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土地规划与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92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土地规划与保护
分类号: F301.23
页数: 14
页码: 187-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市土地规划与保护情况的具体内容介绍,主要介绍了土地规划和土地保护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永康市 土地规划 土地保护

内容

第一节 土地规划
  永康建县直至解放以前的1700余年,县治不断拓展,农村集镇一个个诞生,自然村落一个个形成,城乡山水田林路,天天在变。所有这一切,没有一样不与土地利用有关,但是从来没有搞全局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因为那时人口少,土地资源多,土地利用问题上的矛盾不大。不管是私人,还是单位,不管是在城内,还是在乡村,土地的占有者可以任意利用土地。使用时可以任意构想蓝图实施。大一点的工程也只要草拟一个单项的局部的规划方案就可解决。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城乡建设。政府主持的各项工程,一般都要事先通过论证,有论证过的规划方案。但严格地说,其规划方案仍然只从各个工程的需要出发,还不可能更多的考虑全局性和长期性的土地利用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各部门对土地的需要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和人民政府将解决土地问题提到基本国策上来,永康已于80年代后期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全市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区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注重土地开发利用,努力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在保护古迹方面也开始注意。
  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全市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始于1996年5月,历时半年,于当年11月基本结束。编制规划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关于“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国家土地管理局印发的《关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的通知,以及浙江省土地管理局编制的《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讨论稿)》。编制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协调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地区布局,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促进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规划工作在中共永康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市土地管理局与杭州大学资源与海洋工程系合作完成。
  为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订有较为可靠的依据,编制工作首先进行了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预测、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预测、农业建设用地的预测。
  预计到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55万人,2010年为60万人。预测城镇化水平,2000年城镇人口达到21.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7%。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0.8万人,占总人口的51.30%。全市城镇用地规模,2000年为2.5965万亩,2010年为3.7185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2000年为6.0341万亩,2010年为6.042万亩;交通用地规模,2000年为1.6363万亩,2010年为1.8397万亩;水利和航运用地,1990~2000年期间将增加291亩,2001~2010年需增加175.5亩;独立工矿用地1996~2000年将增加2250亩,2001~2010年将增加1500亩。耕地的需求量,全市2000年、2010年耕地分别保持24.9292万亩和26.8003万亩,可以满足全市的需求;园地面积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10.1103万亩和10.1775万亩;林地面积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80.3834万亩和79.9884万亩。
  依据上述分析和预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本着保护耕地、综合效益、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突出重点与全域规划等原则进行。规划以1995年为基期年,2000年为近期目标年,2010年为远期目标年,编制出永康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
  规划首先分析全市目前土地利用的现状、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全市有土地权属面积156.9036万亩(不包括插花于外县、市的土地权属面积),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73亩。从各类土地利用情况看,耕地38.0136万亩,占24.23%;园地10.1298万亩,占6.46%;林地80.7311万亩,占51.4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5927万亩,占6.11%;交通用地1.2724万亩,占0.81%;水域8.6847万亩,占5.53%;未利用土地8.4793万亩,占5.41%。
  永康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林地占有相当比例;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少;非农业建设用地发展过快,耕地面积迅速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利用结构过于单一;林地结构失调,利用方式简单,经营粗放;居民点用地欠合理;水面养殖利用率低;资源利用不够合理,水土流失严重;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
  土地利用的基本目标是合理利用全部土地资源,平衡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总体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战略模式,选择集约型的高效利用方式。
  2000年的具体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1995价),总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化水平36.09%,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91.3%,耕地面积38.4293万亩,人均耕地0.705亩,人均拥有粮食425公斤。土地利用结构为:农业占82.16%,非农业占7.42%,其他占10.42%。1990~2000年期间,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1.4423万亩,平均年增加1442.25亩,其中7644亩为耕地(占53%),年均占用764.4亩。
  2010年的具体利用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410亿元(1995价),总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83%,耕地面积保持38.990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645亩,人均粮食占有量450公斤。土地利用结构为:农业占82.63%,非农业占7.74%,其他占9.63%。2001~2010年期间,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将增加2.2182万亩,年均增加1684.95亩,其中占用耕地9839.25亩(占58.4%),年均占用984亩。
  按照上述目标,规划中还制订了规划期内应该把握的主要方针:一、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二、从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出发,保证建设用地的有秩序利用;三、重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内部挖潜;四、坚持以“节流”为重。总之,战略模式,应选择集约型的高效利用方式。对于现有农地要深度利用,城镇用地要高效利用,农村居民点要重组利用,交通用地要兼项利用,废弃地要再度利用,水域水面要综合利用,山林要保护性利用,城郊用地要精度利用。
  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注意统筹兼顾“吃饭”与“建设”,全面安排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持耕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规划实施的措施,一是法律措施。土地利用规划,通过立法,强化实施。目前,在国家尚未制定土地规划法规的情况下,把《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办法》作为市内实施规划的规范性条款。二是行政与组织措施。宣传《规划》,把《规划》作为永康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规划》的各项内容分解到各乡镇,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总体规划的操作性;建立政府领导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定期向上级政府汇报规划的实施情况。三是管理措施。编制以《规划》为依据的中期和年度用地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监察和技术监测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强化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的管理,使土地资源能够长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管理。四是经济措施。全面实行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土地使用的合理流动;制定一系列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经济倾斜政策,促进土地的合理和充分利用;制定优惠经济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城区总体规划
  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先后编制3次。1986年1月编制《永康县城关镇城市总体规划》,4月经金华市人民政府审议批准。
  1991年3月27日,县人民政府根据省建设厅《关于修订调整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若干问题的通知》,作出《关于城关镇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县城建局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于1993年1月编制《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10月送经省人民政府审批。
  编制《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市域城镇体系现状是:全市共有包括城区在内的9个建制镇,1990年建制镇建成区总人口为8.63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64%,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低,只占41.3%。城镇集中分布在手工业、工业较发达的芝英、古山、西溪、唐先等地区,分布于公路干线沿线。有3.9887万人口的市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工业城镇。各建制镇规模较小,服务职能较弱,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高,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996年10月,市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和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室,根据1993年编制的《永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规划,编制了《永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6~2000)》。
  规划规定了永康市城区规划的期限,近期为1990~1995年,远期为1996~2010年。规划区范围以现城区为基础,纳入古丽镇、烈桥乡、花街镇部分行政村。总面积为50.8平方公里,与2010年规划建成区的比例为4:1。
  城市性质。根据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城区工业以机械五金为主;金温铁路的建成,将给永康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通过分析论证,认定永康市城区是浙江中部以机械五金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
  人口规模。近期(1995年)5.5~6万人;中期(2000年)7~8万人;远期(2010年)10~13万人;远景(顶极规模)15~18万人。非农业人口,1995年为3.5686万人,占总人口的59.5%;2000年为4.81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2%;2010年为8.3186万人,占64%。
  用地规模。1990年,城区建设用地为4998亩,人均城建用地72.6平方米。规划指标,近期(1995)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0平方米,计7200亩;远期(2010年)人均88平方米,计1.716万亩。居住用地远期指标人均28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1.8%。绿地面积近期360亩,人均4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5%;远期1755亩,人均9平方米,占建设用地的10.2%。道路广场用地面积,近期630亩,人均6.9平方米,占城建用地的8.8%;远期1755亩,人均9平方米,占城建用地10.2%。
  城市用地布局。远期(1996~2010)规划:居住用地364万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31.8%,人均28平方米;公共设施用地130万平方米,占11.4%,人均10平方米;工业用地260万平方米,占22.7%,人均20平方米;仓储用地91万平方米,占8%,人均7平方米;对外交通用地52万平方米,占4.5%,人均4平方米;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均是117万平方米,占10.2%,人均9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3万平方米,占1.1%,人均1平方米。
  2000年永康市城建规划指标为:自来水普及率98.95%,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大于160升/日,燃气普及率大于80%,污水处理率30%,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60%,绿化覆盖率25%,城市人均公共绿化地大于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城市干网密度大于2.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95%。
  根据这个目标,近期建设重点:贯彻“分工建设、分步建设、分区建设、集中建设”的思路,重点搞好城市中心区改造和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道路建设重点项目11条,工程量15.2千米,资金框算28433万元;
  桥梁建设重点项目3条,工程量270米,资金1172万元;
  开发居住小区4个,规模分别为81亩、150亩、1725亩、559.5亩;
  工业区发展重点3个,规模分别为750亩、2070万亩、1050亩;
  绿化系统建设4个公园,总规模835.5亩,资金4090万元;
  公共设施建设11项,需资金18720万元。旧城改建。桃源路、胜利街西面延伸至紫微路的拓宽改造和建造,胜利街以南、龙川路以北区片的改造等。
  乡镇总体规划
  各乡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84年全面展开,次年初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工作基本结束。随着社会事业、经济的发展,对原总体规划尚需调整。特别是1996年《永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永康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调整,把2000年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各个乡镇将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的指标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原村镇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并付诸实施。
  第二节 土地保护
  土地保护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土壤保护中,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保护区的实施又是保护耕地的重大措施。古迹的保护是土地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土壤改良
  永康的土壤肥力,据1984年土壤普查结果,40.37万亩水稻土,平均有机质为2.58%,全氮0.146%,全磷0.035%,属中氮、缺磷钾型,且土壤偏酸,耕作层浅。97.68万亩山丘旱地的自然土壤,平均有机质为1.547%,全氮0.074%,为低氮、低磷、中钾型,且普遍酸性重,土层薄,砾石含量高。
  为了防止耕地质量的下降,建国以来,重视改土培肥,努力提高土壤肥力。一是氮磷钾配施。大力增施农家有机质肥料,增施磷肥、氯化钾、稻草还田作肥,播种红花草子,作早稻基肥。二是治酸。按照土质、作物、季节以及石灰种类,分别适度地增施石灰。三是治渍。搞好开沟排水,根治地表水、地下水、侧渗水,改造冷水田、烂泥田。1952年,全县土壤改良,水田4359.5亩,旱地373.83亩,改造冷水田512.17亩。据1979年9月县委的一份报告载,建国以来全县改造烂糊田、冷水田1万多亩。
  水土保持
  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50年代,全县约有30万亩山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其中尚在耕种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面积有2.35万亩,由于水土流失的结果,天晴不到一个月,溪河就干涸;一下暴雨,泥沙俱下,溪水混浊。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认真贯彻植树与封山相结合,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方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1958年,曾在水土流失较重的柏岩、花川等乡筑山茅坑2279处,鱼鳞坑3.3171万处。1967年,省拨来水土保持专款2万元,安排黄坟、上黄、泽塘里、太平等水库大坝及渠道两岸栽种蒙杆草(种)2.2万公斤,植树(苗木)790万株。1972~1984年,县人民政府从粮食、资金、化肥等方面予以扶持,全县建杉木基地3.4494万亩,油桐基地5140亩,油茶基地5660亩,乌桕基地341亩,使大片荒山、疏林山和残次林得到改造,减轻水土流失。1962~1987年,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8万亩,包括水平梯田(地)建设0.89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5.43万亩,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基本农田保护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采用划定区域的方法,把必需的基本农田保护起来,以满足国民经济和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
  解放以来,全市人口增加,耕地锐减,全县人口从1949年27.74万人,耕地36.57万亩,人均1.31亩;到1989年耕地减至28.71万亩,而人口则增至49.95万人,人均耕地只有0.57亩,减少21.49%;方岩镇人均耕地只有0.28亩。待开发土地资源,耕地越多的乡镇,待开发土地也越多,成正比。资源利用不够适当,水土流失严重;有的土质较差,改造利用难度大;种植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收益甚微。
  1991年5月20日,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土地管理局、农业局、城建局关于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报告。是年7月,县土地管理局在长城乡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试点工作。1991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政办发(1991)44号《印发浙江省2000年基本农田控制指标的通知》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金华市2000年基本农田控制指标》的通知精神,建立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办公室,抽调人员,开展工作。至1992年8月,划定到2000年全县农田保护区2888宗(畈),保护面积27.8万亩,建设规划留用地9090亩,保护率96.83%。绘制了农保区图765幅,打了保护界桩若干。撰写了《永康县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和《土地利用规划报告》。1992年9月和1993年1月经金华市、浙江省分别验收合格。
  基本农田控制指标预测 确定1989年为基础年,2000年为保护年,2010年为预测年。200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分别为9.73‰、2.07‰,预测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55.7292万人,自增率为10‰。根据男女劳力年龄结构,分析每年自增、机增、迁入、迁出及15~25周岁未婚青年情况调查预测,至2020年人口自增率一般不会超过7‰,人口为64.1524万人。1989年粮食播种面积59.6万亩,亩产288公斤,总产量17.1426万吨;到2000年,预测粮食种植面积81.86万亩,亩产345公斤,总产量达21.3415万吨。按照2000年人均用粮331公斤计算(1989年实际现状为311公斤),到2000年需粮食21.3415吨(农业人口为51.0282万人),平均亩产为688公斤,需粮食耕地28.893万亩,2020年粮食耕地为29.34万亩。据市府办下达控制指标,到2000年全市建设规划留用耕地为9090亩,其中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分别为60%、30%、10%。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到2000年控制在7000亩左右;灾害损毁耕地预测控制在5500亩。从1990年开始,农业综合开发已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市农业局“小流域治理计划”被列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贯彻“用一造二”原则,鼓励造田造地,激发土地开发的积极性。预测到2000年全市可开发土地面积1.4万亩以上。全市有砖瓦厂(窑)171个,占地面积近5000亩,签订复垦合同,确保复垦实施。
  耕地供需平衡与分析 根据规划年人口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总要求,全市的耕地供需平衡:按照年末耕地减去建设留用地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性毁损耕地,再加上需开发、复垦的土地,到规划年基本上可以保持平衡,或略有增加;根据规划年的人口及人均用粮标准和粮食产量,不会出现失衡的局面;市委、市府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资金,用于造田、造地有保障;保护区面积大于耕地需求量的有2405亩的余地。
  保护区面积分布 1992年,全市确定2000年保护面积为27.7999万亩,建设规划留用地9090亩,农田保护率为96.83%。
  分乡镇为:古丽镇4.5888万亩,石柱镇1.5892万亩,前仓镇9223亩,舟山镇8181亩,芝英镇2.5537万亩,方岩镇8425亩,古山镇1.2797万亩,胡库镇7631亩,西溪镇7206亩,四路镇7329亩,桥下镇1.0695万亩,唐先镇1.4873万亩,清溪镇2.05万亩,象珠镇8631亩,花街镇2.0252万亩,童宅乡5117亩,永祥乡4864亩,新店乡1.3053万亩,新楼乡5476亩,柏岩乡4663亩,棠溪乡2800亩,中山乡3422亩,烈桥乡7480亩,八字墙乡7631亩,市属433亩。保护区主要是以高产稳产农田为主的“吨粮田”、“丰产方”、“高产畈”等大面积耕地,分布在平原、岗地、平畈、丘陵、山陇、沿溪两岸。
  1996年2月,进行农保调整,当月8日,市人民政府同金华市人民政府签订农田保护区责任书,2000年耕地保护面积为26.96万亩,保护率为91.3%,建设留用地1.14万亩,开发面积1.12万亩,当年净增耕地676亩。
  调整后,2000年分乡镇农田保护面积为:古丽镇4.4376万亩,石柱镇1.5312万亩,前仓镇8969亩,舟山镇7899亩,芝英镇2.5047万亩,方岩镇8047亩,古山镇1.2390万亩,胡库镇7231亩,西溪镇6690亩,四路镇7022亩,桥下镇1.0279万亩,唐先镇1.4421万亩,清溪镇1.9950万亩,象珠镇8361亩,花街镇1.6962万亩,童宅乡5057亩,永祥乡4694亩,新店乡1.2908万亩,新楼乡5426亩,柏岩乡4588亩,棠溪乡2674亩,中山乡3312亩,烈桥乡7384亩,八字墙乡7436亩,市属435亩。
  第三节 古迹保护
  永康古迹,包括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墓葬和有存史研究价值的古遗存、古碑刻等等,内容丰富,分布广宽。不少古迹由于战乱和人为的破坏被损毁,如桥下的龙川书院、学前的状元坊,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南局的联络站(吕公望的故居),延真观前的松石亭,都已被拆毁。80年代以来,政府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有11处已公布为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4月,省人民政府公布刘英烈士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5月10日,县人民政府公布张鼎祥等烈士墓、西津桥、五峰书院、瑶坛古墓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9日,县人民政府公布练结小学、陈亮墓、徐震二公祠、绍常祠堂、老胡爷山咀遗存、张贵卿烈士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英烈士墓
  位于方岩镇马头山麓,建于1953年。左侧有张贵卿墓,右侧有刘英、张贵卿烈士殉难处,革命纪念馆等建筑物。粟裕为烈士墓碑题词。1992年5月刘英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扩建为刘英烈士陵园,建地面积达73.5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聂荣臻为陵园题名,是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之一。
  刘英(1906~1942),原名刘声沐,化名爱群、可夫、锄非、越人等,江西瑞金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连指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军团政治部主任、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挺进师政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浙江临时省委书记、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局特派员等职。1942年2月8日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押送浙江省临时省会方岩,是年5月18日被害于马头山麓。
  张贵卿烈士墓
  始建于1953年,重建于1982年。位于刘英烈士陵园内。张贵卿(1908~1942),原名高一飞,别名征夫,河北省顺义县人。在北平燕京大学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1933年负责共青团上海中央交通联络站。历任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书记、处属和台属特委组织部长、衢属特委书记等职。1942年3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在龙游会泽里村被捕,押送方岩,是年5月18日,与刘英同时就义。
  张鼎祥等25位烈士墓
  坐落在前仓镇世彰村麦磨山上,始建于1966年3月,《烈士碑祠》翔实记载烈士的壮烈事迹。25位烈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一军三十四师一00团二营六连的指战员,1949年5月8日,为追击南逃的国民党一0二师残部,在莲花井一带遭敌人伏击,英勇献身。
  中共永康县委成立会址——练结小学
  坐落在芝英镇练结村。原为祠堂,晚清建筑。1927年10月,中共永康县代表会在此召开,会议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要求尽快建立党的武装,用革命的武装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会上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康县委员会。
  陈亮墓
  南宋墓葬,后经重修。座落在桥下镇桥下村马铺山南麓。原墓规模较大,占地约2亩。虽几经沧桑,遗迹犹存,墓前两侧原有八字型翼墙、石质。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各4字,墓的前后各有石碑一块。墓前石碑上刻“状元龙川陈公之墓,明万历壬寅年(1602)冬月重立”字样。今存。
  老胡爷山嘴遗存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古丽镇河南村南。总面积4200平方米,深约1至3米。1982年试掘结果出土遗物有打制的刮削器、磨制的石斧、石〓、石球等石器,今保存基本完整。
  瑶坛窑址
  北宋龙窟。在童宅乡赵店村的瑶坛山。产品以青瓷的壶、杯、盘、碗等器物为主,造型精致庄重,纹饰美观多样。遗址面积较广,堆积层厚。瓷片、窑具保存丰富。
  五峰书院
  明正德年间(1505~1521)古建筑。位于方岩风景区寿山固厚峰下,现习惯上把重楼、丽泽祠、五峰书院、学易斋等建筑物统称为五峰书院,总建筑面积为943.48平方米。重楼,原为寿山寺,胡公家庙故址,面积为550平方米。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政府曾驻跸于此。丽泽祠,面积为218.12平方米,依石为梁,即洞支木,构筑在天然石洞中。系明代学者应典于正德年间创建,原祀朱熹、陈亮、吕祖谦3位学者,俗称三贤堂。五峰书院3开间,面积有175.36平方米,两楼。明代建筑遗制犹存。学易斋,建于明代。三楹(间)两楼,即洞支木为之。
  西津桥
  位于市区西南,跨永康江。初为浮桥,久废。明弘治间(1487~1505)知县王秧造舟及签夫以济,曰西津渡。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僧知和募建木桥,寻圯。雍正初年,曹元明倡议捐建石桥,此后屡毁屡修。嘉庆五年(1800)再毁于水。徐宗常遂置办渡船,以济往来者达十年。嗣后王儒璋等人率众重新营造。一年后,改造成坚固的石桥墩木结构廊桥。长70丈,宽1丈5尺,覆屋65间。此后多次修复。现存全桥14墩13孔,最大孔净跨11.95米,全长163米,宽4米,桥面建屋55间。1988年9月开工,耗资80万元,至1989年9月竣工。今桥长166.4米,桥屋58间。
  徐震二公祠
  位于市区武义巷,创建于清初,整个建筑占地151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后四进。均五开间,七架前后廊。两侧有厢房34间。一进正门五楼牌坊式结构。每进檩(屋上的横木)与马腿均有人物、禽兽、花卉为题材的高、浅浮雕。现保存基本完好。
  绍常祠堂
  即毅斋公祠。位于方岩镇岩上村南端。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通面阔23.8米,通面深36.8米,中轴线上建有前、中、后3进,均3开间、5架前后廊。两侧为厢房,柱头彩绘。檩与马腿均浅浮雕或高浮雕彩绘油漆。三进前檐柱间有24面六抹头槅扇。约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前。现保存基本完好。
  目前永康境内尚存的古迹还有好一部分,如芝英紫霄观里宋状元陈亮写的《紫霄观重建记》碑刻、古竹畈村建于北宋的当今浙江省最长的平面石板桥——万古桥、白云风景区范围内的胡凤丹墓、溪岸村的胡凤丹故居,永康城南的沈荣卿墓和下园朱的枕流居等等,均值得引起关注和保护。特别是今后在规划建设时应更注意保护好仅存的有价值的文物古迹。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