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6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基本建设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12
页码: 46-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基本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基本建设 俞溪头村

内容

第一节 交通建设
  古道
  出县出府古道
  仙居至永康古道 从壶镇至永康长约30公里。这是历代先辈翻山越岭前往仙居挑盐,做买卖,商业性古道。途经下东桥、沅口,从九家源入境。越塔石岭,至俞溪头等处。向东通壶镇、仙居、临海、台州,向西可通永康、金华。
  处州至方岩古道 是温州、处州游客到方岩进香旅游的必经之道。南从前仓、枫林、麻车店、八哥儿畈入境,途经俞溪头村。农历八月至十月,是浙南一带香客游客去方岩进香旅游的旺季,每天数以千计。广大香客和游客都通过这条古道往返。这条古道向南通丽水、温州,向北通方岩、东阳、杭州。
  出乡古道
  四十四坑至永康古道 四十四坑,即今新楼乡一带,途经当渡(溪下周)、九里、上范、下范和湖塘村等处。向东去四十四坑可通缙云,磐安。向西通永康金华。
  俞溪头至舟山古道 长约13公里,翻越塔石岭途经沅口、神坛、申亭、南出舟山可通缙云。
  俞溪头至芝英古道 长约10公里,途经湖塘、麻车口、西卢、游溪塘。
  俞溪头至石柱古道 长约7公里,途经前陈、西季。
  俞溪头至清渭街古道长约15公里,途经胡堰街、土山头。
  俞溪头至派溪古道 长约13公里,途经溪下周,灵岩寺前、岩后、井头、西村、岩下街。
  乡内古道
  俞溪头至仙岩古道 长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端头古道长10公里,途经仙岩。
  俞溪头至柯陈古道长0.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后金古道 长0.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九里古道 长1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上范下范古道 长0.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陆色古道 长2.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大箬坑古道长2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天表古道 长2.5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麻车口古道 长2公里左右。
  俞溪头至麻园塔古道 长2.5公里左右。
  机耕路
  自70年代,拖拉机开始下田机械翻耕作业以来,为便利机械化作业,从1972年至1996年全村修建了许多条机耕路,总计长为大约13公里。
  俞溪头至塔石岭脚 建于1978年,俞溪头乡拖拉机站为支援沙塘水库压土作业而修建,约长2500米,宽3.5米。
  俞溪头至陆色岭脚 约长700米,宽2.5米。1978年建。支线有三:(1)13队通新塘下,约长300米,宽1.5米。(2)14队通大塔头,约长500米,宽1.5米。(3)15队支路,通后箬岭,通乌鳢塘下,通大箬坑,总长约300米,宽2.5米。
  俞溪头六百坑至柯陈 约长500米,宽2米。支线有二:(1)9队通往上塘下,通放生塘下,计长约200米,宽1.5米。
  俞溪头通大凹山脚 约长500米,宽2米,建于1978年。另一条第10队通长凹的支线长约50米,1996建。
  柯陈至大枫树脚1988年由柯陈人捐资建成,约长500米,宽3.5米。
  俞溪头至后金 约长800。米,宽205米,1978年建。
  九里至俞下大路 约长500米,宽1.5米,1977年建。
  俞溪头通下范 约长350米,宽1.5米,1993年建。
  经堂至水碓堂 约长200米,宽1.5米,1998年建。
  俞溪头新桥头至放生塘:长约400米,宽2米,支线有一条通桂花树脚,长约100米,宽1.5米。
  石(柱)俞(俞溪头)公路至乌班下黄泥塘下 约长300米,宽1.5米,由7队和5队于1995年修建等等。
  公路
  俞溪头至石柱公路 1971年开工,1973年10月建成,等级为乡道,长7公里,宽6米。
  黄城里至俞溪头公路 1975年修建杨溪水库时县出资开工修建,1977年建成,属县道,长11.9公里,宽7.5米。
  俞溪头洋桥头至经堂枫树脚:1980年建,县道约长300米,宽8米。
  俞溪头至下寮大路 1976年建成,长2公里,宽6米。
  俞溪头至大箬坑、马坑、白岩头大路 长3.5公里,宽5米。两条大道因建设杨溪水库时需要大量搬运石料而兴建。
  桥梁
  俞溪头历来重视公益事业。村民集资造桥或个人独资造桥者不少。据谱载,明嘉靖年间俞伴松捐资数十金独力创建湖塘桥,及其它桥梁,受到了当时知县知府的表扬,并把事迹载在县志和府志上。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俞汝盛捐资建造后曹桥、湖塘桥。乾隆四十六年(1781)俞瑞亭赈贷造湖川大桥。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俞溪头人发扬了祖先捐资造桥修路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大溪(大坑)、小溪(小坑)各建房户,为出入方便建造了不少形态各异长阔不一、大小不同的桥梁,其中大溪(大坑)建桥约19座,小溪(小坑)建桥约60多座。
  村域内的主要桥梁有:
  双埠桥 位于村西经堂山脚,长8米,宽1米,大约建于元代,南通前金、中金、后金、柯陈、云溪,西出湖塘去芝英。
  花千门桥 位村南,跨大溪。大约建于明代,原为五条石单孔石拱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通拖拉机拆除,建平石拱桥,长7米,宽3米,1976年建。
  龙舞桥 位于村西。跨大溪。1孔。水泥条石石拱桥。长7米,宽6米。1985年重建。
  前项桥 位村东南,跨大溪。原为单孔石拱桥,大约建于清代,1972年拆除改建条石平桥。
  外田街桥 位村西南,跨大溪,大约建于清代,长6米,宽5米,单孔石拱桥,是温州、处州通往方岩的要桥。八十年代,拆除原桥建水泥平桥。大约长6米,宽2米左右。
  下坑井桥 位村南,跨大溪。2孔条石平桥,大约建于清代。
  千秧园洋桥 位村南,跨大溪。单孔条石水泥拱桥,大约长8米,宽6米,可通汽车,村民出村、出乡、出县、出府,必经此桥。1973年建成。
  杨公屋桥 位村东,跨大溪,单孔条石石拱桥,建于1975年。
  塔石坑桥 位村东塔石坑凉亭前,跨大溪。原为单孔平桥,1976年改建条石平桥,通缙云、仙居必经之桥。
  百廿桥 位村东南,跨大溪。2孔水泥条石平桥,可通拖拉机1985年建。
  六百坑桥 位村南,跨大溪。2孔水泥平桥,1992年建。
  林树上桥 位村东,跨大溪。2孔水泥平桥,建于1992年,俞振福等捐资建造。
  后塘桥 位村东,跨小溪。单孔条石平桥,大约建于宋代。是后塘通往洪洲的要桥。
  上宅桥 位村东,跨小溪。单孔条石平桥,大约建于元代。
  小祠堂桥 位村庄聚居“颐七六公祠”之旁。垮小溪,原为条石平桥,大约建于明代。1990年加宽为水泥平桥。
  小坑桥 位村聚居村中,跨小溪。两条石,单孔,大约建于明代。
  下信房桥 位村东,跨小溪。单孔条石平桥,大约建于明代。
  月池塘桥位村东,跨小溪。单孔条石平桥,建于六十年代。
  水路
  古时,俞溪头村,出村往北。过渡口为当渡(溪下周),有渡船往来。后因建当渡桥,渡口即废。1982年杨溪水库建成蓄水后,有下寮渡与灵岩寺前渡对渡,原有机动水泥船,收费渡人。现有2客船对渡,下寮渡口有渡亭,周高球、周振生捐资建造。
  第二节 公共设施
  俞溪头,祖祖辈辈先人们办了不少公共设施。诸如祠厅、水碓、碾糟、糖车、油车等等,造福于子孙,受益不少。解放后发挥集体化优势,又建设了不少公共设施,主要有:
  老碾糟屋 位村南。建于1954年,3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连拖拉机房)五十年代是牛拉碾米碾槽加工房。现作商业用房。
  社屋 位村南。建于1960年公社化时,俞溪头大队,因各生产队,缺少粮食贮藏场所而建造,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建成后,两厢房16间分给每个生产队各1间,作收晒贮藏用房,中间作开会会场,有戏台供演戏,大会堂建成后戏台拆除,改革开放后,曾出租私人作厂房。
  老碾米机房 位村南,建于1962年,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大会堂 位村南,建于1972年,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内有戏台,村播音室,石柱供销社肥料农药供应点,是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林果采摘时节,可供客商作落脚收购点。
  副业队养猪场 位村西,建于1970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集体化时,内有养猪,馍头,年糕,粉丝等副食品加工场。
  大队商业用房 位村西小祠堂旁边,建于1972年,建筑面积370平方米,8间内有设有农科队办公用房及打铁、理发、裁缝、医疗站等商业用房。
  村委办公用房 位村南,建于民国,土改时地主没收归集体的公房,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1间(伙房二间)内设村委办公室,老年会,民兵,共青团,消防队,俞溪头卫生分院,幼儿园等。
  后山桔山屋 建于1978年,3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油厂 位村南,3间。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出租作厂房,6月份专作榨油,给村民油菜子加工榨油带来方便。1993年建。
  市场管理会用房 位村南,建于1993年,5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市场商业用房 位村南,建于1994年。7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设有理发、饮食、车辆修理、饲料、裁缝等店。
  自来水塔抽水机房及自来水设施 位村西,建筑面积50平方米,总投资20万元,1991年建。
  配电房 位村南,建于1994年建筑面积17平方米。另外还有塔石岭头,陆色岭、泥鳅山各建有守山房屋。集体化时俞溪头大队,15个生产队都建有队屋,共计3000平方米,每个生产队且建配套比较完整的专用房屋,如办公开会场所,粮食仓库,收晒堆放粮食用房,养牛养猪用房及养猪专用饲料池,及晒场等等。在田畈每个生产队都建有房屋,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生产队这些财产已出卖给私户,现在田畈屋都已拆除改成良田。
  消防设施 1990年村委会,根据村民的要求,防火、灭火的需要购置灭火机械1套,建立村义务消防队,人员计13人。十几年来,义务消防队先后支援上扬,云溪,江瑶等救火灭火活动。多次受到了政府的表扬和邻近乡村群众好评。
  第三节 水利建设
  井泉
  村内有后塘井、永泉井、四百井、上宅井、花厅基井、下坑井、瓦窑井。中学、小学、供销社也各有1口。有的农户还自建了摇水井。
  后塘井 是俞溪头最古老的井泉,据传是洪洲姓洪人氏饮用井,大约始于唐宋前,井水清泉如玉,冰凉可口,夏天可却暑,泉涌常年不涸。
  永泉井 永康著名井泉。位村翠屏山脚,大约建于元代,深5米,口1.1米,井口6个角,清泉晶莹如玉,泉自地下石罅出,有四五隙,泉涌如注,长年清冽,冬暖夏凉,暖则九冬严寒,亦可盥洗,不需亨煮;凉则九夏炎天,亦可却暑,勿用风扇,入口则顿觉耳聪目明,濯手则辄感神怡心爽,比之冰心,有过之而不及,盖以泉温,长年保持19℃。远近老少,不论知与不知,每以得饮一口为快,全村一千数百人饮用,都仰取于此。虽遇长年久旱,亦不至于干燥枯涸,影响汲用。永泉之得名以此。年来人口日增,虽已另造数井,然终不能与永泉并美。永泉之胜,特色甚多,烹茶酿酒,香味特浓,不同凡响,村中家酿,无不到此汲取,烹茶若不以此泉,则雨前龙井,其味亦则索然,至过年过节,敬神奉佛,尤需汲用此泉沸煮牲礼,否则目为不敬,泉之佳胜入人之心,得人之信者如此。1993年浙江省林学院师生曾慕名前来拍摄照片。
  明清县志载有李草阁《永泉井铭》,其铭曰:爰籍于经井义是作下巽上坎,收而弗幕,惟兹永泉渊泫澄渟,不射于鲋孰羸,其瓶其永伊何源泉混混,人知其流,不探其本,动而不括,君子以之泥污不食,去道远而如镜之平,如玉之莹,返观其心其心若静,邑改而隳井存不移,既饮而寿其乐无涯,我作斯铭,岂其不宜子子孙孙永远无毁。
  四百井、下坑井 大约建于清代,其余均在解放后建造。
  上宅井、花厅基井 因水质欠佳而湮废。
  田畈塘
  东塘 位村北。坝高4米,畜水量约4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26亩。
  新塘 位村北,坝高2.5米,畜水量约1万立方米。
  放生塘 位村南,坝高3米,畜水量约1万2千立方米。
  瓦窑塘位村西南,坝高3米,畜水量约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15亩。
  大陈塘 位村南,坝高1.8米,畜水量7000立方米。
  洋塘 位村南,坝高1.8米,畜水量1万立方米。
  柯陈塘 位村南,坝高3米,畜水量1万立方米。
  此外还有小陈塘,乌班黄泥塘,后金枫塘,塔石坑三角塘(已湮废),长塘,鲤鱼塘、里石宕等等。
  村庄塘
  大塘 又名西池塘。大约始建于元代,半月形,旧时是俞溪头村民主要的洗涤池塘,正月月宵节迎龙灯,龙灯上大塘岸热闹非常。
  上宅月池塘 始建于元代,巽五公建筑郡马府时建造。塘半月形,位于郡马府前台门前。月池塘东侧塘角已在七十年代用泥土填满作晒场。
  小祠塘位于颐七六公祠前。
  还有官塘、上浮塘、下浮塘等。
  水库
  俞溪头处在大溪、小溪两水环抱中,民国以前虽有东塘、麻车塘、瓦窑塘、放生塘、塔石坑几十道坑坝可自流灌溉。但毕竟储水不多,难以抵御旱魔。俞氏大宗为使有限的水源用得更合理一点,专门制订了节水禁令,只准用龙骨水车车水,不准放水。车水时设有水尺标记,规定车水量,以免浪费水源。另外还规定,俞氏子孙若把四大塘下的田,出卖给外姓人氏,“只准买田,不准灌注”。
  旧时大旱,池塘干涸,尽管大宗集体有节水禁令的约束,然而还是无法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村民眼看着颗粒无收,只有纷纷求神拜佛,取龙求雨。
  解放后,政府号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积极抗旱。每届村领导,始终把水利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每年冬春都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水利建设事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时期,村民口粮一天只有几两,一年到头都是“瓜菜代”的情况下,都能起早摸黑担泥挖土”1958年在建设麻车塘、屋里塘、尽到底水库时,白天干了,晚上还点汽灯(用煤油燃点的灯)、松明灯,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六十年代初,“五风”横行,村里经常派专业队支援太平、前仓莲塘、大坑、烈桥上黄、舟山王坑、新店珠坑等地去无报酬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大队领导一班人积级策划决策,立足本村自已建水库,造福于子孙后代。领导决策得到广大社员的拥护,1960年11月动工兴建石仓水库。开工初,时值隆冬大寒,大队进行了大张旗鼓宣传发动工作,青年民兵突击队在村支部书记俞岩林带领下,安营扎寨在石仓,办有食堂,早晚均吃玉米稀饭,中饭每人吃4两或5两玉米馒头。在挖大坝中心沟时,中心沟深达五六米,地下泉水源源不断向上涌。在无抽水机的情况下,用几部水车车水。然而白天车水作业,一个晚上又灌满了沟。早上冰冻3尺,俞岩林率先赤着脚破冰下水,调整水车位置。在埋填中心沟关键时刻,突击队员夜以继日夜点灯轮番作战。有的村民在半夜就去工地挖土。一天亮就挑土往大坝,雨雪天,还坚守在工地上。在建设石仓水库中,村民俞高庭,因泥土滑坡壮烈献身,时年30多岁。当年参加水利建设现健在者,每谈此事都激动不已,希望子孙后代,牢记这一创业史,在放水中,珍惜每一滴水。
  1970年动工兴建沙塘水库,年年秋、冬、春,这里成为了俞溪头人向山沟筑坝要水的主战场,每个村民认识到水利是农业命脉的重要性,每天都有五六百人上阵,为了粮食生产百日干旱也能保丰收,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大家都形成共识,每天天亮就主动到位,有的半夜三更就来挖土推土,人工挑土,手推车、推土队伍,来回穿棱形成了几里路长龙,当年艰苦创业史的积极性至今曾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
  1966年夏秋冬大旱,塘库干涸,坑水断流,村民饮水只有永泉井,后塘井有水,生活用水发生特别困难,村领导把积极抗旱宣传工作放在一切工作首位。组织人力物力,在庙坛上,三角塘挖水井供村民作饮用水,且立禁令保留麻车塘水库一部份水以应急求外,动员全村劳动力,用40多部龙骨水车,从湖塘杨溪倒岩潭,连成车水长龙,日夜车水翻到俞溪头,大箬坑,当时此景一时传为美谈。为积极抗旱的历史,写下了悲壮的一页。俞溪头在解放后40多年来建设了一大批水库,山塘,水坝,电灌站等项目。至1996年止,全村塘库总容量增加356000立方米。除一些高沿田遇上干旱不能抵御自然灾害外,其余的田块基本上实现旱涝保收。
  石仓水库 位于村东2公里。1960年11月开工,1968年11月建成。坝高15.5米,库容量10万8千立方米,集雨面积0.4公里,灌溉面积约600亩,水面面积约36亩。
  麻车塘水库 位于村北,1954年开工,1958年竣工。坝高8米,库容水量约6万5千立方米,灌溉面积250亩,水面积约30亩。
  屋里塘水库 位村东,1956年开工,1959年竣工,坝高5米,库容量约1万2千立方米。水面面积约4亩。
  尽到底水库 位村西,1956年开工,1959年竣工,坝高6米,库容量约1万8千立方米,水面面积5亩。
  沙塘水库 位村东,1970年开工,坝高原计划18米,今已建高15米。库容量3万立方米,水面面积约20亩。
  上塘水库 位村南,1972年开工,1977年竣工,坝高6米,库容量2万立方米,水面面积10亩。
  渠坝
  宋至清代,建有塔石坑大溪梯级坑坝,共32道,现存16道。这些水坝能蓄能排,蓄水源自流灌溉,长期以来对农作物增产保收起作用。塔石坑梯级坑坝工程,在永康水利史上,是件了不起的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体化时有几道作了修复,1989年7月23日洪灾后,村二委会重视抢修水利古迹,是年则拨款数千元修复了桐园山脚,凉亭前两道水坝。
  近几年来,俞溪头两委会更加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在国家支持帮助下,1986年投资7万元修复了石仓水库大坝,1993年至1994年投资14万元,建成三面均用条石砌建的石仓渠、麻车塘渠,东塘渠、东山边渠四条渠道。1996春投资8000元修复屋里塘水库塘大坝。是年终,又投资2万元,修复加固沙塘大坝。
  瓦窑塘渠 从塔石坑庙坛前至瓦窑塘,约长2800米。1993年建。
  麻车塘渠 从麻车塘水库至庙坛,长700米。1994年建。
  东塘渠 从东塘至下畈水碓头,长约500米。1994年建。
  东山边渠 从东塘至东山边,长100米。1994年建。
  第四节 劈山造地
  俞溪头先辈为珍惜每一寸土地,造子孙田,世世代代努力奋斗不息。据谱载:清康熙年间俞洪溪垦荒20余亩,受到知县给匾奖励。建国前以户为单位造田垦地不少。
  解放后发挥集体化优越性,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俞溪头大队15个生产队,旱地改田,劈山造田近80亩,其中最多是8队,14队。
  1975年政府号召:“农业学大寨”,反对搞资本主义,把外出的手工业人员召回家乡参加农田基本建设。1976年春为学习农业学大寨,大队成立青年突出专业队,扎营泥鳅山。泥鳅山位村东,山高20米,总面积70亩,计划造田60亩,专业队安营到位后,就日夜挖地道,搞松动大爆破,经过8个月的艰若奋斗,终于挖成深15米,长200多米,象挖煤洞一样,人车可来往出走作业,十字形大地道。9月初,地道挖成,把1万多斤炸药装填进去,在松动大爆破时刻,县领导人来逢仁等亲临观看,大后山、后塘山观看者人山人海。经过这次松动大爆破,劈山造地,1978年后种上杉木。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