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俞溪头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6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姓氏
分类号: C924.2
页数: 14
页码: 29-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宋代至1997年浙江省永康市石柱镇俞溪头村村民姓氏发展情况。
关键词: 村民 姓氏 俞溪头村

内容

据1996年统计,俞溪头村545户,1757人。户主姓氏除俞姓外,尚有胡、陈、应、李、郑、吕、王、黄、周、徐、芦、程、朱、汪、吴、楼、林、杨、富、郎、梅、杜、陆、郭、范等其他姓氏。俞溪头自然村1629人,大箬坑88人,柯陈31人,九里4人,陆色3人。
  俞氏
  据元贞元年(1295)《俞氏宗谱》陈安可序载:俞氏源于轩辕时名臣俞跗之后。轩辕后与岐伯俞跗相与参论奇经,辨察药性,以济群生。俞跗是当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著名医学家。至汉有司徒俞椽连,驸马都尉俞杨,奉诏讨平西,功封河间郡伯;前赵有中常侍俞容;三国时吴有都督俞赞;晋有将军俞纵;唐武后时,有直言之士俞文俊。后子孙繁衍,至山西河间有俞天锡者,生渊叟、渊叟生松、柏、〓。松生火、焰。柏生炽。〓生炎、飚。火生元老、秀老。焰生大老。炎生黄老、苍老。炽生素老。飚生玄老、清老。
  宋景德四年(1007年)御史中丞,兵部侍郎通议大夫俞〓,字景叔,扈驾高宗南渡,先家于温州,后迁台州仙居九郎溪俞家店。其孙百行三俞苍老,字太原,号冲虚。幼时从陈述古先生学,通易义,工诗文。赘本里吴氏,家颇富裕。当时与豪侠有忤,即变卖家产,迁居永康城北10里许横山殿前,置产建屋而居。横山殿前有条溪,溪水常年川流不息,对过往行人横绝通衢,俞苍老乃捐资命工造石桥,以济来往,人皆感其德,命名其桥曰俞公恒济桥。居数年后,因那里的土地贫瘠,再迁于合德乡高厚(又名后山头),爱其山秀水清,土地肥沃,遂拓置产业,务积善德,视名利如草芥,又私设义塾乐育英才。
  俞苍老生高、厚、隆3子。俞高,字彦明千行一,居东阳昆山,配应氏,生2子,长曰盎,字一清万行一,幼曰盅,字一正,万行四。
  俞厚,字彦博,千行一、葬俞皮,与陈龙川(陈亮)为同门友,有《游东山诗文稿》存世。淳熙二年(1175)登进士第,擢陕西凤翔眉县县令,升需州军民事。配章氏,生2子,长曰益,字一宁,万行三,幼曰盛,字一诚,万行五。其后裔聚居永康俞皮,下塘头、前俞、三井头、长塘头等地。
  俞隆,字彦广,千行三,资质聪明,配李氏,生1子,曰俞盘(1234—1306)。俞盘万行二,号竹溪,配可投应孟明之女,生四子,一女。长子曰恭,字敬夫,巽行一,居赤岩口,其后裔今徙居云山,溪心、马竹岭及石溪各地。次子曰良,字谦夫,巽行二,居厚塘书院。巽三女俞院君,嫁湖塘陆。三子曰温,字逸夫,巽行四,居麻车口,后裔有迁俞塘口及丽水市仙渡乡大路边、缙云县岩前、青田县周山至光绪十一年(1885)有咸行俞高种者,因做生意而回迁俞溪头等地。幼曰敏,字纯夫,巽行五,居洪洲永泉,即郡马公也。
  俞敏(1265—1324),一代伟人,世以诗书相传家,以礼法自守,行仁义之风,首创编纂俞氏宗谱,配宋室赵氏,继娶胡氏、周氏、施氏,生2子,长曰昶,次曰旭。俞昶云行四,迁李溪。俞旭,云行六,为柯陈陈安可之婿。旭又名大亨,字翼之,幼时好学,黎明即起,学而不厌,少年志成,器宇不凡,继承父志修谱事,托陈安可作序。
  俞旭擢为江西信州提举,又升福建市舶提举,生2子,长曰端明豫行八,次曰端朝豫行十二。端明(1308—1376)生2子,长曰仕宏,字光大,恒行一,博学群书,与李草阁相往来,李曾有《别光大山居诗》,在县志上尚存。幼曰仕㳽,字光献恒行三,迁居天表。仕宏,有3子:澄、濬、潜,其房号为松,竹,梅。
  端朝,名拱(1247—1325),与刘伯温相友善。北上应试时,刘为作诗赠送,登元至正八年进士第。敕为司辇升翰林修撰。生1子,仕强,字光远恒行二,居后塘书院,至明俞德瑞,迁缙云北山,其后裔再迁胡宅口、李庄、岱石、大山等地。
  孚行一俞澄生2子,曰牛、曰远,即颐行四,颐行二。俞牛生熠、煇、焺、忠,其房号为:文、行、忠、信。俞远生熺、康、宁、泰,其房号:元、亨、利、贞,即上8房。孚行三俞濬生5子曰:马、驹、骡、犬、芳,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为下5房。
  孚行一后有迁居丽水碧湖石牛、金华东平洋。永康王上店、端头、东山头、后仁、下王等地。孚行三后有迁仙岩及丽水花街、德清南埭圩等地。
  孚行六俞潜,其后裔谦行俞成德迁居上丁,又有迁东阳横店雅堂,及官塘下等地,子孙繁衍不能胜举。
  俞氏行第,自苍老百三公始,传至震行,已有31代。据民国26年宗谱载,原始通第字行一世至六世为“百、千、万、巽、云、豫”。七世至十四世,赤岩口、麻车口、俞塘口、厚塘书院、李溪派,曾一度各自立为行第,各自取名。
  分第字行七世至十四世:
  洪洲派为“恒、孚、颐、蒙、泽、泰、乾、谦”。
  赤岩口派为“恺、悌、文、行、忠、贤、善、庆”。
  麻车口派为“英、俊、得、华、安、全、富、宁”。
  湖塘口派为“英、俊、正、荣、仁、祥、连、兼”。
  厚塘书院派为“名、盛、宗茂、兴、幸、大、乾”。
  李溪派为“礼、寿、厚睦、贵堂、益。
  至明代永泉公俞希声,四处奔走,遂与族人立义,从晋行始合谱辑修,终成一体,源传至今,亦当依此。
  从十五世开始合第字样为“晋、升、萃、复、丰、需、咸、临、艮、益、坤、鼎、同、师、有、明、震、济、渐、观、兑、节、壮、彝”。
  祖祠 俞溪头村有俞氏宗祠、颐七六公祠、德高公祠、德信公祠、沙泉公祠、俞洲公祠、廷缵公祠、可亭公祠和清正公特祠。天表村有“仕㳽公祠。仙岩有“俞根公祠”。赤岩口有“炳通公祠”,缙云眼前有“俞氏宗祠”等。
  俞氏宗祠 位于俞溪头村西北边,祠堂坐北朝南,有前后二天井,东西厢房12间,整个建筑朱漆油画,曲梁檐柱,雕刻飞鸟走兽,技艺精湛,大门进去前厅建有大戏台,夹厢有戏房。中进有四天王大园柱,两个人才能合抱住,梁上悬挂历代祖先功名匾额,堂扁上书有“敦睦”斗大大字。后进地基高于前中进,后堂设神案,供神位,堂中奉祀列坐百千万巽以后十六代先祖,三百余个神位。后进与中进有穿堂连接,穿堂宇台屏风上,画有《西游记》人物故事,妙趣横生,动态各异。穿堂二侧有左右小天井。左栽金桂,右栽银桂,花木枝繁叶茂,天井两边厢房上有两大磨刀石。门前二侧有旗杆石礅,左边祠堂角建有石亭式字纸焚烧炉,俞氏子孙在此读书求学,废旧字纸不得乱丢,都要投入石炉焚烧,以示对知识尊重。祠堂前为广场,场地空旷,昔是村民游乐中心,元宵灯会,迎案,打罗汉等文体活动均在此举行。民国以来一直是小学校舍,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因破“四旧”而拆除,今尚留宗祠大门口石。
  颐七六公祠 位于村西,坐北朝南,大二进,东西各有厢房2间,前后曲梁檐柱,均有雕刻鳌鱼、吻兽、飞禽、各种花卉,朱漆油画。后堂供祀着颐七六公“俞芳”等神位。俞芳,字克茂,配杨氏,堂名曰“肃伦”。前进挂着俞芳下八世孙、清进士俞有斐公等先贤匾额。清咸丰年间,是祠因战乱被烧毁。同治辛未年间,祠下理事,若涔、若枝、美基、冀杭、崇星、崇倘、临海、永清等与众嗣商议,仍在其旧趾,重而建之,越年余,遂得告成。道光丙午年间,应竹轩先生讲学祠内。民国时期是龙溪乡、合德乡乡公所办公用房,解放后作公房,供销社店屋。
  德高公祠 位村南,崇祀蒙十一府君俞焺。俞焺,字德高,中房祖,下分麟、凤二房,坐东朝西,大三进,五开间、二天井、左右厢房各7间。民国辛未冬(1931)在益元、爱春等发动族人建造。五十年代为村农会办公房、民校校址,集体化时作大队办公室,今设有碾米机厂。
  德信公祠 位村东上宅。坐北朝西,二进大三间,左右厢房六间,祀祖蒙十九府君俞忠,其族下子孙于在民国辛未(1931)建造。
  沙泉公祠 位村北。翠屏山脚大塘边,祀祖俞敬,号沙泉,重修于民国37年(1948),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二天井,祠宇建筑,气势雄伟壮观。大门进去,前天井栽有二柏树,大门牌坊顶端耸立一把高米余铁制的方天戟,1951年毁于大火。
  俞洲公祠 位于村南,坐北朝南,二进大三间一天井,祀祖俞洲,民国28年(1939)建造,解放后作民房。
  廷缵公祠 位村西。二进,一天井,祀祖萃行俞廷缵,有《太妃遗风》匾额,登载堂上,其族下子孙在锦堂、毓堂、寿康、加金、思妥等人发动下,于民国庚午(1930)建成,解放前后作校舍,1986年后作民房。
  可亭公祠 位于村西。坐西朝东,三进二天井,建筑结构,深红油漆雕刻各种花卉飞禽,辉煌有章,祀祖双兴,号可亭,其子化鹏,从麻园塔回迁洪洲,为纪念先父于民国10年(1921)建成,解放后分给村民居住,1972年焚于大火。
  清正公特祠 位于村南。坐东朝西,二进大三间,祀祖高种,字清正,从麻车口迁居洪洲,民国丁己年(1917)建造。解放后作民房。
  俞溪头自“百三公祠”创建以来,每年春节、春分、清明、秋分,冬至等节日,四时均要举行祭祀祖先活动,习俗一直延伸至解放初自行消失。每个大小祠堂,均置有田地、山和房屋等常产。常产田出租给子孙佃户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赈济灾荒,子孙读书等费用。祭祀活动的参祭人员,均为俞氏男姓子孙,由主祭家长及其理事带队拜祖宗,祭拜仪式隆重而严肃,祭祀前都要沐浴斋戒,衣冠整齐。祭祀团拜结束后,各大小祠堂,根据自已的财力情况,按男丁分份子,有的分麻酥、有的分小麦饼等等。祭品的陈设均以花烛、茶、果等食品摆在香案上,每个祠堂要悬挂号有“历朝科甲”的灯笼,祭品除夕、大年初一、初二摆供3日、元宵摆供5日。
  俞氏大宗对于子孙日常道德规范管理极严。每年大年初一,对于违反族规者,管事人员根据集体禁约作处罚决定,轻财处以全村俞氏人每户分发三筒小麦饼肉,重则削谱行第以示教戒。
  祖墓 俞氏祖墓,主要有百三公墓、千三公墓、万二公墓、上宅后山墓群、上庵山墓群等等。
  百三公墓,座落在沍浒岭,离俞溪头5里许,在原麻车口宅北,赤岩口宅西,故称金交椅,上至岩石,左右流水山环,与妻吴氏合葬。
  千三公墓,座落在百三公墓右侧,与妻李氏合葬。旧时俞氏子孙每年清明,首先要在这里祭拜,然后再祭拜其它先祖。
  万二公墓,座落在书院后山师姑平下,建冢于美女裹脚风水宝地上,暨安人应氏合墓,墓葬土堆巨大,墓前以石柱,石板砌成,祭坛三级延伸,可容数百人祭拜,据传万二太婆应氏,邀风水先生相地,说这块风水宝地,如“葬师姑平上,要封相拜侯,葬下则千子万孙,历朝科甲”,万二太婆最后选择后者作为身后安息处。万二公墓左右,还有八世祖孚二公、六世祖豫十七公、九世祖颐一公和安人杨氏墓。
  上宅后山墓群,四世祖巽五公墓,座落在后山脚塘上,右环左抱,山秀水清,历代生俊杰受福之地。墓高土堆如山,墓前石柱、石板砌成,祭坛分上中下三级,现墓前建有民宅,周围有云六公俞旭、豫三公、恒一公俞仕宏、恒二公俞光远、恒三公俞仕㳽、孚一公俞澄、孚六公俞潜、孚九公、颐二公、颐四公与安人徐杨氏合墓。恒二公有碑云:“公始迁洪洲曾孙也,裔孙安孙玘等,念惟水木本源,溯公而上,凡七世,名立墓右,以彰世德,庶后之人知所瞻思云正德丙子清明日志。
  上奄山墓群,孚三公,坐落上奄山,竹派下五房祖,1993年其裔孙已重新立石碑,以便祭祀,其周边有颐六公,蒙五公,萃358公等等诸墓冢。
  枫树头墓葬群:有豫六公、颐七公、蒙九公、蒙十一安人周氏、蒙二十公、蒙三十一公等墓葬。
  巽一公墓,在赤岩坑口竹园后山,(现被杨溪水库淹没)。
  巽二公墓,在长塘坞。
  巽四公墓与云一公墓在李坞坑。
  沍浒岭墓图
  百三公墓,座落在沍浒岭,离俞溪头5里许,在原麻车口宅北,赤岩口宅西,故称金交椅,上至岩石,左右流水山环,与妻吴氏合葬。
  千三公基,座落在百三公基右侧,与妻李氏合葬。旧时命氏子孙每年清明,首先要在这里祭拜,然后再祭拜其它先祖。万二公墓,座落在书院后山师姑平下,建冢于美女裹脚风水宝地上,暨安人应氏合墓,墓葬土堆巨大,墓前以石柱,石板砌成,祭坛三级延伸,可容数百人祭拜,据传万二太婆应氏,邀风水先生相地,说这块风水宝地,如“葬师姑平上,要封相拜侯,葬下则千子万孙,历朝科甲”,万二太婆最后选择后者作为身后安息处。万二公墓左右,还有八世祖孚二公、六世祖豫十七公、九世祖颐一公和安人杨氏墓。
  上宅后山墓群,四世祖巽五公墓,座落在后山脚塘上,右环左抱,山秀水清,历代生俊杰受福之地。墓高土堆如山,墓前石柱、石板砌成,祭坛分上中下三级,现墓前建有民宅,周围有云六公俞旭、豫三公、恒一公俞仕宏、恒二公俞光远、恒三公俞仕㳽、孚一公俞澄、孚六公俞潜、孚九公、颐二公、颐四公与安人徐杨氏合墓。恒二公有碑云:“公始迁洪洲曾孙也,裔孙安孙玘等,念惟水木本源,溯公而上,凡七世,名立墓右,以彰世德,庶后之人知所瞻思云正德丙子清明日志。
  上奄山墓群,孚三公,坐落上奄山,竹派下五房祖,1993年其裔孙已重新立石碑,以便祭祀,其周边有颐六公,蒙五公,萃358公等等诸墓冢。枫树头墓葬群:有豫六公、颐七公、蒙九公、蒙十一安人周氏、蒙二十公、蒙三十一公等墓葬。
  赤岩坑口竹园后山墓
  巽一公墓,在赤岩坑口竹园后山,(现被杨溪水库淹没)。巽四公墓与云一公墓在李坞坑。
  还有胡拾山的云三公,下坟山的豫五公,宫房洪茅山颐三公与安人陈氏,羽房大墓的颐七六公俞芳,蒙八公墓等等。行房雅泉山蒙四公,忠房下寮西山蒙十一公,信房桐园蒙十九公,仙岩后山乾一百十三公俞根暨安人柯氏墓等等。
  其他姓氏
  柯陈陈氏 始祖陈宗元,由括苍卜迁洪州寿溪,复由寿溪徒转徙于柯陈。迄今有近千年历史。
  范氏 自太傅范士会居河南范县,为范姓之始,至柱国公范隋为良乡县主簿,后调任浙江处州(丽水)县丞,生3子:梦龄、均、壤。均居缙云县学口。其长子梦龄官苏州粮料判官。时中原动乱,遂留家姑苏吴县。传至五世孙范仲淹,官至北宋兵部侍郎,死后谥文正。范仲淹再传至四世孙范开基,由姑苏(苏州)徙居永康洪洲。万二公范开基九世孙范谅,认为九里环境优美,又从洪洲迁居九里。从范仲淹四世孙范开基传至今为33代。范氏字行次序为“万千再衍昌隆文庆绍广进文忠厚和升裕茂盛明元通德福善宝安康荣华发达百”。
  大箬坑胡氏 北宋时,胡凤十二世孙胡远从丰安(今浦江)迁居永康龙山,析居龙山边,明末从龙山边徙居洪洲陆色,清初再转徙大箬坑。
  缙云李氏源出陇西,后有李旬者,任仙居县迪功郎,御冠苍山,卜居上畈,越四年至李柳徙于缙云银塘,又子孙繁衍至十九世李良德(1759—1818),在清乾隆年间迁居永康洪洲,从李良德为1代传至今为8代。
  陈山头郑氏 南宋时,千十公始自台州迁居永康。其子孙析居陈山头,再徙西卢。洪洲俞氏大宗为做佛事活动于清咸丰年间,邀请郑双枝父迁入俞溪头。
  胡堰街胡氏 宋元祐元年(1086),建宁崇安胡志宁任永康知县。
  任职期间,留家于永康城由义坊,后析居胡堰街,清道光年间,胡堰街胡崇赓,在俞溪头俞氏大宗祠塾馆任教,与俞氏之女结婚,遂居俞溪头。至今已传6代。
  榔山殿陈氏 唐武德三年,进士吏部尚书陈光忠由开封迁居永康尚书堂,后徙东阳根溪,转迁官桥。尔后至陈符回迁根溪。其八世孙陈大倍,又从根溪回迁永康后渠(峡潭下)。至陈乔公转徒下鲁。后至陈有幼子陈应月分居新楼李宅,再至陈阿苟子陈国立因俞溪头为佛事活动,俞氏大宗邀其析居俞溪头。从陈国立1代起已传至第5代。
  兰溪杜峰吴氏始祖吴大春,大约在清咸丰八年(1858)间,太平军入侵浙江兰溪,因战乱波及,从兰溪迁俞溪头,传至今为6代。
  古山陈氏 抗日时期,日军入侵永康古山,因战乱波及逃难,陈有银为做饮食生意卜居于此,从陈有银1世传至今为4代。
  芝英应氏 应昌东于在1950年,为在俞溪头开染布店,卜居于此。从应昌东1世传至今为3世。
  姓汪汪氏 始祖汪金泉孙汪宝树,1962年徙居俞溪头做砖瓦,在李宝水家招婿。从汪宝树1世传至今为3世。
  第二节 村民生活
  旧社会,村民缺田少地,以种植粮食为主,多租种常产田、学田、祀田和富户田,交纳租谷供祠堂常主开支,租额数量一般约为产物的20%左右,所收佃租用于祭祀,并用于助学奖,救灾济难等公用事业,而一般佃户,只能勉强度日,如遇灾情,往往缺吃少穿,不得温饱。有的村民闲时出外做手艺,藉以度日。
  建国前村民生活水平低,一般家庭生活都以豆类,乔麦,蔬菜,瓜,毛芋之类代粮,有二稀一干是中上水平之家,青黄不接时,则以野菜,山上柿树叶充饥。
  解放后,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走合作化道路,

知识出处

俞溪头志

《俞溪头志》

本志记述以俞溪头村为主体,同时也记叙由俞溪头析居的有关村落。全志共分十五章,前设概述、大事记、后设后记、世系图录。世系图录中以俞姓为主,其他姓氏按进村先后顺序排列,包括俞、胡、陈、范、应、周、李、杜、郑、王、吕、郎、吴、富、程、杨、徐、梅、芦、楼、林、朱、黄、汪、陆、郭等26姓氏,男、女同样入编。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厚
相关人物
俞隆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俞溪头村
相关地名
俞氏宗祠
相关地名
颐七六公祠
相关地名
德高公祠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