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10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卫生
分类号: G479
页数: 5
页码: 108-1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医疗卫生、医疗站、民间中医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医疗 卫生

内容

医疗站
  河头村医疗站,创办于1970年6月,当时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统一的布置而建立。站址设在河头溪沿一间10平方米的小房内。开办时只有吕璧华(负责人)、樊式宏、卢淑芬(女)3人。以后陆续增加了马彩华(女)、程健新(女)、应永忠、林益珍(女)等人。1980年,医疗站移至双眼塘沿村里新盖房屋,有2间诊室和楼上药库。这批赤脚医生,以后有的上了医科大学,现有程健新仍在村里开设河头卫生室。
  医疗站坚持“赤脚”精神,赤脚医生不斤斤计较报酬,白天劳动,晚上开诊,每人每晚给记2分工分;中草药为主,西药为辅。并且对村里行动不便的人(如腰肌劳损、关节痛等慢性病)和老人,上门诊治,随叫随到,热情服务。使村民小痛小病不出村,大伤大病有指导,方便了群众,深受村民的欢迎。
  办站开始,经费困难,条件很差,只进了一些常用器械和药品。赤脚医生曾经去环城医院培训。一般治病多采用中草药单方、验方,或针灸、按摩、拔火罐,免费治疗,只收西药费。
  当时医疗站专门组织了一个采药队伍。有年青人吕璧华、樊式宏、卢淑芬、吕一凡、应永忠、和年纪较大颇识草药的吕霖海、吕兴多、吕德成、林万源等人。他们到八字墙乡山后胡村、中山乡长川村、云山乡山后卢村、武义县先锋乡大五岭村等山区采集贵重的草药。当时交通不便,来去常常是推车步行,爬山翻岭,相当艰苦。采回后又要翻晒切制,十分烦累。大家甘苦如饴,毫无怨言。
  每年双夏期间,医疗站都派1~2名赤脚医生到田间巡回医疗,将自制的清凉解毒药和一般伤痛药送到田头。
  1974年2月,针对当时社会上肝炎病毒严重流行,医疗站在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立即从医药公司采购了一些预防肝炎的中药材,在纪念厅建了一个大锅灶,组织人员,日夜轮流煎熬药液,然后挨家挨户上门分送,为村民节省了一笔药费开支。
  1972年,有无线电专长的樊式宏还试制了针灸治疗仪,利用电针刺激提高了治疗效果。
  1975年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大队每年按每个人口拨出2元(开始时0.30元)、生产队拨出1元(开始时0.70元),作为医疗站费用。村民到医疗站就医,西药本人自负50%,长期慢性病患者自负70%。到医院治疗,经赤脚医生介绍的,治疗后凭病历、发票给予报销50%或30%;未经介绍的不予报销。
  根据县卫生部门的安排,为预防霍乱、麻疹、牛痘、卡介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流脑、乙脑、小儿麻痹、钩端螺旋体等疾病,医疗站承担了村民和民主小学、山川幼儿园、机关幼儿园的学生、儿童的预防针接种注射和药丸发放工作。多年来,河头村未曾发生严重的传染病例。
  河头村是一个血防重点村,50年代曾有数名因血吸虫病(土名臌胀病)死亡的病例。医疗站结合生产队农田建设,每年春季与各队抽出的灭钉螺人员(多时共20余人),分批到后曹畈、高沿畈、上溪滩等地一条条水沟、一根根渠道,认真查找钉螺,施药扑杀。生产队连年在水稻田施用有杀螺效力的化肥石灰氮。经过多年努力,使河头村摘掉了“血防村”的帽子。
  河头村医疗站建立以来,结合有关部门为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做了许多工作,为河头村的医疗保健作出了显著成绩。
  民间中医
  过去,没有医院,民间多用一些传统方法和偏方治疗疾病。甚多幼殇或早逝。
  民国以来,河头地域有几位民间医师,治病救人,为群众解除病苦。他们各有一二手密诀秘方,间有一般医院无法治好的病到他们那里往往能手到病除。
  童士俊(约1892~1976)中医师,兰溪中医世家,13岁就到中药店当学徒。民国时期在小桥头开有童树和药店,并亲自兼任坐堂医师。1956年联营后,在永康中西药公司山川坛门市部坐店门诊。双身孕妇有病,小儿麻疹、妇女不孕,指头筋脉折断,都有特效方剂,药到病除。能通过观察病人手指纹色诊病施医。逝世后十余年,至今尚有患者寻访上门求医者。
  洪春嬷(1883~1977) 原名张宝华,女,村人依其夫林洪春,唤她为洪春嬷。23岁时,她从一江湖女游医(俗称凤阳婆)和童士俊父亲那里学得中草药和祝由科治病本领。能以针灸治疗无名肿毒、麻疹和恶性疑难不治之症,并能结合六十甲子推算看病治病,在病者手脉关节、脚跟脉搏处一摸,就能断定有救还是无治。对贫穷无钱者和河头村民,常常免费诊治。特别是小儿科名气赫赫,数十里远近慕名求医者日有多人。吕鹿尘幼时受惊,作其他病因到处医治不好,垂危不
  愈,经她采用祝由治疗后,很快痊愈。至今她的媳妇程竹林继承祖辈医术已学到一些法门,能为村人医病。
  陈三连(1923~) 女。福建莆田山后村李金兰之媳。早年李金兰来永康以祖传秘方膏药,为民治病定居河头。金兰子李东怡早逝,乃将治病秘诀传授给媳妇陈三连,除由药店采购外,常去山野采掘草药。所做膏药用一百多种中草药、桐油、青油等煎熬制成。能治各种疔疮、烂脚、背痛、奶毒等外科疑难皮肤病。许码头一青年产妇,产后调理不善,奶道闭塞生奶毒,医院开刀,割断了3条筋脉,红肉外翻,创口径围20厘米,医了一个多月未好,医院建议开刀割除,本人不愿。后来,患者不顾亲友反对,找到三连求治。经三连用传统方法拔脓导流。搽药贴膏药,28天痊愈如初。至今和平桥头设摊经营,以这种膏药为民治病。
  和平骨伤科诊所 民国时期,由儒家人、拳师吕和平在河头开设。其武术、伤科系数代祖传,医术高超。枫林任寿志,12岁时爬树跌下,头骨开裂,有出气没进气,医院拒收,吕和平将其救活治好,且不收医金。任寿志拜认吕为义父,后应征入伍,现在永康市公安局工作。吕和平文化不高,但一些重要药方,子午流注等皆能背诵应用。有一妇女仅由三步楼梯上跌下,看起来伤势不重,上门求治。和平时已瘫痪,根据少妇跌伤时辰及部位,拒绝医治。以后对女婿周业红说,该妇人受伤时辰和部位已使内腑重伤,活不过3天,无法挽救了。过了3天,妇女果然去世了。有一伤者家属拿了别的医师开的药方来请教,看过方后,吕和平说,药用的不错,但要病家两帖作一剂煎服,很快治好。吕和平说:用药如用兵,兵少,虽用到点子上,吃不坏也治不好。这是因为医生一般都只开保险方,不敢冒险用够份量。和平医术未有传人,仅幼女吕筱梅掌握了三四成。至今仍有慕和平名头,来永康向筱梅求开药方的。河头吕德东从和平处学会一手捏出臼接脱壳(下巴颏)的本领,免费救治了许多患者,也已颇有一些名气。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