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河头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9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手工业
分类号: F406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河头村手工业,源远流长手工业的情况。
关键词: 河头村 工业 手工业

内容

河头村手工业,源远流长。“男务耕读,女勤纺织”的风俗在明代就已形成。由工匠带一二个学徒,在家经营,亦工亦农,农闲季节务工,农忙季节务农。他们吃住在家,务工在家,甚至产品也在家销售。也有出乡、出县、出省流动经营的。他们走南闯北,朝行暮宿,四海为家,串村走巷,上门为群众加工和修理生活、生产用具。流动经营一般来去半年。正月出门,夏收夏种回乡;八月出门,十二月回家过春节。
  民国时期,村上有造船、织袜、织布、砑布、制伞、打白铁、竹器、箍桶、做香、制翡翠、制鸭子粉等手工业作坊和小厂。
  造船作坊 因永康江在河头的几个码头水较深,随着航运事业发展,河头村的造船业亦随之产生。最早有吕长源、吕长兴兄弟俩创办的造船作坊,后来又增加陈金璧、陈金桂兄弟俩。吕长源、吕长兴歇业后,又出现吕宝洪等开办的造船作坊。同时还有专做船篷的作坊3家。
  船分装载货物的尖头木帆船和平头渡船两种。均以船底长度为造船议价单位。永康做的一般都是5舱船,底长为鲁班尺3丈2尺。船底板为松板,船墙为杉板,隔舱梁为樟树,挂帆用的桅杆为杉树。船头尾两边叫前、后溜篙。溜篙为香椿树(香椿树既硬又坚韧,不易磨损)。橹为杉树,桨柄为毛竹,桨板为厚杉板。船板嵌缝用葛藤根放在水中浸胀,敲软,掰细如丝,加石灰、桐油再敲成干糊状即可。而船篷是用毛竹劈成竹篾,编织成网状。式样有方孔、桂圆孔、菱形孔数种,两网中间为箬叶。盖于船上者叫船篷;盖于其它地方者,叫箬篷。
  茂昌袜厂 民国14年(1925),吕方山、吕方扬等集资创办。有织袜机约40台,女工50多人,厂设吕五宗祠内。民国15年(1926),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全厂罢工,上街游行。
  吕瑞林袜厂 民国21年(1932),胡斯娇购办4台织袜机、1台布机,雇用女工4人。到民国34年(1945),已约有18台织袜机、4台布机,6件棉纱,成品袜300打,白布30匹的资产。
  鸭子粉厂 从金华运来一种特殊的白石块,捣碎碾成细粉,加上香料制成鸭子形块状,为当时妇女擦脸用的化妆品。
  翡翠厂 用彩色青田石雕刻成蝴蝶形、八卦形、方形、圆形的各种翡翠,为缝在帽上、包头巾上的装饰品。
  砑布作坊 由裕丰布店创办。把浆染过的兰布、白布,用很大的元宝石反复来回砑压,使其挺实发光,称为上乘“竹布”。
  解放后,个体手工业开始走合作化道路,生产工具折价入组,生产资金由组员投资,原材料包干使用,余者奖,缺者赔。报酬按件计算,多劳多得。村里有打白铁和机械修理等手工业小组。
  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大搞升级并社转为公社所有制企业。由于体制盲目“提前过渡”,使正常发展的手工业遭到严重挫折。1961年对手工业进行调整,恢复为手工业社。1962年缩减、整顿手工业队伍,到1963年手工业小组发展扩大为队
  办企业。1968年队办“农丰五金店”开张,除打白铁、机械修理外,还制造各种毛主席像章、语录牌。1970年党支部书记吕德胜和李梅珍带头创办“农丰农机修配站”,生产C608劳动车床,产品销往省内外,为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1971年,村里办起“农丰木雕厂”,有20多名青年男女参加学习凿花。

知识出处

河头村志

《河头村志》

出版者:黄山书社

记载了河头村八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历史沿革,以及山川地理地貌的演变,翔实地记录了该村的政治、经济、人文等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头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