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图书馆
永康图书馆
机构用户
永康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文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娱
分类号:
G807.4
页数:
8
页码:
113-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文娱、演戏、迎龙灯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文化体育
文娱
内容
演戏 文化娱乐,历来是河头村民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平时喜欢猜谜语、唱山歌、讲故事,还喜欢听曲艺艺人演唱的鼓词、铜钱棍、道情。而请剧团来村里演戏(俗称做戏),是村民最为欢喜的传统文娱活动。
农历十月初三,是河东坊本保老爷生日,每年这时候,河头就要请有名气的剧团演戏。
八月十三,胡公生日,轮到河头“归案”的年份,也要演“归案”戏。这是必定要做的“日子戏”。民国17年(1928)“归案”时,有新新舞台(戏台搭深塘边朝下台门)和李庆福班(戏台设下台门口,台朝内)两个戏班子演出。
在黄瓜开摘之时,村民也常凑钱请戏班子来河头江城桥头或上溪滩做“黄瓜戏”,同时宣布“黄瓜禁约”。
正月元宵灯节后,有的年头也要做戏。
解放以前,来河头村演过戏的班子有东阳的老紫云班、新紫云班、大荣华班,永康的新新舞台、大联星班、团体舞台以及古山的小侬班超然舞台,缙云的缙东舞台,浦江的浦江班等。这些剧团大都为三
合班,演婺剧为主。
河头戏场(露天晒坛)地理位置适中,平坦宽敞,环境舒适,村民观看踊跃。不少村民还要接乡下亲友来看戏,周邻观众也潮水般涌来,因此演出特别热闹。剧团水平高低,演出好坏,名声马上四面传播。河头人热情好客,对剧团演出总是尽量给予方便和帮助。过去祠堂管事吕昭忠,是个“戏紫苏”(内行),剧团演出事宜都由他为主安排。许多剧团来县城演出,都要先到他家拜访。吕昭忠点的戏,既迎合年轻人的兴趣,又对着老年人的胃口,武戏文戏兼顾,男女老少皆大欢喜。
河头戏迷不少,内行人很多。哪个班子演出中出了差错,就会被戏迷们发现,评头论足。因此,各个戏班既欢喜到河头演出,又都十分认真、卖力,不敢稍有懈怠。
至今,一些老辈人谈起演戏来,仍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他们还记得新新舞台的李朝梭正生,绍雄小生,潘宝叶大花脸,黄德银小花脸,李亨攀二花脸,森水花旦等永康著名角色。对该团演出的《僧尼会》、《还金镯》、《九件衣》等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对朝梭主演的《九件衣》,他那吐词清楚,字正腔圆,有声有色的表演,印象深刻难忘。有些村民在日常生活或劳动中,还会哼唱戏文。1980年以后,曾有浙江婺剧团、江山婺剧团、义乌婺剧团、丽水越剧团、缙云婺剧团、安徽南陵黄梅戏剧团、永康婺剧团、武义婺剧团和永康、武义县农村婺剧团等来河头演出,每次都在城内引起轰动。
1992年,河头村投资28万元,在前花园晒场新建了固定戏台。台口宽9米,台深8米,侧有乐池,后有灯光布景区,规模与专业剧场相差无几,能接待大型专业剧团演出。
迎龙灯 永康的灯节,从正月十三上灯,至十八收灯(城内实际要延至廿日才结束)。城内旧时是四太祖十六坊所属地域,按俗定
日期迎龙灯,年年不变。如果在俗定的日期里,因天下雨即延至灯节之后迎。灯节中当以元宵夜最为热闹。河头村迎灯恰好定在正月十五夜。
河头村龙灯(桥灯)的龙头别具一格,显得非常威武。传说其模样是仿照白垤里村龙头岩的形状制作的。过了年初三,几个扎灯巧匠就到祠堂里糊扎龙头,直至正月十四完工。
抬龙头者四人,一定要挑选年轻力壮的新郎官,上台门两人,下台门两人。左右有护卫,还有两人走在龙头前面用手托起长长的龙须。四人(常主理事)执香,手提灯笼引路。执香者必须身穿长衫,头戴新帽,脚着新布鞋,以示吉祥。此外还有敲锣打鼓吹唢呐的乐队,伴于龙头前。河头村龙灯的桥灯壳也与各坊不同,大男灯的灯壳呈长方形,染成大红色;非大男灯的灯壳呈正方形。灯衣由灯会统一印制,连同骨架发到迎灯户自糊。灯衣用木版雕刻,有渔、樵、耕、读以及上下端八结的图案印刷,绘上颜色。灯亮之后,无论是近观还是远看,都十分精彩壮观。
正月十五日这天,龙头去前太祖庙朝殿,送龙头珠,所谓“起龙”。下午三四点钟大男灯、桥灯汇集到祠堂前广场接灯。大男灯就是村民中去年凡生第一个男孩者迎的桥灯,其桥数视实力而定,有的10桥,有的20桥不等。世葵公生囡也迎过5桥。据说,先前迎大男灯者,正月十四就抢灯,后来族上规定:大男灯与桥灯同样在正月十五出灯,按男孩的出生年月日时的次序接灯。
龙灯起灯之后,先到河头村的田畈去望麦,以兆风调雨顺,禾丰稔熟。其路线是从祠堂前到后曹畈、高沿畈,经颜店湖、花银坛转许码头归城,龙灯要在后曹桥边和望春门外分别下马。这时附近的村民都挑着三牲前来请龙头,祈求赐福与吉利。
河头迎灯的队伍非常庞大,首先是“狮子”开路。“狮子”分狮子图(单狮图、双狮图、三狮图、九狮图)和滚地狮子两种。狮子图的狮笼由4人抬扛,笼前伸一长杠,杠端悬有绣球;笼的四周,饰有各式花灯。狮子分别有人用船纤(绳)在狮笼后面跟随拉引,使狮子自如出入笼子,上下左右起舞,时而戏弄绣球,时而冲向人群,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配之铿锵热烈的锣鼓声,异常威武。滚地狮子用麻丝与布做成,毛羽染成棕红色。每狮内有两人,前者手擎狮头,后者背负狮身。舞时,有一驯狮人,身着短衣,身扎腰带,手舞狮球引路。舞狮者动作协调地随着狮球上下左右舞动,有时滚地,有时腾跃,伴之阵阵有节奏的锣鼓声,令观众精神振奋。
接着是大头娃娃,青、白、鲤、鳜(谐音青白连卷,意为科举连连高中),台阁,转车的队伍。
随后便是花灯队。河头的花灯以品类多,造型巧,装饰美而闻名全城。牡丹灯、花篮灯、七线灯、鱼灯、虾灯、人物灯都维妙维肖,精彩纷呈。如织袜女工灯、手不停地摇转织袜机,两只眼睛盯住袜头,有如活人。还有那《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的戏剧灯,灯中装有机关,能够表演出不同的动作。此外,还有按十二生肖扎的灯,猴年就扎猴子灯,鸡年扎鸡灯。牛年扎头大水牛,牛角峥峥,一对大眼睛嵌上两片凸玻璃,点上蜡烛后,炯炯有神。每年必扎新时灯。花灯都由各家制作,千姿百态,精美雅致,显示了河头人的聪明才智。所以城里人说,花灯要看河头灯。因此,河头迎灯夜大街上看灯的人特别多,两旁店铺的爆竹也放得特别热闹。
最后的灯队是龙灯。龙头前面,迎着一对虎头牌,两面大锣,鸣金开道。沿途有许多奶奶、外婆、妈妈抱着小孩子在龙头下钻来钻去,祈求“快长快大,身体健康”。
迎龙灯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剧烈文体活动,体力的消耗特别多。因此迎桥灯者,都是青壮年,个个腰缠小白布,腿裹绑腿,脚穿草鞋(以防滑)。跳(跑)灯时大家把桥灯柱举过头顶,拼足全力往前奔跑,其中只要有一人体力差一点,缺乏耐力,就会有危险。两旁观众兴奋热情地高声呐喊,为迎灯者鼓劲助兴。
河头灯队进城后有固定的线路:从望春门经山川坛、永宁坊、县前、溪下街到运动场(在西津桥西北边,今木材公司和皮革厂一带)。运动场场地宽阔,在此团灯、翻身,可尽兴表演。继后,沿丛桂坊、过虹霓太祖庙前,进西街,折上街,顺游而下过皇华坊,回县前,过仁政桥,转河头溪沿。大男灯在皇华坊前抢头红,各抄近路抢先回家。有的从仁政桥河头溪沿跑灯回家、有的从衙后巷过后溪桥跑灯回家,有的干脆就从溪滩上涉水而过。花灯也各自回家。桥灯则在金门台照处,按灯分麻酥,每桥灯一筒(4双)。然后回祠堂前团灯,再拆灯回家。
归灯之后,灯会组织者摘下龙嘴上挂的小红灯(龙口珠),一盏盏送到新郎家,以兆早生贵子。受灯者,必须回送红包,表示谢意。
这是解放前闹元宵的情景。解放后,闹元宵曾一度中止。“文革”后又重新恢复,其规模并不亚于以前。从前用人抬的台阁,如今改用汽车游灯。
文艺宣传 解放以后,村民对群众性的文艺宣传演出十分爱好。1950年以来,一批又一批青年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镇、县文艺会演,屡屡获奖。
50年代,以河头村民为主的民主剧团,以卢埠塘的收入为活动经费,多次组台演出了宣传戏《李兰珠翻身》、越剧《刘海砍樵》《庵堂认母》《拾玉镯》和一些曲艺专场。参加演出的有应振松、朱月宵、朱月荷、吕华文、吕根基、徐献昌、王梅芬、李春芬等。
源自40年代高镇的民间舞蹈《十八蝴蝶》,1956年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首先由河头推陈出新,组队演出。1958年在宣传“总路线”的热潮中再次组队参加永康县和金华地区文艺会演,1959年赴杭州汇报演出,前后演出50多场,极获好评。先后参加演出的有徐兰芬、徐笑眉(花心)、朱月荷、徐正阳、吕美英、蒋彩娥、周惠董、应连娇、施绍兰、吕玉卿、吕淑红、朱云兰、童永丹、应淑菲、胡笑林等;导演、乐队有吕银蟾、陈福火、胡春美、楼学芬、吕天叙、吕振庭等。1963年,李梅珍、应梅斋,朱月宵、吕肖仁、吕松喜、吕世寅、吕子扬等十余人演出的现代婺剧《三月三》,在村里及山后卢白云水库工地为河头及外地民工专场演出,引起轰动。
1966~1975年,由共青团支部主办的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十分活跃,经常排练婺剧小戏,现代革命京剧片段,曲艺、歌舞等节目,为村内外群众演出80余场。曾晚上步行到苏川,皇渡桥,傅店等地巡回演出。文宣队主要负责人(兼演职员)有吕德胜、朱月宵、贾建强、应永忠、赵康明等人。参加演出较多的还有吕华、倪淑姬、倪淑娟、吕肖仁、吕璧华、童伟江、林同哈、朱月荷、林梅仙、吕德虎、李加尧、陈晓星、樊式宏、楼美君、陈巧园、吕维云、柯子爱、柯子惠、程秀央、赵月眉、王妙忠、李关洪、芦淑仁、卢淑芬、吕锦屏等人。
后台乐队有:应楚琴、应广始、吕松喜、吕品森、李章龙、赵朝洪、吕寿福、张家土等。在外工作的吕天军、吕天叙、徐鸿华、吕文炎等也常在节假日回村参加伴奏。
文宣队在村里演出时,往往不搭台,村民们就在场子周围自带凳椅围坐观看,演员、观众情景交融,场面动人。
文宣队演出的节目,有引进的《半篮花生》、《三搬石门槛》、《审椅子》、《一壶水》《夜修》、《男女都一样》、《张思德》、《老俩口学毛选》、《逃生》、《两代招婿》、《老生分子》及现代革命京剧《沙家浜·茶馆》(吕肖仁饰阿庆嫂,童伟江饰刁德一,林同哈饰胡司令)和《智取威虎山》(吕璧华饰少剑波、李加尧饰杨子荣、陈晓星饰孙达得,林同哈饰小炉匠,吕德虎饰座山雕,倪淑姬饰小常宝,樊式宏饰常宝父)等。由於演员角色搭配得当,演出肖似,获得观众一致赞扬。自编自导的节目,有《拔敌旗》(婺剧),《追马草》(婺剧),《欢呼中国氢弹试验成功》(活报舞),《养猪姑娘》(歌曲)、《菜农心向党》(歌舞)、《治理永康江》(歌舞,演员30人),《一心为革命》(小婺剧),《大红枣儿甜又甜》(大型游行舞蹈,50人参加)等,主要编导有吕居清、吕品森、楼美君、柯子惠等人。
当时,河头村文宣队是全县重点文宣队之一,县文化馆经常派员驻队辅导。每年参加镇、县会演,均获好评。
1980年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河头村文宣队自动解体。
群众文化活动,还有放电影。除村委会、老人协会常在节庆日包场放映外,新居新路落成,考上大学,常有个人筹资包场。尤其是1990年以来,儿女为高龄老人如胡斯娇(百岁贺寿)、卢梅姿(70岁)、吕天伦母(90岁)、吕品芳(70岁)、卢高(50岁)祝寿和吕城喜获麟孙都曾包场放电影。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