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8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气候
分类号: P468
页数: 3
页码: 75-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寒夏热,春温多雨,秋高气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类型作物生长发育和三熟制粮食生产。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夏秋干旱高温,春夏冰雹、暴雨,冬春低温寒害,梅季多雨洪涝,对农业生产制约较大,产量不稳。
关键词: 永康市 土地资源 气候

内容

永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寒夏热,春温多雨,秋高气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多种类型作物生长发育和三熟制粮食生产。但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繁,夏秋干旱高温,春夏冰雹、暴雨,冬春低温寒害,梅季多雨洪涝,对农业生产制约较大,产量不稳。
  气温
  据县气象站1961~1980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7.5度(摄氏,下同),零度总积温6388.4度,大于10度的积温5504度。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5.1度,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8度(1970年1月16日)。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29.5度,极端最高气温41.7度(1966年8月7日)。
  全市日平均气温盆地比山区约高1~2度,温差则山区比盆地稍大。春季平均气温为13.4~16.9度;夏季平均气温24.4~28度;秋季平均气温为15.8~19度;冬季平均气温为3.7~4.6度。初霜日期一般出现在11月18日前后,最早出现10月29日。终霜期在3月18日前后,最迟为4月10日,平均无霜期245天。1962年无霜期最短,仅208天;1972年无霜期最长,达294天。
  日照
  永康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90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河谷平原日照时数相对比盆地边缘山区多。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原地区达106.241千卡/平方厘米,山区半山区相对较少。辐射量最高值在7月,达14.3千卡/平方厘米,最低值在12月,只5.57千卡/平方厘米。热量条件较好,日照时数较长。热量分布中部多,东部和西部少。这对于发展双季稻和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
  蒸发干旱
  民国23年(1934)开始用直径80厘米蒸发器观测水面蒸发量。1960年由县气象站用直经20厘米蒸发器观测。1972年由县水文站改用直经80厘米套盆式蒸发器观测。1983年1月1日县城水文站停测,由白雁口水文站用E—601蒸发器观测。据1961~1980年的统计,平均年蒸发量为1474.9毫米。年水面蒸发量总趋势是西部高东部低,地区分布差别在950~1000毫米之间。陆地蒸发量则以盆地中部750毫米为最大,向周围山区递减,以西南山区700毫米为最小。
  永康属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7。7~11月为干旱期(1978年,县城从7月18日~12月29日,连旱164天)。
  四季特征
  春季 3月16日~5月20日,共66天。盆地内回温早,升温快,具有光、热、水同步的特征。以日晴夜雨为常见;在强冷空气影响而西南暖湿气流特别活跃或强盛年份,常导致低温阴雨天气。季内湿润多雨,常年平均季雨量370.7毫米,季雨日54天。惊蛰前后初雷,3月中旬终霜。季内以东北风为主,风向多变,气温变幅大,4月份还会出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度的“倒春寒”天气。
  夏季 5月21日~9月25日,共128天。5月中旬~6月下旬为梅雨季,雨日多雨量集中,且多大暴雨。年梅雨量347.7毫米。出梅后进入盛夏,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多东南风,高温、少雨、强光照,是全年光照条件最佳时段。但因降水不敷蒸发,又是相对的干旱期。八九月间,有强台风过境能缓解旱情。季内有大风、雷雨、冰雹。
  秋季 9月26日~11月25日,共61天。以东北风为主,气温渐降,天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气旋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9月上中旬,由于冷空气侵袭,同时受台风影响,常出现低温阴雨,形成冷害;有的年份则出现秋旱。
  冬季 11月26日~次年3月15日,共110天。受北方极地干冷气团影响,盛行偏北风。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1.8度(摄氏),是金华地区的低温中心之一。天气湿冷,多霜和冰冻。年平均结冰日32天,75%的年份有大雪,年平均积雪日数8天;烂冬和旱冬年份各占30%。

知识出处

永康市土地志

《永康市土地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系统地记叙了永康设县1700多年土地资源、土地制度、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举措、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