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产业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7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产业变化
分类号: F264
页数: 14
页码: 58-7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建国前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产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产业 经济 俞溪头村

内容

第一节 传统产业
  农业
  粮食生产,以种水稻为主,麦、玉米次之,再次为大豆、荞麦、番薯等杂粮。建国前,产量低而不稳,即使丰年也不能自给。一般年份全村总产量为30万斤,单产360斤左右,每人每年口粮不到400斤。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7年粮食产量大约55万斤,亩产500斤。1958年至1961年,搞大跃进,刮“共产风”,又加自然灾害,总产下降到45万斤。
  1964年至1970年,实行科学种田,推广矮杆良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78年达到90万多斤,实现自给有余。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1996年全村总产量130万斤,单产1550斤。
  林业
  有山5000亩,主要分布于塔石坑、马坑、冷水坑、陆色、米山、岩宕山、羊石尖南麓、道士岩尖、后金、乌班、大凹、长凹、杨公屋、塔石岭里、郎屋、后山凹、封屋、滴水岩等。建国前还辖万寮屋大宗常产山600多亩,解放后作国有山,划舟山乡及仙岩村。
  建国前,山林所有制权属大宗常产、各房常产和私户所有。1958年公社化归集体所有。1983年实行承包责任制,村里把小部分山分给农户作自留山经营。1989年进一步实行山林承包经营的政策,把大多数山分给农户,县人民政府发放了山林所有权证书。
  俞溪头村、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林木有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木薪炭林。林种以马尾松为主,其它有杉木、毛竹、木荷、黄檀、香樟、苦槠、青风栎、锥栗、石栎、枫树、柏树、泡桐、水杉等。经济林有鸟桕、油桐、棕榈、茶叶等。
  乌桕,建国前多栽于田头地角或田岸上,面积10亩,它的成品原料用于制作照明的清油蜡烛。油桐,植种在山上或田头地角田岸。乌桕、油桐,民国时期面积共有30亩,多种在乌峰岩、石苍、马坑山上。解放后乌桕、油桐,已逐步消失。
  棕榈,多种于房屋前后地基、菜园等杂地,是串蓑衣的原料树,现已种植不多。
  茶叶,1970年代前,是合作化时村级经济作物之一。1968年在乌班、柯陈面前山、上金钗、金钗下、后箬岭、石苍建茶园50亩。1976年购制茶机制茶。
  1962年在上金钗,金钗下营造油茶。由于管理不善而荒芜。
  植树造林 民国17年,俞焕章等16人为组织红军,缺少活动经弗,曾在大后山、东塘山栽植桃枣等果树。
  解放初期,人造林种以栽种马尾松为主。1958年前,大后山、大墓、塔石岭脚、竹冯凹、马坑、陆色,有大片原始古松。后来经几次采伐,当作铁路枕木出卖。又经1958年大办钢铁运动,为建窑烧炭,乱砍滥伐,数千亩林山。几个月之间几乎都成了光秃秃的荒山。
  为了绿化荒山,恢复森林,1960年村里全民动手大搞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1973年在东塘山种板栗15亩,发动村民在田头地角栽泡桐苦楝,1979年在长凹植杉20亩,在泥鳅山、大后山、东塘山、下金钗植杉树大约100亩,1991年在冷水坑植杉200亩,1992年又在冷水坑植杉200亩,1977年在乌峰岩,陆色植毛竹20亩左右。至1996年止,全村森林覆盖率,已基本上恢复1958年前水平。俞溪头村,历来重视森林保护工作。民国时期,村里族长经常向族人宣传封山育林的好处,立禁山公约,有效地保护好常产林,私人私有林和水口城风景林。解放后,1952年村里重视加强绿化造林成果的保护,设立护林机构,拟订护林公约,推选山林主任负责全村的山林管理工作。1990年后,实行承包到户责任制,在管理上进一步规范制度。
  现在有识之士提出保护好古木名树,林木保护将会进一步重视起来,乐成庵经堂水口枫树。鸟班岭脚大枫树都被林业局保护的范围。
  森林虫害 主要是松毛虫。解放前只是偶尔出现,有虫未成灾。进入八十年代后,经常发生松毛虫周期性大暴发。1983年、1985年、1987年、1993年曾用飞机菊酯类化学杀虫剂防治,1995年用人工采卵的办法防治。
  柴炭业
  俞溪头、仙岩、亭后及邻近一些村庄村民,因为缺田少地,依靠专业出卖柴炭度日。
  伐薪烧炭建窑,大都在离村庄较远的深山林带。诸如万寮屋、金洞屋、郎屋、封屋、冷水坑等山。炭窑建址,一般都选择在树木资源比较丰富,且出路较好又有水源的地方,就地取材,一个泥土窑建好需化3个工左右。炭木原料,以松木,阔叶林为主,就是大小要适中。备足木料后,据成长约2至3尺左右的小段,然后将木段紧紧密密地竖立排列在窑里。排料结柬后则进行封扣,只留燃烧火路,经过一天一夜的燃烧,冷却后则可出窑。把炭筛选成成品炭和炭沫两类,就可以挑到芝英出卖了。从事烧炭业的以仙岩村人为主。
  旧社会伐薪砍柴出卖要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是极其辛苦的,除少数富户不卖柴外,全村到芝英卖柴者可以说家家户户。民国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用火量大,近山薪炭林不多,村民只得到冷水坑、石仓、乌峰岩,甚至翻越塔石岭里滴水岩背、金洞屋、封屋等山采伐砍柴。冬天一天只能砍一担,夏天一天两担,挑回家后,还得晒干捆好,以备出卖。薪炭柴主要出卖地是芝英,偶而扩展到溪岸、杜山头一带。
  俞溪头至芝英有两条路可通,一条是俞溪头途经麻车口,翻越西卢岭,到芝英另一条是翻越胡祖坑岭,途经胡堰街、儒堂头,过游溪塘到芝英。后者比前者路稍远。翌日要去卖柴,家庭每个成员都把此事纪挂在心头,两耳细听鸡啼了没有。鸡鸣叫一响,就起床做饭,天未亮呼唤左邻右舍卖柴友,就挑柴出走。每逢芝英集市,麻车口坑、西卢岭卖柴队伍,浩浩荡荡,形成一条长龙。在西卢岭长龙游动向上爬,“嘿呼”声持续不断,声回路转。有的哼着:“卖柴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诗句,人人满面尘灰,汗流夹背。西卢岭头有间凉亭,卖柴人都在此作小憩,祈求老天保佑卖个好价钱。
  民国时期,一担柴,一箩炭卖掉,可以换取大米20来斤,五十年代每担柴1元多钱,一箩炭8角或9角,可换取15多斤米。1958年,刮“共产风”时,俞溪头曾建窑30多个,从事烧炭业的人达100多人。在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每担柴10元,每箩炭10元只能换5—6斤大米(大米2元1斤),或能买两双球鞋。集体化劳动时,村民们为了赶上生产队劳动,有的把柴挑到芝英天还没亮。运气好的卖个好价钱,有时遇上雨雪交加的天气,柴贱无人问津,卖柴者再贱还是要卖。七十年代每担柴2至3元,可换取大米10多斤,八十年代每担柴值6—7元,炭5—6元,可换取大米17—20斤,现在每担柴16—17元,炭每箩12元,可换取大米14—16斤。
  手工业
  旧社会,村民有“男务耕种从工,女勤纺织家务”的风俗。元明时,宗谱中就有记载,村里已有不少能工巧匠。有的在家亦工亦农,为本村本乡村民服务,有的走南闯北,出省出县,四海为家,流动经营。一般正月出门,七月回家收种;八月出门,十二月回家过年。一个工匠带一二个学徒,从师三年结业后,独自进行作业。
  民国时期,村里有打铁、打铜、打锡、木匠、泥水匠、石匠、裁缝、篾匠、漆匠、铸锅、纺纱、织布、弹棉胎、打银、榨油、制糖、酿酒、制盐、烧牛皮、制瓦烧窑、钉秤等等。
  打铜、打锡从业人员30多人,石匠只有楼陈化1人,篾匠,只有俞长高1人。
  从工最多是打铁,民国时期全村有大约90张铁炉,仅上宅尖就有30张炉,从业人员200多人,主要制作锄头,铢锄、耙、田耙、柴刀、菜刀、斧头、手剪、铁钉等等。解放后打铁从业人员有所减少。
  1956年,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村里办过裁缝小组。人民公社化时,1969年办手工业联合社,把全村从事做木、泥水、打铁、做篾各种工匠组织起来,成立手工业联合社,经济收入归社所有,上交大队集体,工匠个人报酬只记给工分,适当的经济津贴。打铜、打锡,1967年增到50人左右。铜匠制作铜罐、铜壶、铜火囱,帐钩,铜锁等,亦兼之从事修补,打锡制作器具有锡壶,酒壶,锡台,茶叶瓶等。尤以俞亨有手艺为精湛。他制作的锡器用品,式样美观,花纹鸟兽形象逼真。
  篾匠,七十年代,增至10多人,其中卢宝时制作的篾器用具做作精细,造型优美,深受群众喜爱,闻名永康上半县。1970年打铁人有80左右人。范围流动福建、江西、安徽及本省各县。
  1979年创办大队农机五金厂,厂址设中房祠堂,年产值5万元。八十年代后,一批善于从工经营的能人和外出经营的手工业者,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励下,办起集体和私营家庭工厂。这些企业,有磨床、铣床、车床、铸造等。村民主要企业有俞德盛的永康市盛达工具厂,俞根军的精密铸造厂等。
  钉秤,是七十年代兴起的行业,从业人员有30多人,流动于江西、贵州、云南,乃至全国各地。镶牙业:是八十年代发展的,1986年有从业人员100多人,主要服务于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以及东北三省。九十年代初又兴起卖笔业。1992年从事卖笔人员达70多人,主要流动于广东、福建二省。木匠,泥水匠,裁缝,1980年有40人,主要服务于当地。
  七十年代后,随着建筑材料业的发展,从事采石业人员增到10多人。1976年杨溪水库建设时,俞溪头地域内石宕山、马坑、白岩头的岩石,经省市有关部门鉴定,符合水库大坝建筑用材标准的要求,俞溪头村打石从业人员发展到20多人。在采石场打条石的外地石匠多达100多人,采石场车来人往,热闹非常。
  俞溪头人,在采石建库中,以大局为重,献山献田,筑公路,打条石,为民工解决住房无私奉献,将永远载入史册。
  种药业
  种药 俞溪头种植药材,历史悠久。解放前就有人种植白术,芍药,雷公藤等。六十年代开始,集体、个人都种植白术、元胡。七十年代发展贝母,20多亩。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种植药材经济效益较好,形成了以俞起多等人为主,种植药材大户,其经济收入达8000元。全村半数农户都有元胡、贝母种植,面积近30来亩,所产贝母、元胡,因质佳,东阳,磐安客商纷纷前来收购。1996年元胡价格上升看好,俞溪头又有10多户农户种元胡,种植面积8亩左右。
  养殖业
  养猪 七十年代前,主要以饲养本地种乌猪为主,乌猪具有耐粗料,抗病,繁育率高等优点,但生长缓慢,体形小。八十年代以后,推广用本地两头乌与外地“长白”、“约克”一代杂交种。
  以前户养为主。七十年代,大队集体及各生产队建有养猪场。实行大田承包责任制,集体养猪场自然消失后,由各农户饲养,户养平均在两头以上,以养大猪户增多。除自养自食外,多余供应市场。
  养牛 牛力是农民的主要生产工具。五十年代以前,半数农户养耕牛,多的户养4—5头,以养黄牛为主。合作化时,耕牛折价入社,七十年代,每个生产队都养有3—4头,以养水牛为主。进入八十年代,由于拖拉机的增多,耕牛急剧减少,到九十年代1996年全村仅有两头水牛。
  养鸡 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养鸡的习惯,户均10几只,近年来,疫病频繁,农户对养鸡失去兴趣,逐年减少。
  养鹅 鼎盛时期是八十年代,那时半数农户养鹅,有的户养几十只。主要出售地是石柱、芝英、缙云一些客商经常来收购。
  养鸭 饲养量不多,品种主要是本地鸭和北京鸭。
  养兔 解放前就有人养,兔最多是八十年代初,多的户养上百只。至今已绝迹。主要兔种是长毛兔。
  养羊 俞溪头养羊草场资源丰富,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近几年有所增多,多的户养羊几十只。
  养蜂 主要是以俞光华为主,多时祠养30多桶,他有一套养蜂的技术。
  养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十年代后养鱼业发展很快,形成了以俞岳明、俞世培、俞德金、陈岩良等的养鱼大户。
  养牛蛙 近几发展成的养牛蛙户有俞敦柱、俞忠德、俞国分、俞跃其、俞光荣等。饲养品种,以美国牛蛙品种为主。
  第二节 新兴产业
  长期以来,俞溪头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中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面积少,形不成优势。单一经营的结果,林、牧、副、渔和一些经济特产发展迟缓,致使村里优越的资源和充裕的劳力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致使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不高。
  1978年后,村两委会认识到要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政策和科学,调整好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的原则,在粮食生产上高产优质化。在经济作物方面发展名优特产,特别是发展瓜果业。
  种植业
  俞溪头的新兴种植业以柑桔为主,还有桃、李、梨、萍果、枣、杏、柿、梅、石榴、枇杷、桃形李,等10多种林果业品种,以及西瓜、毛芋等产业。
  七十年代,曾在金钗匣、大池岭、乌班岭、柯陈面前山等地种黄花菜30亩左右,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其经济效益不佳,又承包给个人栽桔。
  柑桔种植 俞溪头村四面环山,整个地形是向中底部倾钭的盆地,深厚的土壤和杨溪水库大水体小气候的影响,为俞溪头村栽种和发展柑桔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条件。
  解放前柑桔只是农家庭院有植种。1978年为发展村级经济,在大后山植种柑桔进行规模经营,发展了3400株。1982年承包给个人经营管理,形成了俞浙江、俞长林、俞海龙、应广松规模经营大户,总产量20万斤。1987年全村种植3万株,总产30万斤。1990年达5万株,总产40万斤。1991年冬,大寒,受冻害惨重,年产量直线下降,1992年全村总产仅1万斤左右。经过了几年的恢复和发展,1995年底,全村栽种柑桔10万多株,总产250万斤,产值130万元。柑桔生产成为俞溪头村商品生产中的骨干主业,成为永康柑桔生产的重要基地。其销售量在永康城区占半壁江山。其形美色丽,质优味佳,声誉省内外。东北、山东、江苏、上海等省市客商,纷纷前来收购。如南京一个大厂家,年年专门指名要大后山柑桔,后山地形位置坐北朝南,土壤为红香灰土,有机质天然磷钾钙含量丰富,所产的柑桔脆嫩爽口,风味鲜甜,易化楂,倍受顾客的青睐,产品年年供不应求。
  俞溪头人对于柑桔植培,施肥管理,保花保果,提高品质,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贮藏技术都有创新之处。俞溪头有羊石尖、道士岩、大后山、米山、陆色山等诸山峰天然屏障,阻挡西北路寒风,使冷空气难以入境,加之杨溪水库大水体气温的影响调节,提高了温湿度,因此在1987年、1990年两次大冻害中,永康各地均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唯独俞溪头的柑桔相对受害较轻。
  俞溪头柑桔种类以宽皮柑桔为主,其次是橙类、柚类。柑桔有柑与桔两组,柑组以温州蜜柑为代表,花较大,皮稍厚,如中迟熟种尾张、山田、早熟种宫川、兴津等品种。桔组花形小,果皮薄,易剥,如朱红,椪柑等。橙类以伊予柑、脐橙等品种为主。柚类以叶大花大果大的胡柚为主。俞溪头人认识到,柑桔品种和品质在市场上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不及时调整品种布局,优化品种,将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1995年起,进行了品种布局的调整。特别是1996年下半年,村两委会选择部分栽桔户作试点,对老桔树,用脐橙,伊予柑,凯旋柑,椪柑,胡柚进行了高接换种。争取在几年内,部分农户实现品种优质化。
  每当冬去春来,俞溪头人就活跃在桔园上,进行整形修剪。把整形修剪和水、肥、土、植保等各项措施密切结合,具有良好的增产、增质作用,通过了整形修剪,合理配置了树体骨架,塑造了丰产的树形,充分利用光能,达到立体结果,提高产量。
  柑桔的病害有100多种,虫害有700多种,要全面控制病虫为害,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俞溪头人有一套防治病虫害的方法,未达到一定的虫口,不进行防治。如红蜘蛛,冬春季,每叶平均若虫一头以上,夏秋每叶平均在3—5头以上进行防治。锈壁虱平均每叶或每果5—10头,但不超过10头时进行防治。新梢有蚜虫在25%左右时进行防治,在连续使用专性杀螨剂后。要注意对蚧类,粉虱类,特别对失尖蚧,黄红园蚧、黑剌粉蚧等虫口的监察工作。
  治虫治病不能见虫见病就治,使用农药贵在适时,如疮痂病的防治,第一次用药在春芽开始萌芽时,太早效果差,迟了易药害。第二次是谢花三分之二左右,过早易药害,太迟效果差。花蕾蛆地面撒药,一定要掌握在成虫即将出土,而未飞上树冠前最有效。
  化学防治杂草,要根据杂草生长厚密度,通过化学办法除草,使杂草成为良好的覆盖物,达到又能覆盖地面,又能减少蒸发。目前普遍使用的除草剂是:草甘磷。
  落花落果是影响柑桔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柑桔落花落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叫生理落果,另一种是在不正常的条件下发生的超过生理落果范围的现象,叫异常落花落果。柑桔的生理落果一般在开花后一至两个月内发生。在俞溪头,多数品种发生在5至7月,一般出现2次。第一次是在谢花开始至6月上旬,其高峰期在5月中旬,故称“5月落果”。第二次是6月中旬开始,至7月20日定果期,其高峰期在6月中旬,故称“6月落果”。
  四、五、六3个月,是俞溪头人管理柑桔最忙碌的季节。每天起早摸黑,忙在桔园里人工抹枝和化学保果,目前常用的保果剂是:920、开特灵等。重点是放在抹枝头。
  柑桔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冻害和干旱。为了防冻,栽桔不能不看地堂,满地开花都栽。地块要选有大山阻挡冬季寒风的向阳地,品种要选择耐寒品种,施肥要增施有机肥,树干要涂白,桔地要覆草。为了防止旱害,有旱必抗。桔园用草覆盖,要适时灌水浇水,近几年柑桔大户基本上实现了机器喷灌化。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量的增加,对果品质量和物质供应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做好保鲜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俞溪头柑桔果品的保鲜能力已达到总产量的70%左右。
  俞溪头人有一整套保鲜方法,其中贮藏最实用的是房屋。入贮前要进行全房消毒。缺乏贮藏保鲜条件的,要用一层鲜松毛,一层柑桔相间盛放。无论何种方法保鲜,入贮前都要进行药剂浸果处理。
  其他果木种植:包括桃、李、梨、苹果、柿等。
  桃,是俞溪头第二果品产业,桃子喜温和,休眠期日平均气温7.2℃的日数,在一个月以上的地区,都适于桃的商品栽培。多数的品种生长期适温24—25℃,冬季则需要(7.2℃以下的低温)750小时以上。才能正常通过休眠阶段。但适于俞溪头栽培的部分品种,只需经过100—400小时,就可完成休眠期。俞溪头的桃开花期常遇低温多雨、花器虽不会受冻,但影响蜜峰传粉。常造成结果小而减产。
  旧时桃只在农家庭院有栽种,进入八十年代黄桃发展很快、全村有五万多株,绝大数农户都有栽种,俞溪头的桃味甜质优,其果品在远近邻村有一定的知名度,仍远销上海、江苏等省市,采摘季节一到,各地客商前来收购,一天多达数万斤,种黄桃大户有俞有田、俞岳明等年产量多时在万斤以上。因其易受适应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年结果量不稳定,有大小年之分,经济效益差。现已逐步被掏汰,取而代之是由早熟、个大、味甜的品种所代替。
  李:又称麦李,适应性广,有一定数量的面积栽种,种植最多的户是俞长流,多的年份产量数千斤,旧时栽种多为老品种,个子少。商品价值差。现在的品种以“红心麦李”为主。出售方式,大多数以作摘青麦李销售。
  梨,因原产地种类不同,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差异亦较大,属喜光性落叶果树,生长季喜欢强光照射,在光照强度5000—8000米烛光时,光合作用旺盛,生长发育良好。若光线不足,常造成枝梢旺长,花芽难以形成,花果发育不良,影响座果和果实品质。旧时俞溪头很少有栽种,仙岩栽种比较多,以青皮梨、砂梨为主栽品种,尤以青皮犁肉质细嫩,汁多味甜负有盛名,砂犁果园形或卵形,果皮多为黄褐色,肉质脆、多汁多以烹煮熟出售、仙岩人示为珍品,远销永康壶镇等地。俞溪头集体化时,有几个生产队有栽种,现在已形成了一些规模经营大户,十分注意优良品种的选用,目前主栽品种是黄花梨为主,其果形大,淡黄色、肉质细嫩,汁多味甜品质佳。
  苹果,属蔷薇科,仁果亚科,我国主产区品种近40种,现在俞溪头栽种的是南方早熟品种。苹果除少数品种能自花授粉外,绝大多数品咱皆自花不孕,因此必须配置适当的授粉品种,或果园放蜂,才能获得高产,俞溪头地处半山区,自然界蜂蝶传粉昆虫比较多,为苹果自然传粉媒界创造多结果的条件。苹果近几年来发展很快,至今全村已栽种5000多株,又成为一大林果产业,其管理措施,也像管理柑桔一样比较严格。俞溪头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所以所产的苹果、肉质细脆,味甜汁多兼香,又倍受顾客的青睐,较有发展前途。
  柿,性喜温暖,其生长期,需温较高,开花结果期易落果,成熟期雨水多则果色浅而风味淡,秋季多晴天凉爽,则柿果品质好。冬季时对低温较敏感,在俞溪头则需要700—800以上的小时,才能正常通过休眠期。旧时大箬坑有部分柿栽于田头地角或田岸,现仅存数株。近几年,俞溪头部分农户有栽种,主栽品种有涩柿和甜柿种类型,涩柿要经过脱涩后宜于食用。甜柿在8月上中旬自然脱涩后摘下则可食用。
  西瓜:八十年代以前,俞溪头村无西瓜种植。1980年修建杨溪水库时,俞培德、俞培根等两人首先在原溪下周土地租种,规模经管,种植4亩,亩产5000斤,每亩价值1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比较好。八十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全村西瓜种植业发展很快,1992年种植面积达100亩,西瓜总产量达50万斤,产值达20万元。
  俞溪头种植的西瓜属普通西瓜,它可分成为二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就是通种植的有子西瓜,四倍体西瓜是少子西瓜,三倍体西瓜是无子西瓜。八十年代初前,俞溪头种的西瓜品种,以本地土种为主。在八十年代中期后,土种西瓜,因其品质抗病性差,逐步掏汰,取而代之是杂交一代西瓜,杂交西瓜品种以“浙密1号、2号”,新红宝等品种为主。
  西瓜喜高温,强光照,耐旱,不耐痨。所以在选择瓜地时应注意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田地种植,西瓜对轮作的要十分严格,切忌连。轮作年限水田以3—5年,旱地以7—8年为宜。
  旧时种西瓜都是以普通温床育苗。八十年代后,均用地膜覆盖营养钵育苗,能提早成熟期,俞溪头人十分重视西瓜的田园盖地膜移栽,开沟排水,中耕施肥,整枝理蔓,人工授粉,护瓜和防治病虫害等管理工作。
  西瓜的生长期,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要取得西瓜的高产,就应该根据它的吸肥规律来施肥,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根据这样的规律磷肥宜早施,氮肥钾肥宜在中期施,更重要的是施好座果肥,一般在雌花开放后的第7—10天,是施用座果肥的最佳时间。
  俞溪头人十分注意西瓜的病虫防治,主要对猝倒病,炭疽病,疫病的防治,在田间及时拨除病株,以防扩及其它植株。俞溪头西瓜,有盆地小气候的自然条件优势。夜间盆地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西瓜养分的积累。所以俞溪头西瓜特别甜,畅销芝英,古山等地,远近闻名。
  毛芋,历史悠久,元明时就有种植,旧时大多数农户都种一点,毛芋喜温,毛长中期吸水量大,所以在6、7、8月不宜田间断水。否则影响产量,九十年代初,因种毛芋经济效益较好,种一亩毛芋经济收入在2000多元左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种植面积40亩,以前种植的都以“黄芋”“乌脚姜”老品种,现在品种也随之更新,从种植“鸡窝芋”发展推广“红花芋”1996年全村家家户户种毛芋,种植面积达60亩,畅销上海、苏州等市,又成为俞溪头村民一大经济收入的产业。工商业
  俞溪头村,从南宋至今历代都有人经商于北京、苏州、广州等地,主要是贩卖食盐、杂货和南北货、小京货等。一些年轻人翻山越岭到仙居挑盐卖。民国时期俞炳申等人挑盐,每次要挑200多斤,当时曾流传着“仙居担盐担到两里半,譬如爷娘少生个”的歌谣。
  从清代开始,每逢农历五、十为集市。上市商品主要有布、草纸、草鞋、油、盐、丝线、胭脂、香粉,以及红糖、土烟、茶叶等。交易方式一般采用以货换货的办法。以后以银元铜板、铜钱纸币代之流通。到了清代末期,洋货开始冲击市场,民国时集市进一步扩大,经营南北货、杂货、小百货的商店和中药店、酒坊、糕饼店、肉店等就有10多家。此外还有制牛皮的和制地脚盐的染布的。在诸多店坊中,以友生糕饼店最出名,闻名县内外。
  建国初期,外来设摊销售的人增多,1953年村民入股,成立了供销合作社。1958年刮“五风”时,私人经营的商店歇业,集市逐步消失。
  八十年代,政府商业贸易推行多种形式经营,个体工商业得到重新恢复和发展,1984年5月10日,集市重新恢复,俞溪头虽属半山区,但至今俞溪头村已拥有经营百货、饮食、理发、裁缝、车辆修理、饲料、肉类、农药、化肥等商店20多家,集市专用场地2500平方米,日均摊位约100多个。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