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信仰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10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信仰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6
页码: 145-15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境内信仰习俗发展情况。
关键词: 信仰习俗 风俗 俞溪头村

内容

俞溪头村宗教有佛教“三教”。有的信基督教,有的信道教三种。三种教,出于教义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是“以求保佑,降祥赐福”。信佛教
  俞溪头信奉佛教人众多,且历史悠久,自宋、元、明、清迄今民国,据旧宗谱记载,有僧徒几十人。均出家在附近寺庵及毗邻县市。
  佛教徒分僧众与信众两种,僧众基本为出家和尚和尼姑。信众即在家信奉佛教之男女群众。僧尼众徒必须恪守清规,戒酒除荤吃素,信众则不然,有吃长素的,也有逢初一、十五吃素的。
  信基督教
  基督教是19世纪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宗教,永康的基督教是在光绪四年(1878),由英国人传教士与牧师首次来永康传教,先后在县城和唐先设置教堂传教发展信徒。有内地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两个派系。内地会属英国差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属美国差会。
  民国17年(1928)在全国反帝运动影响下,内地会改称为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县内设总会,乡下分设立分堂,俞溪头解放前信教教徒不多,直到70年代始才有人信教,现已发展教徒数十人,有内地会和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两个派系。前者人数居多。1950年中国基督教内发起了自传、自治、自养三自运动,广大爱国信徒热烈响应。1980年重新建立县“三自”爱国会筹备小组,1984年10月在县城教堂召开全县基督教徒代表会议,恢复永康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信教群众开展正当宗教活动,八十年代后,在俞溪头附近前阳麻寮设教堂,每星期日为礼拜日,俞溪头附近教徒皆来此聚会礼拜听道。
  信道教
  男的入教称道士,女人入教的称道姑。道教分两派,即全真派与正一派。全真派道士道姑出家不婚,住在宫观,其生活来源主要靠观产、香会和民间布施。正一派道士道姑一般不出家,有私人产业,随时应邀设醮做道场。为死者超生,为生者消灾。取龙接佛,迎神赛会都要请道士禳灾祈福。
  据调查早在清嘉庆末年,郑双枝父亲应邀来俞溪头定居做佛事活动。清代永康道徒有组织,各人都分片活动,不得越境做佛事。宣统元年(1909)郑双枝病故后,佛事活动一时无人主持,后由榔山殿人双枝的弟,临时主管坛事。民国元年(1912)俞氏大宗再请四十四坑李宅人陈国立来俞溪头主持坛事。
  民国9年(1920)前后,郑双枝儿子郑关林成人后,重操父业,与陈国立主持俞溪头附近坛事。民国25年永康有道徒28个,俞溪头有陈国立、郑关林俩人。解放后道徒还俗务农,陈、郑先后病逝,再无专职佛事活动者。
  信仰民间神祗
  旧时俞溪头建有洪洲庙坛本保殿。柯陈本保殿、大箬坑本保殿、胡公厅、乐成庵经堂、五木岭经堂、九里经堂、陆色土地殿、塔塘岸五谷神,后山脚和花千门桥头的老太公等庙宇和神位。这些庙宇和神位各司有别。司民情者以保“国泰民安”,司风雨、稼禾者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灶君神位,则“呈善事降祯祥”。猪牛栏立神位,以祈求栏头兴旺四季平安,桥头也立神位祈求行人过往平安,上山开山种地,要置办酒饭豆腐,请山神土地保一地作物成熟。
  新屋大厦落成必焚香请门神保一家大小平安。睡床制做完工需祈愿床公床婆永保人康健。对死者生辰祀日要做羹饭,烧金山银山纸钱以济亡魂阴间弗用。
  有人受惊而致病,人们称其为“脱魂”,对“脱魂”者,要做“启惊”仪式,呼唤其灵魂归来。患病者必请巫婆,验其手腕皮肤,断定“脱魂”方向,再拿碗盛茶叶谷米。朝向受惊方向高声呼唤患者的名字,唤之速速归来,唤声从高到渐低,一路呼之,沿途撒茶叶谷米。
  幼儿夜啼不宁,到凉亭,道旁的大树上到处张贴,用红纸条写好若干的“安儿歌”。以求幼儿安宁。小孩的生长有犯忌,给小孩佩戴银项圈,银手镯,或银索,银锁等物。“谓此打扮”,表其“戴镣带铐,已服王法”不会再受惩罚,可免不测。
  谓住宅有犯忌,有在屋顶竖方天戟,在门口上挂八卦,贴钟馗画像,或斧头,龙头,麒麒等猛兽彩画,或书“泰山石敢当”“姜太公在此”之类木牌立于门顶以祛邪。在医疗条件差的旧社会一遇瘟疫,人们只得纷纷给孩子系五色线,洪武皇铜钱压邪。
  取龙求雨
  在水利设施不完备,科学落后的年代里,久晴不雨,池塘干涸,农民只得寄赖于天,行“取龙”“接佛”,祈祷“龙王”,“佛爷”行云吐雨,以拯救枯苗。几百年以来流传着“俞溪头靠八仙,湖塘靠大溪”之说。
  相传落雨不落雨,都由龙王统管,大旱之年都要到金华八仙潭“取龙”求雨,且每次“取龙”有求必应。民国以来,凡是逢三的年份,即就是民国3年、13年、23年、30年、33年年皆大旱。尤其是民国3年大旱为最,东塘、麻车塘这样的大塘都干涸无水,塘泥干裂,农作物晒得颗粒无收。在取龙接佛这段时间里,全村要实行“禁屠”。不准杀牲,捕鱼,伤害生灵。民国23年大旱,有一天夜里,两个小孩在里石宕偷了一条16斤重大白鱼,放在田后堪,被屠工俞某从九里杀猪回来看见,举报于大宗,大宗则召集祠堂管事商量,即处罚两小孩做水陆道场,做清蘸为生灵超度。
  民国33年又大旱,取龙求雨活动规模大而隆重。取龙祈雨队,无俱赤日炎炎,一律不戴笠帽,不掌扇,穿草鞋,蒲鞋,不赤脚,就是县太爷也不例外。取龙出征前,首先要推选几个德高望重的人,指挥统管。开支弗用由大宗常产支付。出征那天,全体人员都要到大宗祠堂集中就餐启程。祈雨队人员分两批前往。先遣人员经严格挑选,一般五六十人。扛龙瓶香案桌者,他们的名字,均要有彩头。诸如“龙游”,“龙水”,“游龙”,“水其”,“水琨”,“林水”,“水林”等等,是抬“龙瓶”:香案”桌的人选。这批人员须头天到达目的地金华八仙潭,随行人员有道士念佛先生和手执棍棒纠察人员。
  八仙潭地处下交道北侧一条大峡谷中。祈雨先遣队到达目的地,小憩后旋即摆设简易香案桌、祭品,由主事者膜拜,接着念佛先生陈国立鸣锣吹角,化符牒通天庭召龙。顷时潭水涌动,见潭内有鱼虾、鳗、蛇之类水族浮现。持兜之青年,即速击水兜之,不管捞的是何物,即奉为“龙神”,小心翼翼地放入龙瓶。以鳗为最佳,瓶口用大红布封牢,然后鸣锣放炮,高抬“龙瓶”乘黑夜返回。
  翌日,俞溪头全村青壮老少,组成数百人的迎龙祈雨队,有两名曰“雨头”青壮彪形大汉,手持通告文书,先行一步,沿途张贴榜文。随后是祈雨队。每人手执“老龙吐雨以救民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普降甘霖”等字样的白色小幡。从俞溪头半夜启程,途中,先遣队和迎龙队会师后,浩浩荡荡,向县城进发。领香纸火炮的和挑敲双面大锣唢呐乐队,开锣旗伞开道,念佛先生陈国立手执龙角,麻鞭。一边吹号,策鞭驱邪。几个纠察人员守卫龙瓶前后左右。若遇戴凉帽者,扇凉扇者无论是谁,一概摘除,就是老远看见取龙队伍正在抗旱车水的,都会自行将水车拆除。有挑尿粪及其它不净之物者,自行远远回避,否则由取龙纠察队,一律以致取缔掀倒。取龙队伍遇桥绕道,弯水攻山,转南向西津桥下河水进城,凡是路过村庄都以茶酒,绿豆粥,香瓜款待,热情迎送。队伍涉水进城游街,集结在城东许码头牛市溪滩,将龙瓶敬摆于桌子上,派人敲着双面大锣长驱直入县府。通报当时县长刘信芳(广东梅县人),刘信芳不敢怠慢,立即前来,不戴凉帽,赤脚穿蒲鞋,来到牛市溪滩,虔诚拈香,对着龙瓶行三跪九叩,礼拜求雨。念佛先生陈国立,取龙求雨活动是行家里手。在“苦雨”中,唱功的表达声色俱佳,为求龙王降甘霖赐雨,此时此刻唱词与做功更加发挥,声泪俱下,尽管是赤日炎炎,围观者人山人海。
  在取龙回归后,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庙坛山岗,所谓正龙脉风水宝地上,有待龙王开恩降雨,过了几天赤日依然,毫无雨意,即进行“游龙”“求雨”活动。“游龙”有固定的路线,不得超越附近村庄。据老人说,金华老龙,很显灵,游到那里,雨就落到那里,不管是真是假,总得按老规矩办事。在出发前,要先做开“雨旗”仪式,在庙坛山岗筑高5米的桌台,台下安放几个豆腐桶,每个桶盛放满水,念佛先生在台上吹龙角手舞麻鞭,唱苍天,哀求龙王赐雨,台下桶旁围着几个彪形大汉,不断地向上拨水,水泼越高越好。开雨旗仪式完毕后,即列队出发“游龙”。
  尽管是赤日炎炎,百姓饱尝干旱之苦够受,老龙不愿降霖救灾。然而队伍还是纪律严明,依然不戴凉帽,赤脚穿草鞋,浩浩荡荡向塔石坑进发,翻越后箬岭,经大箬坑,大墓,石宕,东塘西山边,大池岭,沿大溪,顺溪而上,涉溪过后金,直过柯陈村,再行原迎龙灯的灯路,回归庙坛山岗。
  有时在游龙途中巧遇大雨降临,人们个个欢喜若狂。任其雨淋,无一回避,久而久之,雨通旱情解除即组织更大规模队伍送老龙回八仙潭。
  接佛求雨
  大旱之年,俞溪头善男信女,视本保庙坛大王,龙溪山上伽篮佛,为发慈悲降霖赐雨的大救星。在“楼府君庙”大殿里昼夜香火供奉不断,仪式不象取龙那样劳师动众。礼仪也繁锁而多样,龙溪山的伽篮佛是樟木雕刻的,接来回去行动比较方便。众佛徒抬背放在塔塘岸瀑晒,迫使佛爷以尝大旱之味,促其呈报玉皇大帝开旗赐雨,直盼喜雨过后,才送佛像回山归位。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