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5
页码: 52-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宋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水利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建设 基本建设 俞溪头村

内容

井泉
  村内有后塘井、永泉井、四百井、上宅井、花厅基井、下坑井、瓦窑井。中学、小学、供销社也各有1口。有的农户还自建了摇水井。
  后塘井 是俞溪头最古老的井泉,据传是洪洲姓洪人氏饮用井,大约始于唐宋前,井水清泉如玉,冰凉可口,夏天可却暑,泉涌常年不涸。
  永泉井 永康著名井泉。位村翠屏山脚,大约建于元代,深5米,口1.1米,井口6个角,清泉晶莹如玉,泉自地下石罅出,有四五隙,泉涌如注,长年清冽,冬暖夏凉,暖则九冬严寒,亦可盥洗,不需亨煮;凉则九夏炎天,亦可却暑,勿用风扇,入口则顿觉耳聪目明,濯手则辄感神怡心爽,比之冰心,有过之而不及,盖以泉温,长年保持19℃。远近老少,不论知与不知,每以得饮一口为快,全村一千数百人饮用,都仰取于此。虽遇长年久旱,亦不至于干燥枯涸,影响汲用。永泉之得名以此。年来人口日增,虽已另造数井,然终不能与永泉并美。永泉之胜,特色甚多,烹茶酿酒,香味特浓,不同凡响,村中家酿,无不到此汲取,烹茶若不以此泉,则雨前龙井,其味亦则索然,至过年过节,敬神奉佛,尤需汲用此泉沸煮牲礼,否则目为不敬,泉之佳胜入人之心,得人之信者如此。1993年浙江省林学院师生曾慕名前来拍摄照片。
  明清县志载有李草阁《永泉井铭》,其铭曰:爰籍于经井义是作下巽上坎,收而弗幕,惟兹永泉渊泫澄渟,不射于鲋孰羸,其瓶其永伊何源泉混混,人知其流,不探其本,动而不括,君子以之泥污不食,去道远而如镜之平,如玉之莹,返观其心其心若静,邑改而隳井存不移,既饮而寿其乐无涯,我作斯铭,岂其不宜子子孙孙永远无毁。
  四百井、下坑井 大约建于清代,其余均在解放后建造。
  上宅井、花厅基井 因水质欠佳而湮废。
  田畈塘
  东塘 位村北。坝高4米,畜水量约4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26亩。
  新塘 位村北,坝高2.5米,畜水量约1万立方米。
  放生塘 位村南,坝高3米,畜水量约1万2千立方米。
  瓦窑塘位村西南,坝高3米,畜水量约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15亩。
  大陈塘 位村南,坝高1.8米,畜水量7000立方米。
  洋塘 位村南,坝高1.8米,畜水量1万立方米。
  柯陈塘 位村南,坝高3米,畜水量1万立方米。
  此外还有小陈塘,乌班黄泥塘,后金枫塘,塔石坑三角塘(已湮废),长塘,鲤鱼塘、里石宕等等。
  村庄塘
  大塘 又名西池塘。大约始建于元代,半月形,旧时是俞溪头村民主要的洗涤池塘,正月月宵节迎龙灯,龙灯上大塘岸热闹非常。
  上宅月池塘 始建于元代,巽五公建筑郡马府时建造。塘半月形,位于郡马府前台门前。月池塘东侧塘角已在七十年代用泥土填满作晒场。
  小祠塘位于颐七六公祠前。
  还有官塘、上浮塘、下浮塘等。
  水库
  俞溪头处在大溪、小溪两水环抱中,民国以前虽有东塘、麻车塘、瓦窑塘、放生塘、塔石坑几十道坑坝可自流灌溉。但毕竟储水不多,难以抵御旱魔。俞氏大宗为使有限的水源用得更合理一点,专门制订了节水禁令,只准用龙骨水车车水,不准放水。车水时设有水尺标记,规定车水量,以免浪费水源。另外还规定,俞氏子孙若把四大塘下的田,出卖给外姓人氏,“只准买田,不准灌注”。
  旧时大旱,池塘干涸,尽管大宗集体有节水禁令的约束,然而还是无法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村民眼看着颗粒无收,只有纷纷求神拜佛,取龙求雨。
  解放后,政府号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积极抗旱。每届村领导,始终把水利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每年冬春都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水利建设事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村民口粮一天只有几两,一年到头都是“瓜菜代”的情况下,都能起早摸黑担泥挖土”1958年在建设麻车塘、屋里塘、尽到底水库时,白天干了,晚上还点汽灯(用煤油燃点的灯)、松明灯,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六十年代初,“五风”横行,村里经常派专业队支援太平、前仓莲塘、大坑、烈桥上黄、舟山王坑、新店珠坑等地去无报酬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大队领导一班人积级策划决策,立足本村自已建水库,造福于子孙后代。领导决策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1960年11月动工兴建石仓水库。开工初,时值隆冬大寒,大队进行了大张旗鼓宣传发动工作,青年民兵突击队在村支部书记俞岩林带领下,安营扎寨在石仓,办有食堂,早晚均吃玉米稀饭,中饭每人吃4两或5两玉米馒头。在挖大坝中心沟时,中心沟深达五六米,地下泉水源源不断向上涌。在无抽水机的情况下,用几部水车车水。然而白天车水作业,一个晚上又灌满了沟。早上冰冻3尺,俞岩林率先赤着脚破冰下水,调整水车位置。在埋填中心沟关键时刻,突击队员夜以继日夜点灯轮番作战。有的村民在半夜就去工地挖土。一天亮就挑土往大坝,雨雪天,还坚守在工地上。在建设石仓水库中,村民俞高庭,因泥土滑坡壮烈献身,时年30多岁。当年参加水利建设现健在者,每谈此事都激动不已,希望子孙后代,牢记这一创业史,在放水中,珍惜每一滴水。
  1970年动工兴建沙塘水库,年年秋、冬、春,这里成为了俞溪头人向山沟筑坝要水的主战场,每个村民认识到水利是农业命脉的重要性,每天都有五六百人上阵,为了粮食生产百日干旱也能保丰收,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大家都形成共识,每天天亮就主动到位,有的半夜三更就来挖土推土,人工挑土,手推车、推土队伍,来回穿棱形成了几里路长龙,当年艰苦创业史的积极性至今曾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1966年夏秋冬大旱,塘库干涸,坑水断流,村民饮水只有永泉井,后塘井有水,生活用水发生特别困难,村领导把积极抗旱宣传工作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组织人力物力,在庙坛上,三角塘挖水井供村民作饮用水,且立禁令保留麻车塘水库一部份水以应急求外,动员全村劳动力,用40多部龙骨水车,从湖塘杨溪倒岩潭,连成车水长龙,日夜车水翻到俞溪头,大箬坑,当时此景一时传为美谈。为积极抗旱的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俞溪头在解放后40多年来建设了一大批水库,山塘,水坝,电灌站等项目。至1996年止,全村塘库总容量增加356000立方米。除一些高沿田遇上干旱不能抵御自然灾害外,其余的田块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
  石仓水库 位于村东2公里。1960年11月开工,1968年11月建成。坝高15.5米,库容量10万8千立方米,集雨面积0.4公里,灌溉面积约600亩,水面面积约36亩。
  麻车塘水库 位于村北,1954年开工,1958年竣工。坝高8米,库容水量约6万5千立方米,灌溉面积250亩,水面积约30亩。
  屋里塘水库 位村东,1956年开工,1959年竣工,坝高5米,库容量约1万2千立方米。水面面积约4亩。
  尽到底水库 位村西,1956年开工,1959年竣工,坝高6米,库容量约1万8千立方米,水面面积5亩。
  沙塘水库 位村东,1970年开工,坝高原计划18米,今已建高15米。库容量3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20亩。
  上塘水库 位村南,1972年开工,1977年竣工,坝高6米,库容量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10亩。
  渠坝
  宋至清代,建有塔石坑大溪梯级坑坝,共32道,现存16道。这些水坝能蓄能排,蓄水源自流灌溉,长期以来对农作物增产保收起作用。塔石坑梯级坑坝工程,在永康水利史上,是件了不起的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体化时有几道作了修复,1989年7月23日洪灾后,村二委会重视抢修水利古迹,是年则拨款数千元修复了桐园山脚,凉亭前两道水坝。
  近几年来,俞溪头两委会更加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国家支持帮助下,1986年投资7万元修复了石仓水库大坝,1993年至1994年投资14万元,建成三面均用条石砌建的石仓渠、麻车塘渠,东塘渠、东山边渠四条渠道。1996春投资8000元修复屋里塘水库塘大坝。是年终,又投资2万元,修复加固沙塘大坝。
  瓦窑塘渠 从塔石坑庙坛前至瓦窑塘,约长2800米。1993年建。
  麻车塘渠 从麻车塘水库至庙坛,长700米。1994年建。
  东塘渠 从东塘至下畈水碓头,长约500米。1994年建。
  东山边渠 从东塘至东山边,长100米。1994年建。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