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6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村民生活
分类号: C924.2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宋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村民生活发展情况。
关键词: 村民 生活 俞溪头村

内容

旧社会,村民缺田少地,以种植粮食为主,多租种常产田、学田、祀田和富户田,交纳租谷供祠堂常主开支,租额数量一般约为产物的20%左右,所收佃租用于祭祀,并用于助学奖,救灾济难等公用事业,而一般佃户,只能勉强度日,如遇灾情,往往缺吃少穿,不得温饱。有的村民闲时出外做手艺,藉以度日。
  建国前村民生活水平低,一般家庭生活都以豆类,乔麦,蔬菜,瓜,毛芋之类代粮,有二稀一干是中上水平之家,青黄不接时,则以野菜,山上柿树叶充饥。
  解放后,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走合作化道路,推行兴修水利,水稻单季改双季,品种高秆改矮秆。合理密植,化学肥料的应用,粮食产量逐步上升,经济收入增加很快。
  1958—1962年,从上到下,搞“一平二调”,讲孚夸,刮共产风,办食堂,户不动炊,曾出现过“饿,病,荒”。村民纷纷上山寻野菜等度日,一部分村民外流江西福建等地,1963—1965年政府实行政策调整,鼓励开荒,种田头地角,分猪饲料田地,村民生活逐步好转,直到七十年代提倡实行科学种田,才由缺粮村变为自给村。
  1980年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才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基本自给有余,村民利用当地山多地多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林果业。林果业经济收入成为支柱产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村民纷纷从传统的农业粮食生产中,去从事工业和第三产业,全村900多个劳动力中,从工商外出人员400个,占劳动年龄人数的45%,经济收入大大增加,1995年统计,全村存款额在200万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 不光讲吃饱,而且更注意营养价值。
  饮水 九十年代前,主饮井水,洗涤则用溪水,塘水,现在普遍用自来水。
  服装 五十年代前,一般都是自种棉花,自纺土布,穿破了缝缝补补,衣着颜色以青,白,黑为主。七十年代流行卡其布,八十年代后化纤进入市场,衣着服饰开始五花八门大变样,风行茄克衫,西装,风雪衣,滑雪衫等,进入九十年代,女子兴连衣裙,超短裙,旗袍等各式新颖时装,衣料除棉布外,化纤,毛料,绸缎,皮裘等品种日益流行,人们审美的观念,从耐穿转向美观。
  鞋帽 七十年代前,都是家庭妇女自做自穿布鞋为主,只有雨鞋,皮鞋,军鞋才从商店里买,旧时雨鞋用毛竹制做的木履板。九十年代后,鞋种类繁多,兴穿各色皮鞋,旅游鞋,少林鞋。皮鞋有猪皮,牛皮、山羊皮、人造革、因人而异。旧时村民上山下地脚穿草鞋,戴小凉平头帽,雨天穿蓑衣,外出戴纸伞,冬天戴棉帽,现在劳动一般戴草帽,雨天戴布伞,穿雨衣。
  家庭用具七十年代前,兴木制花床,八仙桌,大橱等传统家具,后渐流行各种时新式样,进入八十年代,更是更新进步,花样多变,床类从高低床,棕棚床,发展到席梦思,新式衣橱,高低柜,床头柜,梳妆台,沙发,彩电,冰箱,缝纫机已很普遍。制作家俱用料,从松木、杉木、樟木、柏木、进而用钢料、塑料、三合板、铝合金。家具的油漆,由红色趋向淡黄,白、绿各色,由天然土漆发展到合成树脂漆,在结构上由单式转向组合式。
  全村现有老人310人(男60岁,女55岁以上),其中80岁以上31人,91岁以上5人,现健在最长寿者杨采葑,已97岁,尚能从事家务劳动。每年村委会都要上门慰问80岁以上高龄老人。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1995年春开始,对村干部及30岁以下的村民,实行综合人身保险。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