刊登在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永康报》上。作者胡淑俊)
  第三章 商业
  第一节 清代前后的商业概况
  我们前杭自元至正年间建村以来,历代都有精明能干的先辈经营生意。有盐贩,布贩、杂货贩、南北货贩及货郎担等种类。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些年轻力强不怕苦和累的人翻山越岭到仙居担盐来卖。据老人们讲,担盐是极为辛苦的。当时曾流传着“仙居担到两里半,譬如爷娘少生个”的歌谣。担盐人把盐包装箬洗净后,盐水留给自己用,有“卖盐老妈洗盐箬”的说法。还有卖土布,卖草纸、卖腊烛、对香油、换丝线、胭脂香粉、调红糖、土烟和茶叶等以货换货的方式,更有赶市设摊及上门串户做交易的辛苦商贩。到了清朝末期,“洋货”也冲击了我村。如洋油、洋火、洋肥皂、洋布、洋伞、洋铁锁等等,搜刮去我们很多的钱财。真是“洋货充斥市场头,榨去华人半身油”。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商业情况
  民国时期,本村村民胡敬赏开了家杂货店,经营南北货、小百货等日常用品。每逢派溪、古山、芝英等集市就去设摊销售。另外,村里还有去余姚贩布卖的。去景德镇贩碗卖的,更有人出外放药材。村里的岩禄、寿起还开设过孵坊,我们村还开有“四家铜店”,专门生产萝卜刨,真是客商来来往往,生意十分兴隆。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商业情况
  建国初期,除民国时期遗留的一间商店外,人民政府还动员村民入股,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当时群众热情高,入股的数额多,我村就达400多股。一九五四年,复员军人胡岩余曾办过商店,不久商店结束。后来胡库人胡淑乾,抓住机会到本村开代销店。胡淑乾回到胡库后,由胡根基继续开店。胡根基又因工作忙不过来,商店结束。随后由胡敬省办商店,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至今,其女胡鲜艳还在继续经营小百货店。改革开放以来,我村人均收入增多,村民购买力大大提高,一家商店已不能适应需要,本村先后出现了吕爱月、胡振朝、胡启标、胡汉超、胡龙富和胡鲜艳六家经销店。更有经营饮食者,有金花、胡乾录、胡淑枢、胡汉超四家。他们经营肉麦饼、馄饨、包子、油条、米粥、豆浆等食品。此外,如有外地客户来村时,他们可以供应酒、饭、菜。由于食品销路好,也吸引了外村人来此开饮食店。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我村也曾出现过木材市场。市场占地总面积达15亩之多,销售各种木材和板料。随着木材市场的繁荣,也带来其它商品的畅销。如饮食业、果品业、日常用具等。每逢农历初五、初十、十五、二十、廿五、三十为市日。据不完全统计,最多上市人数达三千人左右。在当时是我县及近县最大的木材市场。
  第四章 交通运输
  第一节 车子化运动
  建国初期,本村有高轮手推车10多辆.1957年组织高级社,推行“车子化运动”,由村里采伐楮、栎等硬树,统一制作木车架和木轮。全村15个队,每队有五六辆,共计80辆,进行农事运输活动,是当时高级社搞车子化运动较为出色的村。
  第二节 自行车普及
  建国前,本村只有吕阔杨、程阿牛、胡国祖、胡敬省、胡长禄等人有自行车。1952年后即有胡绍唐、胡淑仁、胡大山等10多辆。进入60年代,村民拥有60多辆,70年代即达200多辆,80年代自行车已普及,家家都拥有自行车。至90年代一般会骑者,几乎都有自行车,估计在800辆以上,深化了普及程度。
  第三节 摩托车的兴起
  在70年代,本村机动摩托车即有胡永宁等多辆。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政策的实施,村民们逐渐过上富裕生活,80年代村拥有量达20多辆,至90年代的前期,全村已多达70余辆。一个购买摩托车热,正在前杭村悄然掀起。
  第四节 拖拉机
  在60年代的合作化运动中,大队拥有手扶拖拉机一辆,代替牛力下田耕地。到70年代又购进手扶拖拉机3辆,中型拖拉机1辆。80年代即有5辆手扶拖拉机。本着农忙耕田,农闲搞运输的原则,在发展农业,搞活商品流通的运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节 汽车货运
  随着本村企业的蓬勃发展,商品经济流通的需要,在80年代即有胡永宁购进东风牌货运汽车1辆。为此,村两委决定修建通往胡库、墁塘的公路,在村南修造公路桥并铺设大山背属前杭地段的水泥路面,有力地促进了村企业的发展。现已规划修建加宽通往派溪的大路和公路,这一切都说明前杭村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第六节 机车客运
  近年来为适应人流往返频繁的需要,搞客运业应运而生。胡建中、胡洪献、胡启兴、胡碧波等先后购进三轮卡,开始客运;后又改用小四轮车运客。另有胡启兴、胡建中、徐祖祥还购进中巴载客汽车,既方便了旅客,营业额也十分可观。1993年胡启兴还购起小轿车一辆,作计程车使用。前杭村在机动车的使用上,又上了新的台阶。

知识出处

前杭村志

《前杭村志》

本志下限止于1994年,记述前杭村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书分概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艺文、民俗以及前杭村各姓氏世系表七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前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