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机构
分类号: R199.55
页数: 2
页码: 633-6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永康县第一人民医院、永康县精神病防治院 、永康县中医院、村卫生室、厂、矿、学校、机关、场、库医务室等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医疗卫生 医疗机构

内容

永康县第一人民医院 址设县城健康巷。其前身为永康县抗日自卫后援委员会临时医院。民国29年(1940)易名县卫生院。1949年8月,称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6年5月改为县人民医院,1979年改称今名。院内有门诊部和住院部(新住院大楼5784平方米)。1987年有临床、医技科室各11个,病床216张,使用率达92%;日均门诊653人次,全院工作人员266人,已形成全县初具规模的医疗、教学、科研中心。
  永康县第二人民医院 址设古山镇柏青山,1970年创建。组成人员由金华首批医疗队27人为主,初称永康县古山人民防治院。1972年5月改称今名。1981年6月原古山公社卫生院撤销。自此院内增设防疫科,担负古山镇卫生防疫任务。1987年有工作人员77人,其中医技人员65人,病床53张。年门诊量9.61万人次。
  永康县精神病防治院 址设城郊端头村永武公路边。1975年5月开始在县城设精神病科门诊,1976年4月正式设立门诊部,1978年12月正式命名永康县精神病防治院。1980年6月,开放住院部,收住精神病患者。1987年有工作人员39人,病床70张,年收住病人301人,门诊6605人次。
  永康县中医院 址设县城南苑路。门诊大楼1600平方米,1986年11月建成使用。临床科室有内科、儿科、妇科、骨伤科、外科、针灸理疗、推拿、皮肤科、西医内科。医技科室有化验室、心电图超声波室、X光放射室、注射室、中西药房(库)、供应室等。1987年设病床10张,工作人员45人。医院坚持中医特色,中药处方率达90%以上。日配汤剂处方436帖,成药105帖。
  区、乡卫生院 1951年2月龙山区在桥下成立中西医联合诊所及四路分所,为全县区、乡最早成立的集体所有制医疗单位。同年建立的还有八字墙医防站、石柱区中西医联合诊所。1952年5~11月,先后成立历山、倪宅、芝英全民所有制区卫生所及城区中西医联合诊所、象珠联合诊所。当时全县共建立25个区乡卫生所(或联合诊所)。1958年上半年,联合诊所改建为乡(镇)医院,到1960年底,全县区乡普遍建立医疗卫生机构。1987年全县有环城、芝英、象珠、石柱、龙山、倪宅6个区卫生院,34个乡卫生院。有病床367张,医务人员489人。区乡卫生院都设有中西医门诊,并配有专职防疫医师,设有防疫办公室。各院均设妇产科,开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其中区卫生院和唐先、方岩、八字墙乡卫生院还设有放射、化验、超声波心电图、电疗针灸等科室,有的还设有牙科和其他专科项目。
  村卫生室、村医疗站 1955年3月县卫生院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150名,并配备了一批保健箱和常用药品。此后,农村保健室相继出现。1963年6月,又培训半农半医卫生员70名。1966年10月,以草药、针灸、推拿为医疗手段,创立长城医疗站免费为社员治病,深受群众欢迎。1969年长城人民公社首先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并在全县范围推广。当年9月,全县经培训的“赤脚医生”达620人,有195个大队(行政村)建立了合作医疗站。1976年有“赤脚医生”1087人,655个大队中626个大队有“赤脚医生”,409个建立了医疗站。1982年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合作医疗站也改由“赤脚医生”(乡村医生)承包或个体办。1987年全县有村级卫生组织377个,乡村医生253人,卫生员208人。
  厂、矿、学校、机关、场、库医务室 1949年建立永康中学医务室。60年代建立的有:永康拖拉机厂、荷园中学、芝英中学、倪宅中学和县溶剂厂医务室。其余都在1970年后建立。这些医务室药品最多的有500多种,最少的有60多种。技术力量和设备,以永康拖拉机厂医务室为最强,有医务人员24人,病床25张,药品400多种,还有化验室、X线透视、输氧、理疗等设备。1987年全县有医务室37个,病床58张,医务人员72人,其中西医师10人,西医士17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